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孩子一起成长----序言 文档
和 孩 子 一 起 成 长
兰州城市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
兰州城市学院实验幼儿园园长
王 丽 娟
“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套书反映了年轻教师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历程,第一部分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第二部分是教师教育随笔。这沉甸甸的两本书,是一群年轻的幼儿教师鲜活、赤诚的心的凝聚,是她们六年的青春、六年的汗水、六年奋斗的写照。六年弹指一挥间,幼儿园的发展充满了奋发和艰辛,教师的成长充满的坎坷和希望。
她们在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六年来,我园用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胸怀、开放的氛围、开放的学习方式来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公开教学、学科小组教学研讨、外出培训学习、对外教学活动展示等,将这群年轻的教师逐步培养成为有“无比的自信心、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分析能力、批判的反思精神”的教师队伍。她们在借鉴别人的经验中主动学习,在多种培训中积极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幼儿园逐渐有了一支善于学习、善于反思、敢于展示思想的教师队伍。
这两本书中的活动设计与教育随笔,所有观点均经历了亲身体验,有理论、有分析、有实践,虽然有些文字显得还不成熟,有些问题还值得商榷,但值得我们欣慰的是,通过辛勤的劳动、积极地反思、认真的总结,教师们的专业能力提升了,教学水平提高了,孩子们的能力发展了。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习、对事业执着的、强烈的追求和精神。
“和孩子一起成长”作为这套书的题目,我觉得再贴切不过了。因为我们幼儿园的老师真的很年轻,她们和孩子一样,需要栽培,需要呵护,需要成长,需要成就。这一群和孩子一样清纯、阳光、可爱、年轻的老师们通过六年来不懈努力,让幼儿园充满了生机,让孩子们充满了阳光,让自己充满了激情。
我想,培养优秀的教师没有错,这条路虽然艰辛、虽然漫长,但我们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不断努力。
最后让年轻的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吧!让她们在幸福的幼儿园健康、快乐、发展吧!
第二篇:设计成长序言
《设计成长》 序言
来源于《设计成长》叶森著,吉林大学出版
成长,是伴随着每个人一生的话题。从初学画画至今,忙碌的二十年,仿佛就在昨天的一瞬发生。自己更愿意把这二十年看作设计人生的童年,从认识到改变,从了解到理解,从提问到思考,让成长充满错误的同时也色彩斑斓。
成长的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一些出色的设计师和客户,彼此奋斗在不同的专业领域。相同的是我们在房贷和糊口间隙,仍旧热情洋溢的探讨着低碳生活,乐此不疲的参加地球一小时与徒步大会。用行动和语言告诉世界,我们是年轻人,我们是未来,未来是我们的。
十年的设计教育经验中,教学相长始终伴随着自己。学生表现着对于可能性的探索与对知识的渴望,并展示出用超级简单的方式解决一些被认为很复杂的事情。这些正是他们的优势,也是让我成长的来源。
《设计成长》中,记录了每一次改变自己的想法。虽然不是小说,没有跌宕起伏,但这些成长的改变,是在一次次的面对和往事中发生。对未来的理想,无知者无畏的冒险,让我能用学习的心表达自己。
《设计成长》中,记录了一个设计师这些年的学习、设计、理解、思考蜕变过程。设计是已经发生的故事,他记录了一个设计师的成长历程。理解是在设计之后的感悟,他为我们接下来迎接更大的挑战提供着物质储备。而思考,是未来还没有发生的故事。
设计是一个整理过去,理解现实,面向明天的旅行,他改变着我们,也改变着未来。每一次的改变,都会成长。未来依然需要改变,设计的道路也必定会充满荆棘。期待在接下来的新征程上,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第三篇:教师成长手册序言
序言
为每个教师和学生创造发展与成功的机会,致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这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和核心使命所在!
