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时间:2019-05-12 18:5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第一篇: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原庸

一、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质量效益型、集约型农业,必须在保障必要数量平衡的基础上,优先质量和效益,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等),而且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不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经营、服务等多功能方向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渗透和覆盖到所有支撑农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使之提升到智能化、自动化的更高的水平,现代农业又增加了信息化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脱胎换骨获得新的发展条件;依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突破及成果推广,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总之,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业信息化将始终与农业现代化相伴相随。

二、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信息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必须合理、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通过传统的现代化技术和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总成本高,时间效率低。而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农业资源时,就可以大幅度、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管理实现自动化后,会比人工管理更为精密,应用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不但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还可以通过网络,广泛获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获得最佳的生产效益。

2.信息化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全国性的电子邮件系统,其中仅农业市场服务局,每天就要使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大约 1 亿字符的市场信息,通过卫星传送到遍布全国的地面接收站,也可以提供电话语音和可视等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农产品价格信息。中国农业部也在建设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络系统,采集、加工、传播农产品市场经济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

3.信息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关系到整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大工程,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与帮助,而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可以为政府提供便捷而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和手段,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可以拓展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打破传统资源约束,根据市场的需要,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纽带,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三、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中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客观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的获取和服务方面,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宏观决策和市场监管仍然缺乏有力的信息支撑,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农业信息化的滞后,已逐步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相比,农村地域广袤,行业门类众多,农业生产的不可控性较强,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城乡“数字鸿沟”拉大等客观因素,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

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投入不足问题突出,运行经费的不足也限制了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信息服务的广泛开展和技术设备的充分利用。二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共享程度低,大量农业信息处于部门所有、相对封闭的分散状态,在信息分类分级、指标术语、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合理,存在重复开发问题。三是信息发布渠道不畅,政府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不强,广大农民难以获取有效信息服务。四是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四、加快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切实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在推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强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改善农业信息化宏观调控,确保农业信息化顺利推进,要积极引导和动员相关企业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大力营造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特别注意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习惯,努力使他们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看到效益,得到实惠。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措施来抓,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地要建立健全农

业信息化领导协调机别,明确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职能部门。各级农业、林业、渔业、发展改革、财政、水利、气象、信息产业、科技、教育、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加强配合协调,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要把农业信息化重点任务列入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严格考核。

政府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充分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根据需要增加财政投入,重点保证信息应用推广、信息化培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系统维护等方面的资金。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稳定、长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加强以“金农工程”为主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点工程,要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三期工程。“三电合一”工程是农业部在全国推广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要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村,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重点开发完善一批监测、预警、监管、服务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同时要加快建设全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视频系统,使全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能及时得到研究和布置,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行政工作效率。

3.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

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首先,统一规划,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目前,大部分省都已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正在逐步建立。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全省信息联播,建成省与各市、县的专用卫星通讯网,与农业部的卫星网连接,构成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内部网。其次,必须加强农业数据库的开发。其内容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数据库的开发。因地

制宜建立与现代农业配套的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把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配置到乡、村一级,直接面向基层,实现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4.大力提高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质量的水平

我国加人 WTO后,农业作为周期长、风险大的弱质产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需要翔实、丰富、共享的高质量信息资源。美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先进之处就在于信息资源的高质量,多数量与共享性。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存在一个主要问题是信息量缺乏,质量不高,内容重复,共享性差。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数据库大约为全世界的百分之一,农业数据库仅局限于单机服务,农业信息计算机网络服务能力尚未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性差。

因此,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需提高信息质量,挖掘信息潜在价值,充实现有数据库内容,更好地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此外,必须解决信息的标准化间题。只有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才能做到信息共享,系统兼容。同时,建立一个科学和权威的农业信息搜索引擎也是非常必要的。

5.加强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和农技推广队伍

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全国各农业院校应建立农业信息的专业,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课程,或者举办农业信息技术的培训班,培训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而有条件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也应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及农业信息检索与服务课,利用短期培训等形式对农业科技人员、农民技术员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能够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贡献一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要进一步稳定农技推广队伍,积极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培育农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使农业从传统的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集约的技术密集型转变。在农业经济技术中,以农、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工程技术为突破口,带动农村信息技术和一系列相关的适用、实用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信息含量和技术含量。在农村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刊物出版、农业信息网络以及因特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范文模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公开发布,这是2004年以来连续第4份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份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围绕这一“首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具体部署,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在前几份一号文件中也有所强调。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状况有所改善,但正如文件指出的那样“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现在中央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再次强调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笔者及3位同事于2006年9月至11月曾到我省巢湖、宿州、马鞍山、宣城等地农村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既欣喜地看到了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也看到这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现将调查中的所见所闻与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此文,以期与关注“三农”问题的同志交流,并希望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

