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建设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是我们县“四大转型”加强农业发展的方向,如何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为了农业健康持久的发展,理应首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此建议:
一、加强农村水利基础建设
十年九旱我们临汾市的气候特点,所以要想保障农业持久发展,农民增收,则须在抗旱上下功夫,除合理利用地表水库和降水外,地下水利用还要科学节约,那么,节水工程建设显的尤其重要,因此要督促水利部门新增节水设施,更换陈旧的地下水管,提倡薄膜覆盖,利用一切节水技术,使农民增收。
二、电力设施配套应及时到位
在农业生产中,电力设施配套又是一个难题,新钻井上变台困难,并且收费太高,养殖大户上电不及时,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应尽快和电力部门沟通,合理解决这个难题。
三、通村路和田间路建设缓慢,不利于农业大规模经营 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发展是我县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而因为部分通村路尤其是田间路不畅、偏窄,造成大机械
无法正常驶入工作,给农业发展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应采取政府干预,让每村拿出针对性方案,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给村民一个宽松的生产空间。
我认为,只有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我县在农业发展上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为农民增收提供基础保障。
第二篇: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十七大以来,随着国家的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实,广大农村的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多数农民经济生活已提前进入小康水平。然而,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地区、气候及市场发展的影响,表现水平极为不平衡。耕地质量、连续干旱及飞涨的农资价格,使一些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很不明显,有的还出现了负增长。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必需品费用支出、改善居住条件、孩子上学就业及成家、赡养老人以及人情往来费用也大幅度增长。就临汾地区周边来讲,一个三口之家,每年生活必需品支出约15000万元/年;如果改善居住条件盖一栋60-70m2住房就得需要50000-70000元;子女上学费用一般为5000元/年;子女成家费用一般在60000-100000元;赡养老人5000元/年;正常人情支出1000-5000元/年;如果把医疗费用支出计算在内,费用更大。而乌市周边的多数农民收入来自土地,按每户2两公顷土地计算,纯收入在20000元/年左右。因此,与城镇居民相比,我盟的低收入群体主体仍在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成为各级政府越来越急迫的任务,也是国家十二五发展的重点要求之一。为此,我就提高农民收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力度,发展特色农业,以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实现最大价值。
农业产业化已被实践证明是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以及特色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由政府牵头,村镇为主体,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已经成熟的高产示范田、有机产品和绿色食品工程项目的示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农村的自然资源、农资资源和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依照国家相应政策,采取措施,培育农业增收良性机制,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1、增收的根本还是机制问题。必须尽快完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及经营组织上创新。鼓励农户从家庭经营向市场化、企业化经营转变。在劳动力转移和自愿基础上,加快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逐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调整市场布局和结构,提高集散功能,增强辐射能力,让农民从延长产业链中得到更多好处。
2、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民收入的提高将主要依赖于农业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依赖于提高城镇化水平和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只有这样,农民收入增长才会更持久。
3、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真正把“三农”问题当作“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求真务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中央的政策和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细化、实化、具体化,确保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三、狠抓粮食生产,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的直接土地直接收入。
1、粮食是弱质产业,政府必须给予必要的保护和扶持,要使农民在政策支持下从市场获得合理收益而积极种粮。要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粮食质量,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2、稳定和适当提高粮价,是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先决条件。
根据今年的市场调查,盟内市场玉米价格在1700元/吨,而周边地区的玉米价格均高于我们。如赤峰地区玉米收购价格1900元/吨,吉林长春地区玉米收购价1880元/吨,山东省玉米平均价格为2013元/吨。而进口美国2号黄玉米FOB价格为303.7美元/吨,合人民币2003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2738元/吨。由此得知,我盟的玉米销售
价格相对偏低。因此希望各级政府给予必要干预,广开渠道,引导粮食企业打开销路,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帮助农民销售粮食,真正让农民在这难得的好年景,增产又增收。以上建议仅供参考,期待能给与会领导带来启发。
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 建议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创新体制机制,加强
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的新要求。最近,区政协根据区委†关于批转„区政协常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在张阿土主席和陆凤良副主席带领下,会同区农办、农林局、水产畜牧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金庭、甪直、木渎、东山、临湖、光福、横泾等镇以及金庭衙甪里碧螺春茶业专业合作社、甪直淞南村、木渎天平村、横泾上林村、东山蔬菜基地、临湖新南鱼场、光福花木协会等单位,就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进行深入调研和开展专题协商。通过调研与协商,我们在经济紧环境中看到了干劲和成效,看到了困难和问题,看到了思路和对策,更看到了信心和希望。
