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时间:2019-05-12 18:2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第一篇: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作者郭华瑞2013年9月12日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数量激增,社保制度滞后等问题已成为未来养老保障发展的重大难题.[关键词] 老龄化 养老保障体系空巢老人

所谓人口老龄化,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和人口老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数据显示到2025年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区将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其中北美洲、欧洲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可见人口老龄化已形成了世界性的“银发浪潮”,养老问题日益严峻.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更不容小觑.当前我国老龄化具有以下特征: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速度快而且数量庞大.据统计北京老年人口百分比已达15%,老龄化趋势明显.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从老龄化速度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快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老龄化给我们带来的养老问题这一巨大挑

战呢?

一、健全和完善我国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体系的完善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项伟大工程需要我国政府的不断探索和关注.我国如今采取的是一种混合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一方面,沿袭了家庭养老制度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中国逐步建立了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制度..但是由于政策的实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这种养老保障制度在实施中遇到很多难题.养老金支付缺口大,收缴困难,保险覆盖率低,非国有经济部门投保困难,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险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都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具体地实行过程中造成了巨大困扰.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率城镇达到84.5%,月均退休金1527元;农村34.6%,月均养老金74元.且不说我国目前CPI是多高,就如此低的覆盖率和退休金,这对于我国的养老问题的解决无异于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根本无法解决那些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提高我国的养老金额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及扩大养老金覆盖面是我国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还要协调好有关部门的配合,使之高效运行并且使政策的制定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是至关重要的.二、提倡孝的回归.如今随着片面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人员流动频繁,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激增,社会化养老服务匮乏和老年人亲情饥渴现象十分突出.传统的孝道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遗失了.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每三个农村老人中就有一个是留守老人,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正显示了我国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目前我国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无固定生活来源,他们的生活只能依靠子女,因此子女的孝顺对他们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养老问题也在于他们子女是否孝顺.但是如今好多年轻人殴打老年人,驱逐老年人的现象数不胜数,他们把老年人当成一种负担,诸多忤逆不孝的悲剧一再地摧毁了古往今来的孝道.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重提孝道有助于我国养老体系的完善,家庭养老保障体系的增强可以减轻政府的养老负担,更好地适应我国老龄化进程.我国人口老龄化从侧面放映了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但因老龄化而带来的一系列养老问题需要我们即时而有效的解决,这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幸福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关注民生,关注养老同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参考文献 陈银娥<<社会福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运刚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郑京平<<“银色浪潮”考验养老大题>> 中国社会保障田中禾 马雪彬 <<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影响和对策分析>>论文天下论文网

第二篇: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及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同时伴随着70年代以来计划牛育政策的执行,我国的人口总和生育率稳步下降,因此导致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加;据全国老龄委报告显示,我国2006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10.97%,从人口总数看,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按照国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该国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保险是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建立起了城镇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对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97年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统账结合的模式,建立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构成的多层次体系。但是,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资源分配不公。

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社会的整体公平与福利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人口规模下,广覆盖,养老保险制度才是可行的,而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不同人群待遇相差较大的问题,社会资源分配不甚公平。当前的养老保险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机关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实行国家财政或者本单位包下来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单位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的老年人口,目前主要是依靠家庭和土地养老,部分试点地区试行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无论是从政府的投入还是最终享受到的待遇,差距都相当大,缺乏公平与统一性。对于城镇就业人员而言,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仍然有限,部分股份制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仍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这样的情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不利于制度的良性运行。对于农村而言,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仍然较窄,我国各级财政将可用的资金对于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仍然较少,2010年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只有城市的1/8左右,而且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主要体现为农村扶贫资金和民政救济金,对于农村人口养老保险的投入极为有限,因此,我国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险问题仍然十分棘手。

(二)、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实行长期积累,如果将这部分社保基金投入市场运营,获得增值的收益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养老基金支付带来的压力。可是,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

