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2009-11-09
点击率: 8
5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江汉区民政局 余军平
2008年11月28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改善民生问题提升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指明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改善民生,其中包括基本养老问题,如何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在认真研究和探索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途径。现结合江汉区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一、老龄化社会与家庭养老的矛盾
按照国际惯例统计一个国家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10%,表明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49亿,占总人口的11.03%,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占当时总人口的16%。根据江汉公安分局统计,对全区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口进行分析比较,截止2007年12月31日全区总人口数为456362人(不含水上公安分局人口数),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72885人,占总人口数的15.97%。从年龄段来看,其中,60-69岁有35464人,占老年人口比率的48.65%;70-79岁有27234人,占老年人口比率的37.36%;80-89岁有9090人,占老年人口比率的4.72%;90-99岁有1051人、100岁以上有45人。而且59岁准老年人为25852人,占总人口数的5.66%。以上数据分析表明,江汉区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每年增加3000人左右;二是人口高龄化来势快,特别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迅速增加;三是老城区人口密集,老年人口多,比率高。
我国人口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延续。据统计,1953年我国家庭平均人中为4.33人,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大体稳定在4.23-4.43人之间。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渐下降,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趋势。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目前,在城镇最典型的“421”模式家庭(一个孩子、夫妇两人、上面要赡养四位父母长辈)越来越普遍。再上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高负担,令现在不少的中青年人实在难以照顾周全。
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为数众多的老年人如何养老,不仅是每个家庭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丞待解决的社会化问题,社会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功能。
二、现行社会养老服务的格局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了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有效地推动了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例如江汉区社会养老服务的格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国办社会福利养老机构
江汉区社会福利院是1964年由政府投资兴办由区民政局管理,属于事业单位。1996年
以前福利院床位仅87张。1996年政府投资新建了三栋7层楼老年公寓,至2008年福利院在职员工181人,其中,定编人员37人、超编人员9人、合同聘用人员135人,入住老人465人,其中,供养“三无”、“孤寡”老人40人,代养老人425人,入住率100%。在财政补贴下收支平衡。2006年,区政府投入3770万元,扩建了一栋17层楼集养老、康复、娱乐于一体的公寓大楼,总面积15500平方米,新增床位377张。2008年又投入500万元对旧公寓楼进行维修改造,新老福利院共计床位842张。有利方面:区社会福利院是政府主管的事业单位,管理规范、服务周到、托养老人收费合理,老年人入住的愿望高。不利方面:政府受财力和城区土地的限制,难于进一步扩大规模,满足不了老年人入院养老的需求。
(二)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
从1982年至2006年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8家,其中,街办3家、企业单位兴办2家、民营2家、社区居委会兴办1家,共有床位数479张。供养“三无”老人5人、代养老人364人,入住率76%。2007年至2008年,由于政府出台对社会兴办福利机构给予政策性补贴的错施,两年间新增民营社会福利机构7家,新增床位470张,代养老人256人,入住率54.47%。15家社会福利机构共有床位949张,员工200人。按政策给予新建福利机构每床位补贴1000元-1500元,对合格的福利机构中住满6个月以上床位,每床每月按100元(市、区财政1:1)的标准给予补贴,2008年共发放补贴金54.48万元,激发了社会兴办养老福利机构的热情。有利方面:可大量利用社会人力和财力资源兴办福利机构,缓解政府兴办福利机构不足的矛盾,提供部分城市居民就业岗位。不利方面:由于社会力量兴办的福利机构,条件要求严,床位数起点较高,且大多数是租赁房屋和场地,成本较高,而收益相对较低,加上经营管理和服务难于达到代养老人的要求,至使入住率较低,制约了民营福利机构的扩大。
(三)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江汉区由政府购买服务的“三无”老人有36人、“独居”老人有23人。从今年5月起,还对“三无”老人服务费标准由原来每月200元提高到每月250元;对“独居”老人服务费标准由原来的每月150元提高到每月200元。同时,不但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覆盖面,将我区最低工资收入标准在580元以下的独居老人纳入到政府购买服务的范畴,并建立补贴标准逐年递增机制。全区已建有各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站97个,共有养老护理员352人,为老人服务的志愿者800余人,已为525位老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有利方面:能有效利用老年人自有住房条件和家庭环境提供养老,社会成本低,可因人而协商提供相应的服务。不利方面:由于护理员和服务员都是社区下岗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并且服务员收取的服务费较低,积极性和责任心难于提高。特别是身患疾病的独居老人24小时需要人服务,而收入较低者,在现有居家养老政策条件下难于得到较好的服务。
三、提高社会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建设规范化的养老福利机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有所养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的养老机构更应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地方政府要把养老福利机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有计划地兴建社会福利机构。
