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疾控中心网络建设设计方案
内江市疾控中心网络建设设计方案
一.前言
人类在发展中不断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工作乐趣、生活乐趣,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加速前进着。
内江市疾控中心计算机网络化建设项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卓有远见、智慧的单位领导和科技人员的极力推崇下应运而生的,我们坚信这一项目的最终成果,必将把内江市病控中心的整体工作水平提升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全中心干部和职工的综合素质上升到新的水平。
根据《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及指导手册》内容要求,结合我市“疾控”系统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情况,我们设计的总体构思(含设备选型)是:
1、贯彻执行《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建网原则,即“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划。”
2、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一个覆盖全市疾控单位系统及区、县、乡镇疾控单位高效地、安全的信息平台,提高和加强全市卫生疾控事业的宏观管理,科学决策,防止重大疾病灾害的应急、应变、应救的指挥调度能力。即在优先建立市疾控中心计算机信息网的基础上,分阶段逐步实施各区县及乡镇有关单位的信息化建 1
设,做到相关信息网络的“连点成网、互联互通”,并实时与上级主管部门计算机网络联通,及时做到“上情下传、下情上报”。
3、在市疾控中心已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内部使用的安全的网上办公平台,中心的一切公告、报告、通知、文件、报表、档案、论坛、邮件等信息均可直接从网上发布或查阅。通过明细权限设置,数据加密传输及存储,使本单位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综合素质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二、方案设计与设备选型的原则
1、实用性和需求的原则
方案的设计、产品设备的选型均以满足本单位需求为目的,它是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再因这种需求会发展、会变化,因此,我们的设计和设备选型,不仅能满足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充分考虑到了要尽量满足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需求,以减少贵单位投资成本。
2、扩展性原则
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需求的变化和软件应用的升级,故在构建病控中心计算机网络运行平台的同时,除保证该系统日常平稳运行外,选用的设备尤其是服务器等主要设备充分考虑了升级和扩展的能力。
3、先进性原则
我们提供的产品和设备、一是经过了市场验证,二是代表了目前网络设备市场先进的产品,这将免去贵方的投资风险、而且将会得到生产厂家和设计单位的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持。
4、安全可靠性
一旦网络建设好,我们将派出有经验的工程师与贵方专业人员一
起,在系统网络中,建立起一个安全、可靠的运行系统使文件数据保密、不丢失、不被篡改,即一旦设备系统故障,也构不成大的威胁、日常要做好数据及信息的备份工作。
三、网络设备
1、网络接入设备——路由器
拟采用D-LINK D1808HV路由器,实现与省疾控中心DDN节点以及国家公众信息网的连接。即内江市疾控中心——内江市电信局——省疾控中心(省卫生厅)DDN节点——国家公众信息网。
2、服务器
拟采用HPML370G4(403727-AA1)服务器。该服务器功能强大、齐全、完全能够满足病控中心网络系统信息内容的储存、传递等。
3、交换机
拟采用D-LINK 1024R交换机。在各点相距较平均的位置上摆放交换机,即保证信息传输速率,又便于安装调试和线路检测。
1024R交换机有24个端口,可连接24个计算机终端,购3个交换机,就可满足市疾控中心68个终端的连接要求、实现全系统的连通。
4、UPS电源
拟采用APC SUA1000ICH UPS电源,在停电的紧急情况下,该设备将自动启动供给服务器电力,以确保各项数据的存储和备份工作。
四、服务承诺及技术支持
我们公司坚持“客户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对内江市疾控中心给了我们这次机会深表谢意,如合作成功。
我们将坚持做好以下几点:
1、首先保证我们供给的产品和设备是正宗产品,售后完全能够得到生产厂家的质保服务。
2、自双方签订合同后,我们将及时按照合同规定的项目进度安排各项工作,组织货源并安装调试。
3、组织贵单位有关操作人员培训,使他们掌握网上办公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4、接贵单位故障通知,60分钟内赶到现场处理,提出诊断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5、整个网络的运行维护,贵方可委托我们公司以年保方式方式来进行合作。
五、软件及其他
1、贵方未委托我方采购的软件,全部由贵方负责采购和安装。
2、有关网络安全的硬件和软件,受贵方委托我方才有资格采购并安装。
3、其他未尽事项,双方另行商定。
附:网络设备清单与价格
内江市蓝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二〇〇六年八月十八日
第二篇:疾控中心实验室设计方案
疾控中心实验室设计方案
疾控中心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分工极细、专业极强、施工技术极高的生物医疗工程。设计中还要注意到:
(1)征求使用者和操作者的意见,确定工艺流程图;
(2)按照四类病原体的特性和污染途径,确定控制技术方案和灭菌杀菌方案;
(3)根据气溶胶特性和实验操作的危险,制定出洁净度、气流流向、流速和压差梯度参数;(4)有实验动物的实验室自成一区,独立传递,动物尸体要完全焚尸灭菌后,才能传出;(5)确定所有的实验设备、工具、箱柜、台案数量和尺寸;(6)确定实验室的预警、关闭、自救和逃生方案; 1.人流和物流
(1)人流:
初更室—气闸更衣室—淋浴更衣室—缓冲室—进入实验区。离开时进入净身室(房间负压),脱下身上所有的衣物,衣物放入双门药液浸泡柜(或其他方式消毒柜)内(双门药液浸泡柜的门设计成控制式的,不允许同时打开);然后进入淋浴室淋浴;淋浴后进入记录室,登记记录自己的工作和身体污染情况,然后拿着身体状况表进入体检室,作污染和常规检查或住室观察,无问题进入气闸更衣室换上自己的衣服下班。(2)物流
物流:设计成单向性的,从专门的库房(或暂存间)进入缓冲间,再进入实验室。离开时必须通过双门热压灭菌锅进入另一个缓冲间(双门热压灭菌柜的门设计成控制式的,不允许同时打开)。任何物料只要进入是实验区,不能原路返回。(3)三废处理
a.废液
废液处理的方法是根据废液的性质确定的处理方法的。一般采取的方法有:化学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
b.废气
废气处理可采用的方法有:加热灭菌方法、高效过滤器方法、混合灭菌方法、火焰灭菌方法等。
c.固体废料
固体废料的处理方法有:蒸汽灭菌方法、气体熏蒸方法、液体浸泡方法、辐射灭菌方法、焚烧处理方法等。2.建筑
主体结构采用土建方法,有抗8级以上地震能力,在温度变化和振动情况下不产生裂纹和缝隙,建筑为单层和多层均可。最好是独立的多层建筑,按工艺要求分层划区,便于实验和
管理。
(1)墙板和顶板 室内装修材料与洁净厂房的装修材料不一样,彩钢复合板不宜在疾控中心实验室中使用;原因在于板与板之间的插接缝隙太大,虽然打胶密封,但在四季温度变化中很快裂出缝隙。参考方法:
a.装修的墙板和顶板可采用机加工金属板方法。四边制成有密封垫的咬口槽,通过卡口槽密封,房间的阴仰角制成120度角的斜边;他的特点在于卡口严密,螺栓紧固密封,无渗漏,不受温度影响,不怕撞击变形,强度大。缺点是装配速度和机加工速度慢些。b.装修可分成两部分,净化区采用彩钢复合板,污染区和半污染区采用第一方法。c.在土建过程中墙壁预埋下金属构件,打不透眼孔,攻丝;顶棚与技术夹层采用钢筋水泥浇注,预留下孔洞,埋下金属构件;墙壁和顶棚表面涂胶粘贴不锈钢板,板与板之间采用不锈钢板压条,注胶,用螺栓紧固密封;阴仰角采用圆弧R50金属材料,特殊加工后,粘贴在墙角上。