一、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总结

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我们在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调研考察,处处感受到新局面、新气象。各个市、县、乡镇都在宣传贯彻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制定规划、建立相关组织、确立示范村镇,修路建桥、开渠挖河、整治环境等具体的工程项目正在开展。在与干部、群众的交谈中了解到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有许多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有以下方面:

1、兴修水利,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大项目。各级政府均对水利设施建设予以高度的重视。宿州市近几年来通过整治境内的浍子河等河流以及开渠、打井等办法,使324万余亩耕地得到旱涝保收,还有165万亩做到节水灌溉,分别占总耕地面积750 万亩的44% 和22%。马鞍山市位于长江边,境内有两湖九河,容易受洪涝灾害。为了抗御洪涝灾害,该市近几年共投入各类资金10余亿,实施完成了一批重点防涝除涝工程,如加固长江堤防,使江堤基本达到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能力,内河堤防加固后也已达到防御10年一遇暴雨标准。全市74万亩耕地,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66.8万亩。宣城市下辖的五县一区一市大部处于皖南山区,在暴雨季节容易发生山洪导致破圩受灾。该市近几年在宁国山区修建了港口湾水库、整治了境内的水阳江并建设了诸如涵闸沟渠等一系列设施,大大减轻了暴雨山洪带来的灾害。

2、兴建饮水安全工程,造福于民。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已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我省部分农村地区也存在饮水难的问题,现正在着手解决。宿州市2006年计划投资1670万元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7处,解决农村4.7万人饮水氟超标问题,解决全市18个乡镇24个行政村中49个自然村村民用水安全问题。现已解决26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宣城市将山区饮水砷含量超标问题作为治理的重点,同时在圩区兴建自来水厂,已投资1100万元,大大缓解了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巢湖市庐江县也已着手在农村建造自来水厂,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目前主要集镇已通了自来水,但大部分行政村和自然村尚未用上。马鞍山市近几年非常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市级财政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2.12亿元,共新建水厂7座、改扩建水厂16座、打井114眼,基本上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3、积极实施“村村通”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要想富、先通路”的道理已广为所知。过去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公路,有的只是简易的土路,晴天扬灰雨天泥泞,给农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外运带来很大困难。自2005年国家交通部提出在全国农村实施“村村通”工程,我省积极响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每公里农村公路补贴10万元等相关政策。此举大受农民欢迎。在省给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市、县、乡镇以及行政村都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修路。宿州市计划在2006年修建农村道路1160公里,由交通部门牵头负责实施。9月份本人去调研时,已完成招标项目211个,计396.6公里,开工建设项目105个266.8公里,完工35个项目86.8公里。马鞍山市由于经济实力较强,早在“十五”期间就已完成县乡公路建设投资56300万元,到2005年底新建改建县乡道路1544公里,所有乡镇均通沥青或水泥路,所有行政村均通沙石以上道路,其中约一半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宣城市和巢湖市的庐江县也在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庐江县城关镇已修建一条8.4公里长的水泥等级公路。笔者还在庐江县泥河镇竹园村(该村为庐江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看到村党支部书记正在带领村民修

路。老书记很有信心地告诉我们:上面给一点,自己筹一点,力争在三年内铺设村级水泥路4.2公里,村组沙石道路8.9公里,彻底解决行路难的问题。

4、发展清洁能源,整治脏乱差的环境。农村历来是家禽家畜散养,做饭生火用柴草。这就必然导致环境的脏乱差,还会破坏山林绿化和生态环境。自从中央提出“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

极推广沼气、秸杆汽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号召后,我省积极响。近几年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每户修建一个沼气池政府给补贴800元。宿州市已有2万农户用上了沼气,准备再发展1万户。宣城市已有3万余户用上沼气,准备再发展1500户。马鞍山市不仅推广了沼气,还兴建了秸杆气化试点工程三处,有300多户受益。沼气池建设可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有利农村环境的整治。废渣、废液可作肥料和饲料,节约种养业的成本。因此,很受农民欢迎。我们在庐江县城关镇一个农业社区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有一个养殖大户建了一个特大的沼气池,用猪粪作原料发气,气可煮猪食、照明,再用沼渣喂鱼。每年可节约成本数万元。

5、电网改造及信息化建设也均取得明显成效。我省自1999年启动至2003年结束的农村大面积电网改造工程,优化了农村电网结构,特别是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了好处,也基本满足了需要,深受好评。电话电视基本普及,只是有线电视及网络建设尚未普及,一般只在较大的建制镇才有。

