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涟源市生猪养殖业市场调研报告[大全]
涟源市支行生猪养殖业开发报告
行业开发动机:涟源市支行2008-2009年共计农户(主要为生猪养殖户)贷款118笔,金额512万,到目前为止,逾期5笔,金额约16万,扣除提供虚假场所等骗取贷款,逾期数量更少;加上涟源是养殖基地,有各种养殖户达2500多户,规模以上的达到100余家;目前,正是养殖业进入旺季,生猪出栏价约为6.4元/斤,一般保本价位为
5.1元/斤,故养殖户融资需求旺盛。
行业开发渠道:涟源市畜牧水产局及老客户的电话回访。畜牧水产局拥有每一个养殖户的相关核心信息,一方面,我们可以获得养殖户的数量及规模;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我们可以真正复核养殖客户养殖场所及获得养殖户上年度出栏数的真实数据,对于每一笔养殖户贷款,都要求到畜牧水产局进行核验,确保“三真”;另一个渠道就是对优质老客户进行电话回访,因为生猪养殖业具有较好的信息传播性,故每个乡镇只需选几户(优质老客户)进行回访,就能起到由点及面的效果,且生猪养殖户组成农户联保贷款,原则要求以老带新,即:农户联保中要求有老客户参与其中,控制风险。
开发成果:目前,第三季度截止8月31日我支行养殖户共计贷款33笔,金额150万,通过畜牧水产局及老客户提供信息,淘汰5笔,共计20万(均为假借他人养殖场所申请贷款)。现正积极向下游行业进行延伸开发,包括饲料加工、饲料销售等,并尝试中、下游的组合型贷款。
开发目标:依据涟源养殖业市场规模及融资需求分析,养殖业在涟源的贷款规模可以达到600万(保守估计),故目前,完成了约25%,市场空间较大。
涟源市支行信贷业务部2010-9-9
第二篇:六盘水市生猪市场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生猪市场调研报告
陈雁桦张 超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市生猪养殖及流通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猪价下跌及农户亏本的原因,提出了做强生猪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生猪 产业 对策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2003年以来,我市生猪价格几起几落,特别是2005年下半年至今年8月,猪价直线下滑至2.8-3元/斤,波动幅度之大,历年罕见。养殖户纷纷喊亏,而肉价基本保持高位。虽然8月底猪价开始回升,但大幅跌价的背后,有许多问题值得认真思考:这一时期猪价缘何直线下跌?低位猪价与高位肉价之间的利润到哪去了?我们应如何做好生猪生产与销售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到市中心城区猪肉市场、机械化屠宰厂、钟山区德坞办事处白鹤村及物价、畜牧等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
一、全市生猪养殖及流通情况
(一)养殖规模
当前,我市从事生猪养殖的群体有三种:一是千家万户的家庭分散养殖,二是生猪养殖大户,三是规模养殖户(场)。第一种家庭养殖以自食为主,生猪不是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一般一家1至5头,以传统熟饲为主,生产成本最低,对市场的反应迟钝,价格的波动对其规模没有大的影响;第二种也是以家庭为主,一般规模在一二十头,以生饲为主,辅以熟饲,属于庭院经济的一种,价格下跌对其影响较大;第三种规模一般在30至500头,由于投资大,规模大,市场风险对其冲击最大。
到2005年底,全市生猪养殖户年出栏规模在1-49头的有30多万户、50-100头的有400多户、100-500头的62户、500头以上的1户。2004年,生猪存栏109.94万头,出栏77.44万头,出栏率达70%;2005年,生猪存栏116.89万头,出栏89.71万头,出栏率达77%;2006年一至三季度,生猪存栏108.57万头(比2005年同期增加2.66万头),出栏47.49万头(比2005年同期增加3.65万头),出栏率达44%(比2005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尽管规模养殖场(户)受降价影响纷纷抛售生猪,但由于我市生猪养殖以散养为主,农户赚不赚钱都要养,所以生猪存栏和出栏数量没有太大变化。
(二)价格走势
2003年,猪价一路飙升至4-5元/斤;2004年,生猪价格回落至3-3.5元/斤,养殖户处于微利状态;2004年底至2005年初,全国范围内生猪紧缺,我市生猪价格短暂回暖,涨至4.5-5元/斤;2005年下半年开始,生猪价格直线下滑,跌至2006年的2.8-3元/斤,规模养殖场户严重亏损;2006年8月底又开始回升,目前达3-4.3元/斤。在涨跌中,我市肉价总体上没有太大的波动,生猪养殖呈现出“逢贵则赶、逢贱则懒”的规律。
(三)商品率及销售流向
城郊生猪商品率达60%-80%,全市生猪综合商品率在50%左右,农户自食的比例约占一半。在出栏生猪销售流向方面,钟山区、水城县生猪主要供市区及本地市场,仅能满足市中心城区市场20%的需求;盘县肥猪约一半供应本地市场,近一半销往云南、贵阳,少量销往水城;六枝特区70%供应本地市场,30%销往贵阳、安顺、水城等地。
二、生猪价格下跌,养殖户积极性受挫
养殖商品猪,一般情况下购买40-50斤的仔猪,需100-200元,饲养200斤以上(多是三四百斤)出售。若200-250斤出栏,需饲养4-5个月,投入饲料等费用600-700元左右,生猪价格在3.1-3.6元/斤时
才保本(不计劳动成本),其中,散养农户养殖成本在3.1-3.3元/斤,规模养殖户的成本在3.4-3.6元/斤。2004年以来的涨跌价位表明,养殖户少数时期赢利,多数时期微利或亏损,特别是2005年下半以来,养猪普遍亏损,养殖规模越大,亏损越多,如果发生疫病,有病死现象,损失就无法估量。
猪价走低使散养农户纷纷延迟肥猪出栏,部分偏远乡镇农户饲喂周期长达两年。规模养殖户因难以承受饲养压力,低价出售肥猪,价格回升后仍等待观望、不急于补栏者不在少数。在对钟山区德坞办事处白鹤村的调研中,不少养殖户表示等现有的存栏猪出栏后不敢再养了。
