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农业竞争力的调研分析

时间:2019-05-12 19:0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提升农业竞争力的调研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提升农业竞争力的调研分析》。

第一篇:对提升农业竞争力的调研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提升农业竞争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与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沿海先行发展的地区,**市的农业竞争力具有相对明显优势,但是农业竞争力各项指标之间发展不平衡,一

些弱势指标成为影响农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以更宽的思路和更高的层次要求,对农业竞争力进行统筹考虑,进一步有效提升农业竞争力,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一、切实转变农业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对农业竞争力的认识

相对发达地区提升农业竞争力,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农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小,预计到“十一五”末,**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会下降至3%左右,这一方面说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另一方面也更容易造成错觉,认为农业的地位日益无足轻重,从而轻视对农业发展和投入。如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的话,农业的衰退倾向和危机可能会随时出现。提升农业竞争力,决不是一时权宜之计,而是要从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真谋划。只有有竞争力的农业,才能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相适应,才能满足广大市民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只有有竞争力的农业,才能更好地集约利用日益紧缺的农业要素资源,取得更大的产出效益。只有有竞争力的农业,才能整体提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使产业发展更加协调,城乡一体化得以快速推进。

因此,要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提升对农业竞争力的认识,时刻绷紧发展现代农业这根弦不放松。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始终把 “三农”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所具有的资源、区位和体制机制优势,顺势而为,抓住机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竞争力大幅提升。

对农业竞争力认识转化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把农业竞争力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增强农业竞争力发展指标的制度化和稳定性,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的实施来带动农业竞争力各项指标目标的实现。二是要把提升农业竞争力作为重要的政绩考核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突出抓好提升农业竞争力各项措施的组织落实。

二、不断提高农业要素质量,进一步提升农业要素竞争力

农业要素包括农业资源要素和农业投入要素,农业要素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竞争力的基础,农业要素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业竞争力水平。因此,提升农业竞争力,必须从提升农业要素竞争力入手。

(一)实施耕地保护工程,切实保护耕地资源。耕地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很强的需求刚性和用途不可逆性。**人均耕地仅0.56亩,位居浙江省第五位,不仅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4.8亩和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3亩的水平,而且还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这充分说明,**耕地资源短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应刻不容缓。尽管通过土地整理和占补平衡等手段,在一定程度补偿了耕地资源的损失缺口,但是这些新增耕地面积,很大程度上都是名义上的耕地,土地地力差,很难达到农业生产条件要求,即便是通过围海造田而新增加的耕地,其功能用途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保护耕地资源的责任,确保真正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一是建议通过地方立法程序,使耕地规划保护红线得到更有效的法制化保障。通过保持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严惩的高压态势和大幅度提高建设用地成本等途径,有效遏制耕地资源锐减趋势。对于通过土地整理等途径而新增的耕地,要严格审核验收程序和质量标准,保证能真正用于耕种、真正适宜耕种。对于通过围海造田等途径而新增的耕地,除要严格遵照国家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外,要严格环境评估程序,避免对海洋资源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建议开展耕地资源普查,重新制定耕地保护规划。《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甬党[2007]1号)文件提出,“到2010年,全市保有耕地370万亩。”而相关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底**实有耕地面积314.96万亩。在耕地资源刚性递减的情况下,“到2010年保有耕地370万亩”的政策目标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这两个数据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对耕地资源状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政策制定缺乏科学性。因此,建议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全面的耕地资源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修正相关政策目标,进一步明确耕地

资源保护规划和范围,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实施农业投入节本工程,有效提高农业投入成本效益

**要素投入效率不高,农业生产中间消耗大,2006年**市农业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58.97%,在全省仅处于中下游水平。实施农业投入节本工程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加快农民非农就业转移和土地规模经营,提高

农民劳动生产效率,控制农业要素投入中的活劳动成本。二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完善,控制农药化肥等农业物质消耗品投入,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成本效益。

(三)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提高农民专业技能

农民是重要的农业要素资源,农民素质是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尽管**近几年来通过“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等途径,在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民素质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农民素质培训要始终着眼于农民专业技能的提高,只有抓住了这个核心,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首先要抓好既有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和提升。当前农业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非农就业难度大的农民。对于这一部分农业从业人员主体人群,要通过开展农业种养殖技术宣传、免费技术培训和产业化辐射带动等途径来提升其生产专业技能。其次是抓好农业后备劳动力培训。建议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对本地生源大中专学生就读农业种养殖相关专业免费政策覆盖面,为农业发展储备更多的后备人才。再次是引进外援,充实农业从业队伍,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投身于农业生产建设。

(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强化工程,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要着力加强大中型水库、标准海塘、千里清水河道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容量和内河疏浚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积极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加快欠发达山区、海岛和偏远地区农村机耕路和公共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域范围内的公共交通运输网络,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便捷的交通环境。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农村信息化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为建设现代农业和提升农业竞争力提供信息化服务。

