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部农业竞争力研究比较
文章标题:中部农业竞争力研究比较
摘要:
本文对“十五”末期的中部农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定量分析了**农业优势行业竞争力和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水平和特点,提出了持续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6点对策。
关键词: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战略对策
一、**农业竞争力现状与特点
1、农业综合竞争力测度结果
表2的结果显示,中部6省的农业整体竞争力水平有明显的差别。其整体竞争力综合指数从大到小排序结果为**(39)、**(35)、**(29)、**(27)、**(26)、**(13)。
本文的农业综合竞争力测度是6个子系统测度的加权求和。所以竞争力子系统的测度值直接影响农业竞争力水平。在中部6省中,**农业竞争力排第一位,其6个子系统竞争力相当均衡。但在全国31个省市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分。比全国第一梯队的江苏、浙江和山东分别低16、14和12分。因此,我们根据综合测度结果得出初步的结论是,**在中部地区是农业强省,在全国范围只是农业大省,与沿海农业强省相比,竞争实力明显不足。
表2中部6省 沿海5省农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比较
**河南江西湖北安徽山西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全国
规模竞争力3.75.92.45.03.00.07.93.98.34.95.42.7
要素竞争力3.71.12.02.71.91.35.23.04.34.23.77.7
结构竞争力5.14.33.92.14.10.02.53.72.84.74.12.8
现代化竞争力5.15.53.51.43.70.66.27.63.85.44.04.5成长竞争力1.72.61.81.00.93.25.97.95.14.33.32.7
环境竞争力5.44.05.45.14.02.63.66.97.65.26.44.2综合竞争力3935292726***246
原始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2、农业竞争力子系统分析。
根据中部6省农业竞争力的测度结果,结合**省与沿海5省对比的实际情况,我们对6个子系统进行了分析,发现**农业竞争力子系统存在3强3弱的特征:
①结构竞争力强。中部省区结构竞争力最强的是**和河南。居中的有安徽和江西,排在后面的是湖北和山西。**和河南的结构竞争力其实不相上下,林牧渔业产值和第一产业比重基本相同,只是大农业从业人数有一倍之差。与沿海5省比较,**的农业结构竞争力明显较强,是江苏、山东的2倍,比广东、福建和浙江的得分高。
②要素竞争力比较强。中部六省农业要素竞争力的排序结果,**农业要素竞争力排在第一,湖北第二位。与沿海5省比较,**农业要素竞争力与广东相同,比浙江高0.7分,但明显弱于江苏和山东。江苏的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比**多2.46亩,而山东的农业投资是**的4.5倍!
③环境竞争力较强。表2的测度结果还显示,中部6省农业环境竞争力分为强弱不同两个梯队。强队有**、江西、湖北,三队的环境竞争力指数接近,都在5.3左右,**和江西排在强队的首位。沿海5省中,比**强的有山东、浙江和广东。福建、江苏的农业环境竞争力比**弱。自然环境的强弱,一方面主要是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例如中央台焦点访谈节目(2006年4月第二周)报道了福建厦门的毁林事件,2年内2000亩原始生态公益森林被盗伐,200公顷的生态公益速生林被林业部门违规采伐。
④规模竞争力偏弱。从中部六省农业规模竞争力排名来看,**第3位,落后于河南、湖北两省。河南是中国的第一人口大省,农业人口和人均耕地几乎是**的两倍;而湖北省农业规模竞争力高于**,主要得益于其农村人均劳动生产率是**的1.5倍。与沿海5省比较,**农业规模竞争力接近浙江,大大弱于其他4省,是山东、江苏的1/2,广东的2/3,福建的4/5。
⑤成长竞争力弱。中部6省区农业成长竞争力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山西和河南,**列第三位,居然不如山西。**户均固定资产原值和农业平均增长率偏低。而农业增长率的偏低主要与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和比较收益降低有关。而沿海5省农业成长竞争力是**省的几何倍数,即强大2至4倍!究其原因,一是**离发达的珠三角经济区较近,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出广东大工;二是“十五”期间**的工业化战略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田土荒废现象明显,农业增长和成长性受到较大的打击。
⑥现代化竞争力中等偏弱。从表2的结果看出,河南作为中部的农业强省,其现代化竞争力是最强的。河南的1/3以上农村地处黄淮海平原,地貌特征有利于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和灌溉,他农用电使用量是中部最多的省区。**的现代化竞争力排在中部6省的第二位,但比浙江、江苏弱,与福建显示相似。**的有效灌溉面积和安徽相近,但每公顷农机总动力和用电量明显高于安徽,农业机械的特点是以小型为主,适应于丘冈地的地貌特征。
二、优势行业竟争力分析
1、种植业竞争力。
**种植业竞争力指数31.7分,在中部加沿海11省中
排列第六,在中部6省中排列第四(详见表3)。
表3中部加沿海11省农业三大行业竞争力比较
竞争力**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广东湖北江西河南安徽山西
种植业31.711.570.723.880.729.053.416.871.434.03.59
畜牧业65.68.735.719.790.040.344.426.393.738.55.69
水产业33.339.773.452.243.866.153.638.611.828.610.00
原始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种植业竞争力水平偏低但呈现3个特点:一是总规模优势明显但组织程度较低。**种植业产值规模在周边省份中居2位,在全国31省市排前10位。但种植业的生产还处于以农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生产方式。各种行业协会,互助会等非正式组织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参与程度偏低。二是具有一定的产品价格优势,但商品率较低。由于种植业的生产水平较高,部分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多数种植业产品在市场上是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但由于**的农村人口多,农产品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高品质率低于45,从而影响到对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三是要素竞争力强,但缺少持续的后劲。**种植业新品种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而**种植业要素竞争力优势,因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偏低,有减弱的倾向。
2、畜牧业竞争力。
**畜牧业竞争力指数达到65.6分,在中部加沿海11省中排列第三,在中部6省中排列第二(详见表3),证明**畜牧业竞争力水平较高。畜牧业规模竞争力中,生产基地的贡献很大,例如瘦肉型猪基地县出栏肉猪占全省总数的85,基地外销商品量占总销量的95,良种猪的覆盖也由1990年的83上长到2005年的94.5,大大提高了猪业的生产力水平。而城步县南山牧场的快速成长为**畜牧业的结构优化树立了榜样,通过人工种草技术创新,改良7千公顷天然草场的营养类型,草场利用率提高2-3倍,并带动周边5县发展草场2.5万公顷,使**的瘦肉牛、山羊出栏数分别突破了206万头和840万头,“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7.6。
3、渔业竞争力。
**渔业竞争力指数只有33.3分,在中部加沿海11省中排列第八,证明**的渔业竞争力相对于沿海省份很弱;在中部6省中排列第三。淡水渔业产值由1990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19.92亿元,年均递增12以上。说明**的淡水渔业成长性较好,竞争力的提升潜力较大。
三、农业科技竞争力评价
我们以2004年各省农业科研院所公布的人才、环境和科研成果数据为基础,应用综合评分法,选取10个指标构建了农业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计算了中部加浙江、江苏共8个省的农业科技竞争力水平,结果显示:**综合得分71.5分,比浙江多32.9分,比江苏少4.1分,在中部6省中居首位。具体结果见表4。
表4中部6省 2强农业科技竞争力测度结果
**浙江江苏湖北江西河南安徽山西
农业科技环境14.09.827.814.33.49.77.58.7
农业科技人才24.513.630.516.94.317.00.06.1农业科技成果33.015.217.25.32.47.91.96.4农业科技竞争力71.538.675.636.610.234.69.321.2注:该表计算所需的原始数据来自各省农业科研院所网站。
