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探索

时间:2019-05-12 19:0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探索》。

第一篇:对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探索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对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探索

作者:张凤珍 张沛明

摘 要:为了逐步在我国建设起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除了要明确农业生产结构改革的基本方向外,还应当进一步研究各生产部门内部的结构,它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织和开发利用方面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一定要了解农业生产结构是具有多层次性的。表现为农、林、牧、副、渔的五业结构,这是农业生产的一级结构;在各业内部又包括着产品性质和生产特点不一的各种生产项目:如种植业内部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不同的作物,畜牧业中包括役用牲畜和各种产品牲畜,林业中包括用材林、经济林等不同性质的林木,这些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和结合形式,构成了农业生产的二级结构;以此类推,各种生产项目内部还有更加具体的三级,甚至四级结构;各级农业生产结构,不仅要重视一级结构的合理化问题,也要注意二、三级结构的合理化。因此说,建立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农业生产能否顺利向前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意义;原则与要求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意义

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是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实行有效的地域分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不同优势,尽量做到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合理化。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有自然条件的变化,人口及其消费习惯的变化,粮食供应情况的变化,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交通运输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等。有时这一因素起支配作用,有时另外一些因素起支配作用。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可以说,一定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是一定生产力发展结果。从这一点来看,人们不可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去建立主观希望的农业生结构。但是也须看到,一定的农业生产结构一经形成,它又会反过来给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施以重要的影响,或者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或者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生产力是经常在发展变化的,而农业生产结构一经形成就会有一种惰性,因而常常会出现农业生产结构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的现象。于是便要求人们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经常注意去调整、改革过进的农业生产结构。这也就是之所以要研究农业生产布局结构问题的重要意义所在。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发展,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变。亦有不少地方,由于商品渠道不畅,为求自给,把一些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种到生态条件不适宜或不太适宜的地方,使布局更加分散,甚至造成损失。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在农业区域划分基础上,各地有计划地逐步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国家在高产粮区重点建设了一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经济作物最适生长地区安排了一批集中产区县,并建立了不少林、牧、渔业生产基地,各种农产品的产量和商品率都有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标志着我国农业已经开始由粮食为主、种植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经济进入全面发展的商品生产新时代。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已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村工业从无到有,迅速壮大。

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业正在突破原有的概念,出现了3个层次:种植业,即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家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进一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步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全面改革农村产业结构,逐步由粮食为主、种植业为主向家林牧渔全面发展转变,由经营农业为主向农、工、商、服务业综合经营转变,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多种产业相结合,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产业结构,向着农业区域专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对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合理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原则和要求

农业生产结构应能最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农产品的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对农业生产来说,其首要任务就是按比例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于各种农产品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在一定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主要靠建立相应的农业生产结构。所以,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又必须经常地与这些变化相适应。

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应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主义农业生产要能最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农产品的需要,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即尽可能地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使农业生产结构与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相适应,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副则副、宜渔则渔,使地无遗利。在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上,做到人人充分就业、各展所长,资金、设备、交通运输条件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农业生产布局结构与资源情况不适应,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就不可能提高。因此,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必须符合农业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要求。

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应能符合、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的要求,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并且要能保证国家全局性的、长远性的利益,同各地区局部性的、眼前的利益正确结合。同时,农业生产布局结构更要因地制宜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目前,我国各地区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改革,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布局结构改革能够不断的向着更加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原则和要求,以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结构迈出新的步伐,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成就。

第二篇:农业生产布局作业

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内容为整理既往研究者对于农业生产布局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生产布局理论和对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进行整理。通过整理发现对于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分为农业整体与具体农业部门两大层次。而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会因所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有所区别。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将更多依据空间经济学与区位的比较优势理论,借助于空间计量等空间经济学方法和GIS等非经济学方法,去研究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各种因素、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新型的布局形式等问题。

关键词:农业 生产布局 研究综述 1 引言

农业生产布局就是指农业生产在地区之间的地域分工和在一个地区之内地域结构的分布特点(中科院,1983)。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布局是农业生产各门类由于一定的安排、部署而形成的空间分布。其范围大至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业生产分工,小至一个地区内不同生产项目的配置、组合方式。合理的布局可以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因地制宜,促进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的发展(王景海,1992),以便从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优质农产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社会效益(鲁奇等,2002)。而且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是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实行有效的地域分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不同优势的基础(张凤珍、张沛明)。因此,研究中国的农业生产布局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是不同的研究会通过不同的方向和方法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和政策意义。以下我将分别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方面对农业布局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整理。农业生产布局的理论

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的研究都是基于区位优势或者区域规划的有关理论,但是我认为可以将理论依据研究的层次分为农业整体的布局理论和农业结构的布局理论,前者注重于整个农业的区域布局,而后者关注于各个农业部门的区域间布局。

2.1农业整体布局理论

也就是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理论理论基础在于区位理论,其发源于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一书,因为其中阐明了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确立了对于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即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后人在应用和发展杜能“孤立国理论”中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劳尔(E•Laur)应用杜能原则把全世界农业经营类型按集约程度排列为七大农业经营地带。根据吴娜琳(2014)的回顾,Buckie(1926)、Weaver和Samuel(1945)、Isard(1956,1975)、Fran和Ccedil(1955)也都依据农业区位论采用不同方法聚焦于不同地区与作物进行了生产区域划分并给出对区域农业发展的看法。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生产布局理论开始传入中国,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时代背景的特殊要求,使中国生产布局不尽合理,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杨春,2009),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中国研究者在生产布局理论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比如周立三(1993)对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规律进行了有益的研究;王舜卿(1994)以美苏印为例,说明了发展农业专业化的优越性,并进一步认为发展农业专业化也必将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吴殿廷(1998)利用系统科学方法探讨农作物优化布局的数学表达方式;赵修卫(2001)提出区域核心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组成;唐华俊(2001)阐述了我国种植业生产和贸易的区域格局,并分析了我国主要农产品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刘彦随(2009)认为,中国加入WTO后,立足“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是中国农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基本准则;宋永永等(2015)基于虚拟水战略对宁夏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优化进行了研究。

