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养蜂业概况及其发展前景
河南省养蜂业概况及其发展前景
河南蜂业概况
一、悠久的蜜蜂文化
中华蜜蜂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我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发现。贾湖遗址是距今9000年前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由中科大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04年12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贾湖遗址联合考古报告证明,贾湖先民已经开始酿酒,其成分主要是蜂蜜、稻米、山楂、葡萄等,古人已经掌握添加蜂蜜自然发酵酿酒的工艺,也开创了华夏文明的蜜酒文化之源。河南舞阳贾湖为代表的文化遗址和郑州、洛阳、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就是伏羲、女娲以及皇帝族的文化遗存。华夏人类文明的源头就与华夏蜜蜂文化的源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女娲部落从事蜜蜂产品的采集,而伏羲部落从事蜜蜂产品的加工,9000年前就已经酿造出世界上最古老的蜜酒。
二、我省蜂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偏东地区,黄河中下游。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 6.7 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4%),2008年底总人口9918万人,居全国第一。我省平原广袤,大河纵横,气候温和,交通便利,蜜粉源植物种类繁多区分布集中,发展养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河南现已成为主要的蜜蜂产品商品基地,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发展养蜂业的自然条件
河南省蜜源植物种类多,面积大,分布广,花期长,是蜜源条件较好的省份之一。从早春3月的榆、柳花期到晚秋10月的野菊花,全省蜜源花期长达8个月。其
中能提供商品蜜的主要蜜源植物有刺槐、泡桐、枣树、芝麻等十几种。全省现有成片分布的刺槐林23.3万公顷,平原种植刺槐 6.5亿株。刺槐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集巾成片的林带主要在豫西山区及黄河故道区。刺槐花期 7-10天,本地刺槐流蜜期从4月中旬至5月中旬将蜂群适时进行转地,在省内可连续采2-3个花期。丰年,群产蜜可达30-50kg。泡桐是本省特有的主要蜜源植物之一。它开花早,泌蜜多,分布集中。全省农田间种的成年林有 5 万多公顷,在四旁种植的有 4.1亿株,集中分布在商正、开封、郑州、许昌五地市,以农桐间作为丰要栽培方式。本省广为种植的泡桐品种较多,花期交错,从4月中旬始花到5月中旬结束。—般年景,每群蜂可产蜜15-20kg。
本省是全国最大的芝麻蜜源基地,播种面积19.8万公顷左右,7 月中旬开花,不同品种花期前后铅外,持续到8月下旬结束,历时40多天。一般年景,每群蜂可产蜜15kg左右,高者可达40kg。
丰富的蜜源为河南养蜂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短途转地一年可赶4-5个主要蜜源花期,使河南成为全国较理想的养蜂地区之一。本省各种主要蜜源植物总面积约200万公顷。据计算,贮蜜量约18万吨,每年可为社会提供商品蜜6万吨左右,相当于现在年产量的3-4倍。油菜、紫云英花期可载蜂80万群,产商品蜜1.4万吨;刺槐花期可载蜂70-120万群,商品蜜产量约在1.1万吨以上;枣树花期可载蜂40万群,产商品蜜8000吨以上,芝麻花期载蜂70万群,产商品蜜8000吨6荆条花期载蜂30万群;棉花花期载蜂100万群;泡桐花期载蜂20万群,其它主要蜜源花期载蜂180万群次,按每群蜂年利用4个主要蜜源花期计算,全省可饲养蜜蜂140万群。
我省养蜂业现状,存在的问题
截至目前,我国的蜂群数量已达820万群,成为世界第一大蜂群拥有国,蜂群数量占全世界的1/8。我省拥有丰富的蜜源,蜂蜜年总产量为2.53万吨,蜂蜜产品年出口1.6万吨,居全国第二,蜂蜡年产量3000吨,居全国第一。蜂群的饲养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补助饲养:即在蜜源缺乏时所进行的人工饲喂。其方法有:①补饲蜂蜜。可用蜂蜜加温水二成稀释(结晶蜂蜜,需稍加水煮溶)。稀释后的蜂蜜,可采用灌脾的方法或者倒人框式饲养器内饲喂蜜蜂。②补饲糖浆。糖浆是以白糖加水五成,经加热充分溶解后凉至微温,最好在糖浆中加入0.1%的柠檬酸,以利于消化和吸收,此时不宜用红糖。
2、奖励饲养:在蜂群繁殖期和蜜蜂生产期所进行的人工饲喂。一般给少量60%蜜液或50%的糖浆,早春时隔日1次,以后消耗增加,可每天1次,时间从流蜜期前40天起,直到外界有大量蜜粉采人为止。每框蜂每次奖励50~100克糖浆即可。
3、饲喂花粉:目的是补充蛋白质饲料。在越冬后期及早春,补给前一年秋季保存下来的花粉,也可用黄豆粉代替。饲喂方法如下:
(1)液喂。将花粉加糖浆10倍,煮沸,待凉后放人饲养器内饲喂。
(2)饼喂。将花粉或代用花粉加等量蜂蜜或糖浆,充分搅拌均匀,做成饼状,外包塑料纸,两端开口,置于框梁上供蜜蜂采食。此法遇寒流时,经常采用。
4.饲喂水分及盐类:①水分。一般每一蜂群每天需采水200~300毫升。在饲养器内盛水或在纱盖上放湿毛巾,供自行采水。②盐类。在糖浆中加入l%的食盐即可。
蜂群的管理方式因季节的不同要做出调整:
1、春季管理:①促进蜜蜂飞翔排泄。巢中央温度提高到33~35℃,要有足够的蜜粉源或奖励饲养,及时打开箱盖和保温物,使其出巢飞翔排泄。②蜂巢的保温。排泄后即进入繁殖期,必须采取人工保温。紧缩蜂巢,密集群势。多群同箱饲养,箱内、外保温,北方直到4~5月份。
2、流蜜期的管理:①初期调整和组织好采蜜群。②保持强群采蜜。控制蜂王产卵,可用隔王板将蜂王限制在巢箱的一区或巢箱中。断子取蜜,可在大流蜜期前5天,从采蜜群中提出蜂王和1~2张脾蜂另组小群,第二天给采蜜群诱人一个成熟王台,可大大提高产蜜量。注意小群管理。对于那些不能采蜜的弱群,应创造条件,促使群势迅速发展。在适当采蜜的前提下,要抓好繁殖,以便补充群势。
3、秋季管理:①培育新王,更换老劣王。②培育适龄的越冬蜂。适龄越冬蜂系指在越冬前羽化出房,仅进行过二三次排泄飞翔,没有做过哺育和采集工作,未分泌过王浆的幼蜂。为了使越冬蜂能安全越冬,必须控制流蜜期以后出生的幼蜂出生,以保谭蜂群的群势。控制的方法是在流蜜期肋一定时候迫使蜂王停止产卵。③适时早断子。在培育越冬蜂的后期,先采取蜜粉压脾,用蜂蜜浇2~3次,这样蜂王就会停产,同时将蜂群搬到阴冷的地方,将蜂路扩大1倍,并从蜂巢中提出花粉脾,撤出保温物,即可提早断子。
4、冬季管理:①调节巢门。巢门高6~7毫米,宽60~70毫米为宜。②防蜂蜜结晶。加强保温,或由巢门向箱内塞一些湿棉花球,以减少通风。③北方室内越冬。应在水结冰,大地未积雪之前人室,人室时,蜂箱在室内应离墙20厘米,第一层离地40厘米。室温保持在0~2℃,湿度保持在75~80%之间。目前养蜂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但不是养蜂强国,就以我省为例,我省拥有丰富的蜜源,蜂蜜年总产量为2.53万吨,蜂蜜产品年出口1.6万吨,居全国第二,蜂蜡年产量3000吨,居全国第一。但由于生产、加工、贸易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蜂产品的质量,致使经济效益低下。由此可见养蜂业还存在一些亟待
