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8:2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期,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冶市(我市实际情况)

一、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市目前的养老服务主要是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模式。机构养老主要体现为对农村五保对象、孤儿、城市“三无”人员、社会孤老优抚对象的国家集中供养,同时探索“老年公寓”式机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主要体现在广大农村地区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保障还是空白,养老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抚养“留守”儿童的重任多由年迈的老人负担,而绝大多数农民生活并不富裕,老人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经常是小病硬挺,大病再说。因此,在加强农村社会尊老养老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着重考虑巩固老龄村民的经济地位,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总量不足,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二是投入不足;三是专业化程度不高;四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五是监管上存在着薄弱环节。

缺乏专业的社区服务机构,居委会的服务及管理功能有待提高.三、加强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营造敬老助老氛围。

应建立各涉老部门单位共同参与配合的宣传体系,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宣传网络,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办好橱窗栏目、开展《老年法》普法活动、敬老月活动、开展老龄工作先进街道和社区评比、敬老模范家庭评比、敬老助老先进单位和个人评比等途径,宣传理念、培养典型、表彰先进,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率,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氛围,形成“政府热心、部门齐心、群众关心”的养老服务工作新格局。

(二)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

一是政府加强引导。政府应做好市政规划,在新建居民小区或改造老居民区时,要将为老服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要大力培育中介组织,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搭建社会平台;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养老设施和参与为老服务,保护其产权、服务和劳动成果。二是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体系。建成覆盖每一个社区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中心(站)联网;通过与区各相关职能部门联网,实现各部门联动为老服务;与公安、消防、急救中心联网,实现老年人家庭的应急处理服务;与社会孤寡老人、高龄老人、特困老人家庭联网,实现老年人“一拨通”紧急呼叫服务;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依靠这些档案,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把老年社区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服务项目也要从单纯生活供养向供养、教育、医疗、康复、法律援助等服务一体化转变,形成就近、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三是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医疗保险

制度改革,在城镇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特别是要扩大退休职工的参保率,方便老年人就医。社区卫生站应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要建立和完善对城乡贫困老人的医疗补助制度,确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为社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三)多渠道、多形式筹建资金,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一是加大各级财政的扶持力度,如对于处在建设阶段的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按照规模、投资额等,给予相应的资助;对于正式开业的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按床位数和实际收养人数逐步提高运营补贴额;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内安置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应按当地标准支付生活、照料服务等费用。二是鼓励和发动社会各界对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开展捐赠,并对捐赠人予以政策优惠。政府可以定期在传统媒体上和互联网上公布批准的公益建设和运营项目以及社区服务项目、项目的详细资料及对赞助者的奖励和优惠,供社会参考。赞助者根据自己的意愿直接捐助公益项目。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积极探索以“慈善助老”形式,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资助扶持。三是对民办养老机构在创建时,其经费尚有缺口的,国家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要给予项目贷款或民政部门建立专项基金给予借贷,从资金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四)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实现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

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是养老服务成败的关键。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建立健全一个社会化的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是关键的必要条件。一是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把养老服务的教育培训融合到社会的大教育系统之中。二是要制定社会福利服务岗位专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可制度。三是开展规范、系统的在职人员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四是随着教育和培训的深入,应制订申办养老机构的人员资质准入规定。

(五)完善行业管理体系,健全监督机制。

养老机构运行期间的质量控制,应该推行评估体系制度。质量标准应由民政部门和质量技术部门会同老龄问题专家、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医务护理专家、管理专家等一起制定,以操作手册的形式发给每一个养老机构以便实施。评估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政府确认的有资格的组织或个人。通过质量评估的养老机构,可以作为获取政府或其他来源的资金的基本条件。应逐步完善接收入住老人的合同管理,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引入管理中介组织,建立养老服务监督检查行政执法队伍,确保养老服务管理质量。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协调作用,开展信息交流及对外交流活动,组织学术讲座,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并参与制定和组织实施行业标准,开展行业检查及评比活动,进行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监督。

(正确理解居家养老的内涵)

