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权益保障工作总结
***镇青少年权益保障工作总结
***镇共辖27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总人口4.8万人,其中青少年约占总人口的18.8%。辖区内有初中1所、小学9所,现有在校学生4290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共有各级共青团组织40个,覆盖团员3633名。近年来,我镇积极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全力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镇历来重视青少年权益保护,成立了以镇党委专职副书记为组长,镇团委、关工委、综治办、妇联、司法所、派出所、镇教委、中心校、镇中学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青少年权益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使得各个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进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加大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着力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全镇青少年保护工作呈现出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1、各单位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镇统筹规划,领导小组各部门各负其责:派出所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让青少年可以自由快乐的学习生活,免受不良人员的影响;综治办着力于净化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严格取缔黑网吧、收缴非法的音像制品和书籍,防止黄赌毒对青少年精神上的腐蚀;镇教委加大对交通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青少年法律维权意识;司法所重点负责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此外其他各单位协调配合,重点做好保障和宣传工作。
2、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
***镇扎实开展“法制进课堂”活动,镇团委、司法所等工作人员定期深入基层、深入学校,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另外,每年结合法制宣传教育节点,开展大型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邀请党政干部、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律工作者、派出所民警等为中小学学生做有针对性的法制报告,教育青少年要遵纪守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去年以来,我镇共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约10场次,宣传形式主要以报告、宣传画、宣传板、教育片等为主。
3、净化社会风气整治校园环境 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净化社会风气、整治校园环境必须加大力度。镇派出所、综治办开展校园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对学校周围的网吧、书店、音像制品店进行彻底清查整治,对容留未成年人的网吧限期整顿,规定营业时间;另外,我镇对学校周围流动摊点、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饭店、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超市等也在整治,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思想纯净都提供了更多保障。
4、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加强法制教育:聘请检察院、公安、法院工作人员给学生上法制课,组织开展公民道德竞赛活动,提高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观念;组织学生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和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活动;重阳节组织青少年志愿者到镇敬老院打扫卫生、为老人表演文艺节目,开展尊老、敬老、爱老活动;清明节组织学生为革命烈士扫墓,聆听英雄事迹,面对国旗宣誓,培树爱国情操。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5、突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今年3月份,镇团委、妇联、镇教委联合,对我镇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进一步完善了全镇留守儿童信息资料库。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镇在中心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进一步完善了留守儿童信息资料库,定期组织开展乒乓球、羽毛球、象棋、跳棋、毽子比赛等活动。除此以外,今年我镇向社会招募了2名“爱心妈妈”,并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对留守儿童进行生活上、学习上与心灵上的沟通;镇妇联每年对我镇6名特困女童进行经济救助、物质救助。
6、抓好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
我镇专门成立了青少年维权领导小组,镇中学团委在学校内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开展义务法律咨询和辩护,为青少年排忧解难,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加强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目前我镇27个行政村村中均建有文化大院及家长学校。各行政村的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向青少年免费开放;家长学校课程主要从家庭教育与课堂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进行设置,暑假寒假期间,镇团委联合妇联邀请专家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密切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邀请北京书画艺术家到学校为青少年进行书画义务辅导。
7、做好青年就业创业扶持工作
针对农村青年在创业中遇到的贷款、个人征信等方面的问题,团县委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东明县支行、东明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我镇举办了金融知识专题讲座,为他们的就业创业打好基础;根据 文件精神,我镇建立了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项目资料信息库,旨在引导和带领更多的农村青年成长成才、创业致富;另外,根据 《***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和农民工工作的意见》,镇妇联每年向上级部门为镇里符合条件的女创业青年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为她们提供创业扶持。
8、加大对失足少年的教育矫正力度
目前,我镇针对失足青少年建立了信息数据库,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因为年少无知而触犯法律,对于他们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对于刑释解教人员,其中有部分的青少年。为了教育其中一部分刑释解教人员学法守法,镇司法所、镇妇联工作人员对其定期约谈每月司法所约谈上述人员时,试图走近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就学、就业、生活等各中问题。到目前为止,未成年矫正人员矫正效果良好,没有重新犯罪的迹象。
二、存在问题
就目前来说,我镇青少年权益保障已基本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多途径联合的框架。但是,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青少年保护工作体系不够健全,目前,青少年权益保障只局限在团委、妇联、关工委、司法所、派出所等部分单位部门,还未形成全社会、全体单位联动参与机制,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还需要更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二是,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学校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形成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
