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写作素质浅谈
新闻写作主体素质浅论
发表于《驿钊传媒学习小组》
新闻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记者是写作活动的主体。对新闻价值判断是否准确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是否恰当以及对信息的传达优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主体自身的素质。
新闻写作过程中一切与写作有关的心理、思维活动都是记者发出的。换言之新闻写作从采集信息到构思酝酿再到写成作品等各个阶段记者都处于主导地位。
采集信息阶段。新闻写作所需素材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大量信息仅为写作主体提供了采访、感受、认识和研究的对象仅为进入新闻写作流程提供了一种可能。能否采集到新闻价值较大的信息占有真实可信、典型生动的事实完全取决于记者的素质。
构思酝酿阶段。确定了写作对象后从那个角度切入如何立意采用什么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不同的写作主体常常因为素养和能力的不同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尤其在同一题材的报道上表现更为明显。
传达再现阶段。这是将构思时形成的主题借助语言媒介把它定型化、物质化的阶段写作主体的素质得到充分发挥。如果否认记者的主导作用就不能使新闻写作多样化就可能扼杀写作主体和新闻作品的个性结果只能是惹人生厌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新闻写作没有捷径可走。从事这种精神劳动需要记者具有多方面的良好素质。这种良好素质以优秀的品质素养为基础由与众不同的思维素质、独特的构思能力以及熟练的传达能力综合而成。它是从事新闻写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新闻写作质量的保障。
主体的品质素养 品质是人们从事某一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品性。对于记者而言写作技巧是重要的而品质更为重要。品质是后天的因素。为什么同时踏上新闻工作岗位有的记者在新闻写作上突飞猛进佳作频频而有的在原地踏步甚至一事无成呢原因当然有多方面但后天的努力是重要因素。凡在新闻写作上有成就的记者大多具备以下几种优秀的品质
1、强烈的事业心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事业心是记者搞好新闻写作的原动力。当写作成为主体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时记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也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来。
应该承认新闻写作素材来自社会生活写作灵感来自外界信息的刺激但素材不会自动跑到记者的头脑里来灵感也是个不喜欢懒汉的客人。只有强烈的事业心才能使记者主动地深入生活捕捉写作素材。同时事业心对正在进行的写作活动还具有持续推动作用。新闻写作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劳动缺乏事业心很可能会随时中断写作过程。
2、坚韧不拔的意志 从心理学角度看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素质。新闻工作的特殊性使写作主体经常陷于外部困难之中。如时间紧迫记者为赶截稿时间心理压力很大有时写作环境恶劣记者往地上一蹲将稿子垫在膝盖上就开始写作等等。记者不能以此为由而放弃写作。写作过程的各种内部困难更是常见。面对新闻事实的各个方面如何下笔大到情节结构小到选择细节遣词造句都要费尽心机精心设计。即使是一些很有才华的记者也会有文思阻塞的时候。这种来自主体自身内部的困难其阻力往往比外部困难更大。此时坚韧不拔的意志显得尤为重要。
3、真诚坦荡的胸怀 为人要真诚坦荡新闻写作也需要真诚坦荡。这是一种最基本而又最可贵的写作品质。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邵飘萍也说愿有志于新闻事业者振起其责任心办事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记者因为真诚坦荡才能正视现实生活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现实不至于为了某种目的而歪曲事实写成的新闻作品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4、超乎寻常的胆略 新闻写作需要才能同时还得有胆略。古人云昔贤有言成事在胆。文章千古事苟无胆何以能千古乎吾故曰无胆则笔墨畏缩胆既诎矣才何由而得伸乎惟胆能生
才。但知才受于天而抑知必待扩充于胆邪才离不开胆惟胆能生才无胆则才不能伸。新闻写作也是如此。
记者要敢于面对事实敢于说真话要有忠于事实、坚持真理的勇气和气节决不能看风使舵曲意逢迎主观片面弄虚作假。尤其在当前新闻官司十分频繁、批评报道越来越难搞的情况下更需要记者超乎寻常的胆略不怕得罪人不怕打击报复也不怕别人不理解不怕牺牲个人利益。
于胆略相反的是怯懦。因为胆怯、懦弱写作主体往往会思前顾后患得患失从而失去心灵的自由。而没有心灵自由是难以写出真实自由的文字的。总之记者要写出创新之作就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胆略树立献身精神。为了新闻事业连死都不怕自然就敢于讲真话写真事了。
主体的思维素质 新闻是客观事实信息经过记者的头脑加工制作而后传达给读者的它既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记者思维的产物。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发现、选择、加工都离不开一定的思维方式。记者的思维支配着写作活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处理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新闻写作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记者某种心理定势上的审美感知、记忆、体验、情感、想象乃至经验、潜意识、灵感、直觉等多因素、多层次、主体性的和流动的综合过程。它既表现出因受审美基本规律的约束的同一性又表现出记者的个性、气质、心境、动机等方面的差异性。新闻写作正是在记者多因素、多层次的思维活动综合作用中完成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其中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形象思维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新闻写作过程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交替的思维活动过程。
作为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新闻写作要求其主体不仅具有一般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素质。所谓创造性思维素质指的是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要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写作主体的创造性思维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发散性 这是指写作中思路开阔思维活动十分活跃心智活动通畅无阻能举一反三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它要求记者冲破消极思维定势的桎梏打破常规思维把封闭的思维变为向四周散射的发散性思维利用综合、比较、移植、放大、缩小、代替、组合、颠倒等方法设计多种写作方案最后通过收敛性思维作出最优化的选择。
比如报道浙江杭州城市公共厕所建设这一题材记者先从不足方面思考概括出布点不合理、数量少、管理差、卫生糟等几个方面的表现。其次从困难方面思考归纳为选址难居民不配合资金缺等几条。再次从长处方面思考发现近年西湖边的公共厕所已发生很大变化表现为外形美观、新颖与西湖景色很协调实行收费管理卫生状况令人满意等。这个思考的过程体现了主体思维的发散性表明公厕建设这一题材至少可从三个写作角度切入。
2、思维的独特性 新闻写作追求新意不落入俗套不步人后尘。写作的独创性来自主体思维的独特性尤其对那些非独家报道的题材来说更是如此。记者必须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构思和独特的表现。如前面所述公共厕所一例记者在至少三个角度中进行优化选择认为前两点实属老生常谈后一点倒有新意。于是浙江日报记者所写的《西子湖畔公厕不负四周美景》一稿成为一篇出色的独家报道。
3、思维的深刻性 新闻写作有快、短、新、活的要求同时也有深的要求。新闻之深有人称之为理论色彩或思辨色彩或说要具备思想性除了题材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外还有赖于记者思考的深度。新闻作品是理性认识的产物。邓拓同志曾说哪怕只写了20字的小动态也是通过理性认识的结果。尽管思维过程非常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非常快但不能说这里面没有理性认识。他还说我们报道一件新闻如果停留在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读者是不会满足的。读者要求我们从表面现象进一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而且要逐步地由第一层本
质深入到第二层本质。《新闻界人物×邓拓》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这对新闻写作主体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就是要具备深邃的思维素质。
4、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客观存在着敏捷与钝愚之分。新闻写作要求倚马可待记者的思维就要做到敏捷、锐利。采访时快速反应选材时一抓一个准表达时出手不凡。
主体的构思能力
构思原指作家、艺术家在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全部思维活动。包括选取题材提炼、确定主题设计、安排结构考虑情节的展开、人物的活动和总体性布局以及探索最恰当的表现形式与主要表现手法等等。
新闻写作的构思是记者在掌握新闻事实素材的基础上孕育作品的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对新闻作品的整体设想。
构思的过程是记者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继续发展、深化的过程是记者剪裁、布局、想象、联想能力充分发挥的过程。构思能集中反映记者的洞察力和概括分析能力体现记者的思想深度和写作素养。高超的构思能力是写作主体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从新闻写作流程来考察构思处于预备期和感知期之后外化期和反馈期之前的内孕阶段。这个阶段记者的思维在写作动机的支配下同时向两个方向运动。一是向多种内在的物象投射即让思维活动进入内心深处视觉收回心底听觉返回脑际弛骋想象神游八极天宇心游万丈峰峦。二是向某种内在的形态聚合即内心的神游渐渐聚合所要表现的事物轮廓渐渐清晰内物随之在心中明朗起来作品的胚胎在这阶段形成。
除了一般的构思能力外新闻这种文体对写作主体在构思方面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即构思的快速性。由于时效的限制新闻写作的构思不能是慢条斯理的也可以是并不深思熟虑的。它表现为时间的短暂、节奏的快速以及思维频率强度大。所谓脑子转得快主要是指记者构思之快。
写作主体的构思能力至少要承担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1、连接采访和传达的纽带 新闻写作构思居于采访事实和表达事实之间的中介阶段。古人认为写作不宜卒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鲁迅主张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思结想一挥而就。这些都说明记者在采集新闻事实、对生活有所认识以后必须要经过一番凝思结想等到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形式已经思考得较成熟了才提笔来写。
2、设计新闻作品的蓝图 设计作品的蓝图是构思的主要任务。记者应处理好主体与客体、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记者通过采访获得大量的素材在这些客体的作用下写作主体必然产生种种不同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思维使新闻事实同主体的思想感情相互交融孕育出主题来。同时又根据主题的需要理顺材料谋篇布局安排结构遣词造句将事实表达出来。整个过程就是设计新闻作品的蓝图的过程。
3、不断协调写作心态 写作心态是指写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和兴奋的状态是一种神情专注的情绪倾向。记者要成功地从事新闻写作就要自始至终地保持良好的写作心态在构思中神情专注而又平静、持久心情激动而又舒展、沉稳写作欲望强烈而又不狂乱、急躁。主体的心态太紧张或太松懈都不利于写作。主体的传达能力 新闻写作的传达就是记者运用语言符号及其形态构成把构思时孕育在头脑中的内在形态外化为可供受众接受的客观存在物——精神产品也即新闻作品。
新闻写作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构思是由物到意的内孕飞跃而传达则是由意到文的外化飞跃。在传达阶段记者按照内心构想来选词择句有形之物尽绘其形含声之物尽现其声。或沿枝搜叶或顺水寻源或由隐渐显层层递进或从易到难步步深入。有时灵感袭来如猛虎长啸、百兽驯伏有时佳句泉涌似蛟龙出水、海鸟惊飞。有时辞意贴切易如注水有时辞意不合难似坐火。整个过程要清心聚念凝神思考梳理万绪诉诸语言将天地收纳于内在形态之中将万物措置于纸笔之间记者进入手脑并用阶段逐渐克服、弥补内孕阶段那些模糊不定之处疏漏矛盾
之点不够圆合之节尚欠连贯之脉。这是将内孕继续深化、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是记者逐渐强化对内在形态的感受和把握的阶段。他将在这个阶段揭示出事件的谜底刻画出典型的新闻形象描绘出多彩的画面展示出错综的矛盾最终完成他的写作意图。
但是记者要把无声的思维外化为规范的、明朗的、能为广大受众接受的语言把流动的构思凝固成稳定状态的文字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新闻写作主体必备的另一项素质就是熟练、高超的传达能力。新闻文体的特殊性要求记者的传达行为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可接受性 新闻是写给人看的、听的。在新闻写作流程中反馈期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则新闻没有被受众所接受没有被社会所理解这则新闻的写作就不能算已最后完成。记者的传达决不能无视受众之存在这就要求主体不仅对难以传达的东西要准确地传达出来而且对可以传达的内容要采用最优化的方式传达出来。
