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老人生活起居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18:2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龄化背景下老人生活起居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龄化背景下老人生活起居调查报告》。

第一篇:老龄化背景下老人生活起居调查报告

老龄化背景下老人生活起居调查报告

学院:管理学院姓名:xx学号:0312xxx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医疗设备和各方面科技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慢慢有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了解决各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断地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使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依。

针对老龄化背景下老人养老问题,我们小组去了松江福利院还有民营的花桥养老院进行走访调查,并且在松江发调查问卷,以此来了解现在老人养老的主要情况。

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养老方式,在这一问题上,选择有子女抚养的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公立养老机构占多数,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其他的养老方式。总体而言,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可见,人们对未来的养老有了更新的认识,不再死守着家庭养老和养老院等单一的养老概念了。

1.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的主流养老方式。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0%,县(农村地区)占38.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

2.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养老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

3.养老保险。面对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

4.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很多老年人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但是,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收入的降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

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发生了制度性变化,但是从全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情况看,出现了很多另人担忧的迹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企业拖欠基本养老费、离退休职工不能按时领取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步履艰难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纵深推进和健康发展。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但总归起来,主要还是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制度缺陷是导致基本养老保险步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突出表现为立法滞后并微弱。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层面除《劳动法》的部分条款外,主体依靠《国务院关于统一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行政规章来调整和规范,养老保险基本法尚未出台,由于这些行政法规、规章和通知、地方条例等的约束力不如法律,所以用它来规范养老保险关系显得极为脆弱,而且由于这些立法形式政策性较强,经常变动,存在明显的地方差异,政府社会保障部门对养老保险事业的管理无法做到依法行政,对养老保险行为的是与非不能依法确认,处罚也缺乏力度,保险有争议时,裁定也无“法”处理,工作缺乏了法律依据,仅靠行政手段对单位和个人的征收工作也缺乏约束力,使得劳动者对法定基本养老保险失去信心。这样,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法律规范应有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也不利于中央宏观的调控。

(二)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巨大。

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是为了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人口老龄化准备的。据有关部门统计,“十五”时期我国各项保险基金缺口共达1000亿元,此外,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空帐已将近2000亿元,这2000亿元到将来职工退休时迟早都得支付。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企业缴费能力低,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基金征缴率不够高。第二,计划经济时期欠帐多。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时,职工已有的工龄“视同”缴费年限,退休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而计划经济时期没有提留“劳动保险”基金,这是一笔历史遗留的隐性债务,共约30000亿元。

(三)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中国进入21世纪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重大问题,中国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32亿人,占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15年前后将高达2亿,2040年达到老龄化高峰期,人口将在4亿以上,约占总人口的26%,然而我过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4%左右,却要负担着世界1/4的老人。有数据显示,1992年我国参保职工为8500万人,离退休人员为1700万人,抚养比为5:1,但是到2005年,抚养比就降到3:1,预计到2020年的时候,抚养比将变成2.5:1左右,退休费将占工资总额的38%左右,高出国际公认的26%的警戒线12个百分点。目前正不断扩大的老龄化危机,对存在缺口的养老保险基金来说是雪上加霜。

(四)养老保险帐户管理不规范。

1997年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基金的管理模式上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混帐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实行部分积累模式,随着制度的实施,由于养老基金全部用于当年养老金发放,养老保险的积累额远小于职工个人帐户记帐额,使得个人账户成为名义上的空账,空帐积累的数额越来越大,日益严重威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安全,这些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解决办法

(一)社会老龄化问题需要渐渐化解,适当推迟退休年龄降低赡养率。退休年龄是影响赡养率的重要因素,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水平的发展等因素,人口的平均寿命得以增长,为推迟退休年龄提供了可能,尤其是推迟女性的退休年龄,退休年龄规定得较高,则在职职工人数增加,退休人数就相应减少,赡养率就较低。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从防止浪费资源的角度来说,适当推迟女性退休年龄更值得考虑。

(二)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实帐化。在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础上,对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掉正和完善,将个人帐户由空帐转变为实帐,基金管理也由原来的混帐管理改为分帐管理,实行分帐管理后,由于个人帐户基金实行实帐运营,同时还要保持企业缴费水平不变,政府在财政方面也加大了补贴。

(三)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

要进一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真正建立面向所有老年人的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监督机制,及时评估中介机构服务效能,确保服务落实到位;要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上门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规章制度,确定生活服务标准、养老护理标准、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各项标准,规范服务项

