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新农村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
“十一五”时期,农业部计划要在全国80%以上的县级区域建立起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力争整体运行功能接近同期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而今年农业部即将启动的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也都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支持。由此可见,尽快建立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以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为中心,强化资源共享,健全应用系统,延伸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在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一是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97%的地(市)和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发展农村信息员22万人;31个省区市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二是农业信息资源总量不断丰富,信息采集体系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努力,有关主管部门在全国布设了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在农业各行业和农业服务领域建立了近40条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基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处理。相继建立了生产、市场、进出口等50多个数据库,信息资源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面,能够客观反映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为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三是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农村信息资源。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相应规划、缺乏投资主体;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发布渠道不畅、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信息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针对性不强;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农民难以承担农业信息化较高的运行费用和维护成本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我们必须使包括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善。到2010年,我们要建立起科学、完备、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一是要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软硬件平台,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标准化处理,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二是要整合农业、农村市场的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大型数据库,加快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三是要促进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的畅通,使信息的双向交流不应仅局限在互联网上,要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黑板报、小册子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一是要确保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二是要健全制度,立足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国家信息化导向,在深入总结农业信息化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信息化制度建设。三是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队伍建设,重点培训基层农业信息工作人员,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化队伍,使农村信息化队伍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
第二篇: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的应用
胡力勤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311231)
摘要::
关键词:
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地支持好、服务好新农村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对信息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作简要论述。
1新农村建设对信息化的需求
全国各地,无论是发达城镇或是边远乡村,对信息化的需求都极为迫切。农业现代化对信息化的需求重点:一是对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的需求(如制种技术、高产栽培和反季节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二是对市场供求信息的需求(如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品种需求量、规模信息及时间、地点等);三是对农业产品价格信息的需求(如品种价格、市场需求价格、期货价格、区位价格、运输成本等)。而不同地区农民的需求重点不同。如:东部地区农民除重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信息以外,还更加重视市场供求信息、国家有关农业政策的信息;中西部地区农民第二及第三位的因素分别为农产品价格信息和生产资料信息。2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2.1 电子农务
电子农务促进新农村建设质量的提高。电子农务应用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的理念,对农村及传统农业的管理、服务进行了变革,从而不断促进了乡村的民主管理,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使新农村建设迈进了可喜的一步。发展电子农务具有如下优势:(1)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抓住信息化机遇,发展信息化优势,克服农村工业化不足的弱点,真正实现后发优势和超长规发展,使农村发展接近先进发展地区的水平。(3)便于在“三农”之外,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如:基层政府缺乏服务意识的问题、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落后文化在农村漫延的问题等等。因此,利用信息化契机,逐步推进电子农务建设,可辅以解决“三农”的体制问题,乡村政府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的问题,从而实现农村的跨越式发展。(4)电子农务支撑新农村政务的建设。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目标。它要求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从而实现管理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
2.2“3S”技术
"3S”技术即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和“3S”集成, 这三种技术名词中最后一个单词字头的统称。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将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起来的“3S'’一体化技术已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以RS、GIS、GPS为基础,将RS、GIS、GPS三种独立技术中的有关部分有机集成起来,构成一个强大的技术体系,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
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Precision Farming,Precision Crop Management)又称精细农业、精确农业、精准农作和处方农作.是近年来国际上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实际上是主要应用3S技术,还有作物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在定位采集地块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块土壤、水肥、作物病虫害、杂草、产量等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进行相适宜地耕种、施肥、灌水、用药,其目的是以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并保护环境,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说:精准农业就是利用RS作宏观控制;用GPS精确定位地面位置;用GIS将地面信息(地形、地貌、作物种类和长势、土壤质地和养分、水分状况等)进行储存,按区内要素的空间变量数据,精确设定最佳耕作、施肥、播种、灌溉、喷药等多种操作,变传统的粗放型经
营为精细生产.例如在喷洒农药时通过传感器获得不同田块不同程度病虫害的具体数据,实地调整喷药量,对症下药.有效降低农业成本,使每一寸土地都得到最优化使用,使每一份资源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最经济的投人获得最佳的产出;又能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土地资源调查工作是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系统地摸清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数量与质量等情况不仅是规划土地用途的基础,也为国土资源管理以及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第三篇:新农村信息化工作建设
一、当前点军区农村信息产业化现状
当今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在关注农业信息化进程,全国省级涉农推广网站59个,地级农技推广网站298个,市级974个,“全国农技推广网”开通知以来,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初步建成了以农技推