1、长远规划。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分时期、分地段把养老福利机构建设规划进去。在规划的范围内建设具有一定规模,集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养老福机构。例如,开发居民住宅小区时,可根据开发商设计规划入住率,按该地区居民人口数量,确定一个标准建造福利机构。
2、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投资,财政有计划地积累资金,从财政的年度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资金,作为福利机构建设和福利机构补贴基金。二是民政
部门在主导的慈善机构中设立养老基金,解决养老机构发展的资金需要。三是利用开发商资金。四是招商引资。政府给予一定优惠的政策,鼓励开发商兴建社会福利机构。
3、建立灵活的经营管理模式。建设资金是政府支出,可由政府相关部门经营,或者对社会出租或出售经营。建设资金是开发商或者是招商引资支出,政府可通过与开发商协商,进行回购,也可由开发商按政策规定自主经营管理或者对社会出租或出售经营,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效能。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小型福利机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2月转发国家民政部等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可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开办床位数。从现有兴办的民营福利机构来看,规模有大有小,有个人出资兴办,也有合伙出资兴办的,经营场地大多数是租私人住宅改造成福利院。由于面积小、房间有限,按现有兴办福利机构标准,难于达到要求,主要是受开办床位的限制。可在现有规定的30张床位基础上降低床位数到25-20张,能有效地促进民营福利机构的兴办。
2、确实落实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要按照《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精神,确实落实社会福利机构用地、用电、用水、电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减少福利机构营运成本。提高政策性兴办福利机构补贴标准和居家养老服务员生活标准,并建立递增补贴机制。同时,相关部门要协调解决民营福利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小规模企业一样融资和贷款问题,推动民营福利机构稳步扩大和发展。
3、建立民营福利机构等级考评机制。由民政部门负责,对社会力量兴办的福利机构进行考核评定,以兴办规模、设施标准、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为基础建立考核标准,可设为每两年进行一次进级考评,通过考评进级提高政策性补贴标准,促进社会力量兴办的福利机构正规有序地发展。
(三)加强行业技能教育培训,创新和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质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要求在逐步提高,不论是公办福利机构,还是民营福利机构,以及居家养老的服务工作,都面临着规范化、专业化、全方位的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1、大力培养服务人才。要充分得用现有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育阵地和师资力量,培养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的社会工作者和老年人服务队伍,核发职业证书,充实到各类社会福利机构,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2、加强福利机构标准化建设。国办福利机构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加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营运、服务等机制,为民营福利机构运作和居家养老服务起到指导性作用。
3、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民政部门要协调相关部门制定社会养老服务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等制度和措施,加强对社会福利机构、服务人员的监管,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提高从事养老服务技术人员福利待遇标准,协助社会福利机构招聘和引进优秀服务人员,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议案
养老服务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温政发〔2010〕13号)。“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已经越来越为各级政府所重视。然而,我们所面临的形势还是严峻的,首先是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老龄人口规模大;二是人口老龄化率高;三是平均预期寿命长。老人的需求趋向全方位、分层次和多样化,并在不断寻求生活质量的提升。
2011年年底,温州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116.71万人,占总人口的14.83%。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到2015年温州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135.24万,占全市人口比率的16.73%。人口老龄化已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2009年老人节前夕,市统计局专门开展了温州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调查显示: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多年的重视和建设,我市的社区老人协会、活动室、健身设施、医疗服务网络已逐步改善,大多数老年人对目前生活感到满意,满意度评价达84.9分。但是,我市空巢老人家庭已占55%,54.8%老年人还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过半老人看病费用还要家庭负担。养老保障是当前部分老年人最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
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敬老养老既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因此,强化老年人服务保障体系应从家庭、社会、政府多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
为此,我们建议:
一、大力倡导居家养老服务。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程度还较低,老年福利事业不发达,居民住房条件尚不尽如人意,所以,老年人和已婚子女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目前,老年人大多不愿意脱离熟悉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居家养老既可以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又有利于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共享天伦之乐,使老年人在家庭中愉快地安度晚年。对于居家养老的家庭,各级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先向居家养老的特困家庭倾斜,鼓励和帮助更多的子女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二、努力探索公办福利机构民营化。公办的福利机构仍要作为窗口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在经营和管理上大胆创新,进一步适应市场规律,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要抓住“试点”契机,加大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应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减免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配套费用,给予水、电、气等项目收费标准与城市居民用户同等的优惠待遇。积极探索国办民营、民办公助、私营、股份制、合资经营等多种所有制的养老服务形式。改变福利供给方式,对政府承担的福利性养老服务如“五保”老人的供养问题,可采取“按收住五保老人人数给养老机构补贴”的办法解决。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建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服务设施。
三、抓紧建设老年人社会服务队伍。高校可增加一些社会工作专业,培养高素质的老年人社会管理人才和专业化服务人才。建立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系统,培训老年人社会服务人员。劳动保障部门可以将经过培训的下岗职工安排到社区服务领域中来,既可以满足社区老年人服务发展的需求,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四、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实行为老服务志愿者注册制度,长期与老年人开展结对服务。由社区、老年协会牵头,利用老年人之间相互容易沟通的优势,组建老年人“互助服务队”,实行低龄老年人和健康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服务;并实行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将每名老年人“互助助老”服务的时间储蓄起来,存入“互助助老”档案,到本人需要护理时,再把这些“时间”提取出来,免费享受照顾。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加强慈孝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宣传,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社会慈善机构、公益团体和志愿者的作用,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专业护理机构为主体,社区护理机构为补充,家庭成员、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比较完善的老年护理体系,为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作机制初探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作机制初探
2011-4-14 13:20:00 来源:江苏省老龄网
[摘要] 从建立和完善运作机制的视角,探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对策,是新时期人口老龄化对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省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拟从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老龄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和强化老龄工作组织协调体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析,以供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决策时参考。
[主题词] 应对 人口老龄化 挑战 运作机制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将是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重要表标志。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展,它对经济和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和严峻挑战将进一步显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这是摆在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仅就建立和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运作机制,作一初步探索与分析,祈请各位指正。
一、我省应对人口老龄化运作现状
从多年来的实践看,应对人口老龄化运作机制,系指为保证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压力所做的工作能够有序推进、有效落实而采取的政策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它主要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管理体制,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有基础性作用工作格局,包括方针政策、协调原则、工作规则和组织领导体系等等;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工作机制,主要是指工作目标、运作方式、推进措施、管理手段等等。
我省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已有23个年头,比全国总体水平提早了13年。相对而言,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工作也较其他地方起步早几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初步构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的运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1.各级领导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从1986年起,全省从上到下普遍建立了老龄问题工作机构,加强对老龄问题的研究和对老龄工作的组织与协调。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大力推进老龄事业的发展,惠泽全省千万老年人。各地把老龄工作摆到愈来愈重要的位置,从“九·五”开始,把老龄事业纳入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尤其是在“十·五”期间,老龄工作不断加强,老龄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多年来,省政府多次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文件,大力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不断深化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省先后实施了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老人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三道防线,保障低收入、无收入及孤寡老人的基本生活。到去年,全省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突破1200万,参保总人数位居全国第二。去年,又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与此同时,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已达4300万,比例已逾90%,参合率位居全国各省之首。老年医院从无到有,目前全省已建立专门为老年人看病的医院十余所,在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病专科门诊200多个,老年人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和康复工作得到改善。