比如明了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精彩的议论等一切以方便受众接受为原则。记者既要进入作者的角色是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又要时时把自己置于读者、听众的位置摸索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去抓住受众的注意。新闻导语要承担导读的功能结尾要使人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李渔语主体的展开要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节奏结构的安排要跌宕起伏布局的疏密情节的张弛音节的长短情韵的高昂浮沉等都要符合可接受性的要求。
2、逻辑性 新闻写作的传达要符合逻辑。新闻事实本身存在着复杂的内在逻辑新闻写作也有其特殊的规律。记者通过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挖掘出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内涵并合乎写作规律地表达出去这正是新闻写作传达的难点所在。记者不具备这种传达能力就无法从事新闻写作。
3、精细性 记者用语言把构思的结果传达出去称得上是一项精细的工作。构思是内隐的而传达则是外显的。新闻写作要求记者高度准确地报道事实将头脑中的种种判断、设想以文字的形式传达出来没有情人般体贴细致的精神很容易出现偏差。新闻写作主体的传达能力本身也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体现在真正动笔写作的过程中具体又可分解为筛选材料的能力表达主题的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安排结构的能力以及寻找由头的能力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赘述。
第二篇: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
实战篇
(一)一般的新闻格式:
:
一、标题
(1)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新闻标题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新闻的取舍。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2)新闻标题的拟题标准:
1.要“实”。即明白实在,“一语破的”,让读者看题知文
2.准确贴切。即不夸大或缩小,更不能歪曲或虚构
3.言简意赅。即要求字少意明,简洁明快 4.生动传神。即切忌平铺直叙,毫无生气
二、导语
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实在的信息,忌空泛的套话。
2、新闻要言之有物,新闻导语自然应该传递确定的信息,既能突出消息要点又内容具体实在。但有些导语却因过于笼统、雷同而行同虚设。
3、即便是需要高度概括的导语,仍可以避免、也必须避免空而不实。
4、要简练明白,忌冗长繁杂
5、要简要地交代新闻来源和新闻根据
6.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及结果,也可以用五个W来表示:及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之中(Who,何人)、什么事(What,何事)、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 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
三、正文
要求:紧扣主语,正文及内容要突出其亮点所在,注意,新闻背景可以夹在正文中体现。我们在写新闻的实际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具体以校园新闻为实例):
1、非太正式的活动:应详写内容及结果,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一点修饰性的词语(如:协会活动、文艺演出活动等)。
2、会议报道:不能用修饰性的语言,会议进程要写清楚,内容要抓住其重点,内容结构应清晰明了,分清主次。
四、结语(为此次活动取得的效果)
注意:为了更准确地报道新闻,建议记者要尽量跟组织方索要相关会议活动等相关采访资料。(这点也比较重要,尤其领导、嘉宾名称职务等,需要大家做足事前的准备工作,活动报道要求大家提前半个钟头到场,大家要充分利用这半个钟头的时间)
(二)新闻报道“模板”(这块要认真看下,很实用)
下面我从本校记者日常遇到最多的三种采访进行归纳总结一下:
会议类
会议类新闻通稿是我们工作中最常写的,他的结构也是最严谨,语言逻辑要求最高的。
它的结构一般是:第一段,写好导语,点明与会人员、主持人;第二段,提炼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第三段,理清会议的程序;第四段,介绍会议举办的背景或者举办该会议的意义。
会议新闻稿,必须注意以下6点:
1、标题要符合会议的内容,校园内的会议类型很多,参与对象很不同,不同的会议,写的通讯稿不同,首先就体现在标题上,会议的标题要尽量符合会议的规格。学校哪个部门举行一定要写清楚,比如“校团委召开学生干部经验交流座谈会”
2、导语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举办的地点等要素的全称
导语是全文中最直接、最集中体现会议情况的话语,导语写得好,通讯稿要表达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了。所以,写导语的时候不能过于省略,而必须正式一点,要把会议全称、举办地点等要素写清楚。比如“9月10日,校团委在素质拓展中心多功能会议厅召开学生干部经验交流会“
3、列出出席的领导姓名、职称,尤其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介绍出席的领导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清楚领导的职位,我建议职位要排在姓名之前,我是不大赞同《福大团讯》中规定姓名要排在职位之前的写法。如果有多个领导出席的话,我们一般奉行奉行的原则是“来宾位于最前,综合级别、资历来排序”这样是为了体现基本的礼仪。但如果同时出现两个行政级别一样的领导,我们可去查询该领导相关资料,按照他们的资历排先后。
4、会议内容的提炼。要介绍整个会议的流程,会议上进行的活动可能有很多,这就要求作者要注意分清主次,跟会议主题联系紧密的重点介绍,而一些琐碎的程序则少介绍或不介绍,如会议的领导的讲话、讨论环节、表彰环节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程序。领导的讲话内容最重要的。但为了简洁,我们要对这些讲话内容进行提炼。提炼领导的讲话内容要注意措辞,用词简练,要体现出层次感,一些理论方面的提法要准确、全面。在多次总结领导的重要讲话中,我得出一般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肯定之前取得的成绩;其次是概括召开本次会议的意义,再次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的介绍,最后是对与会人员提出几点关于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
5、描绘会场气氛
会场的气氛能够让读者了解与会人员对召开此次会议的态度,了解会议的反响,一般情况下,会场气氛往往是热烈的,主要从与会人员的反应中获得信息。
6、简要概括举办会议的意义。它的意义要注意层次感,一般分成三个部分首先是对培养青年学生的意义,其次是对职能部门自身建设的意义或者是对某项制度建设的意义,最后是对学校整体建设的意义。
比赛类
比赛类新闻稿的一般结构是:第一段写导语,介绍主承办单位、评委、参赛选手;第二段写比赛的过程;第三段写参赛者的获奖情况以及举办比赛的意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1、介绍评委。评为一般是一些相对比较有权威的老师或社会人士,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也体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同时从介绍评委中也让读者感受到这场比赛的重要性。
2、比赛现场描写。竞赛的主角是参赛选手,所以现场的描写当然得从他们入手,可以说,他们的表现情况也就是竞赛现场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参赛者很多而不可能一一描述,所以对参赛者比赛情况的描述需要概括,再侧重选择其中几个来进行描述。写演讲者的表现,他们一般都是热情洋溢、声情并茂,充分展示了选手良好的精神风貌,而观众的反应则是较为强烈,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3、公布比赛结果
竞赛类新闻稿最后要体现比赛的结果,这是这一类新闻稿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写获奖情况的时候,要注意将获奖人的具体姓名、所在单位或学院、所获奖项写清楚。同时,视篇幅情况,公布获奖情况一般公布到三等奖的名单,如果篇幅不够的话,则仅仅公布一等奖即可。
4.写出举办比赛的意义。
活动类
活动类的新闻稿必须将校园的文化气息体现出来,要想写好这样的报道是有些难度的。
它的结构一般是:第一段写导语、主承办单位、参与人员;第二段主要写活动的过程,活动现场以及现场观众的反应。第三段评论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
行文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必须体现主题,参与人员的介绍要有层次感。每个活动都有自己的主题,主题很重要,它浓缩了整个活动的内同,在开篇介绍下活动主题,有助于读者首先把握住活动的主要内容,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参与人员往往包括学校的主要领导,嘉宾、新闻媒体、学生,这么多不同身份的人员同时参加了活动,一般的写法如““校党委书记xxx、校长xxx出席了活动,xx媒体朋友参加了活动,我校各学院师生代表共xx余人参与了活动。”
2、正文要紧扣活动主题
我们在写一篇这个类型的稿件时,首要要清楚这个活动的主题,然后整个活动的内容要体现出这个活动的主题才好,切勿出现内容却与主题脱离现象。比如这个活动的主题是提高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就要从内容中体现这个主题。
3、活动程序要分清主次
跟会议类的新闻稿一样,在写活动程序的时候要分清这些程序的主次,活动都有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才是报道的重点,就如一场晚会,节目的表演才是写作的重点,而像现场的互动环节则是次要的,一般一句话带过即可。再如,大型的音乐会,往往都分上下半场,有中场休息,如果我们把中场休息的情况也描写进去,肯定会让读者厌烦,在新闻稿中就破坏了对整场音乐会的描写基调。
4、描写活动现场,一般采用总分式的段落写法,重点突出活动的特色
只提活动程序的话,并不能算是新闻稿,因为活动的程序从策划中就可以体现出来,我们的重点是要描写实际活动的现场情况。比如《高雅艺术进福大》的新闻稿中,不仅仅将几个部分的表演曲目写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写出这些曲目表达了怎样的主题,现场的艺术家是如何表演的,现场的观众反应如何。
同时在描写活动的现场时,我们要注意突出活动的特色,要将活动的整个基调体现出来,比如一场歌颂青春、五四晚会,就要用“青春活动”、“热情洋溢”、“激情满怀”来描写表演者的表现,还要突出台下观众反应的热烈程度,像“博得了在场青年学生的热烈掌声”之类的描写。
5、活动意义要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方向
举办活动一般就为了活跃校园的文化,所以,在谈及活动意义的时候,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有层次地概括活动的意义。一般也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对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其次是对活动主题本身的意义,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诗歌朗诵赛”的意义就有一条是“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加深入人心”;最后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小结: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从时间上来说,学校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各单位实习等等。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新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
拓展篇
作为合格的校园记者我觉得不仅仅只完成组织安排的相关采访报道任务,更多地要自己拓展独立采访、挖掘校园内有价值的事件。尤其是对于以后想从事传媒工作的同学很重要。
怎样才能找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呢?在大学丰富多彩而很多又具有循环性的生活中,要寻找到有价值的事情就要培养自己敏感的新闻触角,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很好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曾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
获得的。在08级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同时作为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新闻稿,就必须多观察、多思考,及时发现生活中的值得写的事情,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比如,期中考试结束了,可以采访班级里成绩优异的同学,请他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可以采访任课老师,请他谈谈同学们在前一段时间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等等
当选题确定以后,还要做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调查。比如,我校的纪律状况在师生们的努力下,有了较大的改观,我们可以采访同学们,请他们谈谈自己为学校的校规作了哪些工作;可以采访老师,请他们谈谈看到班级发生变化后的感受,可以采访校领导,请他们谈谈怎样进一步做好学校的校风、校纪工作。在采访中,首先要做好采访的准备,比如要提出什么问题,准备好必要的记录工具,如纸、笔、录音笔等;其次,采访过程中,要虚心学习,认真记录;然后,对采访得到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纳。最后,我们就要从中选取一个最适合的角度去写,所选角度要尽量新颖。最好不要人云亦云,我们要抓住独树一帜的做法,标新立异地真实报道出来,尤其现在提倡创造,我们就应该从“新”的角度出发,报道出这则新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各位可以参考下以下四个角度:
第一、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一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第二、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第三、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
第四、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行文中新闻的主体内容要充实,层次清楚,语言简明。主体是新闻的主干,它要承接导语,用实在的、典型的、具体的材料,印证导语中的提示,对导语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扩展和阐释。
值得注意的是背景烘托和深化主题时不要喧宾夺主。任何新闻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就是它的背景。虽然好的背景,能烘托和深化主题,同时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帮助读者理解新闻的内容。但背景只是新闻的从属部分,不能喧宾夺主,也不是每条新闻都一定有背景,要根据需要而定。
最后,结语注意简要概括,进行评论或提出希望。结语是整篇新闻的收笔之处,它的作
用是阐明事实的意义或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给读者以完整的感觉,也可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味。
新闻写好之后一定要要有反复修改的毅力。一定要多读几遍,避免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例如“驾驭能力”就不能写成“驾御能力”,这样给读者易造成歧义,理解不透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注意篇
一、消息报道的避免纯粹官方化
作为校园新闻采写者,在做会议新闻报道时,我们的心态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不能因为采写会议新闻就官方化味道十足。由于我们的工作任务本身更多侧重于学校党政新闻方面,有记者往往任何此类消息都采取单一报道方式,写出来的稿子几乎可以拿来当新华社通稿。另一方面,我们的有些记者往往在写多了形式一致的消息报道之后总会产生一种错觉,即校园记者不过如此,当个会议记录者罢了。这种情绪的产生,个人感觉最大的根源在于自我写作的千篇一律不懂创新。这一点又和第一方面要阐述的内容吻合,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会议新闻报道形式不仅仅是领导开会、专家讲座、对外接见、洽谈合作等冠冕堂皇的官方化制作,我们应该更独具自我眼光,从中挖掘新意并试图改变报道思维与报道方法。
二、报道内容的避免求大求全化
在采写一个讲座稿子时,切勿全篇记录,不管讲座人的发言是否与主题有关,一概写进新闻中。这样的写作处理方法显然有悖消息写作要求。另外,力图做深度报道不是不被允许,而关键在于,究竟有没有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不是事无巨细、毫无重点,更不是全程跟踪、一滴不漏,而是全方位描述、多角度思考,往往更加体现新闻策划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此类稿子的写作中一定要注重挖掘重点、突出报道,多从受众角度考虑,提供有用信息。
三、报道避免过分倾向受众的哗众取宠化
目标过分倾向受众,等于滑进了哗众取宠的窠臼。其实校园新闻的制作并不是一个难以从事的工作,只要受众喜欢的线索,就是我们要做的有价值的新闻。不过这里重要的还是一个度的把握,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不能过分偏好而丧失新闻道德。这不仅是我们目前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在今后走向社会职业的道路中,也需时刻注意,不断反省总结。
四、人物通讯报道避免歌功颂德化
作为校园新闻记者,写人物通讯是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可能被采访对象是我们的老师或是同学或是身边的工作人员甚至是学校领导,无论采访对象如何受记者本人尊敬,在通讯写
作中都要尽量避免记者主观意愿的表露。可以采用的一种思路是,以该新闻对象为线索,主要描述该对象曾经发生过的系列事实。避免过分客套话与恭维话,严格站在客观立场进行描述,应该是人物通讯报道的基本原则。清晰思路,以具体事例论证观点,注重描写语言的通俗、生动活泼,注重特色,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是人物通讯报道操作的基本方法。
总结篇
作为学生记者,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自我价值定位。一方面我们值得为自己骄傲,因为我们站在了一个高度看待问题,具备一种把握全局的意识与思维能力,在这一点上,由于我们接触到的和所掌握的基本信息往往全面宏观,一般同学不能企及;另外一方面,我们应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信息传播的服务者,有责任和义务使更多的受众了解更多的信息,所以我们没有特殊优待。我们要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看完以上这些内容,希望能够对你有点启发,同时也愿意听到你们的不同意见,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起探讨、进步。谢谢!
注:版权本人所有,请勿用于商业,仅限于福大记者朋友交流学习。
第三篇:新闻写作
自媒体时代的全民专业报道(总序)
传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媒体却是一个历史性的产物。
当号子、烽火狼烟、鱼肚尺素、鸿雁传书、招幌等古老媒体成为人们美好记忆的时候,当报刊、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让人颇为倾心的时候,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却把人们对新事物的欣喜若狂搅得天翻地覆了。MSN、ICQ、QQ、博客、播客、微博、公民新闻网站等自媒体的层出不穷,令人们目不暇接。我们不得不说:媒介真的就是信息!
历史上,人们的需求似乎都不是自己真实的需求,正如消费社会,太多的需求是被他人创造和培养出来的一样。其实,人们对媒体的接近权与传播权也是被提醒的权利。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人们绝不会想去拥有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只有当技术进步、经济水平提高、物质产品丰富、精神需求扩大的情况下,一些政治家与学者们突然告诉人们,“传播权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于是,对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的奋争,似乎成为人类政治变革中的重要主题,也必然是民主平等应有之义。因此,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来,媒体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武器,不断地变换角色,不断地改弦易张,不断地进退自若,成为极具魔力的法杖,令人们对之心神俱醉。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从此,成为一代代人求之不得的梦想。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终于遏止了这个梦想的无限蔓延。如同中国古人的飞天传说一般,随着嫦娥卫星的成功发射,梦想竟为现实!
“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2年Dan〃Gillmor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定义中,“1.0”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old media),“2.0”指新媒体(new media),“3.0”指自媒体(We media)。2003年7月,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对自媒体进行如此界定: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充分体现着自媒体的特点:即全民新闻报道,全民受众即时接受全民生产者新闻。在自媒体时代,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声音来自多元世界,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总之,自媒体的特点是平民化、个性化、简易化、快捷性、交互性,人人随时接近媒体,人人随时传播信息。
似乎,这的确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然而,自媒体时代的全民报道与草根新闻也存在明显缺陷与诸多困惑。首先,新闻真实性受到严重挑战。丹〃吉尔默提出“自媒体”概念时,就曾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这一方面是大众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新闻报道的标准意识不强,随心所欲发布信息,不加甄别;另一方面是技术突破了惯常的新闻监管体系,新闻不论真实与否,只能在事后加以控制;更重要的是接受者成为虚假信息的二手传播者,出于对“腥星热”的热衷,转发信息时丧失了责任意识。其次,媒体可信度较低。由于新闻真实性存疑,加之报道者的草根身份,无法让自媒体在严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信息传播中,成为民众信息获得的依靠与必然选择,因而造成自媒体公信力降低,很难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其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也是迄今仍在艰难探索的问题。最后,自媒体会无限放大社会矛盾,激化冲突。由于自媒体完全解放了人们的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从政党或组织派别争论的平台演变为众声喧哗的油锅。各色私人小恙被布之于众,加以放大,各种攻讦谩骂,如同热锅的响油,喧闹不休,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似乎,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破坏了人们亲和友善的关系,那种往昔过去的好时光,令人每每在回忆中,黯然神伤。
《一本书学会新闻写作》系列丛书,正是应时之作,为这个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献上一把最有力的抓手,让自媒体时代的草根新闻,变成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大放异彩的全民专业报道。如同喻国明教授的形象比喻:全民DIY应该是专业、标准、科学、有效的DIY。
本丛书是以新闻采写为研究对象,采取旅游全攻略的架构,利用工程技术的思路,兼??专业新闻理念与业余记者思维精粹,接轨不同行业与类型新闻采写方略,引领非专业人员进入新闻采写的奇峰异洞,细语全民专业报道中的在哪做、做什么、如何做,形塑全民DIY时代非科班出身的合格记者。
我们正在尽力去做,而做的结果只能由众人评判。尽管心有余,却力有不逮。但为这个瞬息万变时代的众生,奉上一把有用高效的抓手,是而且将一直是:我们的使命与图腾。
刘建华
目录
第一章 消息写作
第一节 消息及其文本格式
第二节 消息写作
第三节 倒金字塔结构
第四节 消息结尾 第二章
故事性导语
第一节 常见的故事性导语 第三章
新闻报道的其他结构类型
第一节 金字塔结构
第二节 沙漏式结构
第三节 《华尔街日报》体 第四章 报道角度
第一节 选择报道角度
第二节 一事一报 第五章
新闻背景
第一节 什么是新闻背景
第二节 如何使用新闻背景 第六章
使用引语
第一节 引语
第二节 如何选择直接引语 第三节 如何使用直接引语 第七章
新闻语言的使用
第一节 新闻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新闻报道如何遣词
第三节 新闻报道如何构词
第四节 新闻报道构建段落技巧 第八章
新闻的表达方式
第一节 描写细节、展示场景
第二节 叙述故事 用事实说话 第九章
特稿写作
第一节 什么是特稿
第二节 如何组织特稿素材
第三节 特稿如何开头
第四节 特稿主体结构
第五节 特稿的结尾 第十章
人物报道
第一节 人物报道
第二节 人物报道如何选材
第三节 如何写人物报道 第十一章
分类新闻写作
第一节 会议及演说新闻写作
第二节 科技新闻写作 第三节 财经新闻写作
第四节 体育新闻写作
第五节 故事与灾难新闻写作
第六节 刑事犯罪新闻写作
第七节 司法新闻写作
第八节 医疗卫生新闻写作 第十二章
深度报道写作
第一节 深度报道
第二节 写作深度报道的前期准备
第三节 深度报道的写作 第十三章
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写作
第一节 如何写连续报道
第二节 如何写系列报道 第十四章
调查性报道写作
第一节 调查性报道及线索来源
第二节 调查性报道如何进行调查
第三节 调查性报道写作步骤
第一章 消息写作
第一节 消息及其文本格式
一、消息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最常用的文本,它是对社会新近发生或发现的重要客观情况所做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
在各种新闻媒体中,消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是最为迅速、简明的。它通常以最快的时效告诉受众,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其他文本往往紧随其后。消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是最简洁的,报道最紧要的新闻事实,概述其他内容,忽略细节。因此,消息是对新闻事实最简明、最扼要的报道,二、消息的文本格式
消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和新闻报道文体中的地位,决定了它有以下特点:集中报道最重要的新闻事实;简明快速报道动态新闻;具有相对固定的文体结构。
通常要有以下四部分构成:标题、讯头、导语、主体。
第二节
消息写作
一、讯头
讯头是任何消息的起头第一笔,是消息这种新闻文体的标识,是新闻消息的外在特征,也称为消息头,是消息正文新闻来源、发稿单位名称、发稿时间、地点、类别的交代。这是消息体裁的标志。其作用在于明确表明某条消息的版权关系,强调其新闻价值。其表现形式一般为“某某社某某地某某日(时)电”。由本报记者采访、写作、编辑、播发的稿件,其消息头可直接用“本报讯”。
