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医养结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时间:2019-05-15 01:3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忧保—医养结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忧保—医养结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第一篇:无忧保—医养结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养老服务不足制度准备欠充分

记者: 银发浪潮的快速来临,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一定影响。请介绍一下,当前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存在着哪些短板?

杨立雄:当前,社会保障不足是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大挑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建立的;上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社保制度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但那时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还不严重,问题也不突出和明显。到了21世纪,随着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养老保障缺乏前瞻性。一些省份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退休年龄定得太早,都是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

不过,我认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最大短板,还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不足。

现在,我国很多老人有养老需求,大多数家庭选择的是居家养老这一模式。众所周知,居家养老需要家庭和社会服务的双重支撑,可目前我国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难以承担家庭养老的重任,对于社会养老服务来说存在着较大压力。

在社会化养老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建了很多养老机构,在这些养老机构中,有一些机构是 “一床难求”,但在另一些养老机构中,床位空置率很高。这就使得养老的需求和资源不能很好的匹配起来。

社会化养老的需求很大,但目前我国社会化养老的设施远远没有跟上。这不仅仅是养老机构的缺乏,还有我国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严重滞后的原因。现在,北京等一线城市都在建设 “养老驿站”,但全国还有绝大部分二三线城市没有建立类似设施,这给这些地区的养老服务带来了很多困难。这些应该是我国养老面临的最大短板,也是在“十三五” 期间,国家将重点放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因所在。

推行健康管理任重道远

记者:发展医养结合,对我国而言有什么特殊意义?我国城乡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有哪些需求?

杨立雄:发展医养结合,能够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医养结合的问题突出,但为什么中国会产生医养结合的问题,而国外没有产生类似问题? 这是因为,在中国主管 “医”和 “养”的两个部门是独立分割开的,缺乏协调,医院和养老机构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公民在家中养老,如果想要同时享受医疗服务是十分困难的,必须要到医院才能获得相应的医疗资源。而在国外,老人在养老机构看病可以报销,在医院就医时也有专门的老年人通道,居家养老也可以请家庭医生,社区医疗资源丰富。

目前,城乡老年人对医疗资源有很高的需求,尤其是农村医疗资源短缺,老年人看病 “千难万难”。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国外非常普遍的家庭医生制度,在推行居家养老的过程中,也就谈不上对老人进行健康管理。因此,健康管理一直没有跟上,而这恰恰是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

健康管理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还无法深入到居民家庭中,医院也无法把医疗服务力量深入到居民家庭,养老机构同样没有开展健康管理。如在北京,很多社区医院所谓的 “健康管理”,只是为老年人建立了一份健康档案,要达到真正的健康管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医、养不能简单混同

记者:当前,在探索医养结合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杨立雄:现在有很多机构都在探索建立医养结合的新模式,这些模式中,我认为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以营利为目的,在养老院中建医院。这主要存在于一些规模比较大、有四五百个床位的养老机构中。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很多养老机构并不是从 “养” 的基础上,而是在营利的基础上建立医院,建医院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所以,在这些养老机构中,医院是建起来了,但 “养” 做得非常差,老人仍不能健康快乐地养老。

第二个误区是盲目地在医院中建立养老机构。“医”和 “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专业。养老护理,涉及到生活照料、技术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很多医院往往都是养老护理的 “门外汉”,尽管医术精湛,但在养老护理领域中还是差得很远。

上述两大误区,实际上都是看中了医疗产业和养老产业的巨大利润,可是却没有真正弄明白医疗和养老这两个领域真正是怎么回事,没有真正实现医养结合,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降低了专业性和安全性,不值得推广。

政府与市场合力推动医、养、人之间合作

记者:为了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医养结合应该如何进行探索和实践?

杨立雄:现在医养结合最重要的方向,是让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的老人都能得到健康管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没有 “健康管理”这个概念。对于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在 “医”过后,“养”的费用会急剧上升,从更经济、更贴近民情的角度而言,医养结合重要的不是 “医”,而是 “养”。这就需要政府、市场的推动,把养老院与医院结合在一起,在医院、养老机构和老人三者之间建立一个健康管理的合作模式。

国内对健康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采用日本普遍推行的模式,让医院和养老院建立合作联盟关系,医院与养老院签订合作协议之后,在养老院内也不用建立专门的医务室,可以有效地节省成本。这是一种很好的医养结合模式。在我国贵阳市,一些养老院建立了合作联盟,效仿日本模式与医疗设备比较好的医院达成协议,入住养老院的老人一旦生病,就可以到医院去看病,同时给老人预留出床位,待老人病愈后再回到养老院休养。