**农业科研环境和科研机构在中部6省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农业科研环境竞争力指数14.0,比湖北少0.3分,但比江苏少13.8分;在中部6省中屈居第二。
**农业科技人才竞争力指数24.5分,在中部6省中排位第一,比河南多7.5分。但比江苏少了6分。从高级职称总量上看,**农业科技人才占有一定优势。但学科分布不均衡。其中人才优势学科有:作物遗传育种、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病理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茶学、森林培育。图1显示博士导在农、林、牧、渔等四大产业的分布大约是64:25:2:9。图2显示副高以上人员在农、林、牧、渔等四大产业的分布大致是54:36:3:7,说明农业科技人才竞争力强的产业是农业和林业。
**省农业科技成果竞争力指数33分,在中部6省中居第一。比科技强省浙江、江苏分别多出18分和15分。自1981年至今,**农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有实力雄厚的科技显性竞争力。历年来共承担并完成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2588项,与江苏、浙江不相上下,但**的国家级重点项目392项。比江苏、浙江要多25以上,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学大会奖等等名目的重要奖项计180多项。是江苏、浙江的3倍和3.5倍。**农业科技国家重点项目获奖率高达到46,证明**省农业科技人才具有极强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水平。
四、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农业国际化竞争给中国农业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农业离不开也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竞争。虽然现有的**农业竞争力在中部6省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并不具备国内强势地位,更没有国际竞争力优势。而且竞争力是动态变化的,欲将今天有限优势保持到明天,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寻找持续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性对策。
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文化竞争力
新型现代化农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包括新的农技素质、新的文化素质和新的价值观念素质三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是农民综合素质的基础,体现农民的成长潜质;农技素质是核心,体现农业要素生产力水平;价值观念素质是灵魂,体现现代农业使命的实现能力和农业文化的活力。什么样的农业文化产生什么样的农业形态。什么样的农业形态产生什么级别的竞争力。如果说农业集约化、科技化、生态化是现代化竞争力,那么农业文化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农民的农业价值观是最深层的农业发展动力,它深刻地影响一切外在的竞争力。**现有农业文化的传统性和消极性,已不能适应农业新产业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新农业发展呼唤现代农业新文化。
2.改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环境,提升科技竞争力
**要成为农业强省,环境竞争力必须赶超沿海5省。最根本的途径是发挥**农业科技优势,着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因为农业科技竞争力既是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又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脱贫致富的源动力,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持久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今后5年或更长的时期应当继续努力改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环境,主要有3个着力点:一是加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投入。农业和其他行业有所不同的是创新的主体必须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主,龙头企业为辅,最大的支持者是国家财政。二是多渠道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尤其是院士级别的学术带头人的良性有效机制。**农业科技界目前只有3个本土院士,尚未成功引进外省或国外顶级人才。而河南引进了8个农口两院院士。三是构建强有力的农业低成本创新支持系统,培育**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省政府,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及其他有利条款,迅速形成对农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支持系统,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和低成本开发,以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3.发展高效、生态化农业,构建新型现代化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以发展新农业即新型现代农业为基础。**省是典型的人多资源少的农业大省,因此,**的新型现代农业就是要发展以特色农业和集约农业为重点的生态化农业。特色农业的本质是“稀缺、高价”,集约农业的本质是“优质、高效”,而生态化农业的本质则是“持续、健康”。我们必须针对省情民情,创新现代化观念,与新型工业化相呼应,走以生态化为主题目标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竞争力。
建设**的高效生态化农业可以拓展3条主线:第一条是建立符合省情实际的“高优、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基地⑵。其关键举措是加快推广应用绿色农业专用肥和生物农药,依托植保创新,改进农产品生产技术和转基因病虫害防治技术。第二条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城市休闲度假的生活方式正在流行,这是现代社会的长期主流趋势,应抓住机遇,发展观光农业,优化休闲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的多元化竞争力。第三条是生态价值链农业。视不同市县的条件,分别推广庭院生态经济,种养生态链立体农业和有机无公害农业。努力培育农民的现代化新理念,打造21世纪**农业的生态化竞争力。
4.增加草、畜结构比重,减低粮猪结构性依赖,提升结构竞争力
**农业在中部地区属于结构竞争力最强的省份。但这种竞争优势对粮猪结构依赖性偏高。2004年,**粮食产值393.4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45,出栏生猪产值429亿元占畜牧产值的53.8。也就是说**农业规模竞争力对粮猪结构依存度接近50。由于国民肉食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向鱼类和草食畜倾斜的长期趋势,牲猪生产越多,猪肉价格不可避免下跌越深。规模养猪业已经连续3年全国全面亏损。粮猪结构面临着缺乏长期盈利能力。**农业发展如果不能尽快摆脱对粮猪结构的过度依赖,现在的结构竞争力优势很快就变成劣势。因此,结构优化战略的关键举措,是弱化粮猪型结构,强化粮、渔结构和草、畜结构。要积极运用政策手段,引导和扶持渔业和草畜业的生产发展,在结构战略转移中完成**农业竞争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5.加重农业基础设施的政府投入,稳定要素竞争力
在第一节的竞争力测度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的要素竞争力在中部6省中较强,但与沿海农业强省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实,差距的实质就在于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和投资结构。过去几年,**财政支农力度平均33.6亿,不到沿海强省山东的1/7。而有限的支农资金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比例是1:4,也就是80资金投入到乡村道路和农电网等生活设施上。2005年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比重更是降低到了5.5。这种投入结构提升了农业环境竞争力,而削弱了要素竞争力。稳定人均耕地占有量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要素竞争力的两个关键点。因此,在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投入结构比例的协调,适当加重农业基础设施的政府投入,稳定**农业要素竞争力。
