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通州区人口老龄化下的居家养老服务
浅谈通州区人口老龄化下的居家养老服务
北京市自199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育率的下降,平均寿命的提高,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以来,导致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的态势。
因此,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居家养老的含义及其背景
(一)居家养老的含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以及精神关爱服务。居家养老主要形式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这个被世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伴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走进了新的世纪,而且它以其快速增长的势头越来越多的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从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看,由于人口生育率的变化、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和外来人口的大量迁移流入,通州区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在逐步加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老龄化日益严重
随着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一般来讲,一个国家过地区进入老年型有两个标准,即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通州区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10.4%和7.0%,也就是说从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通州区刚刚开始步入老年型社会;到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两个比例分别达到11.9%和8.2%;又过十年,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通州区常住人口118.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5万人,占总数的12.3%,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8.0万人增加了6.5万人,增长81.3%,平均每年增长6.1%,高于常住人口年平均5.8%的增速。从1990年至2010年20年间,老年人口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有了明显的增长,老龄化程度逐步加剧。
2.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明显
二十年间通州区的老龄化程度逐步上升,但在全区15个乡镇街道存在明显差异。从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普查数据看,南部地区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集镇、永乐店镇、漷县镇、于家务乡四个地区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2.3%)7.1个百分点、5.9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二十年分别增加了7.9个百分点、7个百分点、5.3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二十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进一步下降,年轻人多离家迁往城区或城乡结合部地区工作、居住,老年人多数都在原籍居住,因此造成这些地区老龄化程度加剧。相反,有的地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青壮年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老龄化程度逐步下降。如马驹桥和台湖两个镇,199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10.4%和10%,到了2010年这两个比例仅为8.1%和9.1%,低于全区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二十年间分别下降了2.3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人口结构还处于较为年轻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地区二十年间涌入大量的年轻的流动人口。2010年居住在这两个地区的现有流动人口分别为6.7万人和6.3万人,其中15-59岁外来人口所占比例分别达到95.1%和92.9%。可见流动人口的迁移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人口的年龄结构。
注[1]: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通州镇作为一个地区进行的统计,分不出现在的四个街道办事处。按同口径计算,2000年、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12.2%和13.4%。
注[2]:新华街道办事处由于大面积拆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不可比
3.老年人口不断高龄化,女性较男性有更长的生存优势
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处于60-79岁的低龄老人13.0万人,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5万人(其中95岁以上不足500人,百岁以上老人24名),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0.99%上升到2010年的1.24%,人口数量分别是2000年和1990年的0.9倍和1.5倍。高龄老人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9.4%,逐步上升到2000年的9.6%,再上升到2010年的10.3%。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人口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女性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60-74岁的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9.7%,75-84岁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7%,8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人口占37.3%,到了9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男性人口只占十分之一。相反,老年女性人口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女性较男性有更长的生存优势。
造成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的普遍下降。由此引起的儿童人数增长缓慢和老年人数稳定增加。从1982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从1990年后通州区基本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死亡率也在继续降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
截止到2014年,通州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4.6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1.2%。按当前的人口发展趋势,到2020年,通州区老年人口的数量还会继续增长,社会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然而这对居家养老而言,这是一个如何面对老龄化所来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沉着冷静,理论分析,科学对待。