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标准化规模生产程度低。养蜂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蜂场规模小,蜜蜂良种化程度不高,蜂螨、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综合征等疫病还比较突出,蜂群健康状况、蜜蜂育种以及机械化生产水平较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蜜蜂授粉增产的意识不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对蜜蜂授粉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宣传力度不够,专业性授粉蜂群数量较少,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普及率不高。目前,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流蜜期喷洒的部分农药对蜜蜂毒性较大,由于蜂农不了解农药使用情况,造成蜜蜂大批死亡,给养蜂业造成较大损失。三是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部分蜂药使用不规范,蜂产品质量和检测检验标准还不完善,市场监管较为薄弱;加工企业总体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个别企业还存在追求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四是养蜂业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部分地方养蜂管理机构逐渐弱化,养蜂行业组织发展还比较滞后,技术推广、维权服务、产销衔接等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养蜂者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此外,养蜂条件艰苦、设施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人不愿从事养蜂业,养蜂人员老龄化现象凸显。
发展前景
养蜂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产业。它是维持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链环,同时又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1、我省养蜂生产资源丰富。蜜粉源植物595种,总面积约200万公顷。至少可容纳约150万群蜜蜂,目前我国饲养蜂群数只有820多万。
2、蜂产品市场前景较好,有价格优势。,国内市场潜力大,迎合消费趋势。目前我国生产的蜂蜜就是全部内销都无法满足消费需求。且我国蜂蜜外销价格较其他国家每吨低100-300美元,利于开拓海外市场。
3、蜂业的产业基础较好。自80年代以来,我省蜂业管理得到加强,商品基地建设、蜜蜂育种、养蜂科研、教学、蜂产品流通、加工体系初步建立。蜂业行业社团的作用得到发挥,养蜂生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4、养蜂人才优势。60年代开始,河南农业大学、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后分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郑州畜牧兽医专科学校两校)分别设立实验蜂场,在畜牧系、植保系、园艺系开设养蜂选修课程;1989年开始,河南农业大 学、河南职工技术师范学院分别开设了生物资源利用专业,内设养蜂专业课,为社会培养养蜂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巍.刘先蜀[期刊论文]-中国蜂业2006(02)
2、《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
3、吴黎明.彭文君.吉挺.刘福秀[期刊论文]-中国养蜂2005(04)
4、杨冠煌[期刊论文]-昆虫学报2005(03)
5、《全国养蜂业十二五规划》
第二篇: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概况
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概况
作者:北京大件运输文章来源:http:///
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物流行业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驱使下发展起来了。在物流行业中,大件运输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项目,它关系着物流的发展进度。下面我们北京大件运输主要给大家讲讲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
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另一方面,受到国内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崛起的冲击,这两方面的因素都给物流行业的发展创造出了有利的条件。
现在,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各级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物流行业的重要性,也开始大力发展物流,引入了先进的物流理念,推动了物流行业的不断前进。
物流行业的发展,也间接地对大件运输行业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件运输在一些重要工程项目中是很关键的,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大件运输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这样对规范物流行业的运输制度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物流行业不断向前进,而物流行业的飞速前进又给大件运输行业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总体上来看,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很好的。北京大件运输http:///
第三篇:遵义概况及中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遵义中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遵义位于贵州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度的东斜坡北段,西北部与四川接壤,是黔北交通枢纽,西南地区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下辖2区2市10县,面积为3.1万km2,人口总数为730万,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遵义会议和国酒茅台而闻名。
遵义海拔在1000-1500米左右,最高2227米,最低221米,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季风环流交替,属典型的温暖、湿润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极端最高温41.3℃,极端最低温-9℃,年平均气温12.6-13.1℃,光热水气条件较好,适于众多物种生长。全市共有中药材品种2140种,其中植物中药材2048余种,资源量12万吨,动物类药材56种,资源量约17吨;矿物类药材18种,蕴藏量约600万吨,真菌类药材资源18种。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指导下,遵义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药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药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药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近五年的努力,建成了15个地道、大宗品种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5万亩。一批企业相继开展了杜仲、金钗石斛、吴茱萸、白及、天冬、黄精、半夏、洛龙党参、金银花等GAP基地建设。全市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达14家,1家中药饮片企业,在建中药饮片企业2家,生产线54条,2005年全市制药企业产值达7.1亿元。全市拥有一批与药相关的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和重点实验室,以制药企业为龙头的药业产学研体系已基本形成.
