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民法大全》中退伍军人权益保障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民法大全》中退伍军人权益保障 作者:朱超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10期
作者简介:朱超,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法学专业2012级研究生。
【摘要】《民法大全》中退伍军人权益保障条款,为我们研究古罗马军事法律文明提供了珍贵史料。通过对退伍军人权益条款进行解析,揭示罗马法所反映的军事统治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古罗马依法治理军队的方式。特别是其维护退伍军人权益以巩固国家军事基础的做法,对于当前我们退伍军人权益保障制度的调整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民法大全;退伍军人;权益保障
罗马帝国后期,查士丁尼非常重视军队和法律的作用,如其自言:“保全国家之至要,乃源于两事:即兵事和法律事务……此二事因相辅相成而不断昌盛:兵事由法律组织得安全;法律本身又因兵事的手段而得到遵守。”[1]《民法大全》形成了罗马法的核心和精华,其中退役军人权益条款直接影响罗马军人的服役态度,关系到平时兵员征集、战时紧急征召和罗马国防体制的牢固。本文以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的《公法》为范本,对退伍军人权益条款进行解读,来认识古罗马军事法律文明。
一、退伍军人权益的具体规定
《民法大全》中的军事法共有12个部分[2],一方面保障军人各项利益,确保罗马兵团效忠于国家;另一方面,严厉打击侵害军人权益的行为,维系军队的稳定、确保兵团战斗力。其中,对退役军人权益的规定反映了罗马军人崇高社会地位和统治阶层对军人权益的重视。蒙南德:《论军务》按第3篇:退伍军人除了在别的事情上享有特权外,在刑罚方面也与他人有所不同而享有特权,故此,退伍军人不被判处丢于野兽喂食,也不受鞭刑。[3]
本条规则说明,退伍军人即使被判定有罪,但在接受刑罚时,仍须保留尊严,量刑时不能施予有损军人尊严的耻辱性刑罚。具体来说,就是不能施加带有耻辱性的“丢于野兽喂食”和“鞭刑”。同时也表明,即使军人贡献突出,只要违犯法律也必须承担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律严格公正的原则,任何犯法者都应得到法律的平等评价。
马尔西安:《论规则》第2篇:退伍军人及其儿子均享有这一归城市议会议员所拥有的荣誉,因此不得将他们判处从事矿场苦役,从事公共劳役,丢给野兽喂食,也不受鞭刑。[4]在政治上给予退伍军人相当于议员的荣誉,表明了国家的认可和尊重。并且,该荣誉只能世袭一代,使得罗马公民能够延续其进取心、维持尚武精神。同时,世袭一代也确保了普通公
民与荣誉公民比例的协调,强化了荣誉的激励效果,促进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使得罗马社会更具活力,发挥了法律的社会作用。
保罗:《论调查单篇手稿》安东尼皇帝和其父亲答复道,不得将退伍军人派去制造船舶。
[5]
居住于军事区域的市民需要承担制造船舶的劳役,并且这种劳役是无偿劳动。为了保障退役军人权益,罗马法专门免除了退役军人该项义务。可见,古罗马公民承担兵役后即可免除无偿劳役。这反映出相比于服劳役,服兵役更为光荣且能带来地位提升和社会认可,确立了崇尚军旅、鼓励参军的政策导向。
保罗:《论调查单篇手稿》但他们也享有免交赋税的特权,这是因为他们不能被列为征税对象。[6]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必须服从“经济关系的无声的强制”。[7]罗马帝国的建立,是无数次对外战争胜利的结果,为了保证胜利,必须通过法律规则将战利品尽量“公平”地予以分配,才能激发罗马兵团的战争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战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对军人经济利益的调整则又确保了战争不断取得胜利。本条规则免除了军人退役后的纳税义务,保证了罗马军人经济自主性,确保了军人退役生活的相对稳定,使国家对军人职业的经济保障在法律上得到了稳定的贯彻。
二、《民法大全》中退伍军人权益规定的特点
依法确认军人政治地位,突出对其荣誉和尊严的保护。罗马人从军很大程度是为了追究物质利益。孟德斯鸠说:“罗马这个城市没有商业,又几乎没有工业,每个人要是想发财致富,除了打劫之外,没有其它的办法。”[8]但军人职业有特殊的性质,罗马统治者们注重对军人进行道德灌输,增强罗马士兵的民族认同,强化军人职业的国家属性。同时,古罗马通过立法,给予军人崇高的社会地位以增强荣誉感,即使军人退役,仍享受“议员”待遇,调动了罗马士兵为国家而战的牺牲精神,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突出对军人经济权益保障,以强化对军队的控制。查士丁尼时期,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得到了发展,商品经济非常活跃,随着罗马法在经济领域的成熟,经济调整手段也运用军事立法中。同时,这一时期罗马贫富分化严重,破产的罗马人开始依附于财富占有者,富人集团势力强大,对君主专制统治构成隐患。《民法大全》通过对确保退役军人经济利益,强化罗马军人对君主的效忠和依赖,既达到了控制军队的目的,又通过立法确保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也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
三、《民法大全》退伍军人保障条款的启示
以经济发展状况来设计军人退役安置制度。我国军转安置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指令性分配的方式来运转,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当下,随着经济
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军人退役安置也面临许多新问题。因此,发挥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对军人退役安置制度进行调整,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军队职业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法治化是保障退役军人权益的根本途径。随着改革的发展,各阶层利益调整日益复杂,必须按照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则来配置社会资源、调整利益分配。当前,只有加快构建退役军人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将军人转业安置、职业培训、福利保障、医疗保险各方面纳入法治轨道,才能更好解决退役军人权益保障的深层次矛盾。
