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和主义 文档
民主主义,平等主义,自由主义, 民主主义
今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1)第 21 题:1787 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 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
民主主义(democracy):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的 主义.人民在实质上而不是在形式上有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权利,民主是使得人民辛 苦劳作的发展成果真正为人民所共享的唯一手段,是预防腐败的最好利器.平等主义:平等主义是一些不关于政治上的哲学而被政治激进份子分别发展 出来的思想.这包括支持两性平等的人在回应女权主义的缺点而产生的分支,和支持 种族平等的人一样,是为了回应有差别对待成分的防止种族与性别歧视的积极行动.平等主义是基于所有个人要求在社会上的平等政治主张,以及所有人应平等地得 到社会的保障.社会的保障包括法律权利,政治权利,公民权利等等.平等主义核心 的思想是平等必须不分种族和不分性别,所以政府的政策是不应因著个人的性别,种 族和宗教信仰而有所偏袒.自由主义(liberalism):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 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 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 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少数人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 立宪制为架构的自由民主制,有著开放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权 利担任政务.自由主义反对许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构,例如君权神授,世袭制和国教 制度.自由主义的基本人权主张为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财产的权利.在许多国 家, “现代”的自由主义者从原本的古典自由主义里脱离出来,主张政府应该借由抽 取税赋以提供人们最小数量的物质福利.自由主义在启蒙时代生根,到了现在自由主 义一词已经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从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谱分布相当 广泛.共和主义:共和政治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国家 和政府应当为公共利益而努力, 而不应当为私人利益而奋斗.共和政治的另一个基本含义是, 国家各级政权机关的领导人不是继承的,不是世袭的,也不是命定的,而是由自由公正的选 举产生的.因而,公正而自由的选举,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实行共和政治的又一基本准 则.2009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宪法中的共和主义》一书指出:共和主义是美国宪政 规则的元规则, 是构成美国宪法政治的主体框架.罗马古典共和主义宪政是美国共和主义宪 政的主要理论渊源与经验支柱,罗马古典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共和主义在内核上具有一致 性;同时,美国宪法又对共和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正是这种创新使共和主义从古典走 向现代.美国宪法诞生以前的人类社会大都是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的.美国宪法是原则与妥 协的产物, 是制宪者在历史经验基础上理性慎思的结果.美国宪法的产生表明人类社会能够 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美国宪法是政治思想与政体理论发展的产 物,是立宪者在历史经验基础上理性慎思的结果,是美国人民广泛论辩同意的产物.自由主 义过分强调权利的个体性,主张幸福生活的个人特殊性,反对公共权力对公民善的建构;民 主主义过于重视公民个体对公共生活的话语权力与决策诉求, 怀疑政治精英的公民道德状况 及其审慎理性水平.美国宪法以共和主义为政体框架,试图超越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遏制 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对个体权利和个体政治参与的过度要求, 主张政府权力尤其是司法权与 民众的适当间距, 反对政府与公共权力的正当性对于民意情绪的过度依赖;倡导全民公民美 德的培育,强调政治精英领导责任,审慎理性的下的共和政治观.
第二篇:共和中学
共和中学创建“放心食堂”
申报材料
我校现有师生员工874余人,其中住读生680余人。饮食安全,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稳定与发展。为此,管理好食堂,确保全校师生吃得放心,一直是学校日 常管理中的重头戏。
一、抓住两个关键要素
学校的卫生安全,具体讲就是食堂,其实质是两个要素(从业人员与硬件设施)的安全。
抓食堂从员人员的安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抓好安全教育,使之形成卫生安全意识,真正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真正明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养成卫生安全习惯,如工作时必须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便后用肥皂、流动清水洗手,直接接触食品之前应洗手消毒等等。二是定期进行体检,防止带病操作。三是加强思想沟通与矛盾调解,让从业人员保持和谐愉快的心态,防止因员工因思想过激而产生安全事故。