三是,资金缺乏,致使部分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围绕以下三方面做好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一是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维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精神落实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实践中来;二是深化“青少年维权”工程。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维权”活动,切实发挥“青少年维权”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重要作用;三是创新活动方式。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少年儿童,树立自我维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责任感。
第二篇:青少年权益保障工作研究
青少年权益保障工作研究
摘要:本文是关于大学生中有关青少年权益问题,研究如何做好青少年权益的保障和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青少年权益维护 青少年权益的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懵懂的时期,叛逆心理和成熟的心智开始中和,这是绝大多数青少年必须面对的一个时期,我想此刻唯有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是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得到尊重的一个表现,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为此,从管理制度、救济机制,课程设置到教学方式,教育领域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权利并且为广大的青少年学子引导正确的航标。当代大学生的和法权益保护是时代发展的主题,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的发展自己。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法治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要求人们履行法定义务的同时尊重和保护人们的法定权利。这是学校管理适应法治社会而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也是法治精神的内在要求。
一、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维护
(一)、有关青少年权益的分类
1.在校青少年方面。调查显示,他们权利受到的侵害主要来自家庭和校园。因此建议以学校为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和自我保护教育。教会他们正确处理与老师、父母、朋辈之间的关系,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做到既保护自己,又不纵容恶势力,同时懂得维权的正确方式与途径。2.社区普通青少年方面。这类青少年的社会保障权益、劳动保障权益等受侵害比较突出。建议以社区为依托,带动非政府组织参与,定期举行普法宣传,开设法律咨询点,加强他们的维权意识,同时保证其基本权益,关心他们的就业状况。保证其在劳动过程中的相关权益;使其有较强维权意识;同时也帮助其具备一定法律知识,这样就能使他们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把握自己,提高自控能力。
3.社区边缘青少年方面。这类青少年的行为远离主流社会,在活动方式、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与现行主流社会均有不同甚至截然相悖。他们虽然没有明显的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已经出现偏差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对他们进行法律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既要加强对他们的普法教育,规范其行为,预防犯罪,还要关注其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在其权利受侵害时给予法律援助,同时重塑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将他们重新纳人社会正常的运行轨道。
(二)大学中的青少年权益
团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切实维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是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高校的青年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精英和先锋,他们思想活跃、素质全面、权利和法治意识强烈。代表和维护好青年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权益法治保障体系是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履行好其基本职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抓手。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学习的空余加入到兼职的队伍中,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不论是在假期还是在平时,都有不少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做兼职工作。一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增添砝码。二来还可以获取一些生活费用,减轻家庭负担。一时间,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兼职热”,校园广告栏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兼职信息。但是,伴随着大学生对兼职岗位的需求日益增多,各种各样的“黑中介”、“黑单位”让人防不胜防。大学生权益保护问题明显突出。面对这么多的陷阱,当大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之后,我们大学生都是怎样处理的呢?网上有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7%的大学生选择忍气吞声,21%的学生选择求助家长学校,3%的学生选择暴力解决,而只有9%的大学生愿意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确实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作为大学生自己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权益呢?
我认为我们应加强法律意识,不管别人做的怎样,我们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才能及时有效的保护自己的权益,所以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加强法律意识,这是有效保障和维护权益不受损害最根本的方法。法律基础课是在校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学,接受法律教育等形式积累法律知识;我们还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积极提高自身的用法能力,这是我国大力提倡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德治法治的目的所在,也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一种本领,一种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好法律这个武器。
二、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教育工作
(一)青少年权益教育所遇到的问题
我们在总体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一代成长环境条件在许多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着的。青少年问题集中反映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的增加。青少年犯罪与吸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世界三大公害。21世纪的青少年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机遇与挑战,也为青少年保护工作、青少年犯罪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目前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所面临的包括以上五大问题在内的各种挑战,实际也是对青少年教育、保护工作所提出的严峻挑战。放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面对挑战,做好我们的工作,以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非常巨大,新形势下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面临着全方位的严峻挑战,除了历史上存在的种种因素的挑战外,带有时代性特点的挑战,主要是: 1.独生子女的挑战