d.在土建过程中的墙壁和顶棚上预埋下塑料构件,装修时焊接塑料版,阴仰角用塑料板加工制作,防静电可镶嵌金属条,地面作成防静电地板或金属地板。
e.其他材料,可选用表面光洁、平整、无缝隙、不起灰、耐腐蚀、耐冲击、易清洗的材料。(2)地面 地面应光滑、平整、不起灰、耐腐蚀、耐冲击、不积聚静电、易除尘清洗。(3)根据病原性微生物的生物危害和致病特点,要合理匹配实验室房间和净化设施,每个实验项目与净化设施要自成系统,而且操作中的传递距离要最近,最好是在净化设施内传递,这样净化设备可以制造成群组性的,传递停留处设有气闸仓,而且每个实验阶段的净化设备要独立房间自成系统,房间之间用气闸仓连接,防止环境污染。
不同的实验项目,采取不同的洁净技术手段。如放射性元素的实验室净化,就区别于其它的实验室净化。在制造净化设备时,在结构上要安装防射线穿透的材料,根据放射性元素的惯性和扩散原理,采用雾化离心技术,并且根据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期来决定排放控制方法和时间。在制造净化设备时,可以安装机械手和电视监控系统。
疾控中心实验室要有高水平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安全报警系统,有的房间要设立平衡压力的值班风机,要害房间要安装紧急关闭系统和自救逃生系统,确保疾控中心实验室的安全使用。我国的病原性微生物实验室建设,还在发展阶段,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先进的方法和经验,少走弯路。并且按照病原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律建设出中国的病原性微生物疾控中心实验室来。
第三篇:疾控中心建设标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强和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程项目决策水平与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效实施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职能,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 本条明确了本建设标准适用范围。本建设标准除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提供依据外,也为其他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如独立设置的职业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及各种地方性疾病等预防控制机构相关功能用房建设提供了参照依据。
第三条 本条明确了本建设标准的作用。
第四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适应和满足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服务的需求,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现状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科学、合理、适用、节约的建设原则,在保证基本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工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同时应充分考虑节约投资和降低运行能耗的因素,更好地保证和发挥项目的投资效益。
第五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中,应重视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进行改建、扩建的时候,应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充分利用。
第六条 本条明确了本建设标准与国家现行的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定额、指标的关系。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七条
本条阐明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规模确定原则。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内容、工作量有所不同,因此建设规模也不尽相同。
第八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的基本工作任务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疾病预防与控制、疫情收集与报告、监测实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业务培训与保障、技术管理与服务等。主要职能和工作内容、项目见卫生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构成根据履行基本职能、完成基本任务的需要确定。
第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用房,根据职能分工、开展工作、满足功能、完成任务的要求,分为基本实验用房和特殊用途实验用房。
基本实验用房,指对应职能分工、满足必须开展的基本工作任务所需的实验用房,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理化、毒理、消毒与病媒生物、放射等各类基本项目功能实验用房,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日常工作的基础。其建设规模应根据满足基本功能、完成基本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同时兼顾未来发展的原则确定。
特殊用途实验用房,指根据地区卫生发展规划、本单位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设置的,功能针对性较强、条件要求较高、结构较复杂、投资较大的实验室,如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二噁英实验室、电子显微镜实验室、SPF级实验动物房、等离子光谱/质谱仪检测室等,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满足开展基本工作的基础上,提升工作水平、解决深层次问题、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所需设置的实验用房。其建设规模应根据辖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单位技术水平确定。
业务用房,是指开展卫生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明确的业务工作,除实验用房部分之外所需的工作用房。其建设规模应根据完成基本业务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进行确定。保障用房,是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常开展工作所不可缺少的,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起辅助支持作用的功能用房,包括实验用品库房、一般化学试剂库房、毒害性物品库房(剧毒品库)、易燃易爆物品库房、腐蚀性物品库房、应急物资贮备库房、冷库、中心供应站、污水处理设施、配电房、泵房、车库、消防设施及其他建筑设施用房等。其建设规模应按完成基本工作任务、保障卫生防病机制正常运转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单元确定。
行政用房,包括领导办公室、中心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纪委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档案室、工会、消防安保、后勤管理部、保卫部等功能用房。建设规模参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确定。
第十条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小而全的建设模式逐渐淘汰,充分利用社会化公共服务资源已成为趋势。
第三章 建筑面积指标