目和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四)建立社区助餐点和老人日托所

政府要出资在老年人集中的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点和日托所试点,并对助餐点和日托所的的性质、任务、要求、运行机制等都要有配套政策及相关规定,培训工作人员和招募志愿者,建立后招标按市场化来运作,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助餐点和日托所日常运作予以相应支持,并在试点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满足高龄、独居、纯老家庭的老年群体一日三餐的需求以及生活照料的需求。

(五)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满足老年人入住需求

(六)大力扶持,多形式发展社区家政服务

出台相关政策,培育家政服务业,吸引家政服务的相关企业加盟,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援助服务对象范围,完善送时服务机制和制度,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有偿、低偿和无偿的家政服务。

(七)加快各级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

加快市、区及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按照老年人口的分布和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活动需求,形成档次不同、面积不等、配套事宜的梯次排列格局。增加室内活动场所和室外活动设施,方便老年人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引导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度过幸福的晚年。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物美价廉的旅游线路,开拓老年旅游市场,满足老年人出游需求。积极兴办老年大学、学校,发挥市和各区老年大学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街道(镇)和社区(村)老年学校建设工作,逐步完善老年教育4级办学网络,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满足老年人的求学需求。

我国的社会养老问题虽然存在缺陷,目前并不完善,但是只要一直努力坚持对的政策,就会有很大的改善。其中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和支持,人们也需要献自己的力量,为养老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家庭老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家庭老人

精神赡养问题研究

谢美琪

(温州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08公管3班0806020136)

【中文摘要】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随着 “送出一人,全家脱贫”、“ 走天涯、闯天下”等思想的深入,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尤为严重,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迫在眉睫。新农村建设以及各种规划、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由于空巢老人的特殊性,他们的精神需求还得不到足够的慰藉和满足,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精神赡养状况,促进健康老龄化农村的实现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严峻挑战 截止到200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超过总人口的10%,且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由此推算,全国农村老人应该在1.2 亿左右,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人口老龄化给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空巢人口的养老问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而一旦配偶去世,则家庭生命周期进入鳏寡期。空巢期与鳏寡期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活中容易发生困难的两个重要阶段。又据全国老龄办2007年12月17日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空巢家庭为38.3%,其中单身孤老户为9.3%,夫妻户为29.0%。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税费改革、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农村人民尤其是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文化发展却迟迟跟不上物质经济发展的脚步。

二、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现状

心里专家指出,人到老年,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如形态老化、感觉器官功能下降、神经运动机能缓慢、记忆力减弱、性格改变等,这些必然引起老年人心理素质逐渐弱化,表现出进取心差、风险承受能力弱、害怕孤独寂寞、情感脆弱、容易灰心等心理症状。这些心理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抚慰,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疾病,甚至成为老年人猝死的原因之一。而农村空巢老人在年轻时超负荷的劳动,加上没有足够的营养摄入和预防保健,各种生理机能衰退的尤为严重从而进一步致使其心理素质弱化——更需要子女的关心,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然而现实是子女纷纷进城打工、学习或者定居,独留老人驻守农村老家,或许子女会定时打钱到老人账户,现在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但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却得不到赡养。子女极少打电话回家,更少回家看望老人,他们总以学习忙工作忙为借口,而老人又总是一再的体谅一再的压抑他们深深地思念。孤独感不断上升,尤其是丧偶的农村空巢老人。

同时,农村不像城市,老年人想锻炼身体可以去公园,想培养兴趣爱好可以去老年大学,想看书打牌可以去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想集体出游可以去各种老年组织……农村老人也同样有着与城市老人一样的需求与爱好,可是他们却没有足够的公用养老设施,无法大量结识同龄老人来填补他们的孤独与寂寞。农村老人能排解寂寞与空虚的至多也不过是看看电视,在傍晚蹲蹲树阴唠唠家常。

三、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现状原因分析

(一)国家相关立法政策的缺失

尽管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但其中并没有明确立法规定应如何进行精神赡养,精神赡养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哪些。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立法。几千年来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最主要的依据和保障还是社会的道德约束。但道德约束是不具备任何强制力的,它仅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一定指导作用,尤其是在当今孝道观念逐渐弱化,市场经济占主导作用的时代,立法保护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已变得日趋重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观念弱化

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人们价值观念产生偏离,重视金钱,淡漠亲情,再加上社会的迅速变迁和人口迁移使家庭中的代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更推动了老少两代的分居和老年人家庭户的增长。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家庭的出现,给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带来了诸多的困难。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孝道观念弱化,现在的年轻农民家庭责任观念日益淡化,敬老、养老意识淡薄,因为赡养老人问题而出现的纠纷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虐待老人的现象;随着社会转型加快, 代沟愈来愈突出。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统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追求个人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增加,子女人格独立化,家庭重心下移和平移,老人在家庭中绝对权威地位丧失。与此同时大众教育的普及,尤其是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已经和正在改变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必然使传统的孝道观念受到严峻挑战,某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逐步退却或让位,因此出现有些道德缺位现象和更多的道德弱化现象。

