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山东省设施农业与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及建议
发展山东省设施农业与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及建议
[摘要]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具体体现之一,设施农业技术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产业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回顾了山东省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指出我省目前规模化、专业化设施栽培生产基地基本形成、设施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和完善,并重点对目前山东省设施农业生产中温室的建设及机械设备基本应用情况进行了论述,在机械设备中从土壤耕整地机械到温室及大棚采用的微量灌溉机械、环境监控、植保及卷帘机械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省设施种植和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设施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设施技术不配套、科技含量低、设施产量存在一些质量问题等。
文章给出了加快设施农业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与建议。指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加强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搞好推广服务工作,主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等发展情况,作出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新技术,加强管理搞好配套服务;在不同层面上加强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迅速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对设施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园的指导和管理,根据各类园区的投资主体、建设规模、科技含量、服务区域大小等差异,对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省市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民营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进行不同层次和方法的管理等。
设施农业技术作为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产业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国外得到较大发展。山东省设施农业的发展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较高,先是70年代末开始在一些大城市郊区兴建规模化养猪场,又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以地膜覆盖、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化栽培。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设施农业初具规模。2000年山东省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05.6万公顷,而设施栽培的面积达到了63.7万公顷,比1999年增加19.5%,设施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良好。设施农业已经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施“菜篮子工程”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山东省设施农业的生产起步较早,但真正体现设施农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所起的重大作用,还是从设施栽培特别是设施蔬菜的迅速发展之后,才被人们所普遍关注。山东省以大中小型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栽培已具相当的规模,使山东省成为全国冬春季设施栽培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1、规模化、专业化设施栽培生产基地基本形成
通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山东省涌现出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特色的设施栽培生产基地,这些基地靠规模大,专业化的生产,提高管理水平,开拓市场,从而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山东潍坊、泰安、日照、枣庄、烟台等地都有规模宏大的设施蔬菜和设施果树的生产基地。对于设施蔬菜栽培,根据市场需求,目前在大、中、小拱棚中几乎所有蔬菜都可栽培,并获得了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以寿光为代表的节能型日光温室被省内多数地区所接受,而且多以喜温性果菜类蔬菜栽培为主。日光温室内可成功地栽培番茄、茄子、辣椒、西葫芦、菜豆、虹豆、苦瓜、冬瓜、丝瓜、厚皮甜瓜等十几种喜温性蔬菜。山东省虽然设施果树栽培的起步较晚,但由于全省科技力量较强,果农的接受能力较快,设施果树的栽培面积也已超过了7000多公顷,果树树种、品种已实现了多样化,各树种不同成熟期实现了合理搭配,延长了反季节果品的上市期。
2、设施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和完善
随着设施栽培的不断发展,在大、中、小拱棚栽培技术规范化、配套化的基础上,近几年主要是对日光温室,特别是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的结构及配套栽培技术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组装配套了选用良种、嫁接育苗、起垄栽培、地膜覆盖、CO2施肥、根外追肥,反光幕应用、微滴灌技术、生长调节剂应用等十几项技术。使得设施蔬菜栽培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许多高产的典型,有的节能型日光温室越冬茬黄瓜每667M2最高产量已达到3.04万公斤,番茄达到2万公斤。
设施果树的栽培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引用和借鉴国内外温室栽培的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仿造果树露地生产光照、温度、湿度、综合运用大田栽培中的矮密技术,化学和人工调控技术、促花促果技术、整形修剪技术、肥水管理技术、并提出了延迟栽培技术、预备苗生产技术及不同于蔬菜栽培的各类果树大棚棚架结构,逐步形成了以青岛、烟台、临沂、潍坊、聊城、泰安为中心,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区域性商品生产基地。
3、设施工程技术水平和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
进入90年代之后,山东省设施农业的生产由于有了工程技术人员及农机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组织引导,使进行农业生产的工程设施特别是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1997年由山东省农机局在寿光组织的设施农业现场会上,针对有代表性的寿光第一代冬暖式大棚(日光温室)构造和材料不尽合理、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情况下,推行了冬暖大棚(日光温室)的五项改革:即改立柱竹杆顶棚为无立柱刚架结构,增加光照,提高温度;改土坯墙为砖砌体加保温层,增加棚内面积和温度;改草帘覆盖为轻型保温被覆盖,提高密封性和保温效果;改人工卷帘为机械卷帘,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和光照时间;改大水漫灌为滴灌,节约水源和降低棚内湿度。这五项改革措施对设施工程技术水平和机械化作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经调查了解,2000年全省已建起的375个蔬菜科技示范园中,一部分已符合这五项改革的要求,而且棚内的土壤耕作等作业也使用了微耕机等农业机械。