一、我区农民收入的情况和特点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富民强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来抓,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对‚三农‛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扶农优惠政策,促进了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确保了农民持续增收。据统计,全区共有128个行政村和涉农社区,11.41万户农村家庭、40.24万农民、农村劳动力24.111万个,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850元,比上年增加1180元,增长11.06%。以镇为单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列,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有9个镇(街道),即长桥、木渎、城南、光福、胥口、甪直、郭巷、越溪、横泾。长桥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15630元,是全区最高。金庭镇8964元,是全区最低。以村为单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列,128个村(社区)中59个村(社区)超过全区平均水平,69个村(社区)低于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是东山镇太湖村,人均20015元(主要是养殖太湖蟹收入),最低的是金庭镇衙甪里村,人均81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有工资性收入、农业产业化纯收入、政策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含投资经营收入)四部分组成。
2008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工资性收入比重较大。人均596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比上年增加169元,增长2.92%。据统计,全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18.7万人,年人均工资12846元。二是农业收入有所下降。人均165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3.95%,比上年减少69元,减幅4%,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受市场影响,白果、柑橘价格低、销售难、收入减,其他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稳定。三是政策性收入基本持平。人均66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59%,比上年减少10元,减幅1.53%。四是财产性收入增幅较大。人均356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0.11%,比上年人均增加1090元,增长43.99%。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全区农民投资创业的人数比去年增加339人;二
是农民房屋租赁收入比上年增长35.18%;三是农民组建各类股份合作社172家,入股农户人均分红1010元,比上年增长14.8%。木渎镇2008年农民股份合作社分红达2380万元,平均每户分红3220元。分红最高的香溪社区户均超过1.6万元,农民深得实惠。五是农民收入不平衡性较大。有46%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54%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最高与最低相差近1.5倍。
二、当前农民增收的困难和趋势
尽管区委、区政府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和其他一些制约因素,农民增收仍面临很多困难,主要表现:
(一)思想观念保守。农民习惯于传统农业种植,对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农及新品引进不够积极。部分农民认为祖祖辈辈搞农业,农业没啥新花样,固守传统老一套,对农业‚四新技术‛难以接受,对高效设施农业难以推进。前几年有关镇、村利用政策和项目支持,建设了一批设施较好的蔬菜基地、水产基地、粮油基地、果品基地,但本地农民承包的积极性不高,只得包租给外地农民。本地有些农民就业观念也比较陈旧,‚小富即安‛的心态较重,主动就业与参加培训的热情不高,工作挑拣,拈轻怕重。
(二)农业增效困难。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弱化。如东山、金庭等一些丘陵山地农田道路不通、沟系不全、灌溉不畅。甪直等因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农田被各种建筑物隔离的现象随处可见,粮油作物的科学管理难以到位。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一方面先期的农业机械都已老化,更新速度和政策出台都很缓慢。另一方面机械化配套程度偏低。按照现代农业要求,粮食作物要向全程机械化方向发展,而我区大部分稻区没有配套插秧机、收割机,部分地区中型拖拉机尚未配备,即使配备也是设施老化。三是农业生产成本加大。近年来,农资涨价,农业用工价格更是倍增,如种一亩水稻,前几年成本300—400元即可,去年猛增到666元,以前复合肥每百斤为70—80元,现在也要增至200元,以前一个人工10—20元,现在涨到40—50元,光福挖掘苗木一工就涨到120元。
(三)水产收入减少。沿太湖地区农民收入主要靠围网养殖,而现在围网整治,面积减少近10万亩,这批农民收入直线下降。且养殖品种单一,主要以河蟹、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为主。面对外地低价大闸蟹和多品种水产的冲击,我区养殖业弊端日渐显现。
(四)就业技能较低。农村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占54.8%;文化程度偏低,初中文化以下的占70%以
上;无就业技能,特别是拆除围网后,原从事养殖的人员就业无技能,择业余地小。
(五)社保还不完善。我区农民社会保障虽已全覆盖,但保障水平低,失地老年人尚未进入社保,未失地老年人保障水平较低。
(六)土地政策制约。集体经济和农民股份合作社发展的空间很小,主要受土地政策制约,集体投资建设厂房、集宿楼及综合用房没有土地指标。
由于种种原因,2009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难度仍然较大。2009年农民收入总的趋向是:
1、农业效益有所下降。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弱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困难;受市场大环境影响,农产品销售价格难以提高;养殖业面积减幅较大,养殖业收入明显减少;规模化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缓慢;农资价格继续上涨,农业成本还在增加。
2、工资性收入难以增加。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发展困难较多,二、三产业就业岗位减少,竞争压力加大,就业人员工资也难以增加。
3、房东经济有所回落。由于企业关闭和压缩用工,外来务工人员减少,加上因建设需要农民房屋拆迁,预计房租要减收30%左右。
4、政策性收入维持现状。由于各级财政收入增幅减少,原有农民保障水平只能维持现状。
5、农民分红有所增加。2009年区委、区政府要求村村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已组建的可逐步提高分红水平。物业股份合作社已建项目(包括‚退二进三‛项目)大部分已竣工可出租,可逐步增加分红金额。
三、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规定‡(中央2009年一号文件)要求‚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更需要我们正视危机、应对危机、转危为机、危中寻机;更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创新思路,迎接挑战;更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投资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为此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是:‚五个创新‛、‚五个增加‛、‚在三十个‘要’上求突破‛。
(一)创新农业服务体系,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就是要将土地整合,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不断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建议:
1、要努力健全村(社区)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确保镇级农技服务人员按工作需要在职、在位、在编,有条件的村要配备专职农技员,形成服务网络。
2、要积极培育和壮大农副产品、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畜禽产品等专业市场,提高承载力,增强辐射力,扩大影响力。
3、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的作用,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千方百计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