第十一条 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面积指标是编制组根据全国28个省级、132个地市级和456个县区级共616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状情况调查结果和理论测算确定的。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规模按功能需求与人员编制,由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后确定。
第十二条 各类工作用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是在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类工作用房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卫办疾控发〔2004〕108号)中实验用房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省级不少于41%,地级不少于40%,县级不少于35%的规定,以及开展各项基本业务工作的需要,结合专家综合分析评估确定。
一、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职能分工应建立下列功能实验用房:
1省级:BSL-3/ABSL-3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肠道细菌检测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分离鉴定实验室,呼吸道病毒实验室,肠道病毒实验室(含脊灰实验室),HIV初筛、确认实验室,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地方病(含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消毒实验室,杀虫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霉菌分离及鉴定实验室,虫媒病毒实验室,毒理室及感染动物房,放射防护检测实验室,职业卫生检测室,化学毒物及毒素检测实验室,普通理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等。
2地级: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血清学实验室,肠道菌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分离鉴定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确认实验室按国家规定设置),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地方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消毒实验室,杀虫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霉菌分离及鉴定实验室,放射防护检测实验室,职业卫生检测室,常见化学毒物检测实验室,普通理化实验室等。
3县级:血清学检测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及肠道菌分离鉴定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结核病实验室,地方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职业卫生和放射防护检测室,理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等。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1省级: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菌、病毒、霉菌及其他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生物恐怖、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测,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健康相关物品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寄生虫病中间宿主和虫媒的抗药性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食品、化妆品、涉水产品的安全性检测,消杀产品和卫生产品卫生质量分析,健康相关物品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分析,大型医用设备应用质量检测,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事件毒物分析,化学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分析,核恐怖、放射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分析,急性、亚急性、亚慢性与慢性毒性试验,刺激性与过敏性试验、致癌与致畸毒性试验,营养与保健食品功能评价,化妆品功能评价,其他健康相关物品有关功能评价等。
2地级: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常见细菌、病毒、霉菌培养分离鉴定,生物恐怖、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初步分离鉴定,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卫生质量检测,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健康相关物品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寄生虫病中间宿主和虫媒的抗药性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饮用水和水源水质分析,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事件毒物及化学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初步分析等。
3县级:开展免疫学、生物化学实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常见中毒事件微生物培养初步分离,食品、水、空气、涉水产品、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测,寄生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群鉴定和密度测定,作业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居住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相关实验,饮用水和水源水质分析,常见毒物和化学污染因素的初步分析等。
第十三条
特殊用途实验用房,不限于附录A所列项目,应根据地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单位技术水平和实际需要另行设置。
本条明确了特殊用途实验用房建筑面积计算的依据,具体建筑面积应根据专业特点、实验要求、建筑形式等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四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和教学用房的建设规模,根据卫生部《颁发试行〈卫生防疫站工作制度〉等六个文件的通知》(83)卫防字第61号)附件四《各级卫生防疫站建筑标准(试行)》中“凡承担教学实习任务的卫生防疫站可按编制每人增加1 M2—3M2的建筑面积”的规定,并换算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为3%—8%基础上,和卫生部与发展改革委针对中西部地区国债建设项目共同制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指导意见》中“承担教学实习任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筑面积可在上表6规定的标准上增加5%~10%的建筑面积”,结合教育部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确定的。
