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18:1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第一篇:《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数学备课大师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

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2、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例如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宏丰小学

王建军

数学备课大师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第二篇: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

11.出示例1,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二)教学例

21.出示例2,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 xy =k(一定)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2、通过今天的学习,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43页做一做

五、课后作业

练习七6、7、8、9题。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xy=k(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第三篇:《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篇一: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4页到第65的“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以及成正比例的量,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两种数量保持积一定的变化,理解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的不同数学模型,提升思维水平;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思考、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复习相关联的量的数学概念。

2、说明数学中也有许多相关联的量,并且规律性更强,引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购买笔记本问题

(1)(出示表格)学生说说表格中的信息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小组合作:

找一找:表中有相关联的量吗?如果有,是哪两种?

想一想:单价发生变化,数量是怎样随着变化的?

猜一猜:表中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什么是一定的?

验一验:通过计算,验证一下你的猜想,看看正确吗?

(3)全班交流。

(4)引导观察,说说其中相关联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5)小结:在这里,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我们就说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成反比例,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成反比例的量。(揭示课题)

2、运水泥问题

(1)(出示表格)学生读一读题目,并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完整。

然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学生活动:

看一看:谁和谁是相关联的两种量?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

3、用字母式子表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上面两个例子,你也能像学习正比例的意义时那样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反比例的意义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判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2、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习十三第6~8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生活中有许多成反比例的量,只要注意观察,用心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我们的聪明和智慧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附:板书设计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成反比例 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是成反比例的量

× y = k(一定)

成反比例

每天运的吨数 × 天数 = 总吨数(一定)

是成反比例的量

篇二:六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64—65页的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6—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1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单价扩大,数量反而缩小;单价缩小,数量反而扩大。

小结: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 = 总价(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单价和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二、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 和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5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6~8题。

第6、7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第8题

(1)让学生根据左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1)。

(2)(1)让学生根据右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2)。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时,它们才能成反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篇三: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并与同学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

难点: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设计

一、回顾整理,激活旧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并且认识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下面请同学们回答几个问题:

1、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要看比值是否一定。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说明理由。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3)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学习例题,初步认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读书,许多同学特别喜欢读童话故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童话故事书,你们看是什么?

出示《安徒生童话》,可了解一下谁读过这本书。

师:猜一猜,这本书有多少页?

学生猜测,然后实际看一看,知道是180页。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书中的四个同伴都读过这本书,而且记录下了他们每人读书的情况。

请同学们看黑板。

黑板出示:

师:观察这个统计表,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如:

●亮亮每天看12页,看了15天。

●红红每天看15页,看了12天。

●聪聪每天看18页,看了10天。

●丫丫每天看20页,看了9天。

●丫丫看的最快,只用了9天,亮亮看得最慢,用了15天。

师: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会说:

●每天看的页数越多,看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看的天数就越多;

●每天看的页数乘看书的天数,积是一定,都是180。

第三种意见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启发:

师:把他们每天看书的页数和看的天数分别乘一下,看发现了什么。每天看书的页数与看书天数的乘积就是这本书的页数,你们能总结出一个数量关系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书的总页数一定时,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生:当书的总页数一定时,每天看的页数越多,看的天数就越少;每天看的页数越少,看的天数就越多。

师:在四个同伴看同一本书这件事情中,看书需要的天数是随着每天看书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天看的页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就缩小;反之,每天看的页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就扩大。而且,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师: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而且他们的乘

积相等的事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一个换零钱的问题。

教师出示表格,并拿出一张10元的人民币。

师:老师这有一张10张的人民币,如果要把它换成5元的,能换几张? 生:能换2张。

师:如果换成1元的呢?

生:能换10张。

师:那要换成5角的,2角的,1角的呢?

学生说,教师填在表格中。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换的钱的面值越大,需要的张数就越少;换的面值越小,需要的张数就越多;

●表中面值与张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你们能总结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钱的面值×张数=10(元)

师:观察这个数量关系式,谁能说一说什么量是一定的?什么量是变化的,怎样变化的?

学生可能会说:

●10元钱是一定的,钱的面值和换的张数是变化的,钱的面值变大,钱的张数就变小;钱的面值变小,张数就变大。

●钱的总数是一定的,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是是变化的,钱的面值越大,换的张数就越小。反之,钱的面值越小,钱的张数就越多。

师:通过看书的事情,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反比例,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成反比利吗?为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多请几人发言。

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上面的两个例子和数量关系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它们都是乘积一定,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变小。

师:像上面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相对应的积也一定,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称为反比例关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页,把这一概念划下来。齐读。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成反比例关系的量,谁来说一说,成反比例的量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可能会说:

●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这个量的乘积一定。

●一个量变大,另一个就变小;一个量变小,另一个就变大。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试一试”,自己判断一下,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第四篇:《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学生是新的知识点,在实施授课时,我先用“时间和路程”的表格,出示三个问题逐一引导学生(①表格里有几种量?分别是什么?②当一种量变化(增大)时,另一种量怎样?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是什么?比值分别是什么?)。