4、要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引导农民将承包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入股或流转,进行规模经营,增加经济效益。
5、要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统筹规划,培育新品,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努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6、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全面调查并加以改造;对农业机械更新和配套给予资金补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经纪人销售本地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的给予资金扶持。
(二)创新农村用地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按照苏州市委、市政府城乡一体化试点方案中‚建立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机制‛的要求,建议:
7、要认真贯彻落实吴委(2009)18号†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加快建立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土地收入分配统筹机制,使农村和农民在土地增值中获得长期收益。
8、要创新用地制度,集体土地经批准上市拍卖后,大部分收益应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所有,留足农民的社会保障(城保与失地补偿)基金,让失地农民更有保障。
9、要真正实行留用地政策,留一定比例建设用地给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用于发展农民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
10、要对事实上已经是建设用地建设的厂房,虽然没有审批手续,但应该允许翻建,以扩大资产总量和增加收入。
11、要以镇、村为单位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由资源变为资本和资产获取收益。
12、要积极组建拆迁农户的物业股份合作社,让住进公寓房的农民拥有出租房或出租资产,保障农民的长期收益。同时认真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通知‡苏政发“2009”13号文件精神,对农民个人实际出资(入
股)的农民合作组织,其建造的‚打工楼‛等收入,比照个人房屋税收处理,按照综合税率5%征收相关税收,提高农民分红水平。
(三)创新农民就业机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我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建议:
13、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建设和管理,确保协管员队伍专业化。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及时传递就业信息。
14、要积极扶持企业在紧环境下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鼓励企业录用本地农民,并给予一定的用工补贴。
15、要努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6、要专门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层次,定期免费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还可与企业联系后,实行定向、定岗培训,使本地中青年农民都能掌握1-2门比较熟练的、层次较高的劳动技能。
17、要尽快对在我区企业工作仍参加农保的本地农民纳入城保。在缴费比例上,个人缴纳8%,企业仍按农保缴费标准缴纳,其余部分由区镇两级共同负担。
18、要加快对被征地老年人员纳入社保体系,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19、要逐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一方面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增加门诊筹资额度。另一方面政府也拿出部分资金与农民自筹资金配套,动员和吸引农民增加筹资额,解决普遍存在的门诊费用不足的问题,使农民病有所医。
(四)创新农民增收机制,增加农民投资性收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改革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建议:
20、要做大做强合作社。以镇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共同参与,组建合作总(联)社,在发展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的同时,见缝插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资产、资本进行开发建设,使集体经济组织获得更大收益,农民获得更多分红。
21、要探索以镇为单位,镇村联动组建股份公司。整合资源、资产和资本,从资产经营走向资本经营,参与城乡一体化开发,有条件的可以参股有知名品牌、有丰厚效益的国际、国内大公司,也可以联合收购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还可以创造条件争取上市,求得更大发展。
22、要以合作联社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以品牌、资源、特色产业为纽带,加快建立合作社与公司的联结体,使我区农业产业‚六个一‛的合作社更加紧密联结,并与知名大公司挂钩合作,以销定产,以产促销,做大做强。
23、要努力提高合作社的运作质量和效益。通过‚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精心运作,规范管理,不断增加合作社经济效益。
24、要认真探索村级行政与合作社分开,村和村改居的社区,应把行政管理同合作社经营分离,行政性、公益性开支由财政负担,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增加效益,提高农民的分红水平。
(五)创新农村补偿机制,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是我们的‚命根子‛,应当严格保护,这些土地目前尽管不能征地使用,但是子孙后代都要依靠它生存发展,同时这又为其他土地的开发提供了依据和方便。长年来由于这些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多,农业的比较效益还是偏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农民因没有征用土地,无法进入城保体系,达到退休年龄后的保障水平不高。他们在为全区经济发展默默奉献,他们能否持续增收,是关系全区农民能否增收的大问题,也是关系能否体现社会公平的大问题。建议:
25、要在政策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积极向市政府呼吁,由市财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每年的财政收入和土地拍卖收益中提出一定比例充入补偿基金。
26、要积极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基地、培育市场,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拓展销售渠道,打响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7、要深化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对部分失地和未失地的农民尽快纳入城保体系,政府在缴纳比例上适当补贴,加快农保向城保并轨的步伐。
28、要实施种植、养殖直补办法,对从事农作物生产的纯农户以产品为单位进行补贴。
29、要建立健全并完善农业小额贷款担保和农业保险,以缓解农民生产发展融资难和受灾后补损难的问题。
30、要积极鼓励扶持传统农业向三产农业发展,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以及农家乐,大力拓展农业旅游市场,积极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和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劳务等方式入股,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对农业旅游的投入和开发,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以上建议,供区政府领导决策时参考。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2004年,国家“三补一减”政策的实施,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农民素质不高、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的