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三)、养老金替代率高,离退休费用刚性增长。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养老保险金替代率的适宜水平是60%,而据国内一些学者和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与国外平均水平相比,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过高的养老金替代率虽然有利于老年人口生活水平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养老金替代率过高不仅会诱发劳动者提前退休,挫伤在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压力。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势必会带来我国养老金缺口的进一步增大。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也越来越长。人均寿命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均寿命的增加意味着人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养老保险基金需要支付的的资金量越来越多,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将持续攀升。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这一问题将愈发突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对策

(一)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科学发展,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前,尽可能地多积累一些财富。实行弹性退休年龄,控制提前退休。

充分利用即将成为稀缺资源的劳动力,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继续参加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一是要逐步提高就业者的退休年龄。第一步,尽快将所谓的女职工(50岁)和女干部(5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统一为55岁。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雇员再分成职工和干部编制是没有意义的。第二步,花3年时间将男女就业者的退休年龄统一在60岁。第三步,每两年将退休年龄延长1岁,直到65岁为止。与此同时,要采取经济措施防止劳动者大量提前退休,明确规定提前退休者要减发养老金。上述措施对于缓解养老保险费的支付困难可收到一举双得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增加就业者上缴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另一方面,它可减少养老保险费的支出。据测算,按目前的收支水平,退休年龄延长1年,全国社会统筹基金即可多征收55亿元,减少支付160亿元。而且,这一做法也符合人类生活条件改善、预期寿命延长、具有劳动能力的时间延长的客观事实,已为许多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采用。

(二)逐步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首先,对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应逐步予以统一。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使其与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账模式接轨。在执行层面,加强监察力度,要吸收年龄构成相对年轻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城市农民工加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对违反社会保险法单位的惩处力度,逐步开征社会保障税。

其次,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继续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范围。加快建立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账户为主、保险关系可转移、调整机制健全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使“三方共担”的原则具体化,尤其要明确政府的财政责任,多途径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

(三)加强对养老金的统筹监管

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使用过程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监管,可以引入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甚至可以建立一些由社会独立人士组成的专门监督小组进行公开监督。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投资上,要进行问责制及引进风险管理先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使基金投资风险分散,对投资的资产配置进行科学的投资模型设计,积极探索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途径,按国家有关基金运营的法律法规规定对基金进行市场化运作,依法建立委托人、托管人、投资人制度,由专业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运营,提高基金的收益率,确保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四)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综合性养老保险体制。

1.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是为了满足社会最基本养老保险需求。应做到“两高一低”,即社会统筹的覆盖率要尽量“高”,使大多数人能够享受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层次要尽量“高”。而由社会统筹支付的养老保险费水平要“低”,只要能维持老龄人的基本生活即可。

2.个人养老保险账户。要按现行试点方案的规定,坚决做实个人账户,为个人补充养老保险积累资金。

3.采取经济手段鼓励企业或机构给雇员建立养老保险年金(国家对此可以减免所得税)。这部分养老保险是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拉开退休后养老保险金差距的主要来源。它可以体

现企业竞争力,促进劳动力流动。

4.鼓励私人自我储蓄养老。对于用于养老的私人储蓄(明确规定要在法定领取退休金以后才能支取,且每月支取的额度不能超过一定数额)可以减免利息税。

5.建立指数化的基本养老金正常提高机制,即基本养老金每年提高的幅度应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一致,以防止基本养老金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五)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作用。通过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多开展集体活动等从精神上传递社会的关爱。

(六)注意监控人口变化趋势,应经专家论证,适时放松一对夫妻只准生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防止老龄化程度过于严重。人口老龄化除了养老保险问题本身,对整个国家的安全和中华民族的繁衍均会构成威胁。

第三篇:浅议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模式问题

浅议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模式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是其中一例。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达水平和国民富裕程度尚有明显差距。同时中国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殊国情,不仅使中国高龄化背景下的养老矛盾和问题相对“超前”地暴露出来,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养老及养老模式的选择。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三是高龄化趋势明显。四是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五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二、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在全社会人口中,年轻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对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加大,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会给经济增长、产业演变、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第一,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第二,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