建立养老护理院也是发展医养结合的专业模式。养老护理院强调老年人医疗和康复,尤其是对于年纪较大、有老年病的老人,养老护理院可以运用专业化的老年医学知识,例如早上定时测量血压、体温,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制定专门的菜谱,有针对性地进行养老护理与康复。

第二篇: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医养结合模式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养老问题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综述

摘要

基于基本国情,中国老龄化具有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的特点。老年人健康长寿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中国老龄政策要把老年人健康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老龄化速度快是低生育的结果,应充分利用“人口红利”为老龄化做好物质准备。老龄政策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本文从三个方面描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即人口老龄化现状、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及对策和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 养老问题医养结合

前言

低生育率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过程中都要面临人口高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两难抉择。中国做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抉择是艰难的,也是科学的,对此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后果是有一定认识和准备的。存在决定意识。老龄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对中国老龄化过程、前景的科学认识之上,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决定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不足、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大的国情决定了人口老龄化过程和形成特点集中表现为: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在中国跨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对其特点进行更准确的再认识。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而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殊性在于中国的加速老龄化是自觉的历史选择。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有诸多隐忧无可厚非,但中国应对老龄化也存在后发优势。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中国可以克服应对老龄化的悲观思维。为此,我们需要更新发展观念,重新认识老年人价值,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制定应对老龄化的战略。

1我国老龄化现状

1.1我国老龄化状况

根据联合国新标准规定,一个地区65岁以上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可以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一直是世界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的发展中国家。预测显示,2015—2035年的20年里,中国

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

1.2老龄化特点及发展趋势

1.2.1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发展迅速

60岁作为老龄化标准,1990年中国老龄人口达1亿人,预计2014年将达到2.03亿,2026年将达3.04亿,2039年将高达4亿人,若以65岁为标准,我国老龄人口从1953年7月1日的2504万增加到2005年11月1日的10045万人,增长3.01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今后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1.2.2老龄化人口中高龄化速度过快

一般认为,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借鉴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实践及我国现阶段人口年龄现状,我国将出现人口高龄化问题。1990年我国高龄人口为801万,到2000年已达1201万,年均增长率高达3.6%。据预测,到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3578万,比2000年增加2.81倍,高龄老人将达到1亿人,比2000年增加7.18倍。可见,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老年人口增长速度。高龄老年人口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带病生存和卧床不起的概率增高,多数人生活不能自理,是人均占有医疗资源最多的群体,需要各方面的临终关怀,包括精神上、经济上、生活上的慰藉与供养。

2带来的养老问题及对策

从宏观角度来讲,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经济压力和社会活力问题。在经济上主要依靠社会养老的现时代,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将给国家财政预算带来压力,因为养老金的负担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而增大。同时,人口老龄化到一定程度会导致两代人赡养比例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影响到在业人口的劳动产出率问题。这是人口老龄化的宏观效应。从微观个体的角度说,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还有一个老年发展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老年人过上有欢乐、有价值、有创造的生活。归根结底,这是老年人身上的发展性需求和价值性需求所决定的,可以理解为人口老龄化的微观效应。

2.1积极应对,化弊为利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但并非没有希望,至少长寿是我们共同向往的,哪怕长寿的过程也伴随着病痛的折磨。在一般意义上,“好死不如赖活”也有其正面的含义,就是说,痛苦的活有时也不失其意志顽强、挑战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人口老龄化,我们应该树立的“科学老龄观”是辩证的: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挑战的严峻性、后果的严重性、话题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要坚持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和回应。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可能转化为无法化解的巨大压力,也可能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古典经济学认为,需求引致生产,消费促进生产,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也是可以转化的。巨大的为老年人服务市场的需求昭示着巨大的老龄产业的发展空间。老龄化社会的商机无限。根据估计,我国未来养老市场潜力可能达到数万亿人民币,可以帮助创造很多就业岗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2提前应对,有备而老

我们耳熟能详的“未富先老”说法说明的是经济发展和老人增加的不平衡性,“未备先老”这一说法则依据我国养老服务供给普遍、长期、严重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这一事实作出的概括,这一特点将伴随我国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未来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方向是建设和完善城乡统筹,专业规范,以满足老年人多样性、个性化需求为目标,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护为补充的多支柱、多功能养老服务体系。但实际上,“未备先老”表现在很多方面,而不仅仅是养老服务供给,虽然这可能是最引人关注的一方面。从生命历程的观点出发,成功的老龄化一定是有准备、有储备的老龄化。无论是准老年人、家庭、社会和政府都需要为重度老龄化的到来做好准备。