设施设备安全,主要是严格执行安全标准,配置到位。近两年来,我校先后投入5万多元,严格按照食堂卫生标准,改造操作间、餐厅,配足相应设备。这些努力,大大提高了食堂的安全系数。
二、落实安全卫生制度
学校食品的卫生与安全,除了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剩下的就是管理了,而管理的重点要靠制度去保障。我个人认为,以下几个制度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一是大宗物品招标定点制度,我校米、面、油、肉等大宗物品都定点配送采购,统一进货渠道、统一质量,保证进货安全制度。二是原料采购索证与登记制度,要向商家索取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单等证件,禁止“三无”产品进校;做好验收、登记工作,由专人负责,双方签字,验收记录要按月装订保存,以备查验。三是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制度,我校常年坚持三级安全检查制度,即校长每周查两次,分管副校长每天查一次,后勤主任每天查两次。通过这样的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四是食物样品留验制度,在成品菜用餐前,由食堂安全员将所有菜品取样留存于冰箱并保留48小时,以备查验。
三、把好五个安全关口
从原料采购到售卖,环节多,参与人员多,如何保证相应的安全,关键在于把好几个重要关口,而且在每一个关口都要明确责任人,从而将安全责任分解到每一个环节,如出现安全事故,则一级级倒查,是哪一关出的问题,则由相关人员负责,按照奖惩办法实施惩处,从而形成“卫生安全人人有责”的氛围:
1、原材料验收入库关,由安全员、库管负责。保证无过期、变质、“三无”等产品入库。
2、原材料库存、出货关,由库管负责。保证库存期间的食品安全,以及出货把关。
3、原料加工关,由师傅负责。如发现过期、变质等存在隐患的原料,要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销毁。
4、餐前检查关,由安全员负责。每餐用餐前,食堂从业人员要提前15分钟试餐,每周安排教师陪餐,除此之外,分管副校长坚持每天督餐,校长、学生家长每周督餐不得少于两次。
5、用餐关,由食堂从业人员负责。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并停止向学生打菜打饭。
学校食堂工作是一项生活服务工作,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师生的生活需求,我们将以创建放心食堂为动力,建立和完善食堂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践行科学发展观,克难奋进,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用优质为师生服务,支持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办成全社会满意的“放心食堂”。
第三篇: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後感
秦晋
此剧不仅是清末民初的回顾和历史知识的基本教育,而且还可对当今中国民众进行民主自由的教育和思想启蒙。千家万户茶余饭後坐在电视机前地跟随剧情起伏,接受语言浅显易懂的孙文三民主义,显然比阅读有关民主自由思想理论的长篇大论轻松自在得多。凡中国大陆所出的电影和电视剧,还没有一部能如此清晰、条理地通过主人公孙文本人,宣扬其一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民主理念,又颇为详尽地展现出了他和他的革命党人几十年不屈不挠、前赴後继推翻满清帝制创建民主共和的具体实践。剧末国父孙中山关於民主共和的一段独白,虽闻已被斩截,原貌不现,但还是让伟人以自己设计的服饰将民主共和之五权宪政娓娓道来。
我们一代的男性相信都曾有过这件中山装,但对这件服装的五个口袋的意义一定知之甚少。胸前两个贴袋和下摆处左右两个开袋,分别表示民国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考试权,内袋意味弹劾权,从而构成中华民国宪政期的五权宪法。左右袖口的六颗钮扣,分别代表了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和博爱,民族、民权、和民生。孙中山先生是否真如剧中以服装口袋宣示五权不得而知,即便是编剧的艺术加工,也可见其匠心独具。
剧中可圈可点处比比皆是,这里再举两例。例一:孙中山、宋教仁等选区巡回,有一乡绅接待,抱怨普通百姓文化水准低,民主素养低,即使有选举权也不会行使,只能让他人替代。孙中山说,童子5、6岁尚未识字,做父亲的是否因为童子不识字而不使学。乡绅答曰:正因童子不识字而使学。孙中山进而说,百姓不懂民主才应使之学习民主,个人的权利又怎能被他人替代。乡绅无言。这段对白浅显明了,用孙中山先生的循循善诱,来点拨当今中共官员拒绝让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荒谬。例二:时报记者田沫见国民党籍参议员罗文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无奈地屈从,就讲了个孩提时从父亲那里听来的故事:猪原本生活在山上,自由自在,被人圈养後,居食无忧,但由人宰割。人若一昧忍辱苟且,不知自身基本权利,该抗争时不抗争,被哀其不幸、被怒其不争,就何异於被圈养的猪!田沫的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精神,不仅是对罗文的轻视,也是对中国百姓的提醒。
剧名《走向共和》和剧中清末、民初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战欲推翻专制创建民主共和之壮举,却引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中国,是真正的共和国吗?何为共和国,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版《辞海》,「共和国」的定义如下:泛指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采取这种制度的国家叫「共和国」。很显然,中国的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都不是由选举产生的,都不是由中国公民选举产生的。当然有人会强词夺理说,中国的党政机关和领导人,是由中国共产党党代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由他们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直接参加国家管理。这一代表就从1949年10月代表到如今
