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10月用《农业经济管理》复习指导

时间:2019-05-12 18:5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8年10月用《农业经济管理》复习指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8年10月用《农业经济管理》复习指导》。

第一篇:08年10月用《农业经济管理》复习指导

2008年10月《农业经济管理》复习指导

一、判断题(1'×10)

(√)1.农业国民经济基础作用的大小是由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来决定的。(×)2.随着社会经济利科技的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小。越大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高低是由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大小决定的。

农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

(×)4.农业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但不是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所有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

(×)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是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是(√)6.农产品是人类生存最必需、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7.按经营方式的不同,农业可分为粗放农业与集约农业。(√)8.按农产品的品质来分,农业可分为粗品农业与精品农业。(×)9.目前我国已消灭了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剪刀差。尚存在(×)10.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会逐步扩大。缩小(√)11.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实质上是工业对农业的剥削。

(×)12.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织(×)13.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是一致的。不一致

(√)14.农业在解决人类衣食方面起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5.由于农产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6.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17.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人类活动的起点。(√)18.农产品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

(√)19.农业人口不断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是一个必然的趋势。(√)20.我国农业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21.农业现代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世界性概念。(√)22.根据我国的国情,农业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粮食的稳步增长。(√)23.现代农业是农业机械化、科学化和社会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24.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的稳步增长(×)25.专业户经营的特点是自给自足。以商品生产为主(×)26.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的社会化生产是矛盾的。不矛盾(√)27.农业的社会化并不排斥家庭经营。

(√)28.农业现代化过程,就是不断产生剩余劳动力的过程,就是农民非农化过程。(√)29.农业企业的商品产值构成可既反映该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水平。

(√)30.农业生产社会化是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服务体系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总称。(√)31.家庭承包经营是双层经营的基础。

(√)3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是由各方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33.土地是劳动的产物。自然历史

(×)34.通过垦荒种植,可以扩大土地的面积。耕地

(√)35.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十分珍惜土地。

(×)36.粗放经营是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途径。集约经营(√)37.农业生产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

(√)38.如使用得当,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土地的肥力不仅不会耗竭,而且还会提高。(√)39.在不改变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依法有偿转让。(√)40.农业本身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

(√)41.机械技术是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主体。(×)42.精耕细作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43.使用良种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44.农民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

(√)45.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6.联系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是农业技术推广。(√)47.农业技术资金积累具有多样性和配套性。

(√)48.农业技术推广应坚持试验、示范、逐步推广的原则。(×)49.农业技术装备具有较高的利用率。较低

(×)50.在自给性农业阶段,农业技术装备主要由工业部门提供。

靠农业内部的自我武装

(√)51.农业技术推广是联系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52.农业劳动力资源避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

(√)53.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是指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54.农业劳动力资源具有流失性、可再生性和构成元素的两重性等特点。(√)55.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大约为4.5亿人。(×)56.农业资金的间转期长,周转速度快。慢(×)57.农业资金的周转期短.周转速度慢。快(√)58.农业资金运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59.当投入的劳动消耗为一定量时,经济效益同产出的有用成果成反比。正比(×)60.当产出成果为一定量时,经济效益同投入的劳动消耗成正比。反比

(×)61.劳动消耗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力的消耗。人力的消耗和生产资料的消耗(×)62.劳动占用是指生产过程中占用的劳动力数量。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原材料(√)63.在一年内,固定资产投入生产的时间越多,其价值转移就越快(多)。(√)6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发展农业的基础。(√)65.套作可以提高复种指数,缓和农业劳动的季节性。(×)66.混作既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地力,又便于农作物的管理。(√)67.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部门发展的基础。(×)78.森林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69.渔业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

(√)70.混作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地力,但不便于作物的收获和管理。(√)71.木材采伐与森林培育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为采育结构。(√)72.捕捞和养殖是水产品的两大来源。

(√)73.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74.价值是制定价格的唯一依据。不是

(√)75.粮食价格,对市场上其他商品的价格的形成和变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76.农产品价格问题不仅是个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个政治问题。

(×)77.提高农产品价格扩大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减小(√)78.剪刀差的实质是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

(×)79.现代市场观念是“我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的观念。

“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

(√)80.农产品价格是围绕农产品价值而上下波动的。(×)81.农村义务教育属于个人消费的范畴。公共(×)82.农村医疗卫生属于个人消费的范畴。公共

(×)83.公共消费的支出应主要由参加公共消费的个人承担。政府

(√)84.市场体制只有在没有价格扭曲的市场中才能有效地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85.税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86.国家对农业宏观调控的实质就是要促使农业生产朝着国家预定的目标发展。(×)87.利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具有直接性和非强制性等特点。间接(×)88.法律手段同其它调控手段相比,具有约束性、强制性、原则性等特点。

稳定性、规范性、事先性

(×)89.法律手段不同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具有强制性,行政手段不具有强制性。具有(×)90.农业政策与农业法律相比,农业政策往往比较原则、明确规范、具体。

执行时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填空题(1'×10)

1.工农产品,是国家从农业中积累资金的间接形式。剪刀差

2.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棘手的四大问题是人口、、能源、环境污染。粮食 3.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再生产相交织。经济 4.农业经济管理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又要尊重。自然规律

5.农业中的土地不但是劳动场所,而且是农作物生长的。基地 6.农作物生长的好坏,直接依赖于的高低。土壤肥力 7.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8.我国工业原料的来于农业。百分之40 9.我国轻工业原料的来源于农业。百分之70 10.我国衣着原料的来源于农业。百分之80

11.农产品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 12.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 13.可供人们种植的土地面积是的。有限

14.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的稳步增长。粮食 15.我国农民的承包地属于所有。农民集体

16.我国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所占的份额为。40%左右 17.农业现代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概念。世界性

18.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贸工农一体化、一条龙”经营的简称。产供销 19.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经营一体化 20.我国每年净增人口大约为人。1500万

21.我国中低产田面积占现有耕地面积的比例为。70%左右 22.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平方公里。130万 23.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量为吨。50亿 24.我国的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 25.据测算,每亩林地可多蓄水立方米。20 26.土地肥力包括自然肥力和肥力。人工

27.保护和扩大农业用地同农业是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两条基本途径。集约经营 28.以提高劳动效率为主从而节约人量活劳动的技术是节约型技术。劳动

29.农业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分别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和技术。中性 30.农民既是农业技术成果的接受者和使用者,又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

31.农业机械化的完整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量的规定性、动态性、性。系统协调 32.农业技术装备的投资回收期。较长

33.农业资金运动规律是由阶段到生产阶段再到销售阶段。贮备 34.生产周期愈短,流动资金的周转就。愈快

35.农业劳动消耗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人力和。生产资料 36.劳动占用的价值形态是占用的。资金

37.农产品成本是指生产每一单位一定质量的农产品所消耗的各种生产资料和等总的费用支出。劳务(人工)

38.农产品价格是调节农业生产最的经济杠杆。灵敏

39.一种农产品同另一种农产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为。农产品单项比价 40.农产品收购价格之间的差价有:地区差价、质量差价和差价。季节

