从《资本论》看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12:2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资本论》看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资本论》看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篇:从《资本论》看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资本论》看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余 斌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引起世界性经济危机和衰退时,西方一些国家的政要和资本家不得不压制住内心的厌恶和恐惧捧读《资本论》,就连罗马天主教会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有理。

在过去,人们把《资本论》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为什么西方国家的资本家和他们的代理人即西方政要们要去读这样一本“圣经”呢?其实,在恩格斯为《资本论》第1卷所写的众多书评中就有一篇号召当时德国的工厂主不要害怕该书,尤其是要对书中关于英国工厂立法及其结果的历史加以认真研究。这是因为,不管《资本论》的倾向如何,它“包含着值得所有的人注意的科学研究和实际材料”。

那么,从《资本论》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关于美国金融危机和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呢?

一、不可避免的危机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人说这是新自由主义造成的,也有人说这是凯恩斯主义的问题。其实,这两个主义的差别就在于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程度。前者要求国家干预得少一些,后者要求国家干预得多一些。应当说,危机爆发前美国实行的主要是新自由主义政策,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的色彩就浓了一些。但是,无论是这两者中的哪一个都阻止不了经济危机的发生,也救不了市。这是因为,生产过剩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决定的,从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也就是 1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危机。

在西方经济学的总供求曲线图上有一个交点,这个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在这个点上,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然而,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供给的商品价值,总是大于他对商品价值的需求。如果在这一方面他的供给和需求相抵,那就是他的资本没有增殖,也就是说他没有赚到钱。因此,既然资本家的目的在于赚钱,也就是追逐剩余价值,那么他们的目的就不在于使总供给和总需求相抵,而是尽可能使它们不相抵,使他们的总供给超出社会的总需求。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大,它们之间的平衡只能通过爆发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使生产出来的商品和资本强制贬值,即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实现,从而形成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再危机的周期循环。

显然,只要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不能消除利润即不能消除剩余价值,那么这种干预就不可能消除生产过剩,也就不可能预防和消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至多只能暂缓经济危机的发生,使经济危机稍后以更大的规模爆发。即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制造或引爆经济危机,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邻为壑地消除部分生产过剩,也不能阻止而只能暂缓发达国家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推波助澜的危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英国银行法委员会1857年的报告指出,1847年英国由于进口谷物而负的债务应该偿还了。但这些债务的大部 2 分是在危机中用破产的办法偿还的。当年最富裕的英国,竟然用破产的办法从它对大陆和美国的债务中脱身。160年后,同样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这次是美国)除了用自己印制的纸钞偿还债务外,也趁着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用其金融机构和美国普通民众的破产来偿还其所欠世界各国人民的债务。其中的阴谋主要体现在美国金融机构首先用锐意创新的形象、严格监管的假象和低利率构造了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不仅诱使美国的劳动者拿出自己仅有的储蓄进入次级房贷市场,而且以自导自演的高等级信用评级诱使世界各国人民和金融机构参与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并进入金融市场。然而,次级房贷契约中预设的调高利率的条款和美联储这个由美国私人资本控制的美国中央银行调高利率的行动,与无法持续增长的美国房地产市场一起,迫使次级房贷大量违约,推倒了经济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在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养老基金损失惨重,美国人民不仅失去了住房、储蓄,而且失去了未来的保障;冰岛濒临破产,韩国陷入危机,中国外汇储备损失巨大;而美元尽管受到美联储的巨量增发的影响,却利用一时之间的货币荒坚挺了起来。

针对英国人的赖账行为,马克思指出,外国“谷物生产者和投机商为本国的利益而牺牲他们的一部分利润,比他们为英国的利益而牺牲他们的资本要合算得多”。但是,今天却有人主张中国拿出储备去拯救美国,以便继续向美国输出血汗产品供其赖账。

三、为期漫长的复苏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上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要大。尽管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干预措施,但是正如当年美国罗斯福总统上台采取干预措施后,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并于1937—1938年再次陷入危机一样,这场危机所导致的经济萧条仍然不会因为舍本逐末的干预而很快复苏。

实际上,上世纪那场大危机以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的194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才超过大萧条前的1929年。这期间,除了罗斯福的新政外,还发生了其他有助于经济复苏的事件:一是,前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时期,大量进口英美等国生产的机器设备和工业消费品,吸引西方国家过剩的资本,引进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有力地缓解了英美等国的生产过剩。二是,大量“过剩”商品尤其是农产品被主动销毁。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爆发,使得对美国商品如美国航空制造产品的需求大增。四是,大范围的技术进步带动了产业需求并提高了利润,一些新颖时尚、魅力十足的商品以更低的成本连续不断地生产出来。

与上个世纪30年代相比,现如今,一是,前苏联这样处于工业发展期的大型经济体不存在了。尽管许多西方国家指望中国像前苏联那样对它们的过剩商品实行大采购,但是,一来它们想卖给中国的只是一些中国不需要或不太需要的东西,而已经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中国想要的高层次的东西它们却不愿意卖;二来如今中国内需已然乏力,4 尚待扩大,既无心也无力大肆采购西方国家的过剩商品。二是,经济全球化导致垄断进一步加强,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控制在发达国家的大企业手中,既然垄断企业无需通过销毁大量商品来维持商品价格,那么,商品过剩也就只能靠市场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消化。三是,核威慑时代的世界大战已不大可能。局部战争对于世界大国的经济复苏帮助不大。四是,电脑及互联网等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已经广泛应用,新的大规模和大范围的技术进步尚未显现端倪。新能源和环保技术只不过是在旧有的生产领域进行发展,即使这些技术被广泛采用,也会是一边带动新的经济增长,一边破坏原有的经济,从而也不可能使其在数年内带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五是,美国人以往的透支消费已经透支了未来的购买力,加大了经济危机消化过剩商品的难度。六是,西方发达国家以维持利润为目的的救市行动南辕北辙,反而为经济复苏增加了障碍,延长了经济复苏的进程。

因此,这一次经济危机之后的复苏期不会比上世纪20年代末的那场危机的复苏期短,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将经受长期的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的考验。

四、拐点上的中国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中国成为公认的世界工厂,随着中国的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处于拐点之上。

首先,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对美贸易模式难以为继。改革开放 5 之后,利润也成为中国企业的追逐目标,从而同样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这些过剩产品以贸易顺差的方式转移到了美国,这才形成美国人所说的中国储蓄过剩。那么,为什么美国愿意替我们承担生产过剩的后果呢?这是因为,美国并不需要拿真金白银来购买这些产品,而是以打白条的方式(这些白条包括美元纸币、美国国债和房地美、房利美这些企业的债券)获得这些产品。而美国的经济学家不仅不反思美国的行为,反而以中国的外汇储备为借口,要求美国财政部把中国定义为货币操纵国,向中国增加25%的关税。同时,为了接收这些白条,中国不得不发行大量的人民币,形成巨额的外汇占款,从而在人民币的发行上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主权。只要美元贬值(不是指相对于人民币或其他国家货币贬值,而是指相对于商品尤其是黄金贬值)或美国赖债,人民币也将跟着贬值。

其次,中国正在成为或被要求成为富有而虚弱的肥羊。美国人曾经认为,是里根总统发起的军备竞赛拖垮了前苏联的经济,进而拖垮了前苏联,因为前苏联不能既要大炮又要黄油。但是如今,美国却可以既要大炮又要黄油,因为他们在把资源用于大炮的同时,可以用打白条的方式从中国和其他国家获得黄油。即便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国债支付有可能违约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仍然拿出近7000亿美元用于军费开支,其中的1178亿美元更是直接用于战争的拨款。而这些美国大炮正日益形成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和对中国海外利益的打压。同时,美国的战略家要求中国:“你不能够扩张你的力量,你需要的是不 6平衡:也就是富有但却虚弱。”这就是要让中国像利比亚一样可以在美国人方便的时候予取予求。而且也正是美国挑动中国周边国家与我为敌。

再次,中国国内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扩大内需的压力巨大,地方政府负债累累,相对发达的沪浙粤深四地也申请并获准试点自行发债,同时,国内贫富差距悬殊,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任务,十余年过去了,仍然没有完成;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举措也没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总之,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深化和国际和平形势的恶化,中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拐点之上,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理和方法

