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业保险制度的调研分析(大全)
一、我国农业保险陷入发展困境的制度根源
(一)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滞后影响了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1、农业保险身份不明。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其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经营手段及管理规则与商业性保险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农业保险立法的滞后,而现行《保险法》又忽略了农业保险,因此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至今仍未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而在实践中则由商业性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实行商业化经营,得不到政府应有的支持,导致目前“农民保不起,公司赔不起”,农业保险整体发展水平低的局面。
2、农业保险依法不当。由于对农业保险实行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也被视为商业保险行为,在实践中则运用《保险法》进行规范。但商业化经营模式并不能改变农业保险本身固有的政策性,用来规范商业保险行为的《保险法》,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适用于农业保险。另外,《农业法》的有关规定不利于农业保险发展。因为农民收入低而农业成本高,削弱了自愿购买农业保险的经济基础,强制保险成为发展农业保险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农业法》则规定“农户在自愿基础上参加保险,任何组织不得强制”,这又进一步加大了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难度。
3、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具有政策性,客观上要求政府参与并在农业保险中起主导作用。从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实践看,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应有的职能和作用通常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但我国由于农业保险法律的空白,政府应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等都没有明确,这增加了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影响了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直接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缺位使保险人经营风险增大
农业风险由于其时间和空间的高度相关性,一旦发生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使跨越几个县甚至几个省的保险对象同时发生灾害事故,遭受巨灾损失。这使得保险公司不能通过集合大量标的来分散农业风险,保险公司承保的标的越多,风险越集中,保险人的经营风险越大。因此各国在开展农业保险时都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再保险或农业风险基金等形式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但我国还未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再保险机构。一旦遇到巨额风险或巨灾风险事故发生,保险人只能自己承担全部承保责任,导致保险公司经营利润减少甚至出现亏损,从而影响保险公司承保能力的扩大和经营稳定性。
(三)农业保护制度忽视了农业保险、抑制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农业具有弱质性,面临着很高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各国政府都采取农业保护政策来保护本国农业、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农业的保护程度不断提高,但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以直接的农业补贴和价格补贴为主的保护制度,发生农业自然灾害时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救济灾民,忽视了农业保险。这种农业保护制度具有短期性和随意性,影响了农业保护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我国现行农业保护政策的实施,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小;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实行的直接拨款救济灾民的政策导向影响了农民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的提高,直接抑制了农民参加保险的积极性。
(四)财政支持乏力,限制了农业保险的扩展
表现在:一是财政补贴少。目前,除个别试点地区对农业保险有少量补贴外,全国没有出台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从国外来看,大多数国家对农业保险保费都给予财政补贴,一般来说为农作物保费的50%-80%。二是缺乏经营主体。全国各地试点经营模式虽多,但仍处于探索之中。三是再保险体系不健全。
二、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几点建议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发展现代大农业上
从我国开展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遭受落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抵抗。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只要风调雨顺就有好收成。许多的地区,特别是农业欠发达地区,农业保险的意识还相当淡漠,没有自觉运用社会化保障手段来分散农业经营中的风险认识。我国现代化大农业就是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突出发展畜牧业、特种水产业、生态农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二)政府要在农业保险市场上准确定位
农业保险必须建立在发展现代大农业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一致。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有困难,找政府”的思维定式,使他们无须去寻求保险保障方式,在遭到自然灾害损失后,政府不得不动用纳税人的钱去进行力不从心的无偿救济;即使是参加了保险的农户,在出险后获得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时,仍然把这看成是政府的恩赐,或是民政部门的救灾款,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他们投保受损后应有的权利。
政府过多干预市场运作,对市场经济的完善起负面作用。不利于对小农经济的改造,也不利于农业保险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在这方面,政府应下决心,在农业保险市场上准确定位,确立农业大市场经济观念,利用立法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手
段,清理各种法规和制度,搞好服务,搞好市场监管,把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
(三)应建立产品丰富、市场繁荣的现代农业保险市场
我国农业保险开展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业保险市场缺乏合格的市场主体,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热情不高,商业保险公司参与不多,保险产品奇缺。国家在设计农业保险市场时,必须兼顾市场中各方的利益,平衡收益与风险,鼓励最多的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在现代农业保险市场中,运用利益驱动,使商业保险公司迸发出极高的热情,根据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分阶段推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多种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丰富市场,吸引广大农户进入农业保险市场,购买商品,投资保险。
