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现状调查问卷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现状调查问卷
2009年国家推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这是有史以来又一重大惠民政策。那么农民是怎么看待这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的呢?于是我们开始了对农调查。您说的每一个字对我们都非常重要,因此请认真填写您的材料,因为您不经意的一句话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真知灼见,国家政策以后改革的依据。
1.您好!请问您的年龄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
2.您认为您现在/将来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什么?
A 家庭养老B自我养老 C社会养老 D集体养老E商业养老F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3.您认为“养儿防老”观念或意识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A 不会 B 会C 其他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您对现在的养老方式有哪些感想可以谈一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问村里开始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了吗?
A.开始了B没开始C没听说,不知道 D可能有这么回事
6.您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您对(社会养老保险)政府每月补助55元的鼓励政策,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国家给我们农民这么多的鼓励政策,您认为对农民考虑是否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有多大的作用呢?
A大 B非常大 C没感觉 D不很大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那么请问,您会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吗?
A.会 B 不会C还没有考虑好
10.请您简述一下上题(9题)的原因可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您从心底想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吗?
A 想 B很想 C非常想 D不想
12.您从心底需要这项政策为自己养老吗?
A需要 B很需要 C非常需要 D 不需要
13.请问,影响您参加/不参加农村社会养老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是否参加农村社会养老政策的考虑中,您认为您是个理性的人吗?
A 非常理性 B很理性 C有点理性 D非常感性
15.您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以适应农民现实的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关于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人员的个人情况
1、姓名:()
2、性别:□男 □女
3、年龄:□30岁以下 □30~40岁 □40~50岁 □50岁以上
4、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 □2~5万元 □5~10万元 □10万元以上
5、职业:□事业单位 □个体、私营 □农民 □无业 □其他
6、文化程度:□大专或本科 □硕士或硕士以上 □大专 □高中以下
7、所在城市()
二、经常参与或感兴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多选)
1、玩麻将、纸牌游戏()
2、看电视、听广播()
3、串门()
4、上网()
5、赶集,逛庙会
6、广场舞()
7、其他活动()
三、每月平均用于文化生活的时间的选择率 1、15小时以下()2、15~30小时 3、30~60小时()4、60~90小时()5、90~120小时()6、120小时以上()
四、更喜欢哪种文化娱乐活动
1、外地或城里的文艺团体送戏下乡()
2、能够亲身参与的活动()
3、当地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
4、观看反映基层群众生活的影视剧作品()
五、家中是否通有网络
1、有()
2、无()
六、上网目的
1、工作()
2、学习()
3、娱乐()
4、其他()
七、当地有无文化站或文化室等活动场所
1、有()
2、无()
八、是否经常到文化站参加活动
1、经常
()
2、偶尔()
3、从不参加()
九、对当地业余文化生活态度
1、满意()
2、不满意()
3、无所谓()
十、对政府文化生活方面工作的态度
1、满意()
2、不满意()
3、一般()你认为
十一、农村地区应该建设那些文化基础设施
1、乡镇文化活动中心()
2、村文化大院()
3、广播站()
4、体育健身设施()
5、图书室()
6、棋牌室()
7、有线电视()
8、网络()
9、其他()谢谢您的配合!
第三篇:关于农村现状的调查问卷
1、您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本地属于:()
A较差 B一般偏下 C一般偏上 D较好 E很好
2、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
A家庭种植业 B家庭牧业 C外出打工 D本地乡村集体收入分配
3、您认为文化程度对您的收入是否有影响()
A毫无影响 B有一定的影响 C很有关系
4、目前您最关心的是()
A学校的教学环境 B教师素质 C学费 D教育体制改革
5、学校乱收费现象()
A十分严重 B有但不多 C没有
6、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情况您了解吗?()
A很清楚 B了解一些 C完全不知道
7、您怎样看待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
A应完全由国家拨款 B完全由学生家长出钱 C应由国家和个人共同出资
8、假如您的孩子成绩优秀,而家里钱不够,您会怎么办?()
A借款贷款供他(她)读书 B变卖东西供他(她)读书 C只好让他(她)退学
9、您怎样看待读书()
A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多读书才能多赚钱。B只要能赚钱,不必多读书。C读书关系到孩子的人生幸福,赚钱倒是次要的。
10、在您的印象中农村人的普遍学历是()
A初中B普通高中C职业高中D专科E本科
11、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您觉得我国关于农村教育的改善应该从哪里入手?()A增拨教育经费,改善教学环境B向农民宣扬教育的重要性C加大人才流动,多分配优质教师进入农村D制定法律强制让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质量负责
12、您清楚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孩子吗?
