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培训日志一
新教材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我们在这里按新教材内容的顺序,列举出比较重要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关于商品价格的内容:在商品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中,增加了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不同的内容,主要有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的有关知识。
关于消费的内容:增加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等消费类型的知识;消费结构的相关知识;消费心理的有关知识;正确消费观的内容有较大的改写。
关于劳动者的内容:增加了劳动与就业的相关知识。
关于分配的内容:增加了社会公平的内容,以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的知识。
关于市场经济的内容:市场秩序的内容重新改写。
关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全部是新增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将我国经济发展新的理论成果引入教材,老师们要根据十七大精神来理解这部分内容,并处理好教材。
关于对外开放的内容:主要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相关内容。以上所列举的内容是新教材涉及的一些新的知识点。主要的新内容都是近年来的新的理论成果。备课涉及到这一部分内容时,请老师们研究一下“十七”大文件,对理解教材会有帮助的。
最后要说明的是,老师们还要关注一下选修课《经济学常识》的内容,可以浏览一下,了解选修课的内容,对《经济生活》的教学也有帮助。
第二篇:课改培训培训一
新课改下课堂类型包括:自主课——展示课——反思课——训练课
一、自主课
自主课上需要用到:学案、学习报告、互动卡
(一)有关“学案”部分
1、学案:全称“学习方案”(学生按照这个去自主学习)。
2、学案的编写:
(1)内容高度方面:要紧紧围绕教材,起点要低;
(2)栏目设置方面:学案上一般最多设置三个栏目(情景设置、自主任务、自主检测)
1)情景设置栏目的编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任务(该栏目的内容主要是结合教材而设置的问题,重在指导
学生读书)
3)自主检测(该栏目下面是依据自主学习的内容而编写的测试类型的小题。)
(3)应注意的问题
1)学案上不用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从形式上看最多16开纸正反面。
2)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3)学案绝不仅仅是布置几个习题,最最重要的是读书指导。
4)简单、操作性、使用性强的问题式学案才是好学案
3、学案的作用:实现了预习目标具体化,指导学生预习文本。
(二)、有关“学习报告”部分
学案上设计了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解答在什么地方呢?这就用到了学习报告
1、学习报告(又称前置作业):在自主课上学生把学案上的问题做答在学习报告上,要在报告上写出自己的思路,做题的方法。用文字写成的对所学内容的见解,此时的学习报告类似传统的作业本
2、学案上的问题答案可全写在学习报告上,也可由老师指定,简单的可以不写。
3、学习报告是学生展示的准备,绝不是学生做几个题目,要在报告上写出自己的思路,做
题的方法。
(三)、有关“互动卡”部分
学案上的问题学生究竟哪些会哪些不会,老师并不清楚,这就需要传递信息的“互动卡” 互动卡(又称问题卡、师生互动问题卡)
1、何时发:自主课发;
2、发给谁:每组一张(不是每人一张)
3、何时填:自主课最后5分钟到10分钟
4、填什么:填写本组学案上不清楚点
5、填写后交给科代表,由课代表收齐交给老师,老师拿到互动卡后进行二次备课,并对明天学生展示进行分配;
6、互动卡起到了沟通生师信息的桥梁作用。
二、展示课
1、展示课:又称知识落实课,师生共同订正学习报告内容。
2、展示课上一定要明白以下两个问题
(1)展示什么:学案上、学习报告上、互动卡上的问题都要展示。
(2)怎么展示:群展、分组展示、教师展示、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于展示任务的分配,分共性问题、非共性问题。
1)共性问题:可老师展示;可让学习好的学生展示;可老师先教会某个学生,该学生再展示
;2)非共性问题,教师分配任务时让小组进行交叉展示,即每个小组只展示自己会的文本。
3、注意:展示,不是简单地回答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展示解答问题的过程,展现学生的思维。
4、展示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报告进行订正修改,由此可知学习报告也充当改错本。
三、反思课
1、反思课:学生总结提升的课。
2、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反思方案,提出反思要求,学生在反思课上要写出总结报告,次时的学习报告类似传统的总结本。
四、训练课
训练课:是学生经过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学习之后进行的习题训练,训练题目就是训练课的学案,学生在规定内的时间内完成训练,准备展示。周六、日测试必须是本周刚讲过的内容
另外
(一)、有关《课堂学习报告验收情况登记表》:
1、老师自己用,不发给学生;
2、类似过去的“作业批改录”。
(二)、有关“教学设计”:
1、由三张活页组成;
2、“教学设计”顾名思义是有关教学的想法、构想,把一节课准备“怎么去上”的大体思路写在前两页。第三页附页部分才类似我们过去传统上过度注重的教材内容的分析。
(三)注意:
1、学案必须根据学生情况,认真编写,不可直接照搬,胡乱糊弄了事。
2、自主课用到以下文本:学案(全称学习方案);学习报告:互动卡。
3、小组讨论时间:自主课快结束5-10分钟;展示课开始5分钟;其余时间不可乱哄哄。
4、学习报告至少用了三次:1)作业本:自主课按学案做;2)改错本:展示课上或课下修改;3)总结本:反思课上总结知识方法。
5、教师是否不需要讲:不是,遇到难的知识点教师必须讲,并且要讲透。
6、新课堂教学原则:活而有度、闹而有序。
第三篇:课改研修日志
新课程,让课堂流动七色的音
7、8岁的儿童,他们天真活泼、好说、好动、好奇、好胜、注意力时间短,认识事物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抽象的事物不易接受。在工作中,我深知:只有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促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使素质教育得以充分体现。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人、潜移默化 六、七岁的孩子,脸蛋红彤彤的,上课时睁着一双大眼睛,天真无邪,我真从心底里喜欢他们!一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天使,笑意就不禁从心底升起也在我的嘴角眉梢漾开来了。