由于农户不愿养猪卖,仔猪需求量减少,价格从4-5元/斤降至2至3元/斤,导致大量母猪被宰杀。特别是水城县,能繁母猪呈负增长。双水农贸市场自今年6月份以来,每天上市的猪肉有14-16案,平均母猪就有5案。水城县发耳大发养殖场的养殖规模曾是全市最大,年出栏仔猪500头以上,远销云南、江西、湖南等地及周边地区,带动了水城县营盘、龙场、都格等乡镇养猪业发展,可是由于近年来生猪市场低迷,去年亏损15万元,今年亏损30多万元,资金周转困难,只好贱卖处理了120头母猪、5头公猪,目前只剩下20多头母猪、1头公猪,面临瘫痪状态。
三、高位肉价与低位猪价之间的利润分享情况
由于猪价涨,肉商跟着涨;猪价跌,肉商却不跟着跌。所以在生猪价格直线下跌的同时,高位的零售肉价并没有受到明显动摇。据市物价局对2005年来的腿夹肉价格监测显示,2005年“两节”时期价格高达每斤8元,其余时期价格均保持在6.5-7.5元之间。肉价居高不下,猪价却跌入低谷,养殖户普遍亏损,这一高一低之间的利润到哪去了?这里以市中心城区6、7、8月的市场情况为例,对高位肉价与低位猪价之间的利润情况进行分析:
在公平交易的情况下(排除估买因素),农户饲养生猪出栏后,按2.8-3元/斤的价格出售,每斤倒贴3-6角,每头亏损60元以上(按最低200斤出栏算,不计人工);猪商盈利50-150元/头;肉商至少盈利100元/每头,其中,100-200元的占60%,200元以上的占20%;产生各种屠宰费、运费、工商税费等约130元(其中,屠宰费25元、国税20元、地税15元、工商费5元、检疫5元、行业管理费2元、交易市场卫生费及交易费15元、从收购到上市的运费约30元)。
以一头300斤重的生猪为例,猪商从农户手中收购,按2.8-3元/斤计算,收购价为840-900元。然后猪商再以每斤3.1元至3.5元的价格卖给屠商,零售价达930-1050元,除去运费和交易卫生费,每头赚50-150元。肉商购买的猪宰杀后,出肉率一般达70%(毛猪经屠宰后,去头、尾、内脏,带皮、骨、蹄、板油、腰子的肉重占毛重的比例),即出肉210斤,可卖1176元(肥瘦肉6.75元/斤,排骨8元/斤,肥肉、板油3-5元/斤,蹄5元/斤,全部综合均价约在5.6元/斤),加上头、尾、内脏等约卖70元,共计可卖1246元。再除去生猪成本930-1050元,交易及屠宰费用、各种工商税费、检疫费、行业管理费、运费等95元,以及少量摊位费用,可赚约100-250元。
以上分析只是针对公平交易的情况,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散养农户都是坐等猪商上门收购,以估买估卖的形式交易,猪商一头猪赢利二三百元的情况屡见不鲜。
四、猪价下跌及农户亏本原因
(一)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8月猪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全国生猪生产过剩,需求减少。生猪的需求比较稳定,所以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由于受2003年生猪价格走高的刺激,全国生猪生产到2005年出现供求过剩,导致周期性的价格下降。在开放的流通大环境中,我市猪价也随之下跌。同时,随着禽流感影响的逐步消除,原先因禽流感所增加的生猪市场份额逐步退出,生猪市场需求减少。而境内缺乏肉产品粗精加工,新鲜猪肉销量有限,猪肉产品转化、消化困难。
2、受外地市场冲击。我市养猪业规模小,多为农户零星分散饲养,缺乏相应的企业、协会来组织、带动养猪业整体发展,未形成一个强大的竞争合力,易受外地市场冲击。市中心城区机械化屠宰厂平均每天
屠宰三四百头猪,由于钟山区、水城县的猪源少,只有30%来源于本地,70%来源于威宁、宣威、纳雍、昭通等地,受外地市场冲击大。2005年下半年,全国生猪主产大省四川发生猪链球菌感染人并致死事件,造成大量生猪积压,事件影响结束后,大批生猪短期内以低价入市,冲击了我市周边市场,加剧了我市猪价直线下滑。
(二)农户养猪亏本,主要有销售环节和生产环节两方面的因素。
1、生猪价格下跌,缩减利润空间。特别今年4月至8月,生猪价格跌至保本底线(3.1-3.6元/斤)以下,直接导致养猪亏本。
2、农户市场信息闭塞,在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首先,农户市场信息不灵,市场对生产、销售的导向作用弱。其次,零星分散销售,加大了进入市场的单位成本。虽然市中心城区机械化屠宰厂内设一个生猪交易市场,但是,农户们不愿意拉进去交易,原因主要有:拉进去卖,要花运费、卫生费;若当天卖不出去,拉回来又要花运费,还要向交易市场交13元/头的交易费;若不拉回来,喂养又成问题,不如降价早点处理。算来算去都不划算,所以农户愿意坐等猪商上门收购,而坐等收购,多是估买估卖,农户不了解市场行情,处于被动状态,导致低价出售。
由于农户进入市场难,多了猪商这个中间环节,就多了一个分享利润的主体。猪商主要以分散的形式到各养殖户家收购,再集中运输到交易市场出售给肉商,形成了这样一个销售链:农户养猪—猪商收购—卖给肉商—由屠宰厂宰杀上市。生猪和猪肉交易市场主要由猪商和肉商控制,二者都追求利润最大化,一方压猪价,一方抬肉价,成为高位肉价与低位猪价之间的最大获利者。而养猪者没有与市场直接挂钩,最易受到市场冲击。
与散养农户不同的是,规模养殖户一般成批拉入市场交易,且熟悉市场行情,减少了猪商这个中间环节,也节省了单位交易成本。但由于规模养殖成本高于散养农户,也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3、猪种瘦肉率低、养殖方式落后,导致生猪养殖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削减了利润。外地改良猪种在90-100公斤出栏,而我市猪种多为血缘不清的二元、三元猪,农户多采用传统的熟食喂养,科学养殖程度低,一般要喂到二百来斤才开始催肥,多在四百斤左右才出栏,瘦肉率低,市场价值不高。同时,当地市民喜欢吃肥猪;生猪在交易、屠宰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是按头计算,猪商和肉商为减少成本,也喜欢购进大肥猪,这些市场导向使农户喜欢养肥猪。专家测算,生猪最肯长瘦肉的阶段是在40-100公斤的时候,此时的饲料报酬率(即料肉比)最高,为3.5:1;而在200斤以上时,饲料报酬率开始降低,猪吃饲料主要是长价廉的肥肉,达到300斤时,饲料报酬率只达5:1。所以,生猪长到200斤后,喂的时间越长,脂肪越高,消耗越大,瘦肉率越低,产出效益就越低。而很多农户不计算投入与产出的变化,有“惜售待长”的心理,导致投入大,产出低,利润削减。
