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现实性

时间:2019-05-12 18:3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现实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现实性》。

第一篇:推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现实性

推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现实性

2010-9-13

一、企业内部控制——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发展

关于内部控制的内涵,目前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是美国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对内部控制内涵的阐述,即内部控制是组织设计并实施的、为组织营运的效率与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与程序,它要求组织内的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实施。COSO委员会在其专题报告《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也称COSO报告)中,将内部控制活动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组成要素,并同时提出内部控制组成要素要为组织实现或达成其目标提供所必需的条件,每一个组成要素都要适用于组织的目标,与组织的每一个目标都有关。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诠释,得到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内部控制研究组织和企业的认同与发展,在实践中许多国家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在COSO框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从20世纪3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产生至今,大体经历了四个演进与发展阶段:

1.内部会计控制阶段。最初人们关于内部控制的认识是以会计控制手段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的概念,193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将其定义为: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安全、检查账簿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和方法。这一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是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的会计方法,主要控制对象是钱、账、物等会计事项。

2.扩展到管理控制的阶段。1958年,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布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中,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部分。1963年,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审计程序公告第33号》的结论中,将独立审计师的责任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并进行了阐述,提出审计师必须对会计控制做出评价,而对管理控制只有在审计师认为必要时才进行评价。

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三要素阶段)。1988年AICPA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一词取代原有的“内部控制”一词,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新突破性。该文告正式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并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将“内部控制结构”定义为企业为合理保证其目标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具体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个控制要素。

4.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五要素阶段)。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Reporting)所属的COSO委员会经专门研究后,提出了COSO报告,1994年委员会提出报告修改稿。这份报告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框架”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受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达到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框架得到了美国审计署(GAO)的认可,AICPA则全面接受了COSO报告的内容,并于1997年1月起以《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取代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

另外,还有的学者认为2004年4月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也是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提出内部控制的八分论阶段。本文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存在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但不能简单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的作用重心各有不同,是两项相辅相成的管理内容。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情况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开始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推行力度,颁布和修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要求企业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如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2000年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要求的法律。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货币资金(试行)》,2008年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财政部联合六部门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等,都对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推动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已经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意识地构建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管理控制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萨班斯法案颁布后,在美国上市的企业都要按照该法案要求制定并披露其内部控制的情况,一批在美国上市的国有企业都参考 COSO框架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当前迫切的任务

当前,国有企业如何能够做“强”,如何能够迎接来自全球企业的挑战,并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胜,首先需要的就是做好内部管理,打下坚实“内功”,在现有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与企业特点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

1.国有企业内控建设的现状亟须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当前,还有许多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作用的认识仅局限于理论层面,与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还有较大差距;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或虽有建立,但与企业的战略和生产经营活动契合度不高。再加之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的好坏更多地维系在管理层的觉悟上,而不是建立在制度安排的基础上,从而使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已经成为置身于日益开放的市场和激烈竞争中的国有企业的迫切需要。

2.管控企业风险亟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风险无处不在,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息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等,时时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稍有不慎,企业经过多年努力形成的成果就会被风险摧毁。为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通过控制流程洞悉风险所在,并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全面防范风险、应对风险、控制风险和化解风险,从制度上避免乱投资、乱担保、乱拆借等高风险行为,规避风险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生存发展的危害,消除企业运转中的隐患。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国有资产安全亟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会计控制,并通过会计与出纳岗位分离、会计稽核、规范的核算流程等控制手段以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必须通过内部控制减少会计核算不规范、调节利润、资金体外循环、挪用公款等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通过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避免因企业内部控制缺失,通过企业改制等方式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保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从制度上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

4.实施国有企业国际化战略亟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世界市场日益扩大的背景下,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更多的国有企业开始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的跨行业、跨区域布局更为广泛,组织结构和管理内容也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亟须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以满足企业大跨度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5.企业的兼并重组行为亟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全球资本市场日益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兼并重组的事项越来越普遍。资源重新整合配置后的企业要实现预期的1+1>2的目标,亟须完备的内部控制理念和流程,在企业内部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形成自我检测、自我监督、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内部驱动机制,促进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