第二篇:关于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检查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情况,推动我市社会养老事业加快发展,9月份,金华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健带队,赴市本级和6个县(市、区)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实地考察了各地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后,召开座谈会,听取当地政府工作情况介绍,并与政府部门、乡镇社区、人民团体等单位和人大代表、志愿者、专家学者等座谈,共同商讨当前社会养老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

截至2014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90.3万人,占户籍人口数19.1%,老龄化程度居全省第8位,高于全国近4个百分点。65周岁以上58.4万人,占户籍人口12.3%。70周岁以上38.5万人,80周岁以上13.9万人,60周岁以上的空巢老人29.9万人,分别占老龄人口的42.6%、15.4%、33.1%,百岁老人共有129人。近年来,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加快,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数将达到100万左右,老龄化率为21%左右。目前,全市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488家,近5万老人可以就近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50家,养老机构床位30384张,每百名老人床位达3.4张。其中民办(民营)养老机构54家,床位数10990张。我市社会养老服务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对养老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安全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一)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措施有力。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养老事业,加大工作力度,出台政策文件,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发展,养老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市政府2012年出台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2013年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2015年出台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9643”的养老服务总体格局,即96%的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务,4%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有养老服务补贴。各县(市、区)政府也都及时出台相关文件,在投融资、土地、用房、税费、财政、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面铺开,一批养老机构开工建设,“家院互融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加快发展。

(二)部门各司其职,工作重点突出。

市民政部门成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加大政策指导和扶持力度,投资建设的江南老年公寓项目现已结顶,8890虚拟养老院服务模式在中央电视台报道播出,金华市社会福利中心获全国民政系统“优质服务品牌”,金华市老年护理保健院成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点。规划部门将养老设施布局纳入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对新建住宅项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面积纳入规划设计条件。国土部门依照国家有关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的指导意见,预留、单列或奖励建设用地指标,调整用地价格,鼓励盘活集体用地、旧厂房等用于养老设施建设。卫生部门鼓励社会力量开办老年康复医院和临终关怀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推动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发改、人力社保、教育、财政、消防以及工青妇、残联、老龄委等单位和部门都发挥各自工作职能,促进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各地有效推进,特色亮点明显。

全市上下围绕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做好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有效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要求,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如金东区“统分结合”模式(即白天统一照料、晚上分散居住,中心较大村统一布点、边缘较小村分餐配送)获评“2014中国养老模式创新与老龄产业发展十佳典型”。兰溪市依托96345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和500多个加盟商家,推行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的“网络养老”创新模式。省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养老机构——义乌市怡乐新村,探索实行“公建民营”运营模式改革。婺城、东阳、永康、浦江、武义、磐安等地均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工作指导,坚持多元化、社会化发展养老服务,取得显著成绩。

(四)社会积极参与,整体氛围浓厚。

按照“大村统一布点、小村分享服务,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方式,全面推行“政府倡导、村级主体、社会资助、统分结合”的新型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全市共有2347个行政村、141个城市社区在上级的指导和帮助下,采取“政府补助一点、村里补贴一点、社会筹集一点、个人自负一点”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兴办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加强日常运行管理,提供日常伙食供应等养老服务。全市乡镇街道共设立敬老院80个,在为全市5564位特困供养人员、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之外,积极进行改造升级,推进家院互融、居养融合建设。各地社会资本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如东阳市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非常踊跃,现有6个大型民办养老产业项目正在筹建中,其中4个被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在充分肯定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的问题,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老龄事业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一)供需矛盾突出,市场化程度不高。

按照到2020年每百名老人5张床位和民办(民营)机构床位占比达到70%的目标,我市每年平均需新增民办(民营)养老床位4800张。2015年任务数为2200张,但目前完成1120张,完成目标任务压力较大。同时,护理型床位偏少,仅占总床位数的38%。医养融合推进难度较大,存在政策融合难、医疗床位和养老床位界定难、共享难等问题。养老服务对象看病难、就医难、护理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多数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未纳入市场化运营,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仅能提供日常伙食服务,文体康复设施和精神文化活动缺乏。政府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作用不够,部分公办乡镇(街道)敬老院基础条件比较差,大多不具备护理型床位,对失智失能特困供养对象无法提供更好地服务。我市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于逐渐增多的中高端养老需求,如特殊护理、康复保健、休闲养生等需求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力量举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未能享受到政策的有力支持,部门协调服务的主动性不够。