2.3科学应对,对症下药

要相信科学的力量,要相信人民的力量。我们要调查研究,广开言路,设计出重点领域,明确我们的路线图,列出优先次序。遵循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顺势而为。1982年维也纳召开首届世界老龄大会以来,国际上先后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成功老龄化等重要主张。积极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战略,其含义是指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可以继续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2.4全面应对,统筹治理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非常广泛而且深远。“全面应对、统筹治理”的思想包含的视角非常广阔,包括了应对主体和应对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一方面,从应对主体看,包括了政府、单位组织和社区组织。另一方面,从应对方面看,包括了赡养体系、资源配置、文化建设等方面。只有在科学理论和正确战略的指引下,汇聚各个方面的力量,整合强大的应对能力,我们才可能实现成功的老龄化目标。

3医养结合模式及其发展

传统的养老模式在满足了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并未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要,养老与医疗相互分离,不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于是建立医疗和养老两者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

3.1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及意义

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必要性及意义的研究较多,目前的共识主要是:一是我国老龄化伴随着严重的高龄化趋势,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逐年递增,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迫切的要求;二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家庭的小型化、空巢

化现象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随着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不断恶化,现代家庭往往无力承担照护的重担,急需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养老功能;三是传统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基本就医需求,医养结合能进行有效弥补;四是医养结合照护体系是建设覆盖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优化医疗与照料服务质量。

3.2医养结合的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3.2.1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困境分析

随着各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实践的深入,阻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也逐渐出现。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内外两方面的处境进行阐述:内部困境包括医护人员的紧缺、专业性不足以及服务层次尚待提升等方面;外部制约因素包括制度支持力度小、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功能分层和衔接不完善、多方协作效果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多头管理等问题。对医养结合推进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类,包括四方面:理念制约,即现阶段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依循的逻辑基础是补救型,以养老和医疗机构的经济利益为驱动;政策制约,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医疗保险制度报销的限制;制度制约,主要体现在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出现偏离,而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面临诸多障碍;人才制约,专业的医护人员不足是制约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上述四类制约因素给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常态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3.2.2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策略研究

医养结合发展的对策研究,即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策略,进而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从现有研究看,目前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策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供给主体、顶层设计、服务延伸、队伍建设等方面。供给主体方面,针对目前供给主体积极性不高、单一的问题,应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社会与政府力量通力合作,共同营造充满活力、专业的市场氛围是未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顶层设计方面,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具体操作层面,真正的医养结合是实现老人的医疗服务享受到国家统筹医疗保险报销这一目标;应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及相关养老行业标准。由此可见,关于医保结算的问题是未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突破的瓶颈。服务延伸方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下一步的发展策略,即面向农村地区的模式推广服务普及到家庭病床和社区服务供给中,实现与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的兼容和衔接。未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不仅是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对接,农村地区、城市社区也应纳入其规划体系,形成全面辐射的格局。队伍建设方面,医护人员紧缺是制约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

4展望

老龄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中国的老龄问题也具有显著的世界性,中国应对自身人口的老龄化对于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尚未进入老龄社会之前,中国就向全世界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面临三分之一以上老年人口和不到五分之一的少年人口与二分之一多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基本格局,这意味着中国将在人口重度老龄化的条件下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这就要求我们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民族兴衰的高度,居盛思衰,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应对之道,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战略安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老龄化积极乐观是科学认识、唯物史观的产物,而非盲目乐观。只有摒弃各种悲观思维,才能满怀信心地积极应对。其次,全社会要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志愿者、老年人及其家庭各有责任,共同应对才能有效和持之以恒。最后,科学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把各项应对举措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健全各项机制,力求方法、措施到位,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姜向群.“健康老龄化”战略刍议[ J ].中国社会科学,1996,(5).[2] 耿爱生,杨文娴.我国老年保障研究中的“健康老龄化”研究趋向及其价值[ J].社会保障研究,2014,(2).[3] 耿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 J ].贵州社会科学,2015,(9).[4] 刘宏,高松,王俊.养老模式对健康的影响[ J ].经济研究,2011,(4).[5] 王德文.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J].中国人口科学,2004,(增刊).[6] 吕林,杨建辉,吕牧轩.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分析[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1).[7] 段小刚.影响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基于天 津 市 城 区 调 研 数 据 Logit 二 元 选 择 模 型 分 析 的 视 角[ J].天津经济,2012,(10).[8] 刘 红.中 国 机 构 养 老 需 求 与 供 给 分 析[ J ].人 口 与 经 济,2009,(4).[9] 郭东,李惠优,李绪贤,官计彬.医养融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 探 讨[ J ].国 际 医 药 卫 生 导 报(卫 生 管 理 版),2005,(21).[10] 王 贇.青 岛 市 “医 养 融 合 ”养 老 模 式 探 索.卫 生 软 科 学[ J].,2015,(2).[11] 沈连法.关于医养结合的思考.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 J ].2015,(6).[12] 吴玉韶,王莉莉,孔伟,董彭滔,杨晓奇,等.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 J].老龄科学研究,2015,(8).[13] 袁晓航.“医养融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 D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3.[14] 童立纺,赵庆华,丁福,肖明朝.医养融合老年长期照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护理研究,2015,(4).[15] 赵艺,马欣婷,曾玉娟.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的运营问题研究[ J].管理观察,2014,(24).[16] 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研究[ 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6).[17] 黄佳豪,孟昉.“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 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人口与健康),2014,(6).[18] 刘华.关于上海推进“医养融合”的思考与建议[ J ].科学发展,2014,(5).[19] 符美玲,陈登菊,张伟,杨巧.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融合”照护体系的必要性[ J].中国医院,2013,(11).[20] 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融合的模式与路径— —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 J ].社会福利,2013,(12).[21] 张旭.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研究[ 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2] 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初探[ J].西北人口,2014,(6).

