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仰是人生杠杆的支撑点
信仰是人生杠杆的支撑点,具备这个支撑点,才可能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人;信仰是事业的大门,没有正确的信仰,注定做不出伟大的事业。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
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
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白云。
人生犹如一首歌,音调高低起伏,旋律抑扬顿挫;人生仿佛一本书,写满了酸甜
苦辣,记录着喜怒哀乐;人生就像一局棋,布满了危险,也撒遍了机遇;人生恰似一条
路,有山重水复的坎坷,也有柳暗花明的坦途;人生如同一条河,有时九曲回肠,有时
一泻千里。
只有使自己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弯曲的身躯才能挺直;只有使自己懦弱的体魄健
壮起来,束缚的脚步才能迈开;只有使自己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短视的眼光才能放远;
只有使自己愚昧的头脑聪明起来,愚昧的幻想才能抛弃!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人生是一本书。有的写得精彩,有的写得平庸;有的写得厚道,有的写得轻薄;有的写得恢弘,有的写得小气;有的写得平顺,有的写得曲折;有的留下光彩,有的留下
遗憾;有的留有思考,有的只剩空白!
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明知会失去自由,明知这是一生一世的合约,为了得到对方,为了令对方快乐,也
甘愿作出承诺。恋爱?一个追求不自由的过程,当你埋怨太不自由了的时候,就是你不
爱他的时候
男人和女人,一旦睡過,就会对对方有要求;有要求,就有埋怨,有埋怨,就有痛
苦;有痛苦,就有怨恨
男人对女人的伤害,不一定是他爱上了別人,而是他在她有所期待的時候让她失望,在她脆弱的時候沒有扶她一把,在她成功的時候竟然妒忌她。
第二篇:爱是人生最美的信仰
爱是人生最美的信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纯朴的印度少年派对各种神从好奇到敬仰,为了填补人生的空虚和迷茫,信奉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他的父亲却一语道破:“什么都信等于什么都不信。” 一天,派想去看看理查德·帕克(一只成年孟加拉老虎),他觉得从老虎的眼神中能看到神的仁慈,他能和它成为最好的朋友。当老虎一步步逼近他手上拿着的肉时,派的父亲赶到制止了他,并让人抱来一只羊,让派看着老虎活生生的将其吃掉,想用此残忍的场面教育他自然生存法则。派懂得了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一个迷茫的少年,开始反省思考真实的世界。
迫于生计,派和家人带着全部家当一群动物乘船移民加拿大,海难让他失去了所有的家人,一匹斑马、一条鬣狗、一只猩猩,还有一头孟加拉老虎——理查德·帕克,先后爬上了救生艇,他眼看着鬣狗、猩猩、受伤的斑马和孟加拉虎相互厮杀,最终只剩下凶猛的老虎与派共存。孤独,无助、饥饿,死神似乎近在咫尺,可是对老虎的恐惧令他异常清醒,一人一虎长达227天的漫长而孤独地漂流旅程中,由保持警戒的僵持对峙到相依共存,派对老虎的感情从恐惧到依赖,而为老虎觅食更让他乏味的漂流过程有了清晰的目标和强烈的生存动力。派的父亲早告诉过派一句话:你从老虎眼中看到的,只是你眼睛的投射。理查德·帕克见证了派的一切经历,他的笑,他的泪。
他的吼叫,他的祈求,他的智慧,他的仁爱。心灵的折射,彰显了内心世界的影像。
派到岸获救后,在病床上接受日本保险公司两名调查人员的询问,他先讲述了人和老虎的漂流故事,像梦幻一般奇特,调查人员很质疑,于是派讲述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水手、厨子、妈妈和派一起漂流历险,他们互相杀害最终剩下了派一人,故事悲惨凸显人性残酷的一面,但却显得更接近真相,调查人员认可了这个说法。电影结尾处,日本保险公司的调查人员尽管十分怀疑第一版本的真实性,却最终在报纸上刊登出了第一个版本;派询问记者更喜欢哪个故事,记者回答说第一个版本,派微笑着说:“所以你和上帝同在。”派在漂流中历经生死,真正拯救自己的信仰,不是宗教信仰,而是心中有爱,爱是 指引你前进的力量,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电影真正要传达的是信仰的觉醒,是爱的信仰。
第三篇:格言警句:信仰是人生的力量
你要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人啊,拯救你自己吧!----贝多芬
能约束自己的人,最有威信。----塞涅卡
坏人因畏惧而服从,好人因爱而服从。----亚里士多德
信仰是人生的力量。----列夫托尔斯泰
研究人比研究事更有必要。----罗休夫柯
测量一个人的力量的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但丁
平庸的人最大的缺点是常常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富兰克林
一个人不能永远做一个英雄,但一个人能永远做一个人。----歌德
别人认为你是哪一种人不要紧,关键是你到底是哪种人。----贺拉斯
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塞万提斯
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中。----马克思
谁自重,谁也会得到别人的珍重。----巴尔扎克
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那么人间就是天堂!---歌德