参考文献:
[1]徐国栋.罗马法与现代民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1.[2]周健.外国军事法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6][意]桑德罗·斯奇巴尼.公法[M].张礼洪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M].婉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4.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中的权益保障
大学生就业中的权益保障心得
每年秋季,校园招聘在全国各大院校如火如荼地展开,随着就业形势严峻,不少毕业生匆匆忙忙地就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对当前工作或待遇不满,想要辞职或者提高待遇,因为缺乏相关知识,他们往往无法达成所愿。在这次的校选课中,何老师给我们剖析了大学生就业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同时利用案例和自身经验告诉我们如何保护自身就业权益的方法。
在大四第一学期,应届生开始找工作,学校会发《就业协议书》,该协议书三方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违约要付赔偿金。一旦我们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该协议书就失效了。而往往用人单位还会用协议书来诓骗毕业生,在就业中我们容易遇上下列几种陷阱。第一:欺诈陷阱。“招而不聘,聘而不用”,一些企业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与毕业生签订了意向书或就业协议,待毕业生到单位报到时以各种理由拒绝。招聘欺诈,将一些岗位粉饰的很好,许诺以高薪等优厚待遇,但实际上是没有的。第二:押金陷阱。许多招聘单位在就业过程中向毕业生收取押金、考试费、手续费,事实上这些都是不需要支付的。第三:合同协议陷阱。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的合同协议存在着明显漏洞,试用期长短、工资待遇、员工权益、自己应承担责任等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司利益。
而上述这些产生的原因如下:①高校毕业生自身法律维权意识淡
薄②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主体意识存在偏差③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④用人单位的不端行为⑤就业市场人才供求失衡。知道了原因就好分析对策,首先我们必须对《劳动合同法》进行一定程度地了解,去公司应聘时应对该公司情况有所调查,避免误上皮包公司和传销公司的当。事先和公司约定好版权和专利权归属问题,签订合同时,注意仔细察看劳动合同条款,有不妥之处与单位协商,参照劳动法解决。在与单位发生纠纷时,积极询问专业人士并学会运用合同法维护自身权益。
以上就是我上《大学生就业中的权益保障》的体会,大学生作为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不仅需要社会更多的帮助与支持,而且自身也应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只有懂法才能用法,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自身权益。
第三篇:老年人权益保障
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立法概述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的立法宗旨有三:一是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二是发展老年事业;三是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这三个立法宗旨揽括了《老年法》的所有内容。
第一,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在《老年法》总则里第一条指出:本法的目的在于“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第七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把弘扬我国赋有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作为本法首肯的立法精神。在分则方面,《老年法》第十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顾老年人。”《老年法》特别突出了家庭赡养与扶养。子女关心和照料父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这包括了经济赡养、情感慰藉和生活照料多个层面。
第二,发展老年事业。老年事业泛指从物质、精神、医疗保健、照顾服务等方面给予老年人提供保障而采取的制度措施,建立的设施以及为此而形成的管理服务机制。老年事业主要包括:(1)为老年人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医疗保健制度和社会救助救济;(2)建立老年福利设施,如敬老院、福利院等老年人生活服务设施;老年人医院、康复中心等疾病护理康复保健设施;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文化教育、体育娱乐设施;(3)实施照顾服务;(4)完善老年事业的管理机制和科研机制。
第三,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老年法》第三条对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国家和社会应采取措施,健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会发展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以下称:“五个老有”)。