41.同一时间、同一市场工农业产品交换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为。工农业产品比价 42.财政是一个范畴,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历史 4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财政,反映的是的分配关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4.税收入是国家强制地、固定地、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无偿

45.衡量农民消费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实物消费量指标、服务消费量指标和消费量指标。价值 46.国家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手段、金融手段和手段。价格 47.价格手段调控方法具有间接性和等特点。非强制性

三、选择题(1'×18)

1.“白色农业”是指(C)A.生态农业B.露地农业C.工厂农业D.海洋农业 2.“蓝色农业”是指(D)A.生态农业B.露地农业C.工厂农业D.海洋农业 3.绿色农业是指(B)A.生态农业B.露地农业C.工厂农业D.海洋农业 4.狭义农业是指(C)A.畜牧业B.林业C.农作物栽培业D.渔业 5.按物质循环利能量交换,可把农业分为有机农业和(C)

A.粗品农业B.精品农业C.石油农业D.海洋农业 6.按经营方式,可把农业分为粗放农业和(A)

A.集约农业B.精品农业C.生态农业D.石油农业 7.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根本原因是(D)

A.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科技落后B.农业基础差,农民收入低 C.社会总人口多,农业人口比重大

D.农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农产品是人类生存最必需、最基本的生活资料)8.农业作用的大小是由(C)决定的。

A.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B.农业科技水平

C.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D.农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9.我国农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下降,说明(A)

A.农业永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B.农业重要性程度在降低 C.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下降D.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上升

1O.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在人们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会(B)

A.上升B.下降C.提高D.稳定不变 11.以下不属于农业现代化内涵的是(A)的现代化

A.农民生活水平B.农业生产手段C.农业生产技术D.农业生产管理 12.反映农业发达程度的指标是(A)

A.农业劳动率B.农民医疗卫生水平C.农民文化程度D.森林覆盖率 13.反映农村富裕程度的指标是(C)

A.土地生产率B.农业劳动生产率C.农村经济净产值D.森林覆盖率

14.反映农村文明程度的指标是(C)

A.森林覆盖率B.水土流失量C.农民文化程度D.农业劳动生产率 15.保证社会安定的基础是(C)

A.增加农民收入B.农村劳动力转移C.确保粮食的稳步增长D.保护耕地 16.“两高一优”农业是指(B)

A.高产出、优价格、高效益农业B.高产出、优品质、高效益农业 C.高投入、高产出、优环境农业D.高投入、优品质、高效益农业 17.反映农业发达程度的指标是(A)

A.农业劳动生产率B.资金利润率C.垦殖指数D .土壤有机质含量 18.以下不属土地资源特性的是(C)

A.面积的有限性B.严格的区域性C.性能的同质性D.功能的永久性 19.以下关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说法错误的是(B)

A.农民土地的承包权30年不变B.农村十地的承包经营制度30年不变 C.农户在承包期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D.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依法可以有偿转让 20.淡水资源是一种(B)

A.无限量可再生资源B.有限量可再生资源C.有限量不可再生资源D.无限量再循环 21.衡量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指标是(B)

A.资金利润率B.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机械马力数C.单位面积产值D.水土保持面积 22.衡量土地规模是否适度的标准是(D)

A.农产品数量B.拥有的土地数量C.单位面积上投放的劳动力数量D.经济效益 23.以下不属于农业科学技术特点的是(A)

A.周期性B.相关性C.综合性D.区域适应性 24.以下表述错误的是(C)

A.农业技术应用效果具有不稳定性B.农业技术成果应用具有分散性 C.农业技术成果应用具有稳定性D.农业技术成果开发的周期较长 25.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主要作用是(A)

A.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B.提高土地资源生产率 C.提高土地资源生产力D.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26.施用有机肥料,属于(B)

A.劳动节约型技术落后B.资源节约型技术C.中性技术D.成本节约型技术 27.农业资金运动的特点是(A)A.周转期长B.流失性C.分散性D.周转速度快 28.以下属于农业固定资金范畴的是(D)A.种子B.农药C.化肥D.种畜 29.以下属于农业流动资金范畴的是(C)A.农机具B.种畜C.种子D.役畜 30.以下不属于农业流动资金范畴的是(D)A.种子B.农药C.化肥D.役畜 31.以下不属于农业固定资金范畴的是(B)A.农机具B.种子C.种畜D.役畜 32.固定资金运动的特点是(A)

A.其价值逐步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B.其价值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其价值是固定不变的D.其价值在新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消灭 33.流动资金运动的特点是(C)

A.其价值逐步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B.其价值以折旧的形式分摊到新产品中去 C.其价值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D.其价值是固定不变的34.在同一块土地上,在农作物成熟之前其行间成带间种植后季作物,如在小麦田里种玉米,此

种植方式称为(A)A.套作B.间作C.混作D.轮作

35.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播种的种植方式,称为(C)

A.套作B.间作C.混作D.轮作

36.薯类作物属于(B)作物。A.油料B.粮食C.纤维D.嗜好

37.小麦田里种棉花,此种种植方式是(C)A.间作B.混作C.套作D.单作 38.在同一块地里,将小麦和蚕豆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播种,此种植方式是(B)

A.套作B.混作C.间作D.单作 39.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的发展趋势是(D)

A.林业的发展速度快于种植业B.种植业的发展速度快于畜牧业 C.种植业的发展速度与林业的发展速度大致相等D.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种植业 40.水土保持林属于(B)A.用材林B.防护林C.特种用途林D.经济林 41.防风固沙林属于(A)A.防护林B.经济林C.特殊用途林D.薪炭林 42.以下可以衡量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状况的指标是(D)

A.农业总产值B.农民人均纯收入C.农业净产值D.土地利用结构 43.下列轮作搭配方式中最有利下土壤肥力恢复和提高的是(C)

A.深根作物与浅根作物B.谷类作物与油菜作物 C.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D.谷类作物与薯类作物

44.一公斤猪肉的价格为24元,一公斤大米的价格为3元。则猪肉对人米的比价为(B)

A.6:1B.8:1C.1:6D.1:8

45.以2007年为基数,2008年经济作物类价格指数为126,谷物类价格指数为120,则(C)

A.2006年经济作物价格比谷物提高的幅度为10.5% B.2006年经济作物价格比谷物下降的幅度为lO.5%

C.2006年经济作物价格比谷物提高的幅度为5%【126÷120-100%=5%】 D.2006年经济作物价格比谷物下降的幅度为5%

46.同一种农产晶在同一市场上不同季悼的价格差额,是(A)

A.季节差价B.品质差价C.地区差价D.质量差价 47.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价格剪刀差的根本途径是(D)

A.提高农产品价格B.降低工业品价格 C.提高农产品价格,并降低工业品价格D.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8.一般而言,某户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该户家庭(A)

A.越贫困B.越富裕C.毛收入越高D.净收入越高

49.以下属于个人消费内容的是(D)A.医疗卫生B.义务教育C.交通D.农用机械 50.农业补贴属于国家对农业进行宏观凋控的(C)

A.行政手段B.金融手段C.财政手段D.法律手段 51.农业信贷属于国家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B)

A.行政手段B.经济手段C.财政手段D.法律手段 52.农业保险属于国家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C)