4、目前山东省设施农业生产中温室的建设及机械设备基本应用情况
4.1 温室的建设 目前仍以单屋面日光型温室建设为主。这种温室仅向阳一面(称为前屋面)覆盖透明材料,一般为塑料薄膜、透光板或玻璃等;其余各面如后墙、山墙,用土夯实成墙,或用砖石砌成,后屋面用秸秆、草泥、砂浆或瓦片等建成;骨架一般用?25×l.2mm的镀锌管作成拱、拉杆,棚内无立柱,装配有卡销、卡槽、钢丝弹簧等标准件组成。夜间覆盖草苫(帘)、保温被等保温,在寒冬、早春低温弱光季节,可采用炉火(电热、油炉热、煤热等)补充加热,给作物生产创造适宜的生长温度,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2 土壤耕整和种植机械
土壤耕整机械,主要有铧式犁、施耕机、开沟机、筑床机、筑埂器、多功能田园耕耘管理机等,用于土壤耕整和底肥深施等项作业。当前有代表性的机具有以下几种;广西柳州蓝天公司生产的1DN型多功能微耕机,配套动力4.4KW,犁耕作业效率400M2/h-700M2/h,旋耕作业效率1100M2/h-2000M2/h;上海生产的小牛牌600N管理机,配套动力4.4KW,犁耕作业效率600M2/h-900M2/h;山东省博兴生产的“华兴”牌多功能耕整机和田园管理机;青岛胶州、潍坊与韩国合资,也生产棚室机械化作业的多功能耕耘机。这些机械正在推广之中。
种植机械,又分直播和栽植机械。目前所用的直播机械如条播机、精量播种机等基本是与多功能田园管理机配套的,而且真正应用的不多。栽植是秧苗育成之后进行,但省内的这项棚内作业还未能使用机械,基本靠人工或简单的器具来完成。
4.3 微量灌溉和施肥
温室及大棚中采用微量灌溉,可达到节水、增产、降湿、提温、省工、高效的目的。微灌--般包括滴灌、渗灌、微喷灌等,其特点是控制水量准确,灌水流量小,土壤水分变化幅度不大,并有兼施液体或可溶性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功能。微灌的输、配水方法大致相同,一般包括有压力水源,过滤装置,干支线输水网,灌水器,施肥罐等。山东省蔬菜设施生产中对滴灌技术已得到农民的认可,而且一个标准日光温室的滴灌设备(国产)投资在1000元左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所以推广速度较快,多数有条件的地区都已在蔬菜和果品的设施生产中采用了这项技术。
温室大棚内的追施肥,又可分为施化肥和气体肥。施化肥,一般用多功能化肥深施枪,将化肥溶解在背负式喷雾器药箱内,通过软管同施肥枪连接,液肥在喷雾器手柄加压下,枪头将液肥注入土壤作物根部,完成施肥作业。这种施肥枪山东已有多处生产和应用。随水施化肥,在微量灌溉中被广泛采用。
施气体肥,就是补充增浓棚室内的二氧化碳(C02)含量,满足光合作用需要,以利增产和提高蔬菜和果品的品质。山东工程学院和解放军二炮研制的化学反应及烧煤CO2发生器,气量可调,安全可靠,简单易行,成本较低,使用较普遍。而且增产效果也比较明显。
4.4 环境监控、植保及卷帘机械 目前山东省棚室内的环境条件监控,仍然依靠生产者的经验、感觉或一些简单的工具开展。如测温室内温度,用温度计;测水分,使用干湿球温度计;测C02浓度,用C02浓度测试计等。虽然能概略的测试或知道一些环境参数,但这些参数的控制完全靠人工进行,也很不准确。高标准及现代化温室中所用的各种传感器及相应的设备实际应用地极少,原因是费用太高、操作难度大和使用维护不便。而大力推广监测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的监控,是今后设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日光温室在寒冷季节必须在透明物上覆盖保温材料,通常是草苫帘和保温被帘。目前在老式日光温室上均采用草帘覆盖,而且靠人工卷帘。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采用机械卷帘,工效可提高5-6倍,采光时间延长一个小时左右。对于卷帘机械,到1999-2000年才得到真正的推广应用,主要有固定式和支臂式两种型号的电动卷帘机。而支臂式电动卷帘机较受欢迎,推广速度较快,比较有代表性的机型有寿光产ZCJL-01A、ZCJLG-01A、JL-QS型和莱阳、莒县的支臂式电动卷帘机,售价在4000元/台左右。
对于植保机械,一些大田用的喷雾器械可以移植到棚室中去。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农药残留量大。个别地区已推广应用了超低量喷雾机和烟雾机等,如南韩生产的ZU-2000型手提式烟雾杀虫灭菌器,国内生产的脉冲式烟雾机也得到应用,效果良好。
二、目前山东设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使山东省的设施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就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二者来说,设施栽培发展较晚,各种不可预知因素太多,相对而言存在的问题更多,经过调查和情况汇总,认为目前设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设施种植业
(1)设施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虽然山东省设施栽培面积已达63.7万公顷,但85%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有些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根本谈不上对设施内温、光、水、肥、气等环境因子的调控,一旦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即受严重冲击。(2)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设施栽培的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尚不完善,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温室每667M2年均用时3600小时以上,按人均管理面积计算仅相当于日本的1/5,西欧的1/50和美国的1/300。(3)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科技含量低。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不规范、缺乏量化指标,栽培管理主要靠经验,致使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一个低水平上徘徊。(4)设施产品质量问题严重。近几年各级政府都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做工作,压缩粮食面积,扩大了蔬菜面积,使蔬菜面积逐年增多。但人们只注重数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蔬菜的质量。例如,由于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早摘早收,甜度差,品味不好,影响其品质;还有的菜农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使蔬菜的农药残留量超标,时有吃菜中毒事件发生。有个别地市发生一家5人吃韭菜中毒死亡2人的严重事件的报道。(5)蔬菜田土壤质量问题严重。据山东省土肥站在一些老菜区测试,鲜菜(特别是叶菜)的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近20倍之多。又据济宁市对三年以上设施大棚菜土测试,土壤的矿物质增多、板结、次生盐质化程度提高、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微生物含量减少,由于土壤质量的下降,影响了棚室菜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6)产后服务问题。随着蔬菜面积和产量的提高,蔬菜产后服务跟不上,特别是有的地方产业化程度不高、信息不灵,菜农盲目种菜,市场流通不畅,没有销路,直接影响到菜农的积极性和经济收入.(7)加工出口问题。全省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蔬菜加工企业的发展,加工出口量亦年年增加,但大多数企业生产加工规模小、加工档次低,仅限于粗初加工水平,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出口国家单一化。例如,由于蔬菜加工产品对日本出口量大,当2001年日本限制中国大葱的进口时,加工企业和菜农的利益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2、设施养殖业