“五个老有”是实现本法的宗旨也是前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老年人社会保障目标的内涵,这是本法立法的精髓所在。老有所养是指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基本的保障,包括经济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老有所医是指老年人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得到保障。老有所为是根据老年人的精力、专长和兴趣,继续发挥作用,使其能为社会做贡献。老有所学是老年人为自身健康发展而获得对各种科学知识和技术继续学习的机会。老有所乐是指通过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使老年人心情舒畅、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为实现“五个老有”,对老年人实施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区服务、住房保障、老年教育、法律援助等,基本上包括了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基本内容,解决好“五个老有”就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二、宪法、法律关于老年人保护有关规定
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刑法以及劳动法等重要的法律规范中,都对老年人合法权益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宪法》第4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第49条第3款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民法通则》第104第1规定:“婚姻、家庭、老人、母亲和儿童受法律保护。”
《婚姻法》第2条第2款规定:“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第21条第1款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扶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该条第3款规定: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继承法》第7条规定遗弃和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者丧失继承权;第10条规定父母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第12条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劳动法》第70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用权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第73条规定: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1、退休;
2、患病、负伤;
3、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
4、失业;
5、生育。
此外,《刑法》第260条第1款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该条第2款规定:“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61条第1款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情节恶劣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三、国务院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和部委规章
国务院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和部委规章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作了规定:离退休、生活待遇、优抚安置、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老年设施建设规范和税收、社区服务、社会参与和老年体育以及公证和法律援助等内容。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所收录的实用老年法律法规汇编中,有 190 多项国务院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和部委规章。如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行政法规,这些法规、规章为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此外,还有最高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就遗产、继承、追索退休金等疑难案件所做的批复,总共有十几项司法解释。
四、《老年法》内容
按照《老年法》规定的老年人应享有的特殊权利和利益,从目前各省市的立法实质内容来看,主要对从国家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受赡养扶助的权利、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劳动权利、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等几方面作出了规定。
第一,从国家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各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地方法规都规定:“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离退休老年人的养老金领取;孤寡老人的社会福利救济;交不起医药费时可减免;请求法律援助、减免诉讼费等内容是各省提供给老年人具体的物质帮助。
