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养老】——农村养老现状
农村养老保险新突破
?
新华网(2008-05-12 11:13:13)
来源: 半月谈2008年第9期
?
?
农村养老保险新突破
编者按: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关系亿万农民现在以及将来的生活质量。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历经十多年,各地虽有不少新探索,但整体局面仍有待进一步拓展。在农村社会保险实现由点到面的跨越之前,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农村养老需求在加速增长。
现在,农村低保制度、新农合等从无到有,扩面迅速,农村社会事业已进入发展的春天,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成为农民群众关注的新热点。为此,本刊记者深入东、中、西部农村地区,调查农村社会日益增加的养老新压力、新需求,发掘农村养老事业中出现的新形式、新探索,求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中的新困惑、新课题,以此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新期盼。
银发浪潮考问农村养老难
本刊记者
未富先老,老后更贫
王根荣和车继梅老两口,家住陕西省合阳县黑池镇黑西村,虽已年过七旬,却还要挣扎着干活。老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几年前去世,留下有精神病的大儿媳妇以及一儿一女,小儿子虽同住一村,但平时对老人照顾甚少。老人说,几年来,小儿子给的钱加起来不到100元。“他也不容易,一大家子人,有娃要上学,还新盖了房子,没有力气管我们。”车继梅老人善良地为儿子解释着。
前几年,老人的收入主要靠种田、打零工,近两年干不动了,民政部门一年给400元的救济款,平时只能靠捡垃圾度日。“我的难处还没受够,等把孙女养成人了,我的难处也就受够了,也就死了。”车继梅老人抹着眼泪说。
车继梅老人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农村,不少老人面临着无人赡养、衣食疾病无着的生存困境。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家翟玉和,曾自费组织人员做了一项中国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涉及全国各省份1万多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结果发现,在这些老人当中,一人独居的占45%,一日三餐难以保证的占5%,只有一套换洗衣服的占69%,生了病没钱医治的占67%。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1.5亿,占人口比例达11.6%,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农村老年人超过1亿,由于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实际上农村老龄化程度甚于城市。与此同时,农村人均纯收入2007年只有4140元。农村社会未富先老特征更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与城市的社会养老保障程度存在明显差距。2006年,我国城市老年人领取养老金(退休金)的比例为78%,在农村,这一比例仅为4.8%。在许多城里老人忙于习书作画、健身养生的时候,不少农村老人们的晚年却是在贫病中挣扎度过。“城里老人为长寿忙,农村老人为活命愁”的强烈反差,凸显破解农村养老难题迫在眉睫。
养儿防老,“防不胜防”
千百年来,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目前,养儿防老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保障程度下降,亟须社会养老保险替代、补充。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实施多年来,我国的家庭规模出现小型化特征。在农村,家庭规模逐年缩小,2006年每户常住人口已经下降到4.05人。许多农村家庭面临一对夫妇供养4位老人的现实,在经济不富裕的情况下,养老已成为许多子女的不可承受之重。
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保障好坏很大程度上维系在子女的孝心上,子女如果不讲孝道,老人的晚景就很凄凉。目前,由于社会变革迅速,传统的孝道思想受到现代自我观念的强烈冲击,对父母感情麻木现象十分普遍。
“现在农村老人的日子‘恓惶’(悲惨)得很,娃娃管的还有一口饱饭吃,娃娃不管的连口饭都没有!”说起当前农村的养老问题,陕西省合阳县的乡土调查者党宪宗充满了忧虑。党宪宗讲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个老婆婆养了10个娃,到最后竟没人养活她,把老人给活活饿死了。所以说,中国传统上的养儿防老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挑战。现在农村的许多老人是‘活到老,干到死’”。
农村家庭养老受到的另一冲击是人口流动。目前,数以亿计的农民外出打工,竞争压力往往使其无暇顾及农村父母。在不少乡村,外出打工人数占到70%以上,农村主要剩下老人和孩子。
陕西合阳县城关镇小郭村的范永禄老人今年70岁了,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剩下他和老伴孤零零地待在家里。老人说,年纪大了,许多活都干不动了。要不是有自来水,打水都成了问题。“娃娃在外面工作,我们半夜死在家里也没人知道。”老人说。
城市化新问题,“老农保”成“鸡肋”
除了农村老人的养老困难,人口流动还有一个副产品———农民工自身的养老问题。目前,中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1亿人。在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是少数。如果农民工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进入老年后丧失劳动能力又没有养老保障,势必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数超过4000万,并且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在增加。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保障功能。失地之后,农民的养老需求亟须社会保障补充替代。
与养老需求快速增长形成对比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相对迟滞。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开始在农村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农民保险意识差、运行管理不规范等原因,“老农保”实施后发展缓慢,一度陷于停滞状态。
陕西省宝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村养老保险处处长赵文贵说,“老农保”费率水平设计较低,根据测算,如果按照最低每月2元的缴纳保险费标准,一个参保农民到兑付期后每月才可以领取养老金4块多钱,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在“老农保”成为“鸡肋”的情况下,构建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带来新的愿景和目标。
?
?
走进“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本刊记者
如何满足农村与日俱增的养老需求,让养老不再成为农村老人心中的痛?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农民自筹到财政补贴,从少数人享受到普惠多数,从缴费方式、待遇享受到接续转移,多样的探索正在为农民一步步建起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财政补贴,“向新农合看齐”
山东省莱芜市鹏泉街道孔家庄村67岁的谢加好老人,今年开始按月领取30元的养老金。老人说:“尽管数额不大,一年360元,一天一元钱,可以买4个馒头,再加上还有土地,儿子不管咱也能解决温饱问题了。在咱农民心中,这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老人的满足感,源于莱芜市自去年起建立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莱芜市财政每年补助1000多万元,每名农民只需一次性缴纳数百元,从65岁起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谢恒木说:“以前也搞了若干次,但都是个人储蓄式,政府没补贴,从年轻就开始缴费,上年纪后领补助,实际上相当于零存整取,农民没有积极性。”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尽管当时的政策规定可以实行集体补助,然而,绝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尤其税费改革后更多的集体经济变成了空壳,所以,这项政策近乎形同虚设。
单凭农民个人缴费的“老农保”,所筹资金有限,对大多数农民起不到太大保障作用。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村养老保险处处长王玮说,有时农民缴上一年保费以后就不再缴了,这些年到了领取养老金的时候,算下来一个月只有几毛钱。
“新农保”的筹款原则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有了政府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新农保”的保障力度大幅提升。北京市今年实行“新农保”,在建立个人账户的基础上,财政预计支出1.98亿元,为参保人员建起了每人每月280元的基础养老金。对于政府补贴的基础养老金,不少农民称赞:“一个基础养老金,顶好几个儿子!”
