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对市人大二届四次会议第168号议案的答复
xxx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总体目标,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手段,以推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目前我市农民技能培训的基本情况
一是对农民实施“绿色证书”培训。从农业部1994年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以来,市农业局按照省农业厅先示范、后推广的基本要求,先后在xx、x城、xx、xx县等县进行“绿色证书”培训示范,开办了种植、养殖、果品、加工、经济四大门类20多个专业。农民通过“绿证”培训,提高了科技种田水平,开阔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视线,涌现出了一批种植、养殖大户,使一大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人成为我市农村土生土长的留得住、养得起、用得上的农业科技致富带领人。xx县的绿证培训坚持“选好一个专业,办好一个班,建立一个示范点,培训一批骨干,扶持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要求,每年培训“绿证”学员5000人左右,共培训学员4万余人,占农业人口的4,被农业部作为“绿色证书”培训的典型在全国推广。目前,全市共建生产示范点167个,分布在全市x县两区x市,其中农学75个、养殖33个、果树34个、蔬菜25个,累计培训绿证学员20余万人。在“绿色证书”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在xx邑、xx、x城、xx、xx区、x县、六个县(市)区共计培训农民示范户2万余户。在示范培训中,突出培训的时效性,选择那些科技含量高、具有发展前景、较大辐度增加农民收入的培训项目,如: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的项目;农牧水结合,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的项目;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项目等。通过“绿证”学员和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较好地促进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比如,2004年-2005年,永城市在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实施中,共培训核心农户3000户,每户辐射带动10户,共带动了3万户农民运用科技提高农业产出值,其中玉米核心户1500户、小麦核心户1500户,增加了亩产值。
二是认真落实阳光工程。从2004年国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门工作会议,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农业、财政、科技、教育、劳动、建设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局长xxx任办公室主任。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对各县(市)区实施阳光工程进行业务指导。制定了2004-2010年的工作规划,下发了《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市转移培训工作作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全市两年来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3.8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29.4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4.3万人(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3.5万人,结业率100;转移就业率95);完成培训补贴性投资689.2万元;市累计外出务工162万人次,农民务工总收入120亿元,占全市农民纯收入的41.8%,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006年阳光工程办公室切实按照国家、省对此项工作的要求,对全市所有自愿申报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逐一摸底调查,按照国家六部委制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原则意见》,在2005的基础上重新认定了xx所培训机构,为我市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二、对农民实施技能培训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我市农民的整体素质。我市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多,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7,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9。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致使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只能从事建筑、养殖、种植、运输、缝纫、家政服务、仓储、捕捞等工种和行业,工资待遇很低。提高务工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一是通过引导性培训,提高其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选择就业的能力。二是通过技能培训,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和就业的竞争力。三是通过农业科技
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二)实实在在增加了农民收入。实施阳光工程项目以后,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凡经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工绝大部分都已转移就业,而且比普工工资每月高200-300多元。许多学员和家长反映,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比没经过培训的相对来说就业稳定、待遇好、工资高。因此,大批的学
员在培训单位踊跃报名,参加培训后外出务工,都得到了实惠。如:在x城县中华技校培训后输送到江苏昆山桦晟电子厂的xx梅,女,今年20岁,现在每月工资1200多元。在x城县xx技校培训后输送到广东深圳佳冠华电子有限公司的张x,女,今年21岁,现在每月工资1300多元。而且她们的工作、生活情况稳定,每次往家寄钱,家长和乡邻都感到十分的欣慰和羡慕。xx县城郊乡xx庄村经过培训后外出务工人员达到418人,占该村劳动力的60,2005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到508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56,年收入万元以上的家庭就达到100多户。xx县马头镇韩楼村,全村1206人中有500多人经过引导性培训后,在大连搞仓储,收入十分可观。xx市城关镇农民陈加志务工后回乡创办了运输公司、养殖场、养鸡厂,年产值500多万元,培训安置了当地300多名农民就业;酂阳镇孟油坊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农闲外出务工,年增加劳务收入800多万元。目前该村共建起了两层楼房100多间、平房500多间,户均存款万余元,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达20多户,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小康村。外出务工的农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民技能培训的打算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当成大事来抓,这是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的大事,是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把这项工作做好。建议市委、市政府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各级政府一把手亲自抓的组织保障体制,全市形成上下通达、协调有力的指挥操作系统。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于农民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使此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深入开展。