第二,受赡养的权利。老年人为子女操劳终身,为社会辛勤劳动,贡献毕生的精力,在它们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理应在生活上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敬、关怀和帮助,让他们安渡晚年,这既是社会的职责,也是家庭的功能。目前中国的国情有80%是农村人口,缺少相应社会福利保障,主要依靠家庭承担养老任务。各地方法规关于家庭赡养的章节都设置了如何保护老年人的受赡养权的规定。第三,婚姻自由权。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权指老年人有权按照法律规定、自主自愿决定自己的婚姻问题,排除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强制与干涉。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结婚自由与离婚自由时常受到不法干涉。因此,各地方法规基本上都重申这一权利,加重对老年人婚姻自由权的保障。
第四,财产所有权。老年人享有财产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所有、收益、处分等权利,是老年人确立其社会地位的物质保障,许多养老纠纷的发生就是老年人没有充分享有财产所有权。各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地方法规都涉及到老年人对个人财产的权利的保护。
第五,房产权。由于住房紧张,老年人住房问题比较突出。老年人的住房经常被挤占,从大房到小房、到厨房甚至被挤到牛棚、猪圈,更严重的被挤出家门。人到老年,活动范围缩小,住房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一旦受到侵犯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晚年生活质量。《老年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如何保障老年人房产权。各地在老年法的基础上对房产权进行规定,部分地方对老年人变更房屋所有权设置了相对复杂的程序。
第六,继承权。老年人有劳动能力时,曾为维持家庭生活和抚养子女辛勤操劳。到晚年丧失劳动能力时,需要得到子女的赡养、扶助,愉快地安度晚年。当其子女先于自己死亡时,为了保证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致降低。《继承法》规定了老年人有权继承子女的财产;《老年法》第十九条强调保护老年人继承权。各地方法规规定在分割遗产时,应当优先照顾老年人的利益。当老年配偶间发生一方死亡的事实,生存方 享有配偶身份的继承权。
第七,继续受教育的权利。社会不断发展,知识需要更新。离退休老年人愿意继
续受教育,国家与社会应支持与帮助。各地基本上重申了《老年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
第八,劳动权利。老年人虽已离退休,但是他们的劳动权利并没有丧失。特别是随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事业进步,老年人健康状况普遍提高,寿命延长。我国老年人中蕴藏大量的宝贵人才,存在巨大的创造潜力。国家应当为他们提供劳动就业的机会,创造条件使他们为社会做贡献。各地方法规具体规定老年人的劳动权。
第九,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社会发展离不开老年人的参与,老年人可以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维护社会治安等。各地方法规明确规定这种权利。
五、修订的《老年法》新增内容 1、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新法首次从法律上明确了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
2、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
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人,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国家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对老年人的保障水平。
4、在老人赡养方面,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居住或者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赡养人有维修的义务。
5、该法还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实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或者进行危旧房屋改造时,应当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老年人。
六、广州地区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
1、《广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
第一条 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具有本市行政区域常住户口,年满60周岁以上的公民,享受本办法规定的优待。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民,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优待老年人的职责和义务。第三条 本办法由市老龄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逐步加大对社会福利设施的投入,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第五条 年满60周岁不满65周岁的老年人凭《广州市老年人优待证》(以下简称《优待证》)进入定点公园和文化馆、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展览馆,有月票的,按现行优待办法购买;没有月票按次购票的,享受半价优惠。乘坐市内线路公共汽(电)车、过江轮渡和地铁,享受半价优惠。
65周岁以上老年人凭《优待证》享受前款各项的免费。第六条 老年人凭《优待证》进入市内各体育健身场所、电影院活动或者观赏的,享受半价优惠。
第七条 老年人凭《优待证》可以免费使用收费公共厕所。第八条 老年人凭《优待证》乘搭车、船、飞机可以优先购票并优先检票进站,上下车、船、飞机。
候车、船、飞机室应当设置老年人专用座椅。