五、做强生猪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农户增收,后劲在畜,生猪养殖则是这个后劲的强大后盾。发展壮大这个后盾,对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户收入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猪养殖是一种经济行为,不能单纯追求产量,更要提高产值,朝着做强做优的方向大力发展优质生猪;要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加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创新体制和机制,努力提升生猪产业发展水平。
(一)积极发展专业养殖规模,提高生猪养殖的组织化程度。
1、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质猪生产基地。要考虑降低生猪养殖和交易成本、防疫和环保设施建设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各乡镇的基础条件和发展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促使其逐步向交通便捷的专业乡镇、村、组方向发展。在进行产业布局的前提下,着力培植一批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养殖专业场(户),有计划地建设养殖专业村,对有潜力的、举步维艰的规模养殖场(户)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
积极发展专业场(户)养殖规模的同时,应引导农户适度规模发展。因为大规模养猪意味着更大的市场风险,同时涉及资金、技术、土地、环保等诸多问题,需要循序渐进。在当前农村经济条件下,农户养猪规模适宜在一二十头,投资不多(约万把元),且易在市场变化中调整规模。
2、提高生猪养殖组织化程度,探索建设养殖小区。鼓励畜牧业技术干部创办生猪养殖小区,包保发展饲养大户,带领群众发展生猪养殖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猪产业化经营,引导和支持养殖户组建各种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统一开放的大市场联系起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和统一服务,从而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减少养殖和交易的单位成本,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避免猪商控制市场的行为。在达到一定组织化程度时,探索养殖小区建设模式。
(二)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
1、扶持和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要扶持发展良种繁育、饲料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重点培育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供给、市场服务、资金扶持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发展生猪产品精深加工,延长生猪产业链,改变养猪者单纯出售活猪的状况。目前全市共有屠宰场6个,其中市中心城区机械化屠宰场规模最大。这些屠宰场基本限于屠宰生猪,冷冻、加工业务尚未开展。要引导、鼓励屠宰企业改进设备技术,开展猪肉冷冻、加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优质猪生产。
2、建立产、供、销利益联结机制,处理好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是订单收购、优质优价。鼓励屠宰销售或深加工企业直接与养殖大户签订收购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创办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场,农户进场分户饲养,企业为进场农户统一提供仔猪、饲料、防疫、技术等服务,并统一收购产品。三是鼓励龙头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基地养殖大户统一提供生猪保险服务,降低养猪户风险。四是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风险调节基金,以丰补欠,确保农民利益。
(三)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促进生猪产业提质提效。
1、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要扶持大型仔猪生产企业进行改扩建,提高优质种猪的生产能力,但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企业规划在生猪主产区;二是必须养殖DLY或PIC等优质种猪;三是存栏种母猪规模必须在一定数量以上;四是必须对周边地区和农民产生较强的带动作用;五是要与优质生猪基地及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针对当前我市猪品种不优、能繁母猪大量减少的实际,建议实施“母猪保护工程”和“换种工程”,建立“良种保护专项资金”,奖励和鼓励发展良种母猪,对适度规模户淘汰劣质母猪、更换良种母猪给予扶持和补贴。