热忱投入、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人,是团队最宝贵的资源和资本,我们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的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教师团队,让每一个教师都成长为全面发展、能独挡一面的综合性人才。我们的团队应努力做到相互尊重,为优秀的人才创造一个和谐,富有激情的工作环境;我们要倡导健康丰盛的人生,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工作本身应该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成就感,我们的团队成员应追求身心健康,追求家庭的和谐,追求个人生活的极大丰富。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应以空杯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迅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教师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学校每一项具体的预设性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非常重要。通过我们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将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要达到办学的较高境界,需要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成为一个积极、有自信,既关心我们学校的前途,又关心你的个人发展的教师。学校制订的制度和编印的各种规范化手册,目的在于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以利于干好团队中的每个成员的工作;对某些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给团队干部教师以责任感的自律和制约,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化,工作水平更高。鉴于此,我们编印了这本《盘县第五中学教师成长记录手册》,供大家使用,以便所有团队成员一起把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当然,遵循制度条例、手册的针对性原则,当时势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导致制度条例、手册已不再适用时,或由于时间关系,有些制度、表册不太科学,我们还会做出相应的修改,每个教师都有提出修改意见的权利。但未经修改之前,全体干部和教师应尊重其严肃性和权威性。
学校教师团队所有成员一律平等,所谓上级下级之分只是明确职责,成员之间关系并非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互相合作的依存关系。团队每个成员都有权利和义务维护和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都应共同承担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招生等工作,都应尽自己最大力量做好每一项工作。
盘县五中的发展要依靠全体教师团队成员的能力和刻苦工作。请每一位细读并认真填写本手册,它将给您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二0一一年七月
第四篇:和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教师,每每和家长沟通孩子学习的时候,很多家长总以“我不识字,教不了孩子”来推脱孩子教育的责任。确实,在农村,家长不识字,文化水平低的并不少见,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家长推卸教育孩子责任的理由。现实生活中,有文化的家长依然“培养”出罪人,而农村里目不识丁的家长却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其教育水平和所谓的文化水平与孩子的教育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其实,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记得一次家长会上,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代表发言,话虽不多,但孩子是哭着说完的。她说:“我的妈妈很爱我,她虽然不认识字,但非常关心我的学习。每当我做作业的时候,妈妈从不看电视,他总是静静地坐在旁边守着我。我很感激我的妈妈,妈妈,谢谢你!妈妈,我爱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环境造就人,也改变人,作为父母,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试想,一个家庭中,父母在一旁吃喝玩乐,看电视,打麻将,孩子如何能安心学习?作为家长又凭什么义正言辞的去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你家长乐此不疲的事,你有什么正当的理由要求孩子。五彩纷呈的电视节目比作业可诱人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孩子小的时候。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多读好书,不仅能帮助孩子识字,而且能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品行,书读得多了,视野开阔了,也就聪明起来了。我们农村孩子,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做父母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家长沟通时,有的家长抱怨说:“家里买的什么书都有,可就是不看”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培养的。我的孩子小时候也不喜欢读书,相比小伙伴间的游戏,精彩的动画,读书也太枯燥无味了。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每天下班后,不管多苦、多累,我都要和孩子一起看书讲故事。开始,是我给她讲,后来让她给我讲,慢慢地她讲的越来越多,我成了她的忠实听众,在巨大的“自我表现”诱惑下,读书也就成了孩子的生活必需。
作为家长,已经吃了不识字的亏,我们不能再让我们的孩子走我们的路。我们不识字,可以让孩子教。试想,一位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妈妈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怎样的烙印呢?不仅如此,为了胜任小老师的角色,孩子上课就会很认真的听讲、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其自信心,从而帮助孩子成长、进步。
总之,作为家长,任何理由都是借口,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将来,让我们负起责任,和孩子共同成长。
第五篇:和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人非生而知之,做什么事情都一样,做父母也应该学着去做。
但凡孩子出了问题,先往自身找找原因,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和子女一起成长,一方面可以了解子女,一方面也可以自我学习。因为子女不断成长,同时内外环境也在持续变化,所以,父母不能以固定不变的观点来观察子女和了解状况,必须一方面教导子女,一方面也从子女的实际反应学习到一些新东西。
“借由父母自己的调适,来改变子女的习惯”,更容易促成亲子和谐,使子女变得更乐于接受父母的教养。
因为“要改变别人,只有先改变自己,才是最有效的方式。”父母从子女身上发现自己应该改变的地方,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如果发现子女的身心发展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父母最好私底下记住要点,千万不要惊惶失措或者张扬出来,以免影响子女的心理。
例如父母第一次听到孩子说出“我讨厌妈妈”这句话的时候,多半十分吃惊,甚至愤怒。有些父亲还趁机指责母亲管教不当,双方大吵一通。
有时就算父母十分理性,态度缓和,好好和孩子沟通、讲道理也没有用。其实,这时候不要马上有反应,应该暗中把女儿的话记下来,然后先回想一下,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经历?子女反抗父母或者讨厌父母,一定有原因,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如果父母没有办法了解,不妨向自己信得过的长者请教,交换意见,获得有效的方法,回头再做打算。
父母暂时搁置下来,等待大家情绪比较稳定的时候,让孩子有发表自己感受的机会,说出为什么讨厌妈妈。然后告诉孩子,自己当年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