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经验材料
一、基层科学文化教育、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目标
确定科学文化教育、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目标,一定要根据官兵的文化基础、担负的任务和在部队服役的期限等一些具体的情况确定。千万不能脱离官兵的具体情况盲目地去追求一些过高而又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如:一个初中文化程度的战士,想在二年服役期内,取得法律本科或经济管理本科等,我们说这样的目标上显然是不太现实的。现阶段,基层科学文化教育、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目标是:在服役期内,义务兵应学习一门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士官不具备中专文化程度的应进行中专学历教育,已具有中专文化程度的,有条件的应进行大专学历教育;技术岗位的士官应获得与服役期要求相适应的初、中、高级技术证书和相应的学历证书;基层军官要学习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知识,普及高等教育。努力使部队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官兵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二、基层科学文化教育、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主要做法
自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军地两人才以来,可以说基层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过了摸索试验、普及发展、坚持提高的阶段,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做法。
主要是:
(一)纳入教育训练轨道,实行一体化教育训练 科学文化教育、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它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一项具体任务,不能把它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情,有时间就搞一搞,上面强调的时候就动一动,必须把它作为新时期部队建设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列入部队教育训练的总体规划,纳入教育训练轨道,实行一体化教育训练。那么,什么是“一体化训练”? 所谓“一体化教育训练”,是指把教育训练作为新时期育才的主渠道,把军事训练、政治教育、文化学习和民用技术培训统一纳入教育训练的内容,统一制定计划和组织实施,统一协调领导。实践证明,实行“一体化教育训练”,是新时期部队教育训练内容体系的重大改革。它丰富了我军教育训练的内容,有利于统筹兼顾安排各项工作,使教育训练的内容结构更加合理,使组织领导更加科学,使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更加落实。那么,在科学文化教育、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中,如何坚持一体化教育训练育才呢? 一要在思想上统一认识。育才工作涉及军、政、后、装等各个领域,组织领导力量的安排、器材物资的使用、人员时间的分配等,都需要各方面共同协调才能得到落实。因此,基层党支部要高度重视,要从部队的长远建设、基层的全面建设出发,不仅要着眼部队当前的工作,还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不仅要看到部队建设本身需要,还要看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不仅要关心官兵的一时,更要关心他们的一生,因为就大多数来讲,在我们官兵的一生中,在部队工作时间是短暂的,而在地方工作则是长期的,我们既要看到部队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今后他们回到地方参加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文化教育、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并努力使全体官兵形成共识。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既明确分工,又齐抓共管,有困难共同克服,有矛盾协调解决。二要在时间上统筹安排。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否则这项工作就很难得到落实。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有些单位对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人才是时间充裕就搞一搞,时间紧张就不搞,总感到对两用人才工作的时间安排可多可少,能搞多少算多少。显然,这样不利于两用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要把军、政、文、民训练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时间安排的一般原则是“三多三少”,即:干部和士官相对集中多安排,义务兵适当分散少安排;进行正常训练和值勤的部(分)队可多安排,担负特殊训练和值勤任务的部(分)队可少安排;军地不通用的专业分队可相对集中多安排,军地通用和基本通用的专业分队可结合专业训练进行。总之,时间安排要根据上级规定的年度教育训练的时间比例执行,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掌握、调节、使用好。三要在制度上统一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保障科学文化教育、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走上正规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科学文化教育、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要从“一体化教育训练”的要求出发,由各方面共同协调制定统一的制度和管理规范。根据以往经验,一般应建立组织计划制度、评教评学制度、检查登记制度、考核验收制度,逐步建立技术兵技能鉴定制度,使通过教育训练“主渠道”成才的技术兵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二)发挥优势,拓宽育才渠道基层开展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活动虽然受一定的客观条件限制,如:经费、场地、教材等方面。但作为基层单位不能认为这些都是上面的事,自己无能为力。要坚决克服那种“等、靠、要”的思想,更不能放任自流。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想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办学。要充分
第二篇:军地两用人才数控专业技能培训计划
军地两用人才数控专业技能培训计划
一、培训对象与学制
培训对象:军地两用人才。
学制:1年
二、职业岗位分析
数控技术简称“数控”,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它以高强度、高柔性和大幅度减轻劳动者强度等特点,在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已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数控技术综合应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最新成果,把传统制造业推进到了信息化制造时代,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技术。
数控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精密钟表、模具制造等现代制造业,这些领域也是我国工业中最有潜力与发展最快的行业,随着“世界工厂”向中国转移,加上国内机械工业的升级改造,其中生产一线应用型的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国家规划到2015年,机床数控化率达10%以上,预计我国数年内将增加40-50万台数控机床,至少需要60-80万数控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合格的数控技术人才奇缺。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数控专业技能型人才有着稳定的需求量。电子产业、船舶制造业、航空产业等现代制造业是其支柱产业,发展尤其迅猛,对数控技术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有稳定的工作岗位。目前我国数控加工技能型人才主要是初、中级工,而高级工以上的比例极低,严重制约我国机械加工制造业的发展,高级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
三、就业现状