2、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学饲养水平。全面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兽医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农户的饲养管理水平。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实行科学免疫程序,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推动生猪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防疫灭病体系,减少发病率。要加强疫病监督体系建设,加大疫情防控力度,特别是采取严格的疫病防控措施,防止疫病交叉污染和传播,减少发病率,免去养猪户的后顾之忧,保护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四)加强市场服务和引导,防止养猪业大起大落。
1、强化信息服务。建立健全生猪市场预警机制,为养殖户提供养殖形势和生猪饲养同期性规律分析。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引导养殖专业户和农户分期分批适时销售,及时补栏。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和手段,及时向养殖户发布生猪市场供求信息及价格动态,发挥市场引导生产的作用,避免中间商的盘剥和发展的盲目性。特别是当前生猪及猪肉价格处于恢复之中,要理性分析上涨因素,帮助养殖户正确树立“逢贱不懒,逢贵莫赶”的观念。由于生猪养殖周期较长,年内生猪存出栏量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元旦、春节”猪肉消费旺季的到来,省外需求还会增加,猪肉价格还将会在高位运行。春节后,消费由旺转淡,也正值补栏季节,生猪将步入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初步判断,在明年底之前,生猪价格都将处
于中、高位稳定运行。针对这种趋势,各地应科学分析形势和发展规律,抢抓时机,采取措施,因势利导,推动生猪新一轮发展。
2、建设销售绿色通道,加强市场监管。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交易行为,完善生猪专业市场,打击压级压价坑害农户的行为,切实降低农户的市场交易成本。同时,加强生猪及肉制品市场的监管,引导市场合理有序竟争,净化流通市场;加强环境卫生和饲料、兽药和质量安全工作,生产无公害“绿色猪肉”,争创品牌。
第三篇:关于朱砂镇生猪养殖业经验
关于朱砂镇生猪养殖业经验
按:近年来,朱砂镇党委、政府把发展生猪养殖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确立了规定养殖生猪规模养殖业,促进了该镇生猪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他们的做法对各乡镇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现予以刊发。
一、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措施到位。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原则,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生猪养殖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责任制,把发展生猪养殖主要指标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每个行政村都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让干部群众始终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2、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该镇结合实际,制定出一系列发展生猪养殖的优惠政策,如:协调养殖用地,养殖用地优先审批,对饲养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免除水费、农业税以外的其他费用,生猪养殖进基地的由镇政府负责免费对其水、电设施的埋设和架设。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采取集体、个人集资以及信用社贴息贷款等多渠道融资方式,用于扶持生猪养殖养殖和养殖新技术推广。目前,全镇共发放贴息贷款200万元,组织农民自筹资金900余万元,另外还拿出13万元用于养殖新技术推广。
4、依靠科技,改良生猪品种。把生猪品种改良工作做为发展养殖,增加农民疏入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生猪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每个饲养基地配备2名专业技术人员,重点负责养殖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加快良种购进,实行档案管理制度,把良种猪的饲养管理放在基地建设首位,注重引导农民转变“粗放饲养”方式,确保良种品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5、强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新型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设检测新机制,每个专业技术人员定向培训20名农户技术人员,大力开展电化教育、养殖技术辅导班等工作,对村干部和养殖户进行实用养殖技术培训,基本达到村组有技术人员、户有科学养殖明白人。通过村里的广播加大宣传,开展生猪养殖技术和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