加强政府补贴,这是各地“新农保”的共同特征。江苏省所有省辖市都开展了“新农保”,对参保者的财政补贴,占缴费基数的10%~50%不等。就连财政相对困难的西部地区也不例外,陕西省宝鸡市建立的“新农保”,每人每年财政补贴30元;宁夏在试点农村养老保险时,同样由财政出资建起了统筹金。
受惠农民,从“先保”走向“共保”
现在,孔家庄村全村的老人都加入了新型养老保险。莱芜市委政研室主任宗承敏介绍,农民加入新型养老保障的积极性比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还要高。莱芜市出台这项制度后,仅几个月时间,全市1070个村,老年农民几乎全部参保。此前,莱芜市实行“老农保”,10年时间参保人数不到6万。
与“新农保”全民性形成对比的,是“老农保”的局限性。在山东寿光,以前加入农村养老保险的主体是村干部、富裕户、到城区务工经商人员等。古城街道北孙云子村党支部书记武金善说,当时寿光的政策是,村干部按工资收入的20%投养老保险,我们村经济条件好,村干部年工资1万元,每年给村干部投保额是2000元,集体补助1600元,个人交400元。这样,村干部退休后每月可领300元退休金。
一般农民由于缴费少,领取的养老金很有限。农民发现起不到保障作用,不少人按政策办理
了退保手续。仅寿光市,累计办理退保手续的农民已达8200名。
随着“新农保”普惠性而来的是,“老农保”停摆、萎缩的局面,在一些地方有了改观。重庆大渡口区的农村养老保险,完全由该区进行统筹,新制度启动后,该区财政总计将为每个农民投入养老保险费6.4万元。这样一来,重庆大渡口区16周岁及以上农民全部纳入农村养老保险范围,实现了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
“新农保”缴费渠道广、额度大,真正为广大农民建起了养老保障线。在2006年青岛市各区计发的农村养老金标准中,高的如崂山区每月447元、黄岛区每月340元,其他区每月标准低的也不少于100元。到2007年,青岛市有农村居民的五市三区已全面建立了新型农保制度,其中三区参保率达到98%,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即征即保,失地不失保障
安徽当涂县姑孰镇的先陈桂大妈,原先家里的5亩地因城镇建设陆续被全部征用。虽然当地政府每月给予80元的失地补贴,但先大妈的心里还是不踏实,希望能有更牢靠的养老保障。2007年10月,先大妈终于梦想成真。随着安徽省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当地政府把先大妈这样的失地农民全部转为农村养老保险对象。这样,先大妈70岁之后,每月可以享受到110元的财政养老补贴。“有了‘新农保’,以后的日子不愁了。”先大妈的话语中流露出发自内心的踏实感。
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容易下降,长远生计难以保障,是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之一。在国务院有关土地调控的文件中,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做了刚性规定。社保不落实,不得批准征地;费用纳入征地补偿安置中,不足部分从当地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中解决。在“新农保”的探索中,失地农民的保障被各地放在了优先位置。
除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即征即保”,解决增量失地农民的社保外,一些地方还把存量失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障范围。在广东,政府从征地补偿款中拿出一部分为失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在安徽六安市,失去全部土地或人均实际耕地不足0.3亩的被征地农民均纳入农民养老保险范围;在山东寿光市,2008年起,将年满45周岁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其流动性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一定难度。虽然目前一些地方给农民工入了社保,但转移、接续难,致使每年春节出现大规模的“退保潮”。据有关部门负责人所说,经过今明两年的努力,要在全国都实现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两年内,农民工社保有望在全国实现“漫游”。
多环节创新,“新农保”名实相符
总体来讲,目前全国各地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因地制宜,从筹资方式、享受待遇、接续转移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
在筹资环节,陕西宝鸡市创新方式对参保农民进行吸引、激励。新制度规定,只要家庭成员(儿子、儿媳、上门女婿及配偶)全部按规定参保缴费,这个家庭中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不缴费就可以领取每月至少60元的养老金。这样一来,儿子、儿媳缴费既是为自己积累养老保险金,也是为父母领取政府养老补贴提供条件。儿女对老人的孝心变成了一种制度,由孝心养老变成了制度养老。
一些地区还创造性地运用国家政策,试点“粮食换社保”,推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徽霍邱县是粮食大县,参保农民可以从售粮收入、粮食直补资金和其他收入中,自主选择月缴费标准缴纳费用,县财政按上年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总额的2.5%予以补贴。“粮食换社保”,在不增加财政新负担的情况下,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曹庙镇红糖村村民潘永江家有8亩地,去年他把200多元的种粮补贴全部拿来缴纳养老保险。“今年我打算把粮食补贴、种子补贴、柴油补贴全取出来缴费,稻子丰收了再卖些钱,给我们夫妻俩每人再入1500元的保险金。”潘永江说。
在可转移接续方面,北京的“新农保”首次实现了“城保”、“农保”的城乡互转。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转居后,其参加农保的缴费,可按照相应年度、比例转换成“城保”;同样,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也可转移到“新农保”。
在基金管理方面,东部一些地市探索“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路子,政府主导保证了公益性,市场运作则可以保证效率。政府每年从财政拿出资金补贴农民养老保险,把包括农民筹资在内的所有资金均交给经严格考察的保险公司来运作。这种探索不需增加机构和人员,只需通过审计等监管方式,就可以解决政府部门的养老保障基金管理难题,为农村养老保险的运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
?
?
“新农保”求解三道必答题
本刊记者
“新农保”遍地开花,要最终结出累累果实,为亿万农民建起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过程长,困难多。目前,摆在“新农保”面前的,是三道必答题等待回答。
财政补贴再慷慨些
韩维林是安徽省寿县张李乡油坊村的农民,1994年,他在55岁的时候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次性缴纳了200元钱。按照当时农保利率标准,60岁时韩维林将可以每月至少领取40元的养老金。但当2000年开始领取养老金时,韩维林拿到的却只有每月2元钱的养老金。“2块钱养老保险”,在寿县占到了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的9成,在全国也不鲜见。出现这种极端例子的原因有两条:一是集体补助、国家扶持缺位;二是农保基金存到银行,前几年利率一降再将,甚至出现负利率。按照农民当年缴纳的费用,计算下来也就几块钱。
面对养老金“缩水”的现实,不少农民呼吁:“为什么城里人上保险都有个人账户、统筹账户,自己交一部分,单位交一部分,国家补一部分,为什么我们农民就全得自己交?”