(二)发展不够平衡,运营管理压力大。

目前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数量增长较快,将提前两年完成省定目标,但因各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平衡和财力保障不同,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有的建设进度缓慢,有的管理不规范,有的经费紧张,尤其是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已经出现“开了就关”或“开开停停”的现象。还有的基层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存在资金、管理、服务、卫生、安全等许多问题,难以长效运行。我市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未通过消防验收审批,有的消防要求不达标,改造难度大、成本高,有的未取得土地证和产权证,不具备消防审批验收的前置条件。民办养老机构投入大、效益低、风险高,大多数只能维持日常运行,收回投资周期较长。

(三)职责定位不明,政策保障不够完善。

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和互助性服务、企业的市场化服务三者关系还尚未厘清。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政府存在一定包揽思维,多数依靠财政补贴才能正常运行,家庭养老功能和村、社区的依托作用需进一步增强。民办养老机构为获得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都登记为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全市至今尚未有一家营利性养老机构,严重制约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社会组织或个人为老年人提供的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临终关怀、精神慰藉等服务比较零散,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形成长效机制。部门间缺乏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力度需加强,养老服务设施与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缺乏统筹规划,未能进行有效综合利用,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有的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如民办养老机构在规划设计、土地指标、融资担保等方面还有许多困难;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有待细化落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工作人员不够专业、覆盖面不够广、无法有效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等。

(四)人才支撑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才、护理人才紧缺,现有护理人员年龄大、待遇低,缺乏相应的培训和专业技能。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较低,专业培训机构缺乏,不能适应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管理人员多由村、社区干部兼任,炊事员队伍流动大,且多数没有上岗证、健康证,管理难度大、问题多。服务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咨询师、护理师、健康营养师等专业技能人才缺乏。民办养老机构总投资规模偏小,建设运营模式还比较单一,PPP项目、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化资金投入和经营方式尚未形成规模。助老扶老的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互助组织、慈善组织还不健全,活动还不规范。有的赡养人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履行不到位,片面认为养老问题可以由政府包办。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不少仅停留在电话呼叫、在线预订阶段。全社会优待老年人的氛围还不浓厚,歧视、忽视、伤害老年人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老年群体的违法犯罪活动还时有发生。

三、工作建议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服务工作既是家庭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更是民生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各司其责,形成合力。全市上下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的目标,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为加快建设“两富”、“两美”金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一)进一步明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发展、保障基本、适度普惠的原则,到2020年,我市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城乡社区形成20分钟左右的居家养老服务圈,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基本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全面确立以护理型为重点、助养型为辅助、居养型为补充的养老机构发展模式。市、县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将老龄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编制好相关专项规划,市区养老机构“东西南北中”均衡设置,做到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老年人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养老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老龄事业发展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要按照“群众有要求、经济有来源、服务有保障、硬件有基础、安全有保障、发展可持续”的原则,积极推进和全面规范居家养老服务。要采取“多方参与、多元投入、多种运营”等方式,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大力发展养老相关产业。要按照“家院互融、医养结合”的要求,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在服务、资源、政策上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统筹解决好老年人看病、医疗、护理等特殊医疗服务需求。

(二)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力度。

市、县两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落实和督促检查。要确保失能老人护理补贴足额及时发放到位。要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常见病预防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养老服务机构内设的卫生室(医务室)纳入当地医保定点机构。要加快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的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进度,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政策。要在坚持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的同时,提高服务和运营管理水平,促进长效规范运行。要加快城乡敬老院升级改造力度,增加护理型床位数量,确保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空巢老人老有所依。加大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部门协调服务工作的主动性,落实有关政策要求。加快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加大引进民办(民营)养老医疗机构力度,重点解决民办(民营)机构在规划、土地、金融、税费、补贴、人才等方面的问题。重视解决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改造和验收审批问题,加大消防改造投入和政策协调力度,促进养老机构规范化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水平。