超过半个世纪,也不问「主人」是否愿意被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显然不 是共和国,却坚称「共和国」,此非指鹿为马即沐猴而冠。全剧末了一段文字说白,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创建共和的重任历史 而又必然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伟大而坚强的中国共产党人……领 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真正共和国」,是与全剧内容、与现实中国 国情最为冲突的胡言乱语,有如白壁上人为的污浊之物。但是作为本剧观 众的本人,对此段胡话的垫後深表理解:没有这段万般无奈的权宜,这部 巨片必然胎死腹中,整个剧组多年心血必然付之东流。又闻国内禁播此剧,窃以为禁得好:本来不见得人人争相一睹,可一经禁播,国人的猎奇心 态顿生,反倒要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惹恼了当局。中国老百姓有的是聪明 才智,盗版本正可大行其道,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百姓除 了用眼看、用耳听、还用头脑想,就定会分析和反思:中国怎 又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开了历史的倒车?中国有过短暂的民主。但是,国运就是那么地不济:先有袁世凯称帝,後有张勋复辟、军阀混战、日本入侵,最後,1949年中国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实现了封建王朝的全面复辟。国号改了,不叫帝国改叫人民共 和国了,再叫帝国袁世凯就是榜样;皇冠不带了,龙袍也不穿了,家天下 换成了党天下,三叩九拜不兴了,三呼万岁顶礼膜拜还是保存的。孙中山 先生要让共和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 念,可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却让共和成了一个名词,一句空话,一个形式。
第四篇:走向共和 观后感
走向共和 观后感---
此剧不仅是清末民初的回顾和历史知识的基本教育,而且还可对当今中国民众进行民主自由的教育和思想启蒙。视剧,清晰、条理地通过主人公孙文本人,宣扬其一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民主理念,又颇为详尽地展现出了他和他的革命党人几十年不屈不挠、前赴後继推翻满清帝制创建民主共和的具体实践。
剧末国父孙中山关於民主共和的一段独白,虽闻已被斩截,但还是让伟人以自己设计的服饰将民主共和之五权宪政娓娓道来。
我们一代相信曾有过这件中山装,但对这件服装的五个口袋的意义一定知之甚少。胸前两个贴袋和下摆处左右两个开袋,分别表示民国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考试权,内袋意味弹劾权,从而构成中华民国宪政期的五权宪法。左右袖口的六颗钮扣,分别代表了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和博爱,民族、民权、和民生。
剧名《走向共和》和剧中清末、民初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战欲推翻专制创建民主共和之壮举,却引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中国,是真正的共和国吗?何为共和国?泛指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采取这种制度的国家叫共和国。很显然,中国的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都不是由选举产生的,都不是由中国公民选举产生的。当然有人会强词夺理说,中国的党政机关和领导人,是由中国共产党党代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由他们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直接参加国家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显然不是共和国,却坚称共和国,此非指鹿为马即沐猴而冠。
全剧末了一段文字说白,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创建共和的重任历史而又必然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伟大而坚强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真正共和国,是与全剧内容、与现实中国国情最为冲突的胡言乱语,有如白壁上人为的污浊之物。但是作为本剧观众的本人,对此段胡话的垫後深表理解:没有这段万般无奈的权宜,这部巨片必然胎死腹中,整个剧组多年心血必然付之东流。
中国有过短暂的民主。但是,国运就是那么地不济:先有袁世凯称帝,後有张勋复辟、军阀混战、日本入侵,最後,1949年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封建王朝的全面复辟。国号改了,不叫帝国改叫人民共和国了,再叫帝国袁世凯就是榜样;皇冠不带了,龙袍也不穿了,家天下换成了党天下,三叩九拜不兴了,三呼万岁顶礼膜拜还是保存的。
孙中山先生要让共和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可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却让共和成了一个名词,一句空话,一个形式。
第五篇:走向共和观后感
一一点点想法
花了几天时间把争议颇大的《走向共和》看完了,59集啊,除了四大名著外,我看过最长的电视剧了。看着看着就慢慢的自己也好像生活到那一段所有中国人都觉得耻辱的历史中去了。悲其之悲,喜其之喜。但是回味之时,却又有很多的感触。下面就谈几点自己的感受吧。
走向共和,是一群悲剧式的历史人物组成的一段让人深思的历史。