即使实行“新农保”,政府补贴的资金也不十分“解渴”。山东莱芜市孔家庄村的农民说,现在保障标准是每天1元钱,农村水电等各项费用低,农民吃粮食基本不花钱,所以,如果养老保障标准每天能达到2元,就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不少地方农保干部认为,建立“新农保”资金是关键,地方以及中央都应该加大投入,改变由农民自己唱主角的局面。这是新型农保制度的首要要求,也是区别于“老农保”的最大创新。
基金运转再规范些
农保基金涉及亿万农民未来的生活来源问题,如何确保这笔资金安全运作、保值增值,是“新农保”面临的一大挑战。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基本由各市县自行管理,基金在保值增值和资金安全上存在着隐患。
据了解,一些县、区的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由于长期没有新增业务,为了维持运转,便开
始动用“农民的养命钱”进行投资。有的地方甚至发生过一个区动用50多万元农保基金去投资石矿的事情。一些区、县还在信用社高息承诺下,违规将农保基金从县商业银行转存到信用社,结果导致农保基金被非法挪用或贷出造成呆坏账等情况。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要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常态化运转,相关机构的经费、各级工作人员的工资、推行制度所需要的成本等问题都需要加以统筹考虑。根据相关规定,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每年从新增保费中提取3%作为办公经费。近些年,一些地方的农保处于停滞状态,不少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办公经费便没了着落,为了解决困难,有的便挤占挪用养老基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庹国柱认为,农保基金之所以在管理运行中存在隐患,主要还是当初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即规定农保基金要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县里的经办机构缺乏投资经验、相关技术及人才,管理这么大一笔资金,投资风险很大,可以考虑把基金上调到省一级管理,或者交由专门金融机构代办。
统筹范围再扩大些
“试点百花齐放,推行缺乏统一制度”,是当下“新农保”推行中面临的又一难题。据了解,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00多个县都实行的是以农民个人缴费为主、个人账户基金储备积累的农保模式。同时,部分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试点,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典型。但是,一些专家认为,在各地探索的基础上,中央政府还需要出台一个统筹的方法。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褚福灵认为,目前“新农保”各地试点的方式可以有区别,但不能割裂;对于农保模式可以碎片化管理,但必须要有一体化的制度。否则,各地自行其是制定标准,一来会给将来国家整合农保模式造成沉重的成本负担;二来可能会使很多县、区盲目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但自己的条件、技术或财力又达不到相关的标准而令探索失败。
除了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城乡之间的养老保险制度也需要统筹。农民变成市民后,农村养老保险如何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外出打工农民,其养老保险如何转移,如何与农村养老保险相衔接,诸多问题都需要统筹解决。
第二篇:农村养老
论文摘要:论文从研究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出发,指出了现存的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农村老年生活照料状况不理想、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令人担忧、农村老年生活救济体系不健全、农村老人精神生活一片空白等问题。具体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养老保障缺乏法律支撑、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经济落后等,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对策。
农村养老保障,就是由国家、社区和家庭成员等为满足老年农民的养老需求而提供的经济供养、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无论在哪个国家养老保莽韩a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老年人口比较多的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更是成了中国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
本文要研究的农村养老保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养老保险,老年生活照料,老年医疗保障,老年生活救济,老年精神生活等(http://www.xiexiebang.com/)。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低,覆盖对象有缺失
首先,农才蒯二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低。1986年民政部开始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995年民政部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a出“在农村群众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此后的几年之内,农村养老保障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的阶段。2003年底,全国有1870个县不同程度地死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5428万人参保。2005年底,全国有31个省约1900个县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5400多万农民参保。2001-2005年农村人口都在74471万左右,这样算来,2003年与2005年实际农村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仅在7%左右(社会/农村研究论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农村养老保险7%的覆盖率远低于农村人口对养老保险的需求。
2009年中国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展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来看,90%的中国农村暂时还无法享受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还将有部分农村没有覆盖在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的范围内。
其次,覆盖韶寸象有缺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农村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以致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养老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虽然国家正在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保障力度,但剥也们还没有全部被纳人到保险体系内,对农民工的保障力度还比较弱。
2.农村老年生活照料状况不理想
一直以来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主要是由家庭负责。近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出现,扣工族携妻带子在大城市安家渐成趋势,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这些留守老人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甚三活。部分老年人不但得不到家人的照顾,还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同时还要照顾外出子女留下的孩子,身合压力很大,健康状况也最差。2008年12月1日,《静寞夕阳:中国浏寸留守老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所有子女均外出的农村“空巢”老人比例高达48.5%,子女外出后,这些老人农业生产中因缺少,扶助而面临很大困境护生病受伤时无法及时就医和得到良好照料,而且、更容易出现上当受骗、被偷、被欺负、意外受伤等人身和财产安全隐患,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令人堪忧。同时,在农村“重小轻老”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子女视老年人为累赘,一些多子女家庭互相推诱赡养义务。婆媳关系紧张,“媳妇当家,养儿防不了老”。一些外出务工子女忽视家中老年人的生活安排,与老沟三人缺少联系沟通,还有“外嫁女儿不养娘”的传统习俗。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组织的调查组对中国农村的养老现状进行的调查,显示有85%的老人自己干农活,90%的老人自己做家务,仅有8%的老人精神状况良好,有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翟玉和说:“很多儿女在狱为,父母没冻着,没饿着,就是自己尽孝的最高标准了。”我们从农村都乒人中流传的一些顺口溜中也可以体会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二能干,俺是儿女的劳力,不能干,咱就成了人家的累赘;老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呢,是家有一老,如有一草;人老了,最靠不住的就是儿女呀,歹心的儿女都赶不上好心的邻居。
3.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令人担忧
在中国,浏寸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医疗保障。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训划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2002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7年全国有24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85.7%。但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民仍然受到无钱看病的困扰,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农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农村老年人的医疗状况令人担忧。
2007年在山东烟台进行的关于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的调查显示,41.0%农村老年人存在有病不治的状况,其中,因为没有治疗费而不治疗的占了49.3%。从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来源来看:目前,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费用由自己和子女负担的比例高达88.2%;从老年人的医疗照顾来看,老伴、子女是老年人生病时的主要照顾者,分别占了55.3%和36.7%。这说明,自己和子女是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费的主要负担者,老伴和子女是老年人医疗照顾的主要支撑者,也即家庭依然是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主要支柱。而家庭以外的来源(医疗保险和单位保险)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占3.23%),家庭以外的医疗照顾者也很少。从老年人患病时面临的困难来看52.0%的老年人认为患病时的最大困难是“医疗费的不足”;6.1%的人认为“没有好的医生”。此项调查显示,即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山东烟台的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医疗状况也非常不理想,更别提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状况了。
4.农村老年生活救济体系不健全
农村老年生活救济体系主要包括五保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五保制度。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了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特征的五保制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很多农村集体经济体制遭到了破坏,使很多五保户和乡、村力、养老院的资金缺少了来源,经费难以落实。
为了使得农村五保户人员全部得到救助,中央要求各地加强集中供养,无论集中供养还是分散供养,五保户的医疗需求都不能得到起码的保障,条件最好的乡镇,一年最多也只能给每个五保户报销200元至300元的医疗费用。这些钱对于年老体衰、营养不良的五保户们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五保户特别是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只能自己撑着,靠天养活。有些五保对象从本来就非常有限的生活费中硬挤出一部分,以便应急。然而,这必然导致营养状况的进一步下降,从而增加罹患疾病的可能性,陷人恶性循环。
以2005年六月在湖北省咸安调查为例,马桥镇筹集20万元用于五保户居住的福利院改造,这些资金勉强完成了改造任务,但是每年1200元/人的给付际准只够维持五保户的低水准生活,福利院的水电费、房屋等设施的维修费、工作人员的工资等难以保证。尤其是2006年国家宣布取消农业税后,五保供养资金全部由财政转移支付,列人乡镇、村的转移支付预算。乡镇干部、村干部为了保障个人不隘最大化,顾虑五保物件多了会占用本镇或本村的上级转移支付经费,因此有的村不愿意上报或少报五保户,出现了一部分应保未保的情况,致使部分困难群众得不到及时救助。2007年,湖北省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原来每年1200元和800元提高到1500元和1000元,但还是存在供养资金不足、缺乏专职人员对五保户进行日常管理、医疗救助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2)最低生活保障现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人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中国有大约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享受低保待遇的有1593.1万,在低保实施中也呈现出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关于农村低保的实际救助水平比较低,截至2006年底,低街;R寸象实际邻倒的低保金为月人均33.2元。从补助水平的地区分布清况来看,2006年全面实施了农村低保的23个省份,平均补助水平为月人均35.4元,其中,东部地区50.9元,中部地区25.3元,西部地区25.5元。2009年,在安徽进行的一项关于农村低保现状的调查显示: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合肥市包河区为例,该区2009年上半年累计保障农才」低保对象3205户次、6930人次,发放保障金149.73万元,月人均补割又为36.01元。这种标准只能保障绝对贫困人口.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使受伤织寸象勉强填饱肚子。