政府要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基本生活、医疗、居住等方面救助。乡镇街道要在保基本、全覆盖的同时,逐步升级养老硬件设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对象。村、社区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运营管理,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将养老服务与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相衔接,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养老机构要集聚社会力量参与,探索运用多元化资金投入和多种经营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差异化、多样化、现代化的养老需求。相关部门要完善“8890网络虚拟养老院”功能,继续探索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大力推进“智慧养老”、“智能家居”等服务。要在职业学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及相关课程,培养服务管理人才,提供就业服务保障。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缓解人员短缺问题。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师护士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方面与同类人员执行相同的政策。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投保商业责任保险,引导保险公司出台相关保险产品。

(四)进一步营造全社会敬老养老助老的氛围。

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社会应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符合我国国情和传统,要明确家庭赡养、抚养老人的法律义务。司法机关要加大对侵害老年人权益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支持老年人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针对老年人群体商业行为的监管力度。工青妇、残联、老龄委等人民团体和村、社区等群众自治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党员微心愿”、“银龄互助”等群众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相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志愿者组织、公益慈善组织、宗教团体参与养老服务,并适当给予经济补贴或提供便利。新闻媒体要多关注报道老年人的生活,发掘和宣传尊老孝亲的典型,倡导社会新风。市、县人大要加强执法检查,推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集中反映民意,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推动我市养老事业加快发展。

第三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情况汇报

现就xxx县完善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数XXX万人,有XX岁以上老年人XXX人,占人口总数的XXX。其中:60岁~7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人),80岁~99岁老年人XXX人(城镇XXX人、农村XXX人),100周岁以上老年人XX人(农村XX人、农场XX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和《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XXXX〕XXX号)要求,“十二五”以来,x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认真执行 “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xxx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管理多样化的适度普惠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龄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或不定期开展排球、门球、陀螺等比赛活动,极大丰富了老年人娱乐活动。目前,xxx县老年人活动中心(投资XXX万元,建筑面积约XXX平方米)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二是大力推进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2011年以来,我县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投资XXX万元,建成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XXX处。2013年,申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XXX万元,建成了XXX个农村幸福院,同时为XXX个村(组)配送了乒乓球台、气排球、地掷球、门球等活动器材,确保了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三是以敬老院为载体,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指导各敬老院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五保老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养老服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广大老年人的需求相比,与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乡镇农村敬老院的入住率不高,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自愿入住的少,居民养老方式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较低。

二是机构养老服务覆盖面窄,享受主体仍局限在一些特殊群体范围。养老服务的提供,主要以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主,供养对象大部分是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受益面少,养

老服务享受面窄。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现在机构养老主要还是以公办运作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主要原因:1.为老年人服务市场还不成熟,缺乏有资质的为老年人服务实业机构和中介组织的龙头引领;2.社会办养老服务业效益周期长、风险高,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3.本地老年人靠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影响,自费购买所需养老服务的理念尚未形成。

四是养老服务行业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由于养老服务队伍人才缺乏,专业化水平低,敬老院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xxx镇和布朗山乡两所农村敬老院建成后,还未能落实工作人员。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大对老龄事业特别是农村老龄事业的投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农村服务网点、文化娱乐场所、健身场所及道路等设施的建设,保证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求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加强对乡镇(农场)、村和基层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切实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

二是提升各类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切实提高乡镇敬老院的入住水平。

第四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荐]

关于加强滨海新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问题的探析

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我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解决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再加上这些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不断增多, 家庭平均人口数量逐渐下降,家庭构成呈现出小型化的趋势, “独子养老”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空巢老人陷入了养老的困境。

由于家庭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人养老的实际需要。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家庭养老。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开始应运而生并且迅速的发展起来。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指老年人不脱离原来所生活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了满足老年人这个特殊年龄段人群的日常需要而提供的有关生活和精神方面的护理和照顾。涉及到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日常照顾、精神抚慰等等。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社区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也在管理、服务方面具备了一套相对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在努力探索符合各地区养老实际的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进步中仍旧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

