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湖北草埠湖农场: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今年以来,湖北草埠湖农场按照“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培育棉花支柱产业,积极发展蔬菜种植,逐步扩大畜禽养殖,调优水产养殖模式”的思路,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年粮食面积可达11万亩,比年初计划增加了1万亩,其中夏粮面积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预计可达6万亩,比年初计划增长20%。其中,发展“麦后移栽地膜棉”模式5万亩。依托农场内企业鑫鑫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在南湖、台渡、郑湖等村为鑫鑫农科建立大头菜种植种植基地2000余亩。鑫鑫农科投资100万元新建了100万袋的姬菇大棚生产基地,今年计划发展姬菇200万袋。同时,该场大力发展畜牧产业,拟在台渡村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培育畜牧养殖大户,努力提高养殖户效益。
依靠科技,典型示范,推动棉花高产。农场把提高棉花单产和品质作为今年抓好棉花生产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棉农的经济效益。该场邀请当阳市农业执法大队及相关涉农部门在全场范围内开展了两次农资产品市场专项治理行动,对全场50多家农资经营门市部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和规范,确保了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为了提高农户科学种植水平,农场采取集中授课与发放技术资料、走村串户、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技术培训,3月份以来场农技部门共组织举办培训班23场次,培训农民和大户5000多人次,发放农技宣传资料近20000份。并聘请江西省首席棉花专家柯兴盛讲授了亩产千斤籽棉关键技术。此外,该场还在沮东金龙、符台、开源等三个村创建了10000亩棉花高产示范区,力争示范区内籽棉平均单产达到600斤,并在示范区内建设了100亩亩产千斤籽棉核心试验示范点。在省农垦局“三万”活动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聘请了江西省首席棉花专家柯兴盛为核心试验点作全程技术指导,并与专家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目前,示范点物资已准备到位,棉田均按要求施足了底肥,覆盖了地膜,营养钵全部播种出苗。为提高复种指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该场发展了麦后移栽地膜棉面积5万亩,仅此一项可为农户增产粮食5000吨以上,增收500万元以上。在稳定推广鄂杂棉10号、鄂杂棉11号、鄂杂棉23号等杂交一代种外,今年该场还引进了国丰棉12号、中棉所66等4个杂交棉新品种。目前,全场春耕备耕情况良好,已备化肥2600吨,农药21吨,农膜75吨,优良种籽75吨,已覆地膜3100亩,做营养钵12000多万个,播种7800万个,出苗3000万个。同时加强了夏粮夏油田间管理,清理田间三沟70000亩,喷药防治小麦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3次以上。
企业引领,调优结构,发展蔬菜产业。今年该场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起点。依托鑫鑫农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订单农业,并通过广泛宣传,让农户了解到订单蔬菜种植的市场前景及收益。去冬今春,鑫鑫农科公司与南湖等村签订青菜种植协议2000余亩,并提供种子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渠道。
发挥优势,完善基础,提供丰收保障。去冬以来,该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多万元整治桥涵12处,维修泵站17处;清淤港渠8条1.7万米,恢复水毁工程7处;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完成了南湖泵站建设;对梅闸泵站、邵冲泵站进行了增容改扩建,提升了农业抗旱排涝能力。为了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机械的效用,有效服务农业生产,该场成立了农机协会,组织技术人员为农户维修、保养检修农机具368台套,组织180余台拖拉机为农户犁耙田地,开沟施肥2万多亩。今年全场机械作业面积达85%以上。此外,农场还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切实抓好农业招商,重点扶持有基地、有优势、有特色、有品牌、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建立利益链接机制。
第二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近年来,平川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发展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强农思路,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出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领域拓宽、水平提高、进程加快、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基地不断扩大。围绕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通过实施压粮扩经、压夏扩秋、培育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发展养殖业等措施,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已形成西甜瓜、玉米制种、畜牧养殖、番茄酱、枣旺饮料等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
1、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大力发展玉米制种、西甜瓜和优质洋芋种植。2007年全区良种繁育面积达1.8万亩,其中玉米制种1.3万亩,年产值达到2400万元。西甜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7年种植面积1.28万亩,产量达到3200万公斤,并建成了5000亩无公害西甜瓜生产基地。复兴、种田的优质淀粉用洋芋生产基地面积达3万亩,产量达4200万公斤。
2、产业基地不断扩大。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1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建成了8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分别为水泉、王家山等乡镇的万亩枣树基地,水泉、共和等乡镇的万亩玉米制种基地,水泉、宝积等乡镇的万亩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水泉、宝积、共和等乡镇的养殖基地,共和、宝积等乡镇的万亩番茄、胡萝卜种植基地,水泉、宝积等乡镇的万亩西甜瓜种植基地,共和、黄峤的万亩枸杞种植基地,种田、复兴等乡镇的万亩洋芋、小杂粮种植基地。