总之,在调查考察中我们看到并深深感受到我省近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进步。总结经验,我们认为这与各级党委与政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也是密切相关的。但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发展得又快又好;有的地方发展得则比较慢而且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有关,与干部的素质和积极性的高低也有关系。在我们调查的四个市八个区县中,马鞍山市由于经济实力较强,是我省的工业重镇,全市12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65万,而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亿,市级财政达到72亿元。这样,就能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因此,该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成绩较显著。宿州市604万人口,85%以上为农业人口,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市。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13亿元,市级财政收入仅为13.4亿元,基本上属吃饭财政。因此,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显得力不从心。宣城市和巢湖市人口分别是

>275万和453万,比宿州市规模略小,但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业为主,因此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是欠帐较多。尽管经济基础较差,但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某些方面也仍然可以做出成绩。如宿州市泗县一个乡严重干旱缺水,2004年连群众饮水都发生了困难,地方政府投资10万元用来打井,但却不见水,群众意见很大。市水利局专家型副局长苏亚闻讯后亲自赶赴现场指导打井,又到省水利厅要来20多万元资金,终于帮助当地打出一口深水井,解决了几千人的饮水问题,受到群众的赞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查考察中,我们发现尽管近年各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出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很多。

1、水利基础设施老化陈旧配套设施不全,不能有效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已修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运行,存在工程存在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如宿州市83座水库就有56座存在病险,堤坝渗漏、涵闸损坏严重,需要除险加固。正因为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有大的自然灾害便会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2003年我省淮河、滁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和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使粮食产量大幅回落。全年粮食总产量2214.8万吨,比上年减产550.2万吨,下降19.9%。

2、沟渠塘坝淤塞严重,存在水多水少的问题。各地对大型水利设施建设都比较重视,但对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则有所忽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后,集体经济力量削弱,集体的组织能力下降。因此,许多地方的支流、沟渠、池塘多年得不到疏通加固,淤塞严重,容积减少,调蓄能力降低,连续几天下雨就显得水多,产生内涝;十来天不下雨又会缺水,产生干旱。这样一来,农民不得不经常在田间排灌,既加大了生产成本,也不利稳产高产。

3、水质下降和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了饮水和食品安全。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有害农药和化肥以及水乡无节制地发展水产养殖投放人工饲料,使得许多地方的水质下降、土壤板结并受到严重污染,以至谷物和水产品内残存农药超标严重。这就带来饮水和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在调查期间,就听到农技干部反映某乡曾因饮水不洁而发生大范围的肠道疾病,以至一度农民家家户户不得不喝纯净水。

4、沼气推广进程缓慢,不能满足需要。尽管每个市县都在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但大都处在起步阶段,一个市有一两万口沼气池似乎很多,但与几百万人口、几十万农户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农户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柴草灶或使用价格昂贵的液化气。究其原因,一是地方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补贴农户;二是目前技术尚未完全过关,缺少有效技术指导;三是宣传发动不到位,农民对使用沼气的意义认识不足。

5、农村道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难以实现计划目标。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村道路建设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尽管各市县以及乡镇都在积极实施“村村通”工程,但由于资金严重短缺,除像马鞍山市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恐难实现中央提出的修路目标。据基层干部反映,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修一公里公路,在淮北平原地区最少也得需要15万元,在丘陵和山区则需要18万元,而在河网密布的圩区水乡则需要25万元以上。现在省级财政每公里只补贴10万元,差额部分要市、县、乡镇三级政府及行政村予以解决。可是大部分市县是“吃饭财政”拿不出钱,乡镇和行政村大多负债累累更拿不出钱。因此,许多地方的“村村通”规划只能停留在纸上,难以付诸实施。勉强上马的项目也是难以达标,如规定路面是4.5米,只能是3.5米,水泥厚度也不够,工程质量难保证。

6、文化卫生以及市场建设等公共服务性基础设施项目基本上未列入议事日程。我们在宿州市灵璧县渔沟镇调研时,该镇文化站站长向我们抱怨说:除了一个人几乎什么都没有。该镇纸坊村大棚蔬菜搞得好,这里的黄瓜品质好产量高远近闻名,村上想建一个黄瓜交易市场,但苦于资金不足迟迟无法建成。渔沟镇是著名的灵璧石产地,还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渔钩镇尚且如此,其他地方也就可想而知了。

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还有一些,如农田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修机耕路、平整土地等)几乎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农村水利设施和道路均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工程的使用寿命。在有的地方还存在挪用、贪污专项资金的问题。如将上级拨给的用来修建农村道路和水利工程的资金转用到城市建广场修道路。少数承包商与腐败官员勾结玩弄伎俩套取高额建设资金后却不把全部资金用到工程上,而是将部分资金瓜分掉,因而使工程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甚至成为豆腐渣工程。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值得警惕。