(一)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许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来支撑。比如社区养老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承认,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政府应当制定出相关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只有完善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才能够更好的保障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政府在整个城市社区养老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和领导也没有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列入到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来,这些都导致了很多地区城市社区养老发展的滞后,也就不能真正的满足老年群体的需要。

(二)社会各个方面对养老服务的认识缺位

很多地区有关老年群体的管理与服务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资金以及物质条件的制约外,管理部门以及全社会的老年意识比较薄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在客观上,由于社区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事物,使他们无暇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只是社区工作内容中很小的一部分。在主观上,相关的管理部门对老年群体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影响认识不到位。整个社会还没有充分的意识到,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老年群体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本应该是社区“以人为本”的主要发展目标,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区养老管理混乱,缺乏资源整合老年人口社会化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老年群体的社区管理,但是

有的地区现在实际应用的社区管理体制其传统的行政色彩仍然比较浓厚。基本上还是沿袭着计划经济时期体制下的条块分割等基层街道管理的格局和办法,这就极大地制约了社区老年服务水平的提高。由于社区还不是相对独立的组织,其日常工作内容多以被动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为主,不可能从组织上、资金上、人力上自主自发的为本社区居民特别是为老人提供各种社会化的服务,这也是制约社区老年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行社区管理时,为避免上述的问题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出现多头管理,必须要有效地利用社区现有的设施和资源,注重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和运用,充分发挥本社区的优势。

二、天津市滨海新区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 天津市是我国首个开展社区服务的直辖市,有着二十余年的社区服务发展经验。滨海新区是推动天津市经济实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市政府旨在打造新型社区的试验点,一直以来得到政府在政策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

(一)以政府为主导推进社区服务,健全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

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应该一直起到主导的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树立风尚、制定和实施政策、监督和检查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积极扶持社区养老的制度建设,是提高社区养老事业水平的关键所在。政府应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整合社区资源,使原本是闲置的资源或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在老年服务事业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政府应该及时的了解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法律是一切制度的保障,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最终是靠健全法律法规来支撑的。泰达应完善与老年人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大对违反者的惩罚力度,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同时,政府还要及时制定出相关的配套政策,以保证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机制的协调配合。

(二)加强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及监督管理力度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应该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这一事业的发展,将社区养老问题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泰达政府应进一步重视加强对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并保证每年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方面的建设。

(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速对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

改变传统认为养老主要是义务性服务和福利性服务的观念。将市场竞争机制带入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宏观管理调控、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只有形成按市场规律运作的新的发展机制,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具有更强的生机和活力。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内容繁重的工作,应尽快建立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队伍。具体做法来说,一是以泰达社会服务中心为依托,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招聘专职人员,培训合格后进入养老服务管理队伍;二是设立社区公益岗位,通过政府购买专业化服务的方式,解决社区困难老人养老的问题;三是组织志愿者和义工队伍,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义务服务。

同时,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和提高。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出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加快养老服务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泰达地区有条件的院校可设学位培养老年学高级专门人才,以便为社区工作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还要提高社区管理工作的水平,制定老年服务业社区服务的具体标准,提高社区老年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政策并认真加以实施,要求其全面的达到对老年人的生活、心理、经济、日常起居等全方面的照顾。

(四)加强和完善社区养老信息化建设,按需求发展差异性服务

要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按年龄段为老年人进行登记。60岁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信息,实现区街共享;60岁以上退休人员,进行登记建档,对社会孤老、空巢老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以及经济困难老人进行重点登记。要完善社区内的电信电话设施,使居民小区内部遇急呼叫、购物求助、医疗求助等通话更加的便捷。

探索和建设多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首先, 要建设多样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要从老人的不同实际需求出发。其次, 要探索新型的社区养老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和老年人需求的日益多样性,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五)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应该系统化、科学化

社区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社区有效的管理运作。只有正视在社区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采取更加合理和科学的办法进行解决。老年人口社会化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老年群体的社区管理。由于城市社区组织还不是相对独立的组织,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时就会带来诸多的问题,这是严重的制约社区老年人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行社区管理时,管理模式应该更加的科学合理,根据本社区具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有效的利用社区现有的设施和资源,注重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和运用,充分发挥本社区的优势,真正的做到为本社区的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体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