6、成立养殖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镇政府采取成立养殖总会,各行政村成立养殖分会的形式,提高养殖户之间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内部机制,并且各个协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章程》,动员和鼓励养殖户加入养殖协会,做到养殖户之间的互相监督、自我管理,整体应对市场风险。
二、取得成效
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商品生产快速提高。通过两年多来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分别以徐屯、朱砂、东砦、李砦、王庄和俄庄为中心的6个养殖基地,注册了王庄田园养殖有限公司。该镇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26个,全镇饲养生猪总存栏达4万余头,年出栏15万头,2002年全镇生猪饲养总收入9000万元,纯利润1000余万元,为下一步生猪养殖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畜产品的持续增长和商品率的稳定提高。
2、生猪养殖过程中科技含量提高,畜产品效益增加。依靠科技,生猪养殖水平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许多先进的养殖技术如经济杂交、快速育肥、配合饲养等得到引进并有效的推广,从而提高了畜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加了其附加值。
3、生猪养殖标准化得到有效推广。朱砂镇针对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实际,紧紧抓住市场的需求,使其能够与产业化更好地相结合这个关键,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推进了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推行标准化饲养和防疫,推动了生猪养殖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
4、生猪防疫工作和畜产品安全意识有所加强。朱砂镇自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以来,十分重视动物的防疫、检疫工作,镇畜牧部门全力以赴,春秋防疫密度均在96%以上,生猪瘟死率控制在5%以下,群众畜产品安全意识得一提高。
5、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由于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效益促动,那种“养牛为犁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多零花钱”的传统观念得到改变,由单纯的养殖向贩运、快速育肥、高效益发展。
三、几点启示
1、抓典型。典型户的引路在生猪养殖业发展中起到了带动作用。先发展一步的养殖户从养猪这一行业中已经谋取了相当大的利润并且喂养规模也愈来愈大,调动了广大群众喂养生猪的积极性,并且喂养生猪所需要的客观条件相对来说较易达到。该镇因势利导,通过抓典型,树典型,全镇的生猪出栏从两年前的1000余头猛增至15000余头。东砦村养殖基地就是由陶思文养殖场带动发展起来的。
2、抓产业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是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零散养殖的弊端主要是与市场联系不紧,产业化程度低,产品以活鲜销售为主,附加值低、风险大。朱砂镇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大力培育发展6 个养殖基地,通过鼓励养殖户进基地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推动生猪的规模养殖,注册了王庄田园养殖有限公司,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带动了商品基地的发展。
3、抓质量。完善的畜产品疫病防治及质量监测制度上生猪养殖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养殖行业尤其是要注意牲畜的疫病防治,疫病防治工作若做不扎实,那么畜产品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会影响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朱砂镇尽管在生猪养殖业上起步较晚,但在增加畜产品质量意识、防疫和药残监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建立了相对健全、标准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使动物防疫和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等方面工作进行更加顺畅。
4、抓协会。社会性的各种养殖协会、组织所发挥的作用是生猪养殖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社会性的各种养殖协会、组织在某体范围内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内部机制,发挥上联市场,下联农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作用,提高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朱砂镇就是走“政府搭台、协会唱戏”的路子,一方面在资金组织、科技培训、宏观指导等方面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成立各种协会、组织,形成了有机的服务整体。
第四篇:乡镇生猪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江油市大堰畜牧兽医站