(1)畜、禽舍环控能力差,受季节和气候条件影响明显。山东省工厂化畜禽舍普遍缺乏四季适宜的环境调控技术,抗极端冷热气候能力差,使蛋鸡全周期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20-25个百分点,年产蛋量每只低3-4公斤,猪出栏率低50-60百分点。(2)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山东省工厂化畜禽舍日常管理还主要以人力为主,喂料、清粪、捡蛋以及通风、补光、加热、降温等设备的开关控制还主要由手工来操作,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人均管理畜禽数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水平。(3)畜禽粪便的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工厂化养殖业的关键因素。目前绝大多数畜禽场自净能力很差,粪污处理功能不健全且不完善,甚至不经处理即行排放,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已经引起和形成了畜禽的粪便及废水污染对设施养殖业能否继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加快山东省设施农业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进入九十年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己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通过二十年的发展,山东省设施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体系基本形成,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设施农业生产中不断得到应用。但是从目前山东省的设施农业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上述很多问题。为加快设施农业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的措施及建议:
1、加强设施农业生产的管理和技术指导,搞好推广服务工作
从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和指导的现状来看,八十年代前没有专门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只是由蔬菜等农业管理部门、科研部门结合自身业务指导应用设施技术和产品,开展技术推广工作。自1993年农业部明确由农机化司主管设施农业工作以来,在这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各省市却迟迟未明确这项职能。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在职能分工中,明确规定由山东省农机局负责设施农业工程的管理,但由于缺少经费和技术力量,只是作了一些面上号召的工作,没有真正地开展技术示范和指导,到目前为止个别市地和部分县区农机部门仍末将设施农业列入工作日程。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和指导部门中,大部分人员对设施农业技术掌握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实际上目前设施农业技术的主要推广方式是生产企业建立科技推广队伍,推广自己的产品,这也是今后国家科技推广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外成功的推广模式。但我国多少年来形成的以政府行为为主的推广模式,使广大农民缺乏对企业推广行为的信任,要改变这种认识,还需要一段时间和过程。因此政府部门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培训和提高广大科技推广人员与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从目前来看,部分地区政府领导十分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但对工程设施在生产中的作用还认识不足,许多领导重视建设高标准的温室,树立形象工程,却忽视了面广量大的普通日光温室的技术和设施的推广应用,许多地区和地方常常发生温室冻害等事故,造成损失。有时引进技术和设备也缺乏技术论证,造成资金浪费,比较效益低。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1 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等发展情况,作出统一规划,分类指导
对于城郊和已有基础的设施农业基地,应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发展档次较高的设施模式,有经济实力的单位可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为示范推广打下基础;对已进行设施生产的经济水平一般的县区、乡镇,应认真总结经验,巩固发展,逐步对现有设施条件进行改造更新,提高设施农业效益。无论是哪一类地区,在设施农业发展上首先要注意总结自己的经验,发展有当地特色的设施农业,并把主攻方向放在改进提高现有设施水平和加强管理上,不能脱离实际,一切靠引进,贪大求洋,盲目发展。
1.2 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新技术
应按照符合国情、先进、实用的技术路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搞好新技术推广工作。今后一段时间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重点,一是大力推广传统温室改造技术,按照保温效果好、坚固耐用、透光性强、适于机械化作业,建造成本低的要求进行温室建设。二是推广应用各种温室配套设施与机械,主要是微灌设备、新型保温材料、卷帘机械、气体施肥装置、耕整地机械、各种新型棚膜和遮阳网等新型设施和设备。农机部门对设施农业工程管理的切入点也正在于此。随着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温室、加温降温设备、育苗机械、移栽机械、自动控制设备等也应逐步推广示范。配套设施设备的技术推广工作,应从实际出发,成熟一项,改造一项,推广一项,不可不顾条件的搞一刀切。
1.3 加强管理,搞好配套服务
各级管理部门必须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搞好管理、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工作。要认真做好设施农业的设施设备和技术引进、试验研究、示范推广、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服务工作。设施农业管理部门,要制定出设施农业的技术标准和设施设备应用的技术规范,使我省设施农业尽快实现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我国进入WTO以后,这一点尤为重要。
2、加强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迅速提高综合素质
设施农业是农业高科技的产物,不仅应用了现代的工程技术,也应用了现代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囊括了当今农业先进技术的主要内容,而我国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本上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近几年部分高校开始培养的极少数专业人员也处在研究部门或尚未走向工作岗位,这就造成了设施农业从业人员凭经验管理和经营。目前很多栽培品种只是从大田生产移入大棚温室栽培,产品的品质、产量和病虫害抵抗能力都存在很多问题;设施内的栽培技术多半是沿用的大田栽培技术,指标化、标准化水平不高;栽培设施的构筑多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科技含量低,效果差;设施生产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原始耕作和栽培方式,劳动强度大,用工多,产出少,效率低。这就造成目前设施农业生产商品率低、效益差现状。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还没有掌握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者还没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因此要发展设施农业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使他们成为懂科学、善经营的现代管理者。