第五篇: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老龄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以现有的“一乡一院”和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养老需求。加之,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和社会化老年人群体养老问题,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提高广大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值得深刻思考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我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截止2012年底,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6万人,占总人口的10.7%。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甘州区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以每年0.3%的速度递增,并向高龄化发展。全区现有养老服务机构63个,床位1170张,其中城市已建成日照中心6个,农村敬老院10所(含甘州区中心敬老院),农村社区日照中心、互助幸福院55家(其中2014年政府为民办实事25家正建设中,计划11月底全部投入使用)。

(一)出台支持政策。张掖市政府出台了《张掖市2013-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甘州区也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全区社会养老服务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具有强有力指导性和操作性。甘州区同时起草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惠政策》,目前正在审核中。

(二)兴建公办养老机构。近几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福利机构建设,自我加压,将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履行政府责任目标的重要内容。一是在农村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实现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变,结合农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鼓励有条件的村在规划小区建设时,把养老项目建设列入小康建设的必建项目。全区现有乡镇敬老院9所、中心敬老院1所,五保供养对象2842户3217人,其中集中供养304人、分散供养2913人,年供养标准分别达到3600元和3120元,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先后建成了入住五保老人在60人以上的三闸、小满、梁家墩等一批有一定规模、较高档次的农村敬老院。二是紧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通过资源整合合并了9所入住人数少、管理不到位、服务功能滞后的乡镇敬老院,建成了可以容纳200名老人居住的高标准甘州区中心敬老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区五保老人的养老需求,五保供养工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养老服务。在巩固机构养老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城市建成了可同时容纳100名老人就餐、娱乐、休闲的甘州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先后建成了小满镇金城村、碱滩镇古城村等4家全省首批农村日间照料中心,为推动省市农村开展日间照料服务先行了一步,树立了典型。通过示范带动建成城乡老人日间照料中心9家,农村老人互助幸福院28个。设置了日间休息室、活动室、阅览室、健身康复室、配餐室和户外活动场地,购置了床、棋牌桌、健身器材、电视机等相关设施。为社会闲散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提供了一个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活动相对自由、老人可以相互照顾的活动空间,切实解决了老人生活、娱乐、休闲等没有活动场地的实际困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四)克服困难,抢抓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养老设施建设项目。通过不懈努力张掖甘州区被民政部确定为支持甘肃民政事业发展,在甘肃建设的两个国家级综合养老示范基地之一。项目拟选址在滨河新区,占地500亩,设置床位4000张,总投资5亿。现已完成256.3亩的征地任务,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服务的要求,建成涵盖社会养老、社会福利、养老服务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规划建设高、中、低档不同层次的养老公寓,满足社会各阶层老人的养老需求;同时也可为我区现有的“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全面的养老保障。在项目实施上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同步建设。在发展模式上,全力将养老示范基地建成集老年生活服务、医疗康复、娱乐教育、老年用品、休闲旅游为一体养老产业基地,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目前甘州区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已全面启动,一期“五保供养区”正在抓紧开工建设的各项工作,计划2016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二、我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2013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目标和具体要求,兼顾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各个相关领域,为今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明确了努力目标、描绘了美好蓝图。这就使我们看到了当前甘州区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严重不足。

(一)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与国家对养老机构的要求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我区现有养老机构多是将五保老人进行了集中供养。只能为入住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起居照料,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化养老需求,且普遍存在规模偏小、设施简陋、护理条件差、管理滞后等问题,其他丧失劳动能力且经济条件陷入困境的老人只能是分散在乡镇(社区),根本无法享受到健身娱乐、康复锻炼、精神慰藉等服务。虽然近几年我区对发展多种形式养老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巩固机构养老的同时,新建了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多样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老人互助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但养老固定床位只有920张,只占全区老年人口的1.53%,与国家提出每千位老人拥有35-40张床位的工作目标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社会老人由于受养老机构规模的限制没有床位而享受不到养老服务。