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教师语言的形象性。上课时,如果老师语言生硬,教材、教具组织得不好,或教学方法不当,学生的思想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小差”;如果教师说话语调没有抑扬顿挫,语言呆板单调,那就会引起学生大脑皮层抑制,注意力涣散。所以一上课,我就注意语言的感染力,特别爱用一番满腔热情、充满激情的开场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恰到好处的形态动作和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我适时将自己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引导多方验证。让学生感到了我是在与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是他们学习的亲密伙伴。在学生圆满地回答老师或同学的提问时,我及时用恳切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注视:“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精彩”,“真聪明,老师感谢你教会同学这个知识”等口头表扬。每当学生对问题紧锁双眉、困惑不解,或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我则用“别急、慢慢想、明白了吗?”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根据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兴奋、疑惑沉思、惊讶等表情。我就作出赞许或给出一个会心的微笑,促使师生的情感交流,促进各种智力活动的展开,同时也让学生从老师的目光中获得许多许多。与此同时,我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孩子采用不同要求,只要孩子有了进步就通过师生的评价来肯定,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鼓励中充满自信,在老师和同学的期待中克服不足。
(二)诱导激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的被动学习,而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新世纪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如在教学观念上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要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由数学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数学探索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增强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探索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个性品质,促进学生活泼、健康地发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我在教学新知前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故意造成认识矛盾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去学。如教学 “乘法初步认识”时,我先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做个数学游戏”,一听“游戏”二字,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又接着说:“只要同学们说出几个相同数相加,老师立即就能说出它们的和,不信,试试看。”学生争先恐后地报数,我脱口而出。这时,老师就是学生心目中的“神”,惊叹之余,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的“绝招”。于是,学生带着满腔热情,迅速进入要学新知的状态。有一本书中曾这样说过:“我听说了,可能会忘记;我看到了,可能会记住;我做到了,一定会记住。”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学生能说的,就让他自己说,学生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去做。教师要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相信学生能学好。为此,我的做法是:
1、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我不仅要让学生的手、脑参与学习过程,还要让学生的眼、耳、口协调参与学习过程。这也是使学生会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我首先教会学生“听讲”,用儿童化的富有吸引力的语言,使学生愿听、爱听。以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如教具、画片、多媒体课件等),使学生爱听、爱看、想看。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说一说怎样摆,想一想为什么这样摆。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解放了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会看;解放了学生的耳朵,使他们会听;解放了学生的大脑,使他们会想;解放了学生的嘴巴,使他们会说;解放了学生的双手,使他们会做;解放了学生的心灵,使之愉悦。
2、使学生会质疑问难。
俗话说:“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石。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常在学生模糊的地方有意设疑,制造悬念,激起学生讨论。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找实物中的角,如出示一把折扇,让学生找角,于是有好多学生都认为折扇边缘与扇柄之间组成角,即使有个别学生认为不是角,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此时,我故意制造悬念,继续进行找角、折角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初步、直观地感知角的两边直直的,顶点尖尖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判断上面留下的疑问。这时的学生有感而发,就有话可说了。如:折扇边缘不直,角的两边应该是直直的。通过这样的质疑问难,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教学“角的画法”时,我先让学生试画,然后集体评价,再看书自学书上的画法,最后我提出:“把自己看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小组讨论、解决,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在全班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于是,针对书上讲的“角的画法”这一段话,有不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画角时,为什么要从一点起?”话音刚落,就有好几个学生急不可待地说:“如果不从一点起,就没有同一顶点了。”又有学生接着问“为什么要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为什么要沿直尺边画”等等,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如果方向相同,就不能组成角”“如果不沿直尺边画,而是随便画,就很难画直”等等。多好的回答啊!多么会提问题啊!我情不自禁地表扬了他们。这哪里是在上课,分明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三)展示数学魅力,让学生体验成功
1、张开“爱”的翅膀,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儿童从家庭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追求“师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热爱学生是为人师者最重要的品格。“师爱”犹似母爱,又胜似母爱。“师爱”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活跃教学气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学生通往成功不可少的“润滑剂”。在教学实践中我最想跟同行们说的一句话是:“请不要吝啬你的爱,特别是对学困生的爱”。