(三)农村相关养老设施的缺乏

显而易见,农村或许有大片的农田、树林、草地,却没有公园,没有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更没有老年大学。农村空巢老人想要克服空巢心理,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广交朋友,丰富生活,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公益性劳动,但是却没有相对应的设施机构或组织。

(四)对养老的理解存在误区

在农村,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加上市场经济各种物质思想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对养老的理解存在误区,他们普遍认为:养老=物质养老,即给予老人足够的物质,老人就越满足、越快乐,却忽视了精神赡养的存在。

同时,农村空巢老人对选择养老院养老的态度上不够积极他们认为,“只有无子女的人才会去养老院”,“自己有儿有女去了还不让人笑话?”“除非到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无法在身边照顾的情况下,才选择去养老院”等等。

四、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是老人的健康、被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身体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交的健康。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能够有助于其广交善友,减少孤独无助感,促进其身体的全面健康。

同时,步入老年人就意味着进入了“弱势社会团体”,其社会角色、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影响到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和支配权。这些有可能会造成老年人情绪低落、抑郁和消沉,出现焦虑、孤独和被社会抛弃感,严重的甚至会诱发身心疾病,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老年人特别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通过有效的精神赡养能有效的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

农村空巢老人虽然离退休,但他们尚有工作能力,渴望为社会做贡献。鼓励其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进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有意于社会的事,能够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未完成的心愿,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二)精神赡养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尤其是农村地区,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就必须认清这个大趋势,重视老人的赡养,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

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抓物质文明,更要抓精神文明。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一直是我们的一个空白区,要真正发展健康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填补这个空白。重视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

五、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内容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立法,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村各类养老设施

我国现行法律在老人精神赡养方面的缺失,使得没有切实可依的量化标准,在具体操作工程中,往往让少数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为了让司法系统有法可依,让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成为子女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有必要将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以法律形式进行量化。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还不是很发达,没有能力给每个农村配备完备的养老设施,但是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养老设施。结合农村老人的实际情况,可以优先考虑建立一些活动室,配备各种书刊、报纸、多媒体和健身设施。

(二)农村空巢老人自身要自立自强,冲破传统思想,培养兴趣爱好,懂得自得其乐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老人的精神生活是以儿孙为中心的,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所以对儿女的“精神赡养”过分依赖,这种精神状态很容易使老年人产生抑郁,如食欲减低、体重下降、失眠、懒散、情绪低落等。今天作为新世纪老人,老年人要拥有乐观的心态,能够调整生活中心和生活节奏,主动接受社会,适应社会,积极地走入社会去寻找快乐。若能每日将“自信康寿二百年”默念数遍,久而久之,在人的潜意识中,自然就会树起一个坚强的健康长寿的精神支柱。生理衰退,尚可恢复,精神衰老,一老百老。因此,最重要的是老年人自己主观上要努力,做到凡事想得开,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在精神上持久地保持青春活力,这才是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长久源泉。农村空巢老人要在空闲时间注意培养自己的新兴趣,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自娱活动,如:种花种草、养鱼养鸟、绘画书法、歌舞旅游、拳剑功操、读书看报等,这些活动能够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使他们精力充沛,体力增强,使他们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晚年生活。

(三)家庭要发扬“孝”的传统,不仅要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更要让他们老有所乐

孝是我国养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孝经》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也就是说,孝顺是天经地义的,是人生来的义务。具体一点说,孝就是使父母宽心喜乐,免忧愁少担心。在今天子女孝顺父母有了新的时代意义,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更多的是去尊敬他们,使他们身心愉快,这也是“精神赡养”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子女,要想搞好老年父母的精神赡养,就必须在应对繁忙的工作和其他杂事之外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多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关心老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让老人在家里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温暖。要经常抽时间出来陪空巢的父母散步,让他们不再空巢,主动与老人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教育子女尊敬老人,不要嫌老人唠叨啰嗦,不要嘲笑老人的某些“儿童行为”;要尊重老人的自尊心,耐心倾听老人的想法,遇事多与老人商量,经常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老人生病要带他们就医,逢年过节或遇老人生日,特意为老人做爱吃的食物,买老人喜欢的物品。出门在外多打电话报平安,多问老人的近况。不仅要尊重老人的兴趣爱好,更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兴趣好看,帮助他们广结益友。