6.深化农业组织制度改革,拓展产业化经营,构建成长竞争力
成长竞争力的两个关键指标是农民收入和企业涉农的积极性(既利润率)。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和惠农政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免征农业税后,农民虽得了实惠,减少了负担,但**农民的收入机会和农业创收能力没能根本改善,农业产业的成长竞争力仍然很弱。现实中有限的实惠很快就被环境中无限“手段”逐步消除。一方面,寄生于农业的“食物链”没有减少,只要这些“食物链”还大量存在,就会寻找间接管道吸取农业的“养份”;另一方面,减人不减事的机构改革让各级政府官员疲于奔命,寻求“补偿”的冲动使行政管理成本不降反增。农村农业农民新的“负担”形式逐渐产生。因此,必须深化农村组织制度改革,优化农业产业化环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企业利润。拓展产业化经营,构筑成长竞争力。
作者龙江松**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彦云,中国31省市三大主力产业行业竞争力评价分析”系列报告,**信息网,2006
2.陆芳,提高福建省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思路与基本对策,福建论坛,2005,(4)
3.游士兵,农业竞争力的测度与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7)
4.赵美玲,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5,(6)
5.中国农业全书**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中部农业竞争力研究比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中部农业竞争力研究比较。
第二篇:凉山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凉山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研究
作者:孟琳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5期
摘 要: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和核心。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事关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局,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面对新世纪的各种挑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关键词:凉山州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竞争力
至2010年,凉山州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48家。整个凉山州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90多亿元,带动农户达100多万户次。
一、凉山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1.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执行力差
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是建立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基础上的。凉山州多数龙头企业都是由农民创建起来的乡镇企业或家族式企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理念落后,制度不健全,责权不清楚,管理不到位,执行力差。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排他观念特别强,不利于留住人才,不利于知识资源的获取、开发和利用,从而也不利于现代管理模式和先进管理方法、技术的采用,致使现代企业制度很难形成,从而限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龙头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创建品牌能力低
凉山州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整个凉山州的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盈利能力、出口创汇能力相对都比较低下。大多数龙头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只能从事简单的初级加工,即使有意识创建名牌,但对品牌建设投入有限,给人以档次较低和质量不高的印象,从而影响到品牌的附加价值,对品牌创立形成制约。
3.销售市场狭窄,缺乏现代的营销手段
虽然凉山州龙头企业的销售市场在不断扩展,产品已开始打入外地市场,但销往省外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比例很小,外向型企业较少,出口创汇能力低下。在广告宣传方面重视也不够,宣传力度小,宣传投入严重不足,营销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从而影响了企业的销售。一些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营销方式,缺乏现代营销手段。
4.科技创新能力弱,缺乏可持续提高的竞争活力
凉山州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是小、弱、散,大多数企业都是靠引进技术发展。但是由于资金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即使引进了先进技术,但企业员工完全掌握所引进的技术还需要一个过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也难以尽快健全。许多企业的产品存在科技含量低、更新换代速度慢,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从而使企业缺乏可持续提高的竞争活力。
5.与农民建立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稳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定是以农户作为供方、以农产品为上游产品的一个特殊企业群体,只有与农户建立密切的联系、为农户锻造有利可图的价值链,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凉山州龙头企业几乎都在本地收购原材料,每年带动农户100多万户次,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比较“松散”。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只占13.4%,合作方式占4.5%。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
二、凉山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途径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龙头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管理企业,用制度规范企业”。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在企业内部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农业企业
龙头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必须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及时了解、把握市场需求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和目标市场,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扩大视野,更新营销观念,积极发展现代网络营销技术,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增强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与合作。
3.在技术创新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竞争优势
龙头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必须在提高质量和科技进步方面走在前头。要注重引进关键技术,实现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设计、新工艺、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形成独有的技术“绝招”,储备企业发展后劲,为产品更新换代提供技术支撑,增强竞争力。