问题与困难产生的原因,有的已作了具体分析。最根本的原因有三条:

一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导致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帐太多。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无需作过多的分析。

二是近二十多年推行的市带县这一新的行政架构带来的问题。作为中央及省推行市带县的初衷,是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县乡农业发展的功能,但由于我省的许多城市本身经济实力不强,大部分是由县城或专署所在地升格而来的。由这样的新建小市来带三四个乃至六七个县,如同小马拉大车是难以胜任的。而市的领导者为了使新建的城市有一定的模样,必然要将主要精力和财力用到城市建设上,甚至不惜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将有限的农业基础设施资金用于城市建设。这也就是近二十多年来城市发展较快而农村发展缓慢的原因所在。

三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应当承认这一体制在它的初期阶段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对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体制在调动农民和农户积极性的同时却削弱了集体的经济力量和组织能力,以至具有鲜明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供给和维护。

三、进一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如何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央2004年以来连续下发的四个一号文件中均有明确的部署,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第2325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应该说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主要内容及措施也是清楚的。这里,笔者仅根据在调查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基层干部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就我省进一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并将之摆到应有的位置。基础设施,顾名思意就是基础性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设施。它如同运动员的基本功。一个运动员基本功不练好,绝对不可能成为优秀运动员,更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同样道理,农业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建好,就谈不上“生产发展”,更谈不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其他基础设施不建好,也就谈不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像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那样来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像抓开发区的“三通一平”建设那样来抓农村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配套齐全的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不可能发展现代农业的。因此,要改变目前存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盖新房建新村的片面认识,必须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到优先考虑的位置。

2、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性质,加大政府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大部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完全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公共产品应当主要由政府提供。现在城市的公共产品基本上是由政府提供的。那么,作为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也应当由政府提供。现在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我们的省市级领导干部应当改变过去“重城轻乡”的观念和做法,真正按中央2007年一号文件的要求去做,即“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而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如当前基层反映最强烈的是每公里公路补助10万元远远不够的问题,应当得到解决。我们建议每公里由省财政再增加5万元,不足部分由市、县和乡镇筹集。这样,必将大大加快农村道路建设。

3、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制,多方筹措资金。我们国家近20多年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但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需要投入的地方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完全由国家包下来。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制,多方筹集资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地方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探索。如庐江县有一个行政村修路资金不足,村干部组织群众通过“一事一议”拿一点,动员“大户”及在外地工作的人捐一点,再请县城帮扶单位帮一点,基本上解决了一期工程所需的资金。马鞍山市在发展农村自来水事业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政府财政给予工程造价30%的补贴,特许经营30年。这样就大大促进了该市农村自来水事业的发展。此外,像一些小型的水利设施如机井、排灌站、当家塘可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调动民间资本来参与建设与管理。目前基层干部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种粮补贴,每亩十多元,每户也就是五六十元,对一个家庭来说意义不大。而且统计发放很麻烦。如果将这一项补贴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能解决一些大问题。这个意见是值得考虑的。

4、制定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各地应在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明确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规划,再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经研究,我们认为农村基础设施从性质上可分为生产类、生活类、文教卫生类、服务类四种。生产类如水利设施;生活类如沼气、自来水;文教卫生类如学校、医院、文化站;服务类如交易市场、测土配方等。农村基础设施还可从层面上划分为核心层和拓展层。所谓核心层是指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如水利工程和乡村公路;拓展层如林业、水产业、农村消防等所需要的相关设施。各地农村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农村基础较好、经济发达、实力较强、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较高,可称为发达地区;有的农村基础较差、经济落后,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可称为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可全面铺开,而且可以由核心层向拓展层延伸。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则应循序渐进,先着重搞好与生产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核心层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再向其他方面拓展延伸。各级政府应对不同地区分类指导,在资金投向上则应更多地向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农村倾斜。

5、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技术等级。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技术指导与服务,许多地方的沼气建设进展缓慢或质量不过关,影响了农村沼气的普及。许多乡村道路建设也由于得不到技术指导,基本上是土法上马,路面窄、质量差,不能满足需要而且不长时间可能就要返工,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以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技术等级。在这方面应当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组织他们到农村去开展义务性指导或有偿服务。在现有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动员组织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去农村服务,也可就地培养农民中的能工巧匠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以弥补农村技术人才的不足。

6、加强管理与维护,确保基础设施长期发挥功能。重建轻管、重建轻养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使用年限缩短,不能长期发挥功能。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一定要扭转重建设轻养护的思想,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认真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与维护。要做到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如省道由省交通部门负责,县道由县交通部门负责,乡村道路分别由乡镇政府和行政村负责。管理维护要做到有制度、有人员、有经费、有检查、有赏罚。有些小型的基础设施可通过承包、拍卖、转让等形式交给企业或个人去经营管理,但要确保其公益性功能的发挥。