是什么具体障碍妨碍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呢?这个障碍就是所谓的我国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早就指出,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会使得采用机器反而使生产变贵。“美国人发明了碎石机。英国人不采用这种机器,因为从事这种劳动的„不幸者‟(„wretch‟是英国政治经济学用来称呼农业工人的术语)的劳动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有报酬的。”近些年来,正是因为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低廉,才妨碍了我国企业、尤其是私有制企业、甚至是外来的私有制企业采用相对更贵的机器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妨碍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的完成,并阻碍了转变经济发展 7 方式。

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要采取行政和法律措施,严格落实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提升劳动者的待遇和工资水平,并减少加班现象,缩短实际工作日,并且取消未能实现产业升级的企业的出口退税和政策补贴。二是大力扶持包括国有制、集体所有制在内的公有经济,以便解决私有制必然导致的人口相对过剩的问题即失业问题和使劳动者能够为自己积累,并使得地方政府从依赖债务转向依靠地方的公有制经济。

实际上,“人民群众缺乏的那些商品,怎么会没有需求呢”?因此,如果扩大内需只是为了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那么这个内需永远难以扩大,或者说越扩越需要扩得更大;而如果扩大内需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那么扩大内需就是多余的。而这一点只有在广大劳动者是产品的所有者,能够为自己而不是为老板们积累的前提下,也就是说只有在公有制下,才是可能的。也只有这样,中国才会融入国际市场,而不依赖国际市场,才不会受美国的政治经济手段所左右,维护包括经济主权在内的主权完整和本国人民的福祉。

其实,美国加征关税,只会有助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会搬起石头砸美国自己的脚。正如中国用清退外资企业来减顺差,就会砸美国自己的脚一样。如果美国真的兑现它的所谓威胁,中国将正好借着美国的加征关税,淘汰落后产能,并对中国国内的外资企业政策 8 进行名正言顺的调整,为民族企业的发展留出空间,名正言顺地把以往非科学的发展模式转变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模式上来。

当然,在这个多事之秋,将外汇白条储备转变为实物储备(一定量的黄金和大量长期生产必须的原材料)并用加强国防建设来扩大内需也是当务之急。哪怕全世界都来反对,中国也必须做到富有而坚强。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

第二篇:从美国知识经济兴起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从美国知识经济兴起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专题报告会

杨欢进

在全国的经济公国会议上,谈到今后的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用了这样一个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和主要任务就是要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09年我们面临危机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增长”,今年我们经济的主调是“促转变”。转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着什么方向转?采取什么措施转?转到那里去?这些问题是当前必须思考,必须要想清楚的问题。

前几年,我和科技部的一位同志专门研究了这样一个课题,就是美国知识经济兴起的原因在什么地方,那些因素促进了美国知识经济的兴起。从这里面看看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几年甚至几十年)应该如何去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样一个结构下呢想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们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谈一点,以前我们谈的转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就有“两个根本性转变”这样一种说法。现在强调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长”与“发展”是有区别的,“增长”更多的是量的扩张,“发展”本身除了量的增加之外还有结构和质量方面的内涵。

我们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说明我们这个经济发展方式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比较大。现在突出的问题是从增长的角度来看,专家们概括为“三高一低”。

第一高是“高资金投入”。我们国家每年的积累率都在40%以上。09年我们的GDP是33.5万亿,就是说在这33.5万亿的资金里,要拿出13.4万亿进行积累、投资、再投入。一年投入13.4万亿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每年经济发展要花费的资金投入平均每人的投入是1万元,天文数字呀。每年经济发展的速度是比较快,但是这样的发展速度是靠使劲的往经济里面扔票子、砸钱(资金投入)砸出来的。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而从金融危机以后的一个阶段里,我们引进外资数量明显下降,到处都是资金紧张。这是我们经济发展里面靠高额资金不断的投入,是“三高”里的第一高。

第二就是高资源和能源消耗。我们国家从总量上看,每年消耗的水泥是17亿吨,占全世界水泥消耗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七八,每年消耗的钢铁5亿多吨,占全世界钢铁消耗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每年消耗的电力占全世界的18%,消耗的煤炭占全世界消耗的25%以上,氧化铝25%以上,从单位产值的能耗来看,我们一个单位产值的能耗是日本的11倍,美国的4.5倍,英法德的7.2倍,甚至是印度的1.5倍。所以说石油等能源的涨价,我们的负担就相比人家重的多,我们的经济承受力就比人家差的多。

第三高是高污染。作为河北人,我们不容回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国评出的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唯一的省会就是石家庄,排在第十一位的就是邯郸。

三高换来的一低就是低产出。我们用了全世界那么的的能源资源(见上文“高资源能源消耗”),却仅仅生产出了全世界5%的GDP。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每年的经济发展速度达到8%~9%,这是好的。但是快速发展的代价很高,花的钱太多,消耗的资源能源太多,污染太厉害,产出太少。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所以要做一个根本性的调整和转变,这是我们发展方式的第一个问题——“三高一低”的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日趋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这个不在增长方式里面,但是在发展方式里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包括这些方面的调整。这个差距里的第一个差距“城乡人均收入的比例”,1978年的时候是2.57:1(一个城市人的收入相当于2.5个农民),到了现在是3.6:1(工资单上数据,根据专家的估测,考虑了城市人口财产收入以及灰色和黑色收入这个比例能达到7:1)。第二就是我们国家的基尼系数。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农村的基尼系数是0.21,城市的是0.16,全国平均大约是0.2。那时候农村的收入差距大于城市。现在我们国家的基尼系数是0.496,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对经济发展是比较合适的,0.4就是进入收入分配过大的警戒线。2002年是0.4,八年过去是0.496接近0.5,从0.2到0.496这三十年基尼系数的增长在全世界是第一。在这个基尼系数增长的前半期,就是从平均主义大锅饭到拉开档次,有它的积极意义,为我们三十年经济源源不断的增长提供了动力。现在的问题是差距过大。收入分配差距的第三个指标就是把整个社会分成五等份,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和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做一个比较,前者是后者的多少倍,1978年时4倍多,现在是14倍,西方的发达国家是6—7倍,台湾1948年是17倍,到蒋经国的晚年时是4倍,我们的14倍是西方国家的2倍。第四个小得方面是地区差距,根据胡鞍钢教授的研究我们中国东中西部的差距全世界最大,当然我们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中国国内地区差距的严重性不亚于我们这个地球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差距。第五个是行业间的差距,1978年我国所有行业的差距是1.4多一点,现在的差距是十几倍,三月份在所有从业着里面,不同行业的差距最大的就是尼日利亚,第二就是我国,所以这个差距不管是从以上任何一个方面来看,都呈现出一个全面拉大的状况,而且问题越来越严重,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从1984年到2002年我们社会的城市治安案件增长率是10%,这和我们的收入差距是有直接联系的,经济发展的方式里面,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我国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我们三十年来的已经济发展为中心,对经济发展经济搞个,关注度很高,措施很得力,发展也很好,但是其他的社会事业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如现在的医疗卫生的不平衡,中国的医疗卫生总量在全世界占100位,我们13亿人均的排位是144位,还有一个指标“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度”我国是188位,总量少,人均量更少,可怜的资源还是在大城市,在大城市还是在大医院,农村缺医少药,社区卫生设施不完善,文化事业的落后,社会发展好多问题的存在。(比如地震时战士们再用手救人)这些事都应该有人问津的,应该落实很好的。这些问题有的是我们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有些事我们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做好,造成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包括我们社会保障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再谈河北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全国存在的问题河北都存在,而且更严重跟严重,跟紧迫。河北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国水平的七分之一,世界的二十八分之一。联合过环境规划署规定的淡水警戒指标是每年每人是立方米河北现在每年每人是370立方米,而且我们首先还要保障北京的用水。能源铁矿石的自给率很低,邯钢的铁矿石自给率是1%。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很严重,资源约束对河北经济的发展已经很严重,河北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第七,工业风尘的排放量占全国第三位。污染的问题跟突出。2004年河北的综合能能源利用指数24位,单位能源产出20位,高能耗的问题更为明显。河北的单位产值能耗比全国还要高出40%,2005年河北省科技活动产出只优于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在全国28位,R&D经费占GDP的0.67%全国第24位,每万名就业人员的专利数量居全国的22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4%,占全国的26位。人均的科技陈国的交易额居全国的28位,科技含量第自主创新能力差,在全国的所有沿海省份里是最突出的,在全国的排位都在20位以后,河北工业以钢铁建材等资源性的产业为主体,包括百强县迁安(靠矿石铁矿石)。但是要想想资源枯竭后的出路。我们这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的依赖,高资金投入依赖,是完全吃老本的,是没效益的,而这个问题在河北异常突出。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是刻不容缓的。第一个压力是资源压力。除了水资源,我们的铁矿资源也不行,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超过50%。首先是要保障石油的安全,然后是石油价格的上涨,铁矿石一年一次的价格机制瓦解。这样的情况对我们河北这个钢铁大省尤为不利。我们的单位产值能耗是日本的11倍,所以能源矿石的涨价对我们的影响就比日本美国等国家要大,要强烈。一个是价格越来越高,一个是对外依存度很高,一个是本身就不多,这样的压力使我们这样的高资源能源消耗的增长方式们根本没有办法继续维持下去,在一个就是环保的压力,国际国内的压力使我们的原来的高污染低产出的增长方式根本不可能在继续下去,必须改变,第三是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的压力,过去我们经济发展基本的资源优势是廉价劳动力(珠三角模式,三来贸易,两头在外,来料加工),但是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在慢慢消失,外国生产基地的迁出。第四个压力就是国际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以后200年的历史,知识经济在美国已经产生,知识经济的产品竞争力很强,再有金融危机带来的贸易保护,是的我国许多外向型企业,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难以为继,珠三角企业倒闭数量占总量的40%以上,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我们。第五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我中国早过去的20年中,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现在的人口结构迅速老龄化,在过十几年以后,劳动力将会严重供给不足。老龄人口比例将会急剧上升,已经成为未富先老,这个压力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将会更加明显。所以在种种的压力之下,我们以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走到尽头。金融危机使这些问题提前暴漏。不仅仅是美国华尔街造成的,还有人民币的升值、环保压力加大,再加上08年上半年国家的紧缩性财政政策,5月底之前中国的问题已经显现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只是“雪上加霜”。中国问题本质是中国正在进行一个根本性的历史性的经济上的大变革,过去三十我们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这条路已经走到尽头,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已经迫在眉睫。

