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菊豆》观后感
《菊豆》观后感
《菊豆》注定是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悲剧,是封建宗族体制和报复人性共同酿成的悲剧。这部由张艺谋导演的压抑而沉闷电影,带给我的是沉重的恐惧和巨大的震撼,天白面无表情漠然的脸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久久不能散去。
我看完之后,不只是心里怜悯杨金山,还是惋惜杨天白和菊豆,叹息杨天白,但似乎又都不是,因为在爱与恨里面,还掺杂着许多旧社会的无奈。就在这看似安详稳定的江南小镇,故事中每一个人身上都注定了悲剧的发生。我不能说只有封建社会的恶风陋习毁了所有的人,因为杨天青完全可以带着菊豆和天白远走高飞,但他软弱、怯懦并放不下杨金山的染厂,这还是一种人的疯狂的报复心理和无休止的满足感造成的悲剧。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时,杨金山俨然是就是封建强权的代表者,是个礼教的掌权者和执法者。他守旧,娶妻就是为了生儿,传宗接代思想严重;他无情,对其养子杨天青刻薄,对其妻子毫无人性;他吝啬,对其养子的正常婚姻要求视而不见;他狠毒,虐待其妻子及养子杨天青以致其前两任妻子受虐致死。他的这种蛮横让我鄙视和痛恨,但他身残后的无助反抗又令我不忍和怜惜。被装在带轮小木桶里,每天都被天青推出来散心,被乡亲们看做幸福的人,因为养子比亲子还孝顺。菊豆在河边洗衣,天青在旁给金山摇扇,看似完美和谐的一幕,是对杨金山痛苦生活的最大嘲讽。当一个人不仅失去他的地位和权力而且发现身边最亲的人背叛自己时,这种无助和绝望将会化成仇恨的怒火,就像在影片中他试图烧死反抗礼教的菊豆和天白的火焰一样,复仇怒火致死才灭。
菊豆,在我看来,不仅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且是一个骨子里就叛逆的女人,即使生活在现代社会,也许还会遭到某些人的否认。她的出轨行为,最开始可能为了自保,但之后不停的出轨只能说明她的叛逆和无休止的欲望。染布轮疯狂的转动,染出的布飞奔入池,染布水花四溅,见证了她第一次对世俗叛逆的激情和享受。她由开始时遍体鳞伤的弱者形象,变身为疯狂的复仇者。当菊豆看到那个已经瘫痪的‘丈夫’把她的孩子扔到地上的时候,对杨天青恶狠狠地说‘毁了他!毁了他!”,不仅说明菊豆对杨金山的恨之入骨,而且映射了她的狠毒和无休止的报复。菊豆曾经与天青商量用砒霜毒死杨金山,及时从现代社会看来,这种狠毒无人性的行为至今不能让世俗接受。
从女生的角度思考,任何一个女生都能希望男朋友能独当一面,在关键时候有所作为,但杨天青,是一个敢怒不敢言的懦夫和封建礼教的约束者。当他听到
菊豆受杨金山虐待发出的凄惨叫声时,已拿起斧头,却不敢迈上台阶,只能将愤怒的斧头砍向木制楼梯,这是他对封建礼教的怯懦
第二篇:菊豆观后感
菊豆观后感
初看菊豆的时候,是很瞧不起菊豆这个女人的。她居然背着自己的男人,在外面偷人,而对象竟然是自己男人的小侄天清,绝对乱伦。菊豆这个女人,堪称水性杨花的代表。我生性就恨两种人,有外遇的男人,和有外遇的女人。没道德,没教养……在我眼里,所以的贬义词用在这两种人身上都不过分。
可越看,越可怜起菊豆这个女人来。千真万确,她是一个悲剧人物。自己被逼嫁给一个杨姓糟老头。一个长的水灵灵的小姑娘,却嫁给一个性生活都成问题的老头,一个可以给自己当爷爷的老头,确实是很悲惨的。再者,那个要死不活的老头还成天欺负自己,备受欺凌,生活顿时无光,生命没有盼头。