(四)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承担大灾损的经济补偿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经常会遇到各中自然界灾害,有些自然灾害发生后,影响是大面积人,区域性的,灾重面广,损失巨大。对这种大军巨损的赔付靠那些资金实力有限的商业保险公司和保险合作社是力所不及的,有必要由中央财政出资金组建苦干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要区别于民政救济机构,力争做到保本微利,自负盈亏,独立核算。
(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设立基层网点机构。
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不作为或作为少,有历史政策的原因。在今年中央明确提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取消以二远经济政策,中央这一系列对农村的经济倾斜政策,为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市场打开了大门,尽管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农民保障需求多样化、风险较高,同时农民收入低,保险意识差,目前为农民提供保险费时费力,造成保险成本可能比城市高。但农村市场大,发展潜力大,如果能为农民量身定做其需要的保险产品,就定会取得良好的业绩。
我们在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入乡进户开发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同时,必须承认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和高成本的特征。因此,建议国家对各种所有制成份的保险企业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应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再保险政策上给予适度支持,以实现农业与农业保险的共同繁荣。
(六)加强农村保险监管,防范保险风险
为了促进农村保险商场的健康发展,有效防范保险风险,必须加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监管。加强对保险从业人员的思想政策教育和实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防范职业道德风险;加强对保险高管人员的任职资格审查和行为监管,有利于防范决策风险;加强对保险企业的监管,有利于促进市场秩序全面防范保险风险。
第二篇:存款保险制度调研报告
《存款保险条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人:X菜鹅
一、调查背景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其中,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利率市场化是市场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未来还将进一步走向全面放开各类利率管制的利率市场化终极目标。在银行业监管趋紧、流动性压力上升、风险逐步暴露的大背景下,出现部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自身竞争力不强而破产的商业银行并非危言耸听,为了避免因为个别、少数银行的破产倒闭出现恶性挤兑事件,造成国内银行业的动荡,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成为必然的选择。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通过能最大程度地强化市场纪律约束,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大大提高公众信心,降低挤兑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国际经验也证明,发达国家在利率市场化之前或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大多数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我国的《存款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第67次常务会议上通过,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建立、以及随后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将进一步加快各银行综合化经营改革的步伐,构筑起更为多元的经营架构和盈利结构。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条例施行后的变化情况,按人行邯郸中支的指示,针对该条例施行后对XXXXX银行的实际影响情况,以及个人客户存款变化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个人存款变化情况
2、变化主要成因
3、公众认知情况
4、对策与建议
(二)调查执行情况
本次调查的时间历时三天(5月15日至5月17日)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XX城区,受访者为XXXXXX银行个人客户,调查方式为电话调查。
本次电话调查被访者共55人,其中男性43人,女性12人。其中,个体工商者占比80%,企事业工作者占比12.7%,务农人员占比7.3%。
三、调查结果
(一)个人客户基本投资情况
1、个人客户目前投资的基本方向为:储蓄存款和理财产品。作为一种较为传统和稳妥的投资方式,“储蓄”在个人客户的投资方向上有绝对的优势,有92%的被访者在该方面有一定数额的投资。而理财产品在近几年已经被相当数量的人接受,在本次调查中,有55%的被访者有该方向的投资。另外,股票投资也也占有相当的份额,但投资热度明显不如以上两种投资方式。
2、个人客户储蓄存款在总资产所占比例较高。
接受调查的个人客户普遍认为:将积蓄存在银行是一种传统但又稳妥的投资方式。被访者大多数认为:现在房地产市场不明朗,而股市大起大落,不适合其风险偏好;理财产品虽然盈利可观,但一些条款及运作方式不如储蓄存款安全、灵活。所以,多余的资金存入银行依然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二)条例施行后的个人存款变化情况
《存款保险条例》于2015年5月1 日正式施行,相较于4月末的居民存款情况,5月份增量不大,但在存款结构上发生一些转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理财产品热度减弱。
2、个人大额存款(50万)略有下降趋势。
3、开户数略有增多。
4、银行存款营销重心在未来会发生转移
(三)存款变化的成因
参与我行调查的客户中,有近七成表示该条例的颁布使他们感觉存款更有安全感,不会再顾虑银行的知名度以及网点的大小。同时,也有个别客户表示出对一些问题表示关注,主要集中在:大额存款要考虑不同的金融机构分存,以及大额存款未来的赔付比例问题;也有部分客户认为,该条例施行后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家庭理财规划。
经研究分析,《存款保险条例》推出后,一方面增加了居民基本储蓄的保障,提高了居民对盈利资金的使用意愿,放大了市场资金供给,从而使新型负债产品的催生速度将明显加快;但在另一方面,由于超过保险限额的存款得不到保护,投资者必然寻求其他风险规避手段,各种存款产品需求也会不断上升,这也就是开户数增加的原因之一。这迫使银行从业者必须不断进行各类金融产品的创新,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提升创新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四)公众认知情况
经调查,有60%的被访者知道该条例正式颁布,并清楚条例中的赔付标准;另有25.5%的被议者虽不知该条例正式颁布,但在调查的过程中,能表明对此条例的赞同态度;有14.5%的被访者认为条例的施行对自己影响不大。从收入方面分析,收入高的被访者关注度要高于中低收入被访者,并且收入高的被访者明确表示要将存款进行重新分配。但在调查中,也发现只有5.5%的被访者知道理财产品不属于存款保险范围。
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个人客户知晓条例的出台,但细则方面不清楚,银行方面的宣传力度仍有待提高。
(五)对策与建议
《存款保险条例》的正式施行,增强了个人客户对银行的信心。客户不再顾虑知名度及相关客观因素,而是实实在在的以自己感受来选择银行。对于银行而言,此条例的施行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形成更加合理的金融体系。