3、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全区畜牧养殖业区域优势和发展现状,提出了“先城郊(宝积乡、宝积路、电力路)、后沿线(109线、308线)”,“先黄灌区(水泉镇)、后井灌区(红会路、共和镇)”,的发展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博康养殖有限公司、月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卧牛山养殖场等投资500百万元以上的肉牛养殖户6户,形成了以共和为中心的养鸡、养牛业;以水泉、宝积为中心的养猪、养牛业等。规模化养殖逐年扩大,养殖规模占全区养殖总量的5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今年,我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奶牛产业这一号召,抢抓蒙牛入住白银这一大好机遇,出台了《平川区关于发展奶牛产业的扶持办法》等优惠政策,通过引导扶持,总投资2000万元的白银华盛天润千头奶牛养殖小区已完成基础工程建设,11月中旬正式投入运行。
4、资源转型异军突起。共和镇兄弟村是我区唯一一个回汉杂居的村,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该村群众积极向规模
化养殖方向发展,形成了以兄弟村附近的废弃机场厂房、库房等为基地的蛋鸡养殖带和西梁荒山、荒坡改造为基地的蛋鸡养殖小区,通过多种途径启动民间资金3000多万元,新发展了白银鑫河饲养责任有限公司、白银志峰养殖有限公司等多家养殖企业,建成10万只以上蛋鸡养殖场2处,新增养殖户20多户,全村蛋鸡养殖户达到58户,存栏30万只以上。使养殖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2006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44﹪。
5、订单农业呈现雏形。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金等方式,建成了洪达临冬淀粉厂、雄征酒业有限公司、白银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平川区种子公司、白银特澳特蕃茄制品有限公司、白银熙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玉米制种,加工型番茄、菊竽等订单农业3万余亩,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脱节的问题,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
(二)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围绕农产品加工销售,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等形式,已建成平川区种子公司、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1家,其中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今年新引进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3个,分别为北京大北农集团公司投资2200万元、年产30万吨饲料生产线,投资1100万元的白银嘉禾农产品有限公司和白银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宁夏丰达凯莱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签订的2000万元的产权转让及技术改造项目。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有
效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加大良种推广力度,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通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下乡、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引进农牧业新品种等活动的开展,目前,我区农业科技普及率达92%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先后引进筛选推广高效、优质、低耗、多抗新品种127个,畜禽良种2000只(套),年推广良种种植面积19万亩,年养殖畜禽良种65万多头(只)。
(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区共有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32个,入社社员2500人,比较典型的有黄湾小康专业养殖合作社、月河养殖合作社,水泉镇中村制种协会、水泉镇养鸡协会、共和镇养鸡协会等,行业协会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五)不断加大培训力度,逐步提升农民素质
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30项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的实施,2007年完成农民实用科技培训30场次6000人(次),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1000人的培训任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1200人,培训专业有纺织、电焊、装潢、建筑等,通过培训引导,全区劳务输转共计2.6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1.13万人次,自谋输出0.55万人次,就地转移0.98万人次,创劳务收入7587万元。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优惠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并出台了《平川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建立了中区经济开发区,所有招商引资项目和进入园区的项目均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入驻园区优惠政策,区财政每年拿出150万元的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
(二)注重项目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搭建平台。始终把项目建设抓在手上,放在心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资金扶持。与此同时,论证、筛选、储备了一批农业发展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开发水平。一是深入开展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指导,采取农口部门领导包片、农技人员包项目、聘请资深专家讲座等形式,深入基村社、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四)坚持面向市场、突出效益、因地制宜和农民自愿的原则,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平川区种子公司、白银特澳特番茄制品有限公司、白银枣旺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制种、番茄、菊芋、大枣、西甜瓜、小杂粮、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了8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