三、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竞争力

农业生产竞争力是农业现实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农业总体竞争力的核心。因此,要突出抓好农业生产竞争力环节,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推动和提升农业总体竞争力水平。

(一)实施农业结构优化工程,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要按照优势产品原则和“主导产业特色化、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理念,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继续深化实施《**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根据区域特色和都市型农业发展要求,尽快构建形成“三区”、“五带”、“20园”和“100个基地”的区域化农业发展格局。二是调整优化农林牧渔等产业结构。**土地密集型传统种植业竞争力水平低,而园林水果、水产品、畜禽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在重点确保粮食基本生产能力和最低保障水平的前提下,应大力发展园林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产业。要充分发挥海洋渔业资源优势,调整渔业作业结构,大力发展深水网箱、池塘标准化养殖和远洋渔业,稳步发展工厂化养殖。**畜禽业生产在保持目前规模的前提下,应进行整合重组,鼓励推行大型养殖场发展模式,开展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三是调整优化农业品种结构,鼓励扶持优质品种发展,加快对传统特色农产品的改良提纯,创建一批有优势特色的农产品,提高农业产品单产和质量,增强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

(二)实施产业化提升工程,加快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断创新新型农业组织化形式,培育建立包括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农业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组织化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深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扶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鼓励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等社会化服务,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基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信用合作、供销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合作体系建设,打破部门分割、城乡分割和条块分割局面,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型组织化服务平台。要改革完善农业龙头企业技改贴息补助考核办法,引入社会责任考评机制,促使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真正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三)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实力

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推动农业科技投入倍增计划。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技术储备比较薄弱是制约我国农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开看,各国平均农业科研投资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一些发达国家已超过5%,而我国只占0.2%左右,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值2.37%的十分之一。**市也同样存在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的共性,这种状况与**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因此,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投入,通过政府、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增加农业科技资金、人才、技术投入,彻底改变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水平低、技术储备力量薄弱的局面。一方面,按照农业总产值百分之一的标准,到2010年**农业科技专项经费投入应至少达到2亿元。另一方面,按照产业划分,市、县两级科研三项费用要确保至少三分之一比例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技投入倍增计划的另一个核心内容是调整农业科技投入结构,重点加强**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农业科学技术项目的研发攻关和推广,压缩农业科研投入中的行政费用支出比例,严格绩效考核,增强农业科技投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开展市域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全面掌握全市范围内的农业资源状况,保护开发具有**特色的农业种质资源,建立**区域性种质资源库,形成详细的农业种质资源区域分布图系。

实施重点农业科技攻关。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为目标,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林特新品种培育及生态安全、海洋渔业资源持续开发综合利用等十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推广,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加快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公益性农业科技机构运行机制,全面建立乡镇责任农技员分片包干、联村带户的新型农技推广制度。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新机制。整合提高全市“两院四室九中心”农业科研队伍和水平,积极鼓励与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树立现代公正理念,营造公平政策环境,鼓励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健康发展。

(四)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要全面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农业地方标准的修订,提高农产品技术标准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广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可追溯制度,严格对农业投入品的控制和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立动物免疫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健全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疫情监督监测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探索建立农资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和质量保障赔偿机制。

(五)实施农产品加工深化工程,提高农产品加工率

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水平。重点通过农产品加工工艺技术的科研攻关,突破制约农产品深加工和产业化的重大技术难题,探索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途径,彻底改变农业初级产品主导的局面,增强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依托**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多层次开发农产品品种,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六)实施农业功能拓展工程,不断拓展农业功能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都市型农业格局的初步形成,**农业功能已经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范畴,实现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的外延。**要主动顺应这一趋势和潮流,积极实施农业功能拓展。当前**实施农业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工作举措就是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但是从目前的实效来看,农家乐发展存在着思路模糊、过速膨胀、盲目无序等问题和不足。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工作的引导,理清发展思路,规范管理和认证工作,重点在“农”字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业态的文化内涵,使农家乐真正体现农业农村特色。

四、加快完善农业市场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

(一)实施开放型农业建设工程,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

受区位优势带动,**外向型农业发展迅速,外向型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今后**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把握两点,一是调整,二是提升。**外向型农业要调整市场定位,实施多元化农产品出口战略。除了传统的日韩和东南亚市场外,积极开拓海外多元市场,分散贸易风险。继续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政府部门要为农业出口提供市场信息、风险预警、市场准入、法律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开发多元化产品,进一步优化出口农产品结构,保持和提升传统优势。农业外贸经营主体要全面了解出口市场所在国的民族传统和饮食文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要熟悉有关双边、多边国际贸易规则,及早建立产销预警系统,积极应对和灵活处理国际贸易争端,降低农业外贸损失。外向型农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以便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非贸易壁垒。**农业发展的资源空间承载量逐步饱和,要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到国内外直接建立生产基地、市场等。