障碍,农民增收任重而道远。为进一步做好农民增收工作,我建议:
一、促进农民增收,应重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农业生产应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进行,努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和精细化程度。建议逐步推广标准化的生产方式,逐步建立农业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监测标准,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二、促进农民增收,应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农业科技意识。建议成立以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和依托的陕西省农业科技推广与高新农业产业示范中心,推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标准的实施,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三、增加农民收入,应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以农户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政府部门应对农业信息化提供支持,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加强信息指导,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以市或县农业技术部门为主,建立政府扶持、适当收费的网络,用于农业信息的普及和推广。
四、增加农民收入,应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在保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供补贴。要不断探索创新支农信贷模式,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动力,保证农民收入的长效性。
五、增加农民收入,应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要特别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外出就业指导服务。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总体规划,落实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登记制度,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提供地区间劳动力就业信息,引导农民外出就业。加强对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的管理,加强对劳务合同、工资及福利的监督,确保农民外出务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农业农村工作重在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难点在农民。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地处湖南省会长沙近郊的望城县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主旋律,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2003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8元,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平现金收入3339.2元,同比增加476元,增长16.6%,是我县近十年来增幅最快的一年。望城农民收入的增长得益于农业发展的五种转变。一是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粮猪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特色种养业蓬勃发展,“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和“长沙百里特种水产养殖走廊”已在望城初具雏形。二是农业组织形式实现了由零散型向规模型转变。全县形成了面积达30余万亩的四大农业结构调整板块,建成了优质无公害水稻、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养殖、奶牛养殖和生态休闲等五大基地,并通过“企业加基地带农户”模式打通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三是农业产业格局实现了由原料产品型向加工增值型转变。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18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4家,千万元以上的13家。四是农业投入模式实现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近三年,全县共引进农业项目72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10.8亿元,到位资金5.3亿元,同时农民收入已形成了以非农业收入为主体的平稳发展态势。五是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式经营向生态效益型转变。着力推进生态农业、退田还水、退耕还林三大工程,到目前,共创办了沼气生态能源示范村41个,退田还水14000亩,退耕还林100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8%,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透过望城农业五种转变的背后,综观我县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加大建设投入,在夯实基础中寻找增量。投入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保障。望城积极探索农业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大投入求得大产出。一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走经营水利之路,组建了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并通过堤防的加固拉直,获得一批滩头空坪的土地回报,仅今年就能以此融资5000万元。启动日元贷款4000万元投资城市防洪工程。投资10多亿元,突出抓好堤防、水库、山塘险段的综合治理,抗灾能力全面提高,为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系上了“安全带”。二是加强农民生活设施建设。我们把全面提升和改造乡村道路作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来抓,近三年投资13亿元,新修改造公路589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油路,全县好路率居湖南省之首。同时,全面开展农网改造,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2、调整产业结构,在凸显特色中实现增效。望城县紧邻省会长沙,湘江穿境而过,并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近城优势和水资源优势。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打造城郊型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趋利避害,做活“水”字文章。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业,着力打造湘江沿岸以万亩闸蟹、万亩珍珠、万亩鳜鱼养殖为主的长沙市“百里优质水产养殖走廊”,在发展“避灾农业”中培育望城特色产业。二是扬长避短,做优“城”字文章。围绕城市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时鲜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业应运而生,农家乐、度假山庄、垂钓基地等休闲农业项目比比皆是,开辟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提升经营水平,在加工转化中达到增值。我们进一步整合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湖南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的各种优势,积极探索“企业加基地连市场带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增强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做强龙头企业。