(二)建立责任制。市委、市政府明确各县(市)区的主要领导人为这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农业的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把这项工作纳入市、县、乡的工作目标管理。同时建立健全培训网络和培训体系,为工作的开展创下良好的环境。
(三)加大地方财政的投入。国家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每年都在财政预算中列入专项经费,市、县财政也要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列出专项经费支出和开展培训工作的工作经费,保证培训工作的落实。
(四)加强对农民专业技能的培训。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绿色证书培训、成人教育、充分利用农广校教育机构,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知识、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的各种学习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民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对农民科技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力度。
第二篇: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十七大以来,随着国家的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实,广大农村的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多数农民经济生活已提前进入小康水平。然而,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地区、气候及市场发展的影响,表现水平极为不平衡。耕地质量、连续干旱及飞涨的农资价格,使一些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很不明显,有的还出现了负增长。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必需品费用支出、改善居住条件、孩子上学就业及成家、赡养老人以及人情往来费用也大幅度增长。就临汾地区周边来讲,一个三口之家,每年生活必需品支出约15000万元/年;如果改善居住条件盖一栋60-70m2住房就得需要50000-70000元;子女上学费用一般为5000元/年;子女成家费用一般在60000-100000元;赡养老人5000元/年;正常人情支出1000-5000元/年;如果把医疗费用支出计算在内,费用更大。而乌市周边的多数农民收入来自土地,按每户2两公顷土地计算,纯收入在20000元/年左右。因此,与城镇居民相比,我盟的低收入群体主体仍在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成为各级政府越来越急迫的任务,也是国家十二五发展的重点要求之一。为此,我就提高农民收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力度,发展特色农业,以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实现最大价值。
农业产业化已被实践证明是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以及特色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由政府牵头,村镇为主体,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已经成熟的高产示范田、有机产品和绿色食品工程项目的示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农村的自然资源、农资资源和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依照国家相应政策,采取措施,培育农业增收良性机制,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1、增收的根本还是机制问题。必须尽快完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及经营组织上创新。鼓励农户从家庭经营向市场化、企业化经营转变。在劳动力转移和自愿基础上,加快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逐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调整市场布局和结构,提高集散功能,增强辐射能力,让农民从延长产业链中得到更多好处。
2、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民收入的提高将主要依赖于农业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依赖于提高城镇化水平和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只有这样,农民收入增长才会更持久。
3、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真正把“三农”问题当作“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求真务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中央的政策和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细化、实化、具体化,确保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三、狠抓粮食生产,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的直接土地直接收入。
1、粮食是弱质产业,政府必须给予必要的保护和扶持,要使农民在政策支持下从市场获得合理收益而积极种粮。要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粮食质量,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2、稳定和适当提高粮价,是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先决条件。
根据今年的市场调查,盟内市场玉米价格在1700元/吨,而周边地区的玉米价格均高于我们。如赤峰地区玉米收购价格1900元/吨,吉林长春地区玉米收购价1880元/吨,山东省玉米平均价格为2013元/吨。而进口美国2号黄玉米FOB价格为303.7美元/吨,合人民币2003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2738元/吨。由此得知,我盟的玉米销售
价格相对偏低。因此希望各级政府给予必要干预,广开渠道,引导粮食企业打开销路,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帮助农民销售粮食,真正让农民在这难得的好年景,增产又增收。以上建议仅供参考,期待能给与会领导带来启发。
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 建议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创新体制机制,加强
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的新要求。最近,区政协根据区委†关于批转„区政协常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在张阿土主席和陆凤良副主席带领下,会同区农办、农林局、水产畜牧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金庭、甪直、木渎、东山、临湖、光福、横泾等镇以及金庭衙甪里碧螺春茶业专业合作社、甪直淞南村、木渎天平村、横泾上林村、东山蔬菜基地、临湖新南鱼场、光福花木协会等单位,就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进行深入调研和开展专题协商。通过调研与协商,我们在经济紧环境中看到了干劲和成效,看到了困难和问题,看到了思路和对策,更看到了信心和希望。
一、我区农民收入的情况和特点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富民强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来抓,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对‚三农‛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扶农优惠政策,促进了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确保了农民持续增收。据统计,全区共有128个行政村和涉农社区,11.41万户农村家庭、40.24万农民、农村劳动力24.111万个,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850元,比上年增加1180元,增长11.06%。以镇为单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列,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有9个镇(街道),即长桥、木渎、城南、光福、胥口、甪直、郭巷、越溪、横泾。长桥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15630元,是全区最高。金庭镇8964元,是全区最低。以村为单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列,128个村(社区)中59个村(社区)超过全区平均水平,69个村(社区)低于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是东山镇太湖村,人均20015元(主要是养殖太湖蟹收入),最低的是金庭镇衙甪里村,人均81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有工资性收入、农业产业化纯收入、政策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含投资经营收入)四部分组成。