(五)在稳定粮食生产和支农惠农各项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区域条件科学布局,全区划分为发展不同特
色农业的三大区域,以水泉镇为主的沿黄灌区,主要发展高效立体农业;以宝积乡、共和镇为主的井灌区,主要发展高效农业;以黄峤乡、种田乡、复兴乡、王家山镇为主的干旱半干旱山区,主要发展洋芋和绿色小杂粮。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发展,在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薄弱环节和明显的制约因素。
一是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还有待于提高。
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势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
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比较完善、比较紧密的组织网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
四是农业科技发展资金缺乏,龙头企业、运销组织融资困难。
第三篇:调整传统农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金山家庭农场调查
调整传统农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金山家庭农场调查
一、农场基本情况
金山家庭农场地处于杭锦后旗团结镇德丰村三社,家庭人口5人,家庭劳动力3人,长期雇佣工人2人。
二、流转土地情况
农场土地总面积500亩,2001年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400亩,流转年限27年,涉及农户34户,并与农户签订规范土地流转合同,转包费用60000元/年,150元/亩,转包租金每年一次性现金支付予农户。
三、生产经营情况
农场土地全部用于种植经营,其中小麦120亩,玉米180亩,葵花200亩。
投入情况:
生产资料成本216400元/年。其中:承包费、水费60000元,薄膜15000元,化肥80000元,玉米籽种12000元,小麦籽种14400元,葵花籽种20000元,农药15000元。春耕、秋翻25000元。
种植期间人工费60000元,春种期间30000元,秋收期间30000元。
长期雇佣2名工人,工资25000元/人/年,共50000元。贷款利息20000元/年。
生产投入每年371400元。
产出情况:
小麦120亩,每亩产出700斤,共84000斤,市场价每斤1.4元,小麦共收入117600元。
青贮玉米180亩,每亩产出4.5吨,市场价每吨300元,青贮玉米共收入243000元。
葵花200亩,每亩产出450斤,共90000斤,市场价每斤3.5元,葵花共收入315000元。
四、土地流转成效
1、增加了农民收入
2001年流转土地时,当地农民的土地盐碱化严重,很多土地处于弃耕撂荒状态,家庭农场统一有偿转包土地,既增加了转出土地农民的收入,又能使农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良田耕作中,整体获得收益。另一方面,金山家庭农场通过流转农民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农场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据统计,种植小麦、青贮玉米和葵花年收入675600元,除去生产投入成本371400元,年纯收入达304200元,人均收入60840元。
2、改良了土壤质量
金山家庭农场流转土地时,当地土地存在地势不平、土地盐碱化严重、渠路不配套、管理困难、广种薄收、经营粗放、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经过十几年的改造,统一管理、统一浇水、统一耕种,同时采用激光平地机、推土机、深松梨等重型机具对土地进行平整,改造了土地耕种条件,并重新开挖了农渠1道、毛渠7道,达到了渠、沟、路、林、田整体配套。
3、增强了农民科学种田意识
金山农场在种植方面采取了好地精种、中地培肥、次地改造,同时采用良种良方、测土施肥科学配方、缩垄增行、地膜覆盖、科学除草等方法合理管理、提高产量,使土地经营经济效益明显增强。积极采用科学种田技术,并带动周边农户增强了科学种田意识、丰富了科学种田知识。
五、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家庭农场作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重点,新的现代农业发展形式,在经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过去基础差、底子薄、旧贷多,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耕种能力不足农户土地的向大户转移。金山农场流转农民土地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资金缺乏,贷款难,农机具不配套等问题。
下一步发展希望政府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配套服务,出台新的优惠政策,提供贷款扶持、解决融资难等问题,为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面发展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模式,逐步发展为符合现代农业建设首要条件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生产基地。
通讯员:韩燕琼
安丽娜
2013年5月7日
第四篇:理清发展思想,调整农业结构
理清发展思路调整农业结构
促进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X镇调整农业结构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X镇地处Y半岛腹部,国道207线穿镇而过。全镇有X个农业村委会,一个居民社区,人口N万人,N自然村,面积N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N万亩,农业生产一年两造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业为主。2001年以来,X镇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注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变一年两造的“稻—稻”种植模式为一年三造的“稻—稻—菜(瓜)”种植模式。利用冬闲农田,大力种植辣椒、玉米、小南瓜、反季节西瓜等外运菜,促进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二、主要做法
强化学习调研理清发展思路
X镇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积极组织镇村干部加强学习,努力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01年,X镇就组织召开各种调研会议、办培训班N多次。为开阔干部视野,镇还组织镇、村干部到徐闻、廉江、海南、山东、北京等地参观学习,谋求经济社会的新发展。2001年10底,X镇党政班子召开会议,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作深 1