就世界范围而言,独生子女的大量增加是近代才出现的社会现象。大约在1910年德国等欧洲国家开始推行所谓的“产儿限制”政策,这类似于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初的目的是为了把子女的数量控制在1-2个,以便对这少数的子女给予更好的教育。后来,这一做法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不过,许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更多的原因是迫于人口爆炸的压力。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许多城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独生子女已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2.网络的挑战
从上一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不到30年的时间中,因特网从最秘密的、等级制管理的、严格控制的技术,发展成为可能想象到的最开放的、多元的、没有控制的、没有政府管理的、无处不在的网络系统,差不多覆盖了整个地球。因特网的通信量正以每个月10%的速度增长,目前全世界因特网的用户数以亿计,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的网民主体,来自中国互连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说,截至1999年,我国上网人数约为890万,2000年底突破2000万。网络(主要是指因特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3.毒品的挑战
毒品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来自国际麻醉品管理局发表的一份文件指出:“毒品生产、毒品走私和吸毒,再加上伴随而来的暴力和贪污腐化继续危害所有国家公众的健康。”(转引自赵秉志主编:《现代世界毒品犯罪及其惩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我国深受毒品危害达200余年,鸦片祸国揭开了近现代屈辱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50年代初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面禁毒运动,毒品几乎在大陆绝迹,但是由于全球毒品犯罪日益严重、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畸形毒品消费市场的形成以及打击毒品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等原因,自70年代末开始,毒品犯罪与吸毒又死灰复燃且越燃越烈。目前我国在册吸毒人数已超过百万大关。如果按照国外犯罪学家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即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与实际吸毒人员的比例一般是1:8,那么,我国实际吸毒人员可能高达数百万。现时期毒品犯罪呈现出大案要案骤增,有组织化、职业化、国际化趋势明显等特点。令人心悸的是青少年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吸毒者的主体。据统计,我国目前在册的吸毒者35岁以下的占85%。18岁以下吸毒青少年也在以比较快的速度增长。青少年吸毒贩毒发展势头很快,这与青少年生理心理上的特殊性有关,例如,青少年富有好奇心、模仿性强等,很容易尝试毒品,并且容易在同龄人中相互感染和蔓延;再加上毒品犯罪中有一个新的动向,即贩毒集团和成年人吸毒贩毒者,常常是先“免费”向青少年提供毒品,等青少年上钩后,迫使上瘾后失去反抗能力的青少年为他们贩毒。由于我国的周边国家毒品种植、贩运等情况以及我国在控制毒品方面的现状,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青少年吸毒贩毒将会有继续呈增长态势。
(二)青少年权益维护的教育工作
提高维权意识,拓展青少年权益教育途径。青少年权益维护工作,既要治标又要治本,通过法律和权益知识教育,提升青少年自身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应该是青少年权益维护的根本。维权工作的重点应以防范为主,让法律宣传与教育常态化。
学校是传授知识文明的专门组织,学校仍然是强化青少年的法律和权益知识的重要基地。应试教育导致学校法律和权益知识教育严重滞后,应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关于权益知识的比重,有效推进青少年的法律和权益知识教育,从而增强青少年权益意识和维权能力。
同时进一步拓展青少年权益教育途径,内容可以更全面,形式可以更丰富。模拟法庭、大型义务法律咨询、设立咨询室、开设热线电话都是可以利用的形式,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现代传媒手段达到广泛宣传与教育的目的。
开展针对权益保护的青少年职前培训。受金融危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有部分青少年较早离校就业,为解决青少年离校就业等相关问题,建议开展青年职前综合培训,主要针对16~18岁离校青少年,目的是向他们提供各种与就业有关的培训,内容包括《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如何识别诈骗行为等青少年权益知识,领导才能、纪律和团队精神训练,求职和人际关系技巧,基本计算机应用技能,职业技能训练以及短期实习机会,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切实保障其相关权益。
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建立维权队伍。为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建议建立维权队伍。逐步建立党政主导,公、检、法、团、妇参与,专兼职结合的维权队伍。要制定和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落实各部门法律权限;建立部门间工作调解机制,落实责权,解决青少年纠纷及事故;充分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从资金、人员等各方面切实保障维权队伍建设;建立畅通的青少年诉求表达渠道;构建适合地方特点的伤害事故保险机制和监护制度,进一步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减少青少年意外伤害,预防工作应为重点。意外伤害是我国青少年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因素。我国陆续修订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对青少年安全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法律要求。2008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行校方责任险完善校园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的通知》,逐步完善校园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
参考资料:
[1]、群众2010.3 群众网
[2]、高中建 《中国青年研究》2006.9 [3]、唐思羽 《当代青年研究》2009.3 [4]、上海律师协会
[5]、代 曦
《 人民论坛 》(2011.5)
第三篇:2010-浅谈青少年权益保障及其教育(最终稿)
浅谈青少年权益保障及其教育
【论文摘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明显呈直线上升趋势,涉案人员也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这些无疑会给社会的安定、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潜在的和现实的威胁,反过来又给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保障问题和教育工作提出了最迫切的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主客观原因,介绍了如何做好青少年权益保障和教育工作。
【关 键 词】
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权益保障青少年教育家庭学校社会
一、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面临的权益保障和教育问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权益保障和教育工作,积极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