2008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工资性收入比重较大。人均596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比上年增加169元,增长2.92%。据统计,全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18.7万人,年人均工资12846元。二是农业收入有所下降。人均165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3.95%,比上年减少69元,减幅4%,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受市场影响,白果、柑橘价格低、销售难、收入减,其他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稳定。三是政策性收入基本持平。人均66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59%,比上年减少10元,减幅1.53%。四是财产性收入增幅较大。人均356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0.11%,比上年人均增加1090元,增长43.99%。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全区农民投资创业的人数比去年增加339人;二
是农民房屋租赁收入比上年增长35.18%;三是农民组建各类股份合作社172家,入股农户人均分红1010元,比上年增长14.8%。木渎镇2008年农民股份合作社分红达2380万元,平均每户分红3220元。分红最高的香溪社区户均超过1.6万元,农民深得实惠。五是农民收入不平衡性较大。有46%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54%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最高与最低相差近1.5倍。
二、当前农民增收的困难和趋势
尽管区委、区政府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和其他一些制约因素,农民增收仍面临很多困难,主要表现:
(一)思想观念保守。农民习惯于传统农业种植,对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农及新品引进不够积极。部分农民认为祖祖辈辈搞农业,农业没啥新花样,固守传统老一套,对农业‚四新技术‛难以接受,对高效设施农业难以推进。前几年有关镇、村利用政策和项目支持,建设了一批设施较好的蔬菜基地、水产基地、粮油基地、果品基地,但本地农民承包的积极性不高,只得包租给外地农民。本地有些农民就业观念也比较陈旧,‚小富即安‛的心态较重,主动就业与参加培训的热情不高,工作挑拣,拈轻怕重。
(二)农业增效困难。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弱化。如东山、金庭等一些丘陵山地农田道路不通、沟系不全、灌溉不畅。甪直等因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农田被各种建筑物隔离的现象随处可见,粮油作物的科学管理难以到位。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一方面先期的农业机械都已老化,更新速度和政策出台都很缓慢。另一方面机械化配套程度偏低。按照现代农业要求,粮食作物要向全程机械化方向发展,而我区大部分稻区没有配套插秧机、收割机,部分地区中型拖拉机尚未配备,即使配备也是设施老化。三是农业生产成本加大。近年来,农资涨价,农业用工价格更是倍增,如种一亩水稻,前几年成本300—400元即可,去年猛增到666元,以前复合肥每百斤为70—80元,现在也要增至200元,以前一个人工10—20元,现在涨到40—50元,光福挖掘苗木一工就涨到120元。
(三)水产收入减少。沿太湖地区农民收入主要靠围网养殖,而现在围网整治,面积减少近10万亩,这批农民收入直线下降。且养殖品种单一,主要以河蟹、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为主。面对外地低价大闸蟹和多品种水产的冲击,我区养殖业弊端日渐显现。
(四)就业技能较低。农村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占54.8%;文化程度偏低,初中文化以下的占70%以
上;无就业技能,特别是拆除围网后,原从事养殖的人员就业无技能,择业余地小。
(五)社保还不完善。我区农民社会保障虽已全覆盖,但保障水平低,失地老年人尚未进入社保,未失地老年人保障水平较低。
(六)土地政策制约。集体经济和农民股份合作社发展的空间很小,主要受土地政策制约,集体投资建设厂房、集宿楼及综合用房没有土地指标。
由于种种原因,2009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难度仍然较大。2009年农民收入总的趋向是:
1、农业效益有所下降。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弱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困难;受市场大环境影响,农产品销售价格难以提高;养殖业面积减幅较大,养殖业收入明显减少;规模化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缓慢;农资价格继续上涨,农业成本还在增加。
2、工资性收入难以增加。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发展困难较多,二、三产业就业岗位减少,竞争压力加大,就业人员工资也难以增加。
3、房东经济有所回落。由于企业关闭和压缩用工,外来务工人员减少,加上因建设需要农民房屋拆迁,预计房租要减收30%左右。
4、政策性收入维持现状。由于各级财政收入增幅减少,原有农民保障水平只能维持现状。
5、农民分红有所增加。2009年区委、区政府要求村村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已组建的可逐步提高分红水平。物业股份合作社已建项目(包括‚退二进三‛项目)大部分已竣工可出租,可逐步增加分红金额。
三、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规定‡(中央2009年一号文件)要求‚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更需要我们正视危机、应对危机、转危为机、危中寻机;更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创新思路,迎接挑战;更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投资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为此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是:‚五个创新‛、‚五个增加‛、‚在三十个‘要’上求突破‛。
(一)创新农业服务体系,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就是要将土地整合,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不断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建议:
1、要努力健全村(社区)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确保镇级农技服务人员按工作需要在职、在位、在编,有条件的村要配备专职农技员,形成服务网络。
2、要积极培育和壮大农副产品、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畜禽产品等专业市场,提高承载力,增强辐射力,扩大影响力。
3、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的作用,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千方百计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
4、要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引导农民将承包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入股或流转,进行规模经营,增加经济效益。