二、通州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一)居家养老政策支持
2008年,结合通州区的实际情况,通州区老龄办就市老龄办出台的《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办法》中的11项优待政策涉及到的相关责任单位予以任务分解,在综合各责任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区老龄办草拟了《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已经区政府同意并转发出台了通州区《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实施意见》。2010年通州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中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为老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居家养老各项经费补贴有了制度保障。对政府援助补助对象进行提档扩面,进一步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办理程序,迈出向社会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第一步。
经过几年的实践,一步一个台阶,我区居家养老服务构架已经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由传统型、零散型向社会化、专业化转变。
(二)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需求
2015年4月,通州区老龄办开展的居家养老调研显示,居家养老还是大多数老人的首选,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照料需求要求助于社会服务。我们在调研中总结出以下几类:
1、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从收入来源上看,有离退休费和企业养老金补贴的老人对提供有偿生活照料有比较强的接受意愿,此类人群资金充裕且老人对资金有足够的支配权,所以这部分人接受有偿服务比较高。而没有子女帮助的老人,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均表现出有非常明显的倾向去购买收付费性服务。另外,子女与老人的居住地距离的远近也影响着老人对购买服务的意愿。统计结果显示,子女离父母越远,老人就有更强的意愿采购各种照料服务。老人接受子女“反哺”式家庭照顾功能日益弱化,而机构养老又是有限的,所以社区照料需求应运而生。
2、文体娱乐、休闲类活动。在老年人活动中心座谈中了解到,绝大部分老年人认为参与文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有的老年人每天都要坐公交车或骑车赶到活动中心日参加象棋、扑克等活动。可见,老年人对于文体娱乐的需求是比较大的,因为文体活动既能满足他们与人交流的精神需求,也能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他们盼望政府能建设更多的老年活动场所,更希望有专业的团队组织健康向上日常文体娱乐活动,如歌舞、棋牌、集邮、收藏、书法、绘画、写作、手工制作等等。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有助于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有利于发挥老年人的潜能,有利于提高老年人闲暇生活质量。
3、老年餐桌服务。调查显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牙齿功能退化、味觉相对弱化、独立做饭能力较弱,再加上老人行动不便、购买物品炒菜有一定困难、子女同吃的问题难以调和;现行的餐饮除了养老院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饮食特点开设的“老年餐”外,目前市场上的老年餐桌,一般由面向中青年人营业的餐厅兼营,普通餐厅相对于老年餐桌普遍存在价格相对较高、量大难以吃完、难符合老人口味、无法兼顾老人营养配餐、就餐环境没有考虑老人的需求等问题,老人对普通餐厅的满意程度很低。故针对老人推出的让老年人满意的餐饮需求市场相对较大,但是现阶段老年餐的供给却严重不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反映,老人依然对老年餐桌有很高的兴趣和期待,可以推断,老年餐桌对老年人来讲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4、精神慰藉、倾述需求。我们发现老人对生活条件感到满意,但更渴望与他人交流,因为他们大多赋闲在家,离开了熟悉的群体,交往圈子明显缩小,很少走出家门参与开放性活动,所以他们想找人聊聊天,通过人际交往获得信息,得到感情宣泄。人到老年,精神需求日益凸显。我们需要专业的人士提供社会支持,帮助老年人解决各类个性化的精神需求。
三、通州区居家养老问题分析
(一)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意识淡薄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缓解政府负担和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出路。2010年,通州区形成了区、镇、村三级居家养老组织架构,分工负责居家养老各项工作,但宣传力度不够,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意识还比较淡薄,群众参与居家养老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推动工作欠力度,有些地方的居家养老工作简化成了发放居家养老补贴,具体服务行为甚少。今年,我区为着力解决涉及老年群体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营造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展开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全力打造老龄事业新局面。(1)开展首届通州区敬亲孝老“十佳百颗星”评选命名活动。即包括:十大寿星、十佳老伙伴、十佳老有所为之星、十佳好儿媳(女儿)、十佳好女婿(儿子)、十佳小孝星、十佳为老贡献之星、十佳为老服务志愿者、十佳为老服务先进单位共九大类特色评选活动。作为我区敬亲孝老老龄品牌之一,旨在达到全社会营造敬亲孝老宣传的目的,形成我区敬亲孝老典型评选的特色活动。(2)开展“孝心万日行” 系列主题公益活动。一是通过不同形式、主题的活动,为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爱心平台,吸引、号召社会各方力量关心关爱老年人,参与和支持各项老龄事业;二是通过活动吸引更多老年人积极参与,让老人们在参与中获得快乐、健康、知识。(3)开展多种形式的典型事迹宣传活动。以“孝星”和示范单位、“十佳百颗星”评选活动为载体,组建不同形式的“孝星”事迹宣讲团,举办“孝星”事迹文艺汇演、讲“孝星”故事和“孝星”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孝星”事迹宣讲活动,深入部队、学校、城乡社区进行孝老事迹宣传,广泛开展新时期孝文化传播,继续在全区各界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资源缺乏
养老基础设施薄弱,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城区内因受场地、用房紧张等客观条件限制,基础服务设施功能不完善、规模小、档次低,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滞后。能够承担居家养老服务的民间机构和社会组织发展滞后。服务资源缺少整合,一些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等养老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门条线管理,利益关系存在矛盾,缺少有效协调整合。
(三)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专业水平弱