讯头用于“本报”发稿,其最基本最常见的格式是“本报讯”,并衍生出“本报今天消息”、“本报某地讯”、“本报某地某时讯”、“本报记者某地某事报道”等格式。电头则用于通讯社发稿,其基本格式是“某通讯社某地某时电”,并衍生出“某通讯社某地某场所某日某时电”等强调性格式。报纸的外地稿源,也多以电头形式处理,如“本报某地某时电”。
(讯头是消息的体裁标志,写作消息首先要写讯头,它的形式主要有“本报讯”、“某某社某某地某某日某某时电”,及“本台消息”等)
二、导语
1、导语及其作用
导语,消息文本的开首部分,新闻信息和新闻价值的集中表现的部分。
导语的作用:揭示事实内容;吸引读者;展开报道的逻辑顺序与结构关系。
2、概括式导语
概括式导语,也被称为直接式导语或硬新闻导语,第一句话就开始集中描述新闻事件的主题,交代最主要的新闻要素。
当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的第一条新闻需要概括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涉及到什么人,在哪里,什么时候,为什么和怎么样。此后才会有深入的与事件和当事人相关的详实的新闻报道。这类硬新闻通常会使用概括式导语,简明的提供新闻报道的要旨。概括式导语一般都比较简短,干净利落的完成导语,更详细的内容在主体部分展开。
路透社(1963年)11月22日电 肯尼迪总统今天遭到刺客枪击身亡。
新华社3月11日电 据日本共网社报道,日本气象厅透露,11日下午2点46分左右,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7.9级特大地震,东京有强烈震感。气象厅已发布海啸预警。
本报讯(2011年06月17日京华时报)昨天,农业部宣布,6月中旬起,农业部将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展开为期一个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水溶肥料的专项检查。据悉,决定展开此项检查的直接诱因是今年5月江苏镇江发生西瓜使用“膨大剂”导致出现西瓜炸裂的事件。
以上的导语都是概括式导语,这种导语也是消息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导语形式。这种导语非常适合硬新闻(hard news),即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也就是一切重要的新闻,比如重要会议的报道、重要政策的颁布、社会生活发生的重要变动、灾难、战争、重要的事件新闻,这种新闻一般时效性较强,受众需要快速了解新闻信息。
(概括式导语是最常用的导语形式,要简洁,一般是一句话,快速结束导语,将更详细的新闻要素放在主体中。)
三、概括式导语的写作步骤
第一步,找出最值得关注的要素。在将要报道的新闻中,哪些要素是最重要?哪些与媒体的目标读者接近?哪些是特异的?那些有趣味的?事件是否有不同寻常之处?是否有可能影响非常大的内容?明确新闻报道中的这些问题。此外,这里需要考虑新闻事件中的5个“W”和1个“H”,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发生?这6个问题能够满足读者对重要信息的获知要求,但在导语中要与上面提到的问题结合,将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写进导语里。
第二步,列关键词。将以上问题的答案或者部分问题的答案作为关键词列出。
第三步,判断事件和谁有关。事件的当事者是谁?对谁可能产生影响?
第四步,选择合适的导语形式。根据新闻报道自身的特点,选择使用概括式导语还是其他类型的导语。
第五步,组织导语句子。将关键词,加上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要素,组织成句子。导语一般使用的是主语-谓语-宾语的主动语态结构,但还是要根据具体的新闻事件,以将新闻中的重要要素表达清楚为原则。
第六步,阅读导语。最后将写好的导语读一遍,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流畅,写得是否吸引人。
下面是一条简单的消息:
印尼一辆水泥车失控撞进人群导致16人死亡
据法新社7月13日消息 印尼一家医院13日称,一辆拉载水泥的卡车失去控制,撞进一座正在举办艺术展览的建筑,造成16人死亡,包括一名儿童。
据这家医院的医生说,事故12日夜晚发生在东爪哇省的牙威(Ngawi)镇。“卡车翻倒并撞进人群。一袋袋的水泥压在人们身上,使他们毙命。”她还说,其中一名死者是3岁大的女孩,其他死者都是男性另外还有4人受伤。
报道称,目前还不清楚卡车为何失控。(2011年7月13日《环球时报》)
第一步,找出最关键的新闻要素,然后列出关键词,卡车失控,撞进人群,16人死亡;事件的当事者死亡16人,4人受伤;这样的硬新闻选择使用概括式导语,将关键词加上新闻时间、地点、人物的要素,组成句子,可以写成印尼某地一辆卡车失控,撞进正在参观展览的人群,造成16人死亡,4人受伤。最后阅读、修正导语,使其流畅。
第四篇:新闻写作
1、简明新闻——简讯与快讯,统称为简明新闻。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炼最短小的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它题材范围广泛,但都以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为主,是报道事实动态的一种简洁明快的形式。其报道的内容单一而概括,即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不用交代背景,对事实不作具体的叙述和说明,只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作简要的报道。
2、新闻背景(或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中与主体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一条新闻,可以只用现实发生的新闻材料来写成。若只有背景材料是无法写成一条新闻的。但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背景材料,要视实际情况和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而定。比较复杂的新闻,或知识性较深的新闻,一般都不可避免地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
3、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从头到尾完全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或情节发展来安排材料的。消息的开头就是事件的开头,结尾就是事件的结束。这种结构,是按人们正常思路渐进过程安排材料,因而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它最宜用来客观地叙述一些故事性强、人情味较浓的事实,写成人们惯称的新闻故事或新闻小品。
4、概貌通讯——是以报道某个地区、部门、单位或市镇、村庄、街道、家庭今昔变化为主的一种通讯。它也介绍祖国风光、地方物产、人情风俗等,因此也叫风貌通讯。其特点是:(1)题材广泛。它涉及面较广,题材范围比其它通讯更大,通过这些广泛题材的报道,反映出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2)要有新闻性,事实要有新意,不能写成众所周知的旧闻或历史知识。
5、新闻导语——是新闻写作学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在一则消息中,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以最简炼的文字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或思想;二是启发、吸引读者情不自禁地阅读全篇新闻。采用这种方法写新闻的开头,通称为新闻导语。
6、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人物通讯写人,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7、通讯——通讯是报纸、电台和通讯社常用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它是一种比消息更为详尽、更为灵活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问题或各种有意义的客观事实的新闻体裁。通讯所作的报道必须真实,用事实说话,准确地再现特定人物、事物、景物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通讯也有时效要求。它的时效性虽不象消息那样强,有时可以宽松一点,但总的说,还是要快、要新。(通讯总的要求是:事实的典型性、思想性和写作、文采达到高度的统一。)它所描述的人物、事物、景物等,都应具用某种新闻价值。
8、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特写亦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形式,一种写作的笔法,它可用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如借助这种结构形式来写人物的,称为人物特写。新闻特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在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把新闻中最有价值最生动感人的片断和部分加以放大,描形描态,绘声绘色,给读者以鲜明突出的印象。
9、专访——是从通讯中的人物通讯,人物访问和消息体裁中的人物消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体裁,是一种融新闻性,探讨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的,有较强可读性的新闻体裁。是对事先选定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题性访问的纪实。人物专访,问题专访和学术专访几类,专访的特点在于:选题特别强调新闻性与现实针对性; 特别注重访问现场的生动再现;强调突出专题性.特定的对象,特定的问题,特定的时空,这“二特”形成了专访的特色。专访采写要注意的问题:要有富于吸引力的"新闻由头"。由头即采访的时机;注意环境的选择,观察和再现;突出被访者有真知灼见的见解,有个性特色的语言;了解对象,热爱对象,与采访对象产生情感共鸣。
10、述评新闻——述评新闻是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的一种新闻体裁,故兼有新闻与评论两种作用,述评性新闻不只报道新闻事实,还需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解释;或者对某种形势、某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写这种形式的新闻,必须在掌握大量情况的基础上,纵览全局,抓住事由,以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及时剖析新闻事件,揭示事物或形势的特点、本质和趋向,用以指导实际工作,达到启发、教育群众的目的。
11、新闻正文——新闻正文是导语之后的“展开部分”。正文的任务,主要是运用具体的事实有层次地回答、说明、解释或补充导语中提到的问题或事件。消息的正文,是具体展示新闻内容,充分而有力地体现新闻主题的核心部分。因此,环绕新闻主题,选取典型的材料,并加以巧妙的运用、布局和安排,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做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这是正文写作中必须做好的工作。
12、倒金字塔式与正金字塔式混合结构——这种结构,可以说是集倒金字塔式和正金字塔式两种结构之长,避这两种结构之短的一种比较灵活多变的结构方式。取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导语写作的优势,用金字塔式结构的结尾写作之长,使之首尾相呼应。这种结构方式,能较好地适应各种新闻内容的要求。主要缺点是,容易造成首尾重复。
13、综合新闻——凡是环绕一个主题或一个总体的问题,综合反映一个时期内发生在一个部门、一条战线、一个市、一个省、几个地区,几个城市或全国带有普遍性的同类型的各种事实的动态或问题的报道,称之为综合消息。它可以是环绕某一主题对同类事实动态的综合,也可以是环绕某个方面对同类问题及其事实的综合。综合消息,既要有总体情况的概括,又要有各种典型的个体材料的叙述,能使读者从全面而又重点突出的事实报道中,获得完整的印象和认识,深刻领会新闻的主题。
14、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其特点是:(1)以记事为主,事件的本质、特点决定着通讯的主题。(2)事件通讯虽然写事,但它不孤立地写事。因此,事件通讯必然牵涉到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事件与人物是血肉相连的。但在事件通讯中人物本身的特点不是通讯反映的重点,他们只是为表现中心事件服务的。
15、新闻主题——是指新闻事实所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既来自新闻事实,又表现了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倾向和报道意图。消息写作,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主题,一则消息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都与主题息息相关。主题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无论是选材、结构、达意,都要围绕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消息写作的主题,它既要统帅事实,又要寓于事实;既要深刻又要新颖;既有共性,更强调有特点。
16、对比性背景材料——这是对新闻人物或事物的正反、左右、今昔的对比,从比较中突出人物与事物的重要意义。对比性背景材料,有“纵”的对比,也有同类事物的“横”的对比,也有不同条件的对比。对比材料作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写作上有新与旧、好与坏、高与低、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能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深度。但要注意真实、准确、分寸得当,并注意其对比的合理性。
17、通讯的结构——是指通讯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它的主要任务是,考虑和确定通讯材料的组织与安排,使通讯成为一个思路清晰、变而有序、详略得当、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更好地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通讯结构的要求是,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要求完整、严谨、巧妙、和谐。)
18、工作通讯——工作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它介绍典型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推动各项工作顺利的进展。其特点和作用是:(1)工作通讯介绍的工作经验,要抓住当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使大家一看就能因地制宜地学习和推广。(2)工作通讯的新闻性特别强,故要讲究时效性。