第四篇:新能源发电技术概况和发展前景
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前景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支持了19和20世纪近200年来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持续增长的大量消耗,不仅使人类面临资源枯竭的压力,同时更感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威胁。目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可再生能源丰富、清洁,可永续利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新能源 发电技术前景
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人们认识到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几亿年形成的矿物质燃料储量是有限的,地球自净化的环境容量也不是无限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人类过度消耗能源的同时,严重地污染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空间,能源与环境是进入21世纪必须考虑的四大难题之首--能源、环境、人口和粮食。节约能源,抑制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保护环境,净化人类生存的有限空间;开发与利用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带来在环境及价格上均有竞争能力的能源革命。既满足人类当前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一“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当前和未来共同遵循的迫切问题。
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海洋能等。199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18%,预计到2050年将达22%,到21世纪末,将达到33%,即11G吨标煤。因此可以说,21世纪是可再生能源世纪。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已经开始大规模利用的新能源是风能、太阳能、沼气、燃料电池这四种。现有的新能源发电方法很多,其中有:地面太阳能发电、卫星太阳能发电、地面风能发电、高空风能发电、地壳热能发电、岩浆热能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海水温差发电、核聚变能发电等等。由此可见,人类对新能源发电方法探索,已处在全方位、高科技、重资金投入的时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一种可以解决人类能源需求的新能源发电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展了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工作,到目前为止,除水电外,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生的总容量已经接近4×104MW,占全世界总装机容量的1%。其中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8×104MW,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近的1×104MW。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欧盟都制订了相关政策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
我国自然能资源非常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然而,由于技术、资金以及政策引导等方面的原因,新能源的开发步伐明显滞后。至2000年底,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约为33×104kW,只占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0.4%。因此,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太阳能作为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方式之一,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是世界上太阳能发电技术开发较早的国家,太阳能槽式发电系统已经积累了10多年联网营运的经验,1×104kW塔式和5~25kW盘式太阳能发电系统正处于示范阶段。法国、西班牙、日本、意大利等国太阳能发电的应用也有一定发展。太阳
能光伏发电最早用于缺电地区,从80年代开始,联网问题得到很大重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建成多个兆瓦级的联网光伏电站,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约1×103MW。我国的太阳能电池制造水平比较先进,实验室效率已经达到21%,一般商业电池效率是10%~13%。已建成1座光伏电站,容量约40MW。其中容量最大的是1998年投运的西藏安多100kW电站。太阳能发电项目正在启动,计划在拉萨建立一座35MW的鲁兹型太阳能电站。在我国太阳能发电主要以光伏发电为主,近年来,我国通过国陈合作.光伏发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据统计,到2001年我国的太阳电池年产量已达4 M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3MW,此后陆续建成了一些新的生产厂,使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增长,到2002年底我国的光伏系统累计的装机容量达40 MW,但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还仅仅处于少量的试生产阶段。虽然我国的光伏生产和开发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投人太少,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应用系统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市场发展迟缓等,另外目前我国的太阳能发电还处于中小规模利用阶段。
人类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另一条有效途径。燃料电池电池发电。燃料电池(Fuel Cell: FC)是一种新型的发电方式,与传统的火力发电等方式比它具有效率高、噪声低、污染低等优点,发电效率可达60%一70%,是迄今为止发电效率最高、污染物排放最少的化石燃料发电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不仅可直接用作分散电源,安装在用户附近节省输变电投资。未来可建成以煤为原料的大型中心电站,被视为21世纪很有发展前途的高效清洁的发电方式之一。美国每年投资数亿元开发燃料电池,掌握了许多最先进的技术。日本也大力开展燃料电池及发电技术的研究,仅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发电装机就已超过30MW。加拿大、韩国以及欧洲许多国家也在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PAFC是技术最成熟、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燃料电池,其价格已降至1500美元/kW。已有数百座PAFC型电站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投入运行,容量最大的是东京电力公司的五井电厂(11MW)。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PEMFC燃料电池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燃料电池技术列入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和中国科学院”“九五”"应用研究与发展重大项目,其研究目标直指国际水平。
风力发电是新能源中技术最成熟的、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随着利用风能发电的技术逐渐成熟,其发电成本已可以和常规能源相比拟了,在美国其上网电价5美分,而其他国家大体上也是如此。风力发电经历了从独立系统到并网系统的发展过程,大规模风力田的建设已成为发达国家风电发展的主要形式。目前,风力田建设投资已降至1000美元/kW,低于核电投资且建设时间可少于一年,其成本与煤电成本接近,因而具有很大的竞争潜力。世界上最大的风力田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年发电约221×108kW·h。全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7706MW。美国将在俄勒冈州至华盛顿州沿线建立一个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德国计划30年后用风力发电取代核电,风发电在德国供电系统中的比重将占到25%。我国独立风电装置有10多万台,总容量20MW左右,80%以上在内蒙古。80年代中后期以来,联网风电场建设迅速发展,全国共建成20个联网风电场,容量234MW。新疆达板城风电二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联网风电场,我国自行研制的7.5MW风力发电机组已经投入运行。同时国产化风力机组的开发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国风力发电成本仍然较高,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几乎都是引进的。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能够自行研制和开发容盆从100W--l0kW共约10个风力发电机组品种,累计保有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一位,与国外同类型机组相比,具有启动风速低、低速发电性好、限速可