【参考文献】

[1] 黄佳豪.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家庭)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9月第30卷.[2] 杨珞.对当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问题的道德思考.[J]黑河学刊总第151期第3期.[3] 陈玉光.农村“空巢家庭”老人面临的困境及其改善.[J]《 新视野 》.[4] 邵南.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南平师专学报.[5] 冀相英.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J]知识经济2010年10期.[6] 焦娜娜、张静平、谢丽琴、彭芳.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1月第30卷.[7] 陈超群、林 梅、王莹洁.农村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分析 及其对策.[J]RCH INESE GENERAL NURSING October, 2008 Vo l.6 No.10B.[8] 马淑青、谭洋.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8期.[9] 刘高宾、郑锦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0 年5 月刊.[10] 黄羿友.弘扬传统美德关注“ 空巢老人.[J]《经济师》2009 年第3 期

[11] 李锋清.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第21卷第2期

[12] 刘桂莉.养老支持力中的“精神赡养”问题———试以“空巢家庭”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第34 卷第1 期

第三篇:老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老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2002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2亿,占目前总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续增长,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已完全迈进了老龄社会的门槛。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老年人问题层出不穷,尤其在农村,生活条件不适,医疗疾病困扰,精神文化缺失等问题显得较为突出。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而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坏。所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和解决中老年人问题,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们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截止到2009年12月,陕西省60岁以上人口目前已超过365万,按照国际惯例,我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来20年老龄人口将更迅速增长的社会背景下,养老问题成为我省发展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老年人日常生活排列第一的困难为经济困难,有一半以上的老人都不同程度出现经济上的困难。物价高、生活无保障、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无养老金和退休金低成为经济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此外,诸如家庭不和睦、心理孤独、生活无人照料、活动场地少、家务劳动等也成为困扰老龄人口的主要问题。

■近半农村老人月收入百元以下

调查显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居民的职业差别,被调查的城乡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差异较大。我省城乡老人中,有部分人仍在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生活费用。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靠子女接济和本人劳动收入,而城镇老人则依次为本人退休金、子女接济和本人劳动收入。

超过一半的城镇老人月收入在600元以下,还有15.2%的城镇老人月收入在200元以下,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则有将近一半的老人月收入在100元以下。

据负责本次调查的杨红娟助理研究员介绍,这个数字实际上是很多老人整个的家庭收入,由于成年子女出去打工,老人除了承担家庭的农业生产外,这些收入实际是用于整个家庭包括留在家里的孙辈的花销的总和。杨红娟表示,由于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因素的影响,我省养老保障机制还没有真正趋于完善,因此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保障必将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困难。

■ 城乡老人收支对比差距明显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与收入相对应,城镇老人有一半以上每月花费在400元以下,农村老人一半以上的每月花费在100元以下。从城乡老人的经济收支对比来看,差距十分明显。城乡老人的花费大部分在于饮食和医疗等基本生活需求上,在这些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只在书刊的花费比例上城镇老人明显高于农村老人。数据显示,城镇有47.9%、农村仅有13.2%的老人有自己的储蓄,储蓄的用途多用于防老看病。

■ 患病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多

近1/3的城镇老人和1/4的农村老人认为自己身体比较健康,大多数人健康状况基本可以。但城镇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要好于农村老人,有疾病的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高出19个百分点。农村老人收入偏低,农村公共卫生条件差,是农村老人健康状况比较差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老年人的生活以夫妻相互照料和子女照料为主。城镇老人照料主要依靠其配偶和子女等家庭成员,而农村老人照料首选子女,其次是配偶,反映出城乡观念的细微差别。另外农村老人中有13%得到邻居或亲朋好友的照顾,这一比例远高于城镇老人,反映出农 1

村人的人际关系比城镇人更融洽。另有1%左右的城乡老人选择政府或其他方式照顾。有90%的城乡老人的子女能够尊重老人意见,有95%以上愿意赡养老人。这说明,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及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家庭养老的观念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家庭养老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注:由于调查者所居住社区为国企家属区,所调查的老人大部分为退休职工。国企在养老金、退休金方面待遇较好,还有一部分老专家被企业返聘,基本没有经济困难。调查者认为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文中数据多为在较官方网站查得。

我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虽然在养老保障方面有了一定的准备,但在养老政策、养老财政投入、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覆盖面、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与老龄人口的快速发展不适应。