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少社工人员积极参与。目前虽然各镇、区都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但因受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影响,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服务人员年龄偏大,大部分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照顾等,难以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严重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质量。另外,现在也涌现了一批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队伍,但也是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服务面比较狭窄。志愿服务还存在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等问题,如心理咨询、健康护理等难以开展,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通州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探索
由于居家养老是新事物,发展中有不足和问题是必然的,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积极探索符合通州区发展实际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新途径作为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实践:
(一)政府搭建平台
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转变职能,成为宏观指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把握居家养老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宣传居家养老服务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发展规划、建立配套制度、制定统一标准、实现规范管理、建立监督评估体系,真正形成既严谨又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居家养老服务规则体系。今年,居家养老被列为政府实事工程,我们在大力建设日间照料和助餐点外,着重在运营模式、服务机制、可持续化发展上做好研究指导。
(二)社会组织操作
社会组织是受政府委托,具体组织和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主体,具有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通州将继续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增加养老助残餐桌、托老残所和为老服务示范单位数量基础上,不断加强对为老服务单位的监督管理,促进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同时,继续做好三级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在去年试点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通过整合属地资源,新建、改建、扩建等多种形式,争取完成2家街乡级,14家村居级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中心的建设。
(三)市场化运作
居家养老属于新兴事物,市场化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零碎的、小范围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通州区积极倡导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提倡“花钱买服务”的消费理念,逐渐引导老年人树立对居家养老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提高养老服务市场的需求,不断培育一个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同时,各项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积极跟上,调节好市场供需矛盾,以“购买服务”、“委托”等形式,主动将老年人的有效需求与服务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规模化、市场化。
(四)专业化服务
通州区从培训、福利待遇和信息化管理等环节入手,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组织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与相关院校、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对招募的养老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培训,确保他们掌握基本的护理、康复、心理知识和技能,使老人住在家里,也能获得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家庭病床等服务,走进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能获得营养配餐、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个性化服务。目前,全区只有两个街道有26名养老(助残)员,数量远远不够。今年,通州将研究制定养老助残员招聘办法,加大招聘力度,到“十二五”末,按照《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通州养老助残员人数要达到450人,使77%的村(居)各拥有一名专职养老(助残)员。今年,通州还将对全区空巢、失独、孤寡、特困等特殊老年群体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解决特殊老年群体生活问题。包括与区慈善协会联合,每年有针对性地开展空巢、失独、特困、孤寡老人的分类救助等。此外,还积极探索结合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一支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力量,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助推专业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稳定的规范服务。
正文共:6007字 [参考文献]
[1] 许义平,何晓玲.现代社区制度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192.[2]孙泽宇 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上海工会学院公共管理系 [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2008年。[4]陈功1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 [5]吴国卿1居家养老和社会化服务〔J〕1社会保障制度, 2001,(4)1 [6]杨宗传1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1经济评论, 2000,(3)1 [7]谢泽宪1中国城市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之反思〔J〕1中国民政, 2002,(8)1 [8]林戈1建立家庭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J〕1人口研究,1999,(2)1 [9]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载《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10]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1]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和就业统计分析技术.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2]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人口研究.2005;06.[13]陈可冀等.积极应对我国老龄问题的建议.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05.