三、推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从出资人角度的几点思考

1.推动企业充分认识内部控制重要性,使完善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主动愿景。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只是为满足监管部门等的要求而制定了形式上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真正重视内部控制的监控作用,也未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健康成长和业绩提升的保驾护航作用。对此,从出资人角度应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一是制定相关文件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增强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二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开展相关知识培训、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普及内控知识,推动企业加强内控知识学习,激发企业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三是推进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2.差别对待,分类推进。我国国有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以及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内控的需要都存在差异。因此,从出资人角度推动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应当承认并充分考虑行业间、企业间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同时,认真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情况,差别对待,分类推进,对于那些内部控制建设尚不完善的企业,以推动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对于那些内部控制较好的企业,以推动企业完善和有效执行内部控制作为重点工作内容。

3.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开展内部控制评价。虽然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一些行政规范都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但并无明确评价标准和规范,企业内部也缺乏自我评价的理念和具体标准,为此又有必要从出资人角度建立框架性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开展内部控制评价,从外部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注意防止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在推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防范形式主义:一是制定的内部控制体系要符合中国国情,不照搬西方内部控制成果;二是制定的内部控制体系要符合企业实际,并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不能照抄照搬;三是制定的内部控制体系要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将内部控制建设成为墙上挂的、嘴上说的内部控制,四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与程序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5.坚持协调发展原则,推动企业建立适度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推动企业建立与其管理机制协调适度的内部控制体系,确立内部控制并不是越完备越好的理念,处理好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的关系、内部控制与效率的关系、内部控制成本与效益的关系等问题,把握住内部控制收益要大于控制成本这一基本要求,避免由于内部控制过度而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和对效益的降低,但同时也要避免企业以成本或效率为理由不建立或不完善其内部控制。

6.根据出资人监管重点,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领域。在推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重点关注当前国有企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风险的所在,如企业的高风险业务、成本费用控制环节、重大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环节、资金使用与控制环节等,以推动企业通过自身制度规避风险,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效用。

第二篇: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及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及制度创新2010-09-25 10:38:01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02期)作者:王海峰【摘要】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公司治理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研究,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一定层面上是人力资本被扭曲的反映。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可以采取三个层次的治理对策,即企业所有权制度创新、经营者人力资本地位创新和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创新。

【关键词】内部人控制 人力资本 公司治理 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公司治理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内部人控制问题。我们通常所讲的内部人控制是指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所有者代理人)在经营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偏好而不是股东(委托人)利益取向支配资源的行为,通常用于指公司经营管理层利用信息不对称或契约不健全的机会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产生的,是一种特殊的“委托代理问题”。①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得益于转轨经济过程中改制的分析,但实际上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也就是说,内部人控制并非是中国经济转轨中的特有现象。

内部人控制机理分析是目前许多学者感兴趣的课题。杨利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对国内学者的观点作了综述,认为内部人控制企业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由此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已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②但是,仅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内部人控制问题是不够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源自于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特别是产权制度的创新,对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也应从企业制度创新着手,特别是企业所有权制度的创新。

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制度经济学家有关企业性质的理论给我们研究内部人控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张五常批评了科斯(1937)关于企业的原型是一种“雇主—雇员”关系和“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的论断,指出企业无非是以要素市场的交易合约代替了产品市场上的合约,③这被认为是对现代企业理论的一大贡献。④汪新波认为,“雇主—雇员”关系显示的是“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的关系”,劳动“实质上是短期资本受雇于长期资本”⑤;周其仁更认为市场里的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一个特别契约”,并指出由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只能属于个人,非激励难以调度”。⑥