4.抓好品牌经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龙头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必须走品牌之路、走名牌之路,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着手进行品牌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加强质量,提高服务意识,加大品牌农产品、名牌农产品的宣传和市场营销,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企业向外树立企业形象,宣传企业经营哲学理念、辐射企业文化的过程,也是企业本身竞争力培育与形成过程。
5.在完善机制中增强带动能力
龙头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必须要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原料供求关系,必须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与农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企业获取原料供给、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保证。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可以多样化,但两者之间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形成比较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赵洪斌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演化与竞争力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1-2.[2]王爱群,郭庆海.中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4):33-43.[3]王德奎.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火车头作用[J].消费导刊,2006
(12).[4]唐明霞,袁春新,郭建华等.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6
(3):53-56.
第三篇:中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中小学布局问题与调整对策初探
——基于河南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现状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常春燕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然而,这项政策在实施中遇到不少的问题。本文尝试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布局调整;问题;对策
近年来,由于农村实行计划生育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逐渐转变,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不断减少。同时,由于农民工子女可以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很多农民工子女选择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就学。农村义务教育的免费政策带来了学生家长择校的无成本化。这一系列问题促使我们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反思。本文主要基于河南地区中小学布局的现况,就中小学布局存在的问题以及调整对策提出一点看法。
一、当前河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校规模过大或过小,规模不经济,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王善迈老师在他的《教育经济学概论》中谈到:学校适度规模是指学校和教师以及各项物质设备之间的比例构成处于最佳状态时,这时的规模就是这个学校的适度规模,包括教师的适度规模、设备的适度规模、以及学生的适度规模1。事实上,河南某些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校规模明显不合理。拿河南省某县为例,由于争夺优质教育资源而产生严重的择校现象。县城的一个示范小学在校生有一千多人,而村里的某个小学由于收不到学生一个年级只有几个学生。虽然我们无法界定学校适度规模的在校生人数范围,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两个学校的规模是不合理的。所谓学校规模经济是指同比例增加对某所学校的投入,其教育边际收益(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始终大于边际成本(生均成本等)的经济现象。因此,学校规模经济也是一个范围。上述两个学校明显不在规模经济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农村小学的边际收益明显低于边际成本。
(2)部分地区适龄儿童上学距离太远。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这样两个渠道:财政拨款、社会集资。社会集资渠道很多,如用于教育的税收:教育费附加、社会集资、捐资、校产收入、个人的投资等,但是数量却很小。农村义务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和农村教育费附1王善迈.教育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加。税费改革取消了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县乡财政危机凸现,也导致了农村教育运转出现危机。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以及教育资源匮乏,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分布不合理,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上学距离远的问题。而且,义务教育的儿童年龄都较小,上学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根据华中师范大学《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课题组对农村上学距离的调研,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部分农村地区上学距离比较远。
关于农村地区学生上学的距离统计结果表(单位:公里)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来,农村中小学上学距离平均是4.8公里左右。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几乎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体力等各方面都不适合这样的远距离上学。针对这样的情况,有的是家长送孩子上学,有的是学校统一接送等。但这些解决方法都不是长久之计,还存在某些隐患。
(3)部分地区学校网点过于集中。一些经济相对好点的部分地区存在学校网点过于集中的现象。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之前,中小学教育都是收费的,而且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收费的标准,私立学校尤其如此。受利益的驱动,当地居民建立了很多私立学校。拿河南省某乡为例,平均1.5—2个自然村就有一个小学。近年来由于农村出生率的降低,以及很多适龄儿童随打工父母在外就读,学校生均人数明显降低,更加突显了学校网点过于集中的问题。在笔者曾就读的一所小学,由于生源的逐年下降,现在每班的学生人数只有十个左右。原本合适的学校布局,在学生人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学校布局显得过于集中。
(4)对优质资源追求造成了教育成本增加,加剧了农民的负担。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河南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相对于城市地区很低,和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农村家长又迫切地希望通过良好的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和人生,为此很多适龄儿童都通过择校来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农村普遍存在的择校情况是儿童被父母送进县城市区的私立学校读书,公立学校由于实施就近入学原则而无法大量接纳外来儿童。而私立学校会收取学生住宿费、伙食费和管理费等一系列费用,这无疑加剧了当地农民的负担。据实地调查,河南省某县城的私立小学每学期所交费用在1000--1500元左右。这笔费用对收入很少的农民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小数字。