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第四,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第五,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因而迫切要求发展以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三、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模式变迁

家庭养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首选的养老模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城市化和人员社会流动的加快,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于是养老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部分老人经济条件的变化和自主意识的增强,兴办养老院等各种“社会养老”模式也逐步发展起来。与居家养老相比较,“社会养老”模式可通过把老人集中到各种养老院“集体”养老,解决家庭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但社会养老需要持续的大量投资,没有足够的政府财政补贴几乎就难以为继。近些年来,我国在推进机构养老的过程中,已形成了国家或集体兴办、集资兴办、政府与非营利机构联办、民间资本兴办等几种投资经营模式,这些投资经营模式正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由于目前我国是“未富先老”,养老要承受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力资源需求的双重压力,这就要求我国既不能单纯实行“居家养老”,也不可大范围推广“社会养老”,必须创新养老模式,走多元化养老之路。于是类似于“以房养老”、“异地养老”等养老新模式就应运而生,不断适应国人多样化的需求,养老模式由单一走向多元。

四、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科学、客观、理性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认清未来中国人口结构演变的发展趋势,及早地制定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总体战略规划,都是十分必要的。

正确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对策来缓解矛盾,化解困难,可以积极地化挑战为机遇。目前的主要对策就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为应对今后进一步老龄化做好各项准备。具体建议与措施如下:

1、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层面上,男女性退休年龄有望统一,退休年限将延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逐渐增多,而新增劳动力则逐渐减少。与之相对应的是,领取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口增加,而进入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将越来越少。女性的平均寿命通常要高于男性,统一退休年龄将减少女性退休者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就减少了社会统筹资金的支出。从国际社会来看,目前,规定男女相同退休年龄的国家约占60%,规定男女差别退休年龄的国家约占40%。

2、“企业年金”的作用在未来养老保障体系中将逐渐增强。我国于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企业年金”制度。而在这之前,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早已建立了这样的制度。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建立了该计划。随着全球企业竞争中加剧,中国企业要想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提供丰厚的企业年金。可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在未来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吸收国外新型养老模式的经验,增多与加强其他种类个人养老的方式。“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又称“倒按揭”在美国、加拿大等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他国家也有效仿的趋势。几年前在两会上就有代表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这一养老方式。随着人们养老意识的增强,“倒按揭”有可能成为中国一种普遍的个人养老方式。具体做法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或是金融机构,由其一次性或分期支付老年人养老金,老人去世时房屋产权由这些机构处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

我国人口正面临老龄化,若老人用自己的住房作抵押物从银行贷款每月领取养老金来安度晚年,这就可以给国家、社会及年轻一代减轻很

大的负担。另外,下岗失业工人、待业人员、城市中的特困户,他们的经济来源少,经济状况不好,有些低保户凭每月几百元的低保收入根本满足不了其家庭开支,将自有住房抵押给银行,每月从银行领取一定的现金来补贴生活费用,这样也可以达到养老的目的。

尽管当前在我国实施倒按揭的存在着某些障碍,但随着养老形势的发展,银行系统的改进,以及相关法律和体制的完善,它完全能够成为未来的一种理想个人养老模式。

4、大力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菜单式服务,改变社区居家养老简单、粗放的服务模式,培育社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集约化、项目化发展。优先解决困难群体的服务需求,通过评估,按不同照料等级,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经济困难且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提供适当的服务补贴。随着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回到社区,不仅养老金由社会发放,老人的养老也基本上由社区与家庭共同承担。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

5、分类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在完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管理和政策扶持的同时,研究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管理与扶持措施,以满足一部分支付能力较高、需求层次多样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