从上述学者的观点分析下去,如果把企业看成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契约,则原本意义上的代理人具有了企业的所有者身份,只不过它所体现的是人力资本生产要素在企业这个平台上的反应和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从“经济人”的理性角度出发,他们必然希望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源能带来最大的收益,如果正式的制度安排不能实现自身目标,他们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或变相提高自己的收益水平。所以,处理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一定层面上承认内部人控制的合理性,即承认人力资本的客观地位,所要治理的是“内部人的过度控制”带给所有者的损害行为。从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内部人控制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两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企业平台上的利益分配问题,解决的程度取决于双方的谈判或博弈力量对比。

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及成因

沿着制度经济学的思路分析,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源于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

国有企业中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代理链条过长,资本所有权约束失效。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是委托—代理关系的确定。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国有财产产权全民所有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链为:全民初始所有者→中央政府(代理所有者)→地方政府(代理所有者)→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理所有者)→企业董事(代理经营者)→企业经理(代理经营者),层次较多,关系复杂,造成国有企业中实质上的所有者缺位,所有权的约束功能难以奏效。由于实际所有者(全民)对代理所有者本身的激励问题和企业代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的客观限制因素,造成国有企业中所有权对经营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国有产权在企业管理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产权的约束功能难以发挥,国有企业中的产权制度缺陷是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缺乏人力资本所有权的激励机制,经营者人力资本地位得不到客观承认。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经营者只能获得固定工资收入,对他们的激励方式也以行政激励为主(如提拔或行政降职等),没有赋予他们获取剩余索取权或承担经营风险的法律和制度安排,经营者长期从属于政府部门,人力资本地位得不到法律和制度上的尊重,无法形成独立的人力资本阶层,并最终导致经营者自身行为发生变异。人力资本地位长期得不到承认,这实际上体现的是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人力资本首先属于个人)在国有企业这个平台上分配地位的不平等,并最终导致经营者心理失衡,这正是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正因为从制度上没有正常的途径获取投入要素的应有收益或承担应有的经营风险,经营者就会转而寻求其他非正常途径,如权力寻租,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有企业中产生的一部分内部人控制问题是人力资本被扭曲的反应。

缺乏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市场激励机制。长期以来,行政激励是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主要激励手段,由于行政激励本身的缺陷(如年龄因素的影响、激励面较窄等)和实施激励的衡量标准偏差(国有企业高管人员晋升的依据往往不是企业的真实绩效),造成国有企业经营者利用所掌握的企业资源寻租权利和地位,行动目标偏离企业目标。当行政晋升渠道被堵塞,经营者的工作业绩又无法得到所有者的客观评价时,经营者就会转而寻求其他需求的满足,甚至铤而走险,这在客观上助长了经营管理者的不良动机。

缺乏少数股权和债权人治理机制。在国有企业中,国家拥有的股权比例较大,其他经济成分产权所有者拥有的比例较低。国有企业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致使中小股东处于绝对弱势地位,中小股东发挥所有者权利的空间很少,再加上“搭便车”的心理影响,导致中小股东对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关心很少,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再加上我国资本市场的缺陷,少数股东发挥权利的渠道和力度也很有限,因此在目前国有企业中,中小股东对国有资产经营者的监督是无法落实的。此外,由于国有企业的债权人也是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无法独立作出,政府一手托两家,造成债权人治理约束软化,流于形式。

综上分析,国有企业中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割裂和层层代理关系的存在,导致资产所有者的产权约束功能难以发挥,所有者难以形成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机制;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地位的不平等内在地导致了经营者自身行为的异化;经营者市场激励与评价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外部治理机制等因素的缺乏,共同导致了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与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治理

针对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笔者提出对策如下:

企业所有权制度创新,即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再造。首先是国有产权从竞争性行业中战略性退出,增加市场调节的范围和力度,除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外,其他国有资产逐步出售给经营者和社会公众,逐步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实施国家相对控股或少量持股,或通过特殊股权设计(如国有股退位为创业股而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提高其他资本所有者特别是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管理积极性,同时减少或消除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中间环节,缩小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差距。