第三篇:医养结合人口老龄化时代下的合意选择

医养结合人口老龄化时代下的合意选择

2015年3月、11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发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都强调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相结合的重要性,为医养结合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养老与医疗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现象,医养结合,作为人口老龄化时代下的合意选择,其实现形式备受关注。汝州市康宁托老中心(以下简称“托老中心”)依托汝州市骨伤科医院的医疗优势,在医养结合领域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调研发现,托老中心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旨在破解瓶颈,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托老中心的成功经验

(一)依托医疗资源,提高养老效率与质量

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会出现身体机能的退化,随之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由于后者的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要素投入量大且回报周期长,所以短时间内很难满足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汝州市骨伤科医院发现医疗与养老的供需矛盾,2006年开始构想,经过论证后,全额投资兴建托老中心,2009年正式运营。“依医托老”的养老服务模式,一方面提高了骨伤科医院的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扩大了其影响力;另一方面缓解了医院“压床”现象,满足了老年人在急性病或者恢复期的治疗和护理需求。

(二)人性化管理,营造温馨的养老氛围

人性化管理是托老中心的一大特色,这种人性化不仅体现在工作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建立健康档案、定时检查身体、落实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卫生标准、开展临终关怀等;日常生活中,定期举办娱乐活动、对老年人嘘寒问暖、对护工物质精神激励、合理安排膳食等。由此,不仅使老年人住得舒心、子女放心,也使工作人员工作得开心、顺心。

二、托老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挫伤机构积极性

对于非营利医疗或养老机构而言,有限的结余资金重新投入日常营运中,几乎不产生利润,因此对医疗、养老机构的吸引力较弱。如果缺乏政府的优惠政策,则会举步维艰。河南省人民政府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执行,执行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受惠程度。托老中心在土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但是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门,需要协调多方利益,增加了政策执行难度。而且,每月80元的运营补贴也很难及时到位。此外,由于规模和示范效应,大机构往往能够获得较多的优惠政策,而小机构获得的优惠政策相对有限。

(二)多头管理现象严重,降低办事效率

根据《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负责,医疗机构由卫生计生部门管理,医养结合机构则不仅涉及民政、人社、卫生计生部门,也涉及消防、国土、食品安全等部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环境下,多重管理导致职能分散,政策监管工作难度增大。各部门之间虽然有职能分工,但职责交叉现象也时常发生,如民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在年终时都要审核“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的资质、设备等项目,两部门职责出现重合,不仅造成管理部门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也降低了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影响了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医养结合项目,因多头管理确实给医养结合机构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因此对统一主管部门的呼声较高。

(三)福利待遇较低,招聘人员困难

护理人员、护工作为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主体,其数量多少与质量高低影响着老年人满意度、社会认可度。托老中心在旺季需要照顾170多位老人,但中心仅有退休返聘的护理人员7人,平均年龄50岁左右的护工16人,她们24小时待命,劳动强度较大。护理人员平均工资1500元/月,护工平均工资1900/月,其中包括夜班费、奖金等。虽然略高于当地平均工资,但是劳动价值与薪酬待遇不成正比,这也是人员难聘的原因之一。此外,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更倾向于选择就业机会多、福利待遇好的大城市公立医院,小城市、小规模的养老、医疗机构不具备基本的人才竞争优势,加重其陷入人才困境。

(四)培训机制不健全,阻碍业务水平提升

招聘人员是托老中心面临的突出问题,即使能够招聘到人员,如何提升新员工的整体素质,以便其尽快投入工作并获得认可,也值得思考。目前大部分医养结合机构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长期的制度化培训机制,均是采取“老带新”的方式自行培训,很少请外界专家到机构讲座,或者选派护理人员到“标杆”机构进修学习,专业性培训极度匮乏,加大了新员工职业素养提升的难度。医养结合虽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但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机构基本上没有足够的财力、精力、时间提供水平更高、实用性更大、专业性更强的培训,且由于机构自身规模大小不一,培训的规模效应很难充分发挥。

