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探讨
家住姜堰市蒋垛镇许桥村四组的蚕桑大户申太宝过了个舒心年,靠养蚕,他去年收入近万元。像申太宝这样的蚕桑大户在蒋垛镇还有几百户,目前该镇已形成万亩桑园,并间套千亩丹参的种植规模。据测算,全镇去年仅蚕桑一项人均就可增收500元。
探寻蒋垛镇成功调整农业结构的做法,我们不难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把握市场脉搏
。两年前,蒋垛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就在思考,入世后将会给当地农业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经分析,他们认为茧丝绸行业的发展空间会拓展。该镇缫丝厂生产的白厂丝从前几年的每吨14万至15万元,逐渐攀升到现在的每吨22万至23万元,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判断。果不其然,这几年的蚕茧生产让广大蚕农尝到结构调整的甜头。
利用本地优势。蒋垛镇地处通南高沙土地区,适合桑树生长。该镇养蚕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初几乎家家栽桑养蚕。蒋垛镇充分放大这一优势,再造老区经济新特色。据了解,该镇计划用一到两年时间,在全镇形成2万亩蚕桑基地的规模,使桑园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提高到27%,人均拥有桑园0.36亩,把蚕桑生产由副业发展成主业。
提高科技含量。蒋垛镇全面实施了湖桑纯良化工程。前年春季,镇政府牵头引进了“育7-11”嫁接体410万株,去年又引进“育7-11”大苗300万株,新拓桑园品种优良率达到80%以上。该镇还在桑园内套种中药材丹参、地膜花生以及毛豆、马铃薯等,大力推广立体种植,增加收益。
第二篇:调整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当前,农业经济已进入了一个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竞争时代。如何适应这一要求,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切入点、突破口,是推动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农民增收困惑的根本出路。我们应紧紧围绕把农业结构调优、调强这一主题,开创农业和农村经济新局面。从暖水镇的实践来看,要解决好这一难题,我们认为应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结构调整思路,实施积极有效的科技示范
近年来,**镇领导层充分认识到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要性,利用当地区域和资源优势,彻底改变“粮猪安天下”的农业传统现状,摒弃“仓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小农意识,健全“区域基地论”,逐渐地形成了“四区五基地”。即:以东村、北水、曹家三个村为主的精品农业区;以双联、巷头村为主的千亩订单农业区;以白茫洞为主的特色农业区;以东江两岸、曹家、北水、蒋步为主的生态农业区;白沟山,巷头上蒋、下蒋的特优水果基地;白茫洞优质稻基地;双联、巷头的千亩订单农业基地;曹家、北水的特种养殖基地;东江库尾两岸的楠竹基地。但纵观产业发展来看,这些产业都属粗放型产业,科技含量低,内在潜力有待挖掘。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力创建农业示范园,实施积极有效的科技示范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在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工作中,务必做到“三坚持三要”。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和产品,完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服务纽带。二是坚持以科技为手段。推广良种良法,经营名特优农产品,建立与贫困山区相适应的科技体系,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给。三是坚持全方位、整体性的调整。既要调整好农业内部的经济结构,又要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实现农业经济内部结构的优化,实现农业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三要”即首先要搞好规划。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按粮、果、油、菜等主导产业的不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创建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而推动全镇农业发展。其次要创新体制。按照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有关的优惠政策。第三要充分发挥示范园内在功能。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村整体素质,确保引进一个,示范一个。要利用示范园进行科技开发,着力示范带动,将效益高的品种广泛宣传、推介,对农业专业户进行培训,让新产品尽快入户、生根、开花、结果。
二、突出结构调整重点,推动特色、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要着力于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的目标是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新格局。二是要着力调整农村经济的整体结构。大力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农业走向市场化、效益化、现代化。三改良品种质量,扩大特色农业规模,增强商品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乡镇现有生产经营的农产品,品种多但规模小,难以形成优势。农村圈养的牲猪、小水果基地品质不优,而销售渠道畅通的食用菌项目和楠竹产业却规模不大。质量和规模上的差距,使得现有产业实现增收困难多、压力大。因此,把品种调优,把规模做大,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要引进优质种苗,集中一部分资金建设一个至两个上规模上档次优质的种苗基地。要做好种养业品改,优化养殖结构。要发挥本地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用“绿色”创特色,实现生产的优化布局。要突出专业建设,调整优化区域结构。
三、落实结构调整措施,建立健全结构调整全程服务体系
农业结构调整措施之一,是抓好龙头企业带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牵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的题中之义。一方面要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的规范建设,把其建设为管理水平高、技术含量大、牵动能力强的“龙头”;要促进“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良性运作。另一方面要立足于视野宽、立项新、起点高、牵动能力强,培育创建新龙头企业。农业结构调整措施之二,是强化领导,认真办好样板。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制。对龙头企业要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坚持农业结构调整的骨干项目要有一名主管领导牵头。各村要努力创建优质产品基地;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采取财政挤一点、向上级部门争一点、农户筹一点的方式,搞好基地开发和重点加工业的引导。三是制定优惠政策。2003年,**镇对全镇范围内种植巴西菇的农户提供2000元的无息贷款,用优惠政策激发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今后,要继续加大力度,拓宽领域,用优惠的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四是办好样板。对我镇来说,要抓紧抓好“四区五基地”的长远规划,在质量和规模上实现大的突破,要层层组织搞好示范,不仅要抓好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示范,更要抓好产供销一体化的示范。
农民进入市场,好的服务是桥梁,农民能否适应市场却决定结构调整成败。政府要转变职能,克服大包大揽,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一是抓好产前信息服务。调整农业结构,农民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调什么,怎么调。要建立信息网络搞好信息服务,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提供信息指导。二是抓好产中科技服务。组织一批技术力量雄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下到基层进行宣传、培训、示范,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三是抓好产后市场运销服务。要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以销定产,鼓励中介服务、服务经纪人、加工运销大户进入流通领域,把山区的农副产品销出去,特别是要注重抓好牲猪、水果及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的运输组织建设和市场开拓工作,为农民分忧解难。