可以从事计算机数控设备的编程、维护,现场生产管理,技术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工作。就业现状及前景分析:由于数控技术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数控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仍属“热销”人才。专家预测,数控类人才今后仍会有较大需求。高层次技术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机械加工制造行业,从事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设备维护、CAD/CAM软件应用、数控系统和数控设备的销售或售后服务等工作。
四、培养目标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为目标。具体要求是:
1、思想品德方面
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技术工人。
2、专业技能方面
培养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 零件精度检验能力、手工编制数控加工程序、运用软件自动编制数控加工程序、数控机床操作能力、编制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改进工艺、提高零件加工精度的能力。合理制定数控加工设备使用规划的能力;规范使用维护数控设备的能力;及时处理数控加工设备的故障,提高设备使用率的能力。
3、技术理论方面
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中高级技术所需的技术理论知识,了解各种数控机床设备的原理、结构,及相关复合专业的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及一般的企业管理常识、安全常识等知识。
五、理论与技能教学内容说明
1、理论知识:
了解数控机床的特点、分类及应用范围;掌握与数控机床有关的基本概念以及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的过程;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构成;重点掌握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伺服系统、电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几种典型数控机床的分类和加工对象;掌握几种典型数控机床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重点掌握数控机床的典型结构。了解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内容;掌握各种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以及零件加工工艺的制定过程;重点掌握数控机床的工艺特点、平面和曲面的数控加工方法。掌握数控机床编程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控机床编程的种类、数控机床的坐标轴及运动方向、数控机床程序段的格式、数值计算的方法等;重点掌握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的基本编程方法。掌握自动编程软件的特点和应用技巧。
2、技能操作:
能读懂并绘制中等复杂程度轴类和盘类零件的零件图。能读懂复杂零件的数控车床加工工艺文件,编制简单轴类和盘类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文件。能使用通用夹具进行零件装夹与定位。能根据数控加工工艺文件选择、安装和调整数控车床常用刀具,并能正确刃磨所用车削刀具。能使用计算机绘图设计软件或手工方式进行基点坐标计算。能编制由直线、圆弧组成的二维轮廓数控加工程序以及内外螺纹的加工程序,在编程过程中能熟练运用固定循环、子程序。能运用数控车床加工外形、内孔、槽、螺纹等,并符合图样精度要求。能根据说明书完成数控车床的定期及不定期维护保养,包括机械、电、气、液压、数控系统检查和日常保养等。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1、数学
通过加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突出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和训练,提高学生对工厂应用数学涉及的代数、三角、几何的基本概念、定理、及常用的计算。并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运算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2、体育
对学生进行体操、田径、球类等项目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几个主要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达到体魄健康,精力充沛,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3、机械制图
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基础投影理论和有关的国家标准。要以识图为主,识图和绘图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要求能看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装配图,掌握绘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绘制较复杂的零件图和简单装配图的能力。
4、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中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以及表面粗糙度、各种代号的解答、标注,和各种配合制度的计算和应用,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正确的使用方法及管理和维护等。
5、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使学生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牌号、成份、性能及应用范围,初步了解金属材料的内部结构,并懂得金属材料的成份、组织、性能三者之间的一般关系。掌握金属材料热处理的一般原理,及常用的方法和应用。
6、车工工艺学
使学生全面掌握本工种所需要的技术理论和工艺知识,具备有对典型零件加工方法的独立的工艺分析能力和必要的计算能力。明确对本工种各主要设备的性能、结构、传
动关系和调整保养方法。懂得本工种中主要工夹、量刃具的结构原理及正确的使用和维护方法。会查阅有关技术手册,达到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操作水平。
7、数控编程与操作(车床):
能够对数控车手工编程,对数控车一些典型、复杂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编制出合理加工程序,对三维曲面编程。教学内容包括:2-3种常用数控系统的车手工编程,各种指令的使用工艺路线设计,模具型面数控编程,典型复杂型面数控编程,典型复杂型面数控编程。
8、机械基础
使学生掌握机械传动和常用机构的基本原理,能对一般机械传动系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使学生了解常用零件的分类、性能、适用场合和国家标准,并能进行简单的强度计算。熟悉常用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型号和用途,了解简单液压系统中的基本思路及简单计算。
9、车工实习:
车床的基本知识与操作、车刀刃磨、卡盘的拆卸与安装、工件的装夹、找正和量具的使用、车外圆、端面和阶台、车槽与切断、钻中心孔、车轴类工件、钻孔、扩孔和钻孔攻丝、车孔、铰孔、车内、外圆椎面、车三角形螺纹。
10、数车实习:
快速点定位、直线插补、顺时针圆弧插补、圆弧半径补偿、内外径循环粗车、螺纹切削复合循环、球头螺纹轴、阶梯轴、仿形轴、曲面螺纹形体、多槽轴。
七、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
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1:1
第三篇:第八章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第八章 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学习这一章主要是了解我军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产生的客观必然性,把握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原则、目标和主要方法。
这一章主要介绍三个问题: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由来及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二、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基本原则;
三、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目标及主要做法。
一、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由来及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什么是军地两用人才,现在军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所谓两用人才,就是具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才能,以适应军队和地方两种工作需要的人才,是指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能够为军队和地方建设作出贡献的人。所谓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指根据军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官兵进行军事训练、政治训练、科学文化教育和民用技术训练,把官兵培养成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军队和地方都适用的合格人才。