在这一段历史中,第一位值得评论和争议的人物恐怕就是李鸿章了。以往的教科书中,对他的评价不提大家也都知道,那会在学历史教科书时我就在想,如果他真是一个卖国贼,他还能做到那么大的官吗?如果他真的出卖主权,皇帝为什么还会让他去出卖呢?这样没道理啊。这个怀疑直的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得到了解释,也证明了我当初的怀疑是正确的,教科书上的历史并不客观。在这一部电影中,这一点得到了很大的纠正,我个人觉得拍的很客观真实,也把李鸿章的内心真实的展示出来。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年轻之时就曾经做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觅封侯。”如此豪迈的诗。后面执掌北洋,直隶总督,是洋务运动的领袖。其对中国当时国情的把握不可谓不深,只是身不逢时。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片段,伊藤博文与五大臣之一的载泽关于自己与李鸿章对比的对话,是借用梁启超的书中语了:“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驻足日本之地,此乃立宪国之地,且举国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然何其不幸,为政于中国,此乃绝对专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无才,且举国人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一言道破了李鸿章的时代悲剧。
第二位要说的人物就是慈禧太后。以往书中也说,她是如何如何的仅为自己私欲,不惜卖国,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以前我也有怀疑。作为一国之主,她就真的这样愿意让自己脸面无存,愿意让别人把自己家里的东西都拿走吗?这一电视剧也算真实反映了其痛苦的内心挣扎。一方面她让光绪维新自强,顺应时代,以保大清王朝万世不易,另一方面她又维护其权力不被剥夺。她的所有决策都在这一矛盾中挣扎而得,因此她这一世也是悲剧的。是旧时代与新时代斗争的一个缩影。
走向共和,是一群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寻找不同出路的试验史
在这一段历史中,在不同的历史人物带领下,中华民族尝试了不同的自强出路。总的来说也就三条道路吧。
第一条就是在李鸿章带领下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通过学习西方技艺来自强。在鸦片战争之后,开明的清朝官僚在于洋人交涉的过程中,认清了西方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飞跃,使得其炮利船坚。因此期望学习西方的工艺技术。李鸿章是其中代表。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李鸿章难道真的就没有发现其他的东西值得学吗?答案是否定的,他还发现了西方制度的优越性。但是他为什么不学呢,在电视剧中,我觉得有一句话道出了他的心声: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其他的事,留给后人吧。听得我心酸,多么无奈的心声。正是因为其看到了所处的时代环境还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理智的决定先易后难,此乃大智慧。
第二条就是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历史描述就不需要我赘言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日本胜。泱泱大国居然被撮尔小国打败,其对清朝举国上下之震撼可想而知。君主立宪的潮流就形成了。康有为作为呼吁君主立宪的领袖,要求进行变法维新,其心虽好,但是后面的发展就走样了,因为他介入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其结果注定要失败。以国家之发展参与皇家家事之争,大不智之举。真正明白此理的李鸿章、荣禄每当遇到此事要不不发表看法,要不就躲得远远地,方为上策。只可惜康有为一介书生,不懂朝政,书生意气用事,最终换来一个流亡海外,弄了个奉衣带诏鼓吹救光绪,杀慈禧。其理想最终还是变质了。
第三条就是革命了。代表人物就是孙中山。革命未胜20年前,便立志推翻封建专制,穷其一生精力追寻共和,其信仰之坚定,天下为公之心,无出其右者。孙中山坚信,在清王朝的基石上,不可能立起共和制大厦,君主立宪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在这种认识下,他坚持鼓吹革命论,强调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并为之奔波。最终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政体。但是其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这只能说是他在国外呆的太久了,对国内的情况不太熟悉。虽然他也说旧制度下的官僚都非常会玩政治手段,但是却没能够成功阻止。根源是当时的共和也仅仅是新瓶装旧酒,除了那些有西方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知道什么是共和、什么是民主之外,那些普通大众谁懂这些,他们关心的是谁能让其穿暖吃饱,谁能给他们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虽然他们不懂,但是却知道不能回复到帝制,这也是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很快就走向灭亡的原因。孙中山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帝制推翻了,宣传了共和,虽然懂得不多,但是最起码知道共和比帝制好。
走向共和,还有很多其他的解读,还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和细节。自己写上面这些的时候还是比较激动,思绪比较乱,没有多少条理。所以很多的看法还是初步的,而且还有很多的感受是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语来表达,只是意会。上面的文字就当做是这几天看电视剧的一点成果吧,聊以自慰,不至于说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