在理论基础上,吕火明,彭晓蓉(1996)探讨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原则、措施与对策;在《上海市郊区农业区位模式及农业生产问题的探讨》一文中,对上海市郊区农业生产布局状况进行研究;王玉斌(2008)阐述了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可以实施“南扩、北稳、合理布局、适度进口”四个方面的战略措施;乔家君(2012)以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为例,对村域的农业活动空间格局与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回顾既有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农业区位理论最重要的关注点在于农业生产在各个地区的受限因素,并从宏观上对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与未来发展给出了许多研究结论。

2.2 农业结构的布局理论

农业部门布局原理,或者说农业结构理论,是以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或单项农业生产(如水稻、小麦、棉花、茶叶、柑桔、养羊等)为对象的农业布局研究,其关注于各个地区所具有的进行农业生产的优势,虽然该理论的研究内容实则是农业区位布局的组成部分。其关注的内容主要在于各种农产品的区域布局,比如伍山林(2000)对中国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的研究、胡浩(2005)对中国生猪产地移动的经济分析、花俊国等(2007)对中国乳业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钟甫宁和刘顺飞(2007)对中国水稻布局变迁的原因、朱启荣(2009)对中国棉花主产区生产布局的研究、刘天军(2012)对中国苹果主产区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等等。

农业部门的布局理论给我们在对各种农产品的布局工作上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结论,可以具体指导相应农产品的生产布局与规划。生产布局的研究方法

对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来说,方法的选取关乎研究的科学性与结论的可靠性,特别是对于关乎国家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布局研究更是如此,研究者为了确保自身研究的科学性,其方法的选取也是精益求精。

3.1 定量方法

很多研究者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农业生产布局的现状、影响因素、发展建议等给出不同看法。

吴殿廷(1998)利用系统科学方法,给出了资源有限、市场容量一定情况下,不同经济效益含义所对应的农作物优化布局的数学模型体系,并讨论了考虑间(套、复)种和不考虑间(套、复)种2种模型体系的应用和改进方向。

叶春辉(2004)对生产结构调整进行动态模拟,在全面测定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层面上潜在的比较优势、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生产受保护程度等状况及各省市间的地区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条件(资源约束条件、政治约束条件、宏观经济政策条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给出全国农业生产地区布局调整方案和各地区生产结构调整方案,并通过实证分析寻找有效的经济和政策手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方案及配套政策。

胡浩(2005)利用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了省份之间生猪生产的比较优势,并分析了生猪饲养与农户收入、饲养规模、市场因素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翟鸿雁(2006)将线性规划(运输问题)应用于农作物布局中,对农作物的统筹安排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陆文聪(2007、2008)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李裕瑞(2008)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江苏省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化进行了研究。

陈伟莲等(2009)介绍了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和衡量标准,运用基尼系数测算了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分析了广东省主要农产品集聚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关建议。

徐萌、展进涛(2010)运用局部调整模型对中国水稻区域布局变迁进行了分析。

郭军乐等(2011)选择影响生产主要因子,用数学聚类模糊分析方法对各生产单元进行了类型划分,同时结合利用现状采用土地自然适宜性方法做了利用系统适应级评价,从土地生产适宜性#经济效益以及生态保护角度考虑,提出了农牧业的基本发展思路。

乔家君、赵克飞(2012)使用田野调查与 GIS、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具体利用 MapInfo7.0和ArcGIS9.3 软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村域的农业活动空间格局与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限制吴沟村发展的三个主要瓶颈。

田维波(2012)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利用“重量”、"地理重心”和“差异系数”等概念的内涵对我国农业的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根据实证结果对我国农业的空间结构演化机理进行了理论剖析,并提出我国农业的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性政策建议。

刘天军等(2012)使用局部均衡模型对中国苹果主产区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巴万春(2013)采用土地自然适宜性方法评价,即针对现生产对象对划分单元影响因子的需要和生产单元自然条件吻合状况,结合生产中存在障碍,对利用的适应能力做出公正和科学性结论。

邹君(2014)从虚拟水战略视角出发,分别构建虚拟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与工业生产布局诊断与调整模型,以湖南14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各区工农业生产布局与水资源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科学诊断。

3.2 定性方法

马湘泳(1991)从农史上对中国江苏省自两汉到民国间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做了史料整理与总结,发现农业生产布局在历史上有过合理阶段也有过不合理的阶段,其影响因素可能包括政治因素,该项研究给我们一种利用历史经验来研究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的思路。

吕允英(2006)根据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相关理论,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空间布局变化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和原则,思考了促进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布局优化的做法。

王玉斌(2008)阐述了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可以实施“南扩、北稳、合理布局、适度进口”四个方面的战略措施。

通过回顾既有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正在不断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与工具,比如借助地理学GIS的ArcGIS软件。对于经济学自身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也是采用前沿的研究方法,比如空间计量模型。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研究结论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当然不排除仅仅是为了发表论文方便的目的。这些研究方法的创新运用会让我们对于农业生产布局有更为清晰透彻的认识。主要研究结论 依据不同研究的方法,研究者们得出了属于自己研究的研究结论,本文在此将结论进行简单定性划分,分为描述与评价性结论、关于影响因素的结论和建议性的结论。