靠、运行平稳等优点,而且成本低,价格便宜。但在外观质量、叶片材料的应用和制作工艺水平上以及在较大容量的离网型机组的生产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发展风力发电的三大支柱是:技术、政策。投资。可以期望,进入新的世纪之时,风力发电会得到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与环保的保证。
地热电站既没有燃料运输设备,也没有庞大的锅炉设备,所以也气对环境的污染,是比较清沽的能源。地热发电站发电后排出的热水,可供诸如采暖、医疗、洗涤、提取化学物质和农,业养殖。地热发电成本较水电、火电都低。地热发电是以地下热水和蒸气为动力源,其基本原理与火力发电类似。地热发电的相关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进入了商业化应用阶段。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盖塞斯地热发电站,装机容量达2080MW。菲律宾的地热发电装机容量也高达1050MW,占该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15%。目前全世界地热发电站约有300座,总装机容量接近1×104MW,分布在20多个国家,其中美国占40%。我国地热发电站总装机容量30MW左右,其中西藏羊八井、那曲、郎久三个地热电站规模较大。目前我国共有八座潮汐电站建成运行,容量5.4×104kW·h,最大的是80年代建成的浙江江厦电站,装机容量3.2MW。
城市垃圾发电是3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最先利用垃圾发电的是德国和美国。目前,美国垃圾焚烧发电约占总垃圾处理量的40%,已建立了几百座垃圾电站,其中底特律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日处理垃圾4000t的垃圾发电厂。日本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发展更快,垃圾焚烧处理的比例已接近100%。生物能发电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蔗渣/稻壳燃烧发电、稻壳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等技术已得到应用,总装机约800MW。深圳垃圾发电厂已运行了七年,为垃圾发电在我国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将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带来新的希望和契机。
潮汐是指海水时进时退、海面时涨时落的这种自然现象。潮汐的最大潮差为
8.9 m,据计算,世界海洋潮汐能或费量约为27亿kW,若全部转换成电能每年发电t大约为1.2万亿kW•he MP发电与水力发电的原理基本相似.目前,世界各地已建成了许多潮汐电站,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法国的郎斯电站,装机容量240MW。规模较大的还有加拿大的安那波利斯电站、中国的江厦电站和幸福洋电站、原苏联的基斯洛电站等。2003年4月,英国科学家在德文郡北部距离海岸1.3 km的海洋中,建造了世界第一座潮汐发电站。这台潮汐发电机采用单转子发电系统,装有一个直径11m的叶轮,工作时可产生300 kW的电力。
中国的煤炭资源以及开始显现枯竭迹象,而且煤炭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不利于环境保护,寻找替代能源 及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新能源的开拓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到2020年中国年需用煤量为40亿吨。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1145亿吨,按照目前能源的消耗速度,中国已探明的煤 炭储量仅能维持30年的消耗。寻找可替代能源及开 发可循环利用的能源将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从2003年开始,政府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小 水电、生物质能的发展,以期改变对传统能源的依 赖。经过7年的高速发展,各种新能源的发展呈现出不同态势。
太阳能发电目前最大的问翅是成本昂贵,约为火电的6一8倍,提高转换效率、降低成本是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的关键。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虽高,但成本难以大幅度下降,而商效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是降低光电池成本的另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据估算,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可大体与火电成本相比拟,那时,光伏发电进入规模发展期。在我国,按照国家计委制订的“光明工程”计划,2010年解决2000万人口的照明和用电,光伏总容量将达到300 MW,到2015年将开始大规模发展并网式光伏系统。另外,随着人类航天技术以及微波输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设想可望得到实现。由于空间太阳能电站不受天气、气候条件的制约,其发展显示出美好的前景,是人类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另一条有效途径。
我国然料电池发电的发展应以优先发展能组成大容量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能以煤气为燃料,并具有降低造价潜力的高温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即选择MCFC和SOFC为我国电力系统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MCFC和SOFC各有特点,都有各自适用范围和发展潜力,但目前均未达到商业化。MCFC适合与底部热回收系统组成热电联供,SOFC则适合加压运行扩底部采用燃气轮机和余热回收系统,组成高效率的复合循环发电系统。随着氢能技术发展,PEFC在移动电源、分散电源、应急电源、家庭电源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和市场潜力。AFC不适合民用发电,PAFC技术目前已趋于成熟,与MCFC, SOFC和PEFC比较,技术已相对落后,这4种燃料电池不应作为开发的方向。
中国风力资源极为丰富,风能发电很可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在今后能源产业中起到领军作用。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员朱瑞兆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风能资源仅次于美国 和俄罗斯,居世界第 三。已探明的中国风 能理论储量为32.26亿 千瓦,可利用开发为2.53亿千瓦。风能如果 能够全部利用起来,将满足当前能源需求 的近四分之一。
陆上风电市场化 竞争效果显著,规模经 济引领风能成本大大下 降。中国风能市场从2003年开始推进市 场化运营,经过7年的高速发展,陆上风 能已经全面开发。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内 蒙古、新疆及东北地区等一级城市的风 力发电的招投标及建设工作已经完成。目前风能开发工作已经开始向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二三级城市发展。海上风能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将成为未来5年的投 资热点。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近海风资源,我国近海1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约14.9亿千瓦。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发达,能源紧缺,开发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将有效改善能源供应情况。
国际在线消息:能源专家们认为,环保的地热发电将在今后有强劲的发展前景。地热发电成本与其它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相比是有竞争力的,而且在发电过程中不产生废水、废气等污染,所以它是一种未来的新能源。另一个好处是,地热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并能随时随地被利用。