6、健全财力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长效的公共财政为主导的投入发展机制,并争取将政府对养老福利服务的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通过老年人福利设施建设补贴和服务补贴,使政府的财力能够发挥托底的作用,保证需要满足困难群体的服务要求,逐步实现“费随人走”,形成“补老人、补服务、补项目”的公共财政供给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养老福利服务,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7、加强服务资源统筹。医疗服务是老年人最主要、最基本的需求项目。当前要将民政和卫生资源进行整合,让医疗卫生进入养老机构。本着“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原则,统筹发展卫生部门老年护理医院和民政部门养老机构护理资源。

8、开发专业化服务人力资源。积极开发人力资源,逐步提高服务人员待遇,积极吸纳专业人员,进一步规范社会化用工制度,加强专业化培训,造就高素质养老服务队伍。

9、进一步强化青少年尊老爱老教育。大力提倡我国传统的“孝文化”,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安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代际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内容。

综上,养老问题是反映社会发展与和谐的一面镜子。在人口老龄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满足老人养老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答的一道难题。因此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抓紧时间从立法、管理模式、社保体系、医疗体制、投资机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去改善,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第四篇:浅谈人口老龄化和养老

浅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养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随之延长,再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在二十世纪末期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行列,并且如今还有不断加速发展的趋势。而在这一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问题也日渐严峻,因此,本文就根据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四一二家庭银发浪潮

一、现状分析

1.老龄化特点: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2.02亿,老龄化水平达14.8%,且每年以

近800万的速度增加。

具体来看:①老年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

亚洲老年人口的1/2。

②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80年到1999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龄的转变,而英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80年,瑞典用了四十年。

③高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

④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大约是在2010年左右才进入,相差约30年。

⑤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在我国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是典型的“未老先富”国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每四个人都会有一个超过60岁的人,“银发浪潮”已不容忽视。

2.养老现状: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使一对夫妇养育四个老人的情况也随处可见,年轻夫妻,不仅面临工作压力,还肩负着养老与教育子女的责任。而且,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养老制度完善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难满足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态势。

二、写作目的通过对我国老龄化和养老的现状分析,找出目前我国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那些老年人提供一个新型的养老模式,既可以缓解四二一家庭的沉重负担,也可以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引起大家对养老问题的关注。

三、养老出现的问题

1.家庭

①代际冲突。老人随着年龄增大和长期的赋闲在家,一方面老人内心的孤独感也会增加,总会感觉无所事事;另一方面由于与子女相处时间越来越长,与子女由于生活习惯、观念不同等出现的代际冲突也会越来越多,而且有的家庭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这样年轻一辈和老年人之间所持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各种矛盾也会随之滋生。

②子女负担加重。由于年龄的增大,老人们的身体势必会或多或少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现今“四二一”家庭越来越多,中年子女开始面临事业、孩子和养老三方的问题,是以造成 “四二一”家庭面临巨大的精神与经济压力;越来越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养老单依靠家庭力量已有些不足。

2.养老机构:

①床位缺乏。由于老龄化的激增,老年人数越来越多,使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越来越热衷,但是养老机构设施不全,无法完全提供充足的床位和房间。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各类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4万余个,床位约170万张。按照现有

1.45亿老年人口、5%的老人需要人住养老院来计算,将需要约700万个床位,这与现有17万个床位相距甚远,仅占总需求0.24%,总体来说,我国养老机构床位缺口数大、入住率低,形势不容乐观。

②功能单一,无法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我国绝大多数养老机构仍是以“养”为主,仅满足于让老年人吃好、住好,康复、医学护理、精神慰藉服务项目很少,甚至是空白,不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

③服务人员素质低下。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低部分养老机构中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聘用的服务人员则多是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而且上岗后得到专业训练的机会又很少,对于老年病的护理和一些基本生活护理技术缺乏了解。更有甚者,由于养老机构的工作相对繁重和枯燥,使得有些服务人员出现态度差、虐待老人现象,使得老人对养老机构形成了一种极差的印象。

四、应对措施

1.家庭:

为了解决家庭中出现的代际冲突和子女负担过重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告别传统的全天居住,换为一种“托老所”的方式,即是平常子女上班时可把老人送到机构,而在子女周末和节假日休息的时候可将老人接回,这样一方面缓和了子女与老人之间的代际冲突,也通过老人们之间的多样活动,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多彩,缓解了年老孤独的感觉,给他们心灵带来慰籍。另外,不用整日在养老机构居住,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班子女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子女在照料父母及工作的冲突。

2.养老机构:

①在床位缺乏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支持养老机构床位的增加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老年人的机构养老生活能够过得舒适和安逸。同时也可以发挥其号召力,不断宣传养老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吸引社会募捐,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得机构养老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②面对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老人们的实际需求的问题,养老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多招募志愿者来和老人一起来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增加热闹的气氛,而且年轻人的到来也会让老年人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另外,志

愿者的支持也会减少对养老机构人员的使用。

b.养老机构可在节日时候,邀请老人的家人一起参加家庭活动,既可以

增加子女对老人所在的养老机构的了解,从而放心的将老人交给养老

机构,又可以增进老人与子女的感情。

c.养老机构应该不断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投入养老的队伍中,尤其可

以争取一些主营休闲、娱乐的企业的支持,例如,一些农家院、采摘

园等,为老人提供一些户外活动。

③在服务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上,我认为养老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质量和水平,让老人有一种家的归属感,同时养老机构也可以博得政府的支持,让政府坚强监管力度,对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另外,养老机构也可以采取奖惩措施,让老人投票选择服务水平和态度比较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对那些态度较差的人员采取劝说教育的方式,使其改正,严重者采取罚款或辞退,或者送交行政部门惩处。

五、结束语

在如今的养老环境下,虽然政府已做了很大努力来改善养老状况,但是养老关系着社会各项发展,要想成功解决老龄化对于养老造成的压力的问题,还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最后,期待以后通过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得老年人能够有一份安适的老年时光。

六、参考文献

1.牟 莹《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制度》

2.林宝《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改革方向》

3.李业俊 何瑞银《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思考》

4.谢霞《养老之忧何解?》

5.苏永刚《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

第五篇: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本文概括地阐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基本特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影响,提出了针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所应当采取的宏观对策。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对策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主办的“21世纪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与经济分析”国际研讨会上,一份CSIS提交的最新调研报告《银发中国》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该报告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并且它还严肃指出:“中国即将经历一次惊人的人口转变,一个原本年轻的国家即将老龄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我国2003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将很快成为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中国政府修订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等相关条例,方便老年人的居住与出行。社区卫生站、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老年休闲广场等老年服务设施逐渐增加,服务老年人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一、未来趋势预测——我国未来面临人口增长三大高峰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小组近年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已相继面临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增长的“三线交叠增长”的非常时期:总人口继续直升,估计到2050年将达16亿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达94100万人,所占比重将增长至2010年,大约占67%左右,届时从属年龄人口比下降至50%以下,社会赡养负担最轻,即从现在至2020年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最佳时期,随后从属比上升伴随着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预示着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开始显现。另一方面,未来一二十年我们在面临劳动人口比重和绝对量增长的同时,还将面对失业人口继续上升的趋势。这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作出劳动就业战略决策的合理选择,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丧失的不仅仅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很有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国家财力和自身养老金积累的“黄金时代”;更为严峻的是,我们还面对着人口年龄加速老化的挑战。如下表所示,未来16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届时老年人口将逐年递增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9.96%;此后30年间将进入快速人口老化阶段,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到32.73%,并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这一高水平上。[!--empirenews.page--]2001-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预测

二、综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五个特征。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41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2004年,中国的老年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1%。但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4.11亿,占到总人口的29%,它将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的人口总和。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问题,对亚洲和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来势猛老龄化可能是由于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能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而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作用,改变了世界老龄人口的发展格局,即人口老龄化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问题,而且也已经开始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3.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变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婴儿出生率甚至已经降到了1.0;而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70岁,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低收入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另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但就动态而言,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从乡下涌到城市,农村老人因此经常无人照护,因此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5.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过去说“人活70古来稀”,现在说“活到70不稀奇”。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empirenews.page--]