你若要珍爱你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愚昧和傲慢同是一树之果。----无名氏
妄自尊大与妄自菲薄都是严重的错误。----歌德
骄傲之后是毁灭,狂妄之后是堕落。----《圣经》
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巴尔扎克
骄傲、嫉妒、贪婪是三个火星,它们使人心爆炸。----但丁
我比别人知道得多,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
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以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苏格拉底
美丽只有同谦虚结合在一起,才配称美丽。没有谦虚的美丽,不是美丽,顶多只能是好看。----塞万提斯
人的灵魂表现在他的事业上。----易卜生
青年人应有老年人的沉着,老年人应有青年人的精神。----海明威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列夫.托尔斯泰
人只要有学习的决心,他便能完成奇迹。----派金斯
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高尔基
对一个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他的背景、他的肤色、他的种族,或是他的宗教信仰,而是他的性格。---尼克松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
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之。----杨雄
衡量人的尺度,不在职位高下,而在成就的多少。----郭沫若
第四篇:信仰点亮人生 原创!
信仰,点亮人生
信仰很抽象,很模糊。很多人从出生一直到死亡,都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什么才是信仰真正的意义。有的人,甚至不知道信仰是什么,它在那里。的确,信仰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走入18岁成年关卡的少年来说,很难理解得很到位。也许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感觉,带领我们去领悟信仰。就在我们树立目标,并努力为之付出所有的时候;就在我们为了某些人,某些物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时候;就在我们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要放弃的关键发现有什么东西让我们继续前进的时候。我们都感觉的到心中有一股力量驱使着我们,我想,这应该就是体会信仰的感觉吧。
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如果说信念是感性和理性的意志力的体现,那信仰就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所以我们说说得信仰是个人自身的各种观的体现。
抗日战争,我们国家的士兵抛头颅洒热血,为自己的祖国而战,我们看过各种各样的纪录片,看到大刀连在长城下手刃敌人,直到刀刃打卷;看到狼牙山五壮士,5个人拖住日军几百人,打光子弹,纵崖而去。看到江姐,刘胡兰等人英勇不屈,从容就义。。。为什么?换成你,你真的能忍受那些非人的虐待?!别忘了,先辈们就义时身上带的是血肉模糊的伤口,两上却带的是灿烂的微笑。这是什么?这是国家的信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当然,遭人唾弃的汉奸,走狗,本以为能出卖祖国,保全自己,结果还是被对方解决。没有一个国家!看得起出卖自己祖国的人。这种人,没有信仰,没有活着的价值与意义。
科学革命之父、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日心说”的倡议人,反对当时的“地心说”结果遭到毒打,上刑,最后还是坚持科学,为科学献身。他的学说被布鲁诺接受,宣传,结果也被教会处于火性。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为了找到血清,他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他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最后为科学献身。邓稼先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因为接受了过度的核辐射,十分年轻就为国防力量献出生命;诺贝尔,物理学家,化学家,研制烈性炸药,也为科学献身。还有很多人如居里夫人等等,他们可以远离危险的工作,但为什么还要冲在科学的最前线,我想他们把科学的进步当作他们的信仰,而这个信仰也值得让他们为之付出生命。
伽俐略是现代机械工程与实验物理学之父,但也是一名先进思想的的继承者,增在书中对封建的阶级思想进行抨击,而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国认为如纵容伽利略会对各国国内的异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将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软禁家,直至死亡。薄加丘是意大利小说家,因书写《十日谈》揭露社会黑暗,遭到教会迫害,几乎焚烧自己的著作。并于1375年去世。拉伯雷:法国文学家。因撰写《巨人传》,讽刺教会,遭到迫害,其出版上朋友被烧死,他被迫流亡国外。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因宣扬自由思想,被教会迫害,两次被抓入巴士底狱,并遭受酷刑。俗话说,思想就是解放,我们现在自由的思想摆脱古代封建的束缚,难道不该感谢他们对宗教、思想信仰的追求吗?