其次,中国当前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面对的对象并不是全体农村居民,而仅仅是一部分“三无对象,’.赤贫和有困难的残疾人,对新出现的贫困人口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及时将其纳人保障范围。
笔者认为对贫困人口来说,提供物质帮助无疑是急需的,但低保制度不是简单地让贫困人口活下去,而是要让他们“体面”地生活,农村低保水平还有待提高。
5.农村老人精神生活一片空白
目前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普遍是基本物质生活保障,农村老人除了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之外,基本没有精神娱乐活动。老年孤独是普遍问题,可以说孤独是老年人最突出的感情障碍。当老年人的这种感情障碍在家庭当中无法解决的时候,社区或集体就应该承担这种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社区服务体系不健全,还满足不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不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会逐步得到提高。
二、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产生的原因
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的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长期存在首先,长期以来中国在处理城乡关系时一直采用城乡分治的处理政策。在城乡分治的政策主导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这种政策导致了长期的农业支持工业,城市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过度的吸取农村剩余,致使农村经济一直无法决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不但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农村养老保障一直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伴随而生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这一户籍制度明显的标示出了农村人和城市人的身份不同,人为的限制了农村人口不能自由向城市流动。在这种身份的限制下,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保障待遇。
其次,农村的养老工作一直是在家庭中进行,长期以来农村的养老问题处于隐形状态,因此农村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国家的重视。以致国家把养老保障的政策一直往城市倾斜,有限的物力和财力也投六压纽了城市养老保险发展中,使得城乡之间在养老保障方面的差距逐渐扩大。
2.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
中国目前在农村推行的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是造成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首先,养老保障体系层次的不完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政府没有因地制宜的根据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农村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可以从各个层次给农民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也能享受到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但是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在农村建立这种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只是在几个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施行试点。
其次,养老保障体系内容的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内容应该主要包括:社会养老保险,老年生活照料,老年医疗保障,老年生活救济,老年精神生活等。一方面,对老年人来说最主要的应该是医疗保障,但是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医疗保障状况都十分不理想,曾经对保障农民的基本健康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于其赖以存在的集体经济遭到破坏而被大大地削弱了保障功能,同时新的医疗保障制度又没有完全覆盖全体农村人口,导致农村合作医疗保健网络出现了“底破线断”的局面,相当一部分农民医疗状况恶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又普遍在农村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打工潮的出现及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造成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打击,农村老人生活缺乏照料,精神生活一片空白;同时由于农村集体经济体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投人过少等,导致农村社区养老缺乏必须的物质基础,农村救济体系不完善。
第三,农村养老保障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混乱。目前已经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地区,只在县级以上才设立农村社会保险机构,乡镇还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各个行政村更是没有任何管理机构。再加上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与技术落后,造成了管理机构的混乱管理,甚至还出现了违规现象。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xiexiebang.com 3.农村养老保障缺乏法律支撑
立法先行是各国社会保障建立和发展的显著特点,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但在中国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律文件,只有1992年1月3日民政部公布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1995年颁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和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一些相关法律中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障重要性的相关条款。从外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历史来看,丹麦、瑞典、葡萄牙、西班牙分别于1891年,1913年,1919年,1949年开始通过立法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任何一部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律文件,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律缺失严重地制约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没有法律的约束力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无法操作,各地在制定本地农村养老保障时找不到合适的法律依据,只好各自为政。没有高度统一的法律约束力,使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障政策产生了怀疑,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4.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责任一直由家庭负担,“家庭养老”是中国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以及在中国实行了独具特色的计划生育政策后,造成农村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核心家庭”、“空巢家庭”大量出现,农村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由于“家庭养老”是建立在农村大家庭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农村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造成“家庭养老”正在解体,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1991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资料表明,中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完全依靠家庭养老的比例为6300;200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农村家庭变化课题组调查资料表明,这一比例已经下降为5000左右。
5.农村经济落后
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缓慢归根结底是资金缺乏的问题。虽然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也使农民得到了一些实惠,但农民增收缓慢却是事实,农村经济比城市落后了很多,直接导致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缓慢。
农村经济落后一方面造成了地方政府没有过剩的财力物力投人到农村养老保障事业中,没有政府的支持农村养老保障无法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收人过低,大部分家庭的收人除了日常花费外都没有多余的钱财参加养老保障,没有农民的参与,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新思路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存在很多问题。要想尽决地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尽快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城乡二元体制是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现在实行的养老保障具有明显的身份特征,以是否具有城市户口为依据实行农村和城市不同的两种养老保障制度。历史证明,这种户籍制度的差异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这种制度性的歧视、身份的差别使得大部分的农村居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难以获得资源和发展的机会,也被排除在养老保障体系之外。要想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尽快地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必须取消城乡有别的城乡二元体制,施行城乡一致的身份体系。
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障是中国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保障的公平性要求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论其社会地位、职业、贫富等,均被强制性地纳人到社会保障范围,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这种公平性就表现得越充分。现在中国的养老保障具有明显的身份特征,只有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才能把农村居民全部纳人到养老保障体系中,让每个公民都能平等的享受相同的待遇。
2.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首先,应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国国土面积比较大,经济发展程度严重不一,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符合中国实际国情需要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应该包括:自我保障层次、政府负责层次、政府主导责任分担层次、单位负责层次、市场提供层次。各个地区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全面展开各个层次,快速发展;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可以选择最基础的保障层次发展,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推进。
其次,还应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内容,分别从社会养老保险、老年生活照料、老年医疗保障、老年生活救济、老年精神生活等方面来进行。依据农村老年人对各个养老体系内容的需求程度,可以优先发展老年人最需要的医疗保障及能保障老年人基本物质生活的救济制度,然后依次发展其他养老保障体系的内容。
第三,应该健全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政府应该从健全管理机构、基金管理、专人监督、专款专用等方面着手建立符合中国农村现状的养老保障管理体制。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各个县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且在各个村设置一个代办点,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本事务的处理。适当放宽农村养老保险金的投资渠道、尝试委托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来提高基金的收益,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在基金运行的各个环节加大监管力度,务必做到专款专用,政府还可鼓励社会上的舆论对此进行监督,以弥补政府监管机制的不足。
3.尽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律体系
完备的法律是工作的标准,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同样需要法律的保障。
首先中央应该以《宪法》中相应规定为依据尽快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的立法体系。这个立法体系应该包括农村养老的原则、对象、机构、形式,及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的内容,以及农村养老保障金的筹集发放办法等。其次,各个地方政府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在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内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切实保障农村养老法律的贯彻实施。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过程证明,不健全的法律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障事业无法可依,以致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缓慢。