喜欢上老头的侄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更何况侄儿还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帅哥。和侄儿两情相悦是菊豆一生最美好的事情,可以说。一个女人,特别是一个生活难堪的女人,爱情是弥足珍贵的,是可遇不可求的。遇上一份爱,乌云便晴天。于是,菊豆不顾一切地与之相爱。可世俗的眼光,世俗的流言,逼得她难喘气,逼得他们偷偷摸摸,逼得他们不见天日。也许,老头死了之后,情况就会有所好转。可谁料……
菊豆有了孩子,是天清的。很快的,小孩生下来了。在杨家各个老前辈的指导下,小孩被取名为杨天白,和天清同是天字辈。不知是喜是悲。时间流逝,婶侄继续生活在黑暗中,小孩大得可以意外淹死自己名义上的父亲。老头死了。可菊豆的悲惨命运并未结束。守旧的社会不允许菊豆改嫁。爱情无法得到,生活没有色彩。悲剧继续开演。
俩人渐渐变老,孩子慢慢长大。流言肆意远播,传进了孩子的耳朵。最后,菊豆说出了真相。知道真相的少年小孩像淹死自己所谓的父亲一样,愤怒地淹死了自己的亲身父亲,在那红红的大染缸里。而失去理智的菊豆,像当年老头蓄谋烧房一样烧死了自己。悲剧到此结束。
社会是个大染缸。将你放进染缸中,它是什么颜色,你就必须是什么颜色。黑暗的社会,不允许染出红色的布来。传统守旧的社会里,除了天清和菊豆,所有的人都是黑布,包括天白。从他目无表情的脸上可以看出,他那被染成黑色的布,和那被扭曲了的人性。
人性,是个我无法形容的东西。社会,是个我无法诠释的东西。
第三篇:菊豆观后感
《菊豆》观后感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南方小镇,封闭的镇民生活在那世世代代的祖训家规之中,平静死板地度过自己地每一天,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精彩、爱情、浪漫。染坊主杨金山是一个有生育障碍的染房老板,为了生儿子买了年轻漂亮的菊豆为妻。在他心里有一个信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一个守财奴般地染坊主杨金山,花甲已近,如此大的家业无人担起。除了每天夜里在妻子身上发泄自己的无能之外,他只能在祖宗牌位前祈求自己能延续香火。菊豆的生命每天在这种无间地狱中煎熬,受尽虐待。而另一个男人,杨天青,瘦小,懦弱,朴实,没有理想。名义上是杨金山的侄子,实质上是他的廉价劳动力。杨天青对菊豆充满了幻想,那是一个纯粹男人式的幻想,而在祖训礼教的禁锢下也只能投去一些怜爱的目光。这两个可怜的人渐生情愫,开始了一段“不伦之恋”,菊豆生下了杨天青的儿子杨天白。杨金山开始以为天白是自己的儿子,后来杨金山胎痪了,知道了杨天青和菊豆之间的私情,也知道杨天白的身世,想要报复却力不从心。后来他在和杨天白玩耍时掉进了染池淹死了。杨金山死后,天青也搬出了染院,但依然和菊豆在外面偷情。杨天白听到了村里人的风言风语,对杨天青充满了忌恨。最终,菊豆和天青在地窖里重温旧梦时,因缺少空气而窒息,天白把昏迷的生父扔进了染池。菊豆心灰意冷,在绝望中一把火烧了染房大院,自焚而亡。
无论是杨金山、杨青天、菊豆还是杨天白,他们都是中国传统封建礼教的牺牲者。这一点在菊豆身上体现地尤为突出。菊豆,是礼教的受害者,受到礼教的压迫,是杨金山买来的妻子,在封建社会中的菊豆没办法决定自己命运,其首先是个受害者,她年轻漂亮,却被卖给没有生育能力的金山为其生孩子。而杨金山已经是个丧偶两次的老头,在开始她受到了杨金山的种种迫害,可是她没办法反抗,因为没有人会帮助她,在那个年代女人就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所以她开始表现为顺从,顺从被卖,顺从礼教的安排。但是同时她也是个反抗者,她并不屈服于礼教的压迫,她不甘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她追求自由和解放,想冲破礼教的束缚,她把天青看作是冲出这个束缚的出口,和天青有了一段不论之恋。