经营者地位创新,即确立人力资本在国有企业中的客观地位。建立保障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本地位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考核机制。更重要的是,要把国有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作为人力资本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源来对待,正如一个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一样,国有企业要持续发展壮大离不开人力资本。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经历了产品竞争、销售市场竞争、技术竞争之后,正逐步迈入人力资本竞争阶段,要在这场竞争中取得胜利,承认人力资本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是关键。

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创新,即建立健全经理人市场评价机制,改善公司外部治理环境。改革国有企业中经理人员的任用机制,增加人员任用的透明度和市场化程度,增加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成本,弱化经理人阶层的不良动机,改善公司外部治理环境,强化利益相关者治理特别是强化债权人治理力度。(作者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浅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刘晓岩

本文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内涵,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对促进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落实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方法措施,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目前,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不仅要对财务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岗位、职责进行控制,更重要的是对企业有关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财务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协调等全过程进行控制。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涵、目标、方式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涵、目标

1、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有关的控制。它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衡量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2、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护单位资产安全和完整;促进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方式

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应该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顺序递进的多重会计控制防线,包括:

1、授权控制。是指在某项财务会计活动发生之前企业各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处理,未经授权和批准,这些人员就不允许接触这些经济业务。这一控制方式使经济业务在发生时就得到了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

2、分工控制。是指对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工负责,不能由一个人同时兼任。这一控制方式使经济业务处理有关人员能够相互制约。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企业内部某些相互关联的职务,如果集中于一人身上,就会增加发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或者增加发生了差错和舞弊以后进行掩饰的可能性。对于不相容职务进行分工负责,可以防止差错,堵塞漏洞,对于保护财产安全起积极作用。

3、业务记录控制。在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必须按一定的程序记入会计系统。所谓业务记录控制,即在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账务记录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正确。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意义

企业发展一定要注重“双轮驱动”,一手抓市场,一手抓制度。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优秀的员工团队,能使企业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力,成为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制度资本”。可以说,内控制度建设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软实力的“助推器”。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以下重要作用:(1)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可靠,防止差错。(2)防止个别人贪污盗窃、挪用公款的营私舞弊行为的发生。(3)实行内部控制后,由于各项工作有明确的分工,因而也可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作责任心,并且有利于维护财经纪律。(4)便于日后的审计工作,减少审计费用。

(5)对外经济业务如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有关人员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可降低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同时抑制其中营私舞弊行为发生。因此,发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保证企业制订的经营方针和决策措施能够贯彻实施,为确保各责任中心(如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分支机构履行自己的职责,防止舞弊或减少损失、浪费,最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企业总的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必须有一个独立的机构和人员,对单位经营活动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评价。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在自主经营过程中,必须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合法经营,如实反映经营成果,不编制假会计资料以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内部会计机构、会计人员通过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来有效地促使和协助企业承担并履行上述责任。

三、做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一)树立科学的内控观念,培养内控认同感

要搞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首先企业自身要认识内部控制制度

对其经营的重要性,只有加深了认识,逐步从“我不用做”到“要我做”和“我要做”转变,企业才会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才会将认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控制环境是企业内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内部员工控制其它经营活动的基础,同时,任何控制制度归根结底需要人来造就和实施,因此要实现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关键应当抓住控制中的行为主体—人的因素,人们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观念直接影响其内部控制的态度,并进而影响着内控作用的发挥。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设置的各个岗位,必须要有能履行其职责的人来胜任。造成中小企业的各种问题的因素中,归根结底是人才因素。目前,中小企业中关键岗位的人才还主要依靠外聘,要善于挑选能力突出、经验丰富、具有职业精神的高端人才为己所用,充分发挥其才智。此外,要着手培养自己的人才,逐步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员工培训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技术教育,促进本企业各类人才的快速成长。树立良好的内控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观念;创新管理层的管理观念、方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企业奖励制度。