7、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切实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农业问题专家李昌平在《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五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其中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中央财政给农村的资金在转移支付过程中存在着“雁过拔毛”(挤占、挪用、截留)的现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官商合谋招标”的暗箱操作行为,结果是专项资金到该用的时候,已经是“钱到田头干”了。我们在调查时对此类问题也有所耳闻。因此,必须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要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度。有的要在媒体上公布资金的额度和使用去向,以接受社会的监督。监督、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管,切实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并做到使用合理。

8、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现在农户分散经营,许多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而且留下的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这种状况对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颇为不利。但有外出打工人员的农户大多数土地并没有放弃。既然有土地在经营,就必然需要水利工程为其服务。那么,根据“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每一个农户都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大中型基础设施作为完全公共产品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负责供给,小型的基础设施则属于半公共产品如自然村之间的道路、灌溉渠的支流、当家塘等可发动农民自己筹资筹劳建设与维护。当然,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还必须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方面,要落实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可以学习韩国的一些好的做法,动员和鼓励效益好的企业到农村对口帮扶,如帮助修一段路、架一座桥、打一口井、盖一所学校等等。

加强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也是扩大内需、消化工业部门一些过剩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我省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群策群力、认真对待、千方百计,就一定能克服这些问题和困难,将我省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三篇: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2007 年4月23 日进行第41 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实施农业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他指出,解决好13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必须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增强我国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也是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但目前,人们对农业标准化作用的认识很不一致,或仅强调作业标准化,忽视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标准化。因此,明确标准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对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标准化的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标准化”的定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这个过程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的体现就是农业标准化。目前,我国对于农业标准化尽管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但它们的本质内涵是一致的,概括来说就是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原则基础上,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以促进先进的农业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分为标准体系、实施体系、服务体系、监测体系、评价体系。它要求农业生产遵从统一的生产环境标准、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并通过统一的手段实施监测。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最终目标

当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其目标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种、养、加协调发展,高产优质并重,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品的转化率,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而标准化则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由此看来,标准化活动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它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所有范围,当然也包括农业生产和社会实践。协调农业生产,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现代农业追求的目标,也正是农业标准化的目的。实施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过去,我国农业生产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水平,标准化是否应用无关紧

要。而现代农业,要想提高经营销理水平,一方面靠投入,另一方面就要靠标准化这一科学管理手段。无论是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还是技术投入,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就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这个手段也只能是标准化。一个优良品种,要使其在生产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并发挥其最佳的经济效果,就要有品种管理和栽培方面的配套标准化技术,否则就失去了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使科研人员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吉林省出口的玉米、大豆、山野菜等,从种或采集到加工都有严格的标准,达不到标准要求就会遭受损失。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标准化管理是使有限的农业投入发挥最大的生产作用的保证。因此,要想加快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就必须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标准化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4.1 标准化是国家农业政策的实施手段

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而标准化正是把国家的技术、经济方针政策、先进的劳动方法和科学技术成就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上,使国家农业政策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又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和成果的有效推广,使农业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如果没有标准,就没有共同的依据,不利于采用先进的技术,也不能正确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

4.2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专业化的前提

专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标准化的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为生产走向专业化铺平了道路。从目前农村状况来看,农业逐渐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经营越来越精,农业生产更加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农业专业化大致分为: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如在种植业生产中,有专门生产种子的,有专门从事机耕、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的;畜牧业中有专门饲养仔畜的,有专门饲养幼畜、中畜的,有专门从事育肥、生产的等等。在诸多的部门生产经营中,都离不开标准化,只有各生产部门、各生产过程标准化运作,才能达到专业化要求的目的。

4.3 农业标准化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推进农业产业革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农业标准化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它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融先进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是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基础。

4.4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行业部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力保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关心和重视,对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用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行为。同时,农业标准是农业依法行政、技术推广、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技术依据,推行农业标准化可以尽可能地消除农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因素,使监管效能大大提高。

4.5 农业标准化可保持农业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制订和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标准以及农产品卫生标准等,就是为了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如《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就规定了54种农药和各种剂型施用于不同作物的用量、方法、次数及间隔期等,从而保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符合卫生标准。我国农业发展受资源限