了解条例的客户现在形成一种共识——存款无论是存入大型银行,还是存入中小银行,均可享受存款保险的保障,有利于金融环境的稳定。与此同时,条例的颁布,也提高了居民对盈利资金的使用意愿,放大了市场资金供给,从而使新型负债产品的催生速度将明显加快;但在另一方面,由于超过保险限额的存款得不到保护,投资者必然寻求其他风险规避手段,各种存款产品需求也会不断上升。这迫使银行必须不断进行各类金融产品的创新,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提升创新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在银行经营方面要深度发掘自身的优势,考虑XX实际的经济架构,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优化存款结构,大力增加对公存款和大额存款在存款总量中的比重,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对公业务,挖掘批发性存款,尽力改善存款结构。
另一方面,该条例的施行,也表明今后政府将不再给银行经营托底,一旦经营不善将由存款保险机构按市场化程序处置,这迫使银行经营更加重视对自身业务的风险监控,审慎经营。
最后,影响存款保险费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存款机构本身的抗风险能力。若要享受相对较低的存款保险费率,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决策科学、制衡有效、监督有力、正向激励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资本管理,应用经济资本管理办法优化资产配置、科学合理定价,推行模拟利润考核,抑制规模冲动,走资本节约型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持续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控制现金分红,保持资本充足率达标;持续提升资产质量,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提升风险拨备水平,夯实家底,保持风险监管指标持续达标;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配置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有效防范各类流动性风险;改善内控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防范各类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必须通过以上几方面措施迅速化解经营风险,努力提升监管等级,才能享受优惠的存款保险费率。
(六)本次调查的思考
存款保险作为一项金融业基础性制度安排,其在保护存款人权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重视。这项制度的出台,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如何及时的转变自己的经营策略,如何能在改革过程中取得先机,如何能将政策解读透彻并做出及时的反应,将是银行经营决策者急待解决的问题。
XXXXXXX银行
XXXX年X月X日
第三篇: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利弊分析
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利弊分
析(1)
一 存款保险制度的兴起及其传播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始于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为了挽救在 经济 危机的冲击下已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美国国会在 1933 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一家为银行存款保险的政府机构于1934年成立并开始实行存款保险,以避免挤兑,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目前,运作 历史 最长、影响 最大的是193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FDIC对稳定美国金融体系和保护存款人利益等方面的明显成效,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促使许多国家政府在借鉴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着手建立或改善已有的存款保险制度。有人甚至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 现代 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国家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国家层面上的存款保险。而且,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强制要求所有存款机构全部加入保险体系的越来越多并成为主流形式。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
1、保护存款公众的合法利益,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证银行对存款人存款的支付,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高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度。
2、可以减轻政府或中央银行在银行倒闭中承担的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使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压力得到缓解,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实施的独立性、有效性。
3、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作为一国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监管的补充手段和重要的信息来源,从而有助于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4、5、6、
第四篇:农业调研
发挥农业优势 推进产业互动(调研
文章)
按照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书记春城同志在蒲江县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加快实施“三基地一轴心”经济发展战略,坚持走好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之路,发挥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等潜在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农业增效、农
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科学规划,有机结合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
统筹规划是推动产业互动的前提和基础。以蒲江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产业优势等为载体,乡镇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农村交通规划、乡村旅游规划、农村居民集中居住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等要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乡镇、村组界限,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统筹协调,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统筹解决和协调好区域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推动乡村旅游园区建设,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