三、进一步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思路

(一)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发挥时效性功用

国务院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医养结合发展的政策,地方应该抓住机遇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发挥时效性功用,减少与预期效果的偏差。首先,可考虑将医养结合项目发展状况纳入各地一级政府、政府部门、政府官员的绩效考评,以绩效考评内容引导、监测项目执行情况。其次,明晰相应主管部门责任,并由主管部门牵头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医养结合机构的办事流程,降低医养结合机构办事难度。最后,设立综合性监管部门,人员可由人社、卫生、民政等部门选派,形成独立于本部门的横向监管体系,既可避免内部监管的不作为,又可防止外部监管的非专业。只有加大政策执行力度,让医养结合机构及时、准确地享受到优惠,才能真正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该领域的积极性,缓解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与医疗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

(二)理顺管理部门关系,提高办事效率

由于尚未明确医养结合项目的主管部门,带来一系列的政府部门“越位”“缺位”现象,因此要理顺管理部门关系,明确主管部门,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有利于防止部门间出现“踢皮球”现象,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壮大。

医养结合是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各部门均应重视的重要事务。卫生、社保、民政和老龄等部门合作,与主管部门一起参与“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标准设立,服务内容、服务主体、服务对象的确立,制定统一完善的准入标准、建筑标准、医护人员标准等。同时各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如卫生部门应多注重医护标准的制定和管理;住建部门要严格管控房屋的适老性;财政部门要保证资金得到及时有效发放。

(三)提高福利待遇,增强职业吸引力

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成为一种必然,同时,失能、半失能、失智、高龄老人需要护理人员、护工的数量急剧攀升,然而目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数据显示,护理人员需求量为1000万,目前持证上岗的仅3万人,影响医养结合的开展。因此亟须充实人员队伍,其中重要的途径是使护理人员的工作价值通过薪酬得以体现,形成激励机制,从而增强职业吸引力。河南省应该建立关于护理人员、护工的科学的福利待遇管理体系,使其薪酬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物价上涨幅度等指标呈现指数化变化。

(四)健全人员培训机制,提升整体素养

护理人员是医养结合项目中较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品质。鉴于人员招聘困难的客观现实,对现有护理人员培训使之掌握尽可能完备的护理知识,为老年人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是医养结合机构开发人力资本的关键。第一,内部培训。采取定期开展的方式,使工作中能力较强、经验较多的老员工培训业务不熟练的员工。第二,外部培训。采取不定期开展的方式,使员工到“标杆”机构接受先进的服务理念、获取专业系统化的知识并锻炼实际应用能力。需要说明的是,目前针对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培训的机构几乎是空白,因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河南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2015B33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郭婕系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亚玲系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

第四篇: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作机制初探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作机制初探

2011-4-14 13:20:00 来源:江苏省老龄网

[摘要] 从建立和完善运作机制的视角,探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对策,是新时期人口老龄化对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省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拟从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老龄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和强化老龄工作组织协调体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析,以供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决策时参考。

[主题词] 应对 人口老龄化 挑战 运作机制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将是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重要表标志。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展,它对经济和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和严峻挑战将进一步显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这是摆在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仅就建立和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运作机制,作一初步探索与分析,祈请各位指正。

一、我省应对人口老龄化运作现状

从多年来的实践看,应对人口老龄化运作机制,系指为保证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压力所做的工作能够有序推进、有效落实而采取的政策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它主要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管理体制,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有基础性作用工作格局,包括方针政策、协调原则、工作规则和组织领导体系等等;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工作机制,主要是指工作目标、运作方式、推进措施、管理手段等等。

我省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已有23个年头,比全国总体水平提早了13年。相对而言,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工作也较其他地方起步早几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初步构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的运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1.各级领导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从1986年起,全省从上到下普遍建立了老龄问题工作机构,加强对老龄问题的研究和对老龄工作的组织与协调。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大力推进老龄事业的发展,惠泽全省千万老年人。各地把老龄工作摆到愈来愈重要的位置,从“九·五”开始,把老龄事业纳入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尤其是在“十·五”期间,老龄工作不断加强,老龄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多年来,省政府多次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文件,大力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不断深化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省先后实施了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老人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三道防线,保障低收入、无收入及孤寡老人的基本生活。到去年,全省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突破1200万,参保总人数位居全国第二。去年,又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与此同时,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已达4300万,比例已逾90%,参合率位居全国各省之首。老年医院从无到有,目前全省已建立专门为老年人看病的医院十余所,在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病专科门诊200多个,老年人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和康复工作得到改善。