近年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从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来看,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在持续增大,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日益增多,甚至带有黑社会性质,作案手段向暴力化、公开化发展。以华容县的情况为例,如2007年,华容三中学生刘某与社会青年敖某、毛某发生争执,便喊来同学李某等4人帮自己“出气”,用铁锤将毛某打成重伤;2008年,学生曹某等10人因无钱上网、吃喝玩乐,便组成团伙多次持械在县城关地区抢劫作案,致使多人受伤,花季少年一下子变成杀人犯、抢劫犯,令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据统计,2008年全县行政拘留1106人,其中18岁以下112人,占犯罪总人数的10.12%;2009年全县治安拘留1051人,其中18岁以下58人,占犯罪总人数的5.51%;2008至2010年县法院判决未成年人犯罪人数达80人。这些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扰乱了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而且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从社会各界的期盼来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党和国家关心的大事,是全社会关心的大事,也是千家万户和老百姓关心的大事,加强青少年权益保障和教育工作,既是一项民心工程,又是一项德政工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站在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优秀接班人的高度,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权益保障与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把青少年教育既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作为当前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摆上重要位置,认真加以对待。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具体表现为:
道德意志薄弱。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正处在高度的社会化进程中,如果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诱惑和熏染,就容易走向反面,形成“孤注一掷”、“偏激浮躁”、“报复仇视”等心理,甚至沦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是非观念模糊。由于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浅,缺少必要的是非观念,在他们心理上最容易表现出:一
是重感情。往往以哥们义气代替健康的友谊,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二是易冲动。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感情用事,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
价值观念扭曲。由于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青少年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浓缩人生”、“老实吃亏”、“法不责众”等错误的价值观,而互助友爱、无私奉献却被他们视为傻瓜,自私自利、唯权唯钱成为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二)客观原因
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的更为丰富。现代家庭 在经受各种诱惑的同时,也逐渐在发生变异。这对孩子幼小心灵产生了重大冲击,各种心理“畸形”的孩子应运而生,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压力。
这主要表现在,1、家长的生活方式不当或行为不端。如家长挥霍浪费、无限制地给予孩子零花钱、参加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给其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
2、家长监护不力、寄存孩子现象突出。这可以说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个“新事物”,父母打工在外或因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感受不到他们的爱,给孩子心灵造成了阴影。形成“妒忌心理、孤僻性格”,使外界的不良诱因有了可乘之机。在近几年的各类青少年犯罪中,寄存孩子犯罪数占到了20—30%的比例,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3、家庭环境恶劣。父母离异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据统计,在近年,我国离婚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父母离异后,许多孩子无人照管,即使有人照看,也是要遭受到“后妈”、“后爸”的冷眼和排斥,给孩子心理留下痛苦的创伤,形成孩子“仇恨心理”“报复心理”。
4、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家长无原则的溺爱、袒护,使孩子对自己不良行为产生“合理感”,让孩子形成“以为恶小而为之”的心态,等孩子问题成堆后则采用极端粗暴的压制,甚至是棍棒交加,赶出家门。许多青少年的失足与此有关,最初是长辈的喜爱、夸奖,周围人们的称赞,使孩子产生了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态度。等到罪错成堆,家长感到没面子,就采取无情的谩骂毒打。这样从对不良行为的“合理感”未经任何思想转化突然变成“犯罪”,成为大众指责的对象,则容易引起孩子剧烈的心理矛盾,随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将孩子“推”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可以说是现代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个怪圈。
学校教育失误。如果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土壤,那么,学校就是孩子心灵成长所需的营养,学校是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的生态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生态,必将对孩子心灵后天的成长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但如果教育方法不当,也可能使学生染上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我国的教育环境和局部的教育生态状况,从目前来看,还有诸多弊端,“云南马加爵事件”充分暴露了我们现代教育生态里的不足。
学校教育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形式:一是教育思想不端正。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随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压力重,厌学情绪严重,差生遭受歧视,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甚至流入社会参与违法犯罪活动。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低龄化”,原因就是大部分青少年中学毕业后,升学不能,又不愿进入职业技术教育,只好走向社会不分是非“随波而混”。二
是学校监管不力。一些学校管理不善,规章制度不健全,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进行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校风不正,甚至产生违法犯罪团体;三是教师职业道德滑坡。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教师忘记了为人师表的宗旨,利欲薰心,违规收费、向学生推销商品、向家长索要财物,学生不能满足其欲望时则遭受百般歧视,造成部分学生产生对抗心理,违规作对;四是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性知识的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从现实来看却不容乐观,95%以上的基础教育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另外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动不动就施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手段,轻则讽刺挖苦、罚做作业、状告家长,重则谩骂殴打、处予罚款、赶出学校,致使学生畏惧,最后干脆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或者违法犯罪。