(二)实施农产品流通畅通工程,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产品销售是市场流通的终端环节,市场流通环境直接决定农产品市场交易状况的好坏,从而最终影响农业竞争力水平。要进一步搞好农产品流通基础建设,畅通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加快建设标准化农贸市场,降低农产品进入超市的限制和门槛,有效满足本区域农产品消费需求。积极搭建各类农业市场交易平台,充分利用好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茶文化节暨**农业博览会等在**举办的各类展示展销会,积极组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参加浙江农业博览会、上海农产品展销会、中国农业博览会和日本东京国际食品饮料展、美国春季国际食品展览会、法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会等境内外农业贸易展会,努力搞好**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推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统一组建大型的**农产品网上贸易平台,不断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农业贸易模式。要更新经营理念,强化农业品牌营销、农业网络营销、农业伦理营销和农业绿色营销,提高农业营销层次和水平。

(三)实施农业品牌工程,深化农业品牌战略

要不断增强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思维,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农业品牌资源,拓展品牌效应。从生产环节入手,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做好农产品品质检验及农药残留检测,全面落实农产品规格分级制度。加强农业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形成具有**特色的农业品牌形象。要积极鼓励农业品牌发展,大力开展农业品牌营销推广,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主打品牌。政府要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农业商标品牌资源整合,按特色产品或优势区域统一注册申请商标标识,探索“共同品牌”和“产地品牌”建设,形成**农业品牌的整体竞争优势。对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规模稳定、符合**市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的农产品,可统一订立和使用**农产品“共同品牌”。对于有**产地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可以统一订立和使用**农产品“产地品牌”。

五、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进一步提升农业机制竞争力

(一)实施农业政策强化工程,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系统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目前农口系统部门林立,农业、林业、农机、农办等各部门相互独立,但有些业务职能重叠,在工作实施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相互制肘的现象。这种机构设置格局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割断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有机联系,不利于农村工作的协调,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要求,合并现有的农口各工作部门,自上而下建立新的农业部或者农村发展部。同时要加强农口部门与非农部门的联系配合,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有效载体。

调整农业支持政策。调整农业支持政策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业支持措施的选择与农业支持结构的调整比加大对农业支持的力度更加重要。相对于**市区域化农业发展层次而言,最重要的是调整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确保使农业产业部门能够获取社会平均利润水平。要主动适应和顺应wto贸易规则,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加大政府对农业一般服务、食品安全公共储备补贴、国内粮食援助补贴、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收入保险计划补贴、自然灾害援助补贴、生产者退休而引起的农业结构调整补贴的政策扶持力度,适度限制 “黄箱”政策,逐步减少价格支持、种植业面积和饲养牲畜数量补贴以及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

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2000年美国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56.49%,由于美国的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不到2%,如果财政支农支出平均到每个农业人口上,数量是非常高,达到了20 000美元。相比之下,**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非常低。因此,**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比重。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央有关“三农”发展方针政策,落实“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以及“三个高于”、“三个主要”要求,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确保政府的农业投资主体地位。同时,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投资导向。与农业支持政策调整相适应,**财政支农支出应重点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政府一般服务、粮食安全公共储备、农业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等项目。要切实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核办法,改变当前财政支农支出重点扶大扶强的做法,破除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和大型农业科研机构对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垄断的局面,使各级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受益。要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由目前实践中通行的部门预算转变为事业预算,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也要由政府各工作部门分散管理转变为由政府集中统一调配使用。

(二)实施农村社会基础工程,完善农业发展保障机制

要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全面构筑农民民生安全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优化配置农村土地等要素资源,从根本上转变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全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政府投入和监管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范围,进一步规避农业自然风险,提高农业发展能力。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主动探索农业劳动力的退出机制,建立老年农民年金制度,通过提高土地租金、参与土地预期收益分配、设立农业者年金或农业结构调整基金等,合理引导老年农民退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年轻化和现代化。

(三)实施农业投资引导工程,建立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不断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鼓励扶持家庭手工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比例,培育农业发展的潜在财源。积极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增强社会力量对农业的参与支持力度,形成多方参与、多元投入的农业发展局面。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广泛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投向农业,通过农业招商引资活动促进农业区域间、国际间合作,不断提高农业招商引资层次和水平。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强信贷支农力度,切实改变农村资金非农化倾向。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试点建立农村信贷担保组织,健全完善农村小额信贷担保机制,重点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优化农村融资环境。继续推动信贷支农产品创新,推进林权和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多种贷款方式。

第二篇:发挥比较优势 提升福建农业竞争力

发挥比较优势 提升福建农业竞争力

农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是衡量和检验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近几年,福建省农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做强做大福建省农业,提升竞争力,对促进海西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2006年福建省优势农业发展特点