3.老龄事业加快发展。各地把老龄事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规划,统筹安排,促进了养老服务设施的加快发展。目前,全省农村已有敬老院1600多所,“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已超过一半。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全省养老服务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全省城镇养老机构和老年人护理机构已有800多所,社会养老迈出了新步伐。家政行业的蓬勃兴起,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提供了方便。一支支活跃在大街小巷和农家院落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困难年人雪中送炭,提供各种帮助与精神慰藉服务,受到社会广泛赞誉。老年教育、基层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得到较快发展。

4.老年维权工作得到加强。1988、1989年,我省先后颁布了实施《江苏省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日益受到重视,老年人维权工作网络开始显现,从而使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5.涉老组织成为老龄工作的助推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种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他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各级涉老社会团体为老龄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老龄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省级涉老机构和组织建立较早,力量较强,已成为党委和政府抓好老龄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市、县级涉老组织逐步健全,发挥作用日益明显。活跃在基层的各种老年人组织,已成为基层老龄工作和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现有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看到老龄事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现状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运行机制方面,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1.社会养老供求平衡机制尚不够健全。养老设施供求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与我省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的地位不很相称。目前,城乡老年人经济保障总体水平还不高;老年人活动场所偏少,活动内容也比较单一;老年学校数量不足,农村不少地方甚至仍是空白;老年人专业医疗护理设施紧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薄弱;老年人服务需求与供给差距甚远。

2.政府职能缺位,市场机制缺失。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格局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而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的状况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位置尚显不够突出,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不足。运用市场调节手段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在老龄事业领域中尚存在不少空白。

3.社会参与机制不够完善。组织和协调社会参与老龄事业尚缺乏有效的推进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够高,社区参与力量不足,志愿者参与不够广泛,全社会对老龄事业关注热情还不够高。

4.老龄工作组织协调力度不够。我省老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成立较晚,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对老龄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缺乏有效的推进措施和监督手段。市、县(市、区)老龄工作协调机构力量较为薄弱,人员不足,经费偏少,有些地方工作关系不够协调。社区为老服务功能不够强。部分涉老社会团体规范化程度不高,任务不够明确,工作不够规范。一些涉老组织缺乏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各级各类涉老机构与组织之间缺乏统筹协调与相互配合,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三、建立和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运作机制的建议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观察事物都应把它置于事物整体的大系统中去考量。新世纪新阶段,江苏将在新的起点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阔步前行。在全面推进高水准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如何与时具进,率先构建完善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作机制,顺利化解由此带来的种种压力,让千万老年人共同参与建设,共同享受成果,这应当成为全局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

1.构建立体化老龄工作网络,强化责任体系。根据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需要,建立健全立体化工作网络,形成大老龄工作格局。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立体型工作体系,包括人口生态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人口统计系统信息化规划等全方位的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中的职能定位。为强化政府老龄职能,在必要的时候,可将老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从民政部门分离出来,升格为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直属办事机构,成立老龄工作局,赋予老龄工作的行政职能,并将离休老干部划归其统一管理。从而真正发挥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动力作用,承担起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的主体责任。同时,为加强老年人经济保障工作,建议在劳动保障部门设立社会保养老保障局,将城乡老年人经济保障工作由其统一管理起来。在此基础上,从上到下进一步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保障的责任,牢固确立政府老龄工作的责任主体。比如,住房与建设部门应负责提供“三代同堂”、“两代同堂”与独居老年人住房的设计样式及有关优惠老年人的住房政策措施。大力提倡全社会关心照顾老年人,确立企业和社会在老龄工作和发展老龄事业方面的责任。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城乡社区在老龄方面的工作职责和服务职能,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延伸落实到社区性实践。明确企业在老龄方面的责任,使各级各类企业为社会养老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与责任,使家庭成为养老的重要社会基础。同时,对养老负担重的家庭给予适当的补贴。重视非政府组织在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增补老龄协会为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健全老龄协会组织体系,尤其要尽快解决市、县老龄协会组织的断层问题,强化基层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