制,人均资源有限,利用标准化这一科学管理手段可以保护农业资源,并促进其合理利用。

5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1 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并且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标准陈旧。国外的农产品标准每隔2年或5年修订一次,我国10年以上的国家标准占37.7%,5年至10年的国家标准占33.4%。(2)技术指标落后,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指标低且项目不齐全的问题突出。(3)标准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保鲜、贮藏、运输标准数量少,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少;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空缺;技术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配套差。此外,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5.2 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抓好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带动农业生产标准化。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和产业化经营及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点,特别在基地生产单位,建立不同的作物标准化示范点、以点带面、梯次布局、扩大规模,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行为,探索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新途径,为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奠定基础、创造条件。[5](2)落实重点农产品开发建设任务,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3)完善产品生产标准,规范农业生产标准化。(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5)强化组织领导工作,确保农业生产标准化,其主要措施有: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健全组织体系、落实责任机制。

第四篇: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2月9日下午,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神农行动‛启动仪式在樊城区太平店镇启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信办、省信息产业厅、省农办、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的领导和市委副书记万桃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金玉出席启动仪式。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农村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是‚神农行动‛的主要任务。‚神农行动‛启动仪式选在太平店是对我镇近年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充分肯定。

太平店镇版图面积232.7平方公里,下辖42个行政村,3个街道居委会,3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7.3万人,耕地面积8.1万亩,宜林山滩5万余亩。我镇是农业大镇,农村人口占全镇人口的四分之三,农民富则全镇富。推动农业跨越式发展,繁荣和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镇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镇委、镇政府根据农村、农业、农民的特点和需要,加快农村农业信息化步伐,向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农村市场真正需要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为农民搭建信息致富的桥梁。我镇充分利用和整合电话、电视、电脑等资源,利用 ‚互联网信息+电视节目信息+电话联络信息‛的‚三电合一‛方式实现了农业信息与农民的零距

离传播、零距离服务、零距离培训、零距离受益。通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搭建信息系统平台,把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供求等信息及时发送到网上,解决信息收集难、发布难、交换难的问题,为农产品的供求、农技、农贸等提供最新信息。目前,我镇已建成一个农业信息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和11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2006年,我镇农产品贸易网网上展销促成农产品交易2万多吨,成交金额10万多元。农业信息数字化,使我镇广大农民得到实惠。目前全镇发展山药、土豆等蔬菜5000亩,落实冬春萝卜面积2000亩,草莓面积1000亩。蔬菜大棚180多个,新发展黄豆、芝麻等小杂粮面积达到1万亩。引进日本甜柿350亩,油桃800亩,拐枣460亩,大梨枣、布郎李、桔橙等1000多亩。蛋鸡养殖协会、草莓协会、豆制品加工协会、香菇协会等等,网络了一批乡土人才,在市场经济中同进同出,互惠互利,成为新的经济实体。民间传统手工业产品实现网上营销。王台村的豆制品、龚州麻绳、小龙洲的鞭炮、蔡岗的凉席、小樊粉条、龙巷的竹编等在襄樊、十堰、宜昌、河南郑州等地都找到了订单。全镇实现农业产值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到3550元,与上年相比人平增收500元。

电脑编织致富网

我镇芦湾村党支部书记陈文安谈到网上农业信息时,他满脸兴奋地说:‚我们村在网上创建的商务信息栏就像一个‘黄金宝

地’。‛2006年,他们通过电脑网络发布山药丰收信息后,湖南长沙市一家农贸公司很快发来联系邮件,一次就签下订单收购山药50吨,成交金额达10万元。一下子解决了山药零售易损伤、价格低的问题。近年来,我镇有许多村像陈文安这样的搭上了农业信息的‚致富快车‛。与农民增收息息相关的各类农业企业‚网上卖菜‛、‚网上卖鸡‛、‚网上卖果‛等生意日益兴旺,广大农民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据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随成介绍,我镇目前开办综合性网站点1个,农业农村政策信息网点11个。网站主要面向农村开展三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开辟了实用技术、新品推荐、专家系统等栏目,开展网上农业病虫预报、专家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二是向农民提供计生、医保、养老保险、土地、道路建设方面的政策信息。三是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企业招工、劳动力需求、农产品供求等方面的市场信息服务,以及科普、气象、交通等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公共领域信息服务。网站自去年7月底开通以来,已累计发布各类信息2000条以上,网站点击率稳步攀升。

电视看出致富路

为了让普通农民朋友看得到农业信息,学得到农业技术,自2004年以来,镇委、镇政府利用镇电视台传播信息的便利条件,开办了《农村科技》、《农业信息》专栏节目,主要是选播中央

七台农业频道与本地情况类似的‚科技迷‛、‚致富经‛,让农民学有榜样,学有动力。同时,结合时节播放农业生产管理中应关注的问题,很受农民欢迎。年前,随着500多头肉猪销往广东。我镇养猪大户凌代全笑了,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农业信息电视频道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凌代全通过电视媒体学到了生猪养殖技术、疾病有效防控等知识。经过四年多的流动发展,已成为一个年出栏2000头生猪养殖大户。不仅自己致了富,还为他人送去了养殖技术,带动了五十多家农民养殖致富,成为生猪养殖龙头。