4.继续提倡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作用
家庭保障主要是家庭中的成年子女通过物质帮助、月民务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情感需求,体现成年子女对老年人的反哺。由于长久以来历史的积淀,家庭养老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现实基础。虽然目前树指袋养老面愉着许多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养老将被其他养老方式代替。政府可从制度建设上、思想宣传上倡导和鼓励农才指碳济老。继续倡导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作用是中国解决农村即将到来的老龄化问题的切实途径。
5.大力发展农冲创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过低是造成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才拼水养老保障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参与,而由于经济落后、收人朝氏,往往制约了农民参与养老保障的欲望。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人是促进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人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国匆寸落后地区不但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还要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才能真正让农民发展起来农民富裕起来、我国农村养老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挑战
(一)面临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困境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度: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健康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目前的70岁。生育率的下降与平均寿命的提高,使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迅速上升。据人口学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接近1/4,达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时期。虽然农村的生育率明显高于城市,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和城市化道路吸弓l大批青年向城镇转移,本世纪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将高于城镇,使养老的绝对需求量扩大。届时农村经济仍然落后于城镇,而老年的生活主要还是依靠家庭,必将使家庭养老压力更加沉重。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另一个结果是家庭小型化的趋势。据统计,农村平均家庭规模已从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2002年的4.13人。农村的独生子女在大幅增加。“4—2—1”家庭结构在逐渐形成。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老年保障模式将使未来的子女在养老的问题上不堪重负。
(二)面临WTO带来的挑战
加入WTO后,农业竞争越来越大。首先是我国农产品面对国际农产品压力倍增,以粮食生产为例,我国粮食生产的商品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几乎为l00%。国外价廉物美的农产品的进入必将挤占我国农产品相当一部分市场.这无疑会导致一部分农民收入的减少。而且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量将会增加,从而必然对我国农产品的商业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产生强大冲击与影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我国农产品总体平均关税在2004年前要降至l7%,重要农产品关税则要降至14.5%,这就意味着受国家政策长期保护的农产品将面对国外农产品进入的竞争,使农村保障水平降低。其次是农业的现代化挑战土地的家庭粗放式经营.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国际化和市场化为导向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农业劳动力能够稳定地进入非农产业,农民家庭收人来源主要依靠非农产业。二是要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能够帮助他们抵御未来一系列事故风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所以必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应建设能替代土地保障的保障体系。
(三)“新三农”问题的紧迫性
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进入倒一个全面推进加速阶段.一些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其中,“无承保土地、无稳定职业、元社会保障”农民(简称“新三农”,另一说法是指“元地农民、失地农民、农民工”)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新三农”们种田无地、就业无门、低保无份,许多人生活陷入贫困的边缓,成为社会中新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新三农”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国土资源部统计:l987—2001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74—4420万亩左右,按人均占有土地0.8亩计算(实际上发达地区人均耕地低于0.7亩),失地农民数在5093—5525万人;如果加上因农村超生等原因没有分到土地的“黑户口”劳动力,这个数目将超过6000万人。按照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增加357—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l亿人以上。“新三农”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它的数量众多。而且关系到广大无地和失地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对于无社会保障、征地补偿过低的农民而言,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保障和发展空间。九三学社2003年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60%的失地农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他们面临生活、就业、再发展和社会保障等难题,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由此“新三农”的处境可见一般。这一现象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目前,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起步的最佳时机。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靠保证,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将来便会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
第三篇:农村养老
辽宁:7月起农村老人都有养老保险
2011-5-12 16:58 辽宁日报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7月1日起,辽宁省1400多万农村居民陆续参加新农保,其中,320多万农村老年人将与城里老人一样,实现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愿望。
5月9日,经省委同意,省政府在沈阳召开全省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动员大会。从今年7月1日起,我省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所有涉农县区将全部纳入新农保制度覆盖范围。至此,辽宁成为全国几个率先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的省份之一。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自2009年12月起,我省共有14个县(市)先后分两批开展了新农保试点,大连市、盘锦市和辽阳市弓长岭区也自费启动了试点。截至目前,我省已在25个县区开展试点,参保人数达到420万人。其中,为103万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发放基础养老金4.23亿元,人均年增加收入660元。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惠及我省千万农民、造福百万家庭的德政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保这一重大工程,先后召开了省长办公会和省委常委会专门研究新农保工作,决定在全省第三批20个试点县启动之时,我省将自费全面启动其余4个县、45个涉农区的新农保工作,届时我省所有农村老人都将有养老保险。
会议强调,我省新农保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要求全省上下要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全面启动新农保,符合中央的精神,顺应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要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着力抓好“五个环节”,即尽快摸清底数,抓紧制订本地工作实施方案;积极筹集资金;抓好平台建设,努力实现经办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加强账户管理,确保资金安全;确保及时发放,务求取得让全省广大农民真正满意的实效。要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做到“四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协调配合到位、督促检查到位、宣传发动到位。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许卫国受省长陈政高委托出席会议并作动员讲话。
辽政发〔2009〕31号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建立全省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精神,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现就试点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新农保现阶段实行县级统筹,对参保农村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二、任务目标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省10%的县(市、区),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省普遍实施,2020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三、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四、基金筹集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省政府根据国家统一要求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二)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三)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省级以上财政补助80%,市、县两级财政补助20%,其中市级财政至少补助10%。
市、县两级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要引导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应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五、建立个人账户
政府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六、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市、县两级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市、县两级政府支出。
省政府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结合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我省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
新农保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余额(本息合计)外,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政府补贴余额并入新农保基金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七、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新农保制度实施后,按规定参保缴费,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居民,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须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累计缴费低于15年的,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将个人缴费本息一次性返还给本人。
八、基金管理和监督
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国家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市级管理。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新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农保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试点地区新农保经办机构和村民委员会每年在行政村范围内对村内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九、经办管理服务