5、要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统筹规划,培育新品,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努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6、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全面调查并加以改造;对农业机械更新和配套给予资金补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经纪人销售本地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的给予资金扶持。
(二)创新农村用地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按照苏州市委、市政府城乡一体化试点方案中‚建立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机制‛的要求,建议:
7、要认真贯彻落实吴委(2009)18号†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加快建立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土地收入分配统筹机制,使农村和农民在土地增值中获得长期收益。
8、要创新用地制度,集体土地经批准上市拍卖后,大部分收益应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所有,留足农民的社会保障(城保与失地补偿)基金,让失地农民更有保障。
9、要真正实行留用地政策,留一定比例建设用地给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用于发展农民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
10、要对事实上已经是建设用地建设的厂房,虽然没有审批手续,但应该允许翻建,以扩大资产总量和增加收入。
11、要以镇、村为单位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由资源变为资本和资产获取收益。
12、要积极组建拆迁农户的物业股份合作社,让住进公寓房的农民拥有出租房或出租资产,保障农民的长期收益。同时认真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通知‡苏政发“2009”13号文件精神,对农民个人实际出资(入
股)的农民合作组织,其建造的‚打工楼‛等收入,比照个人房屋税收处理,按照综合税率5%征收相关税收,提高农民分红水平。
(三)创新农民就业机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我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建议:
13、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建设和管理,确保协管员队伍专业化。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及时传递就业信息。
14、要积极扶持企业在紧环境下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鼓励企业录用本地农民,并给予一定的用工补贴。
15、要努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6、要专门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层次,定期免费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还可与企业联系后,实行定向、定岗培训,使本地中青年农民都能掌握1-2门比较熟练的、层次较高的劳动技能。
17、要尽快对在我区企业工作仍参加农保的本地农民纳入城保。在缴费比例上,个人缴纳8%,企业仍按农保缴费标准缴纳,其余部分由区镇两级共同负担。
18、要加快对被征地老年人员纳入社保体系,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19、要逐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一方面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增加门诊筹资额度。另一方面政府也拿出部分资金与农民自筹资金配套,动员和吸引农民增加筹资额,解决普遍存在的门诊费用不足的问题,使农民病有所医。
(四)创新农民增收机制,增加农民投资性收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改革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建议:
20、要做大做强合作社。以镇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共同参与,组建合作总(联)社,在发展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的同时,见缝插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资产、资本进行开发建设,使集体经济组织获得更大收益,农民获得更多分红。
21、要探索以镇为单位,镇村联动组建股份公司。整合资源、资产和资本,从资产经营走向资本经营,参与城乡一体化开发,有条件的可以参股有知名品牌、有丰厚效益的国际、国内大公司,也可以联合收购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还可以创造条件争取上市,求得更大发展。
22、要以合作联社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以品牌、资源、特色产业为纽带,加快建立合作社与公司的联结体,使我区农业产业‚六个一‛的合作社更加紧密联结,并与知名大公司挂钩合作,以销定产,以产促销,做大做强。
23、要努力提高合作社的运作质量和效益。通过‚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精心运作,规范管理,不断增加合作社经济效益。
24、要认真探索村级行政与合作社分开,村和村改居的社区,应把行政管理同合作社经营分离,行政性、公益性开支由财政负担,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增加效益,提高农民的分红水平。
(五)创新农村补偿机制,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是我们的‚命根子‛,应当严格保护,这些土地目前尽管不能征地使用,但是子孙后代都要依靠它生存发展,同时这又为其他土地的开发提供了依据和方便。长年来由于这些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多,农业的比较效益还是偏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农民因没有征用土地,无法进入城保体系,达到退休年龄后的保障水平不高。他们在为全区经济发展默默奉献,他们能否持续增收,是关系全区农民能否增收的大问题,也是关系能否体现社会公平的大问题。建议:
25、要在政策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积极向市政府呼吁,由市财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每年的财政收入和土地拍卖收益中提出一定比例充入补偿基金。
26、要积极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基地、培育市场,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拓展销售渠道,打响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7、要深化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对部分失地和未失地的农民尽快纳入城保体系,政府在缴纳比例上适当补贴,加快农保向城保并轨的步伐。
28、要实施种植、养殖直补办法,对从事农作物生产的纯农户以产品为单位进行补贴。
29、要建立健全并完善农业小额贷款担保和农业保险,以缓解农民生产发展融资难和受灾后补损难的问题。
30、要积极鼓励扶持传统农业向三产农业发展,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以及农家乐,大力拓展农业旅游市场,积极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和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劳务等方式入股,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对农业旅游的投入和开发,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以上建议,供区政府领导决策时参考。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2004年,国家“三补一减”政策的实施,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农民素质不高、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的
障碍,农民增收任重而道远。为进一步做好农民增收工作,我建议:
一、促进农民增收,应重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农业生产应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进行,努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和精细化程度。建议逐步推广标准化的生产方式,逐步建立农业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监测标准,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二、促进农民增收,应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农业科技意识。建议成立以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和依托的陕西省农业科技推广与高新农业产业示范中心,推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标准的实施,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三、增加农民收入,应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以农户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政府部门应对农业信息化提供支持,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加强信息指导,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以市或县农业技术部门为主,建立政府扶持、适当收费的网络,用于农业信息的普及和推广。
四、增加农民收入,应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在保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供补贴。要不断探索创新支农信贷模式,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动力,保证农民收入的长效性。
五、增加农民收入,应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要特别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外出就业指导服务。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总体规划,落实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登记制度,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提供地区间劳动力就业信息,引导农民外出就业。加强对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的管理,加强对劳务合同、工资及福利的监督,确保农民外出务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大观区辖3个乡镇和7个街道办事处,28个行政村,总面积236平方公里,其中乡镇总面积196.11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其中农业人口6.8万,耕地面积5.4万亩,林地3万亩,水面10万亩,人均耕地0.7亩,去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3.26亿元,比2005年增长41.9%,农民人均纯收入4828元,比2005年增长51.7%。我区自2006年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来,区政府与主管部门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为原则,通过加强领导、扩大宣传、强化管理、规范操作等有效措施,全面推进阳光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农民增收。
一、主要成效
随着阳光工程的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培训了一批技能型农民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区已连续三年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共培训1200名,转移1044名。培训内容有:餐饮服务、建筑施工、计算机应用、汽车驾驶等。
2、促进了劳务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通过调查表明,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年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增长30%以上。阳光工程培训为提高农民工技能,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3、提高了企业素质,促进了经济发展
接受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进入企业后,给企业增添了活力,提高
了企业竞争力,也促进了企业更好地发展。目前,我区有市级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11家,区级2家。2008年农业产业化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37
亿元,比上年增长58%,直接带动农户4万户。我区已有省级著名商标
2个,市级著名商标4个,省级专业示范村2个,省级示范合作经济组织
1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个。
4、加强农民多种形式培训,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开通了大观区农业信息网站,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提供致富信
息等内容,组织乡镇农业站农技人员到各村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传授
农业实用技术。据统计2008年举办培训班36场,培训农民0.49万人,午季作物田间管理技术服务3.01万亩,春季作物生产技术服务4.79万
亩,指导生猪生产1.02万头,家禽生产8.05万只,渔业生产3.7万亩。
另外,我区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2家,带动农户4万户,经销肉
禽蛋奶1.2万吨,水产品2000吨。2008年河口丝瓜协会通过协会组织
服务使户均增收300元,人均增收80元。
5、新型农民充分参与以蔬菜主的五大基地建设
我区充分整合、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健全完善农村科技
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为城郊型现代农业和新
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围绕 “立足大观、依托城市、服务城
市”,做大做强畜禽、疏菜、水果、水产等优势产业,让全区广大农民重
点参与五大龙头基地建设,一是参与建设海口无公害蔬菜基地。海口无
公害蔬菜基地是市政府菜篮子工程重要内容,全区现有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去年新增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其中新增大棚蔬菜400亩。二是
参与建设石门湖水产养殖基地。2万亩石门湖原生态养殖示范区年产
1000吨水产品等特色产业基地,已形成规模经营。三是参与建设农家乐
休闲娱乐基地。宜梅果业、西江开发、龙晟生态园、独秀山庄四个基地
已取得成效。四是参与建设永强新球万利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永强家禽
良种场年产600万羽家禽;新球畜禽养殖小区养殖蛋鸡10万只;万利科
技示范园、茅岭苗圃养猪场、茅岭良种猪繁殖场、勇红养猪场四个生猪
标准化养殖小区。五是参与建设山口生态农业基地永青生态园、龙塥圩
综合养殖场、联胜渔庄等农业基地已初具规模。
二、主要做法
在区政府的重视下,区阳光工程办公室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
施,保证了阳光工程顺利实施。
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保证培训工作人员的顺利进行。加强农村
劳动力培训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统筹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途径。因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
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于2006年5月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大观区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专题会议,抽调了一批事业
心强,办事认真负责的同志充实区阳光工程办公室的力量。
2、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为确保阳光工