19、动态消息——凡是报道刚刚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实及其动态的消息,就称动态消息。这种消息是从新闻内容的特点提出来的,相对的还有静态消息。它是一种因其内容特点而在写作形式上具有特殊要求的消息品种。动态消息强调报道事实的动态,它的特征体现在“动态”和“消息”的完美结合上。
20、新闻价值:是指构成公共关系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新闻需要的素质。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能构成新闻的标准。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21、悬念式结构——是把倒金字塔式结构和时间顺序结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这类消息的开头是一个带有悬念的导语,巧妙地点出最精彩或最重要的事实,吊住读者的胃口,然后在以后的段落中,就基本上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写作。它的优点是:叙事具体、完整、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闻信息。适用于那些以戏剧性见长的新闻事件,如亲历记、现场目击记、新闻故事等。
22、消息头:新闻媒体刊发的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本台消息”或“××社××地×月×日电”的字样,这就是“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的新闻报道应该用上消息头。其形式主要有:“讯”和“电”两大类。作用:a.使消息明显的区别与其他文体b.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c.表明消息来源,以利读者判断d.消息头和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迫使新闻发布单位谨慎的对待每一条新闻。
23、电头:是消息头的一种,如“××社××地×月×日电”的字样,这样的形式的消息头就是“电头”。
24、倒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其特点是头重脚轻地组织、安排材料,把新闻的高潮或结论放在最前面,然后按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借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这种结构方式,写好导语尤为重要,并且它的结尾一般都表现为自然而止。(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材料的组织、利于突出新闻的特点、行文简洁明快、方便读者阅读、便于编辑处理。缺点是难以有所变化、导语、正文、标题容易重复、文意跳跃性较大。)
25、灾难性新闻:灾难性新闻是指对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它是突发性新闻的一种。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两类。灾难性事件,常常表现出以下特征,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和社会性。人类为了求生存图发展,必须对灾难性事件的表面信息(即发生了什么事)和深度信息(即为什么或有什么样的影响)产生强烈认知需求,以便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消除认知的不确定性,实现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价值环境的整合。从大众传播的规律而言,这种事件的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力、冲击力和破坏力,都会给人们在心理上、生活上带来巨大的震撼,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很容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但是,如果对这种事件报道不慎,往往又会引起社会混乱。在我国,对灾难性新闻的报道方式经历了两次大的历史变迁:20世纪80年代以前,灾难新闻被视为负面报道,故在报道灾难事件时采取淡化事实以宣传为主的报道方式,20世纪80年代到2003年,灾难性新闻报道淡化了宣传色彩,并尽可能的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2003年后,我国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实现了新的裂变。
26、深度报道:(亦称深入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际意义或预测其发展前景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特点:题材的重要性,只有重大事件或与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才有必要做深度报道;材料的详尽性;内涵的深刻性;体裁的综合性。
1、什么是新闻角度?如何选择新闻的最佳角度? 答:新闻角度是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与窗口,它从事实的一个侧面去揭示新闻主题。选择新闻的最佳角度,一般说,要抓“四点”、“一小”。四点即:(1)抓特点。客观事物是丰富多采的、发展变化的,有共性有个性。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新闻才会受读者欢迎。(2)抓新点。即角度要新,通过某一侧面、角度去反映主题,使新意盎然,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3)报道同一事物,应注意错开角度,即寻找不同的侧重点。目的是使新闻主题既不与别报重复,又报道了新闻事实。(4)选新闻角度要有群众观点,即从群众的角度看事物。从群众角度、读者的角度入手,就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使新闻主题表现得通俗明确。“一小”即:角度要小。凡是选准了一个小的角度,摆出具体生动的事实,就容易把主题写得有深度,写起稿来显得生动、活泼,受读者欢迎。这样,选准小的角度,就有利于主题深化,有利于抓到具体的材料,有利于报道人物与事物的个性特征,稿子容易写得短小精悍,并且做到时效性强。
2、什么是通讯情节?怎样展开(写好)通讯情节? 答:通讯的情节是指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高潮、结局的完整过程,带有一定的故事性,比较具体、生动感人,它主要是通过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的。有的通讯,具有贯串全篇的整体情节,它本身便成为通讯中总体故事展开的主线,并以此联缀数个相关的小故事或典型的细节,构成一篇既有具体的个性化的内容,又有统一整体画面的通讯。方法如下:(1)从写作角度上说,通讯情节要写得具体完整。一个情节要有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高潮和结局这几个部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完整的印象。有一些事实很有意义,很能说明问题,但构不成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就要用细节来弥补情节的不足。(2)通讯情节的展开要注意描写与叙述、具体与概括紧密结合,才能把情节写得深刻感人。生动的形象描写要借助综合叙述来贯穿,才不会写得支离破碎;综合的叙述要有具体的形象描写来补充,才不致枯燥无味。总的说,展开“情节”,把通讯写得绘声绘形、鲜明生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情节展开的目的,不是只追求生动,主要的是表现人物的思想及精神境界,为突出主题服务。
3、什么是新闻特写?怎样写好新闻特写?
答: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埸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要写好新闻特写,从实践看有如下两点:(1)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这个“现场”不是一般临场所见景象,而是记者采访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特点和特殊意义的精采“镜头”。新闻特写要求作者进入现场采访,没有现场所见所闻,就写不出精采的新闻特写。当然新闻特写也可用适量背景材料。(2)选择材料集中,突出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不论报道一人或一事,都不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而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最精采最有特征的部位。没有重点,也就没有特写。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写新人新事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过程,而是写一个精采的片断、精采的场面或精采的表演、动作等。
4、什么是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有哪几种?它有什么作用?怎样恰到好处的运用背景材料? 答: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中与主体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这些材料从内容可区分为历史背景、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和事物背景等四类。从它的作用看,可区分为对比性的背景材料、说明性的背景材料、注释性的背景材料等三类。但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背景材料,要视实际情况和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而定。比较复杂的新闻,或知识性较深的新闻,一般都不可避免地要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有些记者和编辑,因“背景意识”不强,刊登出来的东西,读者看不懂或索然无味,毛病在于没有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是用来交代主体新闻来龙去脉、产生的条件或原因、显示与周围事物的各种关系、代替记者和编辑说话、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丰富新闻内容、增强新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以及使主体的新闻价值大幅度增值的不可或缺的材料,在新闻中背景材料如能运用得准确、适量、贴切,既可把主体新闻写深写透,又可适应读者的阅读心里和满足读者求知的俗望。1.)对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 2.)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制宜3.)服从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4.)要少而精,简明扼要5.)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背景的功能:1)构成显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2)说明新闻事实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3)分析新闻现象与本质、局部与全局等关系4)对比映衬新闻事实和主题思想5)巧妙地表明记者的观点、倾向6)注释事物的特征以及某些专有名词、术语。
5、为什么要把新闻写短?怎样写好短新闻?
答:为什么要把新闻写短?这是因为:第一、舆论机构的特点决定于新闻要短,它们发布新闻的时间也有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新闻必须短。第二、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读者迫切要求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大量的、多种题材的国内外新闻。只有把新闻写短,才能解决这一矛盾。第三、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广大群众希望在极短的时间里,能看到、听到他们需要的各种新闻。只有把新闻写短,才能珍惜群众的时间。第四、要求新闻写短,在报道上有几个优点:新闻短,便于采访,及时发布,可以把报纸编排得活泼美观。把新闻写得短而好,还要写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1)精选材料。选的材料就要“以一当十”,凡是与主题无关的,虽然材料十分生动,也要忍痛舍弃。(2)“一事一报”。(3)避免不必要的议论。(4)用词造句下功夫,求简洁去繁缛。报道的文字要开门见山,去除多余的描写,少用、不用形容词,把新闻内容表达得直接一些,文字精确。
6、为什么新闻要写得真实?把新闻写得真实包含几方面的内容?
答: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的力量在于真实,新闻中的事实要有根有据。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取信于民。维护新闻的真实和准确,是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的起码条件,是记者的神圣职责,是党性的表现。新闻必须完全真实,主要包括下面几个内容:第一、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如何等,以及引用的各种资料、数字要准确无误。第二、新闻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包括事情发生的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心理活动、思想认识,不能添枝加叶,不能合理想象。第三、要讲究科学。稿件所涉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不应有差错。第四、要实事求是,符合辩证法。新闻所要表达的观点必须从事实材料中来。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和评价,对事物发展的过程的衡量和掌握,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讲究分寸,防止片面性、绝对化。第五、文字表达要统一。稿件中某些事实的表达方式要和全国规定的或通用的方式相一致,如译名、计量单位、数字的写法等。
7、什么是人物通讯?怎样写好人物通讯?