但她有忌惮于礼教的强大,只敢与其所爱的人在暗处表达他们的爱意,不敢公开与礼教斗争,这就为她悲剧式的命运做了铺垫。她多次想与杨天青逃走,意在躲避礼教,可是对于处处是礼教的社会,她是躲不了的。但她也是勇敢的,她多次想杀死杨金山,其实就是压迫在她身上的枷锁,争取自由,但她的反抗带来的却是看着儿子亲手杀死了亲生父亲,这是礼教社会对她报复,菊豆彻底绝望了,她的所有希望都破灭了,礼教的束缚打败她这个反抗者,最终只能带着它在绝望的大火中消亡。
除了人物的刻画,还不得不佩服张艺谋导演对色彩的运用。通过对画面形象的色彩设计,烘托出了主题内容,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红色的光波最长刺激最持久,使人产生活跃热情,激情,勇敢,野蛮,生机和爱情,也象征着复仇,失望和绝望。菊豆第一次主动向天青在染池示爱后,一匹悠长的染布从纺车上有节奏的落入染池,这时,菊豆在染布的坠落中享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渴求,暗喻着影片背后的情节冲撞与复仇的激情。天白出生时,如血色般的红襁褓裹着这个天生带着复仇意识的孩子,最后,天白也正是死在红色的染池中。还有天青乘着天白不在院中的时候在角落把从集市上买的红色头巾带在菊豆的头上时,鲜亮的红色瞬间从黑灰色的画面中跳跃而出,两人沉浸在短暂的快乐却被天白突然的归来而打断,亦在其冰冷的眼中将红色头巾急忙的拿下掩藏起来。最后,影片中红色的火焰出现了三次:一次是为了表现两人之间的性欲,一次是天白杀父时,一次是结尾菊豆放火汇集了所有的绝望,带着万念俱灰的决心,在最后一刻留下了最凄厉的传统封建制度的质问。而灰色一般给人冷淡、灭亡、抑郁、噩梦的联想。影片中呈现出那个小山区的全貌,那黑色的屋顶,灰色的墙瓦,无不给人一种闭塞贫穷的冲击,封闭的镇民生活在那世世代代的祖训家规中,平静死板的度过每一天。总的说来,这部影片可以算是一部十分成功的作品。虽然它在摄影等技术方面不是一个具有成熟电影语言的作品,但是它所反映的深刻主题与电影中无处不在的冲突与矛盾使得它的可看性与启发性很强。菊豆,一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菊豆》一部发人深省的伦理片!
第四篇:菊豆影评范文
《菊豆》影评
菊豆的结局,让我有些震感,仿佛一切又回到了起点。这个故事以这样的结局收尾,是人不愿看到,却又在冥冥之中的。
说说这个女人吧,“如果我是她,我马上就死掉算了”这是我当时涌上心头的想法。为什么呢?1.年轻时,每天晚上被那个无能的杨金山虐待,白天还要给他当苦工。2.当得知杨天青对她有了最原始的欲望时,她说不上这是爱,可是又那么强烈。正当这个四十左右的男人给了她生活一些希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是那么高兴,激动地告诉了杨天青,他们是那么的幸福。在这里不得不提,他们已经违背伦理道德了,本来在封建道德中,这是大错特错的,可是他们却跨出了这一步。由于杨天青的懦弱和骨子里的封建,他始终不敢承认,即使有一天被杨金山发现了,菊豆的凶狠仇恨的看着毫无还手的杨金山,说道:“杀了他,杀了他,快杀了。”他犹豫了,他不敢杀了他,此时菊豆的表情和杨天青的封建懦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3.后来,天白出生了,长大了,却叫着杨金山“爹”,菊豆和杨天清又无奈,又忍着某种痛苦。4.最后,看着自己的儿子亲手杀掉了他的亲爹,这是一种何等的悲剧,天白似乎没有什么感情,菊豆伤心欲绝的一把火结束了这个故事。菊豆是这个故事最有表现力的角色。