三、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美好的愿望,标志着经济、文化、卫生和社会安定的水平。当然,我们也应当以辩证的观点全面看待这个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都带来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认真对待。1.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如上图所示,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199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对老人赡养比为13.[1][2][3][4]下一页 7%,2000年上升为15.6%,预计到2025年上升为29.46%,2050年上升为48.49%。如果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抚养比上升得更为迅速,2025年达到59.5%,2050年达到76.8%。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2.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3.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12年间,我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从327亿元增加到3043亿元,增长近10倍,其中用于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各种费用从149亿元增加到2068亿元,增长了12倍以上,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近几年来,由于完成“两个确保”的任务,全国各地区普遍调整了财政预算结构,为确保“两金”发放,实行财政兜底,使各地的财政负担十分沉重。我国目前的养老方式:一是由政府承办的社会基本养老;二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三是以个人储蓄为主的自身养老。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和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和意愿必将进一步扩张和强烈。事实上,年轻的一代也已缺乏为长辈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的能力,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老年人口超速增长,又进一步表明社会养老负担的日益加重和基金积累难度更为加大,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增长产生强列的掣肘作用和后续影响。4.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影响家庭结构和赡养功能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老人日益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加上我国厉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的代际人口结构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社会养老功能极大发挥,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empirenews.page--]据从中国老龄人协会和劳动保障部获得的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目前65岁的老人中,有64%与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这一比例在农村显得更高;而在老年妇女中,65岁至79岁的有67%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相比之下,80岁以上的则有80%与自己的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他们对自己后代的经济依赖也更强。5.人口老龄化使完成脱贫任务更加艰巨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社会供养矛盾突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老年人尤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还难以满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老年人贫困风险增大。据统计,50%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和80%左右的农村老人在银行中基本上没有存款,只能依靠子女或社会供养。老年人口的储蓄水平低于全国人均储蓄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生活方式的演变,核心家庭比例上升,世代同堂比例下降。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至今我国尚有500万贫困老年人口,他们有的处于老少边穷地区,有的身为孤寡,有的染病在身,有的身患残疾。在人生的晚年仍忍受着生活的艰辛和病痛的折磨,他们成为社会最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和脆弱群体。6.人口老龄化带来老年人口的心理变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帮助中国的老龄工作刚刚起步,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老龄工作资源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将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就更为突出。目前,完全需要由社会供养和照料的老年人约有2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过1千万。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予老人经济上的赡养,而且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要格外给予他们安慰、体贴、照料、尊重和帮助。

四、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大部分早在50年前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因此我们也不必“谈虎色变”。正因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波及许多领域的重要趋势,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综合考虑,协调运筹,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

1、做实“个人帐户”,逐步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目的就是为了迎接下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时养老金支付的危机。基金累积制养老金拥有许多优势,它可以帮助正在走向老龄化的中国维持充足的存款率和良好的投资与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它能让劳动者分享经济改革成功的果实,并且拓宽和拓深中国的资本市场。但是由于当前国企处于战略重组阶段,经济效益不佳,养老金替代率又不断提高,因此现在的“个人帐户”实际上起不到积累的作用,存入的基金甚至不能满足当期的支付,“个人帐户”只起到了支付退休金的作用,基本是“空帐”。[!--empirenews.page--]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顺利转变,为制度转换成本寻找积极有效的支付手段已经迫在眉睫。据统计,从1952年到1978年,职工实际工资每年只递增0.38%,到1978年职工的货币工资平均才615元,1978年居民人均储蓄额仅有21.88元。而国民收入的积累率却由1952年的21.4%增长到1978年的36.5%,其中有的年份高达43.8%,工资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仅为18.9%。所以国有资产的存量是政府过去长期实行“低工资、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条件下实现的。因此,从理论上说,通过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增量支付社会保障的转制成本,将“老人”和“中人”的空帐填实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关于这笔转制成本的估算,国内外专家的测算不尽相同。据世行1994年测算,大约有19170亿元,只占当年GDP的40%多一点。据国务院体改办课题组1997年的测算,大约在27628亿元—108260亿元之间。笔者认为,如果剔除1997年提前退休者集中以及投资回报率不高等因素,这个成本大约相当于当年GDP的水平。另外,这个转制过程将经历30年,因此分摊到每一年大约只占GDP的3%左右。尤其是在2000年至2020年之间,是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而总抚养率相对较低的时期,应当抓住这个黄金时段,增加积累,将空账填空,顺利完成转制的历史性任务。