二、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进一步强化“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以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三化”联动为重要抓手,加强“茶叶、生猪、猕猴桃”三大农业主导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以加快乡村旅游园区建设为核心,发挥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等潜在优势,推进一二三产业
联动发展,拓展农民多元化增收渠道。
(一)“三化”联动促发展。依托“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茶叶标准化建设示范区、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国家食品农产品安全监测示范区、全国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四川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以抓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以产业化来提升农业。一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根据市场需求,运用标准化的“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理,编制和完善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一步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服务、农村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追溯及检测、市场信息和营销服务等体系;加快培育农业标准化实施主体,扎实抓好生猪、茶叶、桔柑、猕猴桃、蔬菜等50个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以龙头企业建可控原料基地为方向,实施租赁、股份合作、托管等经营模式,作为企业“第一车间”来统一经营;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目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联合组建农业开发公司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经营;以产业区域布局为载体,鼓励工商企业、专合组织、种养殖大户等流转土地,更好更快地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主导农产品。力争到2010年全县建10万头优质母猪养殖基地和百万头肉猪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生产基地15万
亩,同时在成佳镇、大塘镇、甘溪镇、光明乡、白云乡建设万亩茶林混植带;建10万亩以上优质彩色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优质苗圃培育推广基地。二是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服务为纽带,以经营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加强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政策,着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速引导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完善,在蒲江工业集中发展区形成休闲食品、饮料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先进的专业猕猴桃包装储运基地;在寿安工业点建设川西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万吨猪肉储备基地;在成佳茶叶加工区建立以“蒲江雀舌”为主的绿茶加工集群。培育和扶持专合组织规范、健康发展,指导专合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采收、加工、分级、贮藏、运输;依托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积极筹建专合组织联合社,力争到2010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带户面达85%以上,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申报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树立品牌意识、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维护其经济利益。推进“蒲江造”农产品创国家、省、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工作,增强蒲江农产品市场竞争
力,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
(二)推进农业现代物流业发展。进一步配套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设施。加快实施以以寿安镇为中心建立集农副产品展示、交易、加工、包装、储运、检测综合配套的农副产品现代物流中心;以成佳镇为中心建设具备茶叶展示、交易、仓储等基本功能的信息化茶文化氛围浓厚的川西茶叶交易市场。抓好“日用品放心店”和“农资放心店”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培育多元化的市场流通主体。
(三)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创新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把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资源利用、生态农业开发、生态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传承、现代农产品加工、农村新型社区及生态家园建设等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连点成线,培育集生态农业观光和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观光旅游区(带)。以成佳镇万亩茶园为中心打造集体验种茶、采茶、制茶、茶艺等休闲游为主题的茶文化休闲观光旅游区(带);以鹤山镇为中心打造“桔子花香”、“橘子红了”、“花果同树”等一系列的赏花、摘果、品果为主题的休闲观光旅游区(带);以光明乡为中心打造集观樱桃、摘樱桃、品樱桃、望峨山农家乐、登山健身为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带;以复兴乡、西来镇为中心沿临溪河打造集摘猕猴桃、品猕猴桃、猕猴桃农民
会所、绿色蔬菜、特种鱼养殖、观古镇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区(带)。力争每年每季举办一次富有生态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的乡村节庆活动,突出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断聚集人气,增强活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一二三
产业互动,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强农村环境建设,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转变
(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实施好农村外联路、扶贫路、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红层找水、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搞好水、电、通信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置等配套设施建设。
(二)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抓好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成果,实施“万亩速丰林”和“万亩茶林混植带”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积极在农村规模畜禽养殖场推广废弃物综合处理和转化利用技术。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农民集中居住后,采取“集中建养殖场+沼气池”循环经济模式,牲畜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处理,沼渣、沼液建绿色食品基地,沼气解决了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保护了环境,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依托土地整理、拆院并院、小城镇建设、规模流转、泥砖(土坯)房改造和易滑场地段农房搬迁等项目的实施,按照《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