程项目的有效实施,区政府除承诺培训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外,还安排了
专项工作经费。
3、加强宣传,强化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区阳光办公室将协同有关成员单位加大对培训单位的转移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力度,确保培训计划的完成,承担转移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要按培训计划开展工作,切实保证培训的质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将通过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积极宣传阳光工程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今后工作重点
我区实施阳光工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采取了有效措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发展不平衡、工作机制不完善、跟踪服务不到位以及品牌建设推进缓慢等,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突出抓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抓典型引路
在优化配臵社会资源、强化监管措施、建立责任制、提高培训质量和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等方面,要认真总结典型经验,为进一步推进阳光工程提供借鉴。
2、抓质量提高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强化“三堂课”制度,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和实训基地建设,抓好学员考核考评工作。督促各培训机构把就业放在重中之重,面向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围绕提高就业技能,按需培训、因人施教。逐步降低职业技能鉴定收费标准,推动农民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提高鉴定率。
3、抓就业
鼓励培训单位通过建立稳定就业渠道,提高转移就业的稳定率,确保就业。发挥区职教中心的作用,鼓励城市中介机构向农村延伸,扩大服务面向,以此不断提高农民就业的组织化程度。
4、抓品牌
鼓励乡镇通过资金扶持、基地认证、品牌推介、组织化服务等方式,打造本地的知名劳务品牌。2009年围绕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市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实施民生工程,培训新型农民1000名,其中阳光工程培训400名,农民技术培训600名,重点有:计算机应用、蔬菜栽培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畜牧养殖技术、餐饮、家政服务等专业。通过品牌战略,带动培训质量的提高、劳务市场的拓展、输出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同时加大劳务品牌的宣传和推介力度。
5、抓服务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特别是要在信息、维权等方面加强服务,切实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真正将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充分体现在实施阳光工程的全过程之中。
安庆市大观区阳光工程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日
第四篇: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新华网(2005-09-14)
稿件来源:白云区新闻中心 作者:兰大坤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将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要确保农民增收,务必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在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适销对路、优质安全卫生、无公害的农产品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在“餐桌子、果盘子、菜篮子”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特色瓜果、特色蔬菜、特色养殖、反季节蔬菜、苗木花卉。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贷款贴息,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综合竞争力,发展出口“外向型”农业,有效地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能有效地促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商品化进程,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工程、增加农民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要加强软硬件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为企业解决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依托已建成的农产品基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创建一批农副产品深精加工企业,以解决农户农产品销售及企业生产材料来源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关系,按照农业和乡镇企业一齐抓、一齐上的原则,使其步入并驾齐驱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农民收入提高的一个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使农民收入增加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把更多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近年来,不少地区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取得了不少经验,有效地转移出了部分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政府劳动就业部门应当加强相互之间横向和纵向以及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有组织、有计划地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此外,还要加强维权工作,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的力度
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速度,各地区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等项目的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小城镇有充足的财力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拉动地区经济发展。
总之,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三农”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多方关注。而农民增收问题,关系到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城市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果农民增收的问题解决了,“三农”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因此,我们不仅要将农民增收的问题提升上重要议事日程,还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五篇: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刘福垣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难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次扩大,已成为内需不足、外向度高的重要原因。再不采取措施提高农民收入,城市工人失业将继续增多,国内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上也将更加被动;如果我们真有本事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其后果是使农业小生产方式凝固化,延缓城市化进程,使国民经济主要矛盾逆转。其实,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城市化滞后的必然反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城市化的动力。因此,要破解这个二律背反的难题,必须跳出三农论三农,对整个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把增加农民收入和城市化结合起来,使农民收入提高不产生逆调节效应。