2、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按照人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80%的医疗费用在60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主要因为经济拮据,无钱看病,有了病也只能“硬撑着”。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老年人中享受公费医疗的只占全区老年人的38%,大部分老人患病时,医疗费全要自己出,那些退休上一页[1][2][3][4]下一页 金少而又不能按时足额拿到手的老人显然是难以看病的。至于农村,合作医疗未能普及,许多地方缺医少药,农村老人看病更难。首先我们要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与总人口相比,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位于前五位的慢性病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眼及其附属器官疾病。身体机制的退行性改变以及疾病导致了老年期伤残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76、7%的60岁以上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听、语言、智力、肢体等功能方面的残疾,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6倍。因此,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为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经济危机。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对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可根据情况先从高龄老人开始逐步进行),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开展面向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有其对医疗保健需求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同时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保健常识,护理知识,紧急状况下的应急措施,提高人群对老年身心特点的认识和一般保健护理知识。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城镇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农村探索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方法。逐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empirenews.page--]其次要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国际上的有关研究和经验均表明,疾病和伤残并不是老年期的必然产物,通过努力完全和可以把它们压缩到生命最后的较短时期内,即实现健康的老龄化,这是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老龄化社会的期望。在促进老龄人的全面健康对策中,要建立医院、家庭、社会(社区)和老年人个人组成的健康促进整体。特别要注意家庭小型化趋势下老年家庭看护照料的供需状况,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措施。在逐步妥善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强调并重视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

3、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据报道,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68.9岁,高于世界平均63.2岁的水平①。健康寿命延长意味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将成为可能,总的劳动力生产成本会下降。在德国从1972年起就已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凡年满63岁男性,可自行决定是继续工作,还是退休,并从2000年起,把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3岁提高到65岁;意大利已准备把退休年龄从男性60岁、女性55岁分别逐步提高到65岁和60岁;在瑞典,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我国实行性别、职业差异的退休年龄制,与那些预期寿命与我国同水准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普遍较低。从而两种现象不可避免:一是退休人口大量隐性就业;二是退休时工龄越长养老待遇往往也就越优。前一现象使我们无法真实地了解、反映和掌握当前的就业状况;后一现①《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比较》,《上海证券报》1998年3月11日。象也就意味着求学时间越长退休时比同龄人的养老金会更低,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因此,我们建议考虑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其好处至少有五:一是老有所为,于健康有益,延年益寿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二是能有效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鼓励和引导老年人从事教育传授、社会公益事业、社区服务和自我服务等活动。对于从事教育、科研、医务工作和有其他特殊专长的老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和需要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为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有条件的老龄工作机构可帮助把退休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组织起来,让他们为企业界充当顾问,提供咨询服务。三是变隐性就业为显性就业既不新增就业压力,又能客观反映我国从业人员结构及就业状况,实现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目标向提高总人口就业率目标的过渡,以促成整体国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进。四是有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根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原则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发掘新费源,实现保费的潜在收入水平。