2.1 要培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
这是农业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国内部分院校己开设这方面专业,但培训人员少,供不应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应急措施是从目前从业人员中挑选部分事业心强、从事本专业、在本专业具有一定经验、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进行短期培训,进行专业互补。例如,从事农业技术专业的人员要培训提高他们在农业工程、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水平,从事农业工程专业的技术人员,要培训提高他们在栽培技术、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水平,经过三到五年的补充,就可以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接续,同时成为较为全面的高级管理人员。
2.2 在职业高中、职业中专中开设设施农业专业
目前县级以上的行政区都设有与农业有关的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或相关专业,在这些学校里面开设设施农业专业,是对基层从业人员进行的职业培训。因为职业高中和中专毕业生的去向是基层,而基层从业人员又是目前设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经过学习和进行职业培训可以承担起设施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
2.3 对广大农民的培训
普及农民教育是一项大工程,国家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扫盲等活动和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随着农民对科学知识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要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方式,提高全民文化知识水平。指导农民设施农业生产的技术培训,最好采用专题、专项的讲座、现场展示和试验示范等形式。
3、加强对设施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园的指导和管理
随着农业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和农业高科技的发展,九十年代后期,农业科技示范园应运而生。科技示范园在示范农业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部分不顾经济水平、不顾自然条件、一味追求高档次、现代化的科技示范园,并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达到应有的目的,尤其是部分政府领导为赶潮流、追时髦而建造的形象工程,未取得好的效益,相反的是亏本经营。目前我国的科技示范园,根据各类园区的投资主体、建设规模、科技含量、服务区域大小等差异,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县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民营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各类示范园的建设应体现以下原则:
3.1 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 根据农业区划,按照不同的农业生态区域,建造一批代表区域性农业发展的示范园,功能定位是代表同类区域的世界先进水平,达到引进、研究、示范、生产、培训等功能。引进生产设施、作物品种、管理技术,进行研究示范和生产,在取得成功经验后指导全国同类地区生产,并开展培训工作。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的建造应由国家财政投资,在引进技术时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应能代表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3.2 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功能定位应与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基本相同,只是在研究方面应更有针对性,不可盲目引进,贪大求洋,应坚持以国产化设施为主的原则,更加突出生产和示范功能,研究和生产可以相对独立经营。研究方面主要由财政投资,在生产示范方面应采取企业化经营,特别是前期由财政投资的生产型示范园,必须转为企业化经营,突出经济效益。
3.3 县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 功能定位为示范、生产、培训等范围。首先要坚持生产设施国产化的原则,要以生产经营为主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要突出当地特色农业,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可以由财政和承包经营者共同投资,由承包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生产设施投资方面要考虑农民的投资能力,在种植品种方面要考虑到市场消化能力。县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应起到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的真正的示范带动作用。
3.4 民营农业科技示范园 民营科技示范园的功能定位主要是生产经营型,以特色农业为主,政府部门应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其起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
无论哪种类型的示范园要注意突出特色农业、精品战略、品牌战略,大中城市郊区还应突出都市农业、旅游农业,真正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作用。
第二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它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具活力的现代新农业。设施农业是涵盖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园艺技术、栽培技术和管理等学科的系统工程,其发达程度是体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饲养,各类型玻璃温室,塑料大棚,连栋大棚,中、小型塑棚及地膜覆盖,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设施栽培可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增加产量,由于有保护设施,防止了许多病虫害的侵袭,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农药或很少使用农药,从而改善商品品质,并能使作物反季节生长,在有限的空间中生产出高品质的作物。设施农业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汇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高效型产业,不仅成为吸纳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进一步发挥和扩大设施农业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和扩大设施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生产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