(一)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由来及其发展
科学文化教育,是指我军有计划地向官兵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活动。它是部队教育训练的内容之一。
我军科学文化教育的产生要追溯到建军初期。著名的“三湾改编”建立起来的政治工作制度,就包括上文化课的制度。1928年11月,红四军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就把“士兵识字运动”作为红军政治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1930年,又把以识字为主的文化教育作为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的重要职责。识字活动的开展,对提高红军的军政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针对新情况和新任务对我军的要求,中央军委号召全军开展“习文练武”活动,把文化教育同政治、军事教育一样,列入部队正规训练的基本内容,并在时间上作了明确规定。全国解放后,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起步,中央军委在1950年颁布了《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决定从1952年6月到1953年5月,用一年时间,普遍进行以文化教育为主的训练。全军迅速掀起了“以干部为首要,以扫盲为重点”的文化教育运动,这项工作比较好地坚持到了五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科学文化教育被迫中断。1978年12月19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遵照邓小平关于要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提高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本领的指示,联合发出通知,规定全军各部队从1979年起,把科学文化教育正式列为部队教育训练的一项内容。从此,我军科学文化教育走上了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给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7年年底,我军开始把科学文化教育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联系了起来。从全军的情况看,这一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群众自发学习阶段(1977、8至1982、9)
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思想,最早是由邓小平提出来的。1977年12月,他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重申了毛泽东关于军队要办成一个大学校的思想,明确指出,军队的教育训练“只着眼于军队本身建设的需要是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的需要”。“要使我们的干部和战士,经过训练以后,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80页)。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极为重要的指示,没能得到及时的宣传和贯彻执行,1978 1
年3月,中央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鼓舞了官兵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许多官兵自发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自学成才活动。对官兵的这种求知成才活动,当时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不仅不予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反而规定了许多“不准”,来限制这种学习活动;另一种则认为,求知成才,合情合理,应加于支持和引导。于是有的单位从实际出发,利用业余时间,组织青年官兵学习文化和专业技艺,有的还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学习小组。1981年,全军召开了青年工作会议,推广了一些基层单位学习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的经验,这些经验侧重于解决兵难带、工作难做、干部难当等问题,没有提出如何把这一活动引向深入的具体措施。
2、领导发动阶段(1982、9至1983、5)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赋予我军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军不仅要成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而且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这就给全军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以极大的鼓舞,许多部队开始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也得到了军委、总部领导同志的支持和倡导。1982年10月,杨尚昆、余秋里、宋任穷先后在反映济南军区某团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国内清样》上作了重要批示。接着,总政治部专门召开座谈会,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余秋里亲自听取了南京军区某师、成都军区某团等单位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指出,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认真落实军委主席邓小平指示和中央改革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新时期军队建设出现的新生事物,要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接着又在各大单位领导同志参加的军委座谈会上,宣扬了这些部队的经验,从而引起了全军各级领导的重视。为了推广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经验,在全军范围内开展这项活动,1983年5月,总政治部在徐州、金华召开了全军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全军开展这项活动的动员大会,也标志着这项活动走上了有组织、有领导的轨道。
3、普及提高阶段(1983年5月至今)
徐州、金华会议以后,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迅速在全军展开,但发展很不平衡,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总政治部于1984年9月,借海军召开的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的机会,把全军各大单位的领导同志请去,一方面交流经验,一方面对全军开展这一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余秋里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普及、坚持、提高”的总要求。为了把军队对人才的培养与地方对人才的使用挂起钩来,1985年10月,总政治部和民政部在湖南祁东县联合召开“地方开发使用退伍军人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使部队培养人才与地方使用人才成了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上下篇。为了把这项工作纳入教育训练的轨道,1986年5 月,南京军区在浙江金华召开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军地两用一体化训练”的概念,把民用技术的训练正式纳入了教育训练的内容。1989年1月,根据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出现的新情况的新问题,总政治部和民政部在福建树厦门联合召开了全国培养和开发使用两用人才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提出了“方向要坚持,方法要改进,内容要调整”的指导思想,号召全军按照“以军为主,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求真务实,注重效果”的要求,继续把培养两用人才工作抓紧抓好。这就使培养两用人才工作逐步向高层次发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重要谈话发表以