(二)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是一种氛围,塑造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影响企业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

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系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进行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或两者结合。企业的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认为,稽核部门不能创造效益,还要占用人员编制,增加经营成本,因此对其并不十分重视,这一观念应立即更新,并切实加强考核、监督、制约机制。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

(四)借助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促使企业改进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实施。二是通过中介组织对照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企业有失“公允”及其他不当的行为,帮助企业加以纠正。

(五)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企业运营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及时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沟通。企业会计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子系统,是组织处理会计业务并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和决策信息及辅助企业管理控制的有机整体。因此,必须加强会计系统及其他方面的信息沟通体系建设。

此外,还要处理好控点与控面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找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要企业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按照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不断对其进行效益评价和修改,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来开展工作,相信企业将会建立与健全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推进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第四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企 业 内 部 控 制 制 度 建 设

吉林省春铁粮油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于显杰

企业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不断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企业层面控制和业务层面控制,企业层面控制是对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内部监督直接相关的控制;业务层面控制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针对具体业务和事项实施的控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由于企业要持续经营,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持续流动地处于企业之中,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并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实时改进;具体形式表现为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连结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这些方法、措施和程序是由企业各个层次的员工共同实施,从企业负责人到各个业务分部、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直至企业每一名普通员工;这样才有助于企业识别和处理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许多针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引等。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2006年11月8日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2008年6月28日,五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等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层面的组织框架控制、发展战略控制、人力资源控制、社会责任控制和企业文化控制;业务层面的资金活动控制、采购业务控制、资产管理控制、销售业务控制、研究与开发控制、工程项目控制、担保业务控制、业务外包控制、财务报告控制、全面预算控制、合同管理控制、内部信心传递和信息系统控制;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促进遵循国家法律法规

诚信和守法是企业生存的基石,也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只要在国家的范围内生产和经营就要遵守这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将企业的发展置于国家法律允许的基本框架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应遵循的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能够减少和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和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2.促进和维护资产安全

资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产安全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最关注的问题,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资产安全的有力保障。

3.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

信息报告是提供给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的企业经营成果和信息,及时可靠的信息报告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树立和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和声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利于企业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定,保证信息报告合法合规、真实完整和有效利用。

4.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企业内部控制贯穿经营过程,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的特定的经营、行业和经济环境等,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高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

5.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实现发展战略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将企业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努力做出符合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的策略选择。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

1.做好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工作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总要在一定环境下运行,内部控制就是监督

和审视企业运行的环境,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管理体系,既包括企业层面的控制也包括业务层面的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就要求各部门做好基础工作,因为每个部门的规章制度都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预算管理,营销部门的销售业务管理,材料部门的采购业务管理,生产部门的产品质量管理等,一个部门出了问题企业的内部控制就存在漏洞,任何一项规章制度都是用经验教训写出来的,只有各部门的制度健全了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才是有效的,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让制度管人,让制度说话,这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

2.加强内控能力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态度,更取决于制度执行者的综合素质。如果执行内部控制的人员忽视制度程序,错误判断,甚至串通舞弊,就可能导致内部控制部分或全部失效。因此,企业应提高人员素质,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单位负责人是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其道德水准、业务水准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该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和执行力度,所以选择高素质、能力强的高层领导尤为重要。其次,管理层不仅是经营活动的管理者和监督者,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第一执行者,因此企业管理层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当掌握相当的专业知识,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随着与国际企业制度的接轨,管理人员必须是懂业务、懂计算机、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另外,企

业内部要树立起团队精神,这样,从全方位提高企业队伍素质,才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真正得以落实和加强,保证资产的安全和提高效益。