答: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要写好人物通讯,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1)通过写事迹,表彰先进人物的思想。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人物通讯写人,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2)抓细节,抓特点。人们对一篇人物通讯的一些事迹、概貌、数字常常看后可能忘掉,但动人的细节、情节,却往往难以忘怀。因为细节往往是人物描写中的点睛之笔。另外,要注意表现人物有特色的事迹,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并选用新的角度,才能把人物写得富有新意。(3)写先进人物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一是先进人物和党的领导的关系。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思想哺育,是我们时代先进人物成长的根本条件。二是先进人物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是先进人物成长的深厚基础。
微博的特点,如何写微博: 微博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微博客更能表达出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而博客则更偏重于梳理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感。
1.便捷性。微博有140个字符的长度限制,而且在手机上就可以进行发布,方便快捷。
2.创新交互性。与博客的交互方式不同,微博实际上是可以一点对多点,也可以点对点,当你关注一个子集感兴趣的人时,两三天就会形成习惯地关注,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是的微博用户体验的粘性越来越强。
3.原创性。4.及时性。微博网站的即时通信功能非常强大,只要有手机就可以及时更新微博的内容,如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你当时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发布,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
5.自清性。就是自己净化的作用。一条谣言在微博中转,有人提出了质疑,有人反驳并举出实证,这条谣言就止住了。所以,微博的一个好的特点就是谣言止于智者、止于事实真相。
如何写:找准定位;学习经验;注意发微博的频率和时间;深入了解使用微博的工具和软件自身的功能;擅长结合图片;
新闻语言的特点,怎样才可以做到用事实说话,如何准确的用事实说话。
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住处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准确、清晰、生动等特点。新闻语言以事务语言诉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要做到用事实说话,就要a.直接陈述;b.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的报道;c.实事求是,按事实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d.采取第三人称e.注明消息来源。要做到新闻语言的客观,就要A.用中性词多于褒贬词B 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C.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
倒金字塔结构的主要优点:
A.最能体现新闻性
B.开门见山,概括性强
C.切合读者心理,并能引起其“新闻欲”
D.便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题
E.便于记者增加新的重要事实材料。倒金字塔结构的缺点:
A.过于标准化,程式化,而缺乏多样性
B.略输文采,有“虎头蛇尾”之嫌
C.比较容易出现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三重复”现象
消息的概念、特点、组成、结构和分类: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消息的特点:
A.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B.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C.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D.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E.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消息的组成: 消息由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
消息结构: 消息的结构方式常用的有倒金字塔、金字塔、散文式三种 消息的分类:
A.按事实性质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
B.按报道内容分为: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等
C.按写作特点分为:特写式消息、目击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背景报道
D.按篇幅长短分为:简讯、一句话新闻和标题新闻
E.其他样式的分类,有公报式消息、答记者问
F.西方新闻界对消息的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纯新闻
G.按不同的写作形式、写作特点,把消息分为四大类: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性消息 消息的写作要领:1.更加注重时效性2.运用客观笔法,用事实说话3.善于概括和直叙4.增 加信息量。
消息注重时效的表现: A.讲求时效 B.以短、快取胜 C.体现新闻根据 D.要讲究时效,又合乎时宜。
通讯的一般知识与技巧、语言、写作方式、表达方法等四大点要在写作中体现
通讯——通讯是报纸、电台和通讯社常用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它是一种比消息更为详尽、更为灵活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问题或各种有意义的客观事实的新闻体裁。通讯所作的报道必须真实,用事实说话,准确地再现特定人物、事物、景物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通讯也有时效要求。它的时效性虽不象消息那样强,有时可以宽松一点,但总的说,还是要快、要新。(通讯总的要求是:事实的典型性、思想性和写作、文采达到高度的统一。)它所描述的人物、事物、景物等,都应具用某种新闻价值。
(通讯结构的要求是,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要求完整、严谨、巧妙、和谐。)通讯的特点:
a.容量大,范围广,取材全面;
b.讲究结构变化,展开情节,情景交融;
c.表现手法多样,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 d.比消息的篇幅长,时效性要求较宽松
华尔街日报体: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 的叙述。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特点
1.故事化:“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人文关怀:“华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
3.贴近性: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阅读的愿望也就越大。从读者关切点上找角度,回答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读者想知而未知的问题,这就是最佳的新闻角度。贴近性越高,读者对这一消息的关心程度、注意和兴趣就越大。
4.强大的信息释放功能:“华尔街日报体”个性化的开头可以为记者节省大量笔墨,同时受众可以在轻松的阅读状态中获得丰富的信息
“华尔街日报体”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比如说故事的真实性问题、新闻的严肃性问题,但是 总的来说,这种文体的新闻写作,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三贴近”报道原则是切合一致的,对 丰富和改进我们的新闻写作不无裨益。
分析:标题(用二行、三行题)、主题的提炼(主题集中)、新闻背景的体现、新闻角度、语言、导语结构、写作表达、正文的内容
灾难性新闻:灾难性新闻是指对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它是突发性新闻的一种。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两类。灾难性事件,常常表现出以下特征,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和社会性。人类为了求生存图发展,必须对灾难性事件的表面信息(即发生了什么事)和深度信息(即为什么或有什么样的影响)产生强烈认知需求,以便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消除认知的不确定性,实现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价值环境的整合。从大众传播的规律而言,这种事件的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力、冲击力和破坏力,都会给人们在心理上、生活上带来巨大的震撼,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很容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但是,如果对这种事件报道不慎,往往又会引起社会混乱。在我国,对灾难性新闻的报道方式也经历了两次大的历史变迁:20世纪80年代以前,灾难新闻被视为负面报道,故在报道灾难事件时采取淡化事实以宣传为主的报道方式,20世纪80年代到2003年,灾难性新闻报道淡化了宣传色彩,并尽可能的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2003年后,我国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实现了新的裂变。网络新闻写作与传统新闻写作的区别: 1.网络新闻标题制作采用单式结构,信息含量高,艺术性强。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程序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从主页上的标题到正文最少要有两个层次,其标题适宜于单式结构,一般情况下只有一条。网络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离的,一条消息的内容无论多么重要,在网页上也往往只有一条用于链接的标题,受众对标题感兴趣了,才会点击标题,而报纸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在一起的,即使标题制作不够理想,受众也可以直接从导语中、从主干中选择自己想得到的信息。2.网络新闻的导语不再是新闻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制作要求相对宽松。而在报纸新闻中,导语起着“点睛”和“导游”的作用,对受众的阅读选择有着较大影响。3.网络新闻背景材料容量无限,具有明显的丰富性和扩展性。而报纸新闻中,由于受版面或篇幅的限制,其背景材料是高度浓缩的,只能将其中最必要的部分作一介绍。4.网络新闻结构随意性强,具有明显的跳跃性,而传统媒体的新闻写作要求结构严谨,脉络清晰。5.较之于报纸和其他媒体,网络新闻在写作和编排上有两个独特的特点,一是超文本格式,即各个文档之间可以通过关键字建立链接。二是使用多媒体语言,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合为一体。
第五篇:浅谈新闻写作
浅谈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方式,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如何运用手中的笔向世人展示这大千世界中发生的各种事物呢?
一、坚持真实性。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制定的《新闻工作准则》中规定:“诚实、真实、准确——忠实于读者是一切新闻工作者的名副其实的基础。”的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它是取信于民的所在。新闻真实性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都要确凿无误。也就是说,新闻事实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等都必须真实、准确。这些情况若有出入,将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有些记者在写消息、通讯等过程中不注重对地名的核对、查实,结果见报后才知道错了一个字,这是写作中应该注意的。新闻真实性还要求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细节和人物的语言甚至动作都必须真实。一段时间,新闻曾出现过脸谱化的倾向,一写正面人物即“展开幻想的翅膀”,让清洁工人在凌晨穿上节日的盛装打扫街道,并配以写作者“一厢情愿”的心理活动,其实任何一种用来修饰和渲染素材的虚构在新闻写作中都是要不得的,那是对新闻真实性的忽视或者说轻视。新闻作品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也必须确切无误。总之,新闻以求真标明自己的价值,就是要坚决杜绝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不要为了追求生动感人,凭主观想象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更不要进行主观的“合理预言”,夸大其词,胡编乱造。
二、坚持时效性。新闻常被称为“易碎品”,这是因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一瞬间的、一次性的。西方的新闻著作中有这样一个例子:纽约时报名记者迪姆士·泰勒初当记者时,去采访一个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他就回去睡觉了。半夜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了,编辑告诉他:其他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编辑气呼呼地说:“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背后还可能有更大的新闻。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这件事告诉我们新闻在时间上确实有及时的要求,如若在别家媒体登完后再登,就成了旧闻。这些年来,中国新闻界愈来愈重视新闻的时效性问题,“抓活鱼”成为许多记者和新闻单位提高新闻时效性的一个生动、形象的口号。就是说,新闻界在力图以新鲜的形式突出新闻中最新鲜的内容。