社会诱因的侵蚀。社会的影响在孩子心灵成长中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常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一定层面上不无道理,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腐化的“泊来品”蜂涌而入,加上我国体制转型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社会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恶化,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是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一方面,社会不良环境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抵毁作用。如校园周边开设电子游戏室、网吧、歌舞厅等,部分业主唯利是图,播放各种恐怖、枪杀、抢劫、强奸、绑架、色情等影片,吸引青少年出入其中,以致染上不良习气。目前出现青少年犯罪类型的恶劣性与此不无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小群体的吸引和束缚,使部分青少年不能自拨。这些小群体的青少年游离于犯罪边缘、行为异常,对一些有不良倾向的青少年具有影响驱动作用。这种小群体通常由社会闲杂青年和流失生组成,经常三五成群地在学校周围活动,吸引和拉陇学生加盟。小群体中,参与结伙打架,偷盗勒索、赌博淫乱等违法犯罪的情况不胜枚举。他们往往重哥们义气,经常一起吃喝玩乐,青少年一旦入伙,难以自拨。
三、如何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
按常理说,对于在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应该是无忧无虑、“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期间;从生理上说,这应当是个如花的季节、正当生长发育、茁壮成长的阶段。而正是这么一群本应天真无邪的孩子,却做出了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确切地说是触犯了国家的刑法条款。震惊、痛惜之余,我们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如何预防、制止此类事情的发生,如何真正有效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个人认为其合法权益中最主要的是要受教育权,完善目前的素质教育。我们必须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构建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筑起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网络,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抓好家庭教育,走好人生第一步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处于初始与基础地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新形势下搞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因从家庭成长环境着手,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认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1、从生活细节入手,以道德培育为载体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道德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和行为对子女具有引导、示范作用。父母在生活中要从细微处入手,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出表率,培育孩子道德价值标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2、从交流沟通开始,在交流中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关系对孩子的人生价值取向,良好健康心理的培育具有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具体生活中,家长应做到,经常与孩
子交流,让孩子信任家长,把家长当作朋友一样看待,这样当孩子遇到困惑、迷茫时就愿意把心理话向父母诉说。
3、从每个第一次开始,筑牢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基石。古人云:“人在少年,神情未定”。由于青少年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之中而尚未定型,因而易于“熏溃陶染”,可塑性极强。如果在十八岁以前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以后便会终身受益;如果未成年时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成年以后的道德教育必将事倍功半。因此,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健康,应从每个第一次开始,家长应切实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不断帮助和教育孩子树立做人是为学之本、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基础、是一个人长大成人后立身处世的根本等正确观念,帮助孩子走好人生第一步,使他们从小具有了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长大后才能自觉地遵守社会的法律规范,才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加强学校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德育工作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道德教育。
1、坚持上好政治课,以德育人。当前,在青少年中智育第一的倾向相当普遍,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单一刻板,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全面加强和改进政治课教学。首先,要大力改进教材。要根据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弘扬民族传统道德、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针对青少年的不同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有侧重、成序列地编写出简明、实用的政治课教材;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彻底扭转一讲到底的状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地参观、现场考察等为学生所喜欢的方式教学,从而增加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作为政治课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要在所有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形成全体老师共同参与、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局面。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断探索和把握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从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心理、生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统一起来,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要强调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成为学生道德学习上的楷模。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道德榜样;在学校里,老师是学生的道德表率。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处处做好学生的榜样。假如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做到自尊、自立、自强、自爱,其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将是无穷的。
(三)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共建网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加强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事关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关注。