四、培育市场理念,搞活绿色农产品流通
**镇有很好的地理区域优势,市场优势明显。笔者认为,培育市场理念,规范市场建设,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大作用。首先要抓好载体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按照统一、开放、有序的原则,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立一至二个规模较大、机制健全、功能完备、设施配套、辐射能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充分利用****的市场潜力,建成果菜批发市场。其次要找到营销窗口。通过各种形式的营销网络,收集信息,寻找客户,抢占市场,发挥报刊、电视、广告等媒介的作用,进一步扩大我镇绿色农产品市场空间和社会知名度,创造品牌效益。第三要组织中介运销。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鼓励私营企业参与中介运销,引导和扶持农民个体或联户从事绿色产品营销,使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实现有机对接,提高农民的市场理念。第四要整治市场环境。镇辖各职能部门要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对上负责协调,对下负责管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处理发展中的问题;坚持拆卡清障,杜绝“三乱”;坚持打击欺行霸市,敲诈勒索,开辟“绿色通道”,从而真正优化市场环境。
《[推荐]调整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篇:农民收入问题增加研究
农民收入增加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农民收入增加慢,分析为什么农民收入提高不起来,又如何来提高农民的收入。
【关键词】农民 收入增加 农业 科技发展 原因 措施
一、中国农民收入增加慢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渐渐提高,从温饱到小康生活,这见证了国家正一步步强大起来。人民的幸福生活正靠近我们。自“三农”问题的提出,国家把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容不得半点闪失,从兴农、惠农、益农政策的落实,与以前的生活相比水平是提高了,从农村来讲,农民的收入真正提高了吗?【1】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随着农村改革深化,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的规范转让,都为农村居民创造出财产性收入的增量。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虽然增速可观,但由于基数较低,2010年总量不过区区453元,增量也仅56元而已,增量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的增长中只占0.5个百分点。农业部有关专家表示,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缺乏,农民的收入增加缓慢。
二、农民的收入为何提高不起来
1、大量的劳动力外流,大量的土地荒废。
现在农村有大量的青年出去务工,农村里就出现了地没人种,庄稼无人打理,老年人在家又无法大规模生产,当然人均收入也就少了。我国人均农地规模仅0.5公顷左右,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资料统计,日本农民人均土地规模是我国的7倍,韩国是我国的4倍。中国的农民经济无法冲破小农经济的束缚,这也就与世界经济无缘挂钩,农民收入不能高速提高。
2.自然灾害导致农产量的下降
现在地球上的环境越来越差,而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像北方的干旱,南方洪水、雪灾、冻雨等。对于自然灾害,农民也是无能为力。一旦灾害发生,农产品产量减少甚至颗粒无收,这样就谈不上收入。
3.农产品买贵卖难
由于农村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又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只能将自己的一点产品卖给小商小贩。小商小贩趁机压价,这使得农产品卖的价格降低。而市场是要素价格快速上升,市场频繁波动,对于农民来说这是高成本、高风险。农民的收入是增加了,但随着物价上涨,农民的购买力却没增加。
4.科技投入力度不够
现在的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约束。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最大的效益,但现在的农民不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也没有科技带头人,农业经济人和企业家。还有对农业工程的科技投入少,未能实现科技兴农。
三、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
1、落实科技兴农全面加强农民培训
要广泛开展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培训,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系统开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农民学历教育。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1】2011年来,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而现在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
3.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规模经营就是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国家在政策上要给予贷款和税收的优惠,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支持。另外,也要对农业进行多方面的补贴,使农民义无反顾的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4.强化农业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组织化程度
坚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发挥,对基层推广人员的待遇提高。提高农产品销售组织化水平,使产销衔接稳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从而真正地让推广人员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要想使农民的收入提高这不仅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还得需要农民自己的智慧,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在农村开辟自己的天地,通过国家的政策来依靠农村、利用农业、发展农业。我相信有了这些素质高的农民努力奋斗,农民的收入会大幅度提高起来。
参考文献
【1】时事资料手册【D】,北京石景山区,半月谈杂志社,2012年1月2日
第四篇:农业农村工作重在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难点在农民。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地处湖南省会长沙近郊的望城县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主旋律,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2003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8元,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平现金收入3339.2元,同比增加476元,增长16.6%,是我县近十年来增幅最快的一年。望城农民收入的增长得益于农业发展的五种转变。一是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粮猪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特色种养业蓬勃发展,“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和“长沙百里特种水产养殖走廊”已在望城初具雏形。二是农业组织形式实现了由零散型向规模型转变。全县形成了面积达30余万亩的四大农业结构调整板块,建成了优质无公害水稻、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养殖、奶牛养殖和生态休闲等五大基地,并通过“企业加基地带农户”模式打通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三是农业产业格局实现了由原料产品型向加工增值型转变。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18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4家,千万元以上的13家。四是农业投入模式实现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近三年,全县共引进农业项目72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10.8亿元,到位资金5.3亿元,同时农民收入已形成了以非农业收入为主体的平稳发展态势。