三、坚持思想性。思想性也可称为指导性,即新闻媒介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最终把他们引导到一定的目标上去。有一句古老格言说:“给他们光,人们就能找到出路。”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力求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回答实际工作中和生活中提出的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以指导人们的思想言行,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的性质、任务所在,也是我国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要做到这一点,第一个应注意思想性与针对性的结合,就是说写新闻要精心选择事实,研究事实,在新闻作品中提出某个切中时弊的问题,或是指出某个群众普遍关心却又感到困惑的问题的解决途径,这样的作品必然会使受众感到正中下怀,这样的作品也自然有分量,其思想性、指导性必然显著。第二个应当注意的是思想性与深刻性的结合。这取决于记者对问题研究的深刻、透彻程度,好的新闻作品会使思想长出飞向读者心坎的翅膀。
四、坚持简明性。简明是一切体裁的新闻作品最显著的特征。美国新闻学者巴克赫斯特在其著作《打开知名度》一书中写道:“每个人都能写新闻稿,用不着什么创意、学问、暗喻,更不要弄得太复杂,愈简单笨拙愈好。”这是告诫新闻工作者们要以平实的语言,在最短的空间写完一篇稿件。有权威人士曾说过:没有什么文章不能压缩,压缩是为了明确。邓小平的话更是一针见血:“可以不说的去掉,该说的就可更突出。”简明性要求新闻作品必须写得人人都懂,同时简洁凝练,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填空题:
1、狭义的新闻指 消息,广义的新闻包括 消息、通讯、述评及其所属品种。
2、没有 事实 就没有新闻,真实 是新闻的生命。
3、言之无物 是写新闻的大忌。
4、新闻写作的原则是 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的要求是 真、短、快、活、强。
5、新闻的快应以 新闻的新鲜和真实的事实 为前提。
6、新闻报道要快的表现是一 及时、二 适时。
7、新闻的思想性是指 一条新闻在思想上给读者教育、影响和启迪。
8、新闻写作要求强的意思是 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
9、“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实义的作者是 陆定一。
10、新闻六要素是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11、新闻的要素说的是 构成新闻不可缺少的事实材料。
12、新闻背景从内容分为 人物、历史、地理、事件背景 等四种,从作用分为 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 等三种。
13、背景材料可用于 新闻的导语、正文、结尾 等三个不同部分。14、新闻的主题应从 新闻事实挖掘 中来。
15、提炼新闻主题应注意两点:一是 一条新闻一个主题,二是 新闻主题一定要从新闻事实中挖掘、提炼出来。
16、选择最佳角度是表现 新闻主题 的好办法。
17、几家新闻单位同时报道同一新闻应注意 错开角度。
18、新闻语言的特点是 具体形象、准确鲜明、简练生动、通俗易懂。
19、动态新闻及其它新闻以 叙述 为主,通讯重于 叙述、描写,述评新闻兼有 新闻和评论 两种作用。
20、新闻和消息的结构一般由 导语、正文、结尾和标题 组成。
21、新闻通常有 金字塔、倒金字塔、倒正混合结构 等三种结构形式。
22、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 把高潮或结局排在开头,把最不重要的材料排在后面。
23、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 将事实的结果、最重要的材料安排到最后一段。
24、倒金字塔结构的开头部分称 导语。
25、倒、正混合结构的特点是 有一个好的新闻导语和有一个重要的新闻结尾。
26、新闻导语的“导”字有 开始、启发、引导 三个涵义。
27、新闻正文是 导语之后的展开部分,对新闻事实作充分的具体的报道和说明。
28、简明新闻 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新闻体裁。
29、消息一般分为 简明新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述评新闻。
30、综合新闻有两种,一是 横断面综合报道,二是 纵深度的综合报道。
31、通讯《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 范长江。
32、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是 魏巍。
33、通讯《西行漫记》的作者是 埃德加·斯诺特。
34、通讯《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是 约翰·里德。
35、通讯写作的部的要求是 事实的典型性、思想性和写作文采达到高度的合一。
36、综合新闻的特点是 既有全面情况概括,又有典型事例的说明。
37、通讯与消息的共同点是 现实性和时效性。
38、通讯与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区别是 反映的真实性不同。
39、一般通讯和特写都应讲究时效性、真实性,写作上可 采用多种表达形式。40、通讯的主题是作者在通讯中要表达的 中心思想。
41、通讯主题的提练要求做到 正确、鲜明、集中、深刻。
42、通讯主题要求深刻,是指 挖掘出事实的意义。
43、通讯结构总的要求是 完整、严谨、巧妙、和谐。
44、通讯写作要求 运用感人的抒情、深刻的议论、选用典型的情节,以及描绘生动的形象 来体现主题的。
45、通讯设置“悬念”要求真实,而且应 为表现主题服务。
46、通讯特定具有 材料集中和报道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 两个特点。
47、通讯的特点是具有 新闻性、评论性、形象性。
48、通讯按内容可分为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49、述评新闻有四种类型 形势述评、思想述评、工作述评、事态述评。
名次解释:
1、简明新闻——简讯与快讯,统称为简明新闻。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炼最短小的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它题材范围广泛,但都以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为主,是报道事实动态的一种简洁明快的形式。其报道的内容单一而概括,即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不用交代背景,对事实不作具体的叙述和说明,只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作简要的报道。
2、新闻背景(或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中与主体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一条新闻,可以只用现实发生的新闻材料来写成。若只有背景材料是无法写成一条新闻的。但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背景材料,要视实际情况和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而定。比较复杂的新闻,或知识性较深的新闻,一般都不可避免地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
3、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从头到尾完全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或情节发展来安排材料的。消息的开头就是事件的开头,结尾就是事件的结束。这种结构,是按人们正常思路渐进过程安排材料,因而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它最宜用来客观地叙述一些故事性强、人情味较浓的事实,写成人们惯称的新闻故事或新闻小品。
4、概貌通讯——是以报道某个地区、部门、单位或市镇、村庄、街道、家庭今昔变化为主的一种通讯。它也介绍祖国风光、地方物产、人情风俗等,因此也叫风貌通讯。其特点是:(1)题材广泛。它涉及面较广,题材范围比其它通讯更大,通过这些广泛题材的报道,反映出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2)要有新闻性,事实要有新意,不能写成众所周知的旧闻或历史知识。
5、新闻导语——是新闻写作学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在一则消息中,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以最简炼的文字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或思想;二是启发、吸引读者情不自禁地阅读全篇新闻。采用这种方法写新闻的开头,通称为新闻导语。
6、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人物通讯写人,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7、倒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其特点是头重脚轻地组织、安排材料,把新闻的高潮或结论放在最前面,然后按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借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这种结构方式,写好导语尤为重要,并且它的结尾一般都表现为自然而止。(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材料的组织、利于突出新闻的特点、行文简洁明快、方便读者阅读、便于编辑处理。缺点是难以有所变化、导语、正文、标题容易重复、文意跳跃性较大。
8、通讯——通讯是报纸、电台和通讯社常用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它是一种比消息更为详尽、更为灵活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问题或各种有意义的客观事实的新闻体裁。通讯所作的报道必须真实,用事实说话,准确地再现特定人物、事物、景物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通讯也有时效要求。它的时效性虽不象消息那样强,有时可以宽松一点,但总的说,还是要快、要新。(通讯总的要求是:事实的典型性、思想性和写作、文采达到高度的统一。)它所描述的人物、事物、景物等,都应具用某种新闻价值。
9、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特写亦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形式,一种写作的笔法,它可用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如借助这种结构形式来写人物的,称为人物特写。
10、述评新闻——述评新闻是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的一种新闻体裁,故兼有新闻与评论两种作用,述评性新闻不只报道新闻事实,还需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解释;或者对某种形势、某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写这种形式的新闻,必须在掌握大量情况的基础上,纵览全局,抓住事由,以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及时剖析新闻事件,揭示事物或形势的特点、本质和趋向,用以指导实际工作,达到启发、教育群众的目的。
11、新闻正文——新闻正文是导语之后的“展开部分”。正文的任务,主要是运用具体的事实有层次地回答、说明、解释或补充导语中提到的问题或事件。消息的正文,是具体展示新闻内容,充分而有力地体现新闻主题的核心部分。因此,环绕新闻主题,选取典型的材料,并加以巧妙的运用、布局和安排,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做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这是正文写作中必须做好的工作。
12、倒金字塔式与正金字塔式混合结构——这种结构,可以说是集倒金字塔式和正金字塔式两种结构之长,避这两种结构之短的一种比较灵活多变的结构方式。取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导语写作的优势,用金字塔式结构的结尾写作之长,使之首尾相呼应。这种结构方式,能较好地适应各种新闻内容的要求。主要缺点是,容易造成首尾重复。
13、综合新闻——凡是环绕一个主题或一个总体的问题,综合反映一个时期内发生在一个部门、一条战线、一个市、一个省、几个地区,几个城市或全国带有普遍性的同类型的各种事实的动态或问题的报道,称之为综合消息。它可以是环绕某一主题对同类事实动态的综合,也可以是环绕某个方面对同类问题及其事实的综合。综合消息,既要有总体情况的概括,又要有各种典型的个体材料的叙述,能使读者从全面而又重点突出的事实报道中,获得完整的印象和认识,深刻领会新闻的主题。
14、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其特点是:(1)以记事为主,事件的本质、特点决定着通讯的主题。(2)事件通讯虽然写事,但它不孤立地写事。因此,事件通讯必然牵涉到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事件与人物是血肉相连的。但在事件通讯中人物本身的特点不是通讯反映的重点,他们只是为表现中心事件服务的。
15、新闻主题——是指新闻事实所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既来自新闻事实,又表现了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倾向和报道意图。消息写作,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主题,一则消息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都与主题息息相关。主题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无论是选材、结构、达意,都要围绕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消息写作的主题,它既要统帅事实,又要寓于事实;既要深刻又要新颖;既有共性,更强调有特点。
16、对比性背景材料——这是对新闻人物或事物的正反、左右、今昔的对比,从比较中突出人物与事物的重要意义。对比性背景材料,有“纵”的对比,也有同类事物的“横”的对比,也有不同条件的对比。对比材料作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写作上有新与旧、好与坏、高与低、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能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深度。但要注意真实、准确、分寸得当,并注意其对比的合理性。
17、通讯的结构——是指通讯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它的主要任务是,考虑和确定通讯材料的组织与安排,使通讯成为一个思路清晰、变而有序、详略得当、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更好地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通讯结构的要求是,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要求完整、严谨、巧妙、和谐。)
18、工作通讯——工作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它介绍典型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推动各项工作顺利的进展。其特点和作用是:(1)工作通讯介绍的工作经验,要抓住当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使大家一看就能因地制宜地学习和推广。(2)工作通讯的新闻性特别强,故要讲究时效性。
19、动态消息——凡是报道刚刚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实及其动态的消息,就称动态消息。这种消息是从新闻内容的特点提出来的,相对的还有静态消息。它是一种因其内容特点而在写作形式上具有特殊要求的消息品种。动态消息强调报道事实的动态,它的特征体现在“动态”和“消息”的完美结合上。