3.老龄事业加快发展。各地把老龄事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规划,统筹安排,促进了养老服务设施的加快发展。目前,全省农村已有敬老院1600多所,“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已超过一半。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全省养老服务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全省城镇养老机构和老年人护理机构已有800多所,社会养老迈出了新步伐。家政行业的蓬勃兴起,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提供了方便。一支支活跃在大街小巷和农家院落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困难年人雪中送炭,提供各种帮助与精神慰藉服务,受到社会广泛赞誉。老年教育、基层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得到较快发展。
4.老年维权工作得到加强。1988、1989年,我省先后颁布了实施《江苏省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日益受到重视,老年人维权工作网络开始显现,从而使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5.涉老组织成为老龄工作的助推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种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他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各级涉老社会团体为老龄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老龄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省级涉老机构和组织建立较早,力量较强,已成为党委和政府抓好老龄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市、县级涉老组织逐步健全,发挥作用日益明显。活跃在基层的各种老年人组织,已成为基层老龄工作和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现有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看到老龄事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现状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运行机制方面,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1.社会养老供求平衡机制尚不够健全。养老设施供求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与我省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的地位不很相称。目前,城乡老年人经济保障总体水平还不高;老年人活动场所偏少,活动内容也比较单一;老年学校数量不足,农村不少地方甚至仍是空白;老年人专业医疗护理设施紧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薄弱;老年人服务需求与供给差距甚远。
2.政府职能缺位,市场机制缺失。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格局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而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的状况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位置尚显不够突出,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不足。运用市场调节手段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在老龄事业领域中尚存在不少空白。
3.社会参与机制不够完善。组织和协调社会参与老龄事业尚缺乏有效的推进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够高,社区参与力量不足,志愿者参与不够广泛,全社会对老龄事业关注热情还不够高。
4.老龄工作组织协调力度不够。我省老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成立较晚,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对老龄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缺乏有效的推进措施和监督手段。市、县(市、区)老龄工作协调机构力量较为薄弱,人员不足,经费偏少,有些地方工作关系不够协调。社区为老服务功能不够强。部分涉老社会团体规范化程度不高,任务不够明确,工作不够规范。一些涉老组织缺乏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各级各类涉老机构与组织之间缺乏统筹协调与相互配合,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三、建立和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运作机制的建议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观察事物都应把它置于事物整体的大系统中去考量。新世纪新阶段,江苏将在新的起点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阔步前行。在全面推进高水准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如何与时具进,率先构建完善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作机制,顺利化解由此带来的种种压力,让千万老年人共同参与建设,共同享受成果,这应当成为全局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
1.构建立体化老龄工作网络,强化责任体系。根据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需要,建立健全立体化工作网络,形成大老龄工作格局。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立体型工作体系,包括人口生态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人口统计系统信息化规划等全方位的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中的职能定位。为强化政府老龄职能,在必要的时候,可将老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从民政部门分离出来,升格为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直属办事机构,成立老龄工作局,赋予老龄工作的行政职能,并将离休老干部划归其统一管理。从而真正发挥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动力作用,承担起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的主体责任。