设标准》和体现川西民居风貌的要求,突出特色,搞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序推动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让农村居民充分享受城乡统筹,资源共享的成果。
四、营造浓厚的乡村旅游氛围
加强宣传造势,要以亲近自然、体验农事、享受生活为主题,积极推出独具特色的主题活动,从观光、休闲、体验、娱乐、购物等一条龙配套服务着手,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与兴趣点,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户外等多种媒体宣传促销,扩大知名度与美誉度,吸引都市消费群体。
五、加强农村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服务和保障体系对实现产业互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推动作用。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完善农技、农机、畜牧兽医、水利、林业等农业服务体系;以信息全覆盖为目标,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以延伸政府管理职能为核心,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促进农民充分就业为重点,完善农村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各项制度建设中,要重点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全覆盖,增强农村保障功能。
蒲江县农村发展局
第五篇: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着力点有哪些举措
第一、贯彻落实好《农业保险条例》。《条例》强化了农业保险顶层设计,确立了农业保险经营基本规则,但相对还比较“粗放”,许多方面需要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规章制度来完善和细化。市场主体管理方面。刚开始做农业保险时,保险机构普遍感觉很难做,不愿参与进来。近年来中央财政进行保费补贴,也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农业保险经营情况比较好,财务可持续性也比较强,许多保险机构开始要求加入农业保险经营。为促进农业保险的长远健康发展,我们将制定农业保险经营的基本要求,不仅要考虑资本实力,还要考虑专业化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如理赔的快慢、防灾防损能力、农业数据积累和信息处理能力等。监管部门定期公布符合条件的公司目录,供投保农户选择。农业保险政策性很强,我们要研究引导市场主体实现高层次、适度竞争的新途径、新方式。产品管理方面。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尽管农业保险不是完全的公共产品,但财政补贴占到保费的60%到80%,也可视为准公共产品,况且农业保险还承担着巩固农业地位的重要任务。所以相对于其他保险产品而言,农业保险产品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做到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以往谈到保险时,大家都知道被保险人可能会有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问题,如某一部分客户因为知道自身健康状况下降或者财产更容易受损,从而比正常客户更加积极向保险公司投保以转移风险。保险机构同样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在开展农业保险时选择利润较好或容易经营的产品,使得农民真正迫切需要的农业保险产品缺位或发展不足,或是故意将产品条款设计得很复杂,搞一些陷阱在里面,这种行为如果出现,将对中央惠农政策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坚持“零容忍”的监管标准。我们正在考虑制定示范性条款,保险责任要广,保障程度要高,理赔条件要简,费率水平要低,这样才会对农户有吸引力。我们将定期将已审批备案的产品向社会公布,方便各方监督。服务体系方面。保险服务特别是理赔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户和各方对农业保险的评价。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农业保险理赔标准和理赔服务评价体系,譬如赔款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支付到农户手中等,要通过高效优质的理赔服务使中央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我们正在研究制定鼓励保险机构加大投入,特别是对基层服务体系投入的长效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完善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将保险服务推进到田间地头,推进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第一线。推动保险公司除了灾后及时便捷的支付赔款外,还要给农户提供诸如风险预警、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专业增值服务。如有的公司在台风来临前,出资协助农户将设施大棚的薄膜割掉,帮助农户降低灾害损失。
第二、强化农业保险监管。农业保险经营中有大量的财政补贴,对保险公司真正做到依法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检查中我们发现,地方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和经办机构不引导农民进行真实投保,而是通过虚假投保、虚假理赔等方式套取财政资金,使得中央的惠农政策难以落到实处。针对这一现象,2014年保监会将完善相关监管规定,以合规性为重点组织对农业保险的专项检查,加大对农业保险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坚决将这种苗头打击下去,务必使中央惠农政策不在中间环节被截留。
第三、切实防范风险。农业保险风险的特点是频率高、间分布不均衡、与天气等自然因素高度相关。2012年北京“7·21”暴雨,北京市农业总量并不大,结果也赔了7000万元左右。今年东北洪涝灾害,农业保险仅黑龙江一省赔付就超过27亿元。因此必须通过完善制度,引导保险公司做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安排,不能令其存有侥幸心理,觉得连续几年都没发生大灾就不去做再保险安排。另外,相关部门制定的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保监会将每年对大灾风险准备金计提、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公司及时足额提取。
第四、鼓励支持创新。农业保险的经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真正做得成功的国家地区不多,而美国、日本、法国等比较成功的国家都给予了大量政府补贴,这是因为农业是特殊的弱质产业,农业保险的风险难以控制,包括自然风险、道德风险、市场风险等。我国除以上风险外,还有一个特点,即我国农业大多数还是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不像美国等国家是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这使得我国农业保险在承保、查勘、定损、理赔和风险管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困难。下一步,还是要通过创新的方式和思路,做到既能降低风险和成本,又能提高理赔服务的质量。例如,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使农业保险得到可持续发展。有的保险公司建立自己的高炮队,实施人工降雨防雹工作。有的保险公司配备了无人驾驶飞机,除了便于查勘理赔之外,还协助政府统计灾情作出预判。所以要鼓励和支持农业保险机构进行创新,监管部门要以最大的宽容度来对待创新和创新可能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