过去我国的从业人员中的大学学历人员不到5%,也就是说95%的廉价劳动力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还靠廉价劳动力已经不行了,西方从业人员中大学文化占得比例一般25%以上,德国将近40%,我们中国经济80年以来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到一个阶段,我们的发展方式不转变不行了,再发展经济必须有新的路径,新的模式,新的办法。所以要转变,而且刻不容缓。

都在将转变,但是如何转变,所以我们要来看第二个大问题

二、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造成的转变成就了一个日不落帝国,二十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知识经济也叫新经济,这种经济变革的意义不亚于工业革命,为什么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兴起,这对于我们采取措施,促进经济方式转变有着值得借鉴的意义。

1、高度开放的社会。

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对美国这样评价“因为在当前世界各国当中,美国拥有一个最开放的社会。”美国才拥有世界第一的竞争力。美国是个高度移民化的社会在,这种社会文化造成社会高度开放。开放包容的内在特点,列宁说“纽约州好像是一个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坊。”这样的开放性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形成,第一开放社会的魅力,就是对全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高度开放形成的社会融合力,思想领域的高度自由,使得他对移民的吸引力非常高,在工业化的时候移民的移入带入新的思想并且满足了美国不同阶段劳动力的需求,进入20世纪后,美国对移民的素质不断提高,主要是吸引全世界的最优秀的人才和只是分子,比如二战之前德国大批的犹太科学家的流入。所以二战以后,美国有吸引了德国大批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源源不断的流入美国,形成了美国科研的骨干队伍。这些人的才华在这个开放的社会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成为世界的科研中心。第二对全世界流动资金的吸引,美国在一直是吸引外资的的第一。1982年开始变为资金经输入国。1995年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累计5601亿美元,据统计1995—1997之间美国就从西欧净接受资本3803亿美元,从亚洲和拉美分别接受了1912亿美元66亿美元,美国1998年外国人购买美国的国库券,公司债券和股票的2220亿美元,98年年底,外国人拥有的美国金融资产总额66000亿美元,美国利用了全世界净储蓄的72%。这样的巨额资本,不仅弥补了美国商业投资的不足,也强有力支撑力美国企业的创新投资。第三是为知识生产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先进人才的到来,不仅到来了先进的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而且不同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思想体系在美国这个社会,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促进了知识的生产,使得知识以指数级的速度得以产生和发现。所以说正确的科学知识、有用的技术知识、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管理知识,在这个社会得以确立、传播和推广。正是这种肥沃的土壤使知识爆炸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得以形成。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走向了知识经济。所以说“美国的实践表明这样一个真理,开放才有活力,才能不断创新。闭关锁国必然死气沉沉,保守停滞。”但是在911之后。美国在90年代做的是非常好的,但是911之后,美国的开放度发生了一个逆转。吸引外资的冠军丢了,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能力明显下降了。所以你看最近的这几年,美国的经济的活力远远不如克林顿党政时期。这个和它的这个历史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美国促进知识经济产生的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什么呢,自由而富有弹性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个方面的原因,自由而富有弹性的这样一种市场经济体制。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最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美国的,日本的政府干预过,欧洲像法国、德国政府干预的也挺厉害。美国的这种市场是自由度最高的一种市场,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确立了市场体制,然后呢一直推崇市场竞争,1890年美国就制定了一个希尔买的反托拉斯法,反对垄断。如果你形成垄断,马上就采取措施。1991年、1945、1946年、1969 到1971年分别判了几个著名的反垄断的案例,大公司形成垄断地位,马上给你拆,让你分解,把垄断地位打破,维持市场的高度竞争力,全世界的反垄断法美国是搞的最好的,落实的也是最好的,始终让这个市场维持高度竞争的活力,这个市场体制在全世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市场功能是发挥的很好的,而且在这里面搞了很多智勇设计来促进知识的生产,创新活动的开展,比如说风险投资制度,风险投资风险大,美国政府就针对风险投资的高风险,采取各种鼓励措施让风险投资能够不断进行,我们中国就差了远了,跑到国有企业一说搞技术改革,不搞等死,搞了是找死,怎么也活不了。美国的这个社会,它这个风险投资,不仅是让你有这个意识,社会有这个环境,政府还得提供这种制度设计。第二就是创新的孵化器制度,这个我们听说了很多,但远远做的还没有美国好。这个企业孵化器就是美国人的发明。1956年发源于美国,它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政府出面搞一个孵化器,小企业资金不足,技术不足,但是你有了一个研究技术,我给你提供条件,提供设备,提供厂房,你把你的技术拿来做实验,搞创新。什么时候成了什么时候你再出去,你就有了进入市场的资本,把个人搞创新,小企业搞创新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给你解决掉,这样就提供了政府所能提供的制度,物质资源、设备资源和空间资源,来让所有搞创新的人都有机会去进行你的创造发明,进行你专利的申请。这个北美的企业孵化器已经有上千家,而且一个礼拜增加一家,增加的速度非常快。美国还建立一个国家孵化器协会,进行全国孵化器的这样一种指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个是直接投资投建孵化器,一个是给财政补贴帮助你建孵化器,支持孵化器的建立和发展。美国三分之二的孵化器得到了联邦、、州和其他地方政府的这种运营补贴,靠国家财政的直接支持为创新者提供条件,提供便利。这种自由而富有弹性的市场制度产生了两个结果。第一个市场对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选择的尺度的微妙变化都能够做出灵敏的反映。消费者需要什么,你只要有这个变化,马上就有人来满足你这种需求。找出、创作出满足你这种需求的发明。所以说呢,它的发明很多,很快,能够及时满足市场变化的这种引导作用。使得它的这种产品能够迅速的满足市场的新需求、新变化和新的发展。又使得一系列的创新活动不断的发展出来。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层次的上升,对知识经济需求量越来越大,生产知识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在市场得以展现。自由的市场制度保证了社会资源向知识产业不断转移,我们中国人创造的财富,地底下挖煤、挖矿出来然后又烧又炼。比尔盖茨,就在办公室里搞微软、搞视窗。它的经济完全以知识为基础。比尔盖茨多年是世界首富,他的财富发展速度是什么速度,你就是把一百块的美元一个个的扔到地上,他一张一张从地上捡,这个财富的发展速度都比不上比尔盖茨那个速度发展,比在地上捡一百块钱一百块钱美元票子的速度还要快。这个创造知识的能力,创造财富的能力来自于知识它的价值,使你创新的人、生产知识的人在市场机制当中能够非常的有利可图。