2郭清扬.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D].华中师范学,2008.(5)寄宿制中小学问题很多。首先,寄宿制学校增加了农民的教育费用。寄宿制学生较之非寄宿制学生增加了伙食费、住宿费、来往学校的交通费等。可能这些费用本身不算太多,可是对于收入很低的农民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此外,学生住宿的话就不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也增加了负担。其次,很多寄宿制的中小学管理很不规范。比如:有些学校的伙食很差,营养不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有的学校伙食外包,价格较高;有些学校的住宿条件很差,几十个学生挤在一个房间里,很不宜孩子的成长;很多学校根本没有洗澡、医务室这些相关设施。
二、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
(1)学校合并,并重新布局。这种对策又分为增加式和减少式两种。
所谓增加式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进行合并,并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重新建立的学校多于原来学校网点数。增加式合并适合农村偏远地区、山区丘陵农村地区以及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增加式合并有利于学校网点的合理分布,有利于儿童适度距离就学,也有利于学校规模的优化。增加式合并的缺点是可能引起原来学校的不满和抵制。
所谓减少式合并是指在学龄人口普遍减、班额不足的情况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进行合并,并对教育网点进行重新布局,重新建立的学校少于原有学校网点数。这种模式适合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原学校规模较小、校舍陈旧的地方,以及平原地区以及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区。减少式合并有利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模经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这种合并模式会相对增加儿童的就学距离,合并后形成的新学校需要一个时间段的过渡期。
(2)学校网点不变,实施学校兼并。兼并式就是由一所社会声誉和教学质量都比较高的学校兼并另外一所或几所相对薄弱的学校,将校产师资集中,学校规模扩大,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方式又分为分散式兼并和直接性兼并。
所谓分散式兼并是指兼并后所有年级分散在几个校区。比如两所小学兼并在一起后,1--3年级在一个校区,4--6年级在一个校区。分散式兼并适合在学校相距较近,校舍相对都比较好,且校舍不便改作其它用途的地方采用。该模式的优点是便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利于化解布局结构调整中的村际矛盾。例如河南省,由于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人口相对集中,即使生源下降,学校的绝对学生数量仍然较多,再加上地处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学校之间的距离较近,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就可以将两所或几所距离比较近的学校几个年级的学生,如1--3年级,全部集中起来放在甲学校,另外几个年级的学生,如4--6年级,全部放在乙学校,实现生源的相对集中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同时也化解了村际之间的矛盾。这种布局调整方式也会改变学生的上学距离。
所谓直接性兼并是指学校兼并后建立分校区,各个校区都设有全部年级,也既是设立不同的教学点。这种方式既方便学生就近上学,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和丘陵地区以及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矛盾相对突出的地方尤为适合采用这种模式。但这种方式不利于统一管理,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兼并式由于是一所优势学校兼并另一所或几所相对弱势的学校,因而不论是分散式兼并还是直接性兼并都有利于提高区域内的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凡是村与村之间相距比较近、学校办学条件差别较大情况下的学校撤并都适宜采用。
(3)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目前来看,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条件的不足和管理力量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布局调整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各地政府应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对一些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要适当加大经费投入,积极落实学生吃、住等生活的配套设施,从最基本的建厕、建食堂和澡堂等工作做起,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当地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核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职生管教师编制,以保证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学习与心理的正常、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另外,对一些私立的寄宿制学校政府部分也应该加强管理,不能因为学校是私立的而听之任之,应该督促其完善各种基础设施,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
(4)闲置学校资源重新利用,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闲置学校资源重新利用有多钟方式:
①出售关闭的学校,所获资金用于整合后的学校。比如用于整合后的学校添加硬件设施、引进优秀教师、优化学校的后勤系统等,进而达到改善办学条件的目的。
②利用社会教师资源(比如寒暑假回家的大学生)建立农村地区社区大学,立足农村,服务农村,提升当地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③由于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非常艰巨。农民工输出成了河南转移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政策,每年都有大量农民外出就业。河南现在正在进行阳关培训工程,政府可利用闲置的中小学由政府出资举办农民工教育课程,依托当地各类技工学校,突出重点行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安置为目标,重点培训医药、汽车维修、电焊、车工、钳工等各类工种,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④依托当地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由当地政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农业科技课程,帮助33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02).农民解决生产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引导当地农民科学种田,发展副业,增加农民收入。
⑤建立农村特色工艺品生产基地,发动当地农民利用当地资源生产有特色的农村工艺品生产基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⑥建立比较标准化的幼儿园。将农村中小学教学网点调整闲置出来的校舍充分、合理利用,通过变换资产、改建扩建、翻新改造等形式用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努力改善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入好园的问题。以往,农村很少有正规的幼儿园,大部分都是民办幼儿园,办园规模较小,很多教师并非正规的幼师,很难进行良好的幼儿教育。而且这些学校的管理很不科学,幼儿又对外界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有很多的安全隐患。通过对闲置学校的适当改造,可以在农村建立较好的规范的幼儿园。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调整是大势所趋,我们要认识到当地的学校布局问题,并根据布局问题提出相应的调整方式,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当地义务教育的大发展。参考文献:
[1] 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02).[2] 徐吉志.农村小学布局调整:问题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08).[3] 蒋夫尔.西部地区学校布局调整该怎么办[N].中国教育报,2002-12-10.[4] 范先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07),[5] 郭清扬.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资源合理配置[J].教育发展研究,2008(07).[6] 张忠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工作重点[J].教学与管理,2005(09).[7] 罗银利.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8] 罗兆夫.对农村中小学布局问题的宏观思考[J].河南教育,2001(09).[9] 郭清扬.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D].华中师范学,2008.[10] 周芬芬.效率与公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冲突与协调[D].华中师范大学,2008.
第四篇:xxx行业竞争力研究
第一章 xxx行业竞争力研究:以XX公司的竞争力分析为例:核心竞争
力、五力模型、竞争战略
第一节 XX公司概述
一、XX公司简介二、二、XX公司基本战略及商业模式概述
第二节xxx行业营销模式分析
一、行业内企业典型营销模式分析
二、XX企业营销模式分析
第三节xxx行业研发模式分析
一、行业内企业典型研发模式分析
二、标杆企业研发模式分析
第四节xxx行业盈利模式分析
一、行业内企业典型盈利模式分析
二、XX企业盈利模式分析
第五节xxx行业生产模式分析
一、行业内企业典型生产模式分析
二、XX企业生产模式分析
第六节xxx企业战略发展模式分析
一、行业内企业典型战略发展模式分析
二、XX企业战略发展模式分析
第二章xxx行业竞争力分析总结
第一节xxx行业企业竞争力问题总结
一、总体企业资源及异质性特征分析
二、总体企业的能力状况及差异性分析
三、xxx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二节xxx行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一、如何把握国家新型战略性产业的投资契机
二、如何从资源能力范畴对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三、如何构筑竞争性壁垒和战略联盟
四、如何从企业自身出发找到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
第五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众所周知,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促进技术革新、繁荣市场供给的重要力量。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中小企业已占我国全部注册企业的99%,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销售额占57%,出口总额占全国的60%。此外,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75%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往往具有比较灵活的机制,在社会分工中承担着提供就业机会、振兴地方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角色,近年更成为知识创新的主要力量。按照200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2003年我国经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360万家,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6%,提供的出口额占全国的62.3%,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从所有制看,“三资”和个体、私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占绝对比重;无论是产值、利税还是出口量,中小企业都占重要份额;第二,在发展趋势方面,“小而特、小而专”替代“小而全”渐成气候,为大企业协作配套越来越多;第三,在竞争力方面,不少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效应较高,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同时,我们又不难发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短缺、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战略意识薄弱,过分注重短期盈利,“重战术,轻战略”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投机性,难以促经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第二,技术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导致企业缺乏成长潜力;第三,不能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往往在自己主营的业务尚未具有强竞争力的情况下就实施盲目的多元化经营,将资源分散到多个业务领域;第四,人力资源质量普遍不高,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思想,职工整体文化,技术素质不高或参差不齐;第五,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第六,受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影响,如果国家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不能真正用于扶持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信贷政策也不能真正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可以看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其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从经济学角度看,竞争力就是经济效率(或生产效率)。众所周知,竞争是构成市场经济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不存在市场,也就不存在竞争。竞争的唯一表现形式是国内产品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但由于实行封闭经济,国际间的竞争非常有限。这种计划水平与市场机制之间的有限竞争,一方面由于计划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时高昂的交易成本使得计划失效,另一方面因为竞争压力和激励不足难以诱发企业内在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结果造成了产业发展停滞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在开放、自由和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率,包括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两个部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既要关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来实现产出最大化问题,又要关注产品和要素价格、盈利能力、市场份额等来实现成本最小化问题。前者是为了获得技术效率,而后者是为了获得配置效率。