第四章 建设用地
第十五条
本条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用地原则。第十六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宜建筑密度小、朝向好、间距较大、自然通风顺畅、绿化率高,以便实验室废气的处理排放、稀释与扩散,同时便于合理安排具有不同区域特性要求的人流、物流以及满足实验室其他有关特性的要求,避免或减少交叉污染。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用地,包括基本实验、业务、保障、行政、特殊实验、教学培训用房以及配套设施和场地的用地。
第十七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绿化用地原则。
第五章 规划布局
第十八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选址,应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与节约投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便于服务社会,避免对外界产生不安全影响以及防止外界不良干扰等要求。
第十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宜一次规划,根据财力可能一次或分期建设。
由于实验用房专业性强,功能特殊,同时具备一定的生物(如病毒、细菌)、化学(如各种有毒物品)、物理(如放射物)安全性,对建筑结构、通风、空气调节、水电、人流、物流等有特定要求,因此,实验用房不宜与其他功能用房混建。
对于毒理(包括动物房)、理化、微生物等不同类别的实验建筑,由于实验内容与安全特点不同,如:毒理(包括动物房)实验室具有恶臭气体散发,微生物实验室具有生物安全隐患,理化实验室具有化学有害物产生等,需避免相互交叉污染或干扰;同时,由于不同类别的实验建筑对室内空气环境的工艺性要求不同,如:动物房通常需要进行全面净化,理化实验室普遍需要有效通风等,需设置具有相应特点的工程管网,微生物实验室中许多用房需要设置负压或进行净化。因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宜采取分散布局形式,不同类别的实验建筑宜独立设置,如分别设置毒理楼、理化楼、微生物楼等。
在总平面布局时,由于实验室常有不良气体排出,因此实验用房宜设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并根据各类实验用房排放的气体特性以及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大小,从上风向向下风向,宜按照毒理、理化、微生物依次排列,以降低对其他建筑物内空气的污染。
本条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各类功能建筑的分区以及各分区之间的联系与分隔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第六章 建筑标准
第二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筑设计,在满足工艺性和功能性特点的要求下,按照科学合理、安全卫生、经济适用的原则,尽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一条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各类实验过程中,常会产生各种有毒、有腐蚀性、异嗅及易燃易爆的气体。这些有害气体需要及时排出室外,避免造成室内污染,保障实验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实验用房通风是实验室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然通风是实验用房全面通风的一种重要方式,自然通风主要依靠开启门窗来实现。因此,有实验用房的建筑物不宜采用玻璃幕墙,宜采用窗下墙形式。在建筑设计时,应尽量考虑扩大外窗及其可开启的面积。自然采光对于实验用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实验人员的视觉判断,而且让自然日光进入实验用房将会改善每个空间的形象与品质。
实验建筑物的方位应保证室内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仪器设备较多的建筑物应避免西晒。实验建筑物的朝向,应根据夏季主导风向对实验室能形成穿堂风或能增加自然通风的风压作用确定。实验建筑物的迎风面与夏季主导风向宜成60°~90°夹角,最小也不宜小于45°角。
采用自然通风与采光,对于整体建筑物无需常年人工通风或制造常年人工气候以及人工照明,既节省了建设投资,降低了运行与维护费用,又使安全性、可靠性与舒适性更有保障。
机械通风是实验建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通风方式,例如:1.许多实验用房需要具备洁净、负压、恒温恒湿的环境条件,需设置空气调节系统;2.在实验过程中集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需要通过局部排风罩进行捕集、排除。因此,建筑形式应便于采取机械通风措施。
本条按照满足工艺要求、节省投资、降低能耗的原则,规定了实验建筑关于通风与采光的设计要求。
第二十二条
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有关规定,确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或其区段抗震设防类别。
第二十三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特点是实验内容广泛,要求各异,其大小、形态及室内环境指标多不相同,应根据实验的对象、内容与要求进行建造。实验用房是实验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针对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有的需要建筑物提供大空间来形成开放型实验室,如许多化学实验室,由于它们的共性较多,需要的工作面较大,因此常被希望建成大空间的工作平台,以便相互配合,提高工效;有的需要在较大的空间内按实验的特定要求划分出多个区域,形成一个组合型实验室。如:①组合形式PCR实验室(基因扩增实验室),根据特定的专业要求,应设置五个(或四个/三个)相互隔离的工作区域,即试剂贮存和准备区、样品粉碎区(根据需要设置)、样品制备区、扩增反应混合物配制和扩增区以及产物分析区;当采用荧光PCR时,扩增区和产物分析区可合并为一个区。为了减少不同工作区之间的空气交换量,各个工作区的出入口应设置缓冲间,并且当建筑条件许可时,可设置内部专用走廊,形成定向的人流、物流与实验流程。同时对室内环境也有特定要求,需设置通风系统,形成定向的气流包保护区,避免各个实验区之间的相互干扰。② HIV血清学实验室,按专业要求,应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三个区域,根据需要还可设置血清库。整体布局应符合合理的工艺流程、生物安全以及人流与物流的要求。
因此,实验用房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无一般民用建筑中惯有的“标准层”或“标准间”的概念;二是需要建筑物提供大面积的敞开空间以及一定的层高,以便各种类型实验室的布置与建造。鉴于上述特点,实验用房宜采用框架(剪)或钢结构,消除混合结构中承重墙对空间的限制,便于实验室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灵活设置。
第二十四条
本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等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要求,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防火设计原则。设置实验用房的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消防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国家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对于大型贵重仪器实验室以及过水后将发生严重危害环境或严重危及人体健康事故的实验室,应采用合理的气体灭火装置。适用于实验室的气体灭火装置通常有自动气体灭火装置和手动灭火器。采用自动气体灭火装置时,应在室内外分别设置手动控制开关,同时还应在消防值班室设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