一、深刻认识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设施农业技术密集、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高。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可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二)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设施农业产业不仅是城镇居民的“菜篮子”,也是农民的“钱袋子”。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发展设施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手段。
资源短缺和生产环境恶化是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克服的问题,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的综合利用,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循环化和生态化,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四)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优质园艺产品和畜禽产品的供应与消费,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的具体体现。设施农业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明确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我国设施农业产业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我创新,形成了内容较为完整、具备相当规模的主体产业群,已经进入全面提升的发展阶段。发展设施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由初级发展阶段进入中级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扩大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改善设施农业基础条件、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机制。通过优化设施结构,完善配套技术,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设施装备,充分挖掘设施农业生产潜能,实现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多渠道增加设施农业投入,不断加强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机械装备和生产条件的相互适应与配套;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普及推广,推进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集成应用;努力拓展设施农业生产领域,深入挖掘设施农业的生产潜能;切实提高设施农业管理水平,大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生产效益。努力实现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种类丰富齐全、生产手段加强改善、生产过程标准规范、生产产品均衡供应的总体目标,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设施农业发展道路。
三、坚持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原则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淡水和能源等资源严重短缺,发展设施农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着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
(一)坚持优化布局、发挥优势。
要发挥区域品种和产业优势,着力优化区域布局。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统筹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多方面的力量,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设施农业生产潜能,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二)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要根据地区气候、资源、生产方式、种养殖传统等特点,有重点地选择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坚持效益优先,着力提高种养殖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坚持改革创新、建立机制。
始终以实现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并将行之有效的创新成果加快推广应用,促进技术提升,努力探索建立促进发展的长效机制。(四)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扶持。
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要以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提高农民科学生产素质,提高种养殖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生态化水平。四、落实完善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我国发展设施农业,要按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促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落实扶持政策。
要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扶持鼓励设施农业发展。将重点设施农业装备纳入购机补贴范围,加大对农民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要与有关部门协调,加大对设施农业财政、税费、信贷和保险政策的支持,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灾区受毁设施的恢复重建给予扶持,不断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支持设施农业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强宽领域、深层次的协作,积极探索设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实现产业不断升级。(三)制定完善标准体系。
加强设施农业标准建设,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重点加强设施农业建设、生产和运行管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切实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的标准化水平。(四)努力做好技术培训。