能够得到高回报。没有这种体制,这种激励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而且没有这种激励的作用,有了这种发明,它也不能投入到产业中去,变成财富。所以说不要小看市场体制,英国就是因为有了市场才有了工业革命,美国也是有了这种高度自由弹性的市场才有了知识经济,中国也是有了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才有了30年的巨大变化。所以说自由而富有弹性的市场体制是整个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制度设计和动力态。这样一个制度为知识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了一个激励机制、保护机制和应用的渠道。所以美国有个学者迈克尔罗瓦特说了一句话:市场制度给发明之火添加经济利益之油。这个火苗很小,有了市场制度给它浇油,它就能够熊熊的燃烧起来,成了经济发展的一个熊熊烈火。没有这种市场制度,那个发明有了小火苗也有可能被灭掉。说的远一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上有我们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这四大发明都不是科学原理,都是能够生产财富的生产技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都是能够生产产品的这种发明。遗憾的是这些发明在中国几百年、上千年、一千多年都没有在中国形成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美国的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马上就能用,盖茨的微软视窗马上就成了巨额财富。这些发明在中国和在美国的不同命运差距在什么地方?就在市场。中国人有聪明,有发明,没市场,形不成产业经济,不会发展。英国有市场,瓦特的蒸汽机马上就能广泛应用。美国有市场,盖茨的微软视窗马上就能变成巨额财富。我们市场经济搞到今天不是搞到头了,我们的制度还很不完善,作用在好多地方还没有发挥出来。所以,下一步,还得继续深化改革,来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让我们的经济发展,从市场这个经济体制当中得到更多的动力源泉的支撑。这是美国知识经济兴起的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经济,首先要保护知识产权。谁发明的,这是他的财产,是他的权利,这个产权必须界定清楚。保护,必须把所有权保护好。全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最完备的国家就是美国。这一点,是在他宪法的基础上,有专利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托拉斯法,当然还有著作权法等等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美国的宪法里面是这样规定的,为促进科学和有用技术的进步,保障作者和发明人在一定时期内,对其相应的专著和发明享有专利权。写进美国宪法,作为基本大法,奠定了基础。美国国会在1790年,就通过了第一个专利法。到1980年,这个过程当中,一共修订了9次美国专利法,并做了不断的补充,形成了一个包括有效的效用专利、设计专利、作物专利三个方面的详细立法。应该说,西方各国都有专利法。但是就立法的详尽,执行的认真,美国可以说是最突出的一个,也是卓有成效的一个。比方说,版权啊,美国也是这种情况,他除了保护传统的版权形式,还注意不断调整,补充版权法德内容,适应形势发展。比如说,网络技术出来的,版权领域就出现了新的问题,通过英特网免费的拷贝,唱片公司的歌曲啊,侵权的行为出来了。所以说,97年,他又通过了一个禁止电子盗窃法案。你在网上拷这东西属于盗窃。怎么办?通过完备的立法,后来美国通过了一个数码化千年版权法案。98年,克林顿又签署了一个美国的国家技术转移进步法。这个法,是这样规定的,联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发的技术,如果转让给工业部门,转让收入里面,首先要拿出两千美元付给发明者。然后,发明者再提取技术使用费的15%。这个东西,就不用去谈,国家法律都规定好了。你谁用人家技术,你就需要按这么做。尽管这个研究室是国家的。投入的研究经费和条件是国家提供的,但是研究人员在这里面付出了自己的血汗、自己的智慧,你用他的发明,尽管是职务上的发明,自己应该得的报酬,技术使用给的比例,他要提取。法律就这么规定了。必须按照这个去做。鼓励科研人员,尽管是国家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也让他有种发明创造的巨大热情和积极性。美国的贸易法里面有个301条款,它有个特别301条款,针对国与国之间的知识产权出现纠纷的时候,有一个处理的办法和解决的办法,包括制裁措施的采取,为了防止用专利法来扼杀竞争,美国又制定了一个不公平竞争法和反托拉斯法,防止垄断组织通过对技术的垄断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市场的这样一个作用,这就有效地保护了风险投资者的利益,保障了知识生产者的利益。研究人员、研发人员辛辛苦苦数年、十几年、几十年这种投入发明出来的东西保证你有自己的财产权。这样就对创新形成一个持久的刺激的机制。创造出知识生长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第四,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产生,拓宽创新的民族机制,美国一开始主要是欧洲的移民,在这个基础上有了非洲移民和亚裔移民。这个民族主要就是继承了欧洲清教徒的许多特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务实主义,我们经常说美国人实用主义,首先他是务实的,再说这些移民,他们都相信这样一点,采取行动的原因远不如采取行动本身重要。宁可为了错误或者不明确的原因采取好的行动而绝不去为了维护已经成了体系但是已经有了结论的这种所谓的真理。不断的怀疑、不断的改变。在这个务实主义的基础上演变出更高的这种创新机制。所以欧洲移民先于探险家、地理学家、职业博物学家大量涌入这个地区,就是因为它有一种冒险精神。地区、空间上它敢冒险,知识的生产领域它也敢于去冒险,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所以说美国人的目光和他们的思想都有这种追求,这就形成创新精神。美国人就是在拓荒建国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这么一个东西。思想精辟不说,更重要的是开放,没有负担,不一定墨守成规,这成美利坚人的这种民族精神。这种创新精神贯穿于美国历史始终,推动美国实行了工业化,在工业化时代里有这么一句话:异想天开这个哲学广泛受到推崇。只有有异想天开才能有发明、创造。远离故纸堆,不要去勉强的 整个世界,迎合这种过了时的文明和理论,这是美国人的。所以你看我们的大学生和美国的大学生,学习起来中国的大学生比美国的大学生付出很多,但是中国学生就是相信课本,死记硬背然后应付考试,而美国的学生呢,更多的是自己思考,从小学开始就给你留个作业,自己到图书馆去查东西,思考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教育方式就完全不一样的,最终呢我们的大学生考试得高分,但是动手能力眼高手低。同样的这种智商,如果到了美国,马上就可以教出一个好学生来,同样的华人在美国可以拿诺贝尔但是在国内远远不行。这个创新环境和民族精神,可是说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美国有三个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创新群体和创新精神的创新群体。一个群体是科学家群体,美国科学家群体一个是使命感,一个是好奇心,不断探索未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成了获诺贝尔奖最多的一个国家。第二个群体是发明家群体,美国社会被称作发明家社会,美国有一个横头叫柯立芝说过一句话:美国的事业就是 整个社会以创造知识、创造财富为最崇高的职业。这么一个信念、这么一个环境。这是第二个群体,热衷于发明。电话、电报、飞机都是他们创造出来的。第三个群体是管理家的改革群体,最早的管理就是美国的福特制,他作为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就观察工人做每一个动作用多长时间,哪个动作可以省略,就在这上面不断的进行思考。让所有操作工人的每一个操作动作都是最简单、最科学、最省时、最省力的,从而提高每一个劳动者每一分钟的劳动效率。所有说这三个群体,一个是探索基础知识,一个是发明、应用的这些使用专利,一个是改革管理、调整人与人、人于社会之间关系的制度,通过这种合理的管理来促进财富的创造,三个群体相辅相成,形成美国社会知识经济生产、发展、应用,转化成社会财富的一个完整的社会集体。从而为知识经济生产创造了必要条件。所以美国人还信仰不创新就死亡,我们中国经历了两千年