近几年,福建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扶持优势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以畜禽、笋竹、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和烤烟为主的优势农产品。

(一)增长速度较快。2006年福建省优势农业发展较快,林业总产值104.97亿元,同比增长8.3%;渔业总产值458.95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和0.2个百分点。(详见表1)。

表12004-2006年福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二)产量持续增长。2006年,各地立足区位优势,瞄准市场需求,把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来抓。茶叶通过品种更新、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全年茶叶产量19.76万吨,比上年增加1.28万吨,增长6.9%。食用菌通过结构调整,扩大了珍稀食用菌生产规模,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59.99 万吨,比上年增加3.99万吨,增长7.1%。其中主要产品蘑菇产量29.41 万吨,增长3.6%。全省园林水果产量达494.97万吨,比上年增加15.61 万吨,增长3.3%,其中龙眼、荔枝、枇杷、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产量为157.85万吨,增长2.0%。

(三)国内市场占有率略有下降。2006年,福建省除烟叶、肉类农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有所上升外,其他产品均略有下降。分产品观察,优势产品茶叶、水产品、水果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9.4%、11.5%和2.9%,分别比上年下降0.8、0.3和0.6个百分点。(见表2)。

表22003-2006年福建主要农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及在全国的位次见下表

(四)出口市场份额高。2006年福建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超35亿美元,其中出口超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以上,居全国第四位。全省出口超千万美元的品种达到30个,其中柑橘、食用菌、大葱出口金额均居全国第一位,茶叶、蔬菜、花卉居第二位,蛋品居第五位。

(五)品质优势逐步提高。近年来,福建省为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发展“三品”产品。2006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亮点突出。一是绿色食品产品多,截止2006年底,全省已有323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品种量约占全国9%,其中2006年新增61个产品;二是无公害基地点多面广,全省共有565个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710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其中2006年新增无公害企业81家、基地84个、产品114个;三是有机食品加快步伐,现有8家企业46个产品通过认证;其中2006年新增1家企业、18个产品。

(六)闽台合作交流持续扩大。近几年,福建省继续加大与台湾优势农业的交流。截止2006年底,全省累计批办台资项目共1916个,合同利用台资23.9亿美元,实际到资13.6亿美元,在各省区市中位居第一。其中,2006年新批办台资农业项目133个,合同利用台资2.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9000万美元。

二、进一步提升福建省优势农业竞争力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偏小。2006年,全省共培育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6858个,其中国家级的仅有23家,省级的仅有150家,余为市(厅、局)级及以下的。总体上看,这些企业规模偏小,如:规模较大的925家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60多家,不到10%,平均从业人员仅有685人。从福建省名列前茅的龙头企业―福建天生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看,其注册资本0.85亿元,资产总额达1.36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近亿元,创利润近千万元,在本省众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虽然位居前列,但与省外年销售收入数亿、乃至数十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比,天生公司的规模还是偏小,规模效益还不明显。

(二)部分优势农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偏低。2005年,茶叶、柑桔、香蕉、烟叶、水产品占有率在全国位次居于前列,但与发达省份相比实力较弱。烟叶占有率为4.5%,与排名第1位的云南省相差25个百分点;水产品中淡水产品占有率仅为3.1%,分别低于湖北、广东、江苏10.9、10和9个百分点;薯类、肉禽蛋奶类占有率与排名第1位的省份均相差7个百分点以上(见表3)。

表32005年主要农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5个省(市、区)

单位:%

(三)知名度高的品牌偏少。近几年,虽然福建省一些农产品获得了省、市名牌称号,但在国内外市场上真正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较少。2006年,国家农业部首次评选的96个“中国名牌农产品”中,福建省仅有3个。福建省名牌农产品中大部分是农产品加工品,鲜活农产品少,品牌农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既缺乏系列化,也缺乏产业规模。如:闽北茶叶虽然品牌众多,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牌子少,武夷岩茶虽列入了“中国十大名茶”,但其品牌效益和产业规模始终无法和国内其他同类产品品牌相媲美。

(四)精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小。目前,福建省农产品中80%以上为初级加工,精深加工比重仅占20%左右。如:水产品是福建省优势农产品,年出口创汇均居全国前列,但实际上福建省水产品主要是以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大量出口产品都是冷冻鱼类产品,所赚的利润很低。特别是在休渔期,有的企业为了保订单,只好通过进口原料加工出口,企业所获利润微乎其微。如:福建省出口的冻吧浪鱼等产品,在菲律宾和印尼市场,销售价是产品出口价格2-3倍以上。

(五)产品质量有待加强。2006年,随着“福寿螺”、“红心鸭蛋”、“瘦肉精残留猪肉制品”、“多宝鱼”等事件的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从福建省来看,近几年,农产品质量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蔬菜存在的高毒有机磷类农药残留、茶叶存在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水果存在的农药残留和保鲜防腐剂不合格等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检验标准低。部分地方农业标准与省、国家和国际接轨不够,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技术和设备,有些检测、试验办法还停留在原始阶段。(2)推广应用率低。主要是农业标准实施工作滞后,有些地方只注重标准的制定,而不注重标准的实施,即使是获得注册品牌的农产品,其生产、加工等环节仍沿袭