第二篇:浅谈人口老龄化和养老
浅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养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随之延长,再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在二十世纪末期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行列,并且如今还有不断加速发展的趋势。而在这一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问题也日渐严峻,因此,本文就根据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四一二家庭银发浪潮
一、现状分析
1.老龄化特点: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2.02亿,老龄化水平达14.8%,且每年以
近800万的速度增加。
具体来看:①老年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
亚洲老年人口的1/2。
②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80年到1999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龄的转变,而英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80年,瑞典用了四十年。
③高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
④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大约是在2010年左右才进入,相差约30年。
⑤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在我国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是典型的“未老先富”国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每四个人都会有一个超过60岁的人,“银发浪潮”已不容忽视。
2.养老现状: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使一对夫妇养育四个老人的情况也随处可见,年轻夫妻,不仅面临工作压力,还肩负着养老与教育子女的责任。而且,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养老制度完善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难满足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态势。
二、写作目的通过对我国老龄化和养老的现状分析,找出目前我国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那些老年人提供一个新型的养老模式,既可以缓解四二一家庭的沉重负担,也可以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引起大家对养老问题的关注。
三、养老出现的问题
1.家庭
①代际冲突。老人随着年龄增大和长期的赋闲在家,一方面老人内心的孤独感也会增加,总会感觉无所事事;另一方面由于与子女相处时间越来越长,与子女由于生活习惯、观念不同等出现的代际冲突也会越来越多,而且有的家庭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这样年轻一辈和老年人之间所持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各种矛盾也会随之滋生。
②子女负担加重。由于年龄的增大,老人们的身体势必会或多或少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现今“四二一”家庭越来越多,中年子女开始面临事业、孩子和养老三方的问题,是以造成 “四二一”家庭面临巨大的精神与经济压力;越来越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养老单依靠家庭力量已有些不足。
2.养老机构:
①床位缺乏。由于老龄化的激增,老年人数越来越多,使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越来越热衷,但是养老机构设施不全,无法完全提供充足的床位和房间。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各类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4万余个,床位约170万张。按照现有
1.45亿老年人口、5%的老人需要人住养老院来计算,将需要约700万个床位,这与现有17万个床位相距甚远,仅占总需求0.24%,总体来说,我国养老机构床位缺口数大、入住率低,形势不容乐观。
②功能单一,无法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我国绝大多数养老机构仍是以“养”为主,仅满足于让老年人吃好、住好,康复、医学护理、精神慰藉服务项目很少,甚至是空白,不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
③服务人员素质低下。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低部分养老机构中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聘用的服务人员则多是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而且上岗后得到专业训练的机会又很少,对于老年病的护理和一些基本生活护理技术缺乏了解。更有甚者,由于养老机构的工作相对繁重和枯燥,使得有些服务人员出现态度差、虐待老人现象,使得老人对养老机构形成了一种极差的印象。
四、应对措施
1.家庭:
为了解决家庭中出现的代际冲突和子女负担过重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告别传统的全天居住,换为一种“托老所”的方式,即是平常子女上班时可把老人送到机构,而在子女周末和节假日休息的时候可将老人接回,这样一方面缓和了子女与老人之间的代际冲突,也通过老人们之间的多样活动,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多彩,缓解了年老孤独的感觉,给他们心灵带来慰籍。另外,不用整日在养老机构居住,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班子女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子女在照料父母及工作的冲突。
2.养老机构:
①在床位缺乏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支持养老机构床位的增加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老年人的机构养老生活能够过得舒适和安逸。同时也可以发挥其号召力,不断宣传养老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吸引社会募捐,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得机构养老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②面对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老人们的实际需求的问题,养老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多招募志愿者来和老人一起来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增加热闹的气氛,而且年轻人的到来也会让老年人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另外,志
愿者的支持也会减少对养老机构人员的使用。
b.养老机构可在节日时候,邀请老人的家人一起参加家庭活动,既可以
增加子女对老人所在的养老机构的了解,从而放心的将老人交给养老
机构,又可以增进老人与子女的感情。
c.养老机构应该不断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投入养老的队伍中,尤其可
以争取一些主营休闲、娱乐的企业的支持,例如,一些农家院、采摘
园等,为老人提供一些户外活动。
③在服务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上,我认为养老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质量和水平,让老人有一种家的归属感,同时养老机构也可以博得政府的支持,让政府坚强监管力度,对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另外,养老机构也可以采取奖惩措施,让老人投票选择服务水平和态度比较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对那些态度较差的人员采取劝说教育的方式,使其改正,严重者采取罚款或辞退,或者送交行政部门惩处。
五、结束语
在如今的养老环境下,虽然政府已做了很大努力来改善养老状况,但是养老关系着社会各项发展,要想成功解决老龄化对于养老造成的压力的问题,还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最后,期待以后通过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得老年人能够有一份安适的老年时光。
六、参考文献
1.牟 莹《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制度》
2.林宝《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改革方向》
3.李业俊 何瑞银《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思考》
4.谢霞《养老之忧何解?》
5.苏永刚《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