A.行政手段B.财政手段C.金融手段D.法律手段 53.农业税收属于国家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D)

A.行政手段B.法律手段C.金融手段D.财政手段 54.农产品保护价属于国家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D)

A.财政手段B.金融手段C.行政手段D.经济手段

55.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下降的规律,称之为(C)A.马克思定律B.马尔萨斯定律C.恩格尔定律D.凯恩斯定律 56.以下可以拍卖的土地是(A)A.四荒地B.基本农田C.耕地D.农用地

57.政府制定农产品收购收购时,其价格的最低线是(C)

A.工农产品的价格比B.农产品的比价C.农产品生产成本D.确保农民收入水平58.考核劳动力利用经济的评价指标是(A)

A.单位劳动时间的农业纯收入B.劳动力的利用率

C.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力人数D.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日数 59.考核资金利用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是(B)

A.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金量B.单位资金的农产品量

C.单位劳动力拥有的资金数量D.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的比例

四、名词解释(3'×4)

1.农业生产社会P20是指农业由孤立的、封闭型的自给性生产的农业,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社会生产的农业的过程。

2.农艺过程专业P23是指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或自给自足经济向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商品经济转化。

3.农业生产商品P25是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作业环节,由原来一个生产单位独立完成,转变为若干专门企业分别完成。

4.农业产业化经营 P39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前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体的利益集团或利益共同体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

5.适度土地规模经营 P59是指农业生产单位在最适当的土地面积上的经营,亦即土地面积能保证最佳经济效益要求的经营。

6.农业适用技术 P72是指那些与技术使用单位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相适应,能取得生产经营所预期的最佳效果的农业技术。

7.农业技术装备 P73是指农业中使用的生产工具和其他劳动资料的总称,包括各种农具、农业机械、运输工具、生产性建筑设施、役畜、种畜等。

8.农业劳动生产率 P83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其创造的产品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

9.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分析 P98是指通过一系列指标对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状况进行计算和评价,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目的是要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

10.农业生产部门结构 P106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农业各生产部门的组成及内在联系。

11.畜牧业 P123是指利用动物的生命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以取得畜禽产品的生产部门。

12.渔业 P126是指以水域为依托,利用水生生物的生命机能,通过采捕和养殖劳动取得水产品的生产部门。

13.工农业产品比价 P138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市场工农业产品交换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

14.农民消费水平P165是指按我国农村人口平均计算的在一定时期内人均消费的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数地、质量、品种、结构及其消费效果。

15.农民的消费结构 P169 指农民总消费支出中各类不同性质的支出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16.农业宏观调控 P176是指国家各级政府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及其它手段,对农业经济运行的发展方向、结构、速度等重要问题,从总体或总量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的一种行为。

五、简答题(6'×5)

1.为什么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P1

答:⑴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解决人类衣食方面起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⑵ 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 ⑶ 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⑷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规律。

2.我国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P6 答:⑴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所有制的基本形式;

⑵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

⑶ 农业人口多,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 ⑷ 我国农业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但现代科学技术水平较低;

⑸ 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且差异性较大。

3.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P10

答:⑴ 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的机械化。

⑵ 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内容。

⑶ 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P11

答:⑴ 用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装备农业;

⑵ 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得到广泛运用; ⑶ 农业生产日益社会化;

⑷ 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产品生产,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⑸ 农业生产的效率空前提高。5.农业企业专业化的优越性 P21

答:⑴ 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企业的优势,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⑵ 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科学化的发展; ⑶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⑷ 有利于农产品的贮藏、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 ⑸ 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6.农业企业专业化的制约因素 P22

答:⑴ 企业在专业化产品生产上拥有优势的程度;

⑵ 该项专业化产品的市场容量和价格; ⑶ 需要购入的商品的供应条件和价格;

归根到底,农业企业专业化的发展受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7.商品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P25

答:⑴ 农业生产商品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⑵ 农业商品化是整个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

⑶ 发展商品生产是农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日趋完善的客观需要。8.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功能 P40 答:⑴ 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⑵ 有利于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引入市场; ⑶ 有利于缓解农业资金短缺的矛盾; ⑷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9.推进适度土地规模经营的原则有哪些? P60 答:⑴ 适度原则;

⑵ 坚持农民自愿原则;

⑶ 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原则,但又允许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

10.为促进适度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P61

答:⑴ 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建设小城镇,使农业劳动力能往这方面转移,为土地转移创造

前提。

⑵ 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使土地能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

⑶ 以农户为基础,建立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流通领域的合作。⑷ 搞好农业机械化利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工作。11.简述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P67 答:⑴ 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

⑵ 农业生产手段及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进步; ⑶ 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

⑷ 农业生产劳动者与管理者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及管理技能的进步。

12.我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即,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具体措施)P70 答:⑴ 大力推广以良种为中心的生物技术;

⑵ 积极使用化学技术; ⑶ 重视农田水利技术;

⑷ 总结、整理、继承和推广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 ⑸ 综合运用农业资源开发技术;

⑹ 有步骤、有选择地推广农业机械技术。

13.目前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P75

答:⑴ 农业机械化资金短缺,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较低;

⑵ 农业比较利益低,使农民缺乏推广使用农业机械的内在冲动; ⑶ 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阻碍了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

⑷ 农业专业化程度低,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仍处于“小而全”的状况,同时,农户生产

规模又十分狭小,经营分散,使农业机械缺乏良好的作业环境; ⑸ 农机产品质量较差,能耗、工作效率大大低于国外先进水平; ⑹ 农机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所有这些,都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4.选择农业实用技术的基本的原则。P72

答:⑴ 遵循生物学规律,能满足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以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

⑵ 遵循经济规律,讲究经济效益; ⑶ 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15.农业技术装备的特点和要求。P73

答:⑴ 现代农业技术装备主要依靠工业来生产供应;

⑵ 农业技术装备具有多样性和配套性; ⑶ 农业技术装备使用使用具有分散性; ⑷ 农业技术装备的利用率低;

⑸ 农业技术装备的使用需要较多的投资。

16.农业劳动的特点 P81

答:⑴ 农业劳动时间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⑵ 农业劳动的周期长,劳动的效益具有差异性; ⑶ 农业劳动场所的分散性; ⑷ 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17.农业资金(运动)的特点 P92

答:⑴ 农业资金的周转期长,周转速度慢;

⑵ 农业资金运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⑶ 农业资金利用的效益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18.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的特点 P107

答:⑴ 农业生产部门结构与自然环境密切联系;

⑵ 农业生产部门结构有地区差异;

⑶ 农业生产部门结构存在稳定性与多变性。19.农产品价格杠杆的作用 P135

答:⑴ 农产品价格是调节农业生产的经济杠杆;

⑵ 农产品价格对其他商品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⑶ 农产品价格直接涉及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⑷ 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20.完善农村市场机制 P140 答:⑴ 健全合理的市场结构;

⑵ 适应市场需要,开辟流通渠道; ⑶ 树立现代的市场概念; ⑷ 加强农村市场调研和预测。21.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P176

答:⑴ 农业宏观调控是保证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客观要求;