3.做好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常见的控制活动措施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另外,企业还需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制定相应预案,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4.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促使管理人员提供准确及时的内部控制信息,并反过来强化企业治理结构,形成管理的良性循环,促进科学管理的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从日常监督做起,这样往往可以杜绝许多重大违规事件发生。比如对账人员及时核对银行与单位银行日记账,并经财务负责人复核,可以有效杜绝私开支票侵吞公款行为;及时进行存货盘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可以有效杜绝保管人员侵吞实物行为。所以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执行中的成绩和问题。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对于尊重并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员工应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避免重大损失的员工更应给予与贡献相当的奖励。只有做到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才

能最终达到内控的目的。

5.建立内部监督制度

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改进,是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企业内部监督情况应该形成书面报告,并在报告中揭示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同时,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缺陷纠正、改进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效力。

6.进行及时合理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现实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政策。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企业要及时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采取相应应对策略,进行风险评估,规避风险,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和资产的完整。

第五篇:浅析企业内部控制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只要企业存在经营活动和经济管理,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在定义和内涵上,属于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子系统,涵盖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内,隶属于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领导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有些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利用内部控制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盗窃资金,或与企业外部不法商人相勾结、非法侵占企业资金等,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

3.内部审计控制薄弱。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有不少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有内审机构的企业,领导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足。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然而从中国中小企业现状来看,其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中没有经营风险的概念,更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因此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以上种种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资信度较差、经营能力低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因此,中小企业为了迎接新经济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5.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会计的日常控制依赖于会计的日常监督,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经

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到管理者干预或利益的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办事,使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履行。

二、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指导原则:

1.合法性原则。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

2.健全性原则。即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否规范了各项经济活动,覆盖了对人、财、物的全方位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并覆盖各项业务和部门。

3.适用性原则。每一个企业制定何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方针、措施等。

4.可行性原则。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要有明确规定,要简便易行,便于实际操作和运行。

5.有效性原则。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对出现的违规违法现象按规定进行处理,并及时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结果与企业原定的经营战略方针比较,出现薄弱环节及时修正并完善。

6.成本效益原则。即要求企业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因此,在实行内部控制花费的成本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也就是说,因实行内部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否则应舍弃该控制措施。7.相互牵制原则。相互牵制原则是指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分配给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位分别完成。即在横向关系上,至少要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接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检查和制约;在纵向关系上,每项经济业务的处理,至少要经过上下级有关人员之手,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制约,促使上下级均能忠于职守,不可疏忽大意。如费用报销,由经办人填制有关单据,交由部门

主管审核签字,再交由财务部复核其发票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再交由企业领导审批签字,才予以报销。

三、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组织结构控制。一是明确规定各种岗位的职责范围。按照程序定位和内部牵制的原则,将各职能部门业务分为若干具体的工作岗位,然后再按岗位确定每个人的具体任务,明确单位所有经营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限,逐步形成一整套自我制约和自动检查的岗位工作关系。二是强化内部牵制。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形式,体现在人员分工、职责界定、业务处理等各个方面。如会计、出纳业务不许一人兼任;收支款项时,收入不能集开票收款于一人,支出不能把审核、批准、付款由一个人经办;管钱,管物,管账一定要“三足鼎立”,等等。特别是不相容的职务一定要严格分离,做到授权与执行分离,执行与审核分离,执行与记录分离,保管与记录分离。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至少包括规划、审核、执行、记录和复核5个步骤,每个步骤必须严格分开,不允许“一手清”。

2.授权批准控制。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纷繁,环节增多,企业领导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必须将事、权进行划分,对下级授权、分权,规定各级业务人员处理某项事务的权力。在日常业务处理中,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和有关职责自行办理,把各项经济业务在其发生之际就加以控制,使各级业务人员都能“在其位,谋其政”。一项经济业务从发生至结束,谁核准、谁经办、谁复核、谁验收、谁审核都应在制度中予以充分说明,做到分工负责,权责分明。