以往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中,文献繁多而且存在观点不尽相同的诸多流派,都从不同角度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指导。本文主要从波特五力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着手,探讨影响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波特五力理论主要从供方侃价能力、买方侃价能力、替代品威胁、进入威胁以及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状况五个方面对企业的生存环境进行分析,并指出企业应该具备的资源和能力。该模型实际上阐述的是行业内最重要的资源能力以及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为:价值性、独特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力理论首先指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运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和稀有的:一方面,没有利用价值的资源不构成竞争力;另一方面,资源稀缺性会导致资源的供不应求,占有这种资源的企业才能够具有竞争力。除此之外,核心竞争力理论还指出企业所拥有的这些稀缺的资源和资源运用能力必须是竞争者所难以模仿复制的,同时竞争者也不可能拥有替代资源或替代性的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对于资源和资源的运用能力具有独占性。波特五力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事实上都对企业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资源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作了描述。前者描述了构成企业竞争力需要哪些资源和能力,但是没有明确说明为什么拥有这些资源和能力则拥有核心竞争力;而后者则指出一些企业之所以能够比另外一些企业更有竞争力,主要原于这些企业掌握了行业中对客户形成价值的稀缺不可复制的资源和能力。
可以看到,波特五力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本质含义是相同的,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将核心竞争力的思想运用到波特五力分析中,对企业的资源和运用资源的能力进行分析,指出稀缺的资源及其运用能力的具体构成,同时指出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企业资源和能力能够具有稀缺价值性和不可复制性,从而整合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波特五力理论;在此基础上,可以将表征竞争力的不同要素用财务指标予以量化,为管理者提供客观的数据分析与理论指导。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2)
在中小企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应该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企业必须注重创新。创新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创新可以分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方面。在管理创新方面,要重视战略管理,不能急于求成,被短期利益所迷惑,而应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避免决策的盲目性、随机性。以人为本,创建学习型组织,运用恰当的引进、约束、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同时注重风险管理。利润是风险的回报,提高风险报酬率和经营安全性,抓住机遇,取得竞争优势。在技术创新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人才少,所以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可以采用技术转移,以产学研联合为主的技术转移,中小企业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实验室,研究所等研发机构,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技术创新回报。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相对与技术转移来说还有一条更快更简捷的路那就是利用失效的专利。我国有22多万失效专利,使用率非常低,中小企业可以免费使用这些专利,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二次创新和开发。其次,企业应该走出自身特色。一是市场定位策略,在战略基点上,中小企业要努力做市场补缺者,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成为行业里的市场领导者或市场挑战者。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可以采用依附策略,通过依附大企业,成为大企业的某种特殊原材料,零部件或服务的供给专家,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二是集中差异化策略,以差异化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表现在能提高购买者利用满意度。应该使有限的资源的到更有效的利用,只有集中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与进入能发挥企业优势的领域,采用“小而精,小而专”的策略,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在专业领域内谋求实现差异化,取得竞争优势。
再次,企业需要实施积极的战略风险管理,注重非价格竞争策略。企业间市场竞争手段大体有
价格因素与非价格因素两类。中小企业面对竞争采取的第一步措施是改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降低产品价格,第二是改进产品质量,第三步是开发新产品。从这可以看出企业在竞争措施上偏重于优先采用短期内见效快的价格竞争,其次才考虑采用长期的产品差异化竞争措施。在一定条件下,运用价格手段展开竞争是必要的,但价格竞争往往会两败俱伤。目前在世界各国,非价格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式,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通过市场营销组合中的非价格因素刺激需求和推动购买。价格竞争容易引发竞争者的及时反应,很快便会抵消首先发起者的竞争优势。非价格竞争也会遭到对手的反击,但速度要慢得多。因为非价格手段的变化一般不太明显,也不易仿效。中小企业应该立足于长期利益,更多考虑将非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的战略手段。
中小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扩大就业、优化经济结构以及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育和成长,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要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之外,更重要的还要依靠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培育核心竞争能力,这样企业才能真正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而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在中国,小企业靠自身,大企业靠环境。企业做大靠战略,做强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之源,而其战略实施能力(执行能力、速度能力、反应或适应能力等)已成为一个企业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前提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核心竞争力的判断准则 对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核心竞争优势),目前有不同的定义。国内学者将其定义为: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某些环节上明显具有优势,并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也有的学者将核心竞争能力分为五个方面:公司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公司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公司的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公司创造品牌和运用品牌的能力;公司独特的文件和价值观。判断一个企业的能力是否为核心竞争力,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而要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它应符合四项具体标准,即它应是有价值的能力、独特的能力、难以模仿的能力和不可替代的能力。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一种能力若成为核心竞争力,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它是有价值并不可替代的;从竞争者的角度看,它是独特并难以模仿的。只有同时符合这四项标准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许多成功企业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例如:英特尔公司不断推出新的CPU的技术创新能力;可口可乐公司对顾客认识的把握、营销和商标管理的经验以及高超的管理能力;海尔公司的品牌推广、广告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等等。