要整合资源,争取支持,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把发展设施农业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五、切实加强对设施农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发展设施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一)把发展设施农业摆到重要位置。
各地要把发展设施农业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和严格的责任制度,加强技术指导和调查研究,不断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设施农业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二)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科学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把制定规划与争取各方支持有机结合起来。(三)依法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要深入贯彻实施农业法、畜牧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科技进步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普法力度,提高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环境氛围,落实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依法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四)加强多部门协调配合。
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多部门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坚持农机与农艺结合,在加强设施装备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广农艺技术和健康养殖技术。各级农业、农机、畜牧和农垦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共同促进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五)认真贯彻和全面落实中央及自治区一号文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全委会及市委二届四次、五次全委会议精神,树立和谐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三农,狠抓设施农业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
我市22500亩设施农业生产建设任务全部落实到各旗区,并制定了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引入并推广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及山东寿光设施农业等国内较为科学先进的建设模式,加大了对设施农业的技术服务及资金投入力度,全市共完成设施农业14835亩,建成温室4962栋(0.7亩/栋),大棚4792个。完成蔬菜种植面积21.25万亩,无公害蔬菜11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62万吨,创产值5.4亿元。第三篇:发展特色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特色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特色农业是指各区域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各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一、解决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自九十年代国家对农产品放宽政策,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有了很大的自主权,一度对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农业的发展开始出现了由单一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的问题。由于传统老化的生产模式,以至于到现在,农产品种类少、品质差、销路窄、价格跌,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造成了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丰年,出现了总量供大于求、销售困难、价格下跌的现象,国家虽有粮食收购保护,但生产成本的急剧升高,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仍然是农业面临的主要困境。
中国入世后,农业市场进一步开放,关税进一步降低,“质优价低”的国外农产品的冲击,成为了农业生产以及令各级政府头痛的问题。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一部分被二、三产业吸纳,而相当多的农民工处于半失业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或者叫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也是当前农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伴随农业发展而出现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渴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农业。
近年来,在市场的影响下,我区农民积极种植特色农产品,但仍处于“提篮小卖”水平;有集约经营,但规模不大;有特色品种,但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有加工转化,但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小农户经营方式生产,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气候。
从农民收入的结构分析,2012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238元,经营性收入 元,财产性收入 元,转移性收入 元。务工收入占比重大,反映出农业生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不高,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农业效益提高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
目前,农业生产派生出来的压力及面临的发展压力如何解决?如何破解?纵观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是目前农业破解难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二、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
特色农业的发展既存在有利条件,也有“先天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特色农业的发展。
其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成为 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
其二,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种植业比重过高,农业结构趋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其三,农业科技弱化,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我区农业科技人员每万亩不足2人,农民对农业科技进步认识不足,科技成果难以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影响了高科技农业的普及和发展。