杨天青,从一开始,他的懦弱就展现的很清楚。这是个没用的男人,说不上真正的男人。他是那么的纠结,那么的“原始的爱”。他和菊豆之间说不上那是爱。杨金山,一个腐朽无能,白天在灵牌前烧烧香,祈求能够有后代;晚上就去虐待摧残菊豆。而且,对他来说,天青只是他的一个工具,就像一头牛一样,他们之间30年的不是感情,只是原始雇佣关系。杨金山重来没有把天青当过自己的儿子,因为他们没有血缘关系。我们可以用“心理变态”形容他,当他得知菊豆怀孕时,他的反映竟是“祖宗显灵了”,却丝毫没有想过自己的健康状况。这是一种何等的悲剧啊!他的报复心也是很强的,最开始想杀掉天白,后来直接用精神伤害他们。仇恨抹杀了一个老人应有的慈祥。
杨天白,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他是很悲剧的,丝毫不比他的父母更悲剧。最后他亲手将他的生父推上了黄泉路。他是在害怕什么?别人背后的指指点点还是内心无法逾越的封建障碍?他的眼神中没有年轻人眼中的活力,只是木讷的,就像是一台机器。
故事的结构十分紧密和极具表现力,结果总是震撼人心。《菊豆》要表达的感情全部写在了菊豆的生活点点滴滴中了。结局把我们拉回了现实,仿佛告诫我们在那个年代,封建礼教和乡村思想过于强大,反抗是没有用的。正是这种反抗,这种短暂的幸福被自己的后代机械地给破坏掉,何尝不是一种悲剧呢?吴季莱11.7.09
第五篇:《菊豆》影评
影评分析范文电影《菊豆》
编辑:地主来源:网络时间:2011-06-01 10:38
一 铁屋子的寓言
与其说这是一部对传统文化和旧伦理所对峙与抗衡的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铁屋子的黑色寓言的电影。
电影在整体结构与故事叙事方面与《红高粱》是如出一辙的,都是一个漂亮的女性由于某种权势的压迫或诱惑嫁给一个封建阶级中具有高端权力的人,并且这个人身体上具有某种巨大缺陷,在《红高粱》中是一个麻风病人李大头,在《菊豆》中是一个性无能杨金山。这种残疾缺陷的设置是为了让电影中的弱者产生一种对秩序的反抗动力,这种行动的整个实施过程便是这两部电影的核,也就是瑞士语言学转型奠基人索绪尔所说的含蓄能指(Connotation),这种能指的设置也是为了让弱势群体具有勾连的机会,在《红高粱》中,“我爷爷”与九儿是结合与对抗就是由于对秩序顶端的李大头的家财万贯与麻风病感到不服气,对这种由于财产的不平等产生的婚姻霸权和性分配的不平等的不服气;在《菊豆》中也差不多,都是一个弱势群体所勾结起来对权力重新调换的想象。尤其是在《菊豆》中,这种想象始终没有兑换。
杨天青对于杨金山是一种变相的父子关系,他从小便被杨金山收养,但如同下人一般看待,并且由于杨金山的反对他始终没有婚配的权力;杨青天对于他的亲身儿子却丧失了一种真实关系,被迫叫自己的亲儿子“好兄弟”,这也是一种变相的父子关系,这种身份的变相认同也是象征着一种难以打破的秩序,最终,这场寓言终于实现,那就是杨天青变相地杀死了杨金山,杨天青的儿子杀死了杨天青,并且死于同一地点,这就是铁屋子的寓言,对高端势力和秩序的反抗只是一场虚无主义式的想象。被边缘化认同的人似乎无法打破铁屋子,也无法撕开诅咒。
在张艺谋看来,杨天青是一个有贼心而无贼胆的人,其实电影所展示出的却不然,杨天青始终具有“弑父”的冲动,或者说是具有一种重新建立权力分配系统的冲动,他不杀杨金山是因为怕被杨家长辈所痛恨和排挤,怕因此失去更多,所以他和“婶子”一起等待他的死亡,他和“婶子”挡馆的那场戏更是说明了他的深谋远虑---哭得和真的似的。