自农业信息专栏开办以来,为农民解决重大疑难问题800多个,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发送农技、预防灾害等公共信息2000多条,减轻农业灾害损失超过100万元。

小樊村、沈河村农民依靠农业信息电视频道调整种植结构,组织农民大力发展苞菜、辣椒等无公害蔬菜生产。近两年,两村年种植蔬菜2000多亩,外销额130万元,仅蔬菜一项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徐堤村农民吴志军结合农业电视频道农业培训节目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三膜覆盖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把草莓上市时间提前到元月份,挂果期延长到5月份。并且具备投资小,效益高的特点。元月份草莓每斤价格在10元左右,按每亩草莓产1000斤,收入在10000左右。

电话连上致富线

春耕生产生产在即,镇种粮大户王堤村的农民王爱民正忙着用电话联系粮食种子。放下话筒的他略显激动:‚这年代信息太重要了,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民不出家门也能通过电话了解急需的农科知识和市场行情。‛

电话目前已成为当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我镇在2004年已经全面实现了有线电话村村通,近两年又新建设移动手机电话信号发射塔13处,覆盖面达到100%,手机用户在10000人以上。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2005年被市科技局定为市级科技服务网点后,开通了热线服务电话,全天侯值班,只要遇到农业疑难问题,拨打一个电话号码,就会有人给你耐心的答复。一年多来,拔打人次达6万人次。目前,信息电话已成为全镇农民的最贴心电话,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06年,又被省科技厅定为全省科技信息示范点。

第五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依靠科技创新手段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益阳市科技局 洪照光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下足,农民富则国家强。依靠科技创新手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的具体应用和落实。作为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的益阳市,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思路,突出重点,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农村经济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益阳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当前,益阳农业发展正加速转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良种良法得到普及和推广,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2008年,农林牧渔业比例调整正在向科学化方面发展。

一是由粗放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打破传统的种养模 式,实行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主推测土配方施肥、轻简栽培等节本降耗增效技术。逐步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方 式,出台了《益阳市耕地耕作管理暂行办法》,促进了土地的有序流转,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全市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1970 户,20亩以上50亩以下种粮大户5575户,涌现出了卢青年、刘进良等全国种粮标兵。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强化科学饲养,实现畜牧业生产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 效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全市现有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大户1787户,5000头以上大户22户。重点打造赫山、桃江、安化、沅江百万头生猪养殖大县(市)。“优质稻米、林纸竹板、水产畜禽、棉麻纺织、油蔬果茶五大生态产业链基地建设已超过1000万亩,2008年,五大产业链总产值可望超过360亿元。

二是由数量型农业向品牌型农业转变。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由注重产品数量向商品质量转变坚持内在品质与安全质量并重、质量与品牌并举。一方面推广优质农畜品种,改进种养技术;另一方面,注重品牌建设,努力做到认证一个”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培植一个品牌,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不断放大质量和品牌的综合效应。已完成全380万亩农产品生产产地认定,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产品认证达309个产量占全市农产品总量的50%以上。农产品品牌声名远扬”粒粒晶“米业、”油中王“食用油、”益鑫泰“服饰、”卢青年“大米”辣妹子“食品、”泰升“果汁、”益阳“乳猪、”青松“皮蛋、”益华“水产、”三益“茶叶、益阳黑茶160 多个优质品牌将”鱼米之乡“的益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三是分散加工型农业向产业化经营型农业转变。突破单一的初级农产品种养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农产品市场,拓展农业功能,拉长产业链,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了由 3家国家级、23家省级(其中享受省级龙头待遇的企业3家)、127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聚集的企业集群。茶叶、蔬菜、水果等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档次,焕发新的生机;益华 水产、)顺祥水产、洞庭珍珠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不断发展壮大,加工能力显著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质扩容,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46个,成员17.13万人,共带动农户38.34万户。我市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四是由手工农业向机械化农业转变。突破传统农业手工作式作业方式,普遍采用现代化工业成果来装备农业,以机械作替代手工操作,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改变了几千年”脸朝土背朝天“的农作历史。通过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为契机,以推广插秧机为重点,在全市形成了新型农机具的推广热潮。2008年,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296.1万千瓦,水田耕作机械化程度达87%,水稻收割机械化程度达到80%,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56%,三项指标均居全省之首。农机经营服务总产值突破12.5亿元。全程机械化作业正逐步在水稻、蔬菜、茶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五是由自然型农业向生态型农业转变。突破传统农业对土 地的掠夺型经营方式,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人文资源和 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融合,促进农业的循环生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冬季农业推广”油菜、马铃薯、蔬菜、绿肥“四大作物,实现绿色过冬,培肥地力。2007年,全市秋冬种面积和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分别达335万亩和435万亩。加速商品有机肥的推广,提高了耕地质量。加速推进规模畜禽养殖场户沼气工程建设,推广以秸杆还田、秸杆气化为主要内容 的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二、建设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处于初级 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土地瓶颈。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适度规模经营但现状是土地流转难度明显加大农民惜地意识更强。