4.1 描述与评价性结论

王景海(1992)认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看,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是,中国不存在农场主和农业资本家。自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是农户。农户从事哪项农业生产,主要取决于从事哪项农业生产能使年收益最大,即农户总是愿意从事年收益最大的农业生产项目。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追求比较利益,是充分发挥地区自然经济资源优势的表现。因为只有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经济资源的优势。才能追求到较高的比较利益。所以,农业劳动力年收益最大是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出发点。

王秀清(1995)对北京近郊蔬菜产地变动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北京近郊蔬菜产地土地和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上升导致了蔬菜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造成近郊蔬菜产地不断向远郊转移。

李小建等(2008)通过对南阳市黄庄村的实地调研发现,人口密集的平原村庄, 在耕作半径极小的情况下,存在以住宅和村庄为中心的带状农业区位,从村边向外,可分为蔬菜带、蔬菜粮食混作带和粮食带。

刘彦随(2009)认为,中国加入WTO后,立足“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是中国农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基本准则。在中国农业生产方面,南方地区是水稻优势产区,但相对北方地区其品质较差。随着东北粮食主产区早地改水田,加之适合优质稻生长的自然条件,东北地区水稻产量在逐年上升,南方产区水稻比重下降,为此需加强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优质水稻产业带的建设。小麦生产的优势地区南北兼有,北方多于南方。玉米生产的优势区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及云贵高原。

田维波(2012)通过对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农业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我国农业空间结构变化趋势为空间重量持续增加,区域重心多向曲折移动、总体移向西北,省区间的差异有所变化但不很明显。同时全国农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历史阶段差异性、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变具有区域层次差异性、我国农业空间结构演变具有产业层级差异性。

通过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布局会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发展轨迹。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研究中根据地区与作物的特殊性,使用不同方法与工具,选取合适的数据得出结论。在政策层面也需要考虑到这些特殊性调整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来确保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

4.2 影响因素结论 鉴于中国农业发展存在时期上的较大差异,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会因因此而异,本文在此仅将近十年的重要研究中关于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归纳。

胡浩等认为(2005)生猪饲养的生产布局与农户收入、饲养规模、市场因素及环境因素之间有密切关系。花俊国等(2007)对中国乳业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是影响中国乳业空间布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朱启荣(2009)指出中国棉花主产区发生了由南向北、向西北新疆地区的迁移;中国棉花生产布局变迁是各地区种植业内部比较效益、农民务农的机会成本、农户的粮食安全水平、灌溉条件和自然灾害状况、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是,不同因素对不同地区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情况不尽相同。刘天军等(2012)认为生产布局变迁是各地区种植业内部比较效益、农村非农就业机会、农户的粮食供给水平、灌溉条件和自然灾害状况、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是,不同因素对不同地区苹果生产布局的影响存在差异。田维波(2012)认为全国农业及各次区域的农业发展受到人口总数、农业机械总动力、财政支农经费、农业劳动者人均农业总产值等4个关键因素的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可以看出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是持续存在的,因此必须依据客观自然条件去适时安排农业生产的布局。而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可控的,因此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布局的合理性,政策层面应当有所作为,把生产布局调整至最佳。

4.3 建议性结论

唐华俊(2001)提出了培育农村市场、优化农产品空间结构等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张小川(2003)提出农业区域专业化在中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机遇,应该着重抓好良种、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市场与信息三个环节,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区域专业化。

邹凤羽(2004)认为沿海和经济发达区要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并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主产区要调整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培育优势粮食产业区和产业带,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生态脆弱区要加强生态建设,开发粮食增产潜力。

王玉斌(2008)阐述了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可以实施“南扩、北稳、合理布局、适度进口”四个方面的战略措施。加快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土地集中,提高土地规模效益,恢复东南沿海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力争实现口粮基本自给,减少南北粮食大量远程流动,努力实现区域内粮食的相对平衡。依靠科技进步稳定和增强北方的粮食生产能力。郭军乐等(2011)提出加快土地流转,使耕地流转到愿经营、会经营、敢闯能拼的创业者或合作组织中,形成规模经济。加大扶持力度,进行专项资金支持,科技下乡帮扶,市场体系建设,使生产要素有效结合;加强产业链衔接,提高整体效应。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知名度,保障产品流通,提高产品固有价值。

巴万春(2013)要求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用事实说话,通过先进手段分析土地资源数据,确定布局依据和结果,不仅保持结果的刚性、可操作性,而且保持其具有经济性、效益性,使布局结果成为农牧民增收和发展农牧业经济的主要动力。

吴娜琳(2014)指出农业产业区是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能够产生巨大的竞争力,是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将产业化与产业集群概念融入其中的农业产业区作为研究对象,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的思路。

农业部根据确定优势农产品的主要原则和确定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发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一2007)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对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区域,并重点予以扶持建设,以尽快提高这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抵御进口冲击、扩大出口的目标。

政策建议类的结论可谓见仁见智,对于应当如何去做,建议还是根据不同研究的结果,去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研究结论去做吧。总结