垃圾发电的种种优点已经得到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垃圾发电将成为阳光产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不过,垃圾焚烧发电造成的二次污染也不容忽视。有专家指出,垃圾燃烧不完全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致癌物质,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还会造成空气污染。因此,进行垃圾发电必须符合技术和环保双重要求。由于目前一些城市环卫部门一级垃圾分拣较为粗糙,造成一些建筑垃圾中的塑料等材料与少部分医疗垃圾也进入了垃圾发电处理场,使得焚烧中二恶英等有毒气体超标,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严格执行排放标准不容忽视。我国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过工业革命以来100多年的变迁,全球已形成了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目前,化石能源消费占到全部能源消费的88%。这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方式,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突出表现为资源的有限性与消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孙云莲,,新能源及分布式发电技术,2009年11月 国电招标网,新能源发电的储能技术,2008年11月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2007年1月 黄其励,21世纪发电新技术,2003年12月 中华商务网讯 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最新进展,2002年2月 新能源发电技术 新能源发电,供电配电,电气技术,土木在线社区
第五篇: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沁水养蜂业
一、产业名称:蜜蜂养殖业
二、产业县域发展现状
沁水县是山西省养蜂第一大县,2013年蜂群存栏33252箱,蜂蜜产量1330吨,蜂业总产值1662万元(蜂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2.2%),养蜂数量、蜂产品产量、蜂业总产值多年来一直稳居全省首位。
三、产业历史文化及产业地域优势
养蜂业是沁水县最具特色的传统养殖业之一,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沁水就成为山西养蜂名县,山西农科院、山西农大等科研院所养蜂科技人员,曾长期驻扎沁水开展养蜂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给沁水培养了一大批农民养蜂技术能手,为沁水成为全省养蜂第一大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沁水蜂蜜以其优良的品质被外贸部门确定为优质免检出口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沁水养蜂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巩固提高和稳步增长三个阶段。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养蜂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单产水平和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养蜂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1.养蜂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发展。我国养蜂生产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发展较快,处于快速上升阶段,1988年全国蜂群数量达到780万群。之后进入了10多年的调整巩固期,2000年全国蜂群数量下降到680万群。近年来,我国养蜂生产开始稳步回升,2009年全国蜂群数量达到820万群,蜂蜜产量上升到40万吨,蜂王浆和蜂花粉产量均超过4000吨,蜂胶350多吨,养蜂业总产值达40多亿元。
2.标准化饲养和区域化发展进程加快。各地不断创新蜜蜂饲养方式,更新养蜂机具,加快生产科技推广,加强疫病防控,养蜂业标准化规模饲养发展很快。全国蜂群平均单产由1999年的31千克增加到2009年的48千克。浙江、四川、湖北等传统养蜂大省的饲养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浙江省养蜂业产值在全省畜牧业中居第三位。黑龙江、吉林等新兴养蜂基地迅速崛起,蜂群饲养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蜂产品加工能力和出口数量大幅提升。近十几年来,我国蜂产品加工逐渐摆脱传统的作坊生产模式,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明显增强。蜂蜜、蜂王浆等传统产品加工稳步发展,蜂花粉、蜂胶等新产品不断推出,蜂产品花色品种和数量日益丰富。全国涌现出一批出口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009年,我国出口蜂产品金额超过10亿元,比1999年增长80.3%。
4.养蜂业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作物增产作用进一步增强。养蜂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按照一个家庭蜂场饲养100群蜂,正常年份每群蜂纯收入约300元计算,每户年收入可达3万元,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目前蜜蜂授粉业发展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北京、浙江的设施农业授粉,内蒙古的向日葵授粉,广东、福建的荔枝、龙眼授粉等已初具规模。通过蜜蜂授粉,使油菜、棉花、油葵、草莓、苹果、白莲等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品质显著改善。据测算,全国每年通过授粉使农作物增产产值达500亿元。在养蜂业的发展进程中,各地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加强国内蜂产品市场开拓,不断扩大消费市场;以蜂产品质量安全为保障,重点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以产业化发展为突破,重点加强行业组织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养殖加工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存在问题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但不是养蜂强国,养蜂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标准化规模生产程度低。我国养蜂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蜂场规模小,蜜蜂良种化程度不高,蜂螨、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综合征等疫病还比较突出,蜂群健康状况、蜜蜂育种以及机械化生产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蜜蜂授粉增产的意识不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对蜜蜂授粉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宣传力度不够,专业性授粉蜂群数量较少,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普及率不高。目前,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流蜜期喷洒的部分农药对蜜蜂毒性较大,由于蜂农不了解农药使用情况,造成蜜蜂大批死亡,给养蜂业造成较大损失。三是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部分蜂药使用不规范,蜂产品质量和检测检验标准还不完善,市场监管较为薄弱;加工企业总体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个别企业还存在追求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四是养蜂业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部分地方养蜂管理机构逐渐弱化,养蜂行业组织发展还比较滞后,技术推广、维权服务、产销衔接等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养蜂者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此外,养蜂条件艰苦、设施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人不愿从事养蜂业,养蜂人员老龄化现象凸显。
