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范文)

时间:2019-05-12 18:1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范文)》。

第一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范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中央对国家建设现状的大总结,对发展前景进行大分析、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给我们未来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新疆兵团根据中央规划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在“十一五”规划中重点确立了全面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宽裕,场风文明,环境整洁,管理民主”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工作任务。笔者结合在基层团场机关的工作实践,重点就如何以良好的环境促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更快更好发展方面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必须重视环境建设

从广义上讲,环境是社会现象的综合称谓,如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工作环境等,也可以统称为社会环境。在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经济发展、生活宽裕,还是场风文明、环境整洁和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既概括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概括了整个社会环境的要求,说到底,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就是环境建设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环境建设是首当其冲的基础性工作。

重视环境建设,首先必须全面认识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与兵团环境建设的现状。

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这是兵团依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结合自身实际而确定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以科学的发展观,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指导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行动纲领,它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高度一致,也是一脉相承。

作为肩负屯垦戍边重任的兵团,具有两大环境特征:

一个是兵团属于集党政军企于一身的特殊组织,不是政府却行使着政府职能,不是军队却有着戍边的职责,不是工厂却实行着企业化管理,不是城市却形同城镇集约发展。这一性质决定了兵团的发展思路不能等同于相对独立的地方农村和工厂。要实现兵团的大发展,“集团化”是根本,坚持走集约经营、集约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

又一个特征是,兵团地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基层团场分布在条件相对艰苦、经济相对落后的边境、沙漠、风沙前沿,或寸草不生的荒山、戈壁之中,或气候恶劣、交通险峻的高寒、缺氧地带。这一地域环境决定了发展的难度,尤其是环境建设的难度。

上述两大特征是兵团社会的大环境。只有充分认识兵团社会的大环境,才能提高在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过程中,如何重视发展环境,千方百计抓紧抓好环境建设的认识。

二、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关键要夯实“屯垦”环境的基础

在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过程中,始终占据基础地位的仍然是“屯垦”,只有筑牢“屯垦”基础,优化屯垦的大环境,才能更好的履行“戍边”重任,完成“新型”建设任务。

“屯”,谓之固定,常驻之意。“垦”,顾名思义为开垦、造田之意,现结合国家和兵团保

护自然生态的要求,引申为改造生产、生活条件之意。在兵团的“屯”与“垦”,“屯”就是稳定,“垦”就是发展。巩固和发展这一内涵,就是巩固和优化兵团的发展环境,本人认为应做好“五个夯实”的文章。

一要夯实经济建设的大环境基础,实现集体、个人均等富裕目标。要千方百计的以科学发展观保证绿色GDP的快速健康增长,为优化兵团整体环境提供实力保障。如,农一师三团在“十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递增,以此带动基础设施快速得到健全和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观,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团场社会走向跨越式健康发展的路子。

二要夯实稳定的大环境基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大综治体系,实现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单位内部人员犯罪、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无集体上访的目标,确保高度稳定。如农一师三团近年来围绕这“六无”目标,以竞赛活动的形式常年开展,并纳入单位和个人精神文明年度考核之中,大刀阔斧地创新综治工作体系建设。率先在西北农村应用电子监控系统;在巩固公安派出所建设的同时,又率先组建一支管理正规,作风严谨的治安联防大队;有效利用老干部、老党员、老职工的“余热”,在各基层单位成立看家护院队,增设治安员、人民调解员、民情信息员、民主监督员等社会岗位,建成团连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信访调解小组”,并有机整合各方面力量充实、拓展工作内容,使绝大多数人民内部矛盾被解决在最基层,绝大多数治安、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该团连续五年实现发案率最低、到师以上机关越级上访人数最少,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目标。

三要夯实队伍建设大环境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合理地引进人才,科学地培养和使用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队伍,达到人人是人才,个个是能者,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始终坚持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做到让利于民,取信于民,赢得民心,促进干群、党群团结一心,共同致富,增强兵团的凝聚力。如农一师三团2002年以来,与中科院、新疆农科院、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兵团党校等高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高级技术人才30余名,引进大学本科生78名,并通过锻炼将这些高等人才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开办职工“绿色证书”班等培训、宣传、教育活动,每年农闲时节组织广大职工学习科技知识、时事政治、法律法规等,使全民素质得到快速提高;在利益分配方面,以“倒算法”的办法,即在经营过程中,先以职工收入为决策的先提条件,再计划成本和公共积累等,确保了一线人员的收入,增强了全民素质,有效的稳定了职工队伍。

四要夯实农业现代化大环境基础。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现代化,如自动化滴灌的节水革命;生产作业全程机械化,如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收割和采棉等;生态农业,如有机棉基地建设,生态林业建设,科学施肥施药,防止土地污染;农业产业化建设,如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农资的循环利用,包括废旧地膜等物资有效回收再利用等。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基础设施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促进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劳动强度,增加人均收入和社会积累,增强兵团的吸引力。如农一师三团2003年起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短短三年的时间,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整体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目前,以农业科技为中心,该团基本完成农业全程机械化建设目标,全团耕地都实现了自动化滴灌,有三万亩地达到利用手机短信遥控指挥灌溉、施肥、治虫等作业。这个团成功提出并实施“职工管理规模化、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技术信息化、连队组织协会化、农场经营产业化”为基本内容的“五化”模式发展新理念,在全国现代化农业建设方面树立了典范。通过加快新型现代化团场建设步伐,团场整体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节本