通过回顾中国既有的对于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分为农业整体与具体农业部门两大层次。而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会因所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有所区别。农业生产布局的研究将更多依据空间经济学与区位的比较优势理论,借助于空间计量等空间经济学方法和GIS等非经济学方法,去研究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各种因素、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新型的布局形式等问题。我们今后的研究可以针对某地区或某种农产品去进行生产布局的考察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巴万春.柴达木地区农业生产布局探讨——以都兰县为例[J].青海农牧业,2013,1:36-38.[2]陈伟莲,张虹鸥,王蓉蓉,陈静.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20:9704-9705+9708.[3]陈伟莲,张虹鸥,王蓉蓉,陈静.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04:41-43+52.[4]丁文恩.调整农业生产布局 增强农产品竞争力[J].甘肃农业,2003,9:21.[5]郭军乐,靳世明,袁瑜,郑建宗.都兰县农业生产布局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5:71-75.[6]胡浩,应瑞瑶,刘佳.中国生猪产地移动的经济分析——从自然性布局向经济性布局的转变[J].中国农村经济,2005,12:46-52+60.[7]花俊国,朱香荣,殷成文.中国乳业集中状况和空间布局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2:49-54+80.[8]李裕瑞.江苏省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题,2012,10:36-42+111.[10]刘彦随,翟荣新.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动态及其优化策略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1:1-5+16.[11]鲁奇, 任国柱.农业资源态势分析与优化配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中国农业生产布局[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12]陆文聪,梅燕.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成因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40-152.[13]吕火明,彭晓蓉.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J].财经科学,1996,1:38-41.[14]吕允英,刘慧.中外区域经济政策对比[J].当代经济,2006,9:78-79.[15]马湘泳.江苏农业生产布局溯源[J].中国农史,1991,01:5-9.[16]农业区域专业化研究课题组.国外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进程及其政策措施[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6:4-10.[17]乔家君,赵克飞.基于农户调查的村域农业活动空间研究——以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1:121-126.[18]唐华俊,罗其友.基于比较优势的种植业区域结构调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5:37-41.[19]田维波.我国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20]王景海.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生产布局理论初探[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2,5:24-27+30.[21]王舜卿.专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4 ,1:27-31 [22]王玉斌,王怀栋,吕彦彬.我国粮食调运格局演化及粮食生产战略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7-109.[23]吴殿廷,王传周.农作物布局优化模型的初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554-558.[24]伍山林.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0,10:38-45+79.[9]刘天军,范英.中国苹果主产区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25]徐萌,展进涛.中国水稻生产区域布局变迁分析——基于局部调整模型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04-206.[26]杨春.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迁及区位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27]杨春,陆文聪.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实证[J].经济地理,2008,5:813-816.[28]杨晓剑.调整农业生产布局 增强农产品竞争力[J]甘肃农业,2005,12:40 [29]叶春辉.比较优势与中国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D]南京农业大学,2004.[30]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1]翟鸿雁.线性规划(运输问题)在农作物布局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6,10:82-83.[32]翟鸿雁.线性规划在农作物布局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4:48-49.[33]张蓓,吕立才,庄丽娟.我国荔枝生产的区域性布局及发展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23:174-176.[34]张凤珍,张沛明.对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探索[J].农业与技术,2013,9:205.[35]赵修卫.关于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1,10:96-100.[36]钟甫宁,刘顺飞.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变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9:39-44.[37]周立三.中国农业区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46一57.[38]周旭英,张华,屈宝香,任天志.调整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的基本思路与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2003,12:8-10.[39]朱启荣.中国棉花主产区生产布局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4:31-38.[40]邹凤羽.优化粮食生产布局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J].农业经济,2004,10:3-4.[41]邹君.虚拟水战略视角下的湖南水密集型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研究[J] 研究,2014,2:213-217.[42]邹君,付双同,杨玉蓉;毛德华.虚拟水战略背景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2:1427-1432.农业现代化

第三篇:烟叶生产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高密市2016年烟叶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为将计划资源向生态优越、基础条件好、适度规模地块集中,向设施配套完善、便于机械化作业的植烟村集中,淘汰病害重、地块零散、水源土质不适宜、设施配套差的植烟地块,进一步优化种植布局,提升烟叶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规划及调整原则

2016年高密市为进一步提高烟叶质量,本着“方市大调、土庄微调、合理轮作、打造重点方片”的原则进行烟田布局优化,全市优化不适宜种烟的基本烟田2866亩,新增宜烟基本烟田2739亩,可控烟田面积18477亩(通过地方党委政府流转的土地面积6956亩,占37.6%,通过植烟村流转的土地11009亩,占59.6%,烟农自己流转的土地面积512亩,占2.8%),其中方市烟站12558亩,土庄烟站5919亩;全市现已落实到户烟叶面积10203亩,轮作面积8274亩,其中方市烟站已落实烟田6569亩,轮作田5989亩,土庄烟站已落实烟田3634亩,轮作田2285亩。分布在3个植烟乡镇,37个植烟村,共74个植烟户。(见附表)

二、根据土壤条件及烟叶生产情况,淘汰不适宜地块 2016年,高密市根据2015年烟叶生产情况,重点对土壤类型不适宜、病害重及路边插花田地块进行了优化。(见附表)1.根据高密土壤质地调查情况,淘汰井沟镇公路以北全部的砂姜黑土地块35块,面积1803亩,其中薛家老庄703亩,后院头178亩,东田280亩,刘家庄200亩,徐家庄162亩,前田254亩,高戈庄26亩。

2.结合2015年病虫害调查情况及烟叶生产情况,重点优化了黑胫病、根结线虫病虫害发病重、涝洼地块31块,面积854亩。其中逄戈庄38亩,刁家庄68亩,东屯80亩,后方市168亩,刘戈庄86亩,杨家岭75亩,高戈庄26亩、刁家庄117亩,逄戈庄196亩。