第二十五条 为了合理组织人流、物流、避免交叉污染,实验用房内部平面布局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实验区与非实验区相互隔离;②人员经更衣室更衣后进出实验区;③物品,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经垂直通道到达楼层后可直接进出实验区。
本条规定了实验用房内部平面布局的原则。
第二十六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房在楼宇中的垂直布局,应根据各类用房散发废气的毒性、刺激性及异嗅的强弱程度,以及工程管网量,并考虑合理的人流、物流组织和工作流程来确定。
实验、业务、保障及行政等各类功能用房集中在一个楼宇时,宜将实验用房置于楼宇最上部,明确功能分区,保证实验用房呈独立区域,并处理好交通关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避免不同类别的人流、物流相混杂。其余用房的垂直布局宜按照业务、行政及保障用房依次向下布置。
各类实验用房集中在一个楼宇时,由于毒理(包括动物存养)实验室散发异嗅气体的量与强度较大、工程管网量多、布置复杂,因此毒理实验室宜设置在最上部;理化实验室散发化学气体量较多、工程管网量较大,因此理化实验室宜设置在楼宇上部;微生物实验室所需通风设施的工程管网量相对较少,同时,实验室含致病微生物的污水应收集消毒后排放,因此微生物实验室宜设置在毒理、理化实验室的下方。
实验用房在楼层间的布局,宜按类别单元进行归拢,分层设置。对于容易造成交叉干扰,而又难以有效隔离的实验室,不得同层混合布置。
本条规定有利于有毒有害气体的处理排放与稀释,减轻对其他用房的不良影响,同时便于合理设置工程管网。
第二十七条
设置实验用房建筑的电梯,按用途可分为客梯和货梯两类;按专业清洁要求可分为清洁梯和污物梯两类。
实验用房的垂直交通,在满足人流需要的同时,更应满足物流,包括样品、试剂、器皿、仪器设备等运输的需要,因此实验用房宜安装电梯,位于四层及以上的实验用房应安装电梯。无论是高层还是多层建筑,在确定电梯时应至少设有一部货梯或至少有一部客梯可兼作货梯,以便实验用品,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的垂直运输。有条件者,宜单独设置污物梯。
客梯(清洁梯)的位置应设于楼宇主入口视觉显著、交通便利的区域;货梯一般与客梯相邻,这种设置可以降低造价、提高效率,但也可以根据特殊需要,避开主要人流路线,在楼宇的其他区域独立设置,通常是设于楼宇的另一端。在这种情况下,货梯往往更多地被当作污物梯使用。独立的货梯或污物梯可以通过门禁系统进行管理,仅用于设备、材料、样品和其他供给的运输,并便于实现封闭清理与消毒。
货梯或客货两用梯除设有常规功能外,还应配置运行直驶与停站更改功能。它的作用是保证在运送物品,特别是含有致病微生物的实验样品与废弃物时,可以不受梯外其他楼层的召唤以及更改梯内错按的楼层按钮而直接到达目的楼层。
本条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流、物流的合理需要,确定电梯设置的要求。
第二十八条
为了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因外窗玻璃的色彩造成色觉判断误差,本条对实验用房外窗玻璃的色彩,以及避光措施的要求进行了规定。
第二十九条 实验室内隔墙应优先选用厚度簿、保温性好、施工方便的新型轻质材料,并满足牢固、保温、防火及表面光滑平整的要求,对合理布局、扩大使用面积、提升建设档次、展现良好形象具有显著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应对未来的改建、扩建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无特定要求的实验用房,内隔墙应具备良好的可视性,其意义在于:①提高安全性。由于实验室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工作人员较少,因此,提高实验室的可视性,有利于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②提高明亮度、增强开阔感。由于实验室隔墙很多,对光线的阻挡程度较重,因此,提高实验室的可视性,有利于保证整个实验区域,包括走廊的明亮程度,并增强开阔感。
实验用房采取玻璃分隔时,地面以上应采用不低于1m的实墙,以便放置装有电源插座的实验边台,并耐受推车等物体的冲撞,提高安全性。走廊两侧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透明面积的比例。纵隔墙不宜全部采用玻璃隔断。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空间是现代实验用房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提高单位空间的贮物量在大多数实验用房中都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验台上方设置支架或在墙上安装吊柜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既简洁又美观、实用的方式,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在需要的地方以实墙代替玻璃隔断来争取空间,储藏或搁置实验物品。当纵隔墙采用玻璃隔断时,应在近走廊与外墙处应各留不少于1.5m宽的实墙,以利于放置冰箱、器皿柜、资料柜等高大物件。
实验用房吊顶、墙面的材料和构造除应满足不起尘、不积灰、吸附性小以外,还应满足耐消毒剂等化学物质腐蚀、防水与易清洗的要求。
实验用房地面应采用耐腐蚀、耐磨损、易冲洗的建筑材料。对于洁净实验用房、负压状态BSL-2实验用房及其以上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用房和其他有特定要求的实验用房地面材料除应满足上述一般要求外,更应满足整体无缝隙的要求。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实验用房等有特殊要求的,应按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建设。
第三十条 本条根据实验用房废水的性质、成分和被污染程度规定了实验废水排水系统的设置原则,废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应遵照执行。
一、排水方式。实验废水排水系统,按所排除的污水性质、成分和被污染的程度并结合室外排水系统的情况,可设置分流排水或合流排水系统:
1含有一般致病微生物的实验废水:宜设置专用排水管道,以便污水消毒。2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实验废水:在小型实验用房,当废水量较小,放射性物质浓度不大时,可合成一个排水系统。对于排出的废水量较小,但浓度高时,可采用特制的专用容器就地进行收集后,送往集中废水贮存槽,然后送往外协废水处理厂。在大型实验用房,应根据排出的废水中放射性物质浓度和化学性质等,可设置一个或几个排水系统分流排出,需要处理的废水排至废水集中处理设施或外协的公共废水处理厂进行处理。3混合后更为有害的实验废水:当不同化学成分的废水混合后的反应对管道有损害或可能造成事故时应分流排出。
4毒理实验用房:为了能够顺畅地排除实验动物房粪便,需要设置较一般下水更大直径的排水管道,因此,宜单独安装专用排水系统。
5含有机溶剂的实验废水:由于有机溶剂往往不溶于水,不但有毒有害,而且多有强烈的异味,会随排水支管道进入其他实验用房的水封而散发至室内。因此,经常使用有机溶剂的实验用房,应尽量集中布置,并单独安装专用的排水管道。
6含有酸、碱、氰、铬等无机污染物的实验废水:宜考虑设置独立的排水管道。
7三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用房的废水: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设置独立的排水系统。
采取分流排水,有利于废水的无害化处理。
二、排水管材
1含有酸、碱的实验废水:排水系统应选用耐酸耐碱的材料制作。2含有氯仿、苯系物等溶剂型污染物的实验废水:排水系统应选用耐有机溶剂腐蚀的材料制作。
第三十一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废水中常含有少量的酸、碱、氰、铬、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以及氯仿、苯、酯等有机污染物,甚至可能含有残存的致病微生物或放射性物质,因此,必须对废水进行有效地处理,以达到安全排放的要求。
第三十二条
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是在非常态状况下使用的两种应急救援设施。