A非常清楚 B大概知道 C略知一二 D完全不了解
13、您认为各种媒体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的程度如何?
A 非常频繁 B 比较少 C 几乎没看到过 D 不清楚
14、您觉得社会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怎么样?
A 很重视 B 一般 C 不重视
15、您认为留守儿童在哪些方面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可多选)A经济条件,保证他们健康成长B文化教育质量和教育设施的完善
C性格和道德的培养D加强与家人的沟通交流,尤其是在外打工的家人,填补亲情的缺失E开阔视野,多见见外面的世界F其他,请填写您的想法
16、您认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 当地经济的落后B 政府和社会关注不够
C 孩子缺失亲人的关爱引发心理问题D 其他原因,请填写您的想法:
17、您觉得这样这个问题会引发一些什么后果?(可多选)
A 对当地今后的经济建设发展不利 B 极大的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C 社会治安问题的日益突出
D 其他:(请填写您的想法)
18、您认为政府在这个方面发挥的作用如何?
A 政府重视、发挥作用很大B 政府比较重视,发挥作用较大C 政府不太重视、发挥作用不大D 政府不重视,根本不发挥作用
19、您认为政府在这个方面可以做些什么事?(可多选)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 加强教育事业的投入
C 多加关怀留守儿童D、其他:(请填写您的想法)
20、您认为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来解决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
A代理家长制B建立寄宿学校C发放教育券D同城待遇E在当地建立留守儿童相关机构及开展相关集体活动
F相关机构组织为在外打工父母定期电话、信件等服务联系留守家中的子女 G其他(请填写您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您家乡这个问题严重吗?
A 严重 B 一般 C 不严重
第四篇:农村养老保障
养老保障
人老后,体弱多病,又没有固定收入,极容易陷入贫困。所以,如何养老成为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事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公民年老后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有成绩也有挫折;尤其是,1992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于制度设计的先天缺陷,在向全国推广过程中被紧急叫停;农民本是交钱养老,却为制度设计的失误买单……
共和国辞典:养老保障
2011-10-26 第 52 期 共和国辞典.50到80年代 :农民养老没保障,职工国家全包
我国首部宪法明确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虽然宪法开宗明义规定了人年老后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但是并不是所有劳动者都能享受得到。在长达四十多年里,农民养老只能靠儿女,没有得到任何制度性保障。而国企工人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获得
国家的财政支持。
探访“五保户”成了风景线
国有企业职工及事业单位人员养老由国家全包
1951年2月,我国颁布了第一个劳动保险方面的管理规定,即《劳动保险条例》。《条例》在养
老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由于历史条件原因,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制度,没有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而是以单行法规和条例的形式逐步形成的。建国初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多数人员实行供给制,对其生、老、病、死、伤、残等各方面的困难由组织保证供给。1950年《中央级直属机关暂行供给标准》规定的供给项目,就包括老年优待金、保健费等等。
195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
处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正式规定了退休职工的待遇标准。
根据规定,国有企业职工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由国家财政拨款,个人不需缴纳任何费用。
农村养老的制度缺失
建国以来,农民为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相关专题:《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二元户籍制度》、《二元义务教育》),年老后,理应获得国家的保障。遗憾的是,50年代至80年代,农民养老只能“自力更生”,只有极少数老弱孤寡残疾才获得集体的保障。
对于老弱孤寡残疾的保障,主要依靠“五保”制度。这项制度始于1956年。1956年6月,一届人大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其第53条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给,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借口,农村养老保险的建立条件已成熟
农村养老保险长达四十多年的制度缺失,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借口,而是政府的失责。
“从一些欧洲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丹麦、瑞典、葡萄牙与西班牙分别于1891、1913、1919与1947年开始通过立法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当时这四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中国1999年可比值水平的79.3%、99.9%、46.6%与73.3%.欧盟15个成员国中大部分国家最初没有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15个成员国将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在时间上也存在着差别,大致从20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末。但同这些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平均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产出、人均收入等比较,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水平都达到或超过这些国家的条件。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制约因素,中国农民之所以没有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是因为中国社会背后的价值追求。”(焦开山:
《中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终结》,光明网)
80年代后农民自费养老,公务员养老国家全包