关于养殖业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大堰镇人民政府:
为认真贯彻落实江油市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文件及会议精神,我站按照镇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开展了养殖业生态环境治理具体工作,现将我站养殖业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认真组织,落实责任。
我站结合工作实际情况,由站负责人带头联系进驻村组开展相关工作,安排落实每位职工到各责任村组,齐心协力抓好养殖业治理工作。按养殖业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要求,实行下村职工挂钩包村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切实抓好养殖业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二、调查摸底,规范操作。
根据镇政府的统一部署,我站职工深入辖区内各村组进行摸底调查了全镇养殖情况。目前,全镇畜禽养殖户2765家,其中畜禽养殖大户167户。全镇生猪存栏10481头,能繁母猪存栏1673头,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21户;存栏牛羊1537头,其中存栏肉牛羊10头以上养殖户19户;存栏家禽175691只;存栏肉兔39137只。为保证工作落实到位,我站安排驻村职工及时指导养殖户做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工作,对新建畜禽圈舍大户要求必须配备粪污处理阳光发酵大棚、沼气池、沼液池,经过发酵处理后的粪污及时还田灌溉农 作物,确保养殖业环境治理有序进行。
三、以点带面,分步实施。
按照镇政府的安排部署,2014年,我站认真落实养殖业环境治理工作,经过对养殖户的相关技术指导和劝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已规范建设养殖大户畜禽圈舍和粪污处理设施127户,新建畜禽干粪发酵大棚约2700平方米;沼气池171座约1800立方米;沼液池4200立方米。全镇127户畜禽标准养殖场已基本达到养殖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要求。
四、存在问题:
1、散养户配合意识不强。我镇养殖户规模普遍较小,点多面广,资金不足,加上近几年养殖业行情低迷,养殖户不舍得投入,思想意识淡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进度。
2、散养户生态治理达标有难度。农村散养户要做到零排放,需配套建设阳光大棚、沼气池、沼液池等设施,而散养户在资金投入上不足,在养殖业环境污染治理上还存在一定地差距。
五、2015年养殖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计划:
为更好地落实我镇养殖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特提出几点建议:
1、建议尽早将大堰镇制定出“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范围。
2、建议镇政府尽快出台规划区内养殖业污染治理拆迁补偿新标准,以加快养殖场拆迁力度。对规划区外的养殖场拆迁标准可参照规划区内执行。
3、建议上级职能部门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对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养殖场要及时立案查处。
4、建议加大执法力度,由镇政府统一组建一支专门的农业污染治理执法队伍,从重从快处理违法抢(扩)建养殖场行为,发现一起坚决拆迁一起,绝不手软,毫不留情。
江油市大堰畜牧兽医站 二0一四年十二月二日
第五篇:我国生猪养殖业须解决五难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生猪养殖业须解决五难题
作者:高敬 俞俭
来源:《农业知识·科学养殖》2012年第11期
日前,在武汉举行的“生猪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启动会上,该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指出,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品种、疾病、饲料、设备和环境等五大难题。
首先,在品种方面,外来品种在气候、环境、疾病等方面存在隐患,大量进口并不合算,当前需要培育新品种,减少对进口种猪的依赖。
其次,生猪疾病控制与养殖业效益、食品安全息息相关,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第三,饲料困境。既要发展新技术,提高现有饲料配方的转化率,同时还要解决资源短缺的难题,努力开发新的饲料资源。
第四,自动化养殖设备。要加大自动化设备的研发,既有助于节省人工、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改良饲养环境,有利于疾病防控。
第五,环境污染问题。当前对于沼气的利用状况并不理想,沼液、沼渣等最终要还田。陈焕春呼吁推广种养结合的办法,变废为宝。
他说,这五大难题也正是新成立的“生猪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当前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生猪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就是利用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合作,协同创新,实现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