这些成功的大企业,正是由于在发展初期时,就精心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把它作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通过集中企业资源及对本行业的专注、忠诚和持续投入,苦心经营,一步一步成长壮大,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中小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逊于大型企业,比如:资金不足,在市场化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对机会的把握能力不强等等。但中小企业也有很多大型企业不具备的优势,比如机动灵活、反应灵敏、危机感强烈、富于进取等,所以,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克服不利因素,避己之短,扬己所长。核心竞争力的培训也是如此,企业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企业特征的核心竞争力。1.树立战略经营理念,提高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往往比较关注眼前的生存问题和短期利益的获取,而忽视长远打算,缺乏战略经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然而,企业应该认识到,树立战略经营理念、提高战略管理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中小企业只有树立战略经营理念,即建立一个相对完备和科学的战略管理体
系,确立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制定一个切实可行且富有挑战性的战略方案,并对战略方案进行有效的实施、控制、修正和评价,才能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还应充分认识到,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某一时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该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例如,海尔集团在1984年曾是一个亏损额达147万元的小型企业,但自从张瑞敏上任后,注重把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紧密相联,从而使海尔成为当今中国家电行业获得成功的典范。2.重视企业安全,专注核心业务 市场化生存下的企业,都面临着各自的竞争对手,企业要充分重视竞争,更要有技巧地回避竞争,采取避重就轻的策略,以自己的安全生存、利益保证为前提,尽量将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排除掉。多元化战略往往被认为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企业利润、分散经营风险的一种手段。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盲目的追求“大而全”,从而跌入了多元化的陷阱。中小企业往往不宜搞多元化经营。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的今天,企业进行差别化经营与管理非常必要,一些成功的大企业尚且兢兢业业地专注于发展主业,实力弱小的中小企业更应如此。中小企业应该集中资源,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实施“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经营战略。在某一领域进行专业化经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的特色,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方式和方法等。著名企业格兰仕的成功就在于它选择了正确的经营战略,即先做强后做大。中国中小企业大多寿命不长,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把“做强”与“做大”搞颠倒了,往往是先做大后做强,结果就出现许多像爱多这类速生速亡的短命企业。格兰仕的竞争战略是依靠已有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去扩大规模优势,之后再扩大比较优势,进而扩大规模优势,如此循环,逐步形成在微波炉制造方面的竞争力,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规模超一流的生产力。这一点很值得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学习和借鉴。
3、加强企业周转能力,强化企业创利能力 企业在创新的同时要有迅速周转的能力,这其中速度很重要。很多人对速度的理解不深刻,在此举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Dell,一个是沃尔玛。Dell的利润并不高,但是Dell能做到全球电脑界的头把交椅,在于它的周转速度快。在绝大部分的行业中,速度成了竞争的关键。现在要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规模不一定必然是优势。长虹当年取胜,是因为它有规模,但现在的规模成了一种拖累。现在要的是速度,因为消费者喜新厌旧的速度更快了。这个速度能够带来节约成本的效应,当毛利趋于平均化,当创新趋于雷同化的时候,胜负就取决于谁能更快周转。比如说100万,每次投资10%的盈利,100万周转两次就是20万。100万压在这里慢慢做,周转一次就只赚10万。同样一个定价,谁周转快,谁就能节约成本,因此速度问题很重要。为什么中国很多的市最后都关门倒闭了,关键是它们没有学到沃尔玛经营的精髓——速度。现在速度的竞争变成21世纪经济载体竞争的关键所在,速度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关键点。
4、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处于成长的活跃期,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忠诚,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企业凝聚力。企业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企业的各种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那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自然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最难以模仿和最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
5、强化组织管理。高效地组织结构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市场灵活性,从而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客户价值,并不断吸引新客户,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规模小、人员少、管理幅度窄,因此具有对市场反应灵敏,管理成本低的优势。当前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加快,要求企业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这使得中小企业的这种速度和灵活性的价值与日俱增。中小企业要充分发挥这些比较优势,精简机构,改变传统的塔形组织结构,建立扁平化组织,从而保证企业内部的沟通渠道的畅通,使企业在恰当的时间内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威胁做出的有意识的反应以获得竞争优势。此外,要及时抓住市场机遇、有效规避行业风险,保证企业各项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企
业活着是硬道理,市场化存活的保证是首位的,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要有安全性的重视,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自身产品、客户、市场的阶段培养。在机会把握能力上,对现有机会的延伸是最安全的。重视竞争而又懂得回避竞争,归避风险,最好采取避强策略,在那些对手不注意的地方下手,会让自己成功的机率更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企业付出长期的努力,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需要企业全体上下众志成城、持之以恒。虽然这个过程是长期的,但它的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倾力打造自己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以专业的形象去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