第三篇: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退休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油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急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养老和为老年人服务的问题日渐突出,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推动居家养老的良性发展,促进油田稳产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4年底全油田共有离退休职工10万多人,而且每年仍以20%的数量不断增加,作为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目前油田养老方式主要是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当前油田离退休职工主要养老方式,但由这种养老方式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这些弊端需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来补充。
一、养老的社会类型、服务形式和内容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为支撑,以专业服务为依靠的社会化服务。
第一,养老的社会类型。
一是独立型的居家养老。老年夫妻或单身老人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子女因工作需要长期在外地出差或距老人居住地较远等原因不能经常看望的空巢家庭。
二是与子女住在一起的居家养老,也就是传统上的多代同堂家庭。
第二,居家养老的服务形式。
有经过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和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日托服务。
第三,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经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社区照顾。社区照顾应分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和社区养老机构照料服务,其中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内容包括家庭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所有要求为其服务的老人。
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老人实现自身价值,寻求自身寄托,获得心理满足的需要,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社区活动。社区活动包括各种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以及社区专门为老年人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
二、发展居家养老的意义
从我国目前看,传统的合住型比例在下降,老人家庭空巢化呈明显上升趋势。有关资料表明,五十年代初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即将进老年,他们大多都是一个孩子,空巢率家庭将显著增加。
据有关部门对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和父母合住在一起的不足5%,像这样的小家庭核心成员要全部胜任传统家庭养老责任是不可能的,老人的家庭观念比较牢固,他们对社区有较强的认同感、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倡导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会服务养老的理念是符合老人需求的养老方式。
三、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金问题。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社会养老由于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居家养老经费难以筹措。因此,居家养老应建立多元的资金筹措和运行机制,采取财政拨款、企业捐助,社会集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第二,服务人员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无组织、无管理和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和再就业相对困难的人员,服务项目单
一、人员素质较低。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专业人员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据了解,目前我市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人员普遍不足,绝大多数社区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更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了。
四、促进居家养老良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一,建立老年家庭档案。街道和社区应为空巢老人建立档案,根据空巢老人家庭的要求实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务制。街道和社区组织建立联系人与空巢老人家庭保持定期联系,有问题按街道和社区提出的应急办法处理。
第二,建立老人活动站。养老院和居家养老只能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多的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则在活动站进行。近年来,大庆油田居住小区都设置了简易的健身器材和老年活动室,许多老人在活动室里聊天、看报纸、打麻将,增进了活动情趣,扩大了社交范围,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
第三,设立各种与老年人相关的组织机构。初步考虑应设三个老年服务机构:
一是设立老人婚介所。帮助那些单身或离异老人求得生活伴侣,相互照顾,互相关心,使他们安度晚年,既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同时也间接的节约了社会资源。
二是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利用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采取开办老年节书画班、美术班、音乐班、舞蹈班和电脑班等方式,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是开展老年人法律援助。开展社区老人法律援助、咨询、调解等服务活动,帮助老人解决丧偶、离异后的再婚问题;无子女及亲人赡养问题;老人受虐待的问题;家庭财产分割等问题,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使其安度晚年。
五、结束语
全国老龄委主任原国家副总理李岚清曾强调指出,“老年人的生活主要在社区,老龄工作的落脚点也应在社区”。201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突破2亿人,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将超过4亿人。发展社区服务养老,不但可以使子女或其他成员减轻负担,将主要精力用在油田建设上,而且老人在家也能得到全方位的照顾,充分享受儿女亲情的温暖。综上所述,发展当代社区养老不仅是当代老年人的呼唤,也是老龄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积极应对老龄化高峰的到来。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消防支队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
第四篇: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作者郭华瑞2013年9月12日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数量激增,社保制度滞后等问题已成为未来养老保障发展的重大难题.[关键词] 老龄化 养老保障体系空巢老人
所谓人口老龄化,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和人口老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数据显示到2025年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区将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其中北美洲、欧洲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可见人口老龄化已形成了世界性的“银发浪潮”,养老问题日益严峻.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更不容小觑.当前我国老龄化具有以下特征: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速度快而且数量庞大.据统计北京老年人口百分比已达15%,老龄化趋势明显.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从老龄化速度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快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老龄化给我们带来的养老问题这一巨大挑
战呢?