传统做法。(3)科技含量低。国际上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农业科研开发方面,投入的资金平均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而福建省多数生产企业投入不足千分之一。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如:检测、生产、包装、冷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差距。

(六)贸易壁垒日趋严重。近年来,韩国、欧盟、日本纷纷提高了进口农产品质量技术要求。如日本在去年5月底实施了关于加强农产品农药残留管理的《肯定列表制度》,对福建省园艺、蔬菜、水产品、畜禽等优势农产品对日出口就造成了较大影响,仅6月份,烤鳗出口交货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72.99%和70.54%;蔬菜及其制品同比下降56.77%和35.36%;茶叶同比下降了36.84%和45.10%。49.7%和37.3%。进口国或地区设置的种种贸易壁垒和安全标准已成为制约福建省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近几年福建省动物源性产品、柑橘罐头、蜂蜜、暖水虾、鳗鱼等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市场屡遭封杀,诸如农残、保障措施、关税配额限制和反倾销制裁等,贸易纠纷不断出现,贸易壁垒日趋严重。

三、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福建省农业整体竞争力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多元投入、择优扶持,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尽管近几年福建省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力度,但投入不足仍是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第一,进一步整合国债资金、专项贷款、扶贫资金等各类支农资金,集中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二,通过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进入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农业产业化投入格局;第三,择优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对重点龙头企业,应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

(二)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抓好传统优势农产品的培育,对长汀河田鸡、连城山麻鸭、地瓜干、龙岩咸酥花生等传统产品,在确保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并投入一定财力塑造品牌,扩大影响。培育新的品牌,对于适宜福建省发展又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品,积极引进、重点培育、形成规模。如花卉是福建省新兴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水仙花、榕树盆景、兰花、杜鹃、仙人掌、多肉植物、棕榈科植物等六类优势产品,但目前产品优势尚未充分显现,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福建省应重点发展果、蔬、笋、水产、畜禽、茶、食用菌等主要优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如茶叶,目前福建省的茶叶总产量虽高,但精深加工程度低。要继续做大做强福建省茶业规模,就必须走以精深加工为核心技术的产业化之路。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该企业是国内率先开发茶浓缩汁和茶粉的生产企业,公司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超微粉碎、超滤、反渗透等技术,制作出茶浓缩汁和茶粉,并导入新的“吃茶”的概念,将茶制品溶于水中和直接添加到食品中,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速冻食品、奶制品、豆制品、冷食、饮料、功能性食品等诸多产品之中,如茶冰淇淋、茶酸奶、茶胶囊、茶糖果、茶面包、茶糕点、茶饼干等。其中,使用鲜茶叶为原料直接加工浓缩汁,可以使茶叶中的诸多有效成分和香气物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加之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茶浓缩汁已经广泛应用于茶饮料生产。

(四)加大科技开发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确保福建省农产品的优势,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福建省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如:泉州市组织实施了海洋产业化科技项目,开发浅海1.79万亩,形成了牡蛎、紫菜、花蛤、青蟹、对虾、鲍等一批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政府还扶持了石狮祥芝水产食品开发公司、惠安巨鲸海洋食品厂和晋江深沪湾海上网箱养殖基地等一批海洋科技开发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已有海上养殖规模经营实体469个。又如省级龙头企业中绿(福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与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建立长期的技术协作关系。在生产经营中通过采取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采用独家的保鲜包装技术等措施使产品符合国际无公害生产标准,带动9700个农户发展蔬菜生产,其产品远销美国、欧盟、韩国等国家或地区。

第三篇:全面提升乡镇农业综合竞争力

抓住时机 推进三化 全面提升乡镇农业综合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业生产日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乡镇农业竞争压力逐步增大。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乡镇农业综合竞争力,这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调什么,怎么调,这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增强调整工作自觉性,减少其盲目性,在制定调整方案时,我们有必要以现代经济理论作指导,注重机会成本,把握比较优势,锁定规模经济,从而使农业结构调整收到预期效果。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打破传统农业观念和小农经济的束缚,以开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实行企业化生产、现代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农业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融合,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产业优势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的、经营规模狭小的农户与国内外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规模经营形式,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一、三管齐下,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农民种植养殖习惯不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宜发展的优势产业作为突破口,因地制宜,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决不能搞行政命令,一个模式一刀切。

2、农民自愿的原则。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现实利益做引导,用成功的事例做示范,农民才有可能围绕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效益优先的原则。实行产业化经营也好,调整农业结构也好,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切实调动起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4、政府服务的原则。农业产业化源于农民的启动,龙头的带动,市场的拉动,科技的推动,但也离不开政府的助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支持产业化发展,促进各类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规范化市场化运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种资金、技术、人才向农业产业化方面投入。