从80年代起,我国开始改革原有养老保险制度,大体方向为从国家全包转为个人、企业、国家三 方承担。养老保险的改革进程不一,大部分地区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退休金制度,即个人无需缴费,各级财政承担退休人员的所有退休金。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建立农
村的养老保障制度。
养老双轨制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后,职工养老需自己缴纳部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老龄化问题凸显,原有的养老保险模式难以为继。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改革养老制度,先后出台了若干文件,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1991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要求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社会统筹和部分积累。1997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金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号),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改革方向。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采取“老人”老办法,“中人”过渡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且规定个人缴费为工资的8%,并全部进人个人账户;企业缴费全部进入统筹账户,养老金的月标替代率为59.6%。(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缓慢: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仍是国家全包
1997年,国务院公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金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后,要求统一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此后,“十五”计划纲也明确提出“适时改革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十七大报告再次要求
“促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可是,由于这种改革是既得利益向自己开刀,养老保险改革困难重重。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并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试点。但是到目前为止,该项试点工作进展缓慢,试点政策至今还未正式实施。所以,时至今天,大部分地区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退休金制度,各级财政承担退休人员的所有退休金。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民全部承担养老费用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986年 12月,民政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报告》。1987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并确定
“以民政部为主先行进行探索和试点”。
经过试点的经验积累,1992年民政部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下文简称“农保”),确定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开始向全国推广。
按照《农保方案》,养老保险费的筹资上,实行“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实际上,国家并没有提供财政支持,集体补贴只是镜中水月,农民个人交费为主”实际就是农民
自已养活自已。
<
农村养老保险:失败探索 问题多多
1992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于制度设计的先天缺陷,在向全国推广过程中被紧急叫
停;农民本是交钱养老,却为制度设计的失误买单……
3元养老金,不如半天讨饭钱
“农保”方案向全国推广,1998年覆盖全国65%乡镇
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颁布后,农民养老保险逐步推广到全国。到1997年,农民养老保险发展到高峰,积累金额140亿元,全国参保人数超过8000万,试点县(含县级市、区)达2000多个,约占全国县级单位的三分之二。虽然名为试点,但其覆盖面已经达到中国农村人口的10%左右。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21个县(市)和65%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加社会养老
保险的农村人口有8025万人。
急刹车,1998年朱镕基叫停“农保”推广
就在农保高歌猛进时,巨大的财务风险也在悄然聚集。农保于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时,正值中国经济周期处于高通胀阶段,最初以非专业方式承诺的计息标准和增值收益必然地偏高。随着1997年中
央银行多次降息,农保基金的支付风险显著增加。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来临,随之,国内开始金融领域的整顿。“农保”被列为保险业整顿的工
作之一。
1998年8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对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上报的《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不同意见》做出批示:“农村目前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两天后,时任总理朱镕基对同一份材料做出批示:“农村实行社会养老保险不具备条件”,“要逐步过渡到商业保险”。
1999年,国务院要求清理整顿“农保”,政府主动退保
在领导层定调之后,1999年《国务院批转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要
求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
据《财经》2006年《农保不相信乌托邦》一文显示,内陆省份“清理整顿”的通行做法是简单退保。“株洲市郊区是湖南省最早推行农保的地方,目前农保的“退保率”高达90%以上。原因是政府“主动
退保”,即地方政府主动把保费退给农民,也不再承担责任。”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下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保司)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参加农保的农民达到5442万人,占农民总数的5.8%,基金积累达到310亿元。在1997年农保“高潮”期,全国参保农民曾高达8000多万人。目前已退保的农民为2000万左右。”(常红晓 何禹欣:《农保
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
退保时只退本金,农民:不给利息,这不是坑农民吗?