开展新农保试点的地区,要认真记录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长期妥善保存;要建立全省统一的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试点地区要加强新农保经办机构建设,在现有社保经办机构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财政承受能力,适当充实加强市、县(市、区)两级新农保经办机构人员力量,乡镇应有专职人员负责新农保工作,村可配备农保代办员,由村干部兼任。县(市、区)、乡新农保经办人员是采取事业编制的方式还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县(市、区)政府决定。新农保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新农保基金中开支。
十、相关制度衔接
已经开展以个人缴费为主、完全个人账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老农保)的地区,要在妥善处理老农保基金债权问题的基础上,做好与新农保制度衔接。在新农保试点地区,凡已参加了老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
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办法,待国家政策明确后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要妥善做好新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待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后,结合我省实际贯彻落实。
新农保的参保人员跨地区转移,可将其新农保关系及个人账户资金转入新参保地,按新参保地有关标准核算,并享受相应待遇;迁入地尚未开展新农保试点的,可将其新农保关系及个人账户资金暂存于原参保地,待条件具备时转移。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政府成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督促检查政策落实情况,总结评估试点工作,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试点地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地区试点工作。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周密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新农保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等工作。
十二、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适龄农村居民积极参保。要注意研究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和总结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和经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好事办好。重要情况要及时向省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二○○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辽宁7月1日起全部启动新农保
目前参保的60岁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年增加收入660元
本报讯(记者马驰)5月9日,辽宁省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动员大会在沈阳召开。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7月1日起全部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辽宁省所有涉农县区将全部纳入新农保制度覆盖范围,提前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至此,辽宁成为全国几个率先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的省份之一。
自2009年12月起,辽宁省共有14个县(市)先后分两批开展了新农保试点。目前,全省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420万人,103.3万60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居民,按月领到了养老金,人均年增加收入660元。
辽宁省新农保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制度实施时,已经年满60周岁的农村居民不再缴费,可以直接按月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16-59周岁的农村居民每人每年一次性按100元到500元5个档次缴费,档次标准自主选择。政府对参保农民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有余额的,其中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部分可以依法继承。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将获得适当补贴。
第四篇:养老现状分析
唐振兴:对发展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思考
养老服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难题。在当前情况下,加大养老服务业的投资和政策引导力度,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经营,有助于调整投资结构、拓展消费需求,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关系民生和民死的重要战略性问题,是当前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持家庭关系和睦稳定、促进老年群体和谐相处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目前,各地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抓紧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为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营造公平环境,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本文梳理了我国养老服务业的主要政策内容,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一、养老服务业的概念与定义
对养老服务业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养老服务仅指为老年人提供的生活照顾和康复护理服务,养老服务业就是为满足老年人因疾病或身体机能的衰退而产生的特殊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提供相应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从广义上讲,养老服务则是一个大服务的概念,几乎涵盖了老年人衣食住行、生活照料、医疗服务、文化健身娱乐等多个行业领域。可以被定义为一切为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而提供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体,统称为养老服务业。除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及护理服务外,还包括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教育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甚至老年护理服务链上的护理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也可以纳入到养老服务业的外延当中。是一个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的综合产业体系。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所说的养老服务业,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即养老服务业仅指为满足老年人因疾病或身体机能的衰退而产生的特殊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提供相应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这里的养老服务主要指的是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服务。
二、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的主要政策法规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和政策的保障,目前,涉及养老服务业的法律、政策和规定有100多个。
在国家法律层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年颁布,仅有原则性的6章50条。2012年底进行修订,新修订的《老年法》共9章85条,与原法相比,修改幅度大,新增内容多,取得了许多创新和突破,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老年人的关心和尊重,有力地维护和保障了老年人权益。《老年法》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日间照料、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确定为老年节。老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对老年人进行精神慰藉。学好、用好《老年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让老年人享受高质量晚年生活的法律保障。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有《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0月,又公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相关领域改革。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这两个文件实际上是相辅相成,配套完善的,对于实现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
部委联合发文层面:比较重要的有《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设设计标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无障碍设计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关于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机构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等。以上这些规定、意见、通知都非常注重实际应用,如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同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优先保障用地需求;在城镇新建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中,提前预留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等。在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老年人的居住生活都做了细致入微的具体安排。
我国制定养老服务业政策的主要特点:
第一,从立足当前到着眼未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上升,党和政府对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和社会关注度逐渐提高,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也与时俱进,推动了养老服务政策制定的不断完善提高,而且向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
第二,养老服务体系政策框架正在形成。许多政策最初是一个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发布,仅限于内部工作人员,知道的人很少,现在许多法规和实施意见的制定,是在经过有关部门的反复磋商,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从简单的部门文件转变为多部门联合发布实施。如全国老龄办等24个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在政务服务、卫生保健、交通出行、商业服务、文体休闲等方面做了具体详细的实施意见,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各种形式的优先优惠和便利服务,各项优待规定得到有效落实,也有利于政策法规的落地生根,形成浓厚的社会敬老氛围,建立起养老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让好政策既能看得见也能摸得着。
第三,养老服务标准质量逐渐提高。养老服务从供养五保老人的温饱水平起步,目前逐步提高,开始朝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老年人养老服务和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等方面标准规范的实施,非常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老年人需求。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老年人是弱势群体,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一个小小的障碍,就会造成举步维艰,只有确立一个较高标准,并严格按标准实施,才能保障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服务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部分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务院发展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时,虚的多,实的少,主要表现在土地供应、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难以落实。特别是对民营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遭遇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如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或门槛设臵过高。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和老年活动设施在用地、用电、用水、取暖等方面负担较重,新增床位补贴标准还不高。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补助、养老服务机构营运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金额与老龄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社会资本发展养老服务还存在成本高、定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致使社会资金进入养老领域的积极性不高。