简答题:
1、什么是新闻角度?如何选择新闻的最佳角度? 答:新闻角度是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与窗口,它从事实的一个侧面去揭示新闻主题。选择新闻的最佳角度,一般说,要抓“四点”、“一小”。四点即:(1)抓特点。客观事物是丰富多采的、发展变化的,有共性有个性。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新闻才会受读者欢迎。(2)抓新点。即角度要新,通过某一侧面、角度去反映主题,使新意盎然,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3)报道同一事物,应注意错开角度,即寻找不同的侧重点。目的是使新闻主题既不与别报重复,又报道了新闻事实。(4)选新闻角度要有群众观点,即从群众的角度看事物。从群众角度、读者的角度入手,就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使新闻主题表现得通俗明确。“一小”即:角度要小。凡是选准了一个小的角度,摆出具体生动的事实,就容易把主题写得有深度,写起稿来显得生动、活泼,受读者欢迎。这样,选准小的角度,就有利于主题深化,有利于抓到具体的材料,有利于报道人物与事物的个性特征,稿子容易写得短小精悍,并且做到时效性强。
2、什么是通讯情节?怎样展开(写好)通讯情节? 答:通讯的情节是指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高潮、结局的完整过程,带有一定的故事性,比较具体、生动感人,它主要是通过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的。有的通讯,具有贯串全篇的整体情节,它本身便成为通讯中总体故事展开的主线,并以此联缀数个相关的小故事或典型的细节,构成一篇既有具体的个性化的内容,又有统一整体画面的通讯。通讯典型情节的展开,具体方法如下:(1)从写作角度上说,通讯情节要写得具体完整。一个情节要有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高潮和结局这几个部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完整的印象。有一些事实很有意义,很能说明问题,但构不成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就要用细节来弥补情节的不足。(2)通讯情节的展开要注意描写与叙述、具体与概括紧密结合,才能把情节写得深刻感人。生动的形象描写要借助综合叙述来贯穿,才不会写得支离破碎;综合的叙述要有具体的形象描写来补充,才不致枯燥无味。总的说,展开“情节”,把通讯写得绘声绘形、鲜明生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会展开“情节”,记事、写人、状物不注意描写与叙述相结合,是通讯缺乏个性色彩和感人力量的重要原因。情节展开的目的,不是只追求生动,主要的是表现人物的思想及精神境界,为突出主题服务。
3、什么是新闻特写?怎样写好新闻特写? 答: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埸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要写好新闻特写,从实践看有如下两点:(1)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这个“现场”不是一般临场所见景象,而是记者采访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特点和特殊意义的精采“镜头”。新闻特写要求作者进入现场采访,没有现场所见所闻,就写不出精采的新闻特写。当然新闻特写也可用适量背景材料。(2)选择材料集中,突出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不论报道一人或一事,都不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而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最精采最有特征的部位。没有重点,也就没有特写。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写新人新事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过程,而是写一个精采的片断、精采的场面或精采的表演、动作等。
4、什么是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有哪几种?它有什么作用? 答: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中与主体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这些材料从内容可区分为历史背景、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和事物背景等四类。从它的作用看,可区分为对比性的背景材料、说明性的背景材料、注释性的背景材料等三类。一条新闻,可以只用现实发生的新闻材料来写成,若只有背景材料是无法写成一条新闻的。但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背景材料,要视实际情况和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而定。比较复杂的新闻,或知识性较深的新闻,一般都不可避免地要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有些记者和编辑,因“背景意识”不强,刊登出来的东西,读者看不懂或索然无味,毛病在于没有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是用来交代主体新闻来龙去脉、产生的条件或原因、显示与周围事物的各种关系、代替记者和编辑说话、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丰富新闻内容、增强新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以及使主体的新闻价值大幅度增值的不可或缺的材料,在新闻中背景材料如能运用得准确、适量、贴切,既可把主体新闻写深写透,又可适应读者的阅读心里和满足读者求知的俗望。
5、为什么要把新闻写短?怎样写好短新闻? 答:为什么要把新闻写短?这是因为:第一、舆论机构的特点决定于新闻要短,它们发布新闻的时间也有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新闻必须短。第二、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读者迫切要求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大量的、多种题材的国内外新闻。只有把新闻写短,才能解决这一矛盾。第三、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广大群众希望在极短的时间里,能看到、听到他们需要的各种新闻。只有把新闻写短,才能珍惜群众的时间。第四、要求新闻写短,在报道上有几个优点:新闻短,便于采访,及时发布,可以把报纸编排得活泼美观。把新闻写得短而好,还要写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1)精选材料。选的材料就要“以一当十”,凡是与主题无关的,虽然材料十分生动,也要忍痛舍弃。(2)“一事一报”。(3)避免不必要的议论。(4)用词造句下功夫,求简洁去繁缛。报道的文字要开门见山,去除多余的描写,少用、不用形容词,把新闻内容表达得直接一些,文字精确。
6、为什么新闻要写得真实?把新闻写得真实包含几方面的内容? 答: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的力量在于真实,新闻中的事实要有根有据。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取信于民。维护新闻的真实和准确,是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的起码条件,是记者的神圣职责,是党性的表现。新闻必须完全真实,主要包括下面几个内容:第一、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如何等,以及引用的各种资料、数字要准确无误。第二、新闻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包括事情发生的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心理活动、思想认识,不能添枝加叶,不能合理想象。第三、要讲究科学。稿件所涉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不应有差错。第四、要实事求是,符合辩证法。新闻所要表达的观点必须从事实材料中来。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和评价,对事物发展的过程的衡量和掌握,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讲究分寸,防止片面性、绝对化。第五、文字表达要统一。稿件中某些事实的表达方式要和全国规定的或通用的方式相一致,如译名、计量单位、数字的写法等。
7、什么是人物通讯?怎样写好人物通讯? 答: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要写好人物通讯,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1)通过写事迹,表彰先进人物的思想。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人物通讯写人,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2)抓细节,抓特点。人们对一篇人物通讯的一些事迹、概貌、数字常常看后可能忘掉,但动人的细节、情节,却往往难以忘怀。因为细节往往是人物描写中的点睛之笔。另外,要注意表现人物有特色的事迹,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并选用新的角度,才能把人物写得富有新意。(3)写先进人物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一是先进人物和党的领导的关系。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思想哺育,是我们时代先进人物成长的根本条件。二是先进人物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是先进人物成长的深厚基础。 分析题:
1、试析《永别了,赵丹!》的写作特色。 答:总的特色是:写法有新的突破,可读性极强。新闻标题《永别了,赵丹!》,既表现了深沉的感情与怀念,又提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字意清晰可读,字里行间饱蘸着的浓情对读者具有穿透力,它可以说是一道可读性极强的新闻标题。《赵丹》一文的导语精炼可读,没有任何枝蔓、赘语,只突出何时(今天)、何人(赵丹)、何事(遗体火化)等三个新闻要素,仅用8个字便准确地交代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读者最关注的事实。句短、段短是这篇报道在可读性方面的重要特色。除导语短外,正文分五段、结尾一段,每一段都是只叙述一个核心事实。五段正文所写的事实,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段与段间体现了相关事实内在的逻辑联系,每段用语精炼而饱含感情,每句短而意思完整。
2、试述《市人大监督司一丝不苟》在写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这是一篇可读性等于零的报道。可读性差主要是阅读起来太困难了,至少读三、四遍才能弄清它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其原因是:(1)标题的内涵令读者难以接受。该报道用单一主标题《市人大监督司法一丝不苟》则显得头太“虚”、太抽象和无针对性,读者难以从标题中明白和理解要告知的内容,导致可读性极差。(2)报道的开头令读者很难接受。报道一开始就令读者糊里糊涂,无法把握新闻的要点,造成阅读的困难。(3)不分段落令读者极难接受。该报道共分两段,第一段长340余字,而第二段仅有约40字。世界新闻界提倡文章的段落要短一些,甚至要求一个事实一句话一个段落,目的是令读者易于阅读、易于接受。(4)语句太长令读者无法接受。全文约380字,而报道开始就是一个长句长达320余字。作者把所有复杂的内容都挤进一个长句中,造成各种事实、各种关系之间的联系难以理清,连准确地使用标点符号也困难。以上从标题、导语、段落、语句等四个方面,分别解说《监督》一文的在可读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何等于零。
3、分析《张文生三贴广告》在选材、主题提炼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写作表达方面有何优缺点? 答:该文最大的特点是题材选得好,是记者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观察发掘出来的新鲜主题。张文生贴的三张广告前后,时间相距三、四个月,是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发生的事,可能并不是每次贴广告时记者都在场,但记者一听到每一新鲜事物时就紧紧抓住它,用简炼的文字和特写的手法来报道,甚为感人。这篇稿件在写作上有个很突出的优点,那就是纯用事实说话,用事实来表现此文的思想性,近乎文学写作方法上的“白描”,没有一般新闻中那些废话和政治说教。所以,此文写得干净利落,简短生动,颇有说明力和感染力。缺点是,最后一次贴广告的时间不明。在修辞方面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如“致富户——张文生”。“户”字是指一个家庭,不是指一个人。用“致富农民张文生”似乎较为确切。还有,在文字稿中,“广告”一词最好加引号,因它是商业术语,且常被用作贬义词,即带有“吹虚”的含义。而张文生的“广告”却是热情助人的郑重声明。借用“广告”这个词倒是挺生动的。只要加上引号,就更加完美了。
4、读完《敬亭绿雪恢复生产》一文,详述并回答新闻的特点、导语及新闻关注的问题? 答:(1)这是一条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的好新闻。本来新闻内容很简单,就是名茶“敬亭绿雪”恢复生产而已。然而,由于作者“背景意识”强,写进了大量与它相关联的各种背景材料,丰富了新闻内容,深化了新闻主题,突出了新闻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深刻的思想观点,并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主体新闻信息量大增,新闻价值也因而增值。(2)这篇报道采用叙述型背景式导语,巧妙地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分两处交代背景材料,一是“失传四十多年的安徽名茶——敬亭绿雪”,这是历史背景,二是“郭沫若副委员长曾为‘敬亭绿雪’题了字”这是事件背景,经这一交代,更突出了名茶恢复生产的显要性。这条导语的写作是全叙述型的,它把背景事实与新近发生的事实揉为一体,不留任何斧凿痕迹。这篇报道的导语,只交代了新闻主体的四个要素,而其它要素则由下两段正文、一段结尾来展开解释和交代。值得关注的是第二段(正文第一段),它是全背景型的,分别运用地理背景、事物背景和历史背景等客观材料。(3)关注问题:一是坚持客观性。二是要作精心安排。背景材料可用于导语、正文或结尾。三是必须严格选择。四是要有读者意识。
5、指出《今日水乡分外娇》所使用的是哪一种结构形式?请从标题、导语、正文等分别具体分析其特点是什么? 答:这是一条相当精采的新闻。全文只有五百多字,从结构上说,是运用倒金字塔这一方式的好例子。它有几个特点:(1)标题。该文标题本身就是一条既有意义,又有吸引力的新闻。(2)导语写出了新闻最主要的事实。其中“他是这次100多名获奖者中唯一的农民”这一句话,使导语进一步增加了吸引力。(3)第二段是次导语,进一步补充导语中没有交代的事实。写得精炼、新鲜而富有特点。(4)第三段是正文。此段材料,大部分用注释性和说明性材料,交代了事实的来龙去脉,不但读者看了一目了然,而且通过间接的有关人士的评论,加深了对新闻意义的认识。(5)第四、五段是新闻的附加事实。虽然不是重要的内容,但它与新闻主题有关,仍然吸引着读者。以上五点,体现了倒金字塔结构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