采取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龙头企业的办法,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旺旺食品、沐林早餐、派派乳品、华越食品、黄金园粉丝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二是做大基地规模。以光明派派、庆湘食品等食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完善产业链,连片发展奶牛养殖和蔬菜种植,全县形成10多个千亩以上的配套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做活市场营销。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驻长沙市农产品批发中心和销售窗口,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农产品的尽快销售变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4、发展非农产业,在扩大转移中提高增幅。在鼓励农民“当好农民”,做足增收文章的同时,我们更多的鼓励农民“不当农民”,加快农民非农化,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制定并落实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在吸引外出老板回乡创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形成了“企业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技术回馈、爱心回报”的热潮;对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实行“用工自主、管理归口”的用工机制,促进劳动力就业,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千方百计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今年5月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长沙(上海)劳务输出洽谈会,签订用工岗位2.83万个,创出了望城劳工输出“职业培训、订单输出、跟踪服务”的新特色,上海飞利浦公司、苏州信越聚合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纷纷来望城招聘劳工。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并协助用工单位抓好日常管理,定期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走访,及时解决拖欠工资、劳保医疗等方面的权益纠纷,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贯彻文件精神,在落实政策中求得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政策推动释放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激发农民自主增收的积极性。一是深入宣传政策。今年以来,成立了指导宣讲一号文件工作的领导机构,组织“千名干部下农村”和“千名干部结对扶贫”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农业税在2003年基础上降低3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同步降低,对种粮农民进行了直补,对粮种实行补贴。据统计,“一降两补”政策使农民今年每亩得到的实惠就有50多元。同时依法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让农民从改革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结合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不断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1、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农业基础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大县来讲,农业始终是农村工作不可动摇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防止那种把工农对立起来的观点,防止那种抛开工业谈农业的倾向。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找准一二产业的结合点,工业依托农业,着眼长远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服务工业,运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多元并举,塑造复合型产业。
2、正确处理农民增收与增智的关系。治穷应先治愚,增收必先增智。农民增收必须依靠农民自身素养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任何失去以农民内在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为依托的措施,都不能长期奏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思想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农民技能,为其他增收渠道的畅通创造必要条件,为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直接的动力,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计。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要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现有的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构建网络化乡村“农产品信息大市场”,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教兴农创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3、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挖潜与外部发展的关系。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内部增收,是农业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农业外部空间,是农业发展的延伸和牵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要积极地把外面的资金、技术引进来,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劳务市场,注重发展劳务经济。要积极地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坚持农业和工业招商引资并重,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
4、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其矛盾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势必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压缩一部分粮食生产,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就没有空间。其统一体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只有在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吃饭问题有了着落,粮食的区域和品种结构优化后,才谈得上加快畜牧水产业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或雷同化的农业结构调整,要把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有计划地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5、正确处理农田利用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础,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目的不是要限制土地的产出效益,而是要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党的一贯政策。国家提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是允许随意改变耕地的用途,而是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因此,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尽可能地减少耕地资源的不合理消耗,同时又要正确引导和依法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土地规模集约经营,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