二、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的工业化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全面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经营主体资本积累不足,政府扶农支农财力有限,农业基础不够牢固;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偏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不高;工业化城市化严重滞后,工商企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薄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总的来说,最难解决、影响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是“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产业内部的问题,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发展,必须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此,我们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抓农村,用工业理念抓农业,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加大财政支农扶农力度提供可靠的保证。农业是弱质产业,突出表现在目前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约束,整体经济效益偏低。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靠农业自身的积累难以解决,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增加投入,夯实农业基础。而政府支农扶农力度的大小依赖于财政实力的强弱,财政实力的强弱又取决于工业化程度的高低。我省之所以在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能取得巨大成效,关键就在于我省有效推进工业化进程,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强了财政实力,增加了农业投入。

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农业得到工商企业反哺创造有利的条件。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的积累,而此时的农业也只是传统的低效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工、农业发展开始迈入工农互促、以工补农、反哺农业的阶段,而此时的农业也就发展成了现代的高效产业。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它们的农业之所以现代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有一大批实力强大的工商企业参与农业投资经营。从国内省内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也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工商企业投资农业,能够达到“企业增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强”的多赢之效,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新的实现途径。近两年来,浙江工商企业投资发展效益农业势头强劲,已有近140亿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拓展广阔的空间。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富余劳动力转移缓慢是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

业。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通过创办乡镇企业,既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又促进了农民增收、财政增强。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不仅是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入WTO后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增强我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整合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调整行业之间劳动力结构,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更有效的配置,而且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渠道。

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为形成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创造条件。

(一)狠抓支柱产业,突出区域特色

1.更新观念。抓支柱产业,突出区域特色,必须更新观念,在政策指导上要促进异地农产品的消费和相互交流,大力提倡农民消费异地农产品。克服过去把农产品的销售全部定位在城市的旧观念,让农民既成为某些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成为其余农产品的消费者,减少自给农产品的比重,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

2.区域发展。一个地区、一个区域要选择本地的优势农产品加以发展,集中各种资源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对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有所不为,而在另外一些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方面有所为。不能要求一个地区所有农产品都自给自足。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新突破为基本构架,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联结起来,重点发展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

1、以市场为导向。对加工业的扶持,要以市场为导向,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筛选,重点扶持一批产品适销对路,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加工企业,努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对有些企业通过对现有加工能力进行改组改造,并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引进、开发新技术新设备。

2.政府支持。在发展加工业方面特别是农产品方面,由地方财政安排一定资金,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就是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联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我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既保护农民利益,又促进龙头企业发展。

2.积极建立和完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当地实际,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总结提高,坚持按合作制原则进行运作,加强引导,加快推进,使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沟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带领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

3.明确政府职能,提供市场导向。近年来,一些地方虽然建立了龙头企业,但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是活不起来,主要是忽视了市场导向。市场是龙头企业的“龙头”,而龙头企业要洞察市场走势,必须由政府对市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提供近期和中长期市场行情,龙头企业才能“以需定销,以销定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明确的市场经济导向,按照市场需求规律构建主导产业,进行商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竞争力。

4.培育有特色的支柱农产品,关键是提高产品的优质率。只有优质农产品,才具有市场竞争力。优质农产品是由市场和消费者决定的,优质农产品的质量除了要高于普通农产品之外,必须是有市场,卖得掉。要提高农产品优质率,一是积极开展育种攻关和新品种引进筛选工作。优质农产品的技术要点在于品种,要以建设种子(苗)基地为基础,以良种提纯、扩繁为重点,推进良种化进程,促进育繁推销一体化。二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我镇的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系列食品,创地方品牌优质农产品;根据我镇旅游资源特点,开发具有旅游特点的名牌农产品;根据我镇山区的特点,开发具有山区特色的名牌农产品。三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农业进行国际营销的桥梁和纽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将生产品种、生产工艺、加工工艺、生产规划等分别制成与国际惯例兼容的统一标准并实施,使我镇农业生产尽快与国际接轨,为创国际名牌农产品奠定基础。

(四)发展三高农业,推进产业化进程

我镇是一个产粮大镇,又是余姚市杨梅生产的主产区。然而三七市也面临着实现弱质农业向强势农业的转变。走推进农业产业化之路,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对于三七市来说,不断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产品,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首要工作。

1、培育优质农产品基地。三七市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突出发展土特名优新品种和特色种植业,上规模、上总量、上档次。在种植业方面,要充分利用有关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重点发展一批更具特色的种植业基地;在养殖业方面,突出抓好草禽、畜禽养殖业生产加工基地的发展;在加工业方面,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要下大力气精心组织农产品的加工,要培育和壮大一批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大规模、强带动的农型龙头企业。