所以说,杨天青与“婶儿”的爱情,在我看来不是纯的,他不带“婶儿”远走他乡其实就是因为他更渴望得到染坊和得到杨金山一样的权力,渴望得到正式婚姻和合法儿女的权力,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拥有高端权力的想象和顶地膜拜,也就是拉康的镜像理论所说的:他恋其实就是自恋。他渴望的或许并非幸福,而是渴望得到获得幸福的权力,得到获得儿子的权力,如果不是这样,他不会因为管自己的儿子叫“好兄弟”而到嚎嚎大哭的程度,不会因为亲身儿子管杨天青叫“爹”而到颓然伤心的地步。因为这是他早就该预料到的。他的预谋不是杀死杨金山,而是看着杨金山死去。
铁屋子的寓言就是反抗秩序的人,未必是想要推翻秩序,而是想要置换自己与秩序顶端人的位置,就像大多数政变者未必是想要施行新的、更利于人民的政策,而是继续独裁统治。这与《红高粱》的所展示出的真实意义相同,地位的更换是依靠暴力取得的,然而它依旧按照旧秩序的方式方法垂直统治下面的阶层。
二 文化困境和虚无主义
从《红高粱》到《菊豆》,再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一种对困境的发泄与必然的无奈,是一种虚无主义式的借古讽今。在伟大作品《一个和八个》(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被禁,更伟大的作品《黄土地》(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由于曲高和寡而导致的资金缺失之后,张艺谋接受了欧洲艺术电影商的赞助,并开始了对自身文化困境的暗喻与讨伐。本身在那个时期,中国就开始了根源文学热潮和文化反思热潮(《菊豆》就是根据根源文学小说家刘恒的《伏羲伏羲》改编的),再加上张艺谋自身困境和无助,就出现了这部黑色寓言三部曲。虽然《红高粱》中他试图展现的(也被欧洲评委所认为的)是人性的张扬和血性,其实内在暗涌的却是一种对权力堡垒的向往,《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同样如此。
这本身就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处事态度,不追求改变与颠覆,而是蝇营狗苟地沉醉于权力堡垒顶端的想象之中--轿夫想做酒管家,下人想当染坊主人,小姨太想成大太太。而不是轿夫、下人、小姨太一起想象炸平权力堡垒或者远离权力堡垒。
我遗憾我是太晚看到这部片子了。
因为对经典的敬畏,更因为对沉重的恐惧。
片子确实太沉重,开头土黄的色调,染坊里静默的水车,染后错落悬挂的布匹,金山严厉的神情,菊豆凄厉的喊声……,我甚至觉得我可能没有勇气看完这样压抑而沉闷的片子。但是让我震撼和寒心的是少年天白漠然的深情和意味深长的笑声。
水池边的镜头,当坐在木桶里的金山艰难地想要帮“儿子”把狗尾草染色时,不小心跌进了水池。看着在水里挣扎的这个被自己唤作“爹”的人,年幼的天白没有恐惧没有呼救,而是在一旁那样静静看着,笑容在脸上扩散。
同样是水池边,当少年天白把生父从地窖里背出来后,毫不犹豫地扔进了水池,看着同样在水里挣扎的生父,他脸上的冷漠和冷峻一成不变,并且面无表情地举起手里的木棒,丝毫不顾及身后的母亲歇斯底里的叫声。
这样的笑容和面孔让我在震撼之余不寒而栗。
我无法谴责专制而残酷的金山,无法谴责有违世俗道德偷情的婶侄,甚至我们谴责周围人的风言风语和小孩对少年天白的讥讽,因为这一切,同样真实地发生在古老中国摧毁人意志的家长制环境中。但是面对一个孩子乖戾的笑容和严酷的表情,我开始感到后怕。这样畸形的家庭泯灭了人的心志,也断绝了一个孩子正常成长的最后可能。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每个人都在弥补自己伤痛的同时,以近乎疯狂的报复的心态伤害着周围的其他人。那笑声里透露的人性阴暗和恶毒,并非所谓的封建残余的流毒,而是隐藏在人心灵深处的那种无法示人的卑劣和残酷。
正是这种残酷,让人心寒,甚至后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