第四篇:农业农村工作重在增加农民收入
透过望城农业五种转变的背后,综观我县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加大建设投入,在夯实基础中寻找增量。投入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保障。望城积极探索农业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大投入求得大产出。一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走经营水利之路,组建了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并通过堤防的加固拉直,获得一批滩头空坪的土地回报,仅今年就能以此融资5000万元。启动日元贷款4000万元投资城市防洪工程。投资10多亿元,突出抓好堤防、水库、山塘险段的综合治理,抗灾能力全面提高,为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系上了“安全带”。二是加强农民生活设施建设。我们把全面提升和改造乡村道路作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来抓,近三年投资13亿元,新修改造公路589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油路,全县好路率居湖南省之首。同时,全面开展农网改造,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2、调整产业结构,在凸显特色中实现增效。望城县紧邻省会长沙,湘江穿境而过,并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近城优势和水资源优势。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打造城郊型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趋利避害,做活“水”字/article/dangtuan/“ target=”_blank">思想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农民技能,为其他增收渠道的畅通创造必要条件,为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直接的动力,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计。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要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现有的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构建网络化乡村“农产品信息大市场”,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教兴农创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3、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挖潜与外部发展的关系。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内部增收,是农业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农业外部空间,是农业发展的延伸和牵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要积极地把外面的资金、技术引进来,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劳务市场,注重发展劳务经济。要积极地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坚持农业和工业招商引资并重,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
4、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其矛盾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势必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压缩一部分粮食生产,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就没有空间。其统一体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只有在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吃饭问题有了着落,粮食的区域和品种结构优化后,才谈得上加快畜牧水产业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或雷同化的农业结构调整,要把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有计划地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5、正确处理农田利用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础,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目的不是要限制土地的产出效益,而是要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党的一贯政策。国家提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是允许随意改变耕地的用途,而是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因此,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尽可能地
减少耕地资源的不合理消耗,同时又要正确引导和依法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土地规模集约经营,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作者系中共湖南省望城县委书记)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五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对我县部分乡镇农户收入状况的调研一、引言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禽养殖、设施菜已成为我县大多数乡镇增收富民的主要渠道。但同时仍存在一部分乡镇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而目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的基本情况怎样,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作用有多大,亟待深入调研。为了获取有关农户收入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以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农户收入构成的影响,我们在11月初选取沙坨子、榆树林子、小寺沟、平房4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沙坨子乡是我县食用菌生产量最大,发展最好的乡镇,被称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第一乡”,榆树林子镇是我县设施菜特色镇,小寺沟则是我县畜禽养殖特色镇,平房乡的畜禽养殖发展得也不错。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在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进行,然后通过对不同产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在总体把握农户收入构成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具体作用及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为更好地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合理建议。1、相关概念界定