1、大力开展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令全社会头痛的问题。青
少年犯罪固然有其自身文化素质、人格缺陷、冲动偏激等主观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制教育的淡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因此,只有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什么是道德提倡的,什么是与道德相悖的,才能提高他们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辨别美丑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理素质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从整体上提高青少年的法律修养和道德修养。
2、努力净化育人环境。一些青少年之所以心理健康不良,个人行为低劣,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周边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育人环境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一方面西方的文化和道德利用各种方式加紧渗透,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在生产着大量文化垃圾。随便点击网络,就会发现到处充满着欺骗、暴力、黑帮、卖淫、吸毒、赌博等内容;就连对未成年人影响极大的动画片中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未成年人在此环境里成长,长期耳濡目染,难免会受到影响。育人环境的恶化对学校教育冲击很大,往往是老师苦口婆心教育多年的成果,会被孩子进一回网吧或者看一次黄色录相所抵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增强新闻媒体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同时,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清理和整顿文化市场,斩断社会黑恶势力伸向学校的黑手,努力净化育人环境,使我们的青少年在蓝天净土之间健康的成长。
3、建立校外教育场所。邓小平同志说过,宁可在其他方面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搞上去。这里所说的“教育”,当然是包括校外教育的大概念。我们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高度重视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今年华容县开展的普法宣讲员到学校给学生讲法制宣传课、县关工委组织“五老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助学等活动就是很好的社会教育模式,对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学校、家庭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总之,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加强青少年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紧密配合,共同参与,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7年6月1日实施)
2、《青少年研究》杨晓梅
3、《构建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权益保护教育》 邹大虬
4、《青少年心理保健指导》(第2版)李晶 蒋光清
第四篇:XX镇青少年权益保障汇报材料
XX镇青少年权益保障汇报材料
XX镇现有18周岁以下青少年有4300多人。辖区内现有初中学校一所、小学14所,现有在校生3600多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共有各级共青团组织54个,覆盖团员385名。近年来,我镇积极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全力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领导重视,促进青少年维权工作取得新成效 今年年初,县关工委钟世新主任一行先后两次来XX视察关心下一代工作,并在XX一中召开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对XX关心下一代工作,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与参会的中小学校负责人进行了充分交流,探讨了青少年维权工作新的方式方法。各中小学校相继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工作的组织、监督与落实。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青少年防护能力 镇共青团等部门及各学校始终把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法律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法律意识。
一是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镇团委联合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开展了一系列法律宣传进校园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图片等形式教育青少年学生集体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维护青少年的合法益。在校园内广泛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通过给父母洗一次脚或捶一次背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尊敬师长,奉献社会。
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组织各中小学青少年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雷锋日期间,组织他们到镇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为老人们梳头、扫地,并带去了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扬雷锋精神;抓住植树节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各类志愿者、团员青年和学生集体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树立“爱我家园”观念,培养未成年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硬化修复XX一中门口路面,安装安全隔离桩,规范校园周边停车秩序,有效保障学生安全。加强学校安全保卫技防建设,在各学校重点路段及枢纽位置均安装电子监控,配备了安保器械,增加校园及周边巡逻警力,定期在校内外开展安全专项检查,切实保障了青少年权益;邀请公安部门人员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消防、汛期及防火安全教育,有效提高青少年安全意识及紧急避险、自救自护的能力。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更大力度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法律知识进校园、课堂教学、学生书画展、黑板报、学校小广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融入课堂,寓教于乐,提高学生自律意识。
二是更大力度加大帮教力度。充分发挥“五老”人员作用,通过“结对子”、“一帮一”跟踪帮教,对青少年进行帮思想、帮不良行为矫治、帮良好习惯养成。
三是更大力度开展困难留守儿童救助。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帮助青少年困难群体摆脱困境。各中小学建立特困生台帐,通过减免费用、师生捐助、社会帮扶等多种方式,尽心竭力做好帮困、帮学、帮教工作,为弱势群体、特殊群体中青少年多做好事、多办实事。
2014年9月28日
第五篇:老年人权益保障
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立法概述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的立法宗旨有三:一是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二是发展老年事业;三是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这三个立法宗旨揽括了《老年法》的所有内容。