4、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据民政部组织专家学者对部分省份农户进行的调查表明,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80.52%的农民选择了“养老”。因此推广实施社会基本养老不仅在城市,即使在农村也日显其重要与紧迫。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速度也在加快。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empirenews.page--]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据不完全统计,这项保险在辽宁、福建等地试点以来,全国累计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超过4500万户,投保金额在40亿元以上,受到这些家庭的欢迎,他们由养儿防老走向投保养老,观念得到很大转变,今后还应继续加大推广商业养老保险的力度。从80年代兴办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整顿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已经停办了2年,现积累基金184亿元。对于这项制度下一步向何处去?移交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其不愿意受理;维持现状,则现有的管理人员继续消耗着管理成本,长此以住拖下去使基金的安全受到影响,因此应当抓紧决断。笔者建议,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即制定政策起引导、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不直接管理基金。同时建立中国农村保险公司,性质定为政策性保险机构,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实行商业化经营,接管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将社会养老保险转化为商业养老保险,继续承保。另外,该公司还可以开展全国农作物财产保险业务,填补我国在这一业务中的空白。在组建完毕正常运营之后,现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养老保险司的功能转移到保监会去。

5、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随着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圈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照料、护理等,还包括在社区兴办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咨询服务站、以及各种老年文体设施等等。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公益事业,要发挥社区助老功能,不以盈利为目的,有社会公益性质;但同时,又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实行合理收费,维护良性循环。一方面,开展邻里互助,组织低龄老人、健康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工作,动员社会各方义务为老人服务等等;另一方面,还有不少项目可以按保本微利原则提供有偿服务。这既可以补充街道、居委会的经费,又可以安置一批下岗职工就业。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社区养老功能的发挥,社区组织和上一页[1][2][3][4]下一页 社团组织具体组织实施。他们在社区住宅设计中早就提出所谓“太阳系”的建筑格局。以老人住宅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娱乐、学习、健身的设施。有的国家还建立了“日托中心”(DayCenter),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接回家与子女团聚。既解决了子女在白天工作无暇照料老人的困难,又满足了老人与子女经常在一起的精神需求。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empirenews.page--]

6、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人口老龄化呼唤老龄产业。所谓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的扶持引导政策。但我们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首先,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多,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庞大。其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第三,我国地区间差异大,需求层次多,为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多种选择。第四,社会化服务需求在增加。据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的丧偶率为33、4%,独居户为25%,独生子女政策继续执行,“4—2—1”家庭结构普遍出现,独居户比例还会增大。众多的独居老人对服务需求会日益增大。第五,城市老人的消费能力不可低估。老龄产业作为老年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程度。人们通常说的老年事业,更多的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来对待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年事业中的政府负责供养“三无”老人等仍属于社会公益事业,还有一些为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需求的事业,要转向从产业角度考虑生产、消费、就业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发展老龄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为经营者牟利,为此,政府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包括给予政策扶持。如考虑到当前老年人口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对老年人生活服务市场政策中采取低税或免税优惠政策,使从事此类市场的经营者能有适当营利和拓展产业的能力。可见,经营老年产业,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市场专家指出,全国老龄消费者中每年有100亿的购买力没有实现,换句话说,老龄产业现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我们缺乏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护和服务人员;缺乏足够的养老机构;缺乏上门服务的保健机构,而这些服务产业和岗位将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再看看老年消费市场:老年人很难买到合适的服装鞋帽,老年食品也很少研究开发,老年药品、老年保健护理用品以及其他各种老年商品都处于匮乏状态。参考书目:①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决策选择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1期。

下载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不久前,一篇报道《银发中国》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关注。该报告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五篇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人口年铃结构老化现象。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是必然现象,但......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及其对策摘要: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问题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人口老龄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问题不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 从20世纪下半叶到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发展速度快,人口数量大。而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又不同,......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提案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1743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 由:关于我国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摘 要:当前人口老龄化形势在全球范围日益发严峻,这无疑对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形成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我国,人......

    浅谈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其对社会养老的影响

    转自发表吧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浅谈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其对社会养老的影响 作者:颜婧芝 摘 要:我国是在发展过程中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居民人均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

    浅谈通州区人口老龄化下的居家养老服务

    浅谈通州区人口老龄化下的居家养老服务 北京市自199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育率的下降,平均寿命的提高,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