⑵ 农业宏观调控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⑶ 农业宏观凋控是巩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客观要求; ⑷ 农业宏观调控是农业生产特点的客观要求。

六、论述题(10'×2)

1.论述农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P3 答:⑴ 农业是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⑵ 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 ⑶ 农业是其他部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⑷ 农业是现代化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⑸ 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是换汇的重要物资; ⑹ 农村是广阔的工业品市场; ⑺ 农业可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⑻ 农业是保证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稳定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论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中战略措施。P16

答:⑴ 要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发展战略;

⑵ 以高产、优质、高效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目标;

⑶ 要加快农业和农村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战略转变; ⑷ 要在实现粮食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⑸ 要大力推进农业的技术改革; ⑹ 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⑺ 加速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⑻ 搞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控制人口增长; ⑼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⑽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3.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何客观必然性?(即,为什么必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P39 答:⑴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①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内在需求

①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与农产品需求的普遍性、连续性矛盾; ②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加工、销售、保鲜、贮存问题。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市场农业的客观需要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行有效的对接,帮助农民解决资金、信息、销售问题。

⑷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

农业产业化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4.保护和扩大农业用地的途径有哪些? P50

答:⑴ 保护已纳入生产使用的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不被乱占乱用。

① 强化全国土地的统一管理; ② 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③ 强化土地使用的法制管理;

④ 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控制。⑵ 有计划地扩火农业刚地,① 有计划地开发荒地资源,变宜垦地为耕地; ② 因地制宜多方向开发利用荒地资源;

③ 推行能够调动农民扩大农业用地积极性的改革措施。

5.提高我国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有哪些? P53

答:⑴ 加强农业投入的同时,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① 实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以及用其它先进技术设备武装农业。② 在农业生产中广泛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③ 积极进行农业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用地的质量,增加与发展生产有关的其他基本

建设。

④ 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

⑤ 开展农产品加工和产品的综合利用,以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⑥ 改善经营管理,讲究投资经济效益。⑵ 扩大复种面积

扩大复种面积是发展农业集约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当因地制宜和创造各种条件,使各地的复种面积尽量扩大。

⑶ 改革农业生产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生产部门的比重 ⑷ 完善农村经济政策,调动农民集约经营积极性

① 稳定土地使用权的承包关系;

② 农户承包土地的使川权,在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可以依法有偿转让他人使用; ③ 农户在承包期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6.实现适度土地规模经营,需具备哪些条件? P60

答:⑴ 非农产业发达,劳动力已大部分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非农产业获得有保障的较优厚的收

入,群众愿意转出承包的土地。

⑵ 农业机械化利各种社会化服务工作搞得较好,能做到机耕、机播、机收,生产资料的供应

得到保障,能便利地加工和销售产品,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都能畅通无阻。

⑶ 健全农产品市场,使土地经营者真正独立自主地经营、顺利出售产品,并从合理的价格中

获得较好的赢利,使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单位得到优于从事其他经营的平均收益。⑷ 实行规模经营的经营者是种田能手,有经营较大土地面积的能力,能真正发挥各种生产要

素的作用。

⑸ 需要有正确的政策。

7.科学技术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P68

答:⑴ 科学技术是农业产量不断增长的主要因素;

⑵ 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强有力的杠杆;

⑶ 科学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农产品成本和价格,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⑷ 科学技术住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8.为什么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长期不变? P213

答:(1)家庭承包经营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2)这种经营方式,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3)家庭承包经营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个层次,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有利于两方面的积极性的发挥。当前的重点是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搞好社会化服务。

(4)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此项政策,有利于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安心生产,增加投入。

(5)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6)从农村经济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继续完善所有制结构。

第二篇: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_在线作业_A

一 单项选择题

1.城乡人口迁移学说是由哪一个经济学家提出来的?(托达罗)

2.由于市场是一种“效益和效率”为先的经济形态,所以当劳动力在某一生产部门形成劳动力成本过高而不经济的状态时,市场将迫使该生产部门或单位排除多余的劳动力。这是劳动力转移的(节约)原则。

3.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非农就业机会和总量,赶不上农村人口绝对量的增长。也就是非农就业机会较快增长的效应,被更快的农村劳动力的增长抵消了。这就是人口(阻滞)效应。

4.资金的储备阶段是农业资金运动的(第一)阶段,也叫供应阶段。

5.固定资金的运动,从固定资产的购置开始,属于(一次性)投入。

6.按来源,可把农业资金分成(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

7.按分配形式,可把农业资金分成(财政资金和借贷资金)。

8.按用途,可把农业资金分成(基本建设资金、生产资金和专用资金)。

9.按周转性质,可把农业资金分成(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

10.资金的循环是指资金经过四个阶段。化肥、农药处于哪个阶段?(供应)。

二 多项选择题

1.传统农业主要表现为(自给自足手工劳动)。

2.现代农业是()的农业。

用户解答:| 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武装 | 用现代物质技术武装 | 市场经济状态

3.用物质技术武装农业,包括()。

用户解答: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 | 把生物工程技术用于农业的再生产过程,基因工程等| 保护地农业技术设施

4.农业经济管理的两重性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两个基本职能,这就是()。用户解答:合理组织生产 | 正确维护和调节生产关系

5.传统农业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业,主要表现为()。用户解答:生产力水平低下 | 手工劳动 | 自给自足

6.农业的农学(根本)特征包括()。

用户解答:农产品的多样性。|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土地是农业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 农业生态的平衡性。

7.农业的劳动对象是()。

用户解答:植物 | 动物 | 微生物

8.自然环境是农业的依存条件。主要包括()。

用户解答:阳光和空气 | 土地及土壤 | 水分和养分 | 气候和热量

9.农业管理过程的目的是()。

用户解答:提高劳动生产率 | 物质生产的时效性农产品质量

10.农业的管理过程就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用户解答:管理 | 控制 | 强化

农业经济管理_在线作业_B

一 单项选择题

1.动、植物和微生物是农业的劳动(对象)。

2.农业是(以上都是)的部门。

3.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农业的再生产过程,是(以上都是)过程。

4.农业的经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

用户解答: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5.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农业的再生产过程是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6.农业中,解决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是(种植业)。

7.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要靠(广义农业)农业。

8.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者从事的是(商品)生产。

9.动植物的生产时间遵循(自然)规律。

10.动植物的生产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生命过程。

二 多项选择题

1.农产品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新品种 | 新用途 | 新结构)方面。

2.以下哪些属于现代农业的类型?()

用户解答:创汇农业 | 生态农业 | 都市农业白色农业

3.农业的特征,首先表现在农业的再生产过程中,主要包括()再生产。用户解答:植物 | 动物 | 微生物

4.生产者的劳动时间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也要遵循(经济技术再造)规律。

5.农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到农业劳动的规律。主要表现为某些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明,可以替代人的劳动。比如()。

除草剂可以替代农民锄草的劳动,| 中耕机可以替代农民的中耕劳动等

6.土地是一个立体概念,包括(地面以上的自然物、光、气、温度、动植物群落 | 土地地面以下的土壤层、地下水,)。

7.农业再生产是生物的再生产,适宜的生态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我国采取的维护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平衡的措施主要有()。