这么多伟人都有自己的毕生信仰,那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可以不去为科学献身,可以是无神论者,可以是思想自由的现代青年,但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人生观不能动摇!我们如果是一个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有价值的人,就该向我们身边的榜样学习,向最美妈妈,最美教师学习奉献精神,向最美司机吴斌学习敬业精神。看到我们身边的例子,其实所谓信仰就是独自追求,并信守的人生准则,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做人准则。在这个新时代,养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信仰,把为社会,为祖国贡献力量为最终人生信仰,把尊敬他人,认真处事,一丝不苟为日常信仰,其实这些信仰,都将让我们这些新一代国家栋梁发光发热,最终点亮我们自己的人生,让中国在世界的最顶端闪光!
第五篇:人生信仰
人生信仰,是指个体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以及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命题的最高信念及坚持,是价值观在人生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它不仅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还要回答“人应该如何活着”的问题。作为一种最高价值目标,信仰成了人类精神生命和人生幸福的最终依托。面对当前一些大学生的种种人生困惑,现代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生存之“形而下”命题,更要关注理想信念之“形而上”命题,给大学生生命成长以持续的动力和恒久的精神支柱。
一、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的主要人生困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正在经历着从蒙昧走向开化、解放、自由的过程。主体性的高扬、生命尊严的彰显、成功欲望的增强都把生命的美丽推向极致;但是,另一方面,物质享受的充盈、知识至上的感召、工具理性的横行,又使得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生活的幸福感逐渐被遮蔽。在社会转型变革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和不安全感成为根本性的社会心理问题。
1.意义感的丧失与生命的空虚
商品经济时代是一个“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人的独立性、主体性,不断地创造出越来越高级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在成就物质繁荣的同时,对物的过分依赖和追求又带来了人自身的物化。社会的理性化、科技的力量、市场的强势、竞争的激烈等所导致的紧张忙碌,使得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接近自然,而更多地活在当下,为了生存而“蜗居”。有学者指出:“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大学生更加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在个人和社会面前,更加追求实际,认为个人应该处于更本位、更中心的地位。”[2]因此,他们宁愿相信,“多获得一些资格证书,比多读一些哲学书,更加实用。”石中英教授指出:“现代人文世界支离破碎、日益萎缩。其结果是,我们所经历的社会是一个比较富裕但是无论如何却不能算是幸福的社会,我们所经历的是一个整天忙碌但却不知道为何忙碌的生活,我们所获得的是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和权利但却从一开始内心里就依赖于应用它们,我们所体验的是一种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寂寞却因此越来越冒险甚至疯狂的感觉。当意义失落的时候,人们如何为自己的价值与价值生活提供依据?没有合理依据的价值及价值生活是社会世界种种病态和荒谬的总根源。”[3]意义的失落、存在的空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困境。
2.成功欲望的增强与生命的焦虑
在一个日趋开放和公平的竞争社会里,青年人有了更多的成功机遇和条件,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成功欲求。几乎每个人都将成功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和最直接的目标。成功意识的不断增强,可以激发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生命的价值。但成功的人不一定会感到幸福。罗素认为:“成功只能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惜以牺牲其他一切来得到它,那么这个代价是太昂贵了。”[4]色彩斑斓的物质世界常常会让人们忘掉精神性的东西,把成功更多地局限于物质成功、事业成功和他人眼里的“成功”,甚至将“成功”作为人生全部的奋斗目标,为了“成功”不停地忙碌奔波。但现代社会,改革深化的高风险、社会矛盾的频发、价值观念的多元、求职竞争的激烈却又使得大学生对人生的不确定和各种变数感到无能为力,对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感到迷茫彷徨,身心压力明显增大。不少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理想、信仰、崇高、规则,而陷入了一种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奋斗与焦虑中。“失落了理想就失去了目的,失落了信仰就失去了动力,失落了道德就失去了人伦,失落了崇高就失去了尊严,失落了传统就失去了依托,失落了规则就失去了尺度,„什么都行‟只能是一种失去标准的存在主义的焦虑。”[5]
3.人际关系的疏离与生命的孤独
人依赖世界而生存,人不能离开其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人在关系中展开生活与获得意义。正是关系的多元化、全面化,才使人可能践行丰富的人生。现代社会的通讯设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从电话、电报到传真和E-mail,从报纸电台杂志到“互联网”和“聊天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快捷,人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庞杂丰富。但这些现代通讯方式也渐渐地隐去了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失去了面对面交流中无声语言的传递与交融。人们在使用和享用短信、QQ交流的好处时,已不习惯于通信中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有些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动画世界、现代神话世界中不能自拔。