在需要经常使用硫酸、盐酸、硝酸及氢氧化钠等强腐蚀性化学品,以及需要接触致病微生物的实验过程中,当意外发生,造成化学灼伤或受到生物污染时,需立即采取紧急救护措施,比较理想的处理办法是在第一时间进行大水量冲洗,因此在危险实验区,宜根据实验性质,合理设置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对于强腐蚀性化学品用量较大,并且有较多备用贮存的实验用房,宜在每个实验用房设置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
对于一般化学实验区,可以洗眼器为主,紧急冲淋器为辅,设置在易受化学灼伤的实验用房内。若受条件限制,也可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用房的特点,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HG20571的精神,在紧急疏散方向的公共区域,或交通便利、服务半径较小的区域(如公用走廊的中部),设置共用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
在微生物实验区,以设置洗眼器为主,通常对紧急冲淋器的设置无特别要求。对于一般致病微生物实验用房,当条件许可时,宜在每个实验用房的出口处设置洗眼器;对于二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用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设置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
洗眼器与紧急冲淋器的水质应保持清洁。在建筑设计时应合理设置下水系统,以便定期置换管中陈水,保持水质常新。紧急冲淋器底部地面应防滑,不宜设置挡水板或淋浴盆,以防应急人员滑倒、绊倒,并采取地面防水措施,以免在日常维护保养过程中影响周围环境。
有条件的实验用房,应设置与检测工作范围相应的有毒有害因素报警器等安全防护报警设施,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
本条规定了实验用房洗眼器、紧急冲淋器和有毒有害因素报警器等安全防护报警设施的设置原则。
第三十三条 除了冷房、暖房及其他工艺要求的有特殊实验条件的实验用房外,一般实验用房的温度、湿度应满足仪器设备的工作要求,通常夏季温度不超过28℃,冬季温度不低于16℃,相对湿度为40%~60%。由于上述空气指标与人体舒适性要求相吻合,所以实验用房的温、湿度按舒适性指标控制即可满足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建筑空调的适用情况与医院病房、宾馆饭店、办公写字楼、商场等建筑空调的适用情况有很大区别,实验建筑物的空调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满足避免造成交叉污染的要求。不同的实验用房不得通过空调系统发生空气交换,造成实验用房交叉污染,因此各实验用房的空调应具有独立回风的功能。2满足实验用房不饱和使用的要求。通常,实验用房的使用率不饱和,在实验建筑物中,有的是常用实验用房,有的是非常用实验用房,有的甚至很少使用。对于常用实验用房,每天使用的数量、时间也多不统一。这些实验用房使用的不确定因素,导致空调的运行负荷波动较大,因此,希望空调系统具有较好的负荷调节功能。满足实验用房不定期加班的要求。实验用房加班较多,为了保持实验过程的连贯性,往往需要超时使用,其工作特性决定了实验用房的使用时间不受正常作息时间的限制,甚至无法通过制订计划来预见和安排实验用房的工作时间,尤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需要实验用房能够随时启用,因此希望空调系统具有提供小负荷的功能。
针对上述要求,实验用房的空调系统应具有独立、灵活、节能的特点。有洁净、恒温恒湿、负压等特殊空气条件要求的实验用房,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别独立设置;若采取合并系统,应按功能、类别进行归类组合形成不同的系统单元,各系统单元独立设置。不同功能类别的实验用房,不得采用公共新风、回风和排风系统,其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二方面:
1防止不同实验用房的空气随回风相互混合,造成交叉干扰; 2系统简单、使用灵活、运行费用低、维修方便。
密闭实验用房的空气应保证一定的新鲜度,其新风量按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和《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要求,应不小于每人每小时40m3。
第三十四条 实验过程中,常有各种有毒、有腐蚀性、异嗅及易燃易爆物质散发,不仅危害实验人员的键康与安全,而且影响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实验用房需要广泛采取通风措施,及时有效地排除有害物。
对于集中产生大量有害物的地点,应设置局部排风装置将有害物就地排出,以控制其在室内扩散。当排风介质混合后能产生或加剧腐蚀性、毒性、燃烧爆炸危险时,局部排风系统应单独设置。
通常,局部排风是最有效的通风方式,它可以利用最小的风量,获得最好的控制效果。除了在集中产生有害物的固定实验操作点常采用局部排风外,对于大多数实验用房,由于实验操作点的位置经常变化,以及化学试剂等挥发性物品的摆放位置通常比较分散等因素,有害物往往处于分散散发状态,其特点是源多、面广、量小;另外,对于药品库、贮藏室、暗室、洗消室等有关实验用房也往往有较多有害物散发,应及时排除,在这些情况下,很难逐点采取局部排风进行控制,依靠全面通风来解决问题将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除了可经常打开门窗进行自然全面通风外,还应在重点实验用房内考虑采取机械全面通风措施。对于散发有腐蚀性气体的房间,应采用防腐风机;对于散发易燃易爆气体的房间,应采用防爆风机。
第三十五条
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用电量远高于一般单位,并且用电情况很难具体说明:一方面大量的各种形式和规格的仪器设备需要足够的电力供应;另一方面维持实验用房特定的室内环境指标需要大量的供电容量,更为重要的是应考虑满足实验用房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设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供电容量时应留有足够的余量。
为了安全保存菌种、毒种、试剂、疫苗以及维持实验的连续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不间断供电,因此,要求供电设施应安全可靠,并采用双路供电,不具备双路供电条件的,应设置自备电源。有特殊要求的,应配备不间断电源。
为了增加用电安全性,避免电器损坏和人员伤亡,有特殊要求的仪器设备宜设置独立的接地系统。
本条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电情况的特点和要求,规定了供电用电的原则。
第三十六条
本条确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防雷的要求。
第三十七条
根据工作职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反生物与化学恐怖事件等重要任务,同时具有一定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安全性要求。因此,应具备比较先进的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楼宇自控等智能化系统,按有关规定设置安全防范措施,并预留发展空间。综合布线系统是实现楼宇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在日常工作中利用率高、功效显著,应是需要重点设置的项目。在办公区,每名工作人员宜拥有一个数据与语音点,并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实验区,每个实验室至少设置一个数据与语音点,有特殊需求可另行考虑;走廊上宜设少量语音点。对于有条件者,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配置。
电子门禁系统是需要积极考虑采用的智能设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实验人员的一般出入管理和准入制管理,对出入实验用房、菌毒种库等的区域权限、时段权限以及出入人员姓名、出入时间等均可进行识别和记录,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体系中起到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