用户解答:田间林网化,解决田间小气候的问题; | 退耕还草,解决草场退化、沙化问题。| 退耕还林,解决山区的水土保持问题;

8.农业信息的特点是()。

用户解答:地域性 | 综合性 | 时效性不可封闭性

9.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

提供产品的贡献 | 积累外汇的贡献 | 扩大市场的贡献对生产要素的贡献

10.国民经济由()生产和劳动部门共同组成的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农业、工业、| 商业、交通运输业、生活服务业、文教卫生科学研究 信息业

1.生产者的劳动时间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主要是(劳动节约)规律。

2.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中,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太阳能)。

3.农业的基础地位首先在于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5.一个国家,在由农业国走向工业国的过程中,农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

6.农业经济管理有与生产力相联系的一面,由生产力的水平来决定的特性,我们把它叫做(自然)属性。

7.农业经济管理有两重性,是因为(农业生产过程)有两重性。

8.农产品需求,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城乡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对农产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

9.农业宏观调控的直接对象是(农业市场)。

10.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概念。

二 多项选择题

1.农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是()。

用户解答:部分工业原料基地 | 消费市场劳动力来源

2.农业经济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是()。

用户解答:正确维护和调节生产关系 | 合理组织生产力

3.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的特点是()。

用户解答:“互助合作”的人与人的关系原则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 | “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组织形式 | “按劳分配为主,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

4.农业经济管理的管理职能主要有()。

用户解答:计划 | 组织 | 控制 | 指挥

5.我国农业微观的管理体制主要是()。

用户解答: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体制 | 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合作经济组织

6.家庭承包经营与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具体表现是()。用户解答:农村生产力水平仍然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人畜力为主的状态,适宜个体劳动和以家庭为主的作业 | 市场发育不健全,人口的流动受到多重限制,家庭经营是一个就业机会,也是一个生活保障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家庭的生产功能仍有意义

7.农村建立了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种()。

用户解答:乡级经济联合社(或农工商总公司)| 农户家庭经营 | 村级(或生产队)经济联合社(或农工商总公司)

8.农业宏观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的基本内容是()。

用户解答: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农业方面的关系 | 明确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9.农民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有()。

用户解答:地理资源的原因 | 市场的原因 | 历史的原因

10.农产品市场体系主要包括()。

用户解答:集贸市场等组成 | 批发市场 | 期货市场零售市场

1.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可以通过(以上都有)选择。

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一种自我封闭式(内在)循环系统,3.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效益最佳的标志是()。

用户解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统一。

4.农产品供应,已经进入买方市场阶段。如果是农产品供不应求的阶段,那就是(需求优先)。

5.气候环境资源是(经济)资源。

6.农业自然资源地域差异性(大)。

7.土地是农业(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8.“土地是一个立体概念”是(经济学)的观点。

9.“土地是人们生息、发展和进行生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社会学)的观点。

10.“土地是实现物质和能量转化的重要来源,是动植物的立地条件和繁殖的自然基础”是(生物学)的观点。

二 多项选择题

1.加强农产品市场基本建设,主要内容有()。

用户解答: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 完善市场信息服务制度 | 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 培育农产品流通组织

2.农业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主要包括()。

用户解答:继续健全农业法律体系 | 加强执法监督和检查 | 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的教育

3.农业经济政策主要指政府指导和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用户解答:准则 | 措施

4.农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要树立(全选)。

5.战略带有()特点。

用户解答:指导性 | 全局性 | 长期性 | 原则性

6.农业发展战略是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的等问题的重大决策。

答:总体指导思想 | 指导方针、| 奋斗目标实现目标的实施措施

7.农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有(全选)。

8.农业的现代化要靠两个技术,那就是(生物技术 | 物质技术)。

9.农业的发展阶段()。

用户解答:传统农业 | 现代农业原始农业

10.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全选)。

用户解答:开发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 |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 资金短缺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矛盾 | 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 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一 单项选择题

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是固有的,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土地的(自然性)性。

2.农业集约经营有三种类型,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以(劳动)集约为主。

3.农业集约经营有三种类型,经济发达国家以(资金和技术)集约为主。

4.农业集约经营有三种类型,下面所列哪一个不是?(精神)

5.粗放经营,物化劳动投入(少)。

6.粗放经营,活劳动投入(少)。

7.粗放经营,技术投入(少)。

8.粗放经营,土地产出率(低)。

9.集约经营,物化劳动投入(多)。

10.集约经营,活劳动投入(多)。

二 多项选择题

1.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等方面。

用户解答: 除了 “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其它全选

2.农业现代化用到的物质技术主要是()。

用户解答:机械技术、电子技术 | 化学技术、保护技术、栽培技术

3.农业现代化的生物技术,或生命科学技术包括()。

用户解答:基因工程 | 组织培养技术 | 生物防治技术

4.从生产力的水平上看,传统农业()。

用户解答:传统农业是低生产力农业 | 人畜力结合 | 以手工操作为主,| 农业生产以农民世代承传的经验和技能为主

5.从经济状态上看,传统农业()。

用户解答: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 | 商品率很低 |

6.新的农业现代化的四化是指()。

用户解答:集约化 | 社会化 | 科学化 | 商品化”

7.持续农业这一概念强调的三种平衡是()。

用户解答:一是经济平衡,即生产与收入 | 二是环境平衡,即资源利用与保护 | 三是社会平衡,即农民富裕与农村文明进步

8.持续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全选)。

用户解答:生产可持续性 | 社会可持续性 | 经济可持续性 | 生态可持续性

9.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因素有(全选)。

用户解答:居民消费和市场需求 | 社会因素 | 资源条件

10.农业产业结构具有()等特点。

用户解答:整体性 | 动态性 | 多层次性 |

一 单项选择题

1.集约经营,技术投入(多)。

2.集约经营,土地产出率(高)。

3.粗放经营,劳动生产率(低)。

4.集约经营,劳动生产率(高)。

5.粗放经营,耕作方式(简耕粗作、广种薄收)。

6.集约经营,耕作方式(精耕细作、提高单产)。

7.农业劳动有四种劳动形态,计时工资属于(流动)劳动形态。

8.农业劳动有四种劳动形态,计件工资属于(流动)劳动形态。

9.农业劳动有四种劳动形态,基本工资属于(潜在)劳动形态。

10.农业劳动有四种劳动形态,年终奖金属于(物化)劳动形态。

二 多项选择题

1.近十年来,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着两个变化()。

用户解答:由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向以动物性食品为主转变 | 对食品的品质和品种有了更高的要求

2.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

用户解答:种植业的比重在下降 | 农产品品质和品种结构正在向优质、多品种、无污染方向转变畜牧业比重在上升

3.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客观的三大效益是()。

用户解答:经济效益 | 生态效益 | 社会效益

4.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市场导向原则主要是说()。

用户解答:作好引导和服务工作 |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 政府转变职能

5.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因地制宜原则主要是说(全选)。

用户解答:因自然资源、因经济技术条件等,发展适合本地情况的农村产业结构 | 不能盲目攀比,为追求政绩而瞎指挥,造成劳民伤财 | 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特色产业,就是因地制宜