一、健全和完善我国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体系的完善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项伟大工程需要我国政府的不断探索和关注.我国如今采取的是一种混合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一方面,沿袭了家庭养老制度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中国逐步建立了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制度..但是由于政策的实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这种养老保障制度在实施中遇到很多难题.养老金支付缺口大,收缴困难,保险覆盖率低,非国有经济部门投保困难,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险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都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具体地实行过程中造成了巨大困扰.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率城镇达到84.5%,月均退休金1527元;农村34.6%,月均养老金74元.且不说我国目前CPI是多高,就如此低的覆盖率和退休金,这对于我国的养老问题的解决无异于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根本无法解决那些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提高我国的养老金额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及扩大养老金覆盖面是我国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还要协调好有关部门的配合,使之高效运行并且使政策的制定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是至关重要的.二、提倡孝的回归.如今随着片面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人员流动频繁,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激增,社会化养老服务匮乏和老年人亲情饥渴现象十分突出.传统的孝道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遗失了.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每三个农村老人中就有一个是留守老人,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正显示了我国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目前我国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无固定生活来源,他们的生活只能依靠子女,因此子女的孝顺对他们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养老问题也在于他们子女是否孝顺.但是如今好多年轻人殴打老年人,驱逐老年人的现象数不胜数,他们把老年人当成一种负担,诸多忤逆不孝的悲剧一再地摧毁了古往今来的孝道.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重提孝道有助于我国养老体系的完善,家庭养老保障体系的增强可以减轻政府的养老负担,更好地适应我国老龄化进程.我国人口老龄化从侧面放映了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但因老龄化而带来的一系列养老问题需要我们即时而有效的解决,这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幸福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关注民生,关注养老同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参考文献 陈银娥<<社会福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运刚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郑京平<<“银色浪潮”考验养老大题>> 中国社会保障田中禾 马雪彬 <<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影响和对策分析>>论文天下论文网
第五篇: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及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同时伴随着70年代以来计划牛育政策的执行,我国的人口总和生育率稳步下降,因此导致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加;据全国老龄委报告显示,我国2006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10.97%,从人口总数看,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按照国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该国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保险是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建立起了城镇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对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97年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统账结合的模式,建立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构成的多层次体系。但是,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资源分配不公。
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社会的整体公平与福利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人口规模下,广覆盖,养老保险制度才是可行的,而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不同人群待遇相差较大的问题,社会资源分配不甚公平。当前的养老保险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机关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实行国家财政或者本单位包下来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单位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的老年人口,目前主要是依靠家庭和土地养老,部分试点地区试行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无论是从政府的投入还是最终享受到的待遇,差距都相当大,缺乏公平与统一性。对于城镇就业人员而言,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仍然有限,部分股份制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仍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这样的情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不利于制度的良性运行。对于农村而言,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仍然较窄,我国各级财政将可用的资金对于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仍然较少,2010年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只有城市的1/8左右,而且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主要体现为农村扶贫资金和民政救济金,对于农村人口养老保险的投入极为有限,因此,我国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险问题仍然十分棘手。