2.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虽说我国是属于“未富先老”类型的国家,但我省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全省人均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完全有条件、有可能走在其他省前面。在经济实力并非十分充裕的人口老龄化初期,老龄事业方面的投入不足是情有可原的。而今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理所当然应适当增加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以适应老龄化挑战的新形势。既要彻底改变在计划经济年代那种政府对包括养老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大包大揽,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包的现象,也要注意克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那种一味想甩“包袱”,试图把养老保障全部推向社会和市场的倾向。应当看到,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取向,是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提供社会养老保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不仅不可削弱,而且必须加强。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老龄事业推进机制,把老龄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各级政府都应确立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对老龄事业投入的自然增长机制。切实采取措施,鼓励社会各方增加老龄事业发展投入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与个人为老龄事业发展多做贡献。完善困难老人救助体系,设立特困老年人救助基金,健全老年人基本生活困难救助机制。省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贫困地区低收入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3.着眼长远,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1)加强宣传发动,营造各级领导重视,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老龄事业的良好氛围。老龄工作的宣传对象不仅仅是老年人,而是应当包括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使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老龄观。不仅要充分利用包括报刊、广电、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加大宣传频率,开设长期性的老龄专刊、专栏,而且各级政府要运用会议、文件和政府门户网站加大老龄事业的宣传力度,使“老龄之声”伴随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过程。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老龄宣传工作做到社区、村落和家庭。宣传工作还必须从娃娃抓起,将老龄宣传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使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老、助老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2)建立和完善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强化推进动力。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精神,不断创新和规范老龄工作。把ISO质量认证体系引入老龄工作领域,创建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评估考核体系,对老龄工作各项任务与老龄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老龄设施建设项目和为老服务项目等,提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与考核指标体系。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对立统一规律,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动力机制。根据权力与利益脱钩,权力与责任挂钩的原则,把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业绩与奖惩挂起钩来,促进老龄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3)加强老龄工作立法,促使老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通过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确立具有时代特点和江苏特色的现代养老模式和路径,确立政府、社会和企业、家庭在养老保障中的责、权、利关系,确立养老事业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关系。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居,以及子女孝敬父母,如对经济赡养、精神慰藉以及探视父母等作出明确规定,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把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参阅文献:

1.《联合国老龄问汇编题资料》,1993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办公室编。

2.《江苏老龄工作手册》,2005年,江苏省老龄工作办公室。

3.《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2002年,江苏省老年学学会。

4.《率先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调查与思考》,2007年,江苏省老龄工作办公室。

5.《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

6.《浙江省城市化进程中老龄问题研究》,2005年9月,中国农业出版社。

7.《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5-2006,江苏省老年学学会

第五篇: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

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

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其发展呈现这样五个基本特征:一,老龄化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三,人口未富先衰,对经济压力很大,而且这种压力将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四,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匀;五,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至2010年年底,中国大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3亿;一个紧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将至少伴随中国一百年。养老制度、奉老传统、多老现状,中国如何直面未富先老的窘境?人口问题专家杜鹏清晰把脉人口国情,将这些现实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理性思考,清楚地讲给了我们。

最近,我们就正在面临50年代出生的人陆续进入60岁的老龄阶段的高峰期,这是因为,50年代是我国人口出生的第一个高峰期。随后,这种性质的高峰期就将不断周期性出现。由于我国人民生存质量的日益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东部沿海城市人口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80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必然会更加严重。在这样的人口日益呈现老龄化的社会状况之下,我们所面对的挑战至少要有这样一些主要方面: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的老年人,尤其是农村中的老年人,没有养老的社会保障,完全要借助家庭的力量进行养老,而日益严重的养老负担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这样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劳动人口中的年龄严重失衡,长期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优势将逐渐消失,企业和社会、职场中的年轻人,都将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社会的突出压力。大量的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们中的许多人身体很好、精力充沛、经验丰富,如何使他们老有所为?既能为社会奉献其聪明才智,又能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更加丰富充实,这也是个非常实际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

看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场对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的错误围剿,所造成的中国人口突飞猛进的后患,现在已经开始毫不留情地惩罚我们了,而且这种惩罚将残酷地延续至少100年。抱怨、后悔都没有用,惟一有用的就是理性面对。况且,这是现代社会、现代文明都会遇到的一种必然现实,比如西方世界遭遇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比我们要早很多。他们的许多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啊。只是,我们的人口基数更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别过于悬殊,这一挑战对于今天、今后的中国而言,就显得更加严峻罢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之所以要格外重视,并非因为它是国家、民族的发展大事,更是与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国人都紧密相关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50后的一代,非常现实的问题至少就有这么三个:其一,我们的父辈都已经过了古稀之年,许多已经跨越了80岁的门槛,属于高寿的阶段了,在为父母的高寿高兴之余,必须面对的就是对老人抚养问题的日益突出,至少有关这方面的准备会考虑、准备得更多些。其二,我们这些人中,也将陆续进入退出一线工作岗位的年龄,步入无奈的老年阶段,这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这是人生的又一个重大转折,在精神、物质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认真的准备才行,而据我的观察,我的这些同龄人们大都缺乏这方面的准备。其三,我们这代人的子女正在陆续进入职场、开始各自的婚姻家庭生活了,他们在独自面对各种职业和家庭、社会各项挑战的同时,还必须面对非常现实的照料多位老人的生活现实。尽管对于多数家庭而言,经济上的压力也许不是最突出的,而精力的牵扯、感情的分散,都将非常现实地摆在这些80后一代年轻人的面前。必须承认,这也是个非常重大的挑战,以致我们这一代人都不曾遇到过,而这些下一代能否承担得起,恐怕至少是个未知数吧。