(三)养蜂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应当看到,我国养蜂业从业人员众多,蜜源植物丰富,蜜蜂授粉和蜂产品市场消费量巨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市场消费方面。2009年我国人均蜂产品消费量为0.3千克,部分城市居民和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上还没有消费蜂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人均蜂产品消费量将继续呈增长趋势,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很大。按照2000年至2009年蜂产品消费年均增长4%推算,2015年人均蜂产品潜在消费量将达到0.35千克,届时按照全国人口14亿计算,则需要50万吨蜂产品,蜂产品生产量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30%。近年来,我国蜂产品出口数量增长缓慢,但贸易额增加较快,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保持这种趋势。随着国内需求不断增长,蜂产品生产增加部分主要销往国内市场。
2.蜜源植物承载量方面。目前,我国饲养的蜜蜂70%为西蜂,30%为中蜂。平原地区(农区)以饲养西蜂为主,山区(林区)则以饲养中蜂为主。到2015年,按照每群蜂生产50千克优质蜂蜜计算,生产50万吨蜂蜜需要饲养1000万群左右的蜜蜂。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林业局统计,2008年我国主要的农业类蜜源植物约为28.5万平方公里,林业区经济林种植面积约为20.2万平方公里,理论可承载5000万群蜜蜂,即使实际利用率按照30%计算,我国现有的蜜源植物也完全能够承载1000万群以上的蜜蜂。
3.蜜蜂授粉方面。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目前我国蜜蜂授粉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今后将蜜蜂授粉作为商品化、专业化的产业,建立健全蜜蜂授粉配套服务体系,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业效益,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策扶持,着力改善养蜂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转变养蜂业发展方式,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养蜂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坚持发展养蜂生产和推进农作物授粉并举,加快推动蜜蜂授粉产业发展;以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强蜂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蜂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积极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增效,努力实现养蜂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发展养蜂生产和促进农业增产、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强化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的功能。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制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引导资金、技术、人才投入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对行业发展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健全相关法规与标准,营造养蜂业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质量至上,推广先进适用饲养技术,严格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监督管理,落实各环节的质量负责制度,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发展目标
——蜂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15年,全国养蜂数量达到1000万群,其中西蜂650万群,中蜂350万群。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稳步增加产量,力争蜂蜜产量达到50万吨。
——生产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到2015年,年饲养100群蜜蜂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比重由目前的不足25%提高到50%,养蜂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蜜蜂规范饲养标准得到广泛推行,危害蜂群健康的蜂螨、孢子虫病、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爬蜂综合征等得到有效控制。
——蜜蜂授粉增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得到普及,形成一批专业化的授粉蜂场,初步实现蜜蜂授粉产业化。
——蜜蜂资源保护和种蜂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国家级和部分省级蜜蜂资源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得到建设完善;种蜂场供种能力显著提高,全国优质种蜂年供应能力由目前的2万只增加到4万只。
——蜂产品质量安全大幅提高。到2015年,规模养蜂场(户)基本建立养殖档案和养蜂日志,兽(蜂)药等投入品使用规范;蜂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基本建立,蜂产品质量检测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更趋完善,蜂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蜂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到2015年,60%以上的蜂农加入专业合作组织,蜂农与企业的蜂产品产销衔接更加紧密;行业组织在技术培训、产销衔接、信息发布、维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发展重点
——推进标准化饲养。加大蜂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投入,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蜜蜂饲养标准和规范,推动机械化饲养,建立养殖档案和养蜂日志,提高饲养效益,解决兽药残留超标等突出问题。推行蜜蜂强群饲养技术,切实加强疫病防控,有效降低传染病、多发病的发病率。
——大力推广普及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示范,鼓励和发展专业化授粉蜂场,普及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逐步提高授粉收入占养蜂总收入的比例,促进蜜蜂授粉业的产业化发展。
——扶持养蜂业产业化组织化发展。发展以蜂农为基础、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蜂业产业化经营方式。鼓励蜂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蜂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扶持养蜂合作社、蜂业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维护蜂农利益、产销衔接、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按照《畜牧法》和《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大对蜜蜂资源场、保护区、基因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对重点蜜蜂种质资源保护予以支持,提高资源保护能力。加强种蜂场建设,提高供种能力和质量。
——完善质量标准、检测、评价体系。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修订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加强检测和评价技术研究,完善蜂产品检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产品追溯制度,推广蜂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发展区域布局
基于养蜂生产发展实际、蜂产品加工水平、蜜源植物利用现状等,将全国养蜂业发展布局划分为华北、东北内蒙、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区域,确定各区域的主攻方向和2015年的发展目标。
(一)华北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山东5省(市),蜜蜂饲养技术水平较高,2009年蜂群数量为70多万群,年生产蜂蜜2.4万吨。蜜源植物主要有荆条、洋槐、枣树等,是我国优质蜂蜜的重要产区。该区域蜂产品消费市场大,加工能力强,拥有多家大型蜂产品加工企业;拥有国家级蜂业科研机构、蜂产品检测机构和蜜蜂育种、保种中心。山西省是我国蜂药研发和生产的主要基地。