后,部队科学文化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求知热。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队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的开展,1992年11月,总政治部和民政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培养和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曁表彰大会,并联合举办两用人才成果展览。邓小平、杨尚昆、李鹏、刘华清、张震分别题词。这次会议不仅交流了经验,表彰了先进,展示了成果,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江泽民同志主持军委工作以后,十分重视军队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多次指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利国利民之举,要把军队这所大学校办得更好。这项工作的开展,对全面提高官兵素质,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提高部队战斗力以及为地方输送合格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客观必然性
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之所以能够得到全军上下的一致响应,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它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符合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符合官兵的愿望,是利国、利民、利军、利兵之举。具体说来,教材上概括了三个观点:
1、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提高官兵参加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客观要求。
2、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3、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着眼官兵长远发展和保持部队稳定的迫切需要。
二、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基本原则
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包含着军事、政治、科学文化和民用技术训练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目的的军事、政治、科学文化和民用技术训练,使官兵成为既能打仗,又能搞建设的军队和地方都适用的人才。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坚持以下三条原则。
(一)以军队建设的需要为主,服务于提高部队战斗力
以军为主,是指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应以培养部队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合格人才为目标,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标准。坚持以军为主,必须把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重点放在造就现代军事人才上。军队是生长军事人才的基地,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场所,在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中,以培养军事人才为主,这是军队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官兵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必须首先符合部队建设的需要,有利于部队的长远建设和当前的工作任务,做到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在学好本职业务的前提下,争取一专多能,决不能本末倒置。
坚持以军为主,必须把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首先应用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也就是说,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要保证军事训练任务的完成,在这个前提下,进行一专多能,一兵多能的训练,决不能脱离部队的实际需要去赶时髦,找热门。也不能把军队的育才工作混同于地方上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更不能只顾学习,不顾工作,放松管理,影响部队的全面建设。
坚持以军为主,并不排斥学习民用技术。邓小平指出:“把教育训练提高到
战略地位,就包括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对干部的教育训练,要使他们学好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懂得现代战争知识,有好的作风,有强的指挥和管理能力;还要使他们学点工业、农业的知识和必要的现代科学知识,学点历史、地理、外语;有条件的还要学点专业技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79页)这就从军队建设和地方建设两个方面的需要上,从军、政、文、民四个方面的内容上,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军队全面建设的总体要求。其实,从育才的内容上看,只要安排得当,军用和民用两者也是可以统一的,有些项目本来就是军队和地方都需要的,有些项目虽然不能全通用,但稍加延伸和拓展也可以通用,这部分内容只要处理得好,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还有些内容,表面上看与军事训练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对军队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文化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直接作用于军事,对开阔视野,开发智力,促进训练改革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坚持以军为主与学习民用技术并不矛盾。
二、以干部和士官为重点,根据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
这一原则,是由干部和士官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人才成长规律决定的。以干部为重点,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国家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干部提出了比一般群众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化建设中,干部的素质至关重要,没有一支数量足够、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要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是不可能的。二是通过提高干部的素质,带动战士和整个部队。干部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整个部队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两用人才工作能否深入开展下去。只有干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两用水平提高了,才能取得这项工作的领导权,检查时才能发现问题,指导时才能拿出办法,教育时才能产生效力。兵役制度改革后,士官成为士兵的中坚力量,在我军基层教育训练和技术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士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高低,不仅影响到部队的教育训练,而且影响到士兵科学文化教育的效果和两用人才培养的质量。由此可见,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必须以干部和士官为重点,那种只抓士兵,不抓干部和士官,把育才工作仅仅看作是帮助士兵学会一技之长,为他们复员后找条出路的做法,显然是片面的。