入的研究、分析:X作为一个农业大镇,传统的水稻种植业历经多年的发展,一年9万亩的水稻种植业虽然获得了丰产。但是,丰产并不丰收。由于受市场等方面条件的制约,镇党委、镇政府在提高水稻单产方面花了大量的工夫,水稻种植业也取得了大丰收。然而,粮食价格的偏低,导致群众一年到头的辛勤劳作并未换来丰厚的回报。群众生活水平依然不高,更谈不上投资搞基础设施及新农村的建设了。我们一年两造种植水稻,11月份晚造收获后到来年三月底这段时间,农田几乎空闲,没有种植其他农作物。全镇有4.8万亩这样的空闲农田留着,的确是一种浪费。大家一致以为:必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充分利用这些冬闲农田大力种植辣椒、玉米、小南瓜等外运菜。X镇经济社会要有新发展,就必须打破一年两造的“稻—稻”种植模式,变为一年三造的“稻—稻—菜(瓜)”的种植模式。于是,X镇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序幕就此拉开。
突出典型带动力求品种多样
“万事开头难。”要鼓励群众大规模地利用冬闲农田大力种植外运菜,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干部、群众思想上顾虑重重:其一是全镇4.8万亩冬闲农田,其中4.5万亩是洋田,而洋田地区土壤粘性比较大,能否适应外运菜的大规模种植,尚难定论;其二是,我们这里不是瓜菜主要消费地区,销路是一个大问题;其三是,我们能否引来北方客商到此收购外运菜;其四是农业技术力量是否可靠„„凡是种种,极大限度地制约着干部、群众种植外运菜的积极性,要打消这些
思想顾虑,X镇党委、镇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2001年,在一次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动员大会上,镇请来市农业技术员上课并承诺给群众予生产过程中的免费跟踪服务。对能否利用洋田地区的冬闲农田搞外运菜种植,镇还请Y村党支部书记,也就是利用洋田冬闲农田搞辣椒种植并取得成功的XX同志在大会上作典型的经验介绍。2002年10月,洋田地区的Z党支部书记XXX亲自带头,自己租赁群众的责任田1200亩,种植小南瓜,获得了成功,每亩纯赚2000元。以些为契机,镇请来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单位记者给予大力宣传和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此带动下,2003年,全镇外运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此后逐年增加,到2008年,全镇外运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为亩,并且年年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利用冬闲农田种植外运菜的局面打开之后,X镇不单纯地种植一个品种,而是力求品种的多样化。不仅种植辣椒、玉米、青瓜、小南瓜,而且还种植芥菜,以及反季节西瓜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北方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此外,在生产模式上,不仅出现干部、群众合股联营,而且,还出现了外地老板与本地农户搞合股种植的新模式。
加强外运菜市场管理拉动外运菜的发展
在外运菜的生产与销售上,X人非常清楚一个事实:没有北方客商来收购外运菜,外运菜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是:X甚至邻近的几个乡镇都不是辣椒、青瓜、小南瓜、玉米等外运菜的重要消费地区,周边也没有这些农产品的加工厂。如果不能引来北方客商到此
收购外运菜,本地的外运菜再丰收也不可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而本地人收购外运菜到北方销售,根本没有成功的例子。其一是我们这里人不了解北方市场的行情,其二是我们这里人难于在北方市场打开外运菜市场销路。故此,北方客商的到来成为我们这里菜农的最大依赖。而办好和管理好外运菜市场是吸引和留住北方客商的唯一手段,也是拉动外运菜发展的有效方式。因为北方客商对外运菜品种和数量的需求可以最直接地影响外运菜的品种和面积。为此,X镇党委、镇政府“筑剿引凤”,把加强外运菜市场的管理当作发展外运菜的重要工作来抓好。一方面扩建外运菜市场。2002年开始,在1998年建设的一个小市场的基础上扩建外运菜市场。目前,X外运菜市场占地面积已达300亩,大小档口达300多个。另一方面,加强外运菜市场管理,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每逢外运菜收获季节,镇成立一支特殊工作组,进驻外运菜市场,以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和为外地客商提供必要的服务。
三、取得的成效
X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成功,外运菜的大规模发展微补了工业经济发展的不足,促进了X经济社会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仅2008年,X镇实现生产总值达6.2亿元,农村存款余额达1.6亿元,完成财税收入4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38元。群众生活购买力明显增强。新建楼房明显增多,2008年达813座。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各行各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业带百业。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成功,外运菜的强劲发展,带动了全镇运输、手工编织、饮食等业的发展。X外运菜市场现有大小档口300多个,解决从业人员达1.5万人,全镇有1800多辆货车(拖拉机)投入了外运菜的营运。新增饮食业11个。山坑地区的ZXCVB等村委会的群众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纷纷利用本地竹业资源,搞起了手工编织箩筐,增加了收入。
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治安案件下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成功,外运菜的发展,促进了治安秩序的好转。过去的一些“浪子”,也纷纷加入到外运菜种植、代购的行列。各类刑事、治安案件逐年下降。仅2008年,全镇刑事、治安案件等与上年相比下降了56%,为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X外运菜市场没有出现一宗治安纠纷案件或刑事案件。良好的治安环境和社会秩序,不仅吸引了周围的XYZ等乡镇的菜农把外运菜运到此交易。而且,北方客商也纷至沓来,有力地拉动了X外运菜的发展。2008年,X镇外运菜交易额达2.3亿元。外运菜市场也由此成为仅次于M市粤西第二大外运菜交易市场。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全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新农村的发展。2001年至2008年,全镇累计投入1.5亿元在60个自然村建起了水泥硬底化路和排污沟,完成了全镇45间中小学危房改造。X镇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踊跃,每年群众参保率达95%以上,居于市前列。全镇有XYZ等11个村被市评为卫生村;Z被省评为生态示范村。还有XYZ等12个村被市评为生态文明