3.按照规划重点方片的原则,对大片烟方中的插花田和沿路边不适宜烟田进行了重点优化,共优化烟田17块,面积205亩,其中郑家村100亩,董家庄105亩。

三、优化调整重点方片,打造水城村、杨家岭新线路 2016年,在确保土庄烟站王家大庄千亩方稳定前提下,东注沟不再作为重点线路,重点打造方市烟站杨家岭和水城村两个大片烟方,实施成方连片规模化种植管理。其中规划杨家岭植烟面积710亩(新增生茬200亩),并计划在该村规划提灌站1处,规划水城村植烟面积800亩,与高戈庄烟方连成一片,打造新的生态特色烟叶核心区。

四、合理安排轮作间作,提高土壤保育修复水平2016年高密由烤烟转入轮作地块50块,面积2343亩。由轮作转入种烟地块40块,面积2241亩。按照“控规模、调布局、优结构、上水平”的发展思路,一是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各植烟乡镇党委政府汇报,组织召开植烟村支部书记工作会议,争取各植烟乡镇和植烟村的理解与支持,利用秋收秋种有利时机,合理规划烟田布局;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技术员走村入户、召开炕头会、地头会等形式,及时向烟农宣传当前烟叶生产形式和烟田轮作与间作的必要性,引导烟农合理规划烟田轮作;三是与全体烟叶农场经理签订烟田轮(间)作协议,明确规定轮(间)作烟田种植作物与年限,通过开展绿肥压青、秸秆还田,提高土壤保育修复水平。

五、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落实配套扶持政策 一是搭建平台有序流转。充分发挥合作社和当地土地流转中心作用,根据不同地类,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加强对烟田用地的分等定级工作,合理确定土地租赁价格,积极引导农民盘活土地资源,把“命根子”变为“钱袋子”,确保土地流转工作的稳定性。

二是落实配套扶持政策。结合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效应,对当年种烟土地流转面积大、规模化经营明显的种烟乡镇、村,在当年烟基建设予以适当倾斜,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

六、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突出节水、省工优势 鉴于滴灌在2015年表现出的节水、省工、省时等优势,2016年高密市将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全部烟田都安装滴灌设施。

七、合理划分网格,优化网格化管理模式

2016年,将方市、土庄两片区划分为8个生产网格,各生产网格布局调整情况如下:

(一)方市片区划分为4个生产网格 1.刘戈庄生产网格

2015年,刘戈庄生产网格可控烟田2599亩,种植烟叶1342亩,轮作烟田1257亩。2016年,刘戈庄生产网格新增烟田59亩,可控烟田面积为2658亩,规划种烟面积为1203亩,轮作面积1455亩,主要包括后西旺、逄戈庄、东屯、刘戈庄4个植烟村,7个烟叶农场,土壤类型均为褐土,平均碱解氮含量为94.03mg/kg,速效磷为18.39mg/kg,有效钾为262.64mg/kg,氯离子为8.86mg/kg,有机质为7.59g/kg,pH值为7.59,土壤肥力高;水源条件主要为地下水,平均氯化物含量为30.32mg/kg,共建有11眼机井,可覆盖后西旺、逄戈庄、东屯、刘戈庄1203亩烟田,2个蓄水池,可覆盖刘戈庄190亩烟田。

2.井沟生产网格

2015年,井沟生产网格可控烟田2800亩,种植烟叶2077亩,轮作烟田723亩。2016年规划淘汰井沟镇公路以北全部的砂姜黑土地块35块、面积1803亩,其中薛家老庄703亩,后院头178亩,东田280亩,刘家庄200亩,徐家庄162亩,前田254亩,高戈庄26亩,并从水城新征烟田800亩,高戈庄新增烟田43亩,金宝山新增烟田63亩,可控烟田面积为1903亩,规划种烟面积为1509亩,轮作面积为394亩,共有4个烟叶农场,分布在后院头、井沟、高戈庄、金宝山、水城5个植烟村,高戈庄村土壤类型为潮土,其他土壤类型均为褐土,平均碱解氮含量为105.23mg/kg,有效钾为216.86mg/kg,速效磷为13.23mg/kg,氯离子为15.69mg/kg,有机质为10.19g/kg,pH值为6.09,土壤肥力较高;水源条件主要为地下水,平均氯化物含量为133.13mg/kg,共有4个机井,1个提灌站。对于氯含量超标的地下水2016年不再使用。

3.方市生产网格

2015年,方市生产网格可控烟田4505亩,种植烟叶2112亩,轮作烟田2393亩。2016年,新增基本烟田773亩,可控烟田面积为5278亩,规划种烟面积为2522亩,轮作面积为2756亩,分布在前方市、郝家楼子、后方市、马家庄、平市、刁家庄、刘顺庄、于戈庄、建设村9个植烟村,共有13个烟叶农场,除刘顺庄、于戈庄土壤类型为棕壤外,其他土壤类型均为褐土,平均碱解氮含量为71.97mg/kg,有效钾为252.02mg/kg,速效磷为15.4mg/kg,有机质为9.86g/kg,土壤肥力较高;水源条件主要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平均氯化物含量为35.61mg/kg,共有13眼机井,9个水池,可覆盖郝家楼子、后方市、马家庄、刁家庄、刘顺庄、于戈庄6个植烟村的2022亩烟田,1处提灌站可覆盖于戈庄290亩烟田,3个水池可主要覆盖后方市、刘戈庄832亩烟田。