本条确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智能化水平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
出于减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加强对实验人员的保护,实验用台柜木制部分的基材应符合环保要求。为了减轻化学试剂对实验用台柜的损害,延长使用寿命,台柜面材应具备耐腐蚀、易清洗、防水及防火的性能。
实验用台柜应根据实验需要,合理确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边台、一般中央台、半岛形台、哑铃形变形台等。同时在确定柜体结构时,应考虑实验人员立位与坐位操作、书写、物品放置与储存等因素。
实验用台柜的配件应符合实验用房要求,如:拉手宜呈圆弧形,以防止碰伤实验人员以及钩挂工作服;抽屉导轨宜为三节结构,以保证抽屉可以完全拉开至台面垂线之外,不妨碍实验用品的放取;涉及存放腐蚀性物品的柜体,合页应选用耐腐蚀型;水槽应耐酸、碱及有机溶剂,水槽上方可根据需要设器皿滴水架;水嘴形式应满足实验需要,同时满足使用方便、结构牢固等要求。
本条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用台柜的原则要求。
第七章 仪器设备装备及其他相关指标
第三十九条 本条所提供的仪器设备装备标准,分别列出完成常规工作所需仪器设备(A)、按照基本功能必须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B),以及根据地域特点和工作需求应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C)。A、B类为通用性仪器设备,是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基本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仪器设备;C类为特别配备的仪器设备,是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当地带有地域性特点的疾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和特别工作手段,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等所需要的基本仪器设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购置计划前应对社会需求、人员技能、使用频率、仪器的运行费用以及区域内和系统内资源共享的可行性等进行充分论证。
第四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所需设备装备,是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基本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仪器设备。各地应根据卫生部有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标准等要求给予配置。
第四十一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功能性建筑,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如生物安全、洁净、恒温恒湿、防辐射、防振动、隔声等要求,因此工程造价相应较高。本建设标准采用以住宅为参照系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方法,根据各类地区现状调查的结果,规定实验用房可参照建设地区相同建筑等级标准和结构形式住宅平均建筑工程造价的2~4倍确定,其他用房可参照1.5~2倍确定。
本条规定的工程造价,不含在实验用房内为满足实验需要所添置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台柜等实验用物品的费用。
第四十二条
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评价应按国家现行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当地卫生厅局具体规定执行。
第四篇:中小企业网络设计方案
中小企业网络设计方案
老师布置了一个题目《中小企业网络设计方案》,好迷茫,不会做,有谁帮帮我
1.需求分析
1.1.网络环境及信息点需求 1.2.网络应用需求
1.2.1.资源共享功能:
网络内的各个桌面用户可共享数据库、共享打印机、共享资源,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各项功能。1.2.2.数据存贮: 网络存贮功能。
1.2.3.通信服务功能:
最终用户通过广域网连接可以收发电子邮件、实现Web应用、接入互联网、进行安全的广域网访问。
1.2.4.多媒体功能: 视频会议、视频培训等。1.2.5.企业应用:
企业应用系统如电子商务运营平台、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
1.2.6.企业电子邮箱。
1.2.7.远程VPN拨入访问功能:
系统支持远程PPTP接入,外地员工可利用INTERNET远程访问公司资源。
2.设计原则
2.1.实用性和经济性
系统建设应始终贯彻面向应用,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建设企业的网络系统。
2.2.先进性和成熟性
系统设计既要采用先进的概念、技术和方法,又要注意结构、设备、工具的相对成熟。不但能反映当今的先进水平,而且具有发展潜力,能保证在未来若干年内企业网络仍占领先地位。
2.3.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考虑技术先进性和开放性的同时,还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性能、系统管理、厂商技术支持及维修能力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TP-LINK网络作为国内知名品牌,网络领导厂商,其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一流的。
2.4.安全性和保密性
在系统设计中,既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更要注意信息的保护和隔离,因此系统应分别针对不同的应用和不同的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系统安全机制、数据存取的权限控制等,TP-LINK网络充分考虑安全性,针对小型企业的各种应用,有多种的保护机制,如划分VLAN、MAC地址绑定、802.1x、802.1d等。
2.5.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
为了适应系统变化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以最简便的方法、最低的投资,实现系统的扩展和维护,采用可网管产品,降低了人力资源的费用,提高网络的易用性。
3.设计方案
3.1.总公司网络设计方案 3.1.1.网络总体设计 3.1.1.1.网络拓扑
3.1.1.2.网络区域分布(VLAN划分)
经理办公室(包括总经理、多名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秘书等)仓储部 客服部 商务部 财务部 会议室 ……
3.1.2.网络布线系统
3.1.2.1.主干子系统(包括接入方式、接入网络运营商、接入带宽等)3.1.2.2.网络中心子系统(DNS解决方案)(为了节省投入不作网络冗余设计)3.1.2.3.垂直子系统 3.1.2.4.水平子系统 3.1.2.5.工作间子系统
3.1.3.技术要求及设备选型
3.1.3.1.网关型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的技术要求及选型 3.1.3.2.核心交换机的技术要求及选型 3.1.3.3.路由器的技术要求及选型
3.1.3.4.服务器的技术要求、选型及部署(包括操作系统选择)服务器部署拓扑图
3.1.3.5.接入交换机的技术要求及选型
3.1.4.网络安全 3.1.4.1.网络平台安全 3.1.4.2.服务器群安全 3.1.4.3.应用安全 3.1.4.4.防病毒解决方案
3.1.4.5.数据安全(网络存贮及数据备份)
第五篇:校园网络设计方案
校园网络设计方案
一、需求分析
根据校园的基本情况,校园网络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