二是资金瓶颈。现代农业是高投入的农业,靠一家一户投入不太现实,必须有工商资本的大举进入,真正实现”以工促农“才能规模经营。但目前工商企业主对现代农业的信心不足,观望的多,介入的少。

三是技术瓶颈。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有效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不适应现代农业需求。

四是人才瓶颈。农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和大量流失,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

五是组织瓶颈。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不利于形成规模、品牌和合力,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六是农业科研机构瓶颈。农业科研机构的大量瘫痪和科研机构的不健全、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一)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两 大战略性任务:一是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二是支撑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我市要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上求突破,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地实际,走”五化“发展之路,即: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管理企业化、农业组织合作化、农业环境生态化。

(二)主要举措

1、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低 产田的改造,全面提高农田标准化建设水平。实施”沃土工程“,构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加大力度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引进”三资“建设种苗设施、温室栽培、节水灌溉、集约化养殖、立体种养等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推进农机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业机械的配套利用水平,推动农机发展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向农林牧副渔各领域扩展。

2、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加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整合科技资源,开发先进实用技术,发挥引智、引技优势,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二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力度构建一支精干、高效、稳定 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以实施”三大工程“为抓子,加大优质高效高抗 新品种和省工节本增效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提高我市农业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按照上档次上规模、产业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运行机制活、辐射带动强经济效益好等要求以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建设的 区为基础,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新品种 新技术示范基地,新农民培训基地,新成果孵化基地,带动周 农民积极主动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3、强化农业功能拓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不仅更加重要地发挥-其食物供应、工业原生产的作用,而且其经济、生态、观光、科技等功能日益凸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挖掘农业文化涵,以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农展节庆为载体,展示现代农业、播农耕文化、体验乡土风情、释怀农民情节,充分发挥农业和 产、生活、生态综合功能,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道。重点是围绕”科教型、休闲型、度假型、体验型“观光农业的地位,加速我市人文资源和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融合,逐步形成批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凸现文化、生态、科教、载体四大功能,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4、强化培育农业合作组织。一是着力推进土地的有序流 转。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在依法、自愿、有偿、合理、序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土地的流转新办法,最大限度提高土地 用率及产出率,推动农村土地向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龙头 业集中,突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中的土地”瓶颈“。二是全面推 农民专业化合作。按产业分类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 努力把高效农业做大做优做强。三是加强银企合作,扶持龙头 业发展。2008年上半年全市150多家龙头企业64个项目己向农发行申请贷款14.88亿元到位资金8.2亿元。四是积极探农业保险新机制。在水稻、棉花和能繁母猪的基础上进一步扩保险的种类和额度。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资产化抵押、农住宅抵押等农业资源资本化途径发展村镇银行。提高农业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5、强化提升农民素质。一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积极开 ”阳光工程“和”蓝色证书“等工程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搭建 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增强农民认识世界、接受新事新理念的能力。二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继续推进”科技人“工程和”五下乡“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示范的作用,加强对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种养水平。三是提高农民的综素质。利用各种媒体积极为农民开展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市服务、政策服务,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以适应现代农业对”智能型农民"的要求。

二OO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下载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人、财、物都是死的,但是信息是活的。信息比较宽泛,审批流也是信息,业务流、财务流都是信息,怎么把这些信息有序地管理好,怎么在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把信息有效......

    现代农业及烟草农业的内涵与发展

    现代农业及烟草农业的内涵与发展 摘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都在推陈出新,农业也不例外。刀耕火种的年代已经过去,现代农业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着严峻的挑战,烟草农业作......

    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湖北草埠湖农场: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今年以来,湖北草埠湖农场按照“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培育棉花支柱产业,积极发展蔬菜种植,逐步扩大畜禽养殖,调优水产养殖模式”的思路,狠抓......

    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摘要) 论述了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支撑和保障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劳......

    发展农业科技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业科技建设现代农业 ——绥德县农业科技发展调研报告 □ 杨崎筠 为了促进我县经济跨越发展,全面落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

    2013农业经济师笔记1-现代农业与发展概论

    一.现代农业与发展概论 考点一 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可以简要表述为: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来装备,以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集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逐步形成,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新阶段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信息为农业的生产、加工、......

    农业信息化建设大事记

    农业信息化建设大事记 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拍卖、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