第一,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在《老年法》总则里第一条指出:本法的目的在于“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第七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把弘扬我国赋有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作为本法首肯的立法精神。在分则方面,《老年法》第十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顾老年人。”《老年法》特别突出了家庭赡养与扶养。子女关心和照料父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这包括了经济赡养、情感慰藉和生活照料多个层面。
第二,发展老年事业。老年事业泛指从物质、精神、医疗保健、照顾服务等方面给予老年人提供保障而采取的制度措施,建立的设施以及为此而形成的管理服务机制。老年事业主要包括:(1)为老年人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医疗保健制度和社会救助救济;(2)建立老年福利设施,如敬老院、福利院等老年人生活服务设施;老年人医院、康复中心等疾病护理康复保健设施;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文化教育、体育娱乐设施;(3)实施照顾服务;(4)完善老年事业的管理机制和科研机制。
第三,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老年法》第三条对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国家和社会应采取措施,健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会发展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以下称:“五个老有”)。
“五个老有”是实现本法的宗旨也是前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老年人社会保障目标的内涵,这是本法立法的精髓所在。老有所养是指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基本的保障,包括经济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老有所医是指老年人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得到保障。老有所为是根据老年人的精力、专长和兴趣,继续发挥作用,使其能为社会做贡献。老有所学是老年人为自身健康发展而获得对各种科学知识和技术继续学习的机会。老有所乐是指通过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使老年人心情舒畅、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为实现“五个老有”,对老年人实施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区服务、住房保障、老年教育、法律援助等,基本上包括了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基本内容,解决好“五个老有”就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二、宪法、法律关于老年人保护有关规定
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刑法以及劳动法等重要的法律规范中,都对老年人合法权益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宪法》第4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第49条第3款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民法通则》第104第1规定:“婚姻、家庭、老人、母亲和儿童受法律保护。”
《婚姻法》第2条第2款规定:“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第21条第1款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扶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该条第3款规定: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继承法》第7条规定遗弃和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者丧失继承权;第10条规定父母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第12条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劳动法》第70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用权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第73条规定: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1、退休;
2、患病、负伤;
3、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
4、失业;
5、生育。
此外,《刑法》第260条第1款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该条第2款规定:“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61条第1款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情节恶劣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三、国务院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和部委规章
国务院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和部委规章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作了规定:离退休、生活待遇、优抚安置、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老年设施建设规范和税收、社区服务、社会参与和老年体育以及公证和法律援助等内容。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所收录的实用老年法律法规汇编中,有 190 多项国务院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和部委规章。如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行政法规,这些法规、规章为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此外,还有最高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就遗产、继承、追索退休金等疑难案件所做的批复,总共有十几项司法解释。
四、《老年法》内容
按照《老年法》规定的老年人应享有的特殊权利和利益,从目前各省市的立法实质内容来看,主要对从国家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受赡养扶助的权利、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劳动权利、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等几方面作出了规定。
第一,从国家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各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地方法规都规定:“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离退休老年人的养老金领取;孤寡老人的社会福利救济;交不起医药费时可减免;请求法律援助、减免诉讼费等内容是各省提供给老年人具体的物质帮助。
第二,受赡养的权利。老年人为子女操劳终身,为社会辛勤劳动,贡献毕生的精力,在它们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理应在生活上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敬、关怀和帮助,让他们安渡晚年,这既是社会的职责,也是家庭的功能。目前中国的国情有80%是农村人口,缺少相应社会福利保障,主要依靠家庭承担养老任务。各地方法规关于家庭赡养的章节都设置了如何保护老年人的受赡养权的规定。第三,婚姻自由权。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权指老年人有权按照法律规定、自主自愿决定自己的婚姻问题,排除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强制与干涉。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结婚自由与离婚自由时常受到不法干涉。因此,各地方法规基本上都重申这一权利,加重对老年人婚姻自由权的保障。
第四,财产所有权。老年人享有财产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所有、收益、处分等权利,是老年人确立其社会地位的物质保障,许多养老纠纷的发生就是老年人没有充分享有财产所有权。各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地方法规都涉及到老年人对个人财产的权利的保护。