(二)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旺盛与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我国的养老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相对滞后,有许多养老服务项目无法实施,老年人买菜、购物、洗澡、看病有许多困难,不能满足老年人社会需求。同时,养老服务市场发展不平衡,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民办床位闲臵现象并存。公办养老机构有国家投资,管理规范,老年人排队等床位;而民办养老院开办前期投入大、运行风险高,只能将成本转移到价格上。很多新建的民办养老院都在郊区,价格高、位臵偏,路途遥远,老人感觉孤独寂寞不愿意住,子女们也不放心。
(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结构不合理。养老服务产品档次低,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居家养老服务缺乏资金、人员不足、场地不够、设施不齐全。许多养老设施不符合无障碍建设标准,包括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和老旧小区安装电梯,都应该尽快研究实施办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医护结合、护养结合的康复护理机构短缺,养老服务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尚未形成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监管机制。
(四)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缺少护理专业人才。如今一线护理岗位上工作的大多是女性,以农村年轻人和下岗人员居多,但是他们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上待遇偏低,很多优秀人才干一段时间就跳槽了。目前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员不足,养老护理员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低、流失大。社会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奇缺。据估算,中国目前需1000万养老服务人员,但全国所有养老机构人员只有22万,符合资格的仅2万多人。同时,由于照护人员紧缺,不能安排合理的人员轮流值班,护理机构维持运转困难。
四、对养老服务业基本发展趋势的思考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数量多、速度快、高龄化趋势的特点。2013年末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5周岁以上老年人为1.316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9.7%。同时,空巢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也将突破1亿大关。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2.48亿,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约占总人口的1/3,其中,需要重点照顾的80岁以上的老人就将达到1.03亿。围绕养老服务的压力越来越大。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在3万亿元以上,预计2050年前后将达到年均5万亿元。从2010年至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从业人员将从2000万人激增到7800万人,提高就业率约2%以上。庞大的老年群体,蕴藏着巨大的服务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发展养老服务业成为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之一
第一,养老服务制度需要顶层设计。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国家长远发展的高度,重视制度性安排,采取行政措施或颁布法规,逐步统一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制度,将养老制度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统筹规划进行战略安排,通过相关的各种政策的协调配合,将政府的公共资源在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养老医疗之间进行合理配臵。去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十多项具体发展政策,要求各地切实增强做好养老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重视,努力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格局,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质量完成养老服务的目标任务。发改委、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已将部委和地方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情况向国务院进行了汇报。今年下半年,将开展检查督促工作,通过了解和听取各地意见,抓紧解决老年人遇到的现实困难;及时发现和解决养老服务工作中的倾向性问题,督促各地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全面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支持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国际经验表明,养老服务必须要社会力量来做,需要社会各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要走出政府包揽思维,集聚民间资本,推动民办养老院成为养老服务的主力军。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高档化、个性化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强监管。重点解决民营养老机构在规划、土地、金融等方面的问题。对养老机构按规定减免各种税费。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符合相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比例扣除。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境内外资本举办养老机构享有同等的税收等优惠政策。提倡在社区内建设小型化养老机构,用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为街道老人就近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居家养老照护服务。
目前我国现有的4万多家社会养老机构中,公办养老机构所占比重超过70%,民政部已经明确,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这方面,部分省市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养老市场也应优胜劣汰,这样就会使硬件好、服务佳的养老机构受到老年人欢迎。政府的重点是建立管理和服务标准,包括对于老年人疾病和护理情况的评估审核机制,解决高龄和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通过规范化管理,将养老事业的发展情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加强督促检查。
第三,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政府已逐渐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201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总计投入47.2亿元用于养老服务业和民生建设。彩票公益金将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随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目前,有关部门在制定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人才培养和公益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鼓励政策。各地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确立“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形成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兴办养老服务业的灵活机制。同时,各地通过改扩建等形式,对废旧厂房、闲臵校舍和空余办公用房等资源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养老服务设施,以缓解土地供应不足的压力。各地对建设服务设施进行补贴的“补砖头”;对养老机构运营进行补贴的“补床头”;转为重点补到老年人身上的“补人头”。让老年人有钱买服务,有权利选择服务,满足自身服务的要求。同时,也要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带动老年消费的形成,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医疗服务模式
第一,居家养老加上社区养老服务是首选。伴随经济社会的转型,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四世同堂”的家庭已经非常少见,“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全国各地对养老服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具有先天优势,家庭亲情和熟悉的居住环境,对老人的照顾会更加细致入微、更加个性化,也更符合老人的需求。这也是很多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根本原因。即便在发达国家,居家养老也仍然是最为普遍的养老模式。但是,居家养老也有一些困难,如对高龄、失能老人的日间陪伴与照料等。社区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目标,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主要是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活动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通过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和专业的服务人员,辅助家庭成员完成养老任务。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较大,89.1%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具有亲情守望、邻里互助的特点,所以,既不脱离老人熟悉的环境和亲友,又能够在子女上班时让老人得到细心的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该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目前,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建立了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有100多个市、区建立了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和“虚拟养老院”,通过政府搭建的网络平台,将分散居住的市区老人纳入到“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由企业上门为老人提供各类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展各项养老服务和组织老年人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这种“虚拟养老院”已经成为破解老龄化挑战的手段。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医院是养老服务的重要平台,老人住在家里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医院承担养老工作或者托老服务,与居家养老互为补充,为日间老人活动提供很好的场所和服务人员,可以解决老人日间没有人照料的问题,大大缓解养老服务的难题。
第二,发展“医养结合”康复护理服务,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随着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自理能力下降,越来越多的老人进入失能、失智期,我国现在有失能老人37500万(姜力.2013.12),他们需要更多的生活照料,医疗费用的支出也不断加大,老龄化、空巢化以及病残化、孤独化为养老护理带来了巨大风险。特别是大多数老年人都伴有各种慢性疾病。因此,建立具有养老和医疗服务功能的养老院,是今后发展的重点。通过医养结合,有关方面形成合力,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特别是要加强政府、社会和家庭在失能老人生活照料方面的作用,探索建立失能老人护理生活补贴制度。为了解决我国养老从业人员严重不足,养老护理员短缺的现状,民政部、教育部、卫计委通过建立培训基地和与院校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养老护理走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对养老护理员进行专业理论、操作技能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照顾瘫痪、病重、独居的老人。同时,逐步提高养老护理员待遇,给予相应的补贴。已经有专业化养老机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对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家庭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解决庞大的老龄人群对养老服务人才巨大需求的社会问题。
第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我国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突出,2012年底有5000万人以上。为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护理等方面问题,河北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开创了“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浙江省利用村庄闲臵的场所,建设“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湖北省建立了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它们采取的办法是利用公共财政的补贴,将农村老年活动室或闲臵的校舍,建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由村委会或农村老年协会具体运作。通过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农村老年协会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在生活、医疗、护理、文化生活等方面,重点考虑高龄、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的需求,并积极促进邻里之间互帮互助。通过了解老年人需求,建立分门别类的专业队伍和借助社会力量,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服务。