第九条 市内各医疗机构,应当专设老年人服务窗口,对持《优待证》的老年人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
有条件的医院应当设置老年人家庭病床。
第十条 邮政、电信、银行等部门应当为老年人专设服务窗口或者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对持《优待证》的老年人应当优先办理用邮、领取养老金及其他相关业务。第十一条 孤寡老人和虽有赡养人或者扶养人,但赡养人或者扶养人确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租赁并居住房管部门管理的公产房,免交租金。
离、退休干部、职工租住公房(以租赁登记承租人为准)的,租金按现行优待办法收取。
第十二条 商场、饮食、维修等商业、服务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服务特点,为老年人提供各种优先、优惠、优质服务。
第十三条 农村老年人不承担义务工、不缴纳各种集资费。第十四条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做好社区助养为老服务工作,建立方便老年人的便民服务档案,为老年人提供及时的服务。
第十五条 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凭《优待证》,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每月发给不少于200元的长寿保健金。第十六条 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老年人,法律援助机构、律师事务所或者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予以法律援助。
公证机关办理扶养、助养、赡养老人的协议公证时,免收公证费。
第十七条 本市老年人优待证由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统一制发和管理。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老年人可以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镇老龄工作委员会申领本市老年人优待证,经区、县级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审核后,报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核发。
第十八条 对不按本办法规定履行优待老年人义务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区(县级市)老龄工作委员会责令其改正,并进行批评教育;对不履行优待老年人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提请其所在单位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2、广州市有养老机构在2006年推出《亲情协议》,入住时,子女向父母保证“每周至少探望一次,至少致电问候一次”,如子女不常探望父母将被列入“不爱爸妈黑名单”,不断收到院方以短信、电话、电邮等方式发出的“快来看老人”温馨提示。今后,广州市将在养老机构推广,《亲情协议》提醒老人子女及时尽孝。
3、广州市老龄委目前正组织人员进行调研,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制订广州的地方细则。广州市老龄委撰写专门调查报告,然后将该报告呈交市人大常委会有关方面,吁请市人大组织全市部分人大代表进行《老年法》的执法检查,在此基础上制订广州市贯彻《老年法》实施细则。
4、《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条例》
《条例》体现“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法律适用原则,即《条例》实施之前已参加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员,最低缴费年限仍按原规定10年执行,《条例》实施后首次参加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员,最低缴费年限调整为15此外,《条例》还明确规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通过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实现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基金统筹。
第四篇: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
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
浙江万里学院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是鄞州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与法学院合作成立,是鄞州区消保委12315热线联络站,成立与2005年。
我们的宗旨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指导广大群众消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受理消费维权案件,为消费者提供法律帮助。校消保委自成立以来,帮助同学解决多起消费纠纷问题,维护在校大学生及鄞州区周边群众的消费权益。
工作主要分对内和对外。对内在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对外主要是与工商局合作的鄞州区消费维权义工团队。鄞州区消费维权义工团队是根据宁波市鄞州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2011]8号文件成立的,由鄞州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领导和管理,下设消费维权讲师团、消费维权专家团和消费维权社会监督团。
期待厚德崇法、明理思辨、务实善用的同学加入我们!
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
第五篇:警察权益保障
警察权益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和人们法制意识的提高,应该说警察的执法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并非处于一种完全良性的状态。抗拒、阻碍公安民警依法执行公务的案件有所抬头,而且暴力程度加剧。我们不仅应该关注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的成果,也应该关注警察权益的维护。