6.土地的合理利用主要包括土地的(规划 | 改良 | 布局)。

7.资金按照来源分为()。

用户解答:借入资金 | 自由资金

8.资金按照用途分为()。

用户解答:基本建设资金 | 专用资金 | 生产资金

9.资金按照周转性质分为(流动资金 | 固定资金)。

10.衡量固定资金利用效果的指标是()。

用户解答:固定资金利润率 | 固定资金产值率

第三篇: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又叫劳动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

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于大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例如,直至19世界人们还认为森林是砍伐不尽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劳动力是主要的争夺对象。有了劳动力就能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获得财富。古代许多战争的目的就是掠夺劳动力——人口,而西方贩卖奴隶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从政治制度来看,集中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中国和法国曾分别是亚、欧大陆上劳动力经济作为发达的国家。

农业经济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在这一经济阶段中,人们采用的是原始技术,使用的是犁、锄、刀、斧等手工生产工具和马车、木船等交通运输工具,主要从事第一生产——农业,辅以手工业。在这几千年中,尽管科学技术有所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但在工业革命之前,这种生产格局没有改变。这时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因为从总体来看,人的智力方面的差别不太大。据统计,在低机械程度条件下,劳动者的体力支出和智力支出之比是9:1。

同样,土地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它也成为争夺的对象。从最初来看,水美田肥的地方就成为经济发达的地方,所以就有了经济发达之后的诸多文明之地:如印度河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就整个世界而言,生产的分配主要是按劳动力资源的占有或通过体地占有的劳动力资源来进行的。

在农业经济阶段,广大人民的生活十分贫苦,缺衣少食比较普遍,不能抵御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危机。教育很不普及,文盲占大多数,人才难以流动和发挥作用。

第四篇:农业经济管理考试题范文

1概念农业:栽培农作物 饲养家禽 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密切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2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因为是最古老的最基础的部门,由于产业的发展,其他国民经济才得以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其他经济部门提供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紧缺的外汇,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3农业生产的特点: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代替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动植物生产是生态系统循环,紧密联系的重要环节。适合家庭经营

4农业标准化: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先的标准原则,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成果和经验的迅速推广,确定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规范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标。

5农业劳动力:一般指参加农业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农业劳动力数量是指农村中适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及超过劳动年龄仍参加劳动的人的数量

6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统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工、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连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领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经营方式

7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征:生产专业化,企业的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国际化

8概念农业产业结构:一定地域内农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和各产业内部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及组合形式

9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生产力水平,主要条件。需求,前提。地理位置,基础条件。劳动力,内在条件。资本,基本条件。科学技术,动力。

10市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市场划分为狭义和广义市场

11农产品集贸市场:经营农产品日用品以及其他民用物品的专业性 综合性市场

12农产品零售市场:农产品最终的交易场所,反映着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多方面的经济关系,大多集中在人口密集区

13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含义:指农业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转变为知识密集型的农业。经济含义: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高度的社会分工。,制度含义: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较为完善的政府干预制度。社会含义:由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变为商品化,并由此带动农村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和农民的知识结构和商品价值观念的转变。生态含义: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地过程中,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4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用现代化的物质和技术来装配和武装农业,为农业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和手段,用现代农业机械代替落后的手工操作,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艺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动植物的生产情况,对自然的生产和控制,调整和控制成为农产品产量增加,劳动生产率提供的决定因素,为此必须借助于科技理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劳动者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质上是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全面改革和进步。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它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要求对农业生产基础建设进行经济效益的评价,要求运用现代化管理办法.。

15农业家庭经营大量存在的原因: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紧密结合。农业自然环境的复杂和不可变性以及劳动成果的最终决定性决定家庭经营是最为合适的组织形式。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是的农业家庭经营管理成本最低。家庭成员在性别体质年龄技能上的差别也可以实现劳动充分利用

16农业自然资源的管理: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及保证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需要的自然环境的总称、17农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和农业中生产力各个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经济规律及其应用,研究经济规律在农业中得具体表现形式和管理学原理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18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任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前提下,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需要

18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是在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19土地资源特征:自然方面: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质量的差异性。利用的有序性、。经济方面:供体的稀缺性。利用的选择性。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报酬的递减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0农业宏观调控:是指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以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地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制从宏观层次上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1政府对宏观调控的职责:制定农业和农村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规划。制定农业和农村长期发展的政策,包括土地财政金融以及农村产业投资政策和价值政策。建立重要的农产品市场,尤其是粮食储藏收购制度。制定农产品市场规划,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网络体系。保护农业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推行农产品国际贸易。

22概念产权: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和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所有使用和处置以及收益的使用权

23产权结构:按不同类型的产权所构成的产权框架及其比例,产权类型的规划是

以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划分的,所有权是核心内容

24现代农业产权的基本特征: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关系明确化,收益权实现多元化,产权交易的市场化

25物流:按用户的需求,以最小的总费用,将物资资料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的活动,物流活动是一种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

26物流的时间价值:物流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由于改变这种时间差所创造的价值

27物流的发展趋势:黑大陆说,经济领域中得黑大陆。物流冰山说,大部分在水中,露出的只是冰山一角、。第三利润说、。

28概念经营决策:指农业企业通过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企业经营目标,选择最优经营方案并付出实施的过程。

29概念经营预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预测的对象及有关过去和现在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掌握预测对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并预测对象在未来的发展做出估计和判断 30农业经营决策概念:农业企业通过对其内部条件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企业经营目标,选择最优经营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31期货交易的特征:买空卖空的一种交易。委托形式的交易。以期货合约自由转让为前提的交易,在交易所内进行的交易。

32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价格,油成本决定,成本包括生产,流通,政策成本。质量,本身生物学特征指标,食品卫生安全指标。商业信誉,涉及产品品牌等诚信问题

第五篇:农业经济管理2

第二讲国民经济中的农业

一、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农业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在古代,直至今天社会分工尚不发达的国家,许多农村的非农生产活动都作为农业的副业,包含在农业的概念之中。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农业就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仅仅指种植业(有些场合畜牧业也包含在内);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所以在那时,农业经济这个部门概念,同农村经济这个地区概念的内涵几乎是相同的,概念也几乎是混同的。在国外,农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同,有些发达国家把农业生产前后的各种服务也包括在农业之内。

二、农业的特点

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过程和自然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农业的具体特点是由农业的根本特点决定的:

1.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人多地少的国家,技术进步的方向是替代土地,重点发展化肥、农药、生物技术;人少地多的国家,技术进步的方向是替代劳动力,重点发展农业机械。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决定其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技术进步的方向。

2.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较强的影响力。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自然风险。

3.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不一致。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

4.农产品具有体积大、鲜活、易腐、收获时间集中和空间分散的特点。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市场上处于天然的弱者地位。

5.农业还具有其他经济上和社会上的特点。比如,农业劳动很难衡量,很难像工商业一样进行分工与合作,农业生产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户、农场)的规模不能和工商企业的规模相提并论。

三、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

赵冬缓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0—231页: 工业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但为了研究各时期的主要特征,集中解决各时期的主要矛盾,往往人为地把工业化过程分为数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