企业的产品我们计划经济体制下几十年一贯制,创新的意识很差,这种欲望很低,社会环境跟不上,所以我们改革开放了,大量引入外国的技术,引入之后还很难消化,日本引入外国的技术也很多,但日本的原则是一个技术最多引入一个,完了之后必须消化吸收之后再加以创新。我们中国引进电冰箱生产线引进了32条,彩电生产线引进数量比这个还多,引进一条再引进一条,都是引进,你如果不加以消化再创新就永远跟不上人家。这是第四,美国知识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五,是巨额的创新投入,要生产新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的投入,不仅是资金的投入,人力的投入,还有精力的投入,这里面一个物质投入就是资金投入,要有客观条件,要有物质保障。美国这样一个巨额投入,表现这么三个特点:第一,世界上领先的研究与开发投资,1994年美国的研究与开发投资1730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2.61%,刚才说到2005年的河北,研发投资是0.9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1994年的时候就占到了2.61%,这样一个比例,我们看国外是怎么比较的。当时的德国、法国这样一些国家他们的总和加起来,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加起来都赶不上美国。美国的比例是2.61%,西欧是1.8%,日本加上新兴工业化国家是2.2%,北美是是2.5%,世界平均是1.4%,94年美国比例最高。美国每年研究开发费用每年递增150亿元,1998年,美国的预算用于教育和职工培训的经费510亿美元,比1997增加了20%,到了98年,克林顿又提出了一项21世纪研究基金,大幅度增加研究经费,为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基础,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口号: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而科学为技术这个引擎加速。经济发展首先考技术这个发动机,而技术考科学为它加油,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支撑,而科学技术要靠大量资金投入,第二,把信息产业作为重点投资,知识经济的主要的内容是信息产业,始终是一个最具影响力的核心产业,美国的知识产业从1980年开始就给与特别的关照,计算机、通信领域的投资每年增长率超过20%,重点投资领域就是信息产业,1990年,美国在信息产业的投资,第一次超过其他产业,成为美国投资领域里投资最多的产业,90年开始信息产业占了冠军,标志着美国已经开始进入信息时代。90——95年,美国信息设备投资增长20倍,到96年,美国的信息技术和产业投资是对其他工业社会投资的1.6倍,比别的产业高出一倍还要多,占到了美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5.7%,整个国家、社会的投资里30%以上投资到信息产业里来,突出表现在90年代,占世界同类投资的40%,全世界的所有信息产业投资40%在美国,国际数据公司有一个估计,95年美国用于信息产业的投资,人均850美元,美国当时人口2个亿,一个人一年将尽1千美元用于信息产业,这个比西欧要高出2倍,所以,日本经济学家说,在信息技术和产业领域,日本比美国要落后10年,欧洲和美国相比差距还要大,1996年,美国信息产业投资2500亿,超过了日本和欧洲的投资总和,投资重点就是信息产业的开发和研究,而且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91到95年,美国与计算机有关的投资增速每年增长29.7%,高速增长,95、96增长速度分别是32%45%。所以在整个90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里面,设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大幅上升,80年代以后,美国的信息产业的巨额投资,促进了研究与发展,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快速增长,也直接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形成。那么在这个里面,美国的投资里面的第二、三小点,就是大力发展风险,探索未知领域存在风险,有可能打了水漂。怎么鼓励风险投资?美国有个风险投资协会,96年一共有100多亿美元的风险基金投到了1500个项目上,其中三分之二是技术企业搞得风险投资,大家都知道硅谷,有人说硅谷就像一个爆米花机,扔下去的事创业的智慧和技术,再扔进去的事风险投资基金,爆出来的是一个一个的在信息领域叱咤风云的新企业,硅谷是个爆米花机,扔进去创业者的智慧和技术,再有风险投资的基金,然后出来一个个创新的企业,从而有硅谷、有了美国知识经济的领头羊,有了全世界技术含量最高的产业园区,而风险投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一直是巨额、天文的财政赤字,因为有了知识经济,美国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幅增加,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到了克林顿的第二任期,困扰美国政府几十年的财政赤字没有了,克林顿特地在文件上画了一个特别大的零,宣告美国政府多年的财政赤字的负担消失了,财政开始盈余。遗憾的是,美国打科威特、伊朗、伊拉克、阿富汗,财政赤字重新出现,而且是天文数字,再加上金融危机,和克林顿的时代可以说是完全不同,这是美国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五个主要原因,巨额的投资,最后一个原因美国知识经济之所以出来,最为庞大的教育、科技的存量和流量。美国的美联储原主席格林斯潘说过,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当中,体力劳动在国民经济当中的位臵让位于思维产品和服务,思维产品就是知识,国民经济体系中原来生产钢铁、劳动的产品和服务,到了新经济里面,知识产品、知识服务成了经济发展的主题,所以说在知识经济里面,首先的基础性的东西是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人的培养和教育,这是一个关键,美国的教育我们来做一个大概的了解,美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产业,他的整个知识经济不是那个人的,而是有了这么多大学培养了源源不断的高学历的知识人才,构成了一个知识生产的产业大军,而这个大军的培养者就是美国的高等教育。1636年,美国有了第一所大学,哈弗学院,到现在,350年当中美国高等教育一直持续高速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了,1930年和1860年相比,美国的在校大学生由2万多人,增加到48万人,同一个时期的英国从3385个人增加到了37255个人,增加了只有十一倍,美国的大学生的数量,以快于英国一倍的速度发展,从英国的殖民的变成了高等教育,规模远远超过了英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的国家,美国高校入学率非常高,在20岁到24岁这个年龄阶段,1950年的入学率是18%,1975年是26.41%,到1992年增长到了31.25%。30%以上的青年人都能上大学,我们的现在的毛入学率才到,国家公布的20年教育规划,大家看那里面距美国有很大的距离,但是那个发展目标里边的走向和政策取向都是对头的,我们说现在从业人员大学生比例只占5%,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要大力发展,增强我们的高等教育人员数量。大学的数量,从1970年到1994年,二十多年,美国的大学数量美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大学173所,到1987年213所,具有硕士学位的大学1987年589所,学识学位授予权的大学1970年721所,1987年572所,1994年633所,准学士学位、专科1970年1063所,1987年1367所,1994年1480所,专业学校、学院,70年424所,87年642所,94年690所,所有大学加起来1970年2834所,1987年2389所,1994年3571所,美国到94年只有两亿多人,就有了3500多所大学,我们现在十三亿人,只有1000多所大学,还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今年两会上还有人大代表说怎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建议:

1、大学少招生。

2、如何。

3、如何。我们少召大学生,中国的问题能解决吗,不培养大学生都是农民工,两只手只能封个布娃娃,中国经济能发展吗?德国的从业人员里面大学生占40%,美国3亿人有将近4千所大学,我们十三亿人只有1千多所大学还要减少招生,中国现代化能实现吗,还靠劳动力,农民工,这个经济增长方式能转变吗,我们这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素质有些确实是成问题,去年两会上我们中国的08年物价上涨指数是8.7%,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几乎是异口同声说物价过高,政府要严格控制我们的温家宝总理有特别的顺从民意,2008年我们的银行紧缩政策,严厉的紧缩政策,相当的企业贷款贷不出来,银行贷款额度控制非常之紧,再加上经济困难,劳动力成本上升,又加上国际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北京的教授说的挺刻薄,他说我们中国的企业本来日子不好过,然后国家弄了一条绳子,把他们绑起来,劳动法实施了,然后环保压力又加大了,最后绑了4条绳子,又来了一把刀子,让你贷不到款,把好多企业都搞死了,一下子倒闭了这么多企业,导致2千多万农民工回家,到了09年的两会上,物价下跌2%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谁都不说话,09年春天正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一季度经济增长素的是6.1%,两千多万农民工回到家没事干,认为价格下跌就是好事吗,本来经济就困难,失业压力就很大,物件再一个劲下降,企业的产品卖不出价钱,业主不愿意投资,企业开不了工。物价上涨嗷嗷乱叫,物价下跌谁也不吭声,你想想,物价在不断下跌,企业再没有盈利,投资再没有积极性,经济怎么发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站在一个家庭主妇的立场上看物价,把中国经济引到哪去啊,作为一个人大代表居然说中国大学要少招生,经济发展方式怎么去转变啊,中国的企业靠什么去竞争啊,就靠农民工?就业问题是大学招生带来的吗?人生出来了,到了18岁就要就业,难道不上大学就不就业吗,就业问题早就存在,不是上大学才出来的。一个农民工如果上了大学学了国际贸易,能够把中国的产品卖到联合国,签一个1千万的产品出口协议,不仅他自己就业了,为了生产这个产品还能解决几千、几万人就业,就业问题只有靠大学、靠高等教育发展,把中国劳动力素质都提升了才能就业,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转变,都靠缝布娃娃、炼钢、炼铁,发展方式能转变吗,发展高等教育恰恰是解决发展方式转变的。人大代表是最高权力机关啊,你要决定政策、立法啊。都是站在家庭主妇的立场上看物价,都是站在小农的立场上看高等教育、经济发展,把十三亿的命运交给这些人来决定,风险太大。高等教育、这是知识经济产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关键的一环,而且美国的大学不光是教学生,更重要的是生产知识,是美国的大学创造财富的作用,绝对不亚于企业,甚至比企业还重要,所以美国人到一个地方投资,经常问有几所大学。有大学有人才、有知识,我在你这投资,你有有知识的员工,你的大学是个文化沙漠,没有有知识的员工,我怎么投资啊,第二个,美国是当代世纪科学研究的中心,美国的研究经费超过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的总和,1960年135亿美元、1971年216亿美元,占GDP比重达到2.37%,1984年突破1千亿美元大关,1994年是1800多亿美元,研究人员数量和质量是世界冠军,研究者人数1971年是52万人,1994年达到96万多人,世界上主要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美国占31.1%,德国7.7%,日本占7.4%,94年的时候美国占36.2%,德国占8.15%,日本占9.6%,诺贝尔奖得主自然科学方面1901年到1945年,美国是19个,德国36个,英国25个,世界科学研究中心改革后,1946年-1996年,美国161个,德国25个,英国42个,美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占到第一,1987年到1996年,美国40,德国8个,英国3个,一百年来,美国180.德国61个,英国67个,所以说这样的研究中心明显促进了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那么知识经济的兴起是一个教育、科学、技术、发明相互交织的动态过程,市场是纽带,把他们串联起来,导致了经济的发展,分析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看看对我们中国有什么启示。

第三点 六个启示

第一,继续解放我们的思想,扩大改革开放,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产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往往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仅靠一个国家是做不到的。

第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搞了三十年是不是搞到头了呢,远远不是,去年,我们河北省搞了一个干部作风建设年,应该说有成效,以此改变河北的投资环境,河北投资环境最根本的问题是干部作风有问题是一个方面,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河北的吃财政饭人的比例占总人口的比例名列前茅,比例高。这是河北投资最本质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投资环境就不行呢,一个省、市、县、乡,吃财政饭的比例高,养的人多,一个乡的人光搞计生的就好几百号人,编制外,没有财政供养,谁来养他们,计划生育罚款,让农民养,县里面那么多机构,财政收入不够,靠企业样,摊派、罚款。河北省有一个省级贫困县,工资开不了采取每个局轮流到乡里搞一个月的计划生育,罚款发工资。由省到市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口,经济发展不了,从企业、农民身上罚款摊派,农民负担重、企业负担重,他就没法生存,雪驰羽绒服使我们这边的,据我所知雪驰现在到青岛了,为什么,据说企业到青岛以后好长时间没有交税,也没有人给他要税,老板还怕了,主动到税务部门交税,税务局说回去吧,不找你就不用交了,你企业交不交税对人家财政收入影响不大,我们河北税务部门一天三趟盯着要税,完了还要想法找点事给你罚点款,这么一个环境,企业能呆得住吗,老百姓能够富起来吗,这个问题不解决,河北的投资环境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越穷的地方,一就业愿意找铁饭碗、当公务员,越是这样有本事的人越不愿意去创造财富,公务员队伍越庞大,不创造财富的人越多,创造财富的企业压力就越大,他就越没有办法发展,所以河北的投资环境一直不好,陈立勇当常务副省长的时候,常务会上说全省引进外资的数量只比西藏多点,全国倒数第二,到现在格局也没有怎么改变,他的作风整顿一下有好转,但是他在这个地方就要吃饭,就要有办公室,要有电脑,你这个财政、税务局收的不够他就得想办法去找,所以我们的社会环境别说发展方式搞创新的,正常经营他都有困难,怎么发展经济啊。沿海几个省份里边,河北在其中基本上经济指标都是垫底的,最落后、最差的。所以河北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非常艰巨。

第三,完善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我们落后一些,在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搞点仿造在所难免,尤其是乡镇企业,搞生产、搞企业,但是总得有自己的东西,这个世界就是开始保护知识产权的世界,你不保护就没人愿意下功夫创新,就没有自己的有竞争力的、自主的知识产权,你这个国家、民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就没有立足之地。所以说我们从美国看看,只有把完备的知识产权建立起来,我们民族的智慧是有的,四大发明,中国在外国拿诺贝尔奖的,很多很多。到国外越多感触越多,世界上哪都有中国人,中国人走遍了全世界,我们带到全世界的是什么,中餐,走到哪都是开饭馆,英国人从小到上走到全世界,占了那么多殖民地,他们带到全世界的是什么,是他的市场经济体制或制度。以他的体制建造社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说我们的民族在这些方面确实需要改变

第四,我们应该光大我们的拓荒和创新精神,我们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教育制度、高考为杠杆的教育体制,太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成天就是死记硬背,考高分,眼高手低,做不了实际的事,到企业后,社会环境没有整整向上的创新氛围和意识,需要有根本性的改变 第五,要以超常规的措施来发展教育,大学不仅不能少招生,而且现在还差得远呢,台湾2300万人,100多所大学,美国90年代4500多所大学,我们13亿人现在才1000多所大学,我们的大学生还少得多,差得多。要是从业人员中的大学生从5%增加到20%、30%,我们还差得远,没有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劳动者赔偿出来,不可能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省政府去年搞了很大讨论,云川书记提出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很必要的,但是忽视了一个问题,人的问题,没有现代产业工人,何来现代产业体系,靠农民工、小学毕业生能建现代产业体系吗、没有学校、教育、庞大的产业工人,现代产业体系从何而来。我们过去解决的就业,98年好多工人下岗,工商局免受摊位费,登记费,这个法对不对?解决了一些问题,让他到市场摆摊、卖油条,永远卖不出中国产业的现代化,他们技术不行,效率太低,你得给他们培训、教育。发展教育不是增加就业困难,而是解决就业困难最有效的办法。

第六,切实采取措施,促进科技发展。

总的来看,我们分析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历程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一个思考,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向那转。我所谈的问题不一定都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第三篇:换个角度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换个角度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丁元竹2010-07-19

摘 要: 从深层次上说,中国当前发展方式的转变决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收入分配、城乡关系、产业结构以

及地区结构的调整,而是一种超越发达国家传统模式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创新。新的发展方式必须对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新的解释和发展出新的分析框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扩大内需,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症结是: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不合理;在社会领域主要表现为利益格局扭曲,在行政体制领域主要表现为事权和财力不匹配。

关键词: 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资源分配,方式转变

从深层次上说,中国当前发展方式的转变决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收入分配、城乡关系、产业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的调整,而是一种超越发达国家传统模式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创新。新的发展方式必须对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新的解释和发展出新的分析框架。

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着力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扩大内需,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症结是: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不合理;在社会领域主要表现为利益格局扭曲,在行政体制领域主要表现为事权和财力不匹配。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绝不仅仅是经济系统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反映出整个发展更深层次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内部的失衡是整个发展方式失衡的反映,解决经济发展方式的失衡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中央和地方、国际和国内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从理念上,就是要在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等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