村。2006年以来,镇党委连续3年被市委评为先进党委;2005年至2008年,镇连续4年被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
第五篇:农业结构产业化调整
乌兰淖尔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随着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拆迁步伐的加快和乌达滨河西区的规划发展,我镇桥北村、泽园新村、乌兰阿日勒的全部土地和巴音敖包的部分土地已被征用,现全镇还有大田2300亩,温室553亩,主要分布于南村、北村、巴音敖包。按照乌海市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理念和乌达区大力发展以蔬菜、瓜果、花卉等农产品为主的高效、特色、精品农业的工作思路,乌达区将以提高城市品位为目标,通过扩大城市绿化总量、提高绿化质量加大生态绿化建设力度;同时采取“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进行土地流转,引进和指导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化经营,目前已规划8600亩农业示范园。
(二)存在问题
在长期的农业发展建设中,我镇农业生产开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调整步伐慢。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耕作模式的束缚和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我镇农民多以种植玉米、油葵为主,亩产量低、种植结构单一。二是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我镇的大田多属于盐碱地,灌溉主要靠黄河水,同时年复一年的重复种植,造成地力较薄,形成了恶性循环,经济效益较低。三是主导产业规模小,存量少。我镇的设施温室发展受地域空间小、土地面积少和政策导向影响,反季节蔬菜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基本处于农户家庭型零散种植销售,存量少,抵御市场能力低。四是市场及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龙头企业拉动。现有的技术服务组织人员少,骨干技术力量不足;无产品流通等中介服务组织,农产品难卖,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政府扶持成立的几个村级经济销售组织,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民观念仍然落后,存在等、靠、要、懒思想,绝大多数群众对于现代科学技术不闻不问,对于高产技术不学不用;支 1
撑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少,资金缺口较大,不能满足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严重依赖于自然环境影响。因此,如何进一步深化对镇情的再认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开发支柱产业,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镇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
二、必要性分析及有利条件
乌兰淖尔镇位于乌达区北部,东接黄河,与海勃湾隔河相望。随着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建设,将在规划的乌达滨河西区与海勃湾滨河区之间架设一座跨河大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我镇的农业发展带来了良机。乌达区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基本特征是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9.0-9.2℃,极端最高气温39.4℃,极端最低气温-32.6℃,≥10℃的年积温为3515-3645℃,无霜期156-165天,特定的天气决定了农作物易于糖分积累。
乌兰淖尔镇昰乌达区唯一的农业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郊型菜篮子农业建设中担当着重要职责。随着滨河西区的建设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仅是对全镇农业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更是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需求的前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产业化、产业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农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上,要因地制宜在优势和特色上做文章,在提质和增效上下功夫,不断挖掘农业潜力,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三、指导思想及调整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效益为中心、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壮大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优化传统产业,形成镇有特色、村有重点、户有主业的产业开发格局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销一条龙、贸农一体化的发展体系,达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富民富镇的目的。
(二)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全镇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方案的落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根据农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乌兰淖尔镇人民政府形成组织领导机构,下设办公室:
组长:杨忠军乌兰淖尔镇党委书记
副组长:姜灵灵乌兰淖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任铁军乌兰淖尔镇副书记
刘春生乌兰淖尔镇副镇长
徐奕书乌兰淖尔镇副镇长
成员:苏彦萍乌兰淖尔镇农业科技站站长
徐俊峰乌兰淖尔镇经济发展办主任
李泽文乌兰淖尔镇农业科技站副站长
朱世富乌兰淖尔镇农业科技站副站长
王圶忠乌兰淖尔镇经济发展办主任
王金忠乌兰淖尔镇党政综合办主任
王继富乌兰淖尔镇泽园社区书记
任秀荣乌兰淖尔镇富民社区书记
(三)调整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销对路、经济效益好、能使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把市场需要和本地优势结合起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