五是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式经营向生态效益型转变。着力推进生态农业、退田还水、退耕还林三大工程,到目前,共创办了沼气生态能源示范村41个,退田还水14000亩,退耕还林100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8%,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透过望城农业五种转变的背后,综观我县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加大建设投入,在夯实基础中寻找增量。投入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保障。望城积极探索农业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大投入求得大产出。一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走经营水利之路,组建了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并通过堤防的加固拉直,获得一批滩头空坪的土地回报,仅今年就能以此融资5000万元。启动日元贷款4000万元投资城市防洪工程。投资10多亿元,突出抓好堤防、水库、山塘险段的综合治理,抗灾能力全面提高,为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系上了“安全带”。二是加强农民生活设施建设。我们把全面提升和改造乡村道路作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来抓,近三年投资13亿元,新修改造公路589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油路,全县好路率居湖南省之首。同时,全面开展农网改造,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2、调整产业结构,在凸显特色中实现增效。望城县紧邻省会长沙,湘江穿境而过,并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近城优势和水资源优势。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打造城郊型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趋利避害,做活“水”字文章。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业,着力打造湘江沿岸以万亩闸蟹、万亩珍珠、万亩鳜鱼养殖为主的长沙市“百里优质水产养殖走廊”,在发展“避灾农业”中培育望城特色产业。二是扬长避短,做优“城”字文章。围绕城市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时鲜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业应运而生,农家乐、度假山庄、垂钓基地等休闲农业项目比比皆是,开辟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提升经营水平,在加工转化中达到增值。我们进一步整合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湖南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的各种优势,积极探索“企业加基地连市场带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增强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做强龙头企业。采取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龙头企业的办法,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旺旺食品、沐林早餐、派派乳品、华越食品、黄金园粉丝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二是做大基地规模。以光明派派、庆湘食品等食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完善产业链,连片发展奶牛养殖和蔬菜种植,全县形成10多个千亩以上的配套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做活市场营销。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驻长沙市农产品批发中心和销售窗口,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农产品的尽快销售变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4、发展非农产业,在扩大转移中提高增幅。在鼓励农民“当好农民”,做足增收文章的同时,我们更多的鼓励农民“不当农民”,加快农民非农化,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制定并落实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在吸引外出老板回乡创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形成了“企业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技术回馈、爱心回报”的热潮;对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实行“用工自主、管理归口”的用工机制,促进劳动力就业,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千方百计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今年5月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长沙(上海)劳务输出洽谈会,签订用工岗位2.83万个,创出了望城劳工输出“职业培训、订单输出、跟踪服务”的新特色,上海飞利浦公司、苏州信越聚合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纷纷来望城招聘劳工。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并协助用工单位抓好日常管理,定期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走访,及时解决拖欠工资、劳保医疗等方面的权益纠纷,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贯彻文件精神,在落实政策中求得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政策推动释放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激发农民自主增收的积极性。一是深入宣传政策。今年以来,成立了指导宣讲一号文件工作的领导机构,组织“千名干部下农村”和“千名干部结对扶贫”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农业税在2003年基础上降低3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同步降低,对种粮农民进行了直补,对粮种实行补贴。据统计,“一降两补”政策使农民今年每亩得到的实惠就有50多元。同时依法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让农民从改革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结合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不断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1、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农业基础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大县来讲,农业始终是农村工作不可动摇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防止那种把工农对立起来的观点,防止那种抛开工业谈农业的倾向。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找准一二产业的结合点,工业依托农业,着眼长远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服务工业,运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多元并举,塑造复合型产业。