少部分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有多方面。不外乎来自对“枯燥”教学的厌烦,对远离生活实际所谓“数学式题”的反感,当然也有来自家庭学校的人为因素。因此,不论在课上或课下,我都要给学生多一份鼓励,多一份期待,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那么,绝大多数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发展。
2、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变“抽象”数学为“生活”的数学 在传统的观念中,数学是抽象,严谨的,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以形象,直观为主,从而形成“数学难教”、“数学难学”的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探索,理解新知,在实际运用中把数学变成生活中的数学,进而体验成功,那么数学的魅力就能展示无疑,就变成学生的一种需要。
(四)加强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兴趣是对所学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愈浓求知欲愈强,参与意识就愈高。求知欲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内在动力,是参与学习的前提。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我常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法”或通过“自学生疑”、“认知冲突”等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⑴、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边出示电脑情境图(砖厂有很多砖,每堆砖9块,小熊正用加法数得满头大汗)边讲故事,最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样的数学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计算简便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⑵、利用学法,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运用已学过的“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的方法,自主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运用口诀“做一做”。⑶、联系生活,应用知识。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用到“9的乘法口诀”,怎样运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再让学生做“松鼠买松果”的开放练习。这样做,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迅速切入重点,又防止产生暗示性思维定势和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
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有些内容靠静态的实物,图画和详尽的讲解,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教师若能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直观的电教手段,创设动态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取得化难为易的效果。如在《图形和变换》导入新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平移和旋转的图形,教师形象的语言,动态的画面,使学生感到很新奇,马上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随着我的指引,马上对平移和旋转的图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在本节课将结束时,我用多媒体亮出了一位时光老人,生动的画面,配上时光老人可亲的话语,使学生摆脱了单调,枯燥的全课总结,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理清了全课的学习内容,把整节课再次推向高潮。
(五)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老师要精于教书,还要勤于育人。作为一名教师,单单是上好课、教好书还不够,还要育好人。在教学中,我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教材插图:如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小湖、和平广场、做值日、过马路等情境,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遵守交通规则等等。还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肯定与表扬他们身上积极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克服焦虑浮躁心理,学习控制情绪;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与困难,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帮助他们学习共处,形成创新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团结协作精神,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总之,我努力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孩子们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验学习、应用知识的成功,追求创新的价值,孩子们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第四篇:培训日志(一)
学习反思
(一)教育技术是国家教育部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具有强制性、全员性和统一性的培训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才意识到,我的教育技术的理论素养还需要提高,在思想上的认识还待进一步深化。
培训使我们各学科教师学习和掌握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每一位教师和他所教的每个学生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交流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总结、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技能、团队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我觉得教育理念的改变是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精髓,这也正是我们现行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这次培训我自感肩上担子之重,责任之重。我将努力学习,争取有所提高。