1、提供各种灵活多变的校园连网方式,校园网络系统要有一定的可扩充性和可扩展性。
2、提供高速平台与足够的带宽,为将来的OA系统、图象系统、Internet/Intranet、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应用等系统提供一条可靠、健全的“信息高速公路”。
3、必须对整个校园网络进行有效的集中资源管理和网络管理。
4、可以为校园内各个系之间提供邮件服务、文件服务、WEB服务等多种Internet服务。
二、设计分析
根据校园网络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校园网络方案设计应注重设备选型的性能价格比,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为学校设计成一个技术先进、灵活可用、性能优秀、可升级扩展的校园网络。
考虑到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校园网络结构、校园网络应用、校园网络管理、校园网络系统性能以及远程教育等各个方面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最大程度地保护学校的投资。学校借助校园网络的建设,可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应用系统及教学资源,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信息快捷、无地理限制等优势,真正把现代化管理、教育技术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与办公管理当中。校园网络具体功能特点如下:
技术先进
•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具有高带宽1000Mbps速率的主干,100Mbps到桌面,运行目前的各种应用系统绰绰有余,还可轻松应付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应用要求,且易于升级和扩展,最大限度的保护用户投资;•网络设备选型为国际知名产品,性能稳定可靠、技术先进、产品系列全及完善的服务保证;• 采用支持网络管理的交换设备,足不出户即可管理配置整个网络。网络互联:
•有综合网络办公系统及各个应用管理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有以WEB数据库为中心的综合信息平台,可进行消息发布,招生广告、形象宣传、课业辅导、教案参考展示、资料查询、邮件服务及远程教学等。
三、设计原则
校园网络系统设计中采用以下原则:
1、实用性
整个校园网络的功能应完全立足于学校管理和教学的需求,保证系统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安全、可靠、及时、准确。
2、开放性
构造一个开放的校园网络系统,是当前世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潮流,因此我们在整个校园网络系统的设计中采用的规范、设备与厂商无关,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便于与外界异种机平滑互联。
3、先进性
当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把握不准的方向则可能导致在很短的时间内技术落伍,从而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在坚持实用性的前提下,校园网络方案设计中应尽量采用国际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和设备,适合未来的发展,做到一次规划长期受益。
4、可扩充性
校园网络方案及设备要能适应网络规划的不断扩大的要求,以便于将来设备的扩充;要能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要求,平稳地向未来新技术过渡。
5、可靠性
校园网络方案设计除采用信誉好,质量高的设备外,还采用一系列容错、冗余技术、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6、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网络用户级的安全性;
二、数据传输级的安全性。网络用户级的安全性应在校园网络的操作系统中予考虑,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则必须在网络传输时解决。
四、校园网络方案设计
校园网络方案设计具体分为:校园网络中心设计、教学子网设计、办公子网设计、图书馆子网设计、宿舍子网设计及后勤子网设计等。
1、校园网络中心的设计 校园网络中心设计主要是校园主干网络的设计。
主干网在整个校园网络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整个校园网络的中枢。主干网负责学校各个局域网之间的数据传输,信息发布,资源共享,学校以后的办公自动化系统,VOD系统,远程教学系统,internet接口,与其他兄弟学校的数据交换都将运行在这个网络上,主干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网络系统的运行效率,速度快慢,网络性能等参数。因此,应建立一条高速的、多能的、可靠的、易扩展的主干网络,解决目前存在的带宽问题,和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教学子网的设计
校园网络建网的目的之一,是利用网络实现多媒体教学,如:交互式多媒体课堂、电子阅览室、教师培训等。多媒体教学的难点在于实现视频信号的传送(如VOD视频点播)。大量用户(指超过60个流)的视频传输的瓶颈在于存储介质的外部传输速率,因此可选用多通道的磁盘阵列接多台主机的方式提高访问的总线带宽。
3、办公子网的设计
办公子网主要面向校园的各级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能够实现对网络数据的查询、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同时,应该能够满足支持视频传送的要求。采用以太网打印机可以完成共享打印功能。
4、图书馆子网的设计
图书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设计应满足如下需求: 管理的需求
如何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对图书馆网络进行高效管理,一体化管理众多的设备和用户,在出现网络故障时快速定位,这些都成为图书馆网络建设时要考虑的重点。
高智能的考虑
随着大量网络业务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如何对网络应用差异化,使图书馆的网络更加智能化,成为了图书馆网络建设中必然的要求。
存储的需求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图书馆作为以内容管理为核心,以海量信息处理、数据加工和交流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基础服务平台,是网络数字信息服务门户。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对存储提出了需求。
馆外访问的需求 图书馆的丰富的藏书和报刊,以及大量的网络数据库是图书馆网上最为丰富的信息库。但目前大部分的图书馆资源只能在馆内访问,而众多读者的迫切需求是不受图书馆地点的限制,轻松自由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因此,通过合理的授权使得不在图书馆也能够访问馆内资源成为图书馆网络建设的追求目标。
5、生活区子网及后勤子网等的设计
生活区子网即在学生宿舍内部连网,用以直接浏览校园发布的信息及查阅一些电子文档资料;后勤子网覆盖范围较大,主要用途有食堂IC卡计费系统等。
五、校园络拓扑图
校园网络是学校现代化的标志,它将使学校的管理更上一层楼,使当前教学水平再上一新台阶。在网上接受教育,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进度,可以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内容或向教师请教,使教师和学生能接受到更多的信息,开拓思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相信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成熟,校园网络的建设将会不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