盘活城市土地资产
今后城市建设用地应该停止批租,改收年租,降低用地成本。把土地经营权留在政府手里,保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级差地租归全民所有,用地租办几件大事。
国有资产必须有偿使用。任何单位、个人占地必须交租。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明确地租范畴是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殖的战略措施。目前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几乎是无偿使用,随着城市扩容,城市经济发社会进步的成果,通过级差地租的形式大多转归集团和个人物质利益。这是一笔相当大的国有资产流失,是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剥夺。市场经济要求全要素核算,党、政、事、企各类单位团体和个人占用土地必须交租,地租是单位经费和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必须明确这一核算内容。
当前社会保障、保险基金缺口很大,实际上是因观念误区记错了帐号。包括土地资产在内的全部国有资产,就是全中国人民安身立命的社会保障、保险基金。只要理顺产权关系、分配关系,明确地租范畴,政府行使社会保障功能的全部费用都可以解决。
鉴于目前国拨、批租两种产权体制并存,建议采取把级差地租变为土地占用税的形式征收,适当提高税率。对全国668个城市建成区的土地,每年平均每平米增收2角钱地税,一年可筹集2800亿元以上的资金。用这笔国有资产收入当前可办几件大事,并逐步取代国债。例如:
用500亿补充城市当年社会保障基金;
用300亿补交举家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
用1000亿加速中小城市扩容和政府廉租房建设;
用500亿把不利于人类生存、人和自然矛盾尖锐地区的居民移到中等城市;
用500亿投资万人以上居民点的教育事业。真正落实9年义务教育,扩大高校招生。
这2800亿地税的征收,肯定加大企业成本、机关、事业单位的负担,但理顺了产权分配关系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如能按上述方向投入,必将对内需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自己有钱何必举债。以租税代替国债,既实现自己应有的权利,又保证了财政安全。土地低租低税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在国内是多数人向少数占地多的人让利,在国际上是我们通过出口产品向外国消费者和政府让利让税。为了启动某项战略,有目标的让利,是必要的,但不能笼统地过分地让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全要素核算的程度应该逐步提高,让也让到明处。提高土地租税,哪怕提得再低,也必然触动既得利益结构,但目前已到了不动存量结构,改革迈不动步的时候了,必须痛下决心触动不合理的既得利益,否则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影响发展的大局。
禁止并清理用国有资金超前建设
把超过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度,超过为纳税人服务需要,超过企业经营需要的部分楼、堂、馆、所剥离出来,划归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把这部分资产变现,用于回收已批租出去的城市建成区土地的经营权。改批租为年租,从而大幅度降低城市住宅价格,大幅度降低房租,降低城市化的门槛。这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跨过住的阶段具有战略意义;对化农民为市民,加速城市化,提高包括现有农民在内的全体公民的收入水平更是立竿见影。
清理的主要对象是银行。从遍布全国大大小小城市的金融大厦来看,我国俨如一个金融强国。该行业的业绩和巍峨壮观的高楼是多么的不相称。全行业亏损,亏在哪里?就亏在这些堂皇的建筑上,就亏在这些摆花架子的人身上。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痛下决心理顺财产分配关系。
全国各级城市暂缓率先现代化,停止制造城市盆景的任何超前建设。把非经济性投资转化为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消费基金,把最低生活保障线再提高200元左右。把美化城市的资金用于民生方面,让人民先得实惠。不解决三农问题,不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企业化,这种超前建设就应该冻结。当人民消费结构升级度过住宅关、教育关、社会保障关再
谈城市现代化问题。这恐怕是最快最有效的现代化战略。
现代化的目的是什么?是人的生活质量、精神素质的提高。这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目前9亿农民和城市产业工人这个大本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分化过大,黄、赌、毒、黑等负发展现象日益严重,却奢谈什么率先现代化,必然落入现代化陷阱。除非特别关税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是不能率先现代化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要素是流通的,城市政府执着于现代化指标,必然对要素流通采取种种限制措施。某些大城市对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已使人们感到,这种决策是独善式的现代化,不合共产党宗旨,这样的现代化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的城市对农民设置种种障碍,怕城市病,想率先现代化,而我们浙江农民却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城市里大显商业才干,加速外国城市化。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某些城市的人均GDP统计指标达到数千美圆,令人振奋。然而这些GDP是有户口的人自己创造的吗?那些数以百万计打工仔打工妹没有创造价值吗?创造GDP的人口都计入分母了吗?如果统计准确,某些城市人均GDP可能降为目前的一半还不到。
中国目前面对五化联珠的局面: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有人要顺向发展,有人要逆向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代表大多数人利益,必然是顺向发展,努力加速工业化、城市化,为市场化创造条件,为现代化准备坚实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全方位开放,跟上全球一体化的潮流。一个天体,如果没有自转,不仅当不了恒星、行星,连当卫星的资格都没有,必然落到其他星体上,粉身碎骨。一个大国,不紧跟国际潮流,就要落后,但不了解自己的国情,不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和潮流保持距离,干现阶段自己该干的事,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农民问题实质是就业问题。我们的优势和劣势都在于我们还有3亿左右价格低廉、素质低下的城乡劳动力就业不足。资金、科技、劳动力三大要素的结合、替代是要讲机会成本的,不仅有经济成本,还有社会成本、政治成本、历史成本。资金、科技替代劳动力,对一个国家而言,是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时候。一个企业可以把剩余劳动力交给社会,一个独立的国家你交给谁?人不就业,再完善的社会保障,再高的社会福利,也会养出事来。现代化陷阱就是发展中国家盲目跟美国的风。美国不断放出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新经济、生物经济的令人着迷的风来。如果发展中国家把可以动员的财力、硬通货和吸引的外资都用于不断跟风,无异于用高密度资金、高科技排挤低素质劳动力,制造更多的失业人口贫穷人口。我们的财力应该七、三开。用七分的力量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业问题、城市化问题、教育普及问题;用三分力量解决信息化问题、国际化问题。
农业企业应免征五年农业税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农户不是一般纳税人。中国封建社会征收赋税,一直以民众的财产特别是土地为依据。因此,一般而言,民佃不直接向国家缴赋税。民佃即无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农民不是纳税人,地主是纳税人,实际上农民向地主交的地租是含税地租。只有官佃才按私租亩数向国家缴纳地租,赋税、地租也是合一的。不管民佃、官佃农民都不是纳税人,只是交租人。虽然负担都是农民的,但对国家而言,纳税人多少,单体规模大小,税收成本是不同的。