(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短缺,社会资金参与养老体系建设力度不大。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漫长的德政工程,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存在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不足,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同时建设市场的萎缩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优惠政策落实难,导致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投资一开始就可能陷入亏损。得不到政府的补贴和银行的贷款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将无法正常运行。

(三)缺少专业服务人员,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现在一些养老服务机构虽然已经建起,但是缺少工作人员,主要是没有财力保障,限制了养老服务的发展。而公办的养老机构由于管理体制问题,工作人员出现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护理人员素质不高、人员严重不足等现象,更缺乏医疗、康复、服务等专业技术人才。总体上还没有跳出传统的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使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养老机构的现状与现代老人颐养天年的现实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缺乏监管机制,养老设施运营不正常。建成的部分日照中心、老人互助幸福院,受管理机制和传统观念的限制,在建成后由于没有经费支持、活动人员少、管理人员工资无法解决而无法运转,导致房屋设施闲置。有的干脆改变了用途,只是在检查是挂牌应付,没有真的发挥为老服务的社会职能。

三、加快发展我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几点对策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参与、因地制宜、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扎实工作,顺着“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对象大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工作思路,着眼服务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全覆盖的养老福利服务需求,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做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工作,坚持民生为重,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机制和制度,扩大养老服务覆盖面,推进养老事业由救济型、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进一步加快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步伐,促进养老福利机构社会化

一要实现服务对象公众化,也就是引导国有养老机构从单纯为“三无”人员、“五保”对象服务向为社会公众服务转变,有偿、低偿和无偿相结合,向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使养老福利机构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二要落实好养老机构人员编制和专业护理人员培训和待遇问题,在服务项目上从单纯生活供养向供养、教育、医疗、康复等服务一体化转变;三要对部分窗口式的规范福利机构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和服务设备方面的优势,成为当地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基地,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

(二)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

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事业,有助于减轻政府承办社会福利事业的压力,有助于养老服务机构投入更多的资金改善养老服务机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收费标准,使公众享受低价高质的福利服务。因此,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从宏观管理、政策指导、制订政策、区域养老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促进交流、典型推广、辅导培训等方面提供多方面服务,真正落实国家对养老事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督促各级政府部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出系统性、操作性更强的养老服务事业配套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推动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三)多渠道、多形式筹建资金,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属于非营利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其特点是:投入大、收益薄、收效慢,如果单纯按照成本核算,在创办初期基本处于亏损状况。因此,资金是发展老年福利服务事业的物质基础。一是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对于处在建设阶段的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按照规模、投资额等,给予相应的资助;对于正式开业的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按床位数和实际收养人数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二是鼓励和发动社会各界对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开展捐赠,并对捐赠人予以政策优惠。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三是对民办养老机构在创建时,其经费尚有缺口的,国家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要给予项目贷款或民政部门建立专项基金给予借贷,从资金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四)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实现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 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对福利服务的需求,是做好养老工作的出发点。现今的养护对象寻求的已不仅仅是衣食居住等问题,其要求已从寻求生活援助的低标准迈入了寻求心理援助、追求精神生活的高档次,具有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是养老服务成败的关键。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建立健全一个社会化的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是关键的必要条件。开展规范、系统的在职人员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老年人养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社会福利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快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迫切需要。我们将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的工作要求,全力实施我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大胆实践,奋力开拓,按照“以点促面”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国养老示范基地建设重点,辐射带到全区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力争将甘州区打造成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较有影响力的社会养老服务示范区。

下载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一、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2016年末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人达42.66万人,占常住人口2......

    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精选五篇]

    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定位的思考 崔秀朋 摘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推行的一些养老服务体系概念定位,需要用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定......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标准表述】 [意义]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中,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积......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问题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最终定稿)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凸现,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公办城市福利机构服务设施,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贫困且身体状况不佳老......

    遵循五项原则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遵循五项原则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本文作者曾在中国民政部门工作10年,对于中国的情况有所了解。从2000年起,本文作者开始了在美国从事老龄事业的生涯。在美国,本文作者先后攻读......

    集团公司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推荐)

    集团公司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2月2日,记者从集团公司矿区事业服务部获悉,矿区服务系统积极探索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矿区养老服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