按照相关政策,退保时是连本带利的。可是,一些基层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却只退本金,许多农民
颇有怨言。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农民袁金玉对记者说:“1993年的200元保险费,如果存到银行,现在也有三四百元了,但是政府退保却只给本金,不给利息,这不是坑农民吗?”
“农保本来是上级强行推进的工作,后来出了问题,却谁也不管。我们在基层做具体工作的夹在中间,既要面对农民,又要应付上级,真是左右为难。”株洲市民政局工会主席、原农保局局长陈一匡叹道。”(常红晓 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
农保问题基金被挪用
农保制度向全国推广后,由于缺乏对资金的有效监管,部分地区农保基金被挪用。
“今年2月,云南省红河州民政局局长罗理诚擅自挪用农保基金4280万元被判无期徒刑,引起国内舆论高度关注。其实,这只是全国农保基金挤占、挪用之冰山一角…………据中国民主建国会湖南省委课题组2001年调查,当时湖南省农保基金共计4.84亿元。其中违规存入非银行金融机构8367万元,占基金总量的17.2%;地方政府挪用4197万元,占基金总额的8.7%;农保机构挤占挪用1204.4万元,占基金总量的2.5%。上述三项占基金总额的28.4%。”(常红晓 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
经》,2006.9.4)
农保“保小不保老”,60岁时投保每月拿不到1元
除了农保基金被挪作他用外,此《县级农村社会养老方案》存在着“保小不保老”的问题。由于农村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完全积累型模式,即建立在个人账户基础上的先积累后受益;积累时间越早获益也就越多,短期积累几乎是无意义的。农村养老保险规定投保对象为20-60岁的农村居民,如果一次性缴保费100元,对于现在20岁的人来说到60岁开始领保险时,每月将能拿到14元;对于现在是40岁的人来
说,每月将只能拿到1元;对于59岁的人来说,到60岁时每月拿不到1元。
参考文献;常红晓,何禹欣:《农保不相信乌托邦》,《财经》,2006.9.4;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袁志刚:《养老保险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障十分不公平,农民养老基本没有保障,城镇居民需自己缴纳部分,体制内人员养老则是国家全包,这种附加身份限定的养老保障制度,有悖于宪法精神。
第五篇: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问卷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前言:参加者:村干部、村民
主题:关注农村养老 共创美好家园 时间:2013-2-20~2013-2-22 地点:海门四甲镇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正文 一.历史渊源
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文行也,德之本也。”可见,儒家思想以“孝”为先,“孝字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有老人扶子之义。”因此,孝的道德伦理观最初是用于协调父与子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并列为三纲五常之首,凡是以孝为先,封建统治者正是依据此统治来缚着劳苦大众的思想灵魂,进而进化上升到“效”、“忠”的意识形态高度,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维持。这个转变过程本质上包含着“政治”和“伦理”的双重含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中国统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华夏农耕民族“顺从、软弱”的农耕民族性格代代延续,成为农耕民族根深蒂固,顽固不化的传统思想观念。因而,在这种崇尚儒家封建文化的氛围中,农耕民族总是认认真真地尽孝道。于是孝顺父母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便逐渐成为农村家庭养老的核心因素。
二.调查背景
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个巨大变化。这就是全世界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五岁以下婴幼儿。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这无疑将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超负荷的负担。然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到上个世纪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0%,而在老年人群中,农村老人约占80%。目前,我国农村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农村人口的7%以上。这些确凿的数据深刻地揭示了人口老龄化正日益逼近我们。如何解决好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的生活问题,尤其是农村养老的问题。是当代中国必须关注,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因为农村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的和谐。
三.活动内容
(一)到村委会调查有关农村老人养老的资料
(二)走访一些家庭,询问老年人养老情况
(三)查阅相关资料
四.调查结果
由于城乡在就业、创业、入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差异。农村青壮年及乡土能人都到城市打拼生活,不少父母留守在家成“空巢老人”。我在海门四甲镇的许多村见到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十分艰辛、无奈和无助,这是新时期农村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老人与子女分居,一旦坚挺“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一)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村“空巢老人”是靠老人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的经济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的年人均纯收入大多数低于农村人平收入,有的子女每年只给父母一些口粮,逢年过节送一点钱物。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子女寄钱回家标准低且缺乏持续性。有些村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钱寄回家,而且留在农村的子女学习生活等费用还要靠老人来支付。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意识差,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较艰苦。