新中国成立后,消灭了地主、富农,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地租消亡了,农民成了土地税、产品税合一的农业税纳税人。在集体经济时期,没有农户,集体是农业税的纳税人。1981年全面实现大包干之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完全分离,农户成为经营实体,政府直接向农户征税。把农户当纳税人收税成本、社会成本都很高,成为农户负担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应该由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人代表当纳税人,农户承包费或地租内包括税。国家和农民少养税务人员,大大降低国家和农户的交易成本。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农户平均规模只有8亩耕地,农业剩余很少,是一个生活生产统一体。在市场经济意义上,这种小农户缺乏生产性,自给自足、简单再生产是其基本特征。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月收入800元。绝大多数农民都不具备纳税人资格。以农户为纳税人,从理论到实践都有问题。
从农产品成本核算来考察,农产品的成本利润率是农、工、商、建、运、服各行业只最高的,扣除租、税、息之后,甚至还有超额利润。但纳税人是农户,不是农产品。农户作为一个核算主体,它一年耗费在农产品生产上的劳动量,全国劳均不足80天,大量活劳动对农产品生产是虚费的,但对农户经营成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支持。作为经营单位的所得税是剩余价值M的分割,是利润的社会扣除。农户的所谓纯收入V+M中M占的比重极小,扣出地租之后还常常出现负值。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农户都不宜当纳税人。农民目前已无税可纳了。农业劳动在现实的中国已不是简单劳动,而是相当复杂的劳动。同是一个人,在城市打工一个月收入可以比种地一年收入还高,这是不正常的。这说明目前相当多的农业劳动力是在萎缩条件下再生产的。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锐,两个人的活,六个人干,必然是六个人吃两个人的饭。所以,只要农户没有转化为企业,就不应该是纳税人。
我们应该通过明租、正税、除费理顺农业分配关系,明确农业税的纳税人。明租,农户种社区土地只交地租,不是纳税人,不向政府交税,也不向社区交义务性、强制性的费;正税,政府及其下伸机构为纳税人服务的一切费用都堂堂正正通过由法律规定的税来获得。税外停止一切收费。收税是政府行为,收费是商业行为。社区土地产权法定代表机构是土地资产税的纳税人;农业企业是农业税的纳税人。改革后的农业税不再含土地资产税,只是企业所得税,城乡应该统一税制。什么时候农
民和市民可比月收入达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再讨论对农民收税问题。
鉴于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业企业化困难较大,我们建议免征农业税五年,县、乡、村行政费用由中央财政拨付。为了强化土地管理,土地资产税不免。在这种条件下免税,对小农户影响不会很大,不会产生逆调节效应。当前免税主要是鼓励企业化农场的发展,特别是城里企业到农村去办大农场、办农产品加工厂将受到巨大鼓舞。企业化农场象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样,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期的经济性特区,吸引内外商到农村去投资建场(厂)。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两免三减半力度不够,五年是比较适宜的。
国家投资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
我们应该承认80年代农业的好形势,除了价格推动之外,公社时期大型水利建设的遗产起了巨大作用。近些年旱涝成灾面积不断扩大,说明我们在水利建设上投入不足、遗产耗费破坏得比较严重。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观的转变,粮食安全观也应该转变。把产量安全观转变为产能安全观。国家应该把补贴粮食流通的资金投入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上去,储粮于土、储粮于水、储粮于科技。目前国际粮食价格便宜,我们应该全面放开粮食市场,让市场调节生产和消费,放宽进口粮食的限制,借地种粮,用节省的政府财政补贴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把相当数量种粮农民转化为工程大军,通过转业增加收入。
有人说,21世纪的战争是争夺水资源的战争。这话不无道理。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但又常常受洪水威胁。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建立排蓄结合,明暗结合、地上与地下结合,能够调节水的时空分布的水网体系。关键是把水留在境内,变洪灾为水利。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需要几代人来完成,我国城乡剩余劳动力全部投入这一工程,本世纪也难以完成。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和国力,采取以活劳动投入为主,以工代赈的办法,兴修水利是可行的,一年动用一千万个‘河工’,也是可能的。一个劳动力一年3600元工资,1000万劳动力耗费360亿元。按物耗、人耗比一比一计,物耗也是360亿元。一年下决心拿出720亿元大兴水利,是十分值得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缓和了城市化的压力,又以大量的劳动积累改善了水土资源环境,形成大量固定资产,使土地资本迅速升值。这比多修几条车少人稀、效益不佳的公路要划算多了。
只要有足够的优质的水、土资源、良种等科技要素,粮食安全就有保证。粮食生产周期半年左右,一旦买粮不如种粮划算,本国的粮食很快就会生产出来。况且我们有国家储备,有一定数量的效益高的正常粮食产量,粮食安全是不成问题的。采取这样的粮食安全战略,就可以使农民把农业真正当做一个产业来经营,农业不再是任务农业口粮农业,而是赢利农业。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市场基础就形成了。有利则干,无利不干,小利小干,大利大干,一切按经济规律、经济利益运行。农民才真正摆脱土地、粮食的奴役,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从自在走向自为。
可见粮食观念、政策改变的意义是何等的巨大。
加速中等城市扩容和政府廉租房建设
我国小城镇偏多,大、中城市偏少。目前全国有两万左右小城镇,如果一个小城镇每年能吸收1000个农业劳动力,一年就是2000万个,我们还愁什么?但实际上,小城镇吸纳的劳动力十分有限,农民在小城镇难于找到工作,农工潮连中、小城市都越过,直涌大城市,其中特大城市压力最大。这说明中等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很弱。我们应该优先加速中等城市扩容,为特大城市设置保护带减轻压力。
中等城市主要是指20万到50万之间的地区性中心城市。这种城市积聚了相当的经济能量,人气、市气、辐射力都已开始显现,但由于它们尚处于从小到大的转换阶段。上述两气一力积聚得十分缓慢,城市扩容能力低,吸纳能力差。在这关键时刻,上级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帮助中等城市加速扩容,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战略意义。
投资主要用于城市基础结构建设和居民住宅建设,吸引农民进城、建城、打工、定居。我们应该大量建设政府廉租房,以劳动寿命40年为住宅回收期、定月房租(R=P/40X12),使城市广大工薪阶层和进城农民都能租得起住得起。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卡在了住的问题上,发展住宅建设,顺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并将带动50多个行业的发展,其创造的就业岗位是相当可观的。
加速中、小城市扩容和政府廉租房建设的资金,除了我们上述的土地税来源之外,我还是建议压缩修路的钱来解决。近十几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修路十分重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路已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不用说西部、中部地区,东部发达地区修的高等级公路,效益也不理想,有的连利息都收不回来,浪费了大量资源,对人民现实生活的提高带动不大,是效益期货。而目前城市短缺、住宅短缺、教育短缺、社会保障短缺,投资重点排序无论如何也排不到路上,但人们就是对路情有独钟。这正是财政孤军奋进,民间投资、社会消费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当前加速中等城市基础结构和住宅建设是增加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立竿见影的战略措施。《中国经济时报》 2001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