(1)农业及农业收入:这里的农业指农、林、牧、渔各业,是一个广义概念。农业收入亦即经营农业所获取的收入,包括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所获取的收入总和,而从事非农业(包括外出打工、个体经营等)获取的收入则是非农业收入。(2)农户类型:根据农户劳动力从事的产业及农户收入的构成的不同,将农户分为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两种。纯农户,指家庭劳动力全部从事农业,家庭收入也全部是农业收入的农户。兼业农户,指同时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的农户,农户中可能有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有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或者劳动力在农忙时从事农业,农闲则从事非农经营。(3)总收入、纯收入与净收入:总收入=基本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基本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收入+其他非农业收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入的物质生产原料成本净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2、调查程序
1、选取调查对象:4个乡镇(每个乡镇选2个村)。
2、对所选择的乡镇、村组进行总体情况的调查。
3、在了解乡镇、村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选取3—5户具有代表性的纯农户、兼业户,对其2003—2004年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
3、调查对象
这次调查中,对4个乡镇87个村的部分农户进行了调查。所选样本村数10个,样本农户数为22户。其中,在沙坨子乡22个村,选取了情况大庙村、庙后村和沙坨子村,共1260户、5043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区暨下岗职工再就业孵化基地;在榆树林子镇30个村,选取了郑杖子村和百岱营子村,共694户、2775人,特别调查了村民刘利峰、宋英山两户;在小寺沟镇19个村,选取了养殖专业村胡杖子村和养殖重点村单家店村、佟杖子村,共803户、3215人,特别调查了新建的雅图沟金泉养殖场和单家店6户群众合伙建设分户饲养的养牛场;在平房乡16个村,选取了东樱桃沟村和太平梁村,共744户、2976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太平梁李龙江养牛厂。西红柿25,000斤0.512,5008,00025,50020,000黄瓜35,000斤0.621,000畜禽养殖牛————————1,000——猪————————300——羊————————50——玉米1000斤0.5500166334——说明: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食用菌、设施菜、玉米全部按照单位亩产计算。分析:三大特色产业中,食用菌增收最为明显,每亩纯收入为26,350元,不过前期有一定的固定投入,技术要求也比较高;设施菜增收也比较见效,每亩纯收入为25,500元,但前期投入太高,每个棚20,000元,而且投入时间和精力也很多,一年四季不能闲;畜禽养殖,规模扩大存在困难,不仅投入增加太大,而且人手不够。但相对于种玉米,每亩纯收入仅334元,三大特色产业的确诱人。三、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农民本身素质因素。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主要发现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理区位因素:此次调查的4个乡镇中,沙坨子、小寺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农户收入受区位制约较少;榆树林子因靠近凌源,许多农副产品都可以拉到凌源销售,比较方便,但受农户自身交通工具限制;平房区位条件较为恶劣,因而农户增收缓慢。
(二)资源气候因素:沙坨子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铁选业的发展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榆树林子气候独特,所产的设施菜、花卉质高价低,已成为邻近市场的品牌产品。
(三)经济发展水平
1、产业化水平:沙坨子乡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水平较高,有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4个,保鲜库26个,菌袋厂1家,龙头企业18家,有资质的菌种生产户15家,占全县的60%,交易市场1个,农民经济人270人,食用菌协会6000人,因而全乡有6200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占全县总户数的75%,农户从食用菌上人均增收1000元。
2、市场交易水平:沙坨子乡有食用菌交易市场1处,农资交易市场1处,食用菌保鲜库26个,方便了菇农的产前原辅料购买和产后的产品销售,因而有75%的农户靠食用菌增收致富;榆树林子镇建有1处较大规模的果品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年交易额达4600万公斤,有力地促进了榆树林子设施菜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一些邻近市场的农户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采摘新鲜产品出售,既可卖个好价钱,又减少了许多成本。
(四)劳动力素质
1、观念因素:农民素来守业意识强,创业意识弱,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沙坨子乡虽然有75%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但剩下的农户除了邻近市场做点小买卖外,尚有一部分农户仍然固守旧业,抱着“宁可日子舒服过,也不冒风险”的想法。
2、学历与技术水平: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沙坨子乡的劳动力学历水平要较其他乡镇高,全乡15722名劳动力中,大专以上学历有116人,高中及中专2038人,初中7451人;而平房乡的10041名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没有,高中1433人,初中6667人。农业产业化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特别是食用菌和设施菜,一是技术不过关,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虽然所调查的4个乡镇都成立了食用菌协会,都有专职的技术人员,但技术推广和培训服务的程度与效果却不尽一样,沙坨子乡有90%的菇农经过培训,食用菌协会会员发展到6000人,因而坏盘率比较低,为4.25%。另一方面,农户对技术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少农户表示“目前所学的技术仍不够,只要有技术员来培训指导,他们一定肯花时间学习”。此处,对于养殖业,特别是羊的舍饲圈养规模,一般数量达到200只就很困难再扩大规模了。
3、专业化组织程度:农民专业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沙坨子乡成立了食用菌协会,有会员6000人,农民经纪人270人,保证全乡从事食用菌生产的6200农户家家都有一名会员,在技术培训、学习与指导上联系比较紧密,在资金扶持上也互相帮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乡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壮大。但由于协会成立时间较短、组织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以及产业链条较短的限制,还没有形成统一供应种子、原料和统一产品收购、包装、销售的局面,与科研院所的联合研制和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方面的合作还远远不够,仅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而榆树林子、小寺沟和平房却还没有成立相应的蔬菜协会和畜禽养殖协会,依靠的仅仅是亲戚村邻的指导与互助,既缺乏信息来源,也不了解市场行情。
(五)地方政府执政能力1、政策引导:指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市场建设,主要包括为促进产业发展制定的优惠政策、落实中央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政策引导是影响农户经营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对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沙坨子乡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到位,落实得力。如该乡的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内生产大户杨连叔,获得政府无偿资金1万元,国家贴息贷款5000元,自己投入6.8万元,年生产食用菌3万盘(袋),纯收入可达近10万元。4个乡镇的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款发放都比较到位,人均粮补7.35元基本到户。