也许有人会五十这些问题的存在,古人都说:难得糊涂啊。没必要啥事都想得那么清楚,车到山前必有路嘛。但愿等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的同龄人们都能坦然处理好别离职场岗位后的那种内心失落,我们的儿女们也能够担起父辈都不曾担当过的那份重担。其实,这种情况一定是一种必然,人类社会就是这么在不断地解决各种新问题的过程中持续进步的嘛。但如果我们能够事前进行各种必要的充分准备的话,那么,这种进步的过程就会更加从容不迫,更加井然有序呀。

我们该如何面对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老龄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12月,国家计委、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1999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从新世纪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制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医疗保障得到改善,老年福利、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重视,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老年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老龄组织健康发展,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正在健全和加强。

但是,我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设施、产品、服务短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老龄事业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目前已步入老龄阶段的人群,都是在60年代以前参加工作的,他们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财富。但他们长期以来在收入低、劳动报酬没有全部到位、生活质量差的情况下,过度透支,提早退休。一些效益差、濒临破产的企业,不能享受足额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因此,无论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一亿多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困难问题必须加以关注,真正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城镇,要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面实行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依法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鼓励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随着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合理增加基本养老金,使离退休人员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作好准备。

在农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农民养老以家庭赡养为主,倡导赡养人之间签订“家庭赡养协议”;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提高自养能力;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老人继续完善以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对老年人的集体福利制度;根据情况逐步建立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注意探索和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按照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老人救

助体系,对特殊困难的老人实行临时性救助。

在医疗保健上,要完善和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健康保障办法;逐步探索和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卫生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逐步把老年人的基本健康问题大部分解决在社区;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改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条件;在老年人中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为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创造条件,为高龄老人和残疾老人就医享受优先服务。

国家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办法,办好示范性的养老设施,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以社区为基础、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设施,注意以需求为导向发展护理型养老设施。

城市要有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街道要有与老年人需求相适应的养老院或托老所,充分利用城市基层医疗机构的现有资源开展养老服务,逐步形成养老设施网络;社区要发展老年照料服务,优化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会和社区环境。

乡(镇)敬老院要进一步加强设施建设,服务范围扩大到周边地区的老年人,逐步满足各类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同时建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服务人员培训率达到60-80%,经过考核,持证上岗;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鼓励在校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为老服务,形成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为老服务队伍。

精神文化生活上,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办好老年文化专题节目;文学、影视、戏剧界要积极创作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新闻出版部门要重视办好老年报刊,出版面向老年人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大力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社区文体活动,对各类专业性老年群众文体组织给予支持和引导,有计划地组织老年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等活动。

建立老年教育网络,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创造条件,积极发挥老年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城镇,要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老年人从事教育、科研、咨询以及维护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农村,鼓励健康老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支持老年人自助互助,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最后,应根据实际情况,抓紧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细则以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地方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老年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组织网络,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要设立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岗,社区要设立法律服务网点,保证老年人能够就地、就近、及时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务。对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老年人,按有关规定提供法律援助,给予缓交、减交或免交的优待,帮助老年人学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加强法律监督。各级老龄工作机构要履行职责,督促和协调各部门依法行政,积极配合和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做好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工作。有关部门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

总而言之,面对社会老龄化,国家、政府、社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下载无忧保—医养结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忧保—医养结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2009-11-09 点击率: 85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江汉区民政局 余军平 2008年11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

    银行业应对人口老龄化

    银行业应对人口老龄化 为纾缓银行流动性紧俏所带来的同业拆借利率高企、信贷紧缩甚至信贷利率走俏等问题,目前,半数上市银行正借助发行金融债来缓解流动性压力,仅交行等七家银......

    “医养结合”实施方案

    明水县中医医院 “医养结合”实施方案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完善老龄人口相关保障体系, 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有效解决快速增长的......

    医养结合方案

    医养结合中心试点工作方案 @@@医院作为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中心,为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结合@@@市《》文件精神要求,依据相关试点工作内容要求,特制定相关工作方案。 一、 指......

    医养结合考察报告

    医养结合考察报告 *月*日,区政府**副区长带队赴***福利中心考察了医养结合工作。 一、***医养结合概况 ***人民政府于*年*月出台医养结合方案,成立了区长为组长的医养结合领导......

    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坚持以满足养老需求为目标,不断创新理念、思路和举措,不断优化养老模式、机制和服务方式,不断加大养老保障体系、服务体系......

    中医院医养结合工作汇报

    医养结合工作汇报 渭源县中医医院 (2016年10月2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渭源县中医院全体职工对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来我院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对各位领导长期以......

    医养结合项目规划

    医养结合项目规划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