同时,为加强老年人经济保障工作,建议在劳动保障部门设立社会保养老保障局,将城乡老年人经济保障工作由其统一管理起来。在此基础上,从上到下进一步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保障的责任,牢固确立政府老龄工作的责任主体。比如,住房与建设部门应负责提供“三代同堂”、“两代同堂”与独居老年人住房的设计样式及有关优惠老年人的住房政策措施。大力提倡全社会关心照顾老年人,确立企业和社会在老龄工作和发展老龄事业方面的责任。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城乡社区在老龄方面的工作职责和服务职能,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延伸落实到社区性实践。明确企业在老龄方面的责任,使各级各类企业为社会养老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与责任,使家庭成为养老的重要社会基础。同时,对养老负担重的家庭给予适当的补贴。重视非政府组织在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增补老龄协会为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健全老龄协会组织体系,尤其要尽快解决市、县老龄协会组织的断层问题,强化基层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
2.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虽说我国是属于“未富先老”类型的国家,但我省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全省人均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完全有条件、有可能走在其他省前面。在经济实力并非十分充裕的人口老龄化初期,老龄事业方面的投入不足是情有可原的。而今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理所当然应适当增加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以适应老龄化挑战的新形势。既要彻底改变在计划经济年代那种政府对包括养老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大包大揽,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包的现象,也要注意克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那种一味想甩“包袱”,试图把养老保障全部推向社会和市场的倾向。应当看到,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取向,是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提供社会养老保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不仅不可削弱,而且必须加强。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老龄事业推进机制,把老龄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各级政府都应确立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对老龄事业投入的自然增长机制。切实采取措施,鼓励社会各方增加老龄事业发展投入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与个人为老龄事业发展多做贡献。完善困难老人救助体系,设立特困老年人救助基金,健全老年人基本生活困难救助机制。省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贫困地区低收入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3.着眼长远,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1)加强宣传发动,营造各级领导重视,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老龄事业的良好氛围。老龄工作的宣传对象不仅仅是老年人,而是应当包括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使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老龄观。不仅要充分利用包括报刊、广电、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加大宣传频率,开设长期性的老龄专刊、专栏,而且各级政府要运用会议、文件和政府门户网站加大老龄事业的宣传力度,使“老龄之声”伴随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过程。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老龄宣传工作做到社区、村落和家庭。宣传工作还必须从娃娃抓起,将老龄宣传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使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老、助老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2)建立和完善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强化推进动力。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精神,不断创新和规范老龄工作。把ISO质量认证体系引入老龄工作领域,创建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评估考核体系,对老龄工作各项任务与老龄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老龄设施建设项目和为老服务项目等,提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与考核指标体系。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对立统一规律,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动力机制。根据权力与利益脱钩,权力与责任挂钩的原则,把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业绩与奖惩挂起钩来,促进老龄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3)加强老龄工作立法,促使老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通过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确立具有时代特点和江苏特色的现代养老模式和路径,确立政府、社会和企业、家庭在养老保障中的责、权、利关系,确立养老事业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关系。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居,以及子女孝敬父母,如对经济赡养、精神慰藉以及探视父母等作出明确规定,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把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参阅文献:
1.《联合国老龄问汇编题资料》,1993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办公室编。
2.《江苏老龄工作手册》,2005年,江苏省老龄工作办公室。
3.《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2002年,江苏省老年学学会。
4.《率先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调查与思考》,2007年,江苏省老龄工作办公室。