(二)精神没有寄托。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感到特别无助。老人最怕的是孤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孤独感,有事无人帮,有话无处说。他们常常一边为外出打工的子女担心,为了生活还要辛勤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情感孤独。农村老年人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空巢老人”活动空间十分狭小,孤独、压抑的情感有增无减。
(三)劳动责任没有减少。农村“空巢老人”除了需要负责全家的农事劳动,还要负责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如洗衣做饭、上下学接送等,本来应该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老人们,又重新挑起了家务生活的重担,他们倍感心力交瘁,十分无奈。
(四)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老弱多病是自然现象。农村“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较普遍,许多人是多病缠身。尤其是老人得重病大病,沉重的医疗费用,使不少家庭陷入贫困境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比比皆是。不少老人由于治疗不方便和怕给子女添负担,往往是小病忍,大病拖,舍不得及时到医院治疗。
五.理性思考
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的我们,必须要发扬这一美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若自己父母的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只能说明子女的责任之缺。
当然了,农村养老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也不能完全责怪儿女不孝,我们现行的养老保险也存在一些漏洞。一是农村养老保险形式单一,收益面狭隘,保障低。二是国家对于农村养老工作具有单一性、局限性,尚未建立统一的、受益面广的老人赡养机制。三是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急需政府加强对农村社会的体制保障。四是纠纷解决机制互相脱节,期待独立的赡养解决机制,需要家庭、集体、国家等多种社会相互配合解决机制。
六.问题与建议
农村“空巢老人”的出现,暴露了我国人口老龄化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护家庭养老的重要根基。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不仅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并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女儿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保持家庭养老的重要作用。
(二)根据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加大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传统的养老观念,让人们自觉、自愿地认识和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保障农民晚年基本生活的社会性、政策性的基本保险,是国家和政府的社会政策行为。因此,应该在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低标准起步,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镇村率先建立具有较高缴纳和支付标准、政府(或村集体)补贴占有相当比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一些目前还不具备条件的镇村,采取逐步提高缴纳和支付标准的方式,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立起具有较高标准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特殊对象,如独生子女的父母、军烈属等,应有一定的特殊优惠政策。另外,在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同时,对现在生活困难的农村老年人应该加强社会救济工作,提高社会救济水平,使这部分老年人也能享受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将社会化养老措施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保证社会化养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又要从全市的实际出发,巩固并加强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有益方式,以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健全完善签订家庭赡养保证(协议)书制度,其赡养内容应将养身、养心、养病考虑于一体。其常年赡养标准,不含医疗费在内,应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各基层老年协会、农村基层组织应主动承担其签订家庭赡养保证(协议)书的组织者和监证人的责任。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镇或村,在现有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实际的老年人经济供养体系及良性运行机制。
(四)加强敬老院建设。敬老院集中生活供养优越无比,它具有良好的供养条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集中供养比分散供养好得多。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是多生多育的根源,是控制人口的最大障碍。如能办好敬老院,配套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养老系统,则将从根本上影响人们多生多育的旧传统观念,这是控制好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福子孙万代的创举。因此,要把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加大投入,加强市、镇中心敬老院建设,健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老人能进得来、留得住,使敬老院真正发挥尊老、敬老、养老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一)程东林《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和思考》咸宁新闻网2011-02-21
(二)《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山西日报2007-09-06
(三)刘爱霞《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人民网200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