2.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

化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必须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指示,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实施产业化经营,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七市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纳入培育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继续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龙头工程来抓,按照“水利标准化、农田林网化、品种纯良化、栽培模式化、耕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把农业的基础地位夯实打牢,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三、千方百计、坚忍不拔地推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持续化

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根本途径,也是我们党委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将围绕农民增收这个课题,认真细致地做好以下三大转移工作: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大转移,切实提高农村的非农化程度。努力减少纯农业人口。二是在自愿、有偿、依法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梯度转移。使更多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工商企业集中,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农业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三是加大信贷和财政的转移支持力度,对兴办的各类农业龙头企业,要提供优质的信贷服务,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政府将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尽快完成更多的农业规模和农业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得到

第四篇:队伍竞争力调研情况及分析报告范文

队伍竞争力调研情况及分析报告

自接到省公司关于印发《队伍竞争力督导工作实施方案》(一下简称“实施方案”)的通知后,根据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明确了队伍竞争力督导工作主要任务,同时立即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针对队伍竞争力督导工作中的关键领域,灵活运用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开展专项调研、进行制度梳理、开展岗位分析等方法开展了队伍竞争力督导工作。

一、队伍竞争力调研情况

我公司经过对省公司队伍竞争力方案中明确的关键领域及其他队伍建设方面的领域认真细致的调研,围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以董事长上半年经营形势分析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以落实《2010-2011年人力资源规划纲要》和编制《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抓手,从优化队伍结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等方面着手,开展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和分析公司人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调研发现,三门峡中支队伍竞争力方面的主要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少培训力量。缺乏精通业务、思路清晰、口齿伶俐的专职讲师人才队伍,尤其是非车险业务,缺乏培训,对公司的业务发展造成了一些被动的影响。二是人员素质有待

提升。首先是人员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人员和岗位之间的相互适应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整合,使员工能够更加适应岗位工作需要;三是部门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前瞻性及协调能力欠佳,对公司经营发展及正常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四是执行力建设还需加强。部分员工在工作中存在执行意识淡薄,执行能力不足,执行效果欠佳的不良情况,执行上级工作安排仍有散、懒、等、靠、推的不良现象。五是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队伍管理中,能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与是否建立一套健全的队伍管理激励机制有很大关系。六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学历看似不低,但是能力不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目前在职干部员工中,表面上看学历层次不低,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函授或电大等业余培训取得学历文凭,未通过系统脱产培训,学历能力不对等,文凭大打折扣,加之学习能力不足,知识更新缓慢,复合型人才匮乏。

二、下一步队伍竞争力方面的改进落实计划

人是第一生产力,队伍建设是发展之基,素质的队伍竞争力的力量之源,这个道理简单易懂。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公司将保质保量的去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把人才放在能最充分地发挥作用的位置上,使人才在最佳时期充分发挥其才能,不仅看到某人在目前岗位取得的成绩,更要考虑或

观察其在另一岗位上可能取得的成绩,在比较中取得最大值,使人才作用效益最大化。逐步培养一支素质较高、专业技术能力强的才人队伍,努力实现人力分布与资源状况相匹配,引导队伍健康发展,促进队伍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通过制定系统性和针对性较强的举措,强化落实,切实加强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基层员工和窗口服务员工的培养力度,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同时,继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而使公司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市场拓展和窗口服务四支队伍建设得到持续推动,公司整体队伍竞争力获得显著提升。

三、队伍竞争力调研分析报告

保险业最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财险行业迎接挑战、提高核心竞争力并走向国际市场的必要和长期的准备。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公司将着眼长远,按照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建立吸引和激励人才的绩效挂钩的企业机制和体制;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保险从业人员提供各种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建立适合自身管理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互动的人才资源管理与开发制度规范;建立专业人才储备机制,形成自给自足的内部人才供给市场;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公平合理的工资、奖金、福

利待遇等内部分配制度。造就一批个人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财险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行业竞争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全面提升保险队伍素质。十七大报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对保险业而言,要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着力培养以“服务大局、勇担责任、团结协作、为民分忧”为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责任感、从业自豪感和光荣感的保险队伍,把保险业建设成为受人尊敬的行业。其中的重点,又在于进一步增强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坚持保险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分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成果;在于大力弘扬保险业互助友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精神,把保险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与人的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于培育保险业的专业精神,把保险业在灾害预防、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体现在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提高保险队伍素质,重点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完善保险人才建设规划。要在全面梳理保险业人才队伍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形势,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针对人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构建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人才激励与保护机制,健全人才队伍管理体制等方面采取积极政策,形成有利于保险人才快速成长的制度体系。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建立监管部门、保