增效目标基本实现,团场对内对外的吸引力明显上升。

五要夯实民族团结、兵地团结大环境基础。针对兵团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搞好民族团结至关重要。要坚持站在打击和预防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等重大是非问题的前沿,站在边疆地区和谐发展的前沿,做民族团结的模范,当兵地团结的领头羊。

民族团结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它决定人们生产、生活的大环境是否稳定,是否利于发展。我国成功实现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团结,新疆是其中典范之一。如新疆目前有47个民族生活在一起,而相对较多的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汉族、回族等,在新中国成立前,这些民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都存在一些误解和小范围的不团结问题,正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遍及全疆的近200个高度集约生产、集约管理的新型农场,一方面使新疆大片的亘古荒原、戈壁、滩涂甚至沙漠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一方面使每一个团场都成为一面民族团结和先进生产的旗帜,长期宣传、促进民族团结工作不断发展和提高,既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又增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要在“新型”上下功夫,营造发展的硬环境

兵团是稳边兴边的重要力量。“新型”这一要求,为兵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发展的空间,带来无限潜力。

本人结合兵团基层团场工作实际,对“新型屯垦戍边团场”这一概念的理解,用民主、和谐、小康、发展这八个字来加以概括,这也是兵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硬环境。

一是“民主”环境建设。尽快真正实现服务性政府的转型,努力依靠现有法制和制度,推动兵团各项民主制度的进步,达到制度管理,人文服务,自觉约束,高效发展的目标。

二是“和谐”环境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传统“和为贵”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人类社会进步思想的一个巨大升华。

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任务就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是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包含着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兵团与地方和谐发展,区内区外和谐发展,各类事物和谐发展等等,归根结底是全社会和谐发展,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团结、稳定、节约、繁荣、幸福的社会大环境。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兵团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兵团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一,兵团地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肩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各项建设全面进步,带动西北地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任,必须要有一个大稳定和大发展的好环境。

第二,兵团地处边远,发展环境相对较差,尤其是投资环境的优化任务十分繁重。一是交通条件必须短期内尽快改善。二是内部经济结构、市场化管理机制等方面必须加以完善。

第三,生态环境需待加强。包括土地的有效利用,森林的全面保护,生态环境的优化平

衡,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正确的建设规划,杜绝污染、资源浪费、掠夺式生产,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体系,包括依照《环保法》、《土地法》、《水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约束机制。

兵团基层单位大多地处沙漠边缘或高寒地带,虽然经过50年的努力,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干旱、风沙肆虐、交通和信息相对闭塞等仍旧是制约跨越式发展的瓶颈,需继续努力,保护好自然林、草地,发展好人工林、草地,长期性做好禁止猎杀野生动物,采伐野生植物,以滥开荒为主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等工作。

第四,要重点建设兵团节约型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节约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强调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兵团必须针对水资源匮乏、各类矿产资源相对匮乏等因素,更应该以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落实好《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节约每一寸土地,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点资源,积极探索节约型团场建设的机制,促进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小康”环境建设。围绕兵团提出“十一五”末在西北地区率先实现小康的工作目标,一方面以兵团大农业为基础,打好农业产业化牌,重点从农副产品和林果、畜禽深加工、精加工上求增效增收。一方面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和省市的经验,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力求在最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从第三产业甚至于第四产业上挖掘稳固的发展潜力,健全各类社会事物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如城镇化建设、公园式团场建设、提高文教卫生质量等等,促进兵团社会的全面小康。

四是“发展”环境建设。这里的“发展”环境建设包括面相对较广,既是经济发展、生活宽裕、场风文明、环境整洁、管理民主、社会稳定的范畴,又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就的范畴,总体表达,就是人们在兵团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融资和发展的渠道畅通,并能够提供良好的施展空间等。

清华大学陈吉宁教授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则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兵团要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重要保证,也是核心内容。在最近一个时期内,主要精力应放在以建设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为内容的一系列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作上,广泛开展国情教育、区情教育、团情教育,增强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在职职工、广大青少年的资源忧患意识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为兵团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绿色屏障、稳定屏障和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第三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对中 共中央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考研政治专项解读

——2011年考研政治必出题

中 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18日中国******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点击查看:冲刺必备:2011年考研时事政治热点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

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第四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二O一一年至二O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仅仅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的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展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车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发奋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化现代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励,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化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事,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答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五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什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他再次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入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这些论述准确地把握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精辟透彻地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党通观全局应对挑战提出的重要方针。是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深刻领会其中的丰富内涵,对于我们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进一步加强对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意义十分重大。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利润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可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人才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盲手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主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主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度,鉴定并故意的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发展成果普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优化型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办点,深入惯窃节约型资源和保障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资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发展体制的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从发展条件看,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经济增长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模式使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环境日趋脆弱,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还有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类社会矛盾增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和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等问题。始于两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所有这些,都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

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单是经济领域的事情,更不只是一种经济行为,经济手段,而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关系到经济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大问题,关系到人类文明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最直接的是关系到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深人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准问题,明确方向,制定和完善切合实际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因此,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前进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十二五”各项政策与规划的提出,都是结合了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的,因此,为了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样,“十二五”的宏伟蓝图才能更好的实现

下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