第五,房产权。由于住房紧张,老年人住房问题比较突出。老年人的住房经常被挤占,从大房到小房、到厨房甚至被挤到牛棚、猪圈,更严重的被挤出家门。人到老年,活动范围缩小,住房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一旦受到侵犯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晚年生活质量。《老年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如何保障老年人房产权。各地在老年法的基础上对房产权进行规定,部分地方对老年人变更房屋所有权设置了相对复杂的程序。
第六,继承权。老年人有劳动能力时,曾为维持家庭生活和抚养子女辛勤操劳。到晚年丧失劳动能力时,需要得到子女的赡养、扶助,愉快地安度晚年。当其子女先于自己死亡时,为了保证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致降低。《继承法》规定了老年人有权继承子女的财产;《老年法》第十九条强调保护老年人继承权。各地方法规规定在分割遗产时,应当优先照顾老年人的利益。当老年配偶间发生一方死亡的事实,生存方 享有配偶身份的继承权。
第七,继续受教育的权利。社会不断发展,知识需要更新。离退休老年人愿意继
续受教育,国家与社会应支持与帮助。各地基本上重申了《老年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
第八,劳动权利。老年人虽已离退休,但是他们的劳动权利并没有丧失。特别是随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事业进步,老年人健康状况普遍提高,寿命延长。我国老年人中蕴藏大量的宝贵人才,存在巨大的创造潜力。国家应当为他们提供劳动就业的机会,创造条件使他们为社会做贡献。各地方法规具体规定老年人的劳动权。
第九,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社会发展离不开老年人的参与,老年人可以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维护社会治安等。各地方法规明确规定这种权利。
五、修订的《老年法》新增内容 1、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新法首次从法律上明确了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
2、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
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人,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国家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对老年人的保障水平。
4、在老人赡养方面,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居住或者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赡养人有维修的义务。
5、该法还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实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或者进行危旧房屋改造时,应当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老年人。
六、广州地区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
1、《广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
第一条 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具有本市行政区域常住户口,年满60周岁以上的公民,享受本办法规定的优待。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民,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优待老年人的职责和义务。第三条 本办法由市老龄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逐步加大对社会福利设施的投入,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第五条 年满60周岁不满65周岁的老年人凭《广州市老年人优待证》(以下简称《优待证》)进入定点公园和文化馆、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展览馆,有月票的,按现行优待办法购买;没有月票按次购票的,享受半价优惠。乘坐市内线路公共汽(电)车、过江轮渡和地铁,享受半价优惠。
65周岁以上老年人凭《优待证》享受前款各项的免费。第六条 老年人凭《优待证》进入市内各体育健身场所、电影院活动或者观赏的,享受半价优惠。
第七条 老年人凭《优待证》可以免费使用收费公共厕所。第八条 老年人凭《优待证》乘搭车、船、飞机可以优先购票并优先检票进站,上下车、船、飞机。
候车、船、飞机室应当设置老年人专用座椅。
第九条 市内各医疗机构,应当专设老年人服务窗口,对持《优待证》的老年人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
有条件的医院应当设置老年人家庭病床。
第十条 邮政、电信、银行等部门应当为老年人专设服务窗口或者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对持《优待证》的老年人应当优先办理用邮、领取养老金及其他相关业务。第十一条 孤寡老人和虽有赡养人或者扶养人,但赡养人或者扶养人确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租赁并居住房管部门管理的公产房,免交租金。
离、退休干部、职工租住公房(以租赁登记承租人为准)的,租金按现行优待办法收取。
第十二条 商场、饮食、维修等商业、服务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服务特点,为老年人提供各种优先、优惠、优质服务。
第十三条 农村老年人不承担义务工、不缴纳各种集资费。第十四条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做好社区助养为老服务工作,建立方便老年人的便民服务档案,为老年人提供及时的服务。
第十五条 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凭《优待证》,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每月发给不少于200元的长寿保健金。第十六条 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老年人,法律援助机构、律师事务所或者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予以法律援助。
公证机关办理扶养、助养、赡养老人的协议公证时,免收公证费。
第十七条 本市老年人优待证由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统一制发和管理。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老年人可以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镇老龄工作委员会申领本市老年人优待证,经区、县级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审核后,报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核发。
第十八条 对不按本办法规定履行优待老年人义务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区(县级市)老龄工作委员会责令其改正,并进行批评教育;对不履行优待老年人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提请其所在单位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2、广州市有养老机构在2006年推出《亲情协议》,入住时,子女向父母保证“每周至少探望一次,至少致电问候一次”,如子女不常探望父母将被列入“不爱爸妈黑名单”,不断收到院方以短信、电话、电邮等方式发出的“快来看老人”温馨提示。今后,广州市将在养老机构推广,《亲情协议》提醒老人子女及时尽孝。
3、广州市老龄委目前正组织人员进行调研,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制订广州的地方细则。广州市老龄委撰写专门调查报告,然后将该报告呈交市人大常委会有关方面,吁请市人大组织全市部分人大代表进行《老年法》的执法检查,在此基础上制订广州市贯彻《老年法》实施细则。
4、《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条例》
《条例》体现“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法律适用原则,即《条例》实施之前已参加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员,最低缴费年限仍按原规定10年执行,《条例》实施后首次参加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员,最低缴费年限调整为15此外,《条例》还明确规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通过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实现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基金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