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0年年初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显示: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其中,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15.6%);而且与2005年相比,这一年龄段的网瘾青少年比例有所上升,大学生正好处于这个年龄段。“现代网瘾”就像毒瘾一样让这些缺乏自制力的青年人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同时,市场社会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经济关系,而真诚、信任、关怀等高尚的品质与深沉的爱却日渐淡化,不再成为第一要义。这样人们在交往中虽变得日益自由,却日益品尝着孤独。没有知心朋友、缺乏社会支持成为部分大学生陷入抑郁和焦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生信仰:解除大学生人生困惑的超越性力量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从表象上看源于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个体生存困境,根本却源于生活意义的失落,源于人生信仰的丧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没有科学的信仰,没有理性的追求,也就没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1.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意义
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独特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信仰的无限超越本质。人的存在具有两极性,一极是他的有限性或现实性,另一极是他的无限性或理想性。满足现实的生理需要,协调好现实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现实性存在;而面向未来、寻求对现实的超越是人的理想性存在。尽管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现实性是第一位的,但不是根本的,人不会满足于有限的生命存在,他要时时去追求无限的精神超越。这样对无限的追求,对生命的超越就使人进入了信仰领域。作为一种精神理想和价值目标,“人类信仰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主体力图自觉地对现实关系的积极的创造性克服,它不仅是适应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不仅趋利避害有效有用,而且是合法合理尽善尽美。”[6]对于终极的关怀,对于人生根基的寻求,对于无限和永恒的依托,是信仰最高的价值追求,无论信仰对象或信仰方式如何,超越现实指向未来是信仰最为独特的本质和功能。“正是由于信仰的存在,人类才得以从其具体生活的狭小时空范围和基本的生理需要的限制中超越出来,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缺陷和限制中解脱出来,从而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出了新的领域、秩序和方向。可以说,信仰构成了人类精神寻求逃避永恒和无限的压迫以及驱除人类自身在宇宙存在中的漂泊感和孤寂感的驿站和家园。”[7]一句话,信仰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现实的功利主义和人生焦虑的困境,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的意义。
2.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精神支撑
信仰之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具体而现实的功利,而在于它是人从主观上为自己设立的一个终极目标来作为自己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费尔巴哈认为:“信仰不外意味着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信仰使人的愿望从自然理性之桎梏中解放出来;信仰允诺了本性与理性所不允的事情;信仰使人福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8]信仰只服从自己的主观内心诉求,不易受外界影响,具有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正是信仰的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才使得人永恒地追求它、向往它,从而产生无穷的动力和坚韧的意志克服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和不幸,使生命变得有意义。我国学者李太平教授指出:“信仰的功能在于它通过使人相信在某种神圣的帷幕之后可能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地方,从而以此信仰去弥补人类及其社会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并为人安置了一个崇高而又神秘的精神生活的空间,为人勇敢地生活下去提供勇气,为人提供必需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9]反之,信仰的缺失或偏离不仅会导致人们对其自身生存意义的茫然和孤单,对幸福的无望,而且也会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无所畏惧,无法在心中形成时时约束自己的道德律令。所以,信仰论证了人的坚韧与威力,指明了人前进的方向,是人活着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三、高校信仰教育的重要使命
人生信仰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德育作为系统的自觉的社会活动不去关心这一问题,个体的人就会盲目自发地寻觅求解,在盲目性中失去理性,在价值失落中感到精神饥渴。由此德育工作者应自觉面对大学生的生命困惑,加强对其人生信仰的引导,帮助他们释放生活的压力,启迪他们虚无的心灵,促其生命健康成长。
1.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人生信仰