险公司、行业协会、教育机构多方联动的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要求和保险专业知识及时传递到每个从业人员。三是扩大人才队伍的来源渠道。既要立足自身,加快培养人才;又要扩大视野,着力引进具有较高素质和丰富经验的人才,特别是精算、法律、财务方面的人才,提高公司内控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四是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与规范流动的环境。健全人才管理制度体系,在人才评价、使用、引进、流动、保障等方面,做到有章可循。用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潜能,实施人才建设工程,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经营管理和监管领域的业务骨干。把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人才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科学指导、依法监管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人员淘汰机制,坚决清理那些不讲职业道德的“害群之马”,净化保险队伍。

第五篇:对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研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在新形势下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笔者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做了专题调研。通过调查,初步理清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思路,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了一些新经验。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使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8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87家。总资产达225.4亿元,固定资产总值为113.97亿元,销售总收入达230.54亿元,出口创汇额为3.39亿美元,上缴税金10.68亿元,带动专业村119个,带动农户134.9万户,安排劳动力就业9.93万人,带动农民增加收入15.4亿元。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催生了一批联接千家万户、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的专业市场。截至2006年底,我市年交易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8家,年交易额为17.78亿元,带动农户种植面积73.56万亩,带动农户达23.45万户。

全市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3个,协会会员2.3万人,带动农户30.46万户。在民政、工商或农业部门登记注册的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80家,其中龙头企业领办的11家,农技服务组织领办的9家。参加中介组织的农户数达21.33万户,带动种植面积128.66万亩,带动牧畜养殖量14.35万头,带动禽类养殖量0.09亿只。

(一)制定完善了农业产业化政策机制,落实好各级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我市认真执行国家农业部等8部委《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农经发[2000]8号),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列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凤祥集团、蓝山集团、**丰种业等三家企业的初加工产品给予了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用于产业化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奖励等。

(二)加快培植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按照“扶持大的、改造老的、培植新的”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扶持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如阳谷凤祥、高唐蓝山、**丰种业、泉林纸业、**县东兴食品有限公司等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围绕各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高唐县蓝山集团,累计投资280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的猪舍30栋,现存栏种猪700头,年产仔猪过万头。泉林、金兴和热电厂密度板厂三大龙头企业,建设了30万亩纸浆林、20万亩芦竹,10万亩速生林,扩大了基地规模。**县澳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全县食用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已建、再建现代化菇棚(房)达3000多个,栽培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产值达3亿多元。阳谷县以凤祥集团为龙头,在全县逐步形成1700余座1000只鸡规模鸡舍,1400余座5000只规模鸡舍的肉鸡养殖基地;以露易莎调味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成了3.5万亩大蒜蔬菜生产基地。

(三)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和完善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是“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巩固现有的经营模式,同时加快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场”等形式的经营新模式。大力发展作为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联结纽带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合同制、股份制、契约制等利益联结机制,把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做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联合体。

(四)调整出口结构,培植壮大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出口种类和规模,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组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培育壮大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

(五)加强龙头,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我市定期对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省级龙头企业进行监测考核,并建立了优胜劣汰制度,实现了企业的动态管理。按照省厅要求和项目管理规定,对我市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定期进行验收总结。

(六)实施“村企互动”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市大力扶持“村企互动”的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茌平小杨屯鸭业集团,不但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同时还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农民种植的粮食就地成为优质饲料来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二、存在的问题

下载对提升农业竞争力的调研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提升农业竞争力的调研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提升营销竞争力(范文模版)

    激光雕刻机如何提升营销竞争力 在各行各业打得最为火热的便是营销战术,激光雕刻机行业也不例外,在激光雕刻机的终端市场上,激光雕刻机企业管理者们创造了很多独特的营销手段和......

    如何提升品牌竞争力

    如何提升品牌竞争力 2009-10-17 18:13 未来品牌是“快速崛起”还是“慢速崛起”?首先要看我们对“品牌崛 起”的理解。我国近二十年有不少芸花一现的品牌,这些品牌称不上“崛......

    以文化提升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文化提升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鲁志琴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休闲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是在比较和......

    凉山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凉山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研究作者:孟琳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5期摘 要: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和核心。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事关农......

    对提升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金融实务 对提升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 严永成 行核心竞争力是指多元化、创新性、 力资源面临枯竭与开发不足的矛盾,极大妨 新歌,要求农行员工们也要会唱,通过举办银......

    企业文化对提升品牌竞争力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提升品牌竞争力的作用企业是一种以经营为手段,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这种经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行为的实施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渗透着文化底蕴。企业文化作为......

    对提升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金融实务对提升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严永成行核心竞争力是指多元化、创新性、 力资源面临枯竭与开发不足的矛盾,极大妨新歌,要求农行员工们也要会唱,通过举办银全方位......

    2012两会热点分析: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将于今日15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2012年全国“两会”也将由此正式拉开大幕。本次政协会议是十一届全国政协的最后一次会议,定于3月13日上午闭幕,会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