换一个角度来看转变发展方式会是什么样子?假如我们不是从私人消费,而是从公共消费,不是从私人部门就业,而是从公共部门就业,不是从私人部门,而是从公共部门出发,来看目前正在和将要进行的发展方式转变,会得出什么结论?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确实不容易。这需要创新性思维,需要调整研究问题的视角。缺乏创新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新视角,或者说缺乏新的理论构架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长期走不出“囚徒困境”的原因之一。一说到消费不足,就说居民消费不足;一说收入分配不合理,就说初次分配领域问题严重;一说发展服务业,就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等,一直在经济领域打转转,一直在制度领域转圈圈。

应当鼓励在经济之外寻求新的发展方式的思路,并给予足够的重视。新的历史时期,鼓励各个学科积极参与重大发展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无论对于发展本身还是对于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都将是幸事。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9年12月27日刊登了赫德森研究所经济政策研究室主任、商业顾问欧文·施特尔策的一篇文章,题为《贪婪的银行家重惹阶级斗争之忧》。施特尔策在文中说道,“2009年是经济学家溃败的一年。他们未能预见世界金融体系近乎崩溃的局势发展,自然无助于加强一贯宣称经济学是另一门科学的骗人说法。它现在不是、过去不是、将来也不会是。但是,很多经济学家自称他们的模型反映了现实,市场始终按照绝对理性的消费者提供的完美信息运转,而消费者又受到能够计算平衡量风险的放贷者的迎合。经济学教育机构的学生以及研究以经济行为为基础的文化的学生专心于大量数学计算之中。经济学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但是前提是必须由实践者进行重大反思,而且不能代替研读伟大的经济学家的作品的细心读者能够发展的那种有用的常识”。根据我的理解,施特尔策对经济学的批评也许过于尖锐,但是有两点是值得思考的:一是经济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具有无比的解释力和预见性。二是不管什么样的经济学理论,不管是谁的理论,都必须具备经验和事实基础。在经历了这场几十年未曾发生过的危机之后,给其他理论和学科一定的话语权,并与经济学一道来解释这个日新月异、令人捉摸不定的世界可能会更实际、更恰当一些。公共部门和社会领域的理论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是近几个世纪,特别最近一个世纪公共领域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反映。

二、资源分配不合理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

在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学者们对于现实发展道路的思考甚至是质疑,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以促使我们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离不开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这是因为资源分配不合理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

美国学者马克·布莱思(Mark Blyth)在研究和总结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与经验后指出,“市场和政府时时处处都是相互重叠、不可或缺、相互排斥、并具备生成能力。作为一种制度,资本主义在政府提供审慎监管的环境中能够获取的最蓬勃的发展,美国资本主义也不例外。在政府和市场之间保持何种程度的平衡是一个需要由不同国家来确定的一个政治问题”。有类似思想的人不止布莱思一个人。本世纪以来,不少学者都在这个领域展开了探索。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考虑这类问题的人数不胜数。例如,2006年美国著名记者托马斯·L·弗雷德曼(Thomas L Friedman)的《世界是扁平的》(The World is Flat)和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都深入探索了这个问题。在《世界是扁平的》的一书中,托马斯用“扁平”阐述了当前正在进行着的全球化特点,以及新的技术革命对当代带来的深刻影响。而《M型社会》则观察世纪之交,日本社会逐渐形成的一种两峰结构:收入高的小部分人和收入低的小部分人,各居收入群体两端,而且两个群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如同M型一般。如果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的观察是成立的,那么,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人类回答,而且必须回答。这些问题核心是围绕着市场、社会和政府的关系展开的。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也绕不过这些问题。

政府和市场之间平衡的核心是分配制度及其服务体系的设计模式。我们已经看到,不合理的分配模式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消费不足或没有能力消费,而人数极少的团体进行奢侈消费。这种消费不足和奢侈消费不仅表现在一个国家之内,也表现在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市场机制造成了目前微观

结构与宏观结构的趋同性、雷同性。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进一步讨论。其深层次原因是市场力量缺乏制约,或者人们赋予它绝对的地位。

这场危机之后,我们不能再循规蹈矩,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如果从过去30年中国采取的追赶模式以至后来形成的与发达国家雷同的发展来讨论问题,从深层次上说,中国当前发展方式的转变决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收入分配、城乡关系、产业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的调整,而是更加深层次的创新,一种超越发达国家传统模式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创新。美国历史学家龙多·卡梅伦已经看到了发达国家问题的症结所在,“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不同个人、社会集团和国家之间的不均衡-是经济发展问题的症结所在”。而这个问题之所在,就是我们长期追随的经济体制机制。新的发展方式必须对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新的解释和发展出新的分析框架。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没有先例可循。

三、始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保持清醒认识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除了人口和劳动力总量是根本问题外,造成中国当前消费不足和就业困难的其他问题是,公共领域的消费不足和就业机会缺乏,基层公共领域不发育或者是发育不良,以及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不到位。

形成这种局面理念上的原因,一是对政府改革的方向缺乏明确地认识,尤其是不能把握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责任内涵。二是对社会组织的作用认识不足。三是夸大市场化的作用,混淆了市场和公共领域的边界,纵容市场跨越边界进入不该进入的公共领域,而不给社会组织足够的发展空间。

我在2003年曾经对2010年做出了一个预测,提出了三种情景分析,现在摘录其一:

“沿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定目标稳步前进:这个过程产生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有力的国际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能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和有效治理,我国大多数人民不分地区和城市,不分乡村地都能在发展中获益。技术开发与传播--一方面它将通过技术开发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方面的差距,提高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转型,加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它将通过技术开发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危机或公共

卫生危机,缓解人口和资源压力。经济增长可以广布财源,提高人民收入和福利,经济增长的前提是要解决目前存在银行不良资产和国有企业低效率问题。社会发展是保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及时处理和消除社会差别(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扩大居民的就业,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将为我国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治理在国际和国内都需要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善治,即政府在处理国内公共事务和国际公共事务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制度安排,使国家面对的内部和外部的公共事务和公共危机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国内和国际冲突大幅度减少。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只有少数地区和居民无法从中获益。”

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2009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表明中国正在沿着第一种情景前进,即沿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定目标稳步前进。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我依然坚持7年前的观点。只是这里我想把这个愿景再具体化一些: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产生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能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和有效治理;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来提高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还产生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共服务得到全面提升,在提升过程中实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改革完善,扩大公共消费和就业,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上述两个过程的核心手段是社会体制和行政体制的进一步创新。

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不仅仅是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减少对经济生活和经济运行的干预,更是一个包括人财物等资源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按照社会需求合理配置的问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使提供公共服务的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要使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公共服务资源必须加速行政体制改革,包括税收体制改革和人事体制改革。通过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拥有更大的财力,而不至于陷于土地财政;通过人事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能够按照公共服务需求配置人力资源,这样也就缓解了就业压力,从而为大中城市的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提供更好的宏观环境。

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应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有序的基础上,在宪法和各类法律法规范围内,从满足居民的社会需求出发,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消除或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出发,保障人民的福祉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鼓励政府、社会组织,甚至包括私人部门处理社会事务,参与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活动。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必须考虑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从改革的目标来看,就是如何在社会目标和经济社会目标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和协调;从改革行为来说就是如何在各个利益群体之间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所以,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还需要各个利益群体的参与。

四、创新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理论创新

当西方国家把中国放在一个世界大国位置,不管是重视也好,捧杀也好,中国都需要清醒。因为,它在过去30年走过的基本是一条追赶的道路。如果它想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真正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就必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有自己的发展理论,一种不同西方于发达国家在起步时所遵循的发展理论,具有21世纪特征、代表人类新的发展方向的理论。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不禁要问自己,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我们在理论上准备好了吗?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指导思想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中国走向自己特色道路的理论基础,这是根本性的。仅这一点,就足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智慧。

但是,中国理论界,中国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科学等等,还没有脚踏实地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问题,来重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面对发展模式的选择,理论界应当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看似正在退去,中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回首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痛定思痛,新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应当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而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是引进大量新的发展部门,并使原有的部门和新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建立一种平衡关系,以此来创新资源分配方式。