5.《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
6.《浙江省城市化进程中老龄问题研究》,2005年9月,中国农业出版社。
7.《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5-2006,江苏省老年学学会
第四篇:浅谈人口老龄化和养老
浅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养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随之延长,再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在二十世纪末期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行列,并且如今还有不断加速发展的趋势。而在这一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问题也日渐严峻,因此,本文就根据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四一二家庭银发浪潮
一、现状分析
1.老龄化特点: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2.02亿,老龄化水平达14.8%,且每年以
近800万的速度增加。
具体来看:①老年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
亚洲老年人口的1/2。
②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80年到1999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龄的转变,而英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80年,瑞典用了四十年。
③高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
④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大约是在2010年左右才进入,相差约30年。
⑤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在我国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是典型的“未老先富”国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每四个人都会有一个超过60岁的人,“银发浪潮”已不容忽视。
2.养老现状: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使一对夫妇养育四个老人的情况也随处可见,年轻夫妻,不仅面临工作压力,还肩负着养老与教育子女的责任。而且,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养老制度完善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难满足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态势。
二、写作目的通过对我国老龄化和养老的现状分析,找出目前我国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那些老年人提供一个新型的养老模式,既可以缓解四二一家庭的沉重负担,也可以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引起大家对养老问题的关注。
三、养老出现的问题
1.家庭
①代际冲突。老人随着年龄增大和长期的赋闲在家,一方面老人内心的孤独感也会增加,总会感觉无所事事;另一方面由于与子女相处时间越来越长,与子女由于生活习惯、观念不同等出现的代际冲突也会越来越多,而且有的家庭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这样年轻一辈和老年人之间所持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各种矛盾也会随之滋生。
②子女负担加重。由于年龄的增大,老人们的身体势必会或多或少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现今“四二一”家庭越来越多,中年子女开始面临事业、孩子和养老三方的问题,是以造成 “四二一”家庭面临巨大的精神与经济压力;越来越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养老单依靠家庭力量已有些不足。
2.养老机构:
①床位缺乏。由于老龄化的激增,老年人数越来越多,使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越来越热衷,但是养老机构设施不全,无法完全提供充足的床位和房间。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各类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4万余个,床位约170万张。按照现有
1.45亿老年人口、5%的老人需要人住养老院来计算,将需要约700万个床位,这与现有17万个床位相距甚远,仅占总需求0.24%,总体来说,我国养老机构床位缺口数大、入住率低,形势不容乐观。
②功能单一,无法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我国绝大多数养老机构仍是以“养”为主,仅满足于让老年人吃好、住好,康复、医学护理、精神慰藉服务项目很少,甚至是空白,不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
③服务人员素质低下。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低部分养老机构中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聘用的服务人员则多是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而且上岗后得到专业训练的机会又很少,对于老年病的护理和一些基本生活护理技术缺乏了解。更有甚者,由于养老机构的工作相对繁重和枯燥,使得有些服务人员出现态度差、虐待老人现象,使得老人对养老机构形成了一种极差的印象。
四、应对措施
1.家庭:
为了解决家庭中出现的代际冲突和子女负担过重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告别传统的全天居住,换为一种“托老所”的方式,即是平常子女上班时可把老人送到机构,而在子女周末和节假日休息的时候可将老人接回,这样一方面缓和了子女与老人之间的代际冲突,也通过老人们之间的多样活动,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多彩,缓解了年老孤独的感觉,给他们心灵带来慰籍。另外,不用整日在养老机构居住,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班子女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子女在照料父母及工作的冲突。
2.养老机构:
①在床位缺乏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支持养老机构床位的增加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老年人的机构养老生活能够过得舒适和安逸。同时也可以发挥其号召力,不断宣传养老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吸引社会募捐,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得机构养老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②面对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老人们的实际需求的问题,养老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多招募志愿者来和老人一起来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增加热闹的气氛,而且年轻人的到来也会让老年人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另外,志