4.东注沟生产网格

2015年,东注沟生产网格可控烟田2187亩,种植烟叶1062亩,轮作烟田1152亩。2016年新增烟田532亩,可控烟田面积为2719亩,规划种烟面积为1335亩,重点对黑胫病、根结线虫病虫害发病重、涝洼地块30块,面积828亩(其中逄戈庄38亩,刁家庄68亩,东屯80亩,后方市168亩,刘戈庄86亩,杨家岭75亩,刁家庄117亩,逄戈庄196亩)烟田进行了调整,轮作面积为1384亩,分布在东注沟、杨家岭、曹疃3个植烟村,共有9个烟叶农场,除曹疃土壤类型为潮土外,其他土壤类型均为褐土,平均碱解氮含量为80.8mg/kg,有效钾为275.02mg/kg,速效磷为19.9mg/kg,有机质为7.96g/kg,土壤肥力较高;水源条件主要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平均氯化物含量为37.25mg/kg,共有6个机井,3个水池,可覆盖东注沟、杨家岭1055亩烟田,2016年规划在杨家岭规划提灌站1处,可保障杨家岭710亩烟田的水源供应。

(二)土庄烟站划分为4个生产网格 1.后朱汉生产网格 2015年,后朱汉生产网格可控烟田1687亩,种植烟叶730亩,轮作烟田957亩。2016年优化缺少水源条件的东泊庄村基本烟田254亩,可控烟田面积为1433亩。2016年规划种烟面积为636亩,轮作面积为797亩,分布在张戈庄、郭才庄、松家岭、后朱汉4个植烟村,共有10个烟叶农场,张戈庄和郭才庄土壤类型为褐土,松家岭和后朱汉土壤类型为棕壤,平均碱解氮含量为80.09mg/kg,有效钾为116.9mg/kg,速效磷为16.84mg/kg,氯离子为23.53mg/kg,有机质为9.07g/kg,pH值为5.8,土壤肥力高;水源条件主要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地下水氯化物含量为77.99mg/kg,水利设施共有4个机井,2处提灌站(后朱汉提灌站覆盖后朱汉200亩烟田,郭才庄提灌站可保障郭才庄81亩烟田水源供应),2处塘坝(主要覆盖郭才庄张言信20亩烟田及后朱汉4户烟叶农场200亩烟田),3个水池(主要覆盖张戈庄、松家岭355亩烟田)。

2.徐楼子生产网格

2015年可控烟田面积1343亩,种烟面积812亩,轮作面积531亩,2016年可控烟田保持不变,种烟面积分布在徐楼子、马旺、相家庄3个植烟村,共有7个烟叶农场,徐楼子村土壤类型为褐土,其他土壤类型均为棕壤,平均碱解氮含量为76.7mg/kg,有效钾为169.13mg/kg,速效磷为29.56mg/kg,氯离子为67.62mg/kg,有机质为9.39g/kg,pH值为6.07,土壤肥力高;水源条件主要是地表水(徐家楼子水库和马旺水库)和地下水,地下水平均氯化物含量为117.12mg/kg,共有2眼机井,1处提灌站(可覆盖徐楼子402亩烟田),1处塘坝(可覆盖徐楼子徐怀敏、徐连坤2户烟叶农场167亩烟田),2个水池(可覆盖马旺鹿洪杰及徐楼子张学礼365亩烟田)。

3.王大庄生产网格

2015年可控烟田面积为1629亩,种烟面积为1200亩,轮作面积为429亩,2016年可控烟田及种烟面积基本无调整,分布在王大庄、土庄2个植烟村,共有11个烟叶农场,土庄土壤类型为褐土,王家大庄土壤类型为棕壤,平均碱解氮含量为86.15mg/kg,有效钾为192.75mg/kg,速效磷为42.04mg/kg,氯离子为16.25mg/kg,有机质为10.34g/kg,pH值为6.03,土壤肥力高;水源条件主要是地表水,平均氯化物含量为100.93mg/kg,王家大庄提灌站可覆盖王家大庄1090亩烟田,马旺提灌站可覆盖土庄230亩烟田,另外5处塘坝及5个蓄水池也可为王家大庄烟田供水。

4.董家庄生产网格

2015年可控烟田面积为1719亩,种烟面积为981亩,轮作面积为738亩,2016年优化董家庄及郑家村路边插花田205亩,可控烟田面积1514亩,规划种烟面积866亩,分布在陈家屯、李家庄、张家屯、西刘、董家庄、新胜屯、郑家村7个植烟村,共13个烟叶农场。李家庄、张家屯、西刘土壤类型为褐土,其他土壤类型为棕壤,平均碱解氮含量为84.98mg/kg,有效钾为94.06mg/kg,速效磷为34.55mg/kg,氯离子为34.36mg/kg,有机质为9.34g/kg,pH值为6.08,土壤肥力高;水源条件主要是地表水(徐家楼子水库、马旺水库、李家庄水库),平均氯化物含量为107.15mg/kg,徐家楼子提灌站、徐家楼子北岭可覆盖郑家村、陈家屯、李家庄689亩烟田,新胜屯2处塘坝可覆盖新胜屯65亩烟田,陈家屯1处水池可覆盖陈家屯50亩烟田。

第四篇:农业结构产业化调整

乌兰淖尔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随着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拆迁步伐的加快和乌达滨河西区的规划发展,我镇桥北村、泽园新村、乌兰阿日勒的全部土地和巴音敖包的部分土地已被征用,现全镇还有大田2300亩,温室553亩,主要分布于南村、北村、巴音敖包。按照乌海市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理念和乌达区大力发展以蔬菜、瓜果、花卉等农产品为主的高效、特色、精品农业的工作思路,乌达区将以提高城市品位为目标,通过扩大城市绿化总量、提高绿化质量加大生态绿化建设力度;同时采取“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进行土地流转,引进和指导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化经营,目前已规划8600亩农业示范园。