第四篇: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意义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历史性转变。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又积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为表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矛盾性结构。而在当前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率的表象下,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可能隐蔽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由此可以判定:当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因素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已扩大和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除非有有力的政策干预,否则上述矛盾的持续和发展将会极大地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并最终导致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因此,只有在宏观上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调控,才能实现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即高质量)又快(即高速度)地发展。因此,及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具有第一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十六大以来,基于改革的伟大实践,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最终形成了用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与此相适应,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内容的进一步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根据十七大关于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应继续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经济增长方式本身的可持续性。为此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环保的关系,积极推广和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应着力加强对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以提高其自身发展的协调性。为此必须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积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刺激消费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振兴第一产业,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确保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应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以确保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为此必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努力使经济发展更加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实现。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维护社会公

平。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妥善调整社会分配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实现以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共享发展为目标的和谐发展。

积极地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以胡 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为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提出的一个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模式。是我党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这个意义上看,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层次的提高,而且标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迈向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多重意义

加入时间:2010-3-1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也是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句话值得人们深入探讨和研究,因为它不仅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对世界经济来说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余载,中国经济一直行驶在快车道,所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无双。不仅使国家走上振兴之路,使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更数次在世界经济走向危机的紧要关头,以恰到好处的经济金融政策帮助世界经济走出困境。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如此;2008年发生全球经济衰退时,也是如此。中国采取坚决有力的刺激计划,率先步出危机的同时,也加快了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

中国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线,既是根据国内经济基本面需要做出的决策,也充分考虑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由内生力量驱动的中国,一个低碳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将给世界献上又一份厚礼。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主要由投资、出口带动,国内需求相对不足,内生动力缺乏。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需求的萎缩让这一缺陷愈加凸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中国努力扩大内需,尤其是长期低迷的农村消费。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中央财政去年投入资金450亿元,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和农机具购置。此外,为了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四万亿投资计划中有44%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社会事业。

一个不断扩大内需的中国,不仅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为外国资本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还必将有助于扭转长期存在的全球贸易失衡。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处在全球产业链的较低端,竞争力主要来自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使得中国经济的科技含量低、发展质量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将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中国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近年来,中国积极支持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清洁能源、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支出1512亿元,增长30%。

一个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中国,不仅将提升自身经济发展质量,还将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注入新鲜活力。以高铁为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并开始走出国门、服务世界。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之上,单位GDP碳排放量相对较高。能源紧缺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也让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资源代价。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降低碳排放。

中国在“十一五”的前四年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2009年11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的减排目标——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50%。

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走上低碳发展之路,必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全球碳排放作出积极贡献。

长期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社会的和谐稳定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不仅要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个收入分配更加公平的中国,不仅能够释放巨大的消费能量,更能保障社会的长期稳定。作为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和平发展力量,中国的长期稳定必将会为世界的和谐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而道远,在使中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的同时,也将为扭转贸易失衡、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稳定发展提供长足的动力。(记者张正富徐兴堂)

第五篇:刍议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市场化进程

刍议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市场化进程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的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谈到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现在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中国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完善市场化进程,避免陷入中国收人陷阱,依然面临诸多的挑战。

关键词: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市场化进程

根据预测,2030年,以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将占世界GDP的近1/4,;2030年,中国的贸易额将会是美国的两倍;中国的人均GDP在2015年将达到1.7万美元;中国主导地位在未来20年间会很明显,能与处于帝国时期的英国或二战后的美国相媲美。中国的经济发展真的如此乐观吗?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乔治 索罗斯(George soros)指出,中国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但其推动力不如美国的消费者;中国建立在高储蓄基础上的出口与投资型驱动增长模式 已经让银行坏账成堆,这种增长模式也许还能支撑一到两年,但不可能再持续10年;而对于中国迅速膨胀却未受到严格监管的影子银行系统,他认为这种情况与美国次级债市场之间有令人不安的相似性,中国还有几年的时间来解决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何去何从?

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间,中国的经济像是一个从高山上滚下的石头,势头越来越强盛。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媒体和专家学者的不断关注,中国经济发展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

现在经济学家们议论的很多的一个词是:中等收入陷阱。它说的是,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中国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不管是在宏观方面,还是在微观方面,中国经济都存在很多问题。我国的人均GDP还在百名开外,而且长期以来粗放型增长所积累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资源消耗高、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金融风险加大等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继续发展的障碍。环境问题如雾霾,能源安全,食品安全,房地产泡沫等等社会问题也不断增多。

应对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市场化进程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这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日神州大地上的生机与活力。过去的发展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中国的发展依然要靠改革开放。未来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阶段。当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我们既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又面对着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这些都是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大考验,考验着改革的勇气,更考验改革的智慧,迫切要求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勇气。30多年来,正是凭着那么一股子劲与气,凭着那么一种敢闯敢试的精神,我们才冲破了重重阻力,实现多个领域、多个方面的突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越深化越需要智慧。深化改革是涉及诸多领域的巨大系统工程,千头万绪,必须总揽全局,明确主攻方向和改革重点,集中攻坚克难,务求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世界范围内每一次实质性的经济繁荣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而每一次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也都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一词从出现伊始,就被赋予了经济学意义,因为它最早出自经济学家而非科学家之口。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在经济系统中存在着一个能量之源,这个能量之源就是组合。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包括设计、制造和市场销售等在内的所有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更大的价值,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所以创新包括从概念、设计,到产品,从产品再到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的全过程,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通常所说的从投资到回报的全过程。从中可以归纳出一个基本的经济链条:科学—技术—产品—商品。由此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首先要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并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环境中,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才会有强劲的驱动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表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世界经济原有的格局,国际经济环境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试图调整需求结构,改变过度依赖负债消费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再工业化”,大幅增加研发投入。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抢占未来科技和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赢得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等瓶颈制约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难以支撑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有了快速发展,我们成功地解决了两亿多农民的温饱问题和大部分农民的小康问题。但是,农村问题依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农民收入虽有所增加,但是城乡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并没有很好地享受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因此,推动城乡一体化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农民的收入提高之后也可以进一步拉动内需的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放型经济不是中国的独创,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普遍论述了开放性经济,强调贸易、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开放型经济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应运而生的。1992年,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浪潮,当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而此之前没有超过50亿美元;2002年,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第一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超过20%,自此之后一直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出口和进口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2012年,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迎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时代。中国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开放的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稳定的世界经济体系也更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不得不说,在过去的2012 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面临考验。2012 年上半年中国GDP 增长率跌破8%,为十年来最低,实业特别是重工业进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2012 年中国经历的不仅是领导人换届,更是中国经济的一次“换挡”之旅。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产业升级,中国都必须通过变革在未来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

2.阿文德.萨勃拉曼尼,《大预测:未来20年,中国怎么样,美国又如何?》,中信出版社

3.2013博鳌亚洲论坛乔治 索罗斯(George soros)演讲稿 4.中等收入陷阱,百度百科

5.刘伟,《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和结构演进》,经济科学出版社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marketization process Tal Lee , College of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Abstract : The fourth part of Hu Jintao's report at 18th Party Congress “ Accelera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Change of the Growth Mode” talked about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ak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d a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ow the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How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process, to avoid falling into the trap of Chinese income,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Key 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transformation;the marketization process

下载从《资本论》看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资本论》看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

    工商管理学院会计2班张玉芳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形式与政策课听后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浮出了水面,到了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掉和“两房”危机,更是将美国次贷危机......

    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看农业科技创新

    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看农业科技创新 夏周青 农业科技创新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要推进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本文论述了农业科技创新对转换农业经......

    萝北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调查与评析.doc(范文大全)

    龙源期刊网 http://.cn萝北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调查与评析 作者:孔繁海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8期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中央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

    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在大大提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大自然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究竟是对立还是统一,我们......

    瞭望:十二五期间中国需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瞭望:十二五期间中国需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期间,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劳动者收入、限制特殊利益阶层以及住房医疗社保制度创设等方面实......

    从《资本论》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从《资本论》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国民财富和人民贫困是一回事。”从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效率即国民财富,与公平即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与对策思考摘要:自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获得了前所未有发展速度。目前,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工商行政管理自身的调整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工商行政管理自身的调整转变2011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热门的话题虽然很多,但“最必要”的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论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