一、解析警察权益的内涵
(一)权益是中心词,而警察是对权益范围和属性的限定
(二)警察具有普通公民和公务员的双重身份,警察权益是警察作为公务员所享有的权益
判断警察个体的行为是警察行为(公务行为)还是个人行为是决定其权益是否属于警察权益范畴的重要前提。
判定具体某一行为是否属于公务行为,对于警察来说,不能仅以是否在工作时间内为标准。因为根据人民警察法的规定,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也应履行职责。
执法实践当中,应从实质标准和形式标准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和判别。从实质标准来看,警察行为的界限应当纵观警察个体的行为与其警察职权的关联性。如果其行为与行使警察职权无任何联系,纯属涉及个人及其家庭生活和感情方面的行为,则不是警察行为而是个人行为。从形式标准衡量,就是看警察是否表明警察身份,这是认定警察行为的关键所在。警察既是一种身份,又是一种职务,只要表明警察身份,履行相应的义务,就可以判定为警察行为。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依照国家法律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人民警察法》明确提出:“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民警依法执行公务,损害的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的是社会的公共秩序,妨害的是国家机关对社会的正常管理。对此,《刑法》专设了妨害公务罪。
(三)警察权益是国家特别赋予警察所享有的权益,其内容具有特定性
以公民权利为基础和参照,鉴于警察职业和执行警察公务的特定条件,作为具有特殊执法身份和地位的警察,其权益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生命健康权
基于人的生命之最高价值的理念,人人都享有最为重要的生命健康权,都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不得被任意剥夺,警察也不例外。警察对自己生命的保护,不仅是保障自己的生存,更重要的是为了保障更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司法特别保护权
作为普通公民的警察个体,其权益同其他公民一样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但被赋予特殊重要职责的警察,应考虑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其权益又必须受到特殊法律的特别保护。违法犯罪分子对警察的侵害,其行为不仅仅是指向警察个体本身,执法民警所代表的政府形象和执法权威同样受到藐视和损害。所以,对伤害警察行为的处罚,各国都作了较为严厉的规定。
3、人格尊严权
人格权是与个人的人格价值有着内在联系的权利,普遍受到宪法、刑法和民法等法律的保障。人格尊严不受侵犯,遭到侵害后也理应获得法律救济。救济方式主要有赔偿损失、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和赔礼道歉等。
4、伤亡抚恤权
警察已成为和平年代最具危险性的职业群体。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捍卫了国家法律的尊严,换来了社会和百姓的安宁。根据《人民警察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因公伤亡后,警察及其家属享受与现役军人同样的抚恤和优待。
5、获得工作报酬权
根据《人民警察法》第四十条的规定,人民警察实行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并享受国家规定的警衔津贴和其他津贴、补贴以及保险福利待遇。
6、接受教育培训权
7、休息休假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四)权利有法定权利和非法定权利之分,警察权益是一种法定权利
警察权益是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所享有的权益,是一种法定权利,其权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要看其履行职责的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一个正常合法的警察行为要同时符合法律规定的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的要求。即使一个“微不足道”的程序瑕疵,都会造成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的障碍。
现举例说明这一点。
二、中国警察现状:高强度工作与公信力缺乏
1、警力严重不足
2、大量工作为非警务活动
3、工作时间长、强度大
4、身心与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5、工作危险性高,积劳成疾者多
6、财政投入不足,经费难以保障
7、执法指标催生“执法犯法”
8、权力过大,难以监督
例:《我省“警察压力调查”》
三、我省公安机关维权机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
《福建省公安机关维护人民警察正当执法权益工作规则》(简称《工作规则》)
(一)维权机构设置
《工作规则》规定: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设立“维权委”及“维权办”。
“维权办”为专门的日常工作机构,设在警务督察部门,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维权日常事务。
(二)维权职责范围
《工作规则》所称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是指公安民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在职责范围内行使职权时或之后因行使职权而涉及本人及家人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以及财产等应受法律保护的权益。
《工作规则》规定维权范围主要是:
1、遭受暴力袭击,人身、财产受到侵害。
2、遭到无端阻扰、围攻、侮辱、谩骂、诽谤,受到伤害情节比较严重的。
3、遭到不实投诉、诬告陷害、报复造成伤害的。