所谓根据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是指要实事求是,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办事。由于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不同,需要的知识层次不同,在育才工作中必须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情况,分别确定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不能不分对象地搞“一刀切”、“一锅煮”。要根据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重点,按照官兵愿学、部队能办、学了管用的原则安排培训内容。干部要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重点学习现代技术,特别是军事高科技知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学其它专业知识;士官要普及中专学历教育,有条件的可进行大专学历教育,还可以选学与服役期相适应的其它专业技术知识;士兵在完成教育训练任务的同时,要学习1至2门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主要内容包括;法律、财会、写作、外语和管理等科学文化知识,机械维修、电器修理、计算机操作、种植养殖等民用技术。尽可能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总之,要从不同对象的需要和可能出发,因人施教,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从实际出发,广开学习和培养门路
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全军的共同任务。我军是一个由多军种、多兵种组织起来的特殊群体,我国又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各部队所处的地理条件、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所担负的任务各不相同,加上各部队的工作基础和人员素质存有较大差异,这就形成了部队与部队之间各种不同的复
杂情况。所以,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必须从各部队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要结合所担负的任务,依靠自身的力量,确立内容,组织育才,做到岗位成才;另一方面,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利用地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的有利条件,联合办学,共同育才。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官兵自学成才。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
所谓因地制宜,就是因部队的驻地条件制宜。有的部队驻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有的驻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有的驻在教育、技术人才比较集中的城市,有的驻在人才较少的农村。这就要求在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不能只讲需要,不讲可能,不能勉强去做一时做不到的事情。
所谓因事制宜,就是因部队所担负的任务制宜。和平时期,我军担负着教育训练、施工生产、教学科研、战备值勤等任务,由于各部队担负的任务不同,工作的安排、时间的利用、部队的管理以及育才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必须与部队所担负的任务结合起来,根据不同任务,确定不同内容和组织方法,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施训,影响部队的全面建设和其它任务的完成。
所谓因人制宜,就是要从官兵素质基础和不同需要出发。官兵文化素质的差异,担负任务的不同和退出现役后的就业方向不同,各自对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也不一样。这就要求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尽可能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设置与他们的情况相适应的内容,确立合理的培训目标。这样才能把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三、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目标及主要做法
(一)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目标
确立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目标,是坚持正确方向,提高育才质量的基本前提,必须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教育和人才培养思想为指导,适应人才成长规律,充分考虑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官兵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考虑官兵不同服役年限和原有的文化基础,达到适应需求,学以致用的目的。
现阶段,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目标是:军官要学习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知识,普及高等教育,在此基础上,选 学其它知识;士官不具备中专文化程度的应进行中专学历教育。已具备中专文化程度的,有条件的应进行大专学历教育。技术 岗位的士官应获得与服役期相适应的初、中、高级技术证书和相应的学历证书,在此基础上,选学有关民用技术;士兵在服役期内应学习1 至2 门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努力使部队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二)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主要做法
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过摸索试验、普及发展、发展提高的阶段,已经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做法。主要是:
1、把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纳入教育训练总体规划
《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对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纳入教育训练计划,实行军事训练、政治训练、科学文化教育、民用技术训练一体化”。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这项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的有效途径。
把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纳入教育训练轨道,就是把军地两用人才培养作为教育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司、政、后、技机关归口负责,齐抓共管,实行军、政、文、民一体化。首先,要在训练的指导思想上把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融为一体。其次,在组织上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司、政、后、技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不同的性质和任务,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青团和军人委员会等群众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配合。再次,在时间上要科学安排。把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纳入教育训练规划,就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安排时间的一般原则是:军官和士官相对集中多安排,义务兵适当分散少安排;进行正常训练和值勤的部队可多安排,担负特殊训练和值勤的部队可少安排;军地不通用的专业适当集中时间多安排,军地通用或半通用的专业可结合专业训练进行。此外,要建立相应的育才基地,为军地两用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和实习场所。建立育才基地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建立军内基地,就是依靠军队自身的专业分队,如汽车连、修理所、医院、通讯分队等建制单位建立育才点;另一条是军外基地,就是依托军民共建点或者与地方院校挂钩,建立育才基地。领导机关要积极为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创造条件,努力做到有经费、有器材、有师资、有场所。这样才能保证这项工作深入开展,取得好的效果。
2、适应军队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努力提高育才质量