广网为核心,集10多个专业网站为一体的国家农技门户网站,经过今年改版后,信息量更丰富,界面更加美好,点击量大富上升,目前月点击数高达600万次,此外肥料信息网、节水农业信息网、植保咨询网、耕地质量网等诸多的农技网站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当前农技信息工作的宣传和推广与农村信息化的总体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数农民还不知道应用农技信息发展生产、推销农富产品等。
为了使这些有效信息能走村到户作为宜昌电信企业,点军电信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将网络接入点下移到85%以上的行政村,另对建设难度较大的行政村09年内拟发卫星模式开通各村农村党教点的信息接入,为点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网络支撑服务。宜昌电信于2006年就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湖北农技110热线,用户只要拨打11896110即可获得农业快讯、市场行情、农业科技、政策法规、便民服务等相关信息。极大方便了广大农民了解各方面农业信息的需要。
点军区科技局建设农村科技信息站9个,配备了电脑,基本上实现一个乡镇两个站点,同时以区政务网为中心、以各乡镇为支点、以农户为节点共同构建了全区信息网络,确保了信息畅通,提高了信息入户率。各乡镇(街办)、社区均建立了科普活动室,全区共建科普活动室12个,开办科普宣传栏45个,每一季度更新科普知识,全区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区级创新服务中心——点军区科技局分别在5个乡镇设立了科技服务中心,在每个科技型企业设立了科技联络员,构建了全区创新服务网络。通过发布科技信息、实施科技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各级各部门在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两年内共开展服务活动200余次,争取科技无偿资金352万元,研发新产品11种。
二、主要措施
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点军区将强化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积极组织实施“信息入乡”工程,主动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主要措施如下:
(一)大力推进农村信息产业化宣传,培育一批农民创业带头人
为此区级有关部门将加大农村信息产业化的宣传力度,一是协调点军区农经局、科技局以及各乡镇,引导农民发挥信息的先导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市场化,以市场化带动农业产业,推动农村能人兴办企业,二是加大招商力度,着力引进品牌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加快培养一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了解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复合性人才,建立农村信息化的实验示范点,从而快速、便捷、低成本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育一批农民创业带头人
(二)建立电信窗口,帮助农民网上致富
点军区政府积力推进“村村通”工程,协调各网络通信部门,改善农村通信条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信息源和便捷的交流渠道,使信息有效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与广电局联系组织完善农业电视节目“进村入户”;二是与电信局、农经局、科技局联系,携手推进农业信息建设,建立农业信息网,为加强网站管理,建立信息采集、发布更新、通报等到相关管理制度,定期发布一些农民和农业产业化组织需要的农业政策和农产品信息;三是利用国家出台的家电下乡政策,以电脑、电话、电视为载体,从各方面引导农民学习和收集相关知识,为农民搭建网络平台,依托“信息快车”奔致富
点军区经济局表态说今后将一如既往的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的网络支撑服务,创建更便利的网络平台,做到提升区一级,完善乡一级,延伸村一级,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最有效最方便的服务。
新农村信息化工作建设
第四篇: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逐步形成,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新阶段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信息为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提供服务。对此,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实施了“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农村信息“村村通”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并成立了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发挥农业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招商引资、产品展示等功能,成为新阶段为农服务的重要窗口。
一、基本情况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区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在农委,确定专人负责农业信息化工作。二是加大硬件投入。自____年省委、省政府号召实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以来,我区逐年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几年来,区乡两级累计投入___多万元,由原来的电话线拨号上网,发展到现在宽带上网。目前,区委大楼各单位和各乡镇都可以用光纤上网,大大提高信息量和信息传送速度。____年初,我区在全省率先实施数字光纤村村通工程,截至上半年,连接全区各乡镇的广电数字光纤体系基本建成,该系统可以实现计算机宽带联网、可视电话会议功能,还可以传输___套数字电视和__套模拟电视信号。目前,该光纤网络在__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已实现畅通,村级试点在**镇**自然村和***自然村已实现户户通光纤。三是积极维护更新**区农业信息网。自**区农业信息网在某省农业信息网服务器上开通以来,区农委指定专人,负责维护和更新网站,并培训农口各局办人员操作网站管理后台,及时发布各类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信息以及农产品供求信息等,使**区农业信息网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据统计,农业信息网改版以来,**区农业信息网共发布新闻、各种技术材料、图片等____余条,其中不少有价值的信息被**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信息网采用;在全国“一站通”发布供求信息___多次,为农民和全区的种养大户提供快速可靠的市场信息服务。四是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网。目前,全区_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已上网,利用网络获取市场及相关农产品信息,其中**面粉有限公司和**肉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已经正式运行。
二、存在问题一是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够到位。据调查,乡镇基层部分人认为,所谓的信息化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在互联网浏览信息,没有认识到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多样性,形成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单一化的片面认识,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对网络功能,也普遍只停留在利用网络进行收发信息,还没有达到利用网络信息改善经营和开拓市场的程度;有些人对网络的作用和效果有怀疑,认为网络作用不大,效果不明显。绝大多数农户还没意识到网络信息化的作用,认为有无网络信息都一个样,甚至连互联网是什么都不知道。二是业务人员技术水平制约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专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需要的是既懂农业又要会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我区区、乡两级农业部门懂计算机的技术人员也有一些,但既懂农业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却很少,适应不了新时期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需要。因此,业务人员技术素质的低下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三是总体投入不足,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偏低。虽然我区各乡镇都有了光纤,也都能联网上网,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薄弱。在当前普遍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氛围里,我区不少地方虽然重视信息化建设,但在投入上更注重的是硬件投入,缺乏对人员培训、软硬件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等后续投入,这些都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化服务日常运作,最终导致信息化工作水平偏低。
第五篇:农业信息化建设大事记
农业信息化建设大事记
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
200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搞好‘沃土工程’建设,增加投入,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全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指导和服务。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
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2007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要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008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在全国推广资费优惠的农业公益性服务电话。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要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
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要发展先进育种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和抗逆性,研发推广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提高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