(三)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树立健康生活方式
第一,加强健康教育,引导老年人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全国老龄办与卫计委共同组织编写了《中国老年人健康指南》,通过健康生活习惯、合理膳食规律、适量体育运动、良好心理状态、疾病自我控制、加强健康管理等六方面内容,引导老年人健康生活,实施“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战略。重点是在社区内开展健康宣传教育,积极防治慢性病,切实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全国老龄办已经在上海浦东进行了两年多的探索,在社区建立老年健康生活指导管理模式,倡导老年人科学健康的生活,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通过20多位中外专家进行指导,用创新的科学服务模式,把各种现有的服务项目有机的融入,由过去被动的从老人需求出发制定养老服务项目,转变为主动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生活指导和管理。引导老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指导科学健康的生活,延缓老人体能、智能衰退,对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缓解社会化养老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低龄健康的老年人具备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身心健康为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讲卫生、讲文明,有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对休闲旅游和健康保健、对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社会服务的需求增加。
第二,加强老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工作。随着我国城乡低保制度、城乡无保障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等兜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老年人都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科学素养逐步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对子女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强,“精神赡养”更为重要,否则身体心理处于无依无靠状态下,“空巢老人”将会陷于双重危机之中,目前,我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1600万人,其中老年人精神疾病出现高发状态。特别是抑郁症和老年性痴呆,全国有1000万老年群体。为此,许多社区建立了符合社区特色的老年人精神沟通学习交流的场所,开展心理健康讲坛、心理咨询等服务,倡导老年人走出家庭,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理念。提倡、鼓励家庭成员与老人多沟通、多交流,广泛开展群众性老年文体活动,引导老人树立“自主、自助、自立”的观念,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做志愿者,为高龄、患病老人义务服务,填补“空巢”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贫乏和空虚。许多省市通过建立以社区为核心、以家庭为基础、以专业老年卫生机构和养老院为依托,集预防、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为一体的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老年护理和精神康复工作。
(四)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科技智能化养老服务
第一,创新发展模式。加强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都要进行无障碍环境建设,老旧小区注重“适老化建设和改造”,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监督,确保提供安全和优质的服务。把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是否经过专业化培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证书,作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评估、检查、考评的依据。部分省市自治区已经着手开展养老服务示范试点的申报,有产学研发机构密切合作,在全国建立了示范项目或者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医疗、养老、家政、健身、旅游等各种服务业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模式,建立养老医疗、健康养生养老、康复护理养老、养老产业园等,加大对于养老、健康等服务业的投入力度。
第二,推动智能化养老服务。全国老龄办在全国推动建立“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推进智能化养老技术设备在养老服务领域的研发和应用,该服务具有科技集成、绿色环保、优质高效、整合资源等优势,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提高养老服务的科技水平和能力。为老年人提供人力“做不到、做不好和不愿做”的服务,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更加人性化、有尊严的服务。进而有力推动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科技创新,提高其专业化、产业化水平。目标是在全国建设100个具有“建筑设施、物业管理、健康管理、生活服务、老年照护、文化服务”等六大智能化系统的养老实验基地。经过一年的努力,智能化养老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已经批准筹建的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有17家,投资规模达到100多亿元,全国第一个老龄智能科技产业园落户常熟,智能化养老的理念和意义已经被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所认同,智能化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包括建设智能化远程医疗,目前中科院正在研发居家养老身体数据监测、睡眠模式下的老人身体数据监测、老年痴呆症监测诊断等新型智能系统和设备。包括高端医疗、康复体检以及健康咨询等市场化的服务。
(五)中外合作,提高老年康复辅具质量
第一,鼓励和引导境外资金进入养老服务业。近年来,根据我国的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我国不少地方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外资进入养老服务业,引进国际养老服务业的科研和实践成果,鼓励境外有实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到国内投资,结合中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习惯等,创新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养老服务产品。鼓励境外资本的进入的政策,也引起国外养老服务机构的关注。目前,中国有与德国、日本、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合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和服务机构,有合作生产老年产品用品的企业,包括引进国外养老服务业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服务理念。在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就有专门的机构和服务人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洗浴服务,他们精细化服务的方法令人赞叹。外资进入我国养老服务业是瞄准了中国巨大的养老市场。相当一部分国外养老机构定位于我国中高端客户群体,有助于满足人们日益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第二,提升老年康复辅助用品质量。根据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各地促进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重视康复辅具、电子呼救等老年特需产品的研究开发。鼓励中小企业进入老年生活用品产业等领域,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已经有几千家生产老年用品的企业,老年康复辅助用品的种类有近千种,通过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产品质量逐年提高。各地举办的老年产品博览会、展销会有十几家,举办国际性的博览会有5家,其中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每年在重阳节举办,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成为我国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老年人、残疾人康复护理设备/用品用具、养老服务的博览会。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家企业参展,展示护理设备、康复器具、特制老年人鞋子和食品等,如原装进口的医疗设备,诸如更衣淋浴床、站立机等。以及帮助各类肢体残疾人使用的电脑和互联网的辅助器具、专门为中国人研制的办公椅、高端多功能轮椅、康复机器人、残疾人专用健身器材和盲人导视仪等福祉用品。与此同时,我国有关部门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养老服务业运营商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论坛、研讨会,搭建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经验交流的平台,吸收借鉴各国先进技术,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充分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让科技创新成果造福于老年人。这些举措提高了我国养老服务的水平,展示了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成就,提高了我国养老服务水平的国际影响,对于推动国际养老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篇:农村社会养老现状调研报告
我县属偏远山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全县人口56.4万人,城镇人口8.5万人,农村人口占83%,全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5.518万人,占全县人口9.9%。由此可见,我县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赡养矛盾也日益突出,农村社会养老已成为政府面前一个重大社会现实问题。
一、农村社会家庭养老现状
我县农村社会养
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集中供养,县内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建有光荣院、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五保之家37所,供养老人1480人;二是分散供养,以传统家庭养老为主。2009年4月,我们深入茨岩塘镇进行调研,通过调查,子女孝顺老人基本上能履行赡养义务的占60%;赡养问题上争争吵吵有分歧、有矛盾的或尽赡养义务有困难的占30%;不尽赡养老人义务的占8%;因赡养问题引起纠纷,告状诉讼的有2人。上述情况说明,政府组织办光荣院、福利院、敬老院、五保之家养老有限,满足不了社会老人需求;“养儿防老”已难适应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需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们通过调查了和解,造成农村家庭养老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青年人结婚后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已成为普遍现象,赡养老人意识逐渐淡薄;二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不再是维系家庭的主要生产关系,一些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给身在农村的老年父母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三是随着人类寿命延长,独生子女通婚,造成一对夫妇上养四个老人,下养一个孩子的家庭单元结构(亦称4-2-1结构),使家庭经济上难以负担,生活照料、精神抚慰更难以顾及。
三、解决农村家庭养老存在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家庭养老之忧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建议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农村社会家庭养老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必须认真加以对待和采取以下对策。一是要维护家庭养老功能,以法保障老人权益。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健康水平的提高,老龄社会的迅速到来,家庭养老功能也在不断弱化。因此,要加快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家庭养老永远是社会养老一个不可低估和取代的补充。所以,社会保障网络未健全之前,仍应要维护家庭养老功能,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五好文明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上建立起尊老敬长的良好习惯,对无理不尽赡养义务,虐待老人的案件,要依法予以惩处,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大力推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走靠自身养老的路子。人们生老病死是谁也无法回避的现实,根据农村养老的现状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老来难”已经成为农村一个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过去子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今后自己养自己是必然趋势,趁自己年轻有劳动能力的时候,为自己投一份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争得了养老的自主权,在你丧失劳动能力时,养老保障可以提供另一经济补偿,当家庭保障功能失效时,养老保险可以向你提供生活必须的费用,帮助安度晚年。三是办好老人公寓,托老所和福利院、敬老院,解决好老年对象的老有所养问题,使城镇年老退休不愿和子女一起生活的有了去处,农村无依靠的老年人可通过福利院、敬老院提供服务,使他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