第五篇:课改培训材料
材料一
预习的作用和策略
李益凯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一、预习的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
所谓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课前预习——一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预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期预习——开学前在假期里,预习下学期的内容。
1.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一般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首次接受新知识,要自己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因此,课前预习实际上是课前自学。自学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人是否能成才起很大的作用。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学成才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学校教育不可能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只可能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靠学生走向社会后,在工作过程中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2.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
听一节新课,所讲的内容,并非绝对的新,总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增添新的部分,作出新的推论。通过预习,如果把旧的知识加以适当复习,就能减少听课中的困难,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提高听课效率。
3.预习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有的人认为,只有复习才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其实,预习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首先,因为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其次,因为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你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再次,因为预习中理解错误之处,听课中得到了纠正,有了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较之只有正面的认识,印象也会深刻得多。最后,因为如果预习没弄懂,课堂仍然没听懂,到专门请教老师时或复习时才彻底搞清楚的问题,经过三番五次钻研,花费不少心血,一般是很难忘却的。
4.预有利于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生一般对预习不够重视,除开对它的好处不了解,还因为感到时间不够用,没有功夫预习。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没有预习的习惯。其实,预习有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5.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水平
一般来说,预习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部理解发,总会遗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这样听讲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比那些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主观上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要主动得多。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被己之短。
二、预习的策略
1.要妥善安排时间
最好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新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2.要明确任务
预习总的任务是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有:①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②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③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④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记下来,等教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3.要看、做、思结合
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从而使自己对新教材的“初步加工”有深刻印象。
三、要注意的问题
1.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也未必能够保证。解决的办法是: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了甜头,取得了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
2.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前面讲过,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才能滚下面一圈,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了圆环滚动“轨迹”,影响其它环节的运行。
材料二 导学案的制定与使用
吴大元 二〇一三年六月一十九日
1.导学案的制定。导学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过程(预习指导、问题研讨、展示交流、巩固练习、达标检测(课件)等)、教学反思等内容。导学案的基本特点:要具备对学生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后巩固的指导作用。(1)围绕教学目标,(2)具有启发性,(3)应有层次性、梯度性,(4)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导学案的设计流程: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修正定稿、反思提高” 五个环节。加强三级备课:指初备、集体备和细备三次备课。初备:是指主备教师在放假期间钻研教材,定好目标,提前两周制定初步的教学方案;集体备:是指提前一周集体研究下周备课时的教学方案;细备:是指教师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和自己独有的思考充实教学各个环节的细节。中心校同年级同科目的两个教师使用一套导学案,教导处于学期初拟定学科备课计划表,由每人分别选择其中的部分单元进行初备课,形成初备稿,细化到周,落实到人,每周四中午交电子文档至教导处;每周四下午第三节为集体备课时间,两人共同修改初备稿,开展二次备课,形成修改稿;然后交由语、数教研组长与教导处共同审定形成审定稿,于周五打印发放给教师供教学使用。教导处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在学区内共建共享。