(二)、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实行长期积累,如果将这部分社保基金投入市场运营,获得增值的收益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养老基金支付带来的压力。可是,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
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三)、养老金替代率高,离退休费用刚性增长。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养老保险金替代率的适宜水平是60%,而据国内一些学者和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与国外平均水平相比,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过高的养老金替代率虽然有利于老年人口生活水平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养老金替代率过高不仅会诱发劳动者提前退休,挫伤在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压力。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势必会带来我国养老金缺口的进一步增大。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也越来越长。人均寿命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均寿命的增加意味着人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养老保险基金需要支付的的资金量越来越多,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将持续攀升。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这一问题将愈发突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对策
(一)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科学发展,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前,尽可能地多积累一些财富。实行弹性退休年龄,控制提前退休。
充分利用即将成为稀缺资源的劳动力,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继续参加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一是要逐步提高就业者的退休年龄。第一步,尽快将所谓的女职工(50岁)和女干部(5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统一为55岁。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雇员再分成职工和干部编制是没有意义的。第二步,花3年时间将男女就业者的退休年龄统一在60岁。第三步,每两年将退休年龄延长1岁,直到65岁为止。与此同时,要采取经济措施防止劳动者大量提前退休,明确规定提前退休者要减发养老金。上述措施对于缓解养老保险费的支付困难可收到一举双得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增加就业者上缴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另一方面,它可减少养老保险费的支出。据测算,按目前的收支水平,退休年龄延长1年,全国社会统筹基金即可多征收55亿元,减少支付160亿元。而且,这一做法也符合人类生活条件改善、预期寿命延长、具有劳动能力的时间延长的客观事实,已为许多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采用。
(二)逐步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首先,对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应逐步予以统一。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使其与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账模式接轨。在执行层面,加强监察力度,要吸收年龄构成相对年轻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城市农民工加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对违反社会保险法单位的惩处力度,逐步开征社会保障税。
其次,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继续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范围。加快建立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账户为主、保险关系可转移、调整机制健全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使“三方共担”的原则具体化,尤其要明确政府的财政责任,多途径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
(三)加强对养老金的统筹监管
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使用过程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监管,可以引入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甚至可以建立一些由社会独立人士组成的专门监督小组进行公开监督。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投资上,要进行问责制及引进风险管理先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使基金投资风险分散,对投资的资产配置进行科学的投资模型设计,积极探索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途径,按国家有关基金运营的法律法规规定对基金进行市场化运作,依法建立委托人、托管人、投资人制度,由专业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运营,提高基金的收益率,确保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四)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综合性养老保险体制。
1.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是为了满足社会最基本养老保险需求。应做到“两高一低”,即社会统筹的覆盖率要尽量“高”,使大多数人能够享受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层次要尽量“高”。而由社会统筹支付的养老保险费水平要“低”,只要能维持老龄人的基本生活即可。
2.个人养老保险账户。要按现行试点方案的规定,坚决做实个人账户,为个人补充养老保险积累资金。
3.采取经济手段鼓励企业或机构给雇员建立养老保险年金(国家对此可以减免所得税)。这部分养老保险是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拉开退休后养老保险金差距的主要来源。它可以体
现企业竞争力,促进劳动力流动。
4.鼓励私人自我储蓄养老。对于用于养老的私人储蓄(明确规定要在法定领取退休金以后才能支取,且每月支取的额度不能超过一定数额)可以减免利息税。
5.建立指数化的基本养老金正常提高机制,即基本养老金每年提高的幅度应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一致,以防止基本养老金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五)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作用。通过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多开展集体活动等从精神上传递社会的关爱。
(六)注意监控人口变化趋势,应经专家论证,适时放松一对夫妻只准生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防止老龄化程度过于严重。人口老龄化除了养老保险问题本身,对整个国家的安全和中华民族的繁衍均会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