2、基层干部带动能力:实践证明,村领导班子比较得力的村,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农户收入普遍提高。在沙坨子乡,60%的党员和80%的村干部首先带头搞起了食用菌生产,在学透了技术、摸透了市场,赚了钱、致了富后,又带领所在村农民搞食用菌。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县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耕地面积按71.4万亩算,人均只有1.8亩,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终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的制约。一方面,粮食单产无法提高,粮食价格比较低;另一方面,增加农业收入也无法靠扩大规模来实现,进而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注定无法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源泉。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即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一是当地的非农工作机会,二是外地的非农就业机会。然而,由于我县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能够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外地的就业信息也比较匮乏,加上大多数农民不愿意离土离乡,劳务经济所能产生的作用相应减弱。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已成为我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县三大特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制约因素:食用菌产业,存在菌种质量质量不过关、坏盘率比较高,原辅料来源受限或成本较高,部分农户技术不过关,部分农户没有足够资金,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营销渠道不畅通,市场价格不稳等等问题;设施菜产业,存在因所购买私人品种不过关导致减产滞销的问题;畜禽养殖业,存在羊的舍饲圈养技术不成熟。而存在的共同问题是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产业链条不够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组织程度不高,市场发育迟缓,交易信息闭塞,交易量上不去。因此,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政策引导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按有关条件继续给予发展特色产业贴息贷款支持,管好用好小额信贷及扶贫贷款。农口部门都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谋划和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资金实行打捆使用,重点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小额信贷不仅仅限制在支持食用菌产业上,其他特色产业也要安排财政贴息贷款和扶贫贷款。
2、要主攻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只要能与生产基地有机结合,只要能带动农民进市场,只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就应该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要按照省市重点龙头企业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龙头企业的自身素质,提高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尤其要注重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打造龙头企业的精品名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大力倡导农民自主自立的产业化组织。重点鼓励发展由政府支持、民间自办的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组织,如农民协会、农业(作物)研究会、农民合作社等,形成上下贯通,相互联结的网络。最终形成农民自愿参加和自主运行,与政府机构脱钩的自立农业产业化推广服务体系。目前则应鼓励现有各种官办、社区或乡镇办和民办的各种农业服务推广组织,在不搞垄断、不厚此薄彼、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各显其能,共同发展,自愿走向联合。在发展中有意弱化官办意思,使之形成具有广阔前途和长久生命力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4、积极培育发展、搞活壮大一批专业市场和农产品“一条街”。可以采取政府出资搭台,农民经营得实惠的举措加快建设。由政府筹资食用菌交易市场周围的空铺面统一承租下来,建设一条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农民街”,县直各有关部门及乡镇积极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对农户经销农产品给予帮助,鼓励全县农村种养、加工大户和有一定经商头脑的农户来“农民街”经营,特别是对那些由于城市扩建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优先安排。实行政策倾斜,对到“农民街”经营的农户,两年内免铺租、免税收、免工商管理费。这样既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个就业舞台,也可为平泉的特色农产品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打开一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大门,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5、增强乡镇执政能力。乡镇执政能力表现在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个方面。首先是谋划发展,各乡镇要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准一个主导产业,制定战略,合理规划,提出思路,重点扶持、重点推进;其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同时,要建立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6、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民的经济利益关系。目前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大都是松散的、不稳定的、低效益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产业化内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利益过多地倾斜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在产业化内部缺少科学的、系统化的管理,各个环节松散、脱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健全、是否合理、是否落到实处。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的地方搞的“订单农业”,订单兑现不了,这里除了法律意识淡薄、合同不尽规范等问题外,最严重的原因还是利益分配关系没有处理好,以至一些地方的产业化经营是松散的,甚至是流于形式的。所以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通过大力整治经济秩序,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环境,加强宣传、培训以及指导帮助,改进龙头企业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以及各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组织的利益分配和联接机制,形成公平合理、利益互惠、平等合作、利润与风险共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原则。
7、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农业、信息、科技等相关部门以及全体农民的共同参与。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构建适合县情的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服务,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农户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为保证实用的科技、市场、产品等信息能为当前条件下的农民和农业发展所用,需要建立一些专职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为农户提供高效、专业的信息服务,以保障农业信息体系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