3.会计记录控制。要建立健全会计凭证的审核制度、账账核对制度、复核制度、检查差错制度和采用会计科目控制、会计凭证控制、账簿控制、报表控制、记账控制以及电算化控制等措施。尤其是采用电算化会计的企业,区别于手工记账方式,会计记录完全以各种指针、索引技术操作日志等不同的形式存在。因此,为正确履行不同职责,企业的管理人员、会计人员都必须了解数据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同时,一个单位的会计机构实行会

计记录控制,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的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离和制约的关系。如有些企业领导授意财务人员无故更改原始凭证、财会报表、伪造企业经济业务等虚增成本来逃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第五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所以,在做好会计记录控制时,切记注意合法性原则。

4.资产保护控制。资产保护控制主要包括接近控制、盘点控制。广义的资产保护控制还包括资产购入和销售活动的控制等。接近控制主要是指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资产。接近控制包括对资产本身的直接接触和通过文件批准的方式对资产使用或分配的间接接触。间接接触可通过保管、批准、记录及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来达到。盘点控制是指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不一致,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为了防止差异再次发生,可以加强保护措施,惩罚不称职的员工或采取其他改进措施。

5.员工素质控制。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实施内部控制员工的素质。要使内部控制的功能按预定的目的正常发挥,必须配备与承担职务相适应的高素质员工。否则,即使内部控制本身是十分完美的,但实施的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员工素质控制体现招聘、使用、培养、奖惩等各个方面对员工进行控制。企业领导人经常要与员工互动、沟通、交换意见、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如旅游、文艺活动、奖惩分明、升职人人有望等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增强员工凝聚力,归属感,使企业成为强有力高效的团队,树立企业形象。21世纪不在是一个人单打独的世界,它需要合作、团结才能生存,“团结就是力量”,企业亦如此。

6.全面预算控制。全面预算控制是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全面预算管理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以资金流量为纽带,以成本费用控制为重点,以责任报告信息为基础,以经营、财务预

算指标为依据,是一种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实施全面预算,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经营活动。

7.业绩报告控制。业绩报告是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掌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的报告性文件,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制业绩报告必须与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其他控制方式相结合,明确反映各级管理层负责人的责任,报告的种类和格式由内部单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由财务负责人负责。但是,要注意业绩报告的真实性。

四、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1.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正常持久地进行,而且有碍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失真现象的背后,体现出在日常工作中,单位的各项制度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各项批准授权不清,相互牵制不到位。财务制度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缺少事前控制制度,多为事后补救措施等问题。当前会计改革应将重点放在解决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上,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转之必需。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统合企业整体的有力工具。现代企业的经营成功,离不开生产、营销、物资、计划、财务、人事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各部门的业务虽有单独的系统,但其个别作业与整体业务又必然发生联系,并受其他部门作业的牵制和监督。

4.防范财务风险的客观要求。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和程序,通过重大投资决策集体审议联签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实施及投资处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以防范投资风险。

5.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实施,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企业管理层次不断复杂化,内控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基础,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重点,企业内

控乏力、管理失控,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的甚至发生一夜之间轰然坍塌的巨变。

总而言之,加强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有序健康发展,绝不能让内部会计控制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障碍;加强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能够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有活力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该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制度,只有企业全体职工齐心协力,相互支持,相互激励,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下载推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现实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现实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六步法》

    内部控制建设六步法第一步:内控组织搭建与人员培训首先,组织保障是建立健全内控的首要条件,根据《基本规范》的定义:内控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 2010年 洪淑珍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事业和经济发展也面临了一系列地 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了在组织机构、业务程......

    浅谈基建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浅谈基建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精选5篇)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

    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改进(精选5篇)

    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改进摘要:21世纪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科学交流迅速、信息流动日益全球化的世纪。这种时代背景下,为建设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我国引进和借鉴国外......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

    *******有限公司 内部审计工作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履行内部审计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1 总则 1.1 为了规范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结合公司具体情况,特......

    浅谈国有企业内部市场化运行

    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概述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即按照市场体系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可能的市场,使各单位之间形成一种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企业内部从计划经济行政管理向有计划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