引导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前提是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在当代中国,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和日益空虚的精神世界,人们越来越渴望内心的宁静,渴望心灵的归宿。大学生中信教的人越来越多,对耶稣的虔诚、对教义的笃信已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和学业生活。这些情形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需要已经觉醒,对信仰的寻求日趋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信仰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如果大学生没有对信仰问题的清醒认识,没有教育者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使之在这种需要和渴求的驱使下,在一些人的诱导下,从一些不正当的方面寻找信仰。因此,在大学生的信仰需要觉醒之时,在面临着信仰选择之时,教育者应及时引导他们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掌握信仰选择所应依据的基本标准。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建军教授提出了信仰选择的四个标准值得我们借鉴:一看是否理智;二看是否现实;三看是否崇高;四看是否健全。[10]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信仰,应当做到科学、理性、健康和崇高:即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科学规律;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及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对人生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自己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关怀。只有这样的信仰,才值得为之奋斗一生;也只有这样的信仰,才能真正促进生命的成长和生活的幸福。
2.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
选择人生信仰首先离不开人们的理性。先哲们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因为人是思想的存在物。马克思也说过:“真正的人=思维着的人的精神”。[11]恩格斯还形象地把思维着的精神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会思维,能够分辨出主客体关系,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意义与价值,并按照意义在意义的世界中行动,理性的自我意识特别是理性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前提。在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理性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以信仰本身而言,如果说早期的信仰是建立在非理性的朴素意识和盲目崇拜的基础上,那当代的信仰已不可能完全拒斥和避免理性的追问。在一定意义上,当代人往往是经由理性的自我意识的引导而走上信仰之途的。真正的信仰就应当是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把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使理性和信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维持动态的平衡,理应是当代人类具有的一种健康的信仰态度。因此,德育工作者在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时,应重视其理性思维的养成,让信仰成为他们自己内在的精神生活选择和理性思考的结果。
3.引导大学生坚守国家的主导信仰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开放性的。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存在,不可能或缺其内在的某种价值一致性——这种价值一致性不是指价值体系的一致性,而是指某些基本价值要求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保持一个社会自身完整性所必需的,这就恰如一个社会不能缺少为社会公众所共同认同的并用以调节自身的最基本道德规范一样。共同的信仰要比信仰自我有力量得多,尤其是对目前处于多元化信仰包围之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找不到权威解释,人生信仰已经日渐迷茫的大学生来说,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显得尤为迫切。有学者就指出:“社会倘若不能给其成员提供一套值得信任的人文价值系统和可以接受的人文价值标准,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出现价值紊乱、信仰真空和精神危机。”[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适合社会的发展,具有最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开放性的思想意识或时代精神。它因全社会的人逐步认同接受,而成为社会的共同信仰,从而引导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统一为共同的精神,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以帮助大学生明确方向,走出迷茫,走向更高的生存境界。
4.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人生实践
人生信仰的形成来自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社会阅历的沉淀,尽管存在一定的情感或非理性成份,但其基础是客观的人生实践。信仰的确立有多种途径,每个途径都离不开生命的体验和社会的实践。一个人在最终确立自己信仰的过程中,总要对不同的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和选择。他经历得越多,考察过的信仰越多,则他确立信仰的过程就越曲折,而最终确立的信仰就越坚定。恩格斯曾提到过确立信仰的三种基本途径: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他认为英、法、德三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各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接受共产主义学说,确立起共产主义信仰。他指出:“……英国人由于国内贫困和道德败坏的现象的迅速加剧,他们通过实践达到这个学说。法国人是通过政治达到的,他们起初只是要求政治自由和平等,但当他们意识到这还不够的时候,除政治要求而外,他们又提出了社会自由和社会平等的要求。德国人则是通过哲学,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思考而成为共产主义者的。”[13]在这里,实践的途径指的是直接的生产和生活,政治的途径指的是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哲学的途径指的是包括哲学研究在内的理论活动。恩格斯提出的这三种途径各有不同的内涵和侧重,但都归结为人生的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崇高的人生信仰,关键还是要引导大学生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在丰富的人生体验、科学的理论学习和积极的政治追求中获得对生命的认知、对社会的情感和对理想的信念,并把这种信仰转化为生命活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