其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得农业劳动力逐渐消减,耕作传统管理粗放。
其五,意识落后,阻碍发展。观念上仍然处于注重产量,不求质量;缺乏风险投资意识和竞争意识。
其六,生态环境有日趋恶化趋势,使农业生产规模和作物品种质量下降,培育优质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率受到制约。
此外,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商品转化率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都为发展特色农业设置了重重阻碍。
三、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之“特色”,就 是要以自身条件为基础,搞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但这种特色农业,首要问题就是要适应市场所需。没有市场,多么“特”的产品,也产生不了价 值和效益。比如,龙城桃花、新店草莓,实现了水果丰产和观光旅游双重创利。这些都是立足自身优势,应市场需求而诞生的“特色农业”。
2、坚持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特色农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对农业和农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一种经营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和农户的纽带关系,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化经营能大大减轻对固有资源的依赖性,尤其对气候地理条件的依赖性,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能够确保产量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市场由于需求波动而产生的风险。目前,在发展特色农业中尤其要扶优扶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专业技术协会,延长农业的生产链条,推动农业生产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的转化率,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在其产业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集合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形式。通过标准化的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确保农产品安全,强化品牌效应,将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长期目标。
3、以知识化、技术化支撑,发展特色农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特色农业,离不开高效的信息科技服务体系。在投入基础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大发展“软件”和技术上的投入力度,成立农业信息化网络中心,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为全区特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科学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做到信息共享和互通。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分散的、互不联系的小农户个别生产和经营活动转化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加强对农业的科技培训力度,使之接受和掌握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4、走规模化经营路子,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要没不行。有规模,分散的、单一的、提篮小卖式的生产方式,注定农业特不起来,人均土地的家庭经营模式不利于特色农业发展,无论是涉及规模化养殖、种植、上加工、办市场,都需要土地的调整组合。因此,必须实行土地使用权流转,为形成适度规模创造条件。当然,土地流转要坚持条件、自愿、已发、有偿、规范的原则。
5、转化思维模式,发展特色农业
政府要从科普宣传、文化教育各方面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引导,解放思想,转换思维改变人们已经根深蒂固的观念。脑筋变了,农业才能“新”和“特”。
6、加快“三化”协调进程,提高农民收入 要从长期以来的“就农说农、以农支农”的传统模式转向“以工促农、以工兴农”的新模式,坚持走产业、城镇融合发展的道路。产城融合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空间和就业部门的双重转变,从而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第四篇: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建设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是我们县“四大转型”加强农业发展的方向,如何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为了农业健康持久的发展,理应首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此建议:
一、加强农村水利基础建设
十年九旱我们临汾市的气候特点,所以要想保障农业持久发展,农民增收,则须在抗旱上下功夫,除合理利用地表水库和降水外,地下水利用还要科学节约,那么,节水工程建设显的尤其重要,因此要督促水利部门新增节水设施,更换陈旧的地下水管,提倡薄膜覆盖,利用一切节水技术,使农民增收。
二、电力设施配套应及时到位
在农业生产中,电力设施配套又是一个难题,新钻井上变台困难,并且收费太高,养殖大户上电不及时,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应尽快和电力部门沟通,合理解决这个难题。
三、通村路和田间路建设缓慢,不利于农业大规模经营 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发展是我县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而因为部分通村路尤其是田间路不畅、偏窄,造成大机械
无法正常驶入工作,给农业发展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应采取政府干预,让每村拿出针对性方案,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给村民一个宽松的生产空间。
我认为,只有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我县在农业发展上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为农民增收提供基础保障。
第五篇:设施农业发展措施
设施农业发展措施
今年以来,xxx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和部署,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多措并举助推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切实抓好设施农业,全面落实养殖暖棚建设任务,xxx乡把设施农业建设列入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通过与乡村干部签订目标责任书,进一步靠实了责任,紧盯任务抓落实。
二是整合资金,齐抓共管。全乡上下积极争取“双联惠农”贷款政策机遇,鼓励和支持涉农资金向设施农业倾斜,形成资金合力,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选树典型,优化布局。不断提高现有养殖小区的经济效益,从规模养殖中要效益,加快推进养殖规模化发展进程,同时进一步优化养殖产业布局,全力打造规模化养殖小区,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