(二)存在问题

在长期的农业发展建设中,我镇农业生产开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调整步伐慢。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耕作模式的束缚和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我镇农民多以种植玉米、油葵为主,亩产量低、种植结构单一。二是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我镇的大田多属于盐碱地,灌溉主要靠黄河水,同时年复一年的重复种植,造成地力较薄,形成了恶性循环,经济效益较低。三是主导产业规模小,存量少。我镇的设施温室发展受地域空间小、土地面积少和政策导向影响,反季节蔬菜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基本处于农户家庭型零散种植销售,存量少,抵御市场能力低。四是市场及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龙头企业拉动。现有的技术服务组织人员少,骨干技术力量不足;无产品流通等中介服务组织,农产品难卖,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政府扶持成立的几个村级经济销售组织,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民观念仍然落后,存在等、靠、要、懒思想,绝大多数群众对于现代科学技术不闻不问,对于高产技术不学不用;支 1

撑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少,资金缺口较大,不能满足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严重依赖于自然环境影响。因此,如何进一步深化对镇情的再认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开发支柱产业,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镇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

二、必要性分析及有利条件

乌兰淖尔镇位于乌达区北部,东接黄河,与海勃湾隔河相望。随着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建设,将在规划的乌达滨河西区与海勃湾滨河区之间架设一座跨河大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我镇的农业发展带来了良机。乌达区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基本特征是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9.0-9.2℃,极端最高气温39.4℃,极端最低气温-32.6℃,≥10℃的年积温为3515-3645℃,无霜期156-165天,特定的天气决定了农作物易于糖分积累。

乌兰淖尔镇昰乌达区唯一的农业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郊型菜篮子农业建设中担当着重要职责。随着滨河西区的建设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仅是对全镇农业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更是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需求的前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产业化、产业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农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上,要因地制宜在优势和特色上做文章,在提质和增效上下功夫,不断挖掘农业潜力,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三、指导思想及调整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效益为中心、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壮大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优化传统产业,形成镇有特色、村有重点、户有主业的产业开发格局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销一条龙、贸农一体化的发展体系,达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富民富镇的目的。

(二)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全镇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方案的落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根据农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乌兰淖尔镇人民政府形成组织领导机构,下设办公室:

组长:杨忠军乌兰淖尔镇党委书记

副组长:姜灵灵乌兰淖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任铁军乌兰淖尔镇副书记

刘春生乌兰淖尔镇副镇长

徐奕书乌兰淖尔镇副镇长

成员:苏彦萍乌兰淖尔镇农业科技站站长

徐俊峰乌兰淖尔镇经济发展办主任

李泽文乌兰淖尔镇农业科技站副站长

朱世富乌兰淖尔镇农业科技站副站长

王圶忠乌兰淖尔镇经济发展办主任

王金忠乌兰淖尔镇党政综合办主任

王继富乌兰淖尔镇泽园社区书记

任秀荣乌兰淖尔镇富民社区书记

(三)调整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销对路、经济效益好、能使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把市场需要和本地优势结合起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

3、坚持服务引导原则。既要依法保护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要用政策和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发展高效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4、坚持科技先导原则。实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提高科技在产业开发中的贡献率,走集约经营的路子。

5、坚持规模开发原则。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开发总要求,以重点村、重点项目为依托,连片开发,整体推进,形成规模效应,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四、总体规划

(一)工作思路:乌兰淖尔镇位于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重点区域,毗邻库区水域,因地下水位上升,部分耕地不适宜继续进行农业种植,结合我镇发展实际,部分按照“草畜强镇,果菜富民”的农业产业开发思路,部分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生态建设,在原有产业基础上,依据科技进步,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生产效益,充分利用空间,种养结合,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二)工作目标及重点

1、以建设产业基地、优化种养模式和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为切入点和主攻方向,拉动果品产业和蔬菜产业,确保瓜果蔬菜生产能力的提升,增加市民“菜篮子”工程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综合考虑农区居民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做好相关安置工作,保障农区居民合法权益,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3、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开发项目,改善库区周边生态环境,统筹考虑滨河西区长远发展。

五、主要工作措施

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确保农民增收,是我镇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挑战,更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作的主攻点和中心任务。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不是适应性、暂时性的工作方法上的转变,而是我镇继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次农业增效增收的革命性举措。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掌握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不断摸索和掌握其客观规律,切忌盲目冒进或以狭隘的经验论去推动工作。

(二)广泛宣传,全员参与。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进一步提升,在优化调整中,必须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镇、社区、组三级干部要采取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等办法,与群众促膝而谈,算账对比,广泛宣传改革后的经济效益和增收前景,消除群众的疑虑,坚定他们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引导群众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三)抓点带面,整体实施。在做好深人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全面实施的过程中做到抓点连片成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各成员各司其责,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线,要培育好典型,做到一户带动一片,一片带动一线。在各有关村选好地块、选准农户的基础上,镇上将组织专门工作组对所选农户进行考查,着重扶持一批想干、能干且干成事的农户,切忌“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形式主义。针对成熟的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确保成熟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方,致富一方。

(四)科技引导,搞好培训。要调整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认真实施“换脑子”工程。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从传统的种养模式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全镇农业结构调整。要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搞好示范推广。要积极推进农科教的紧密结合,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开展科技培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现代农民,增强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并由镇政府聘请农技中心、蔬菜办等相关部门的专技人员为顾问,对具体结构调整中的种植、生产、日常管理等各项技术进行指导和培训,实行技术服务责任制,分部门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及时解决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问题。