注重质量,讲究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育才工作的生命。当前,提高育才质量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打牢文化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是掌握其它技能的基本前提,没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很难较快掌握其它专业技术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官兵的科学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要把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水平,作为培养军地两作人才的重要内容,积极普及中等教育,逐步发展高等教育,根据离职和在职教育相结合,以在职教育为主的原则,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路并进的方法,帮助官兵打牢文化基础,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两用人才。第二、更新培训内容。更新育才内容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突破只学零碎知识和简单技艺的局限,向掌握系统知识和等级技术努力。那些简单技艺的操作方法学起来比较容易,见效也快,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仅学习一般的简单技艺已不能满足军队和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官兵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把系统知识教育和等级技术培训作为重要内容。二是要突破低层次循环,向科学技术的中高层次发展。也就是说,军地两用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于培养能工巧匠,还要敢于瞄准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只有以现代科学知识和新技术为内容,才能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三、严格把好质量关。近几年来,我军培养两用人才,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一些单位的培养质量还不高,有的把关不严,不经严格考试,滥发文凭证书;有的专业技术鉴定写得很好,但实际水平不高,直接影响部队声誉。因此,在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中,一定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育才与育德、培训考核与发证的关系,不合格的不能发给文凭和证书,保证育才质量符合军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坚持“定向培养”,力求“产销对路”
所谓定向培养,就是根据地方对人才的需要和部队的现有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人才培养,其实质是解决学用对路的问题。坚持定向培养,不仅能提高官兵的成才率,避免“三十六行,行行学,行行都不精”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如果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学用脱节,就是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因此,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不能赶时髦,一定要以社会需要为条件。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人才信息,搞好人才需求预测。这里所说的人才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和近期军队与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这是制定科学的培养规划,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防止盲目培养、供求脱节的重要依据。二是当前国内外、军内外培养人才的最新手段和科学方法,这是提高成才率,缩短培训周期,保证育才质量的重要条件。
定向培养的一般原则有三条:一是根据需要定向。就是根据军队和地方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组织官兵学习各种迫切需要的知识和专业技术。二是结合本职工作定向。就是根据目前本职工作中军地通用、半通用、不通用三种情况定向。对从事军地通用和接近通用技术工作的官兵,可根据专业对口,结合本职工作搞培训;对于从事军队非专业技术工作的官兵,应根据需要和可能,采取先军后民,穿插和集中相结合的方法,组织他们进行必要的民用技术训练。三是根据本人的基础和兴趣定向。官兵的思想、文化和专业技术基础不同,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有较大差异,在帮助他们确定培养目标,选择成才方向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尽可能把需要和可能,需求和爱好结合起来,既不能”拉郎配”,搞强迫命令,也不能单纯从个人兴趣出发赶时髦。
4、把育才、荐才和用才紧密结合起来
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使用,要靠军地双方来做,随着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深入开展,大批具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官兵退役到地方工作,既为地方输送了建设人才,又扩大了军队的影响。地方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已经把开发使用两用人才列入议事日程,并陆续成立了各种为开发使用两用人才服务的机构,基本把部队育才、荐才与地方用才统一了起来。在这种形势下,部队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协调,要把部队官兵的入伍分配、部队培养、退役安置三个环节紧密衔接起来,做到入伍时考虑部队的培养发展,在部队培养时考虑到退役后回地方的需要,安置时考虑到学有所用。地方政府要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发和使用两用人才,使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人尽其才。省军区和武装部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好桥梁作用,积极做好推荐人才的工作,使军队培养与地方安置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育才、荐才、用才一条龙,保证培养和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的路子越走越宽。
思考题、怎样理解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客观必然性?
2、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为什么要以军官和士官为重点?
3、怎样做好新时期的科学文化教育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
第四篇:在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开课典礼上的致辞
在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开课典礼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首长、培训班的全体学员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xxx森警支队和我校联合开办的军地两用人才厨师培训班正式开课了。在此,我代表xxx职业技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各位部队的领导对我们校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加强部队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开展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部队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一件落实双拥共建,增进军民情谊,促进军地发展,实现互利双赢的实事、好事。我们学校,将以先进的育人理念,一流的师资力量,为学员们提供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就业指导等一系列服务,确保学员们都能尽快学到实用的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拓展学员们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渠道,并以此为契机,强化和xxx森警支队xxx大队的合作交流,不断开创双拥共建工作的新局面。
学员们在部队这所大学校已经经历了考验,国防知识、纪律观念、思想道德水准都具备了较高的素质,你们能够抽出业余时间进行专业学习,这种乐学的精神是值得我校师生学习的。希望全体学员在今后的技能培训中,克服工学矛盾,自觉遵守学习制度,从严要求自己,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储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以优异的成绩回报部队,为部队和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培训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顺祝学员们学习顺利、生活愉快!