2.导学案的使用。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发放一个预习本,于新课前一天(中心校教师可以利用午休时间利用多媒体投影、村校合理安排时间)将导学案的相关内容布置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导学案。在上课前利用朝会及以前的时间认真检查学生完成情况,把导学案作为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辅导资料。正确处理自主思考与讨论交流的关系(课件),凡是经过学生独立自主思考能获得的知识与体验,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就在设在重点、难点、疑点处。课堂教学要做到目中有人,以生为本,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胸中有数,紧扣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手中有法,能通过优化的方法、途径、手段达成教学目标。
材料三 小组建设
李翔 二〇一三年九月十一日
指导思想:科学分组,公平竞争。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1)人员搭配:小组成员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则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因素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2)职责分工:小组内应设小组长、学科长、记录员、发言人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扮演好主持的角色;学科长选择学科成绩优异的学生担任;记录员选择书写工整、迅速的学生担任;发言人选择声音洪亮、口齿清楚的学生担任。其中小组长、学科长、记录员要保持稳定性,发言人应小组成员轮流交替。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座位设置:方阵式座次,条形设置,与教室前后墙壁垂直,面对教室侧面。分组合作时学生全体起立,将凳子放在课桌下,向中靠拢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教师讲授时学生应面向讲台坐正,便于学生观看师生台前演示。
(4)黑板布置:前黑板留置1/5用于小组评比,分组设置评比栏(见附件),对表现好的小组记笑脸或红星,每节课一记录、每天一汇总,每月一表彰;后黑板留置上面1/3部分用于小组成果展示(书画作品、优秀作文、手工制作等),下面部分用于小组交流汇报展示。
(5)文化建设:小组成员商量确定组名、小组口号、小组目标、成员分工、小组公约等内容。(见附件)由教师收集后制作成小组组牌,放在小组位置上。
(6)团队意识:(1)小组按“独立思考——组员依次发言(由基础较差学生到成绩较好学生)——其余组员质疑、补充、纠正——统一意见、形成共识——组员记录”的程序操作,发言、倾听、质疑、补充纠正、同伴互助等有序高效。(2)要对小组组员轮流代表小组展示做具体规定。学困组员展示实在不能继续了,他可以请别的组员代他展示,但不允许不展示。(3)别人发言或展示,另一组员要发表自己意见或补充,应先肯定对方的优点,再谈自己看法或补充。举例:“某同学XXX方面说得非常好,但我认为还应该补充„„”、“某同学的讲解非常流畅、清楚,只不过XX观点我不很赞同,我认为应该„„”。(4)小组代表展示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他代表整个小组,在展示时应该这样说——“我们小组讨论(探究)的结果是这样的,请大家认真听我说,„„”、“我们小组的意见是这样的,请大家认真听我说,„„”、“我们小组认为是这样的,请大家认真听我说,„„”。(5)小组代表上黑板讲解演示,应站在黑板侧边,面侧向大家,不能背对着大家挡住大家的视线,上课教师要随时指导、纠正。如果需要上台演示,则由小组内两名成员共同上台面向同学展示,其中一名学生负责讲解,另一名学生负责演示。小组成员汇报时,其余同学必需注视、倾听。
各班级要安排时间专门进行小组团队意识训练,在课堂中应随时督促学生按要求进行讨论、交流、汇报。
材料四 小组评价
朱燕佳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三日
评价内容:
(1)作业情况评价:包括各科学案及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各学科知识的反馈和巩固情况等。每天由各组学科组长评价组内成员完成情况,学习委员评价组间的完成情况。
(2)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各小组课堂交流情况、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以及课堂提问、质疑、答辩和课堂讨论展示参与的积极性。
(3)测试成绩评价:结合平日检测及期中、期末等大型测试的成绩,对各小组的单科成绩、反馈纠正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以课堂表现评价为主,作业情况、测试成绩为辅。课堂表现评价主要在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时和达标检测拓展延伸时运用。对发言踊跃、回答较好的小组可计1个笑脸或红星,对发言精彩、回答良好的小组可计2个笑脸或红星。作业情况主要看小组作业和布置的学案内容是否全部完成和完成的质量。若有小组成员作业未完成、乱做、抄袭等现象的每1人减去1-2个笑脸或红星。评价方式:(1)按评价主体分:组内自评、组际互评、教师点评。
①组内互评:每个同学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合作态度、质量、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作出评价。
②组际互评:学生对合作小组集体做出合理的评价,从中反映学生集体或个人的素质情况。
③教师点评:教师根据各小组成员及整体的表现对各小组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2)按评价类别分:即时评价和回归评价。①即时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学习重点、难点、疑点时进行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
②回归评价:在课堂结束前1分钟对本堂课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整体回归评价,指出其做得好的地方,并给予笑脸或红星奖励。
教师点评为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主要形式;组际互评为回归评价的主要标准,教师要正确引导。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即时评价还是回归评价一定要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值得奖励的在什么地方,让小组成员明确努力的方向。
评价结果的记录: 教师将每堂课小组所取得的笑脸或红星计入汇总栏,第二节课的教师将学生当堂课所获得的笑脸或红星合并计入汇总栏,每天班主任进行当天汇总,由各组小组长记录本组当天取得的成绩,班长记录全班各组取得的成绩。(见附件)
评价结果的运用: 每月对获得笑脸或红星最多的小组(1-3个)进行表彰奖励(作业本1个,座位调整),每期对获得笑脸或红星最多的小组(1-3个)进行表彰奖励(作业本2个),并在最优小组内评选一位最佳小组之星,对其进行特别奖励(书籍、笔或是文具盒等),还可以将小组学期的评价在期末成绩中予以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