1.工业化初始阶段。基本特征是:工业化的推进主要依靠农业积累;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是农业支援工业,工业受到保护,发展政策以保护工业为特征;由于工业的快速扩张,工业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农业。亦即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就标志着这一阶段的结束。根据上述的工业化过程的特征,综合不同国家工业化的实践,尤其是对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截面分析,这一阶段的终点标志大致可以设定为: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例为6∶4,农业的就业份额为60%,城镇人口率为35%。

2.工业化中级阶段。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农业的积累用于农业自身的发展;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则依靠工业自身的积累;两大产业的联系基本上是通过产 1

品的平等交换来实现的;由于农业的剩余不再外溢,农业的自身投资增加较快,因而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工农业发展速度的差距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趋于缩小。总之,这一阶段工农业关系的核心是均衡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就标志着这一阶段的开始,这意味着在该阶段工业已经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调节机制,工业的扩张由依靠农业转向依靠自身的积累。这一阶段的终点标志可以设定为: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例为8∶2,农业的就业份额为40%,城镇人口率为50%。

3.工业化高级阶段。基本特征是:工业支援农业,农业受到保护,发展政策以保护农业为特征。此时经济发展以工业积累为主,农业依靠工业支援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农民收入快速提高使城乡差别趋于缩小乃至消除。这种工农关系的形成标志着工业化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农业也由传统步入了现代。亦即工业化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整个经济的发展以工业积累为主,农业由依靠自身积累的发展转向依靠工业积累的更大发展,工业的资本积累回归于农业,形成了对农业的反哺。这一阶段的终点标志设定为:工业份额开始下降,工业在经济总体中的地位被服务业取代,经济开始走向“服务业化”。

李昌平著《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231—232页:

经济发展作为一个过程,无疑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与工业相互关系的演化顺序,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而不同阶段的工农业关系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第一阶段为农业支持工业发展阶段,亦即以农养工或以农补工阶段;第二阶段为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阶段,亦即农工自养阶段或农工自补阶段;第三阶段为工业支持农业发展阶段,亦即以工养农或以工补农阶段。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我国已进入农工自养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霍夫通过对世界20多个国家的考察证明,工业化中期阶段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最为困难的阶段,如美国在1900—1940年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长达40年处于停滞状态,英国徘徊了80年,法国停滞徘徊了60年,日本农业衰退也经历了50年左右。我国的情况更特殊,由于在体制转轨时期,国有企业面临企业改制,结构调整,加上面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加入WTO的压力,困难重重,步履艰难,不仅不能反哺农业,而且还将在很长时期依靠农业注入大量的资源帮助摆脱困境。据资料说明,在我国国民收入中,非国有经济所占的份额为80%,国有经济所占的比例是20%,而为了维持国有经济正常运转(包括亏损补贴、投资)占去了70%的投资与80%的贷款。这就是说,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国有经济由于经济效率低下,不仅无力反哺农业,而且还侵占了大部分的国民收入。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来,我国对农业的各方面投入都在不断下降。显然,我国农业的发展还取决于工业的发展,而我国工业的发展,又取决于深化国有经济的改革,取决于国有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自身生存与发展都成问题,更谈不到对农业的反哺。除此以外,我国城市化滞后,城市建设欠账太多,百业待举,嗷嗷待哺,排斥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还需要农业农村继续输血,更谈不上财政分配上分配到农业应得的份额。事实证明,我国虽然按国际通则(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时)已进入农工自养阶段,但中国政府不是不为也,实为不敢为也。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向农业过度索取,取之者多,予之者少,且积重难返。我国除正常的农业税外,向农业索取主要是通过暗取方式达到的,有两种索取方式:

(1)用超经济力量无偿平调,强行摊派,向农民索取资金、物质和劳动力。索取所得大多用于当地的各项活动和建设,这是个无法统计的无底洞。(2)用工农产品剪刀差向农业过度索取。据计算,剪刀差的数额1952—1989年为9716.75亿元,相当于国家统计局计算的农业净产值的1/5,另一种计算的数额则大大高于此数,仅1953—1978年的剪刀差数就达9494.9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净产值的57.5%。1979—1984年国家一度缩小剪刀差,农业进入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当1985年经济改革的中心转移到城市时,又再度忽视农业,扩

大剪刀差。仅1995—1996年就超过1836.3亿元,弄得农民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集体经济组织难以维持简单再服务。

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为了弄清这一概念,可以先从一个企业的生产谈起。

假设某企业在2009年生产和销售了500万元制成品,能否说这500万元产品价值都是这个企业生产的或者说创造的呢?不能,因为生产中必须消耗原材料、能源等。假定这些消耗是200万元,则该企业新生产的价值充其量只有300万元(其实这300万元价值中还没有扣除厂房设备消耗即折旧部分,这里暂不扣除)。这300万元的价值就是该企业产品价值与从别的企业购进的原材料、能源等价值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称为价值增值(增加值)。这一增值部分才被认为是该企业在2009年真正所生产的,真正贡献给社会的。因此,说企业在某年的产出,是指价值增值。

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经济学所说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的总产出是至关重要的。举个例子说,假定一件上衣从生产到消费者最终使用共要经过5个阶段:种棉、纺纱、织布、制衣、销售。假设棉花价值为15元,并假定它都是当年新生产的价值,不再包含为生产棉花所费的肥料、种子等价值(当然,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为说明问题起见,需做这样的假定)。再假定棉花纺成纱售价20元,于是纺纱厂生产的价值是5元,即增值5元。20元的纱织成布售价30元,于是织布厂生产的价值是10元,即增值10元。30元布做成上衣卖给售衣商为45元,于是制衣厂生产的价值是15元,即增值15元。售衣商卖给消费者为50元,于是售衣商在售卖中增值5元。可见,这件上衣在5个阶段中的价值创造即增值共计:15+5+10+15+5=50元,正好等于这件上衣的最后售价。现在这件上衣不再出售,由其最后使用者即顾客消费了。像这样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而棉花、纱、布等则称为中间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上衣的例子说明,一件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就等于该最终产品的价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千千万万种最终产品。按照经济学的说法,这些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就等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各行各业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这被认为是该国在该时期真正生产的价值,称为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率,指的就是GDP的增长率。农业增加值就是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50.5%。1978年,降到28.1%。1990年,27.1%。1993年,19.9%,首次低于20%。1997年以后,低于20%。(姜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实践概论》,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初步核算,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上升0.8个百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2月25日)

四、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农业的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最先在其“稻米文化”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为保护国内的大米市场,日本提出,日本文化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日本国内许多节日和庆典是根据水稻的播种、移植和收获活动确定的,保护日本水稻生产也就保护了日本的“稻米文化”。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将第14章第12个计划(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定义为“基于农业多功能特性考虑上的农业政策、规划和综合计划”。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承诺中提出“将考虑农业的多功能特点,在高潜力和低潜力地区实施„„农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政策”。