第五篇:乡镇党委军地双拥共建经验材料
凝聚军地合力 共建全面小康社会
近年来,**镇党委以军地双拥共建为依托,立足政治高度,从巩固发展着眼,从求实创新入手,找准双拥工作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结合点,以改进创新军地共建工作为突破点,以军地共建促双赢为重点,以军政军民团结促和谐为平台,以军地快速发展促“三力”为目标,按照乡镇党委建设“五个好”要求,开展了军地共建先
进党委、军地共同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军地共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军地共同学习“十七”大精神等活动,创出了党建工作和双拥工作的新特色,共建双方“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走出了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军地人才、科技、信息共享的军民共建“三挂钩”的新路子,进一步增强了地方、军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活力,形成军地合力推进军民共建活动,促进了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和部队战斗力的提高。2002年以来,镇党委多次被省委、市委、市政府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先进集体、宁德市第三届军地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及宁德市第八届文明乡镇,共建单位海军通信站及其下属连队也多次荣获军、师先进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夯实基础,完善军地共建工作机制
镇党委和驻军91792部队通信站把共建先进党委活动作为丰富双拥共建内涵和新时期增强地方、军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力,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的新尝试,形成军地合力推进党的建设的新举措,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军地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1、制定“共建”方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军地双方党建工作特点,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建共育”的原则,提出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共建”的主要内容及形式,同时,根据“共建”活动的发展需要,及时增加和更新共建内容。
2、加强“共建”领导。专门成立了军地共建领导小组,军地双方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抽调专人设立办公室,做到工作有人管,事情有人干,办公有场所,经费有着落。
3、强化制度创新,完善“共建”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结合双拥模范镇工作制度,军地双方不断用创新的精神,健全和完善军地共建工作制度,先后建立健全了议军制度、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互访制度、征求意见制度及军地互帮互助制度等,促进了**镇军地共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二、选准载体,增强活力,提高军地“共建”整体水平
在“共建”活动中,我们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选准用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载体,作为“共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增强党建工作活力的重点来抓,使军地共建工作不断凸现具有**特色的新亮点。
1、开展党组织“八个一”活动,丰富军地共建内容。以新的思路谋求军地共建活动的新发展,新的举措开创军地共建工作的新局面。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前后,军地双方共同组织开展八项活动。即,举办一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举办一次军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联办一场军地联欢活动;组织军地党员参加一次“党员奉献日”活动;举办一次党建知识竞赛;地方党员干部到部队过一天军事日;召开一次支部建设经验交流会;开设一堂军事、国防教育课,丰富党内生活,加强党性锻炼。
2、建立健全农村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针对农村党建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农村党支部配备了党建工作指导员。这支队伍中,既有党建业务精的乡镇干部,又有从事部队组织政治工作的连队主官,同时,建立相应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并每月给各支支部下达党建工作计划,做到了“指导督查经常化,工作任务具体化,支部动作规范化,工作落实责任化”,有效地提高了村级党建水平,培养了一批善于抓农村党建工作的干部人才,成为宁德市农村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的典型。同时,在每年“七·一”建党节前夕,镇党委与共建部队党委共同表彰一批对军地党建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党建工作指导员。
3、军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以军地共建先进党委和军地共同学习实践“三个代表”活动为基础,发挥部队党员政治素质强和镇机关党员文化素质高的优势,开展了军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军地共同学习“十七大”精神等活动,通过军地党员结对子、军镇党员与村(居)党员结对子,开展以“五比五看”为基本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共学互助、共帮互带,永葆党员先进性,使党员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各项发展发展中如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镇党委充分发挥驻军优势,与共建部队某部通信站党委积极探索军地共学活动的新路子,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以提高学教对象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共学活动。镇党委与通信站党委共同举办闽东革命史图片展及军地先进性教育文艺晚会,丰富教育活动形式,受到到军地双方广大党员的热烈欢迎。
三、围绕中心,服务农村,增强“共建”活动的感召力