主攻方向:以发展西蜂标准化规模饲养,建立和完善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为主,兼顾华北中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设优质洋槐蜜、枣花蜜和荆条蜜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高效无残留的蜂药研发和生产。加大设施农业蜜蜂授粉技术的推广力度。选育和推广优质蜂种。加强对蜜蜂饲养技术、蜂产品检测技术和蜂产品质量可追溯技术的研究推广。
发展目标:稳定蜂群数量,提高蜂产品质量,规模化、集约化养蜂程度显著提高。建立一批优质洋槐蜜生产基地,建立一批蜂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设施农业蜜蜂授粉技术示范基地。蜂药质量全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检测机构对蜂产品质量的检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东北内蒙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4省(区),2009年蜂群数量达到83万群,年生产蜂蜜3.3万吨。蜜源植物主要有椴树、刺槐、胡枝子、向日葵、荞麦、牧草等,到本区域转地放蜂的数量较大,是我国优质椴树蜜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区内有国家级蜜蜂遗传资源基因库一个、东北黑蜂国家级保护区一个、国家级蜜蜂保种场两个,是我国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基地。
主攻方向:保护椴树等蜜源植物,加大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继续发挥种质优势,保护和利用黑蜂资源。加强长白山中蜂保护区、种蜂扩繁场、种蜂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建设。以饲养西蜂为主,加强优良蜂种的繁育和推广,实现蜜蜂饲养良种化。加大设施农业蜜蜂授粉技术的推广力度。
发展目标:在黑龙江、吉林建立椴树蜜生产基地,在辽宁建立荆条、洋槐蜜生产基地。蜂群数量以每年5%增长,至2015年达到110万群,蜂蜜产量达到5万吨。东北黑蜂等地方蜜蜂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向日葵等农作物蜜蜂授粉技术得到普及,设施农业生产基本采用蜜蜂授粉。
(三)华东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6省(市),主要以饲养西蜂为主,向外转地放蜂数量较大,2009年蜂群数量为190万群,蜂蜜产量13万吨,蜂王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是我国蜂王浆主要生产和出口地区。区内蜜源资源较为丰富,主要蜜源有油菜、紫云英、荔枝、龙眼、柑橘等。本区域是我国蜜蜂饲养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科研和加工力量雄厚,是我国竹木、塑料蜂具主要生产基地,蜂产品生产种类齐全。该区域种植的蜜源面积(油菜、紫云英等)随农业种植方式的改变而萎缩,但山区蜜源资源利用还不充分。
主攻方向:加强对本地中蜂资源保护和利用,建立皖赣山区、大别山区中蜂资源保护区。浙江加强优质王浆蜂种的选育。安徽、福建、江西三省的山区,以定地为主,小转地为辅发展中蜂的饲养,生产特色蜂蜜。加强蜂产品的深度开发研究,加大优质蜂具生产,加快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中蜂囊状幼虫病等疫病的防控技术研究力度。加大设施农业蜜蜂授粉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养蜂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加快蜂农风险救助机制建立,保护蜂农的合法权益。
发展目标:稳定现有西蜂数量,增加中蜂的饲养量,蜜源植物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加大优质蜂具生产基地建设。中蜂囊状幼虫病、爬蜂综合征等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一批蜂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设施农业蜜蜂授粉技术示范基地。
(四)中南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6省。2009年蜂群总数为190多万群,蜂蜜产量13.5万吨。区内蜜源植物丰富,河南、湖北、湖南主要有油菜、枣树、刺槐、柑橘、紫云英等;广东、广西、海南以荔枝、龙眼、山乌桕、八叶五加为主。本区域拥有年加工出口蜂蜜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是我国蜂蜜的重要加工和出口基地,蜂产品消费能力较强。
主攻方向:广东、广西和海南以发展中蜂为主;湖南、河南、湖北以发展西蜂为主。建立优质油菜蜜生产基地和山桂花蜜生产基地,加强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大力支持养蜂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强对蜂农的技术培训,促进养蜂户向标准化规模饲养发展。加大对蜜源植物资源和中蜂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建立中蜂保种场和保护区。发展特色蜂蜜生产,提高蜂产品质量。开展果树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对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控研究。
发展目标:稳定蜂群数量,提高蜂产品质量,建立一批特色蜂产品生产基地和蜂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主产省建成一批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区内油菜、荔枝、龙眼等农作物蜜蜂授粉率达到60%以上。建立神农架国家级中蜂自然保护区。中蜂囊状幼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五)西南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5省(区、市),2009年蜜蜂饲养量为230多万群,蜂蜜产量6.5万吨。这一区域除西藏之外,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温和,蜜源植物和蜜蜂品种资源丰富,四季蜜源不断,发展中蜂、西蜂饲养都有一定的优势和条件,是我国主要的蜜蜂繁育基地和蜂蜜生产基地之一。
主攻方向:中蜂与西蜂发展并举,坝区和丘陵区以发展西蜂为主,重点推广蜜蜂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技术,建立和完善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山区和深山区以发展中蜂饲养为主,利用山区蜜源优势,大力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着力提高蜂群单产水平,增加养殖效益。加大西藏地区蜜蜂饲养技术推广力度,扩大饲养规模,增加蜂产品产量。利用蜜源优势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蜂产品。加强对本地中蜂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控研究。
发展目标:到2015年,蜜蜂饲养量达到300万群(其中中蜂150万群),年生产蜂蜜8万吨。建立完善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中蜂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蜜蜂养殖效益和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建设成为我国的蜜蜂越冬春繁基地、养蜂生产基地、特色蜂蜜生产基地、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
(六)西北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5省(区),2009年饲养蜜蜂50万群,生产蜂蜜1.4万吨。本区域夏秋蜜源植物种植面积大,特色蜜源植物与草地植物等蜜源资源丰富。本区域蜜源植物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蜂群单产水平低。青海、甘肃是夏秋季转地放蜂比较集中的区域,青海生产的蜂王浆品质优良。
主攻方向:新疆保护和发展黑蜂,加快推进规模饲养,产品以生产优质特色蜜为主。青海建设优质蜂王浆、蜂花粉生产基地。陕西、甘肃、宁夏在发展西蜂饲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山区发展中蜂,建立中蜂资源保护区,扩大饲养规模,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提高养蜂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加大中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在扶持本地养蜂发展的同时,积极做好对外来转地蜂群的接待和安置工作。