1999年9月12日至1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荷兰政府在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了国际农业和土地多功能特性会议,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认为,所有人类活动均具有多功能性,即除了履行其基本职能外,还可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和价值。农业也是如此,其基本职能是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原料,这是农民谋生的基础。在可持续乡村发展范畴内,农业具有多重目标和功能,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对此,需要在充分考虑各区域和各国不同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来衡量相互联系的经济、环境、社会成本和效益,通过分析,促进对农业不同方面之间相互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以制定相应政策,确保农业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和有机结合。会议还指出,在强调农业和土地多功能性的同时,需要建立公平的农产品贸易体制以避免不合理的贸易壁垒;必须做出一切努力来确保政策措施不会导致不公平地限制市场准入,扭曲粮食和农产品出口市场。

在1999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第30届大会上,与会各国对马斯特里赫特国际农业和土地多功能特性会议报告进行了审议,对“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进行了激烈争论。欧盟、日本和韩国认为“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农业这一古老产业,从而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制定下一世纪的农业发展战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希望粮农组织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完善和发展这一新概念。美国和凯恩斯集团(由15个国家组成的非正式联合体,1986年成立于澳大利亚凯恩斯。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凯恩斯集团是一个坚强的联合体,它要求撤消贸易壁垒并稳定削减影响农业贸易的补贴)则认为,人类活动都具有多重功能,“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新概念没有任何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只能被用来作为反对贸易自由化的工具,因此坚决反对粮农组织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在辩论中,美国代表发言指出“农业多功能性是一些国家塞进《21世纪议程》和《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中的一块砖,现在想在此基础上建一个庞大建筑来阻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美国和凯恩斯集团最后提出,“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目前存在很大分歧,粮农组织不应在这方面开展进一步工作。欧盟等国则针锋相对地指出,“我们讨论农业多功能特性,没有与农产品贸易联系,贸易问题应该在世界贸易组织讨论”,“正是由于大家对这一概念存在分歧,才特别需要粮农组织这一中立的、权威机构来对此进行研究”。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担心发达国家利用农业和土地多功能性概念,对其农产品出口设置环境壁垒,也对此表示反对。最后,会议无果而终。

在2000年4月底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8次会议上,与会各国再次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欧、日、韩等国特别强调农业的多重功能,强调农业对保护文化遗产、确保粮食安全、保持空间上的平衡发展、保护地面景观和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为加强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并用来指导实践有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决议中,呼吁各国和国际社会加强对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美国和凯恩斯集团则针锋相对,指出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是一些国家为了替其农业高保护政策

寻求理论依据,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已包含了农业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农业多功能性概念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它将阻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因担心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可能被发达国家用作环境标准而坚决反对。会议最后在决议中取消了“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但保留了这方面的内容,即敦促成员国研究农业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目前,对“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的激烈争论仍然在持续。

(二)农业多功能性的内涵

一般认为,农业所具有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可以分为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5个方面。

1.环境功能。农业及其相关土地的利用对环境可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包括农业景观和各种生态问题:水土保持、补充地下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减少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控制洪水、提供农业景观、避免城市拥挤等。农业的直接环境收益包括:通过管理土壤和植物减少污染,通过多种作物轮作和肥料施用增加生物量和养分固定量,通过控制土壤侵蚀技术提高生态系统弹性等。农业对生态系统和可再生自然资源也具有负面影响,包括农用化学品、灌溉和机械耕作的过量投入所带来的影响。农业所产生的外部性主要是化学品污染、水土流失、种植系统弹性和多样性消失、土壤结构破坏、动植物栖息地减少等。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不同规模的地域性特征,吸收二氧化碳和减少温室效应具有全球性影响,河流污染具有区域性影响。某些环境影响还具有不可逆性,如自然物种的灭绝等。

2.粮食安全功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品,从而达到积极和健康生活对食品的需要及偏好。粮食安全由以下4个要素构成: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有三:一是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二是依赖进口;三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一般而言,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这反过来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开放贸易可以产生贸易利益,提高人们的收入和购买力,从而有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这种结论的前提是,不管一国的贸易地位如何,实行开放贸易后,所有国家都为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做出了贡献,从而有助于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但是,那些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极为担心未来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演变态势。他们关注两个重要的事实:一是未来食物供给和需求的发展前景并不令人乐观;二是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任何担保,保证开放贸易一定会导致食物供给和价格的稳定。况且那些粮食进口大国具有拉动世界粮价上涨的能力,那些与粮食出口国存在现实或潜在政治冲突的国家,更缺乏依赖国际市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信心。因此,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除了提供粮食这一特殊商品的供给外,还具有非商品功能,即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减少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担忧,增加粮食安全的保障感,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实现。对于面临粮食短缺和购买力不足的国家,农业生产具有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确保家庭粮食安全的特殊功能。

3.社会功能。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以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特别是对贫困人口集中于农村、农村地区又缺乏必要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具有消除贫困和替代社会福利保障的功能。在这些国家,农业发展是农民的重要生活保障,而农民拥有土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社会福利保障。由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所决定,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社会功能,比发达国家更重要,具有更大的价值。

4.经济功能。农业除了与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提供产品和就业机会等传统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提供消遣场所、文化和历史继承、形成农业景观、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居民学习能力和维持特殊的生态系统等功能。农业多功能性所具有的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有别于一般经济活动所具有的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经济功能,如提供就业机会。保障农村劳动力就业之所以成为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之一,是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以及国际间劳动力流动受到限制,使这些国家的农业承受了保障劳动力就业和提供隐蔽性失业保障的功能。农业具有的经济缓冲作用是指农业随着宏观经济的波动适时释放和吸纳劳动力,为减缓经济危机和加速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5.文化功能。农业具有形成和保持农村独特文化和历史的功能。由于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村生活紧密结合,农业对形成和保持特定的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国家的文化和传统深深地根植于农村生活,许多传统节日与农业密不可分,形成了许多富于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和传统。

复习思考题

1.农业。

2.农业的根本特点与具体特点。

3.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

4.农业的多功能性。

下载08年10月用《农业经济管理》复习指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08年10月用《农业经济管理》复习指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经济管理参考书

    农业经济管理参考书1、陈吉元、陈家骥、杨勋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 2、陈娆、田淑敏主编《农业经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农业经济管理——[五篇模版]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前言: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经济管理重点学科

    农业经济管理重点学科 责任教授和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简介 学科责任教授简介 胡国柳,男,1968年3月生,湖南邵阳人,汉族,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责任教......

    农业经济管理7

    第七讲农业与农村劳动力问题 一、农业与农村劳动力的概念 社会劳动力是人口的一部分。 农业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是两个概念。农业劳动力:①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包括农村中的农......

    农业经济管理11

    第十一讲农民收入问题一、农产品成本核算与盈利核算1.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首先明确给什么核算成本。本着“分别主次,区别对待,主要从细,一般从简”的原则,突出重点。 2.规定成本项目......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指导

    撰写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后的一个环节。对于经济管理学科学生来说,这是对其所学知识、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论文合格与......

    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复习

    电力企业特征:1.电力工业是基础产业 2.电力工业是电力市场供应直接对应性的基础产业。 3.电力工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基础产业4.电力产品是优质的二次能源产品5.电网是电力工......

    2010经济管理复习范围

    概念及论述性内容: 管理,企业,企业管理,管理学,科学管理等的概念及其目的 生产系统的时间组织和空间组织的形式和内容,不同工作地布置方式的应用范围及优缺点 动态经济评价指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