2、正确处理农民增收与增智的关系。治穷应先治愚,增收必先增智。农民增收必须依靠农民自身素养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任何失去以农民内在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为依托的措施,都不能长期奏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思想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农民技能,为其他增收渠道的畅通创造必要条件,为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直接的动力,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计。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要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现有的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构建网络化乡村“农产品信息大市场”,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教兴农创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3、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挖潜与外部发展的关系。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内部增收,是农业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农业外部空间,是农业发展的延伸和牵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要积极地把外面的资金、技术引进来,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劳务市场,注重发展劳务经济。要积极地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坚持农业和工业招商引资并重,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
4、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其矛盾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势必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压缩一部分粮食生产,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就没有空间。其统一体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只有在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吃饭问题有了着落,粮食的区域和品种结构优化后,才谈得上加快畜牧水产业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或雷同化的农业结构调整,要把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有计划地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5、正确处理农田利用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础,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目的不是要限制土地的产出效益,而是要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党的一贯政策。国家提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是允许随意改变耕地的用途,而是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因此,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尽可能地减少耕地资源的不合理消耗,同时又要正确引导和依法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土地规模集约经营,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
第五篇:农业农村工作重在增加农民收入
透过望城农业五种转变的背后,综观我县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加大建设投入,在夯实基础中寻找增量。投入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保障。望城积极探索农业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大投入求得大产出。一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走经营水利之路,组建了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并通过堤防的加固拉直,获得一批滩头空坪的土地回报,仅今年就能以此融资5000万元。启动日元贷款4000万元投资城市防洪工程。投资10多亿元,突出抓好堤防、水库、山塘险段的综合治理,抗灾能力全面提高,为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系上了“安全带”。二是加强农民生活设施建设。我们把全面提升和改造乡村道路作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来抓,近三年投资13亿元,新修改造公路589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油路,全县好路率居湖南省之首。同时,全面开展农网改造,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2、调整产业结构,在凸显特色中实现增效。望城县紧邻省会长沙,湘江穿境而过,并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近城优势和水资源优势。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打造城郊型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趋利避害,做活“水”字/article/dangtuan/“ target=”_blank">思想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农民技能,为其他增收渠道的畅通创造必要条件,为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直接的动力,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计。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要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现有的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构建网络化乡村“农产品信息大市场”,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教兴农创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3、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挖潜与外部发展的关系。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内部增收,是农业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农业外部空间,是农业发展的延伸和牵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要积极地把外面的资金、技术引进来,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劳务市场,注重发展劳务经济。要积极地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坚持农业和工业招商引资并重,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
4、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其矛盾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势必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压缩一部分粮食生产,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就没有空间。其统一体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只有在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吃饭问题有了着落,粮食的区域和品种结构优化后,才谈得上加快畜牧水产业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或雷同化的农业结构调整,要把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有计划地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5、正确处理农田利用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础,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目的不是要限制土地的产出效益,而是要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党的一贯政策。国家提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是允许随意改变耕地的用途,而是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因此,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尽可能地
减少耕地资源的不合理消耗,同时又要正确引导和依法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土地规模集约经营,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作者系中共湖南省望城县委书记)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