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始终是党建工作的中心,军地双方紧紧抓住这一中心,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民拥军,支持部队国防建设。把智力拥军和扶贫帮困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在为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方面,镇党委坚持为兵服务,尽地方之所能,帮部队之所需,积极为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为转业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创造有利条件,并在随军家属、子女的就业、就学及粮油、副食品供应方面提供“三优”服务。镇党委在共建活动中,发挥地方优势,大力支持共建单位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出面协调有关部门,为共建部队举办水产养殖、陶瓷生产等技术培训班30多批、1700多人次;选派教师给参加函授、自学考试和报告军校的官兵作辅导,并组织官兵到相关企业学习,赠送生产实用技术书籍、书柜、乒乓球台、各类棋类、球类及电脑、打印机等用品,价值达4万多元。在为部队服务方面,镇党委充分利用辖区机关单位、企事业的优势,发挥各自的特长,辖区内的各储蓄网点、商铺、饭店、医院等场所均设了现役军人优先、军烈属优先的服务窗口,形成群体共建的好局面、军民团结的好氛围;镇党委结合新时期部队的政治教育内容和战士的思想实际,定期到部队为战士做专题报告,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事迹报告会,提高了战士们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安心部队服役,学好本领,争做一名新时代有用的人才;为了进一步加强驻地部队的战备后勤保障,针对部队营区现况,我镇投资20万元征地新建了一座日处理7吨的垃圾焚烧炉,并铺设驻地部队至焚烧炉1公里道路,帮助解决了部队日常垃圾处理问题; 2007年12月,**镇党委、政府联合土地、村建、民政、梅田、**村等部门干部和海军工建处共同制止了群众在工建处基地后门山乱建坟墓事件;为解决驻地部队官兵饮用水源污染问题,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新临现场,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协调解决污水处理方案,投入资金征用部分土地作为甘薯淀粉加工点,并在周边设置警示牌,同时,每年我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驻地部队上游连顺等村甘薯加工污水进行处理,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用茶叶新品种替代现有的甘薯种植,确保了驻地部队官兵饮用水安全,下一步拟将该村种植甘薯地块改种反季节蔬菜,彻底解决长久以来部队饮用水源污染问题。在支持部队搞好基础建设方面,全力支持国防建设和部队重点工程建设,如在部队1207工程建设中,镇党委以国防建设为重,积极主动地做好工程征地拆迁的组织实施工作,确保重点工程的顺利进行;为解决驻地部队饮水问题,利用镇区自来水管网改造契机,帮助海军四四二医院铺设自来水管网,同时,铺设自来水管网至向阳里村部队营区门口,解决部队临时用水需要;2007年10月,为支持驻地部队营区道路拓宽改造工程,我镇积极理顺相关村及群众,做细做深群众思想动员工作,确保了驻地部队工程的如期完工。
2、军爱民,帮助地方发展经济。**人民浓浓的拥军情怀,换来了驻地部队深深的爱民情意,驻地部队围绕镇党委提出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山海经济的目标,在人力、物力、科技等方面支持、帮助农民发展水产养殖、食用菌、林茶果生产及企业发展。无偿出借闲置的仓库,作为地方食用菌新品种繁育基地,使该基地研究的白色金针菇新技术栽培获得成功,年产值达30多万元,并带动邻近蒲岭、向阳里等村群众大规模种植,示范带动综合社会效益上百万元。支持地方发展水产加工,为岳海水产有限公司提供厂房、生产水源和部分生产设备,使该公司的“大黄鱼保活运输和微冻保鲜研究”被列为省科技重大项目,为促进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将部队旧营房及其办公楼、仓库低价租让给百炼锻压有限公司,填补了我镇重工业企业的空白点。充分发挥通信站专业技术骨干多的优势,为地方培训无线通讯、家电维修等人才;派出文化程度高的官兵到农村科技夜校当教员,协助地方开展科技普及工作,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创造人才条件,提供智力支持。在扶贫帮困中,驻军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逢年过节,各部队首长亲自带队走访看望慰问挂包的贫困户,仅2007年春节前夕,海军21支队首长分别给向阳里、连顺村送去慰问金各2万元,同时看望慰问一些困难五保户。通信站党委指导下属二个连队分别与三个贫困村挂钩发展经济,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站里干部党员与20多个贫困户“结穷亲”,一对一扶贫帮困,帮助16名贫困儿童重返校园,助其完成学业。
3、开展军警民共创文明集镇活动。军地双方共同制订了集镇交通、环卫、军警民治安联防、市场商店规范文明经营等方面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办法,完善卫生公厕、路灯、垃圾箱、路面拓宽硬化、绿化、停车场、给排水等集镇配套设施建设,创建“三优”示范街,提高了集镇建设和管理水平,重塑了闽东南大门的形象。
4、共同维护社会稳定。**镇流动人口多,驻军兵种多,社情复杂,维护社会安定是军地的一项共同任务,也是当地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了做好安定稳定工作,军地领导与官兵和群众广泛座谈,摸实情、求良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完善军民联防体系建设,设立军警民联合治安岗,由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当地治安积极分子组成军警民联合治安巡逻队,昼夜巡逻在集镇的大街小巷,现场调解纠纷,为群众做好事,改善治安状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共同维护军政军民团结已成为官兵、干群的自觉行动,为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营造了安定稳定的社会环境。该巡逻队组建以来,共规劝士兵违章67件,现场调解纠纷95件,抓获违法犯罪人员14名,为群众做好事52件,使当地治安状况大为改观,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镇党委在共学共建活动中,发挥地方优势,把为驻军排忧解难办实事、支持部队和国防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急部队所急,想部队所想,千方百计做好拥军支前工作。军地双方互帮互助的成效,实实在在地体现到推动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上来,使地方群众、部队指战员真正从中得到实惠,增强了军地共建活动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