(五)搞好服务,严格考核。在实施中,镇政府将在相关政策、信息、技术、资金、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包村工作组和村干部明确任务,各司其职,提供全程服务,并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和结果与全镇、各村工作实绩相结合,实行分项目考核,制定镇干部产业结构调整考核办法,采取以项目代奖励、以福利代奖励的“双代”奖励办法,建立新的奖励机制。对于扶持措施到位、农户优先发展快、增收明显的干部和农户,实行重用、特奖,做到干部评优选模优先、晋升职称职务优先、扶持资助优先、项目安排优先的“四优先”。同时,要求帮扶干部必须记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日志,随时随地记录工作感想和设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实践,变被动为民办事为主动为民服务,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

第五篇: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湖北草埠湖农场: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今年以来,湖北草埠湖农场按照“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培育棉花支柱产业,积极发展蔬菜种植,逐步扩大畜禽养殖,调优水产养殖模式”的思路,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年粮食面积可达11万亩,比年初计划增加了1万亩,其中夏粮面积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预计可达6万亩,比年初计划增长20%。其中,发展“麦后移栽地膜棉”模式5万亩。依托农场内企业鑫鑫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在南湖、台渡、郑湖等村为鑫鑫农科建立大头菜种植种植基地2000余亩。鑫鑫农科投资100万元新建了100万袋的姬菇大棚生产基地,今年计划发展姬菇200万袋。同时,该场大力发展畜牧产业,拟在台渡村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培育畜牧养殖大户,努力提高养殖户效益。

依靠科技,典型示范,推动棉花高产。农场把提高棉花单产和品质作为今年抓好棉花生产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棉农的经济效益。该场邀请当阳市农业执法大队及相关涉农部门在全场范围内开展了两次农资产品市场专项治理行动,对全场50多家农资经营门市部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和规范,确保了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为了提高农户科学种植水平,农场采取集中授课与发放技术资料、走村串户、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技术培训,3月份以来场农技部门共组织举办培训班23场次,培训农民和大户5000多人次,发放农技宣传资料近20000份。并聘请江西省首席棉花专家柯兴盛讲授了亩产千斤籽棉关键技术。此外,该场还在沮东金龙、符台、开源等三个村创建了10000亩棉花高产示范区,力争示范区内籽棉平均单产达到600斤,并在示范区内建设了100亩亩产千斤籽棉核心试验示范点。在省农垦局“三万”活动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聘请了江西省首席棉花专家柯兴盛为核心试验点作全程技术指导,并与专家签订了技术承包合同。目前,示范点物资已准备到位,棉田均按要求施足了底肥,覆盖了地膜,营养钵全部播种出苗。为提高复种指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该场发展了麦后移栽地膜棉面积5万亩,仅此一项可为农户增产粮食5000吨以上,增收500万元以上。在稳定推广鄂杂棉10号、鄂杂棉11号、鄂杂棉23号等杂交一代种外,今年该场还引进了国丰棉12号、中棉所66等4个杂交棉新品种。目前,全场春耕备耕情况良好,已备化肥2600吨,农药21吨,农膜75吨,优良种籽75吨,已覆地膜3100亩,做营养钵12000多万个,播种7800万个,出苗3000万个。同时加强了夏粮夏油田间管理,清理田间三沟70000亩,喷药防治小麦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3次以上。

企业引领,调优结构,发展蔬菜产业。今年该场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起点。依托鑫鑫农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订单农业,并通过广泛宣传,让农户了解到订单蔬菜种植的市场前景及收益。去冬今春,鑫鑫农科公司与南湖等村签订青菜种植协议2000余亩,并提供种子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渠道。

发挥优势,完善基础,提供丰收保障。去冬以来,该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多万元整治桥涵12处,维修泵站17处;清淤港渠8条1.7万米,恢复水毁工程7处;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完成了南湖泵站建设;对梅闸泵站、邵冲泵站进行了增容改扩建,提升了农业抗旱排涝能力。为了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机械的效用,有效服务农业生产,该场成立了农机协会,组织技术人员为农户维修、保养检修农机具368台套,组织180余台拖拉机为农户犁耙田地,开沟施肥2万多亩。今年全场机械作业面积达85%以上。此外,农场还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切实抓好农业招商,重点扶持有基地、有优势、有特色、有品牌、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建立利益链接机制。

下载对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结构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考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现在,全国各地都围绕新农村建设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这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

    理清发展思想,调整农业结构

    理清发展思路调整农业结构 促进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X镇调整农业结构的调查报告一、基本情况 X镇地处Y半岛腹部,国道207线穿镇而过。全镇有X个农业村委会,一个居民社区,人......

    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探索

    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探索 一、国家农业水利工程现状 农业水利工程存在过度使用不能良好维护,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利用,对农业的效益增加作用不明显。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多是农村农......

    关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探讨

    家住姜堰市蒋垛镇许桥村四组的蚕桑大户申太宝过了个舒心年,靠养蚕,他去年收入近万元。像申太宝这样的蚕桑大户在蒋垛镇还有几百户,目前该镇已形成万亩桑园,并间套千亩丹参的种植......

    调整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优秀范文5篇)

    当前,农业经济已进入了一个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竞争时代。如何适应这一要求,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农......

    对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竭力帮助农民增收,是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大课题。为此,笔者......

    新中国对农业问题的调整

    国家对农业问题的调整。 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把......

    加快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最近,中央和省委相继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是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包括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