愿者的支持也会减少对养老机构人员的使用。
b.养老机构可在节日时候,邀请老人的家人一起参加家庭活动,既可以
增加子女对老人所在的养老机构的了解,从而放心的将老人交给养老
机构,又可以增进老人与子女的感情。
c.养老机构应该不断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投入养老的队伍中,尤其可
以争取一些主营休闲、娱乐的企业的支持,例如,一些农家院、采摘
园等,为老人提供一些户外活动。
③在服务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上,我认为养老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质量和水平,让老人有一种家的归属感,同时养老机构也可以博得政府的支持,让政府坚强监管力度,对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另外,养老机构也可以采取奖惩措施,让老人投票选择服务水平和态度比较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对那些态度较差的人员采取劝说教育的方式,使其改正,严重者采取罚款或辞退,或者送交行政部门惩处。
五、结束语
在如今的养老环境下,虽然政府已做了很大努力来改善养老状况,但是养老关系着社会各项发展,要想成功解决老龄化对于养老造成的压力的问题,还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最后,期待以后通过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得老年人能够有一份安适的老年时光。
六、参考文献
1.牟 莹《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制度》
2.林宝《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改革方向》
3.李业俊 何瑞银《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思考》
4.谢霞《养老之忧何解?》
5.苏永刚《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
第五篇:以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
以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 类别:默认分类 | 浏览(577)| 评论(0)2009-12-23 07:58
2009年年终盘点,北京市老年服务机构突击新增的床位达到1.5万张;而前三年,每年的增长数仅为3200张。于是,以此为契机,北京市计划今后每年还要增长1.5万张,到2015年达到11万张。无独有偶,2009年山东省青岛市开建“爱晚”养老基地。据介绍,基地要投资13亿元,占地500亩。2011年底中心建成后,可解决1万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以上的信息告诉我们:为了应对中国正在走向峰值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日趋严重的老年人服务照料问题,相应的社会服务事业正在得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多方筹措巨额资金,积极兴建老年设施。按国际经验,在西方发达国家,老人入住老人服务机构的比例是5%左右,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比例要低一些,大概在2—3%。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譬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超大规模、超远距离的人口流动,等等,估计未来机构服务的实际需要会大于东方的经验数字,又小于西方的经验数字,预计在3—4%。
以中国目前的1.6亿老人计算,按东方的比例计算,有480万老人要住老年服务机构;若以西方的比例计算,则有800万老人要住老年服务机构。对于目前的现实情况,《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是这样描述的:“大力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机构。„„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5632个,床位234.5万张,比上年增长10.2%,收养各类人员189.6万人,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城市老年福利机构5264个,床位41.5万张,收养老年人29万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
机构30368个,床位193万张,收养老年人160.6万人”。看起来,供给和需求之间,差距仍然不小。
但是,更深层次地考虑问题,制定老年社会服务的规划,如果只看到服务机构的床位不够,还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中国老年社会服务的发展轨迹有点诡异,单从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去看,总的床位数显然不够;但另一方面,在很多服务机构中,又有大量的床位空闲。据民政部网站提供的数字,截至到2009年第三季度,民政部的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床位数为259.4万张,而收养人数只有197.1万人,大约有1/4的床位空闲着。以上提及的2008年的数字,也可以作为佐证。所以,搞好老年社会服务事业,不是加大投入多办服务机构,一味地增加床位数就行。而是在宏观层面要将体制、机制和法制的问题一一理顺;在中观层面,要解决养老院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和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需求和有效需求(支付能力)的问题;在微观层面,加强老年服务机构的科学管理和提升老人入住服务机构的意愿,这些都要尽力去做工作。
一直以来,中国的老人生活照料都主要依靠家庭提供。但是,以“孝文化”为伦理基础的家庭照料是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一致的,即所谓“父母在,不远游”,这才能承欢膝下,共享天伦之乐。但是,这种服务照料方式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不相适应的。譬如,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化,都不利于传统的家庭照顾。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更使子女对老人的照料鞭长莫及。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经济基础的现代社会中,必须以社会化的福利
服务体系,来完成对老年人全面的服务照料。但这需要大力宣传,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宣传在现代社会中子女应该怎样尽孝。不然,“孝文化”反倒成为羁绊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障碍,甚至会酿成悲剧惨祸。当然,在3—4%入住服务机构的老人之外,还有96—97%的老人。他们还是要选择居家养老,完整的说法是“在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这是对不选择机构服务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的最佳方式。但是,近年来老年社区服务仍然发展得不尽人意。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缺乏专业支持。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并非自发形成,而是需要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人员(营养师、理疗师、心理咨询师,等等),组合而成团队,来进行具体操作。忽视了这一点,理想的目标仍然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