4、遭到威胁、恐吓、骚扰、纠缠,无法正常执行职务的。
5、被新闻媒体歪曲事实或互联网上被恶意炒作,报道严重失实的。
6、受到不当法律追究、纪律处分或其他无执法过错被追究的
7、其他正当执法权益受到侵害的。
(三)维权工作程序
《工作规则》规定的维权工作程序是:公安民警认为正当执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本人及其亲属或所在单位可以书面向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维权委提出维权申请。是否受理,应在15日内答复申请人(与我们公安民警有关的。)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维权委受理维权申请后,应当在一个月内将办理结果书面告知申请人;重大、疑难、复杂的维权事项,由维权委主任或副主任决定,可以延长1个月。申请人对办理结果不服的,可以在受到答复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维权委申请复查。上一级公安机关应当在1个月内作出复查结论。
(四)公安民警执行职务应遵守的规定
《工作规则》规定公安民警执行职务应遵守以下规定:
1、根据不同的警情,按照规定携带必要的警务装备。
2、按照有关警务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开展工作,防止和减少人身伤害。
3、注意观察现场情况,正确评估执法危险程度,根据现场情况和条件采取适当的措施。
4、遇有自身无法完成任务或者可能遭致人身重大伤害的情形时,除法律规定必须履行职责以及不采取措施将使公共利益和公民人身、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等紧急情况外,应当中止或暂缓执行任务,密切关注态势,立即向上级报告,等待增援。
《工作规则》特别规定公安民警在现场处置中,遇到自行处置有困难的,应当在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和减少自身伤害的同时,尽可能收集、固定证据,并立即向本部门领导或指挥中心110报警服务台报告,请求援助。
四、福建省维权典型案例
(一)从严打击暴力抗法袭警案
(二)妥善处置酒后闹事案
(三)关注互联网维权工作
五、透视国外警察权益保障
警察,是一个古老的职业,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警察,警察是和会公众的保护神。然而,这个令人敬畏的职业却在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境遇。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拥有良好的社会保障,警察已成为一种颇具吸引力的职业。
绝对权威:
设想一下,警察执法若无权威,单在枪支横行的美国,警察岂不成了持枪犯罪绝好的“活靶”?但美国警察遇袭伤亡率却远低于中国。在美国,按法律规定,警察执勤中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可对可疑人员采取较强烈的强制措施,如当警察在公路上截住普通违章车辆时,只要他有充足的理由怀疑,就可以举起手枪,喝令车内人高举双手或抱住后脑走出车门,然后对其进行搜查。如果对方是无辜的,他们也只能表示无奈,而不能因此投诉警察滥用权力。美国警察作为国家法律执行者,在执行公务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例如当警察处理交通违章时,当事者若不服气,可以事后凭警察争辩,更不能伴有任何肢体动作,否则会被认为有防碍执行公务和袭警的嫌疑,轻者被带上手铐,送进监狱,重者会遭到警察的枪击而丧命。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对警察执行公务给予了较大的法律保障。在英国,根据相关警察法的规定,警察完全有权就某一罪行对任何人进行讯问。与此同时,《英国警察法》也明确规定,任何人在接受警察的讯问时,不得虚假回答或提供导致警察发生错误的陈述,若发生了此类情况,被讯问者就会因为导致警察浪费警力而构成伪证罪并承担刑事责任。另外,按英国1967年刑事法规定,一个正执行职务的警察若合理地认为有人故意妨碍他对另一个人实行合法地逮捕或拘留,他可对该人实施无证逮捕。“敢抵抗,就开枪”
P75 对于
讨论:《泰安袭警》――《看天下》2011、1总第162期 我国的警种划分比较细,但是在实际的出警中又会出现一种警察职能泛化的现象。而一些限制性的规定又充满刚性,因此容易使警察在实际中无所适从,例如什么警察可以配枪、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枪支等等,在实践中都曾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而这些在泰安袭警案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一、脆弱的警察(问题)
和美国大片中那些动辄拔枪的警察不同,中国的基层民警腰上,很难看到露在牛皮外套外的手枪把。人们对配枪感到不安,当泰安警察因为没有配枪殉职之后,大家又忽然感到,警察还是应该有枪的。
持枪的警察可能因为滥用武器给公民带来伤害,赤手空拳的警察难以保护公民的安全,怎么办?
二、案例(泰安袭警:无枪警察VS持枪歹徒)2011、1、4
四、感触(爱恨交织――警察的那把枪)
《寻枪》陆川
五、传说中的三大“黑枪基地”
化隆:与公安打“地道战” 松桃:国民党败兵传下造枪术 合浦:离公安局千米之遥的制枪村
六、公安部人士谈涉枪犯罪
(一)五类人群对枪支有需求
一个是黑恶势力,哪个黑恶势力手中有枪,就会占上风。第二个是地下赌场的看场保镖,地下赌场是非法的,经营需要枪来威慑。
第三个是藏区。藏区人民有打猎的习惯,身上有枪是他们的传统喜好。
第四个是矿老板。矿区是比较复杂的,为了争好的矿坑口,枪对他们来说也很具有威慑力。第五个是贩毒团伙。
(二)八成黑枪系自制和走私
(三)枪支贩运都是走快递公司
七、国外警察用枪纵览
世界各国的警察分两类,一类是大陆派警察,以德国、法国的警察为代表,他们的警察都配备枪支等高端武器。另一类是海洋派警察,以英国为代表,严格限制配枪。但在越来越多的犯罪者携带性能良好的武器、袭警事件又屡屡发生的情况下,既要确保警察和公众的安全,又要减少误伤,已经成为困扰世界许多国家警方的难题。
(略)
我们应该寻求一种警察职责代价和权益保障的最佳平衡,而在这其中有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执法环境的改善;二是警务保障的加强。
袭警罪? 袭警罪在一些国家早有类似规定,比如美国警察执行公务时,任何人与其身体上的接触都被视为违法,警察有权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向对方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