学生很清晰地回答了①和②两个问题,当回答第②个问题时,告诉他们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它变化。对第③个问题,学生能说出比是速度,比值都是一样的,即90千米/小时,进而引导学生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时,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感到很好理解,也很明白。可当我问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为什么?点到的学生都说是,但说到原因时,都认为是比值一定,所以是相关联的量。看来学生对“相关联的量”和“成正比例的量”理解不清,又举了一些例子,结合定义,学生才理解。

下课后,我在想原因,是不是把“相关联的量”和“成正比例的量”一下给学生,对学生来说都是新名词,出现了听起来明白,用起来不会的现象。结合我的思考。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先把“相关联的量”引入后,给学生举一些相关联的量的例子,又让学生举例,接着让学生总结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是相关联的量,随后举出一本书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路程和时间、圆的周长和半径,让学生分别求两种量的比值,学生发现,有的比值是同一个数,有的是不同的数,进而告诉学生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

第二个班的学生对练习的回答情况,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的较好。我感到分两次把概念给他们,并把每一个都讲透,学生会学的很快,我们讲的也很轻松。

两节课后,同组交流时,刘老师还告诉我一种设计方法,由圆引入,半径和周长、半径和面积,它们都是两关联的量,一个是成正比例的量,一个不是。我感觉这种设计方案也很好,有机会的一定试试。

第五篇:《成反比例的量》听评课体会

《成反比例的量》听评课体会

《成反比例的量》是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之后学习的。为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汪亮老师主要从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汪亮老师以已学过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先说一说

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并要求说出它的特征来;然后出示习题让学生

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这样的一个过程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了一定的铺垫。最后出示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汪亮老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有关圆柱底面积和高的表格,让

学生填表格。然后根据所填的内容,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有了这

个疑问,学生们自主地想要解决它!在交流过程中,汪亮老师并不急

着告诉学生对与错,而是让学生对别人的发言及时补充和发表自己看

法,这样既学会了思考,又培养了学生倾听的学习习惯。最后在学生的互相帮助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深化提高。

在理清了新知识的知识脉络之后,汪亮老师进行相应的练习,要

求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尤其是出示两种量,让学生们来判断是

成什么比例的量,并让学生来陈述理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

题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听完汪亮这一堂课,给我第一个感觉就是他上的很轻松,而学生

也学的很轻松。从中我学到了很多:

1、整堂课知识的衔接很紧凑,教师用语恰当,组织能力强,这正是我所欠缺的。比如说学生回答问题,汪亮老师能根据具体的情景用适当的语言来表扬他或鼓励他。而学生不敢举手回答的时候,他又能用巧妙的话语使课堂从新活跃起来。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我想我还得好好的学习。

2、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很好地做到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他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从中得到答案,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而我在平时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喜欢给一个问题,然后学生回答,再下个问题学生回答,以此下去。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交流时间。课看起来虽然比较精彩,但是课堂的实际效果却是不容乐观的。

3、精心准备一堂课和随便上一堂课的效果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汪亮老师为这一堂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为学生准备的表格以及在教学中不用教案却娓娓道来,不难发现他对这堂课已经有充分的把握,实际上效果自然是非常好的。

但汪亮老师这堂课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复习导入时间有点长,以致最后课堂没有时间让学生说说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不同,有了比较才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2.汪亮老师采取了填表格的形式,来观察底面积和高的变化情况,以及计算出水的体积一定,从而说明底面积和高是成反比例的量。虽

然这样的方法不错,但有些学生就会想表格再加个底面积和高的数据,不使得它们的积和前面一样,这就说明不了高度与底面积乘积一定。从而使他们混淆。而如果采取直观的演示,把同样体积的水,倒入不同底面积的杯子中,那么在水的体积一定下,来发现底面积和高的变化情况,学生就没什么疑问了。

3.在判断两个量成什么比例的量这一环节中,汪亮老师采取了口头形式,让学生说说其中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这样的做法虽然节省了时间以及把问题生活化了,但同时有了个弊端:基础差的学生不能找出其中两个量,或者老师说完,学生什么都没记下。但如果采取让学生自己说说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或者书面形式展示题目,学生会更直观去分析,这样会更好些。

下载《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反比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经验这节课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课堂也算是顺利。在观察加法表和乘法表之前,我先引导学生明确表中的数据是如何得到的。从图中学生很容易看出来,和......

    反比例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教学反思 万宝山中学崔国栋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应......

    《反比例》教学反思

    《反比例》教学反思 《反比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从以前的教学中我知道,大部分学生对反比例的意义表面上了解,......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全文5篇]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福和希望小学:匡俊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它的设计和教学很关键。我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500字

    成正比例的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之后的一个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并初步了解表示成正......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反思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

    六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苏教版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第64—65页的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6—8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

    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