发展目标:到2015年,蜂群饲养量达到80万群,年生产蜂蜜2.5万吨。养蜂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大幅提高,转地放蜂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建成我国优质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生产基地和蜜蜂授粉示范基地,农作物蜜蜂授粉技术得到逐步推广。
五、重点项目
(一)蜂产品基地建设
——蜂产品示范基地建设。重点依托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培育一批标准化蜂蜜生产示范基地和蜂王浆生产示范基地。
——支持蜂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在全国发展一批示范蜂农合作社和养蜂协会,联合分散养殖户形成大规模养蜂团体,使其在维护蜂农利益、协商蜂产品收购价格、为蜂农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
——科技推广和蜂农技术培训。鼓励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和科研单位加大养蜂生产技术推广力度,重点加强对生产基地、蜂农合作社、大型养蜂场生产人员的培训。加强蜂农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山区、贫困地区、老少边远地区的养蜂知识普及。五年内,全国培训蜂农10万人次以上。
——扶持养蜂生产。结合养蜂业发展的实际,探索对蜂农、蜂业合作社的蜜蜂饲养以及养蜂机具购置等给予补贴。
(二)蜜蜂授粉增产技术体系建设——建设蜜蜂授粉示范基地。重点依托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在全国建立一批蜜蜂授粉示范基地,探索政府蜜蜂授粉补贴政策,加快普及绿色植保技术,加强宣传与普及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带动蜜蜂授粉产业的发展。
——建立蜜蜂授粉技术研究与推广体系。建立蜜蜂授粉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支持有关单位开展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机理及技术的研究推广。
(三)蜜蜂资源保护与种蜂良种繁育——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建设中蜂等资源场15个,保护区8个,完善“国家蜜蜂遗传资源保护中心”,完善资源基因库2个,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蜜蜂新品种培育。建设蜜蜂育种中心,培育5个蜜蜂新品种(系)。
——蜜蜂遗传改良和良种繁育。在养蜂大省和种源基础较好的省份改扩建种蜂场10个。
——种蜂质量监测。新建蜜蜂种质鉴定中心,建设蜜蜂良种数据库,收集、分析、发布全国优良蜂种信息。
(四)蜂病防控
——蜂药研制。研制推广一批高效无残留的杀螨、抗菌蜂药。
——加强疫病防控。研究推广蜂病防控技术和实验室及现场快速诊断技术,提高蜜蜂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强化蜂场日常卫生防疫管理和蜂群保健,加强蜂螨、白垩病、蜜蜂孢子虫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综合征等危害严重的疫病的防控。
——加强蜂药使用管理。加强蜂药等投入品使用指导与管理,规范使用时期和剂量,严格执行休药期。
(五)蜂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建设,将各地蜂产品质量检测功能纳入各地综合质检体系,完善质量检测体系运行机制,提高检测能力。鼓励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加强蜂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建设。
——检测和评价技术研究。开展蜂产品真实性检测和评价技术研究、蜂蜜类别区分技术研究、污染物检测和评价技术研究、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蜂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风险评估。加大蜂产品质量检测投入,加强蜂药等投入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验,实施例行检测、应急检测和风险评估,及时掌握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现状。研究适合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实施危机预警报告制度。
——完善蜂产品标准体系。及时修订完善蜜蜂饲养、蜂病防治、蜂产品生产、蜂产品检测、授粉利用等标准,建立健全蜂业标准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对养蜂业发展的支持与保护。
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蜂药生产、销售、使用等管理,建立和健全规模蜂场备案与养殖档案制度,规范蜜蜂检疫行为。探索建立养蜂主产区成熟蜜生产补贴和政策性保险政策,提高养殖积极性,降低养殖风险。推动出台蜜源植物保护利用政策,探索有偿授粉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在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项目中支持蜜源植物种植。
(二)保护蜂农合法权益。
逐步推行蜂产品优质优价,完善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转地放蜂集中地区,配合有关部门,妥善解决治安、收费、蜂产品销售、蜜蜂农药中毒、人蜂安全等问题,保护蜂农的人身权益和经济利益。鼓励和支持农户在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流蜜期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喷洒对蜜蜂低毒的农药。加快推行农药喷洒事先告知制度,探索建立种植农户和蜂农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积极支持建立养蜂业风险救助金制度,不断增强蜂农抵御风险灾害能力。
(三)加快科技研发与应用步伐。
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养蜂和蜜蜂授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加大对新型养蜂机具、新蜂药、新技术、新产品等研发的支持,加强养蜂生产者与加工企业和科研院校的联结,切实搞好蜂农科技培训,通过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培训蜂农,提高养蜂管理技术水平。
(四)积极开拓蜂产品消费市场。
普及蜂产品知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消费咨询,对违规企业及时曝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适应市场需求,丰富蜂产品花色品种,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积极培育蜂产品知名品牌,利用已有优势巩固和扩大蜂产品出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五)强化对养蜂业发展的指导和管理。
加强行业监管,充实养蜂管理人员队伍,养蜂重点区域主管部门要安排专职蜂业管理人员,其他地区要有兼管人员,及时处理养蜂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要根据本地市场和资源优势,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养蜂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加强养蜂生产的信息平台建设,密切关注养蜂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推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
七、环境影响评价
养蜂业是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蜜蜂授粉维持和促进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对生态环境没有不利的影响。
(一)养蜂业发展与生态农业目标一致。
养蜂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只利用农田的边缘地带、林下、道路两旁等闲散区域摆放蜂箱,开展养蜂生产。蜜蜂消耗的能量和物质主要来自生态系统内可再生的植物花蜜和花粉,蜜蜂在采集植物花蜜和花粉的过程中为植物传授花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规划》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的发挥养蜂业的生态环境作用,《规划》充分考虑了蜜源植物承载能力,根据不同区域蜜源植物物种类型和数量,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确定适当的增长速度,强化饲养技术培训,规范蜂药的使用管理,兼顾了养蜂业发展与生态保护。
(三)养蜂业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蜜蜂在采集花蜜花粉的过程中,具有采集专一性,蜂群在特定时段内只偏向于采集同种花的花蜜花粉,提高特定生态系统内生物的成活率和繁殖率,维护物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