3、坚持服务引导原则。既要依法保护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要用政策和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发展高效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4、坚持科技先导原则。实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提高科技在产业开发中的贡献率,走集约经营的路子。
5、坚持规模开发原则。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开发总要求,以重点村、重点项目为依托,连片开发,整体推进,形成规模效应,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四、总体规划
(一)工作思路:乌兰淖尔镇位于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重点区域,毗邻库区水域,因地下水位上升,部分耕地不适宜继续进行农业种植,结合我镇发展实际,部分按照“草畜强镇,果菜富民”的农业产业开发思路,部分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生态建设,在原有产业基础上,依据科技进步,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生产效益,充分利用空间,种养结合,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二)工作目标及重点
1、以建设产业基地、优化种养模式和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为切入点和主攻方向,拉动果品产业和蔬菜产业,确保瓜果蔬菜生产能力的提升,增加市民“菜篮子”工程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综合考虑农区居民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做好相关安置工作,保障农区居民合法权益,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3、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开发项目,改善库区周边生态环境,统筹考虑滨河西区长远发展。
五、主要工作措施
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确保农民增收,是我镇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挑战,更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作的主攻点和中心任务。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不是适应性、暂时性的工作方法上的转变,而是我镇继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次农业增效增收的革命性举措。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掌握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不断摸索和掌握其客观规律,切忌盲目冒进或以狭隘的经验论去推动工作。
(二)广泛宣传,全员参与。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进一步提升,在优化调整中,必须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镇、社区、组三级干部要采取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等办法,与群众促膝而谈,算账对比,广泛宣传改革后的经济效益和增收前景,消除群众的疑虑,坚定他们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引导群众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三)抓点带面,整体实施。在做好深人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全面实施的过程中做到抓点连片成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各成员各司其责,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线,要培育好典型,做到一户带动一片,一片带动一线。在各有关村选好地块、选准农户的基础上,镇上将组织专门工作组对所选农户进行考查,着重扶持一批想干、能干且干成事的农户,切忌“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形式主义。针对成熟的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确保成熟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方,致富一方。
(四)科技引导,搞好培训。要调整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认真实施“换脑子”工程。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从传统的种养模式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全镇农业结构调整。要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搞好示范推广。要积极推进农科教的紧密结合,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开展科技培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现代农民,增强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并由镇政府聘请农技中心、蔬菜办等相关部门的专技人员为顾问,对具体结构调整中的种植、生产、日常管理等各项技术进行指导和培训,实行技术服务责任制,分部门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及时解决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问题。
(五)搞好服务,严格考核。在实施中,镇政府将在相关政策、信息、技术、资金、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包村工作组和村干部明确任务,各司其职,提供全程服务,并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和结果与全镇、各村工作实绩相结合,实行分项目考核,制定镇干部产业结构调整考核办法,采取以项目代奖励、以福利代奖励的“双代”奖励办法,建立新的奖励机制。对于扶持措施到位、农户优先发展快、增收明显的干部和农户,实行重用、特奖,做到干部评优选模优先、晋升职称职务优先、扶持资助优先、项目安排优先的“四优先”。同时,要求帮扶干部必须记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日志,随时随地记录工作感想和设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实践,变被动为民办事为主动为民服务,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