■ 农村老人面临更大养老风险

社会养老保障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这三者构成完整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老年社会保险是其核心。现行的养老保障体制对城市职工有较高的覆盖率,特别是离退休人员,有更高的比例。但农村的养老保险由于在制度和经济上缺乏支持,发展缓慢,覆盖率很低。这也造成了目前陕西城市拥有较高的养老保障水平,而农村发展滞后,使得农村家庭面临着沉重的养老负担,农村老人面临更大的养老风险。

■ 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较为薄弱

报告中指出,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己面临挑战。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开始受到冲击,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社会养老方式将逐渐成为我国养老的重要方式。而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

目前我省在城市社区建设中,老人活动中心和福利院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很多地方由于组织活动少,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

■社保体系重心应转向农村

针对陕西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报告指出,尽管陕西已显现“未富先老”的特征,但距离人口完全老龄化需要20年时间,必须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健全城乡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准备;并且,在我省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之后,政府理应将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心向农村转移。报告建议,应在推进经济持续发展中,不断加大对养老保障的财政投入,逐步建立全省城乡均衡发展的养老保障体系,为城乡老人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

高2012届

第四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家庭现象浅析(精选)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家庭养老问题浅析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空巢家庭现象越来越严重,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空巢家庭的含义和成因分析,发现空巢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空巢家庭 人口老龄化

养老问题

网上有个视频叫《老人与年》,描述的是一个老人等不到儿女的回家,孤独的过完又一个年,深山老林,只有一条大黄狗的陪伴。其实早在1980年,世纪老人冰心就在她的名作《空巢》中将“空巢老人”的晚景寂寞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今,中国的空巢现象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早已远非改革开放初期的景象了。

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有专家称,“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因此

一、空巢家庭现象的含义及其成因分析

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杜瓦尔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八个相互联结的阶段,空巢期属于其中的第六阶段,是指从第一个子女到最后一个子女陆续离家出走这个阶段。在空巢时期,成年子女因就业、服兵役、上学、结婚等因素离家,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于空巢家庭的分类,根据穆光宗的观点,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为群空巢家庭和类空巢家庭,前者指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后者指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第二种分为年老的空巢家庭和年轻的空巢家庭。

我国出现大量空巢家庭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变迁、思想文化等因素。第一,个人和家庭影响因素。空巢家庭在传统社会中极为罕见,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率普遍下降,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和“核心化”。同时,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不同不愿意和父母居住在一起,选择独居。第二,社会结构转型和变迁。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速度加快,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流动频率逐步提高,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离开户口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民流动人数大约在100万~200万之间,但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已高达1.47亿,占总人口的11.28%。劳动力的流动和迁移使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父母,到外地寻求更好的发展和工作机会。第三,思想观念的改变。传统家庭的观念是养儿防老,大家庭以血缘为纽带,共同生活,一起劳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注重伦理关系转变为重视经济关系。父母和子女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活动方式上差距加大,因此,双方都更倾向于分开居住,由此产生了空巢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下空巢家庭对养老带来的挑战

其实空巢家庭现象增多的背后最重要的还是中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从老年人口规模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

从老龄化速度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快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2021~2035年,中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将增加1100多万人。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2000年中国老龄人口比重与世界平均数相同,均为10%左右,到2010年我国上升3.3个百分点,而世界平均数只上升了1个百分点。预计未来40年,世界老龄人口比重将上升10.8个百分点,而我国将上升21个百分点。从解决老龄问题的难度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空巢化加快”等三个特点,老龄工作面临的困难之多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人口老龄化,同全球化、城市化和气候变化一样,被视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四大挑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独居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的养老、健康医疗等问题逐渐凸显。

空巢老人的生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空巢老人的经济相对困难,无法保持基本生活水平。

良好的经济状况是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基本物质基础,由于老年人退休后,退出劳动力领域,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 收入大大减少。部分农村老人仍以家庭为主要依托,但在空巢家庭中,儿女都不在身边,加之青年人自身生活,供养孩子的压力,他们的经济负担非常沉重,也不能时时给父母以经济上的补助。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最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并不完善。虽然到2011年为止,我国的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但是这只是补了了缺位,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保障水平很低的,很多时候不能解决老人的经济问题。

在《老人与年》中,老人因为没钱提前出院,总是在破落的昏暗的墙角数着不多的几张皱巴巴的钱,一遍遍在我脑海中徘徊。

二是空巢老人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健康、人身安全、生活照料等问题突出。

据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家庭的老年人患病率达80.7%,比非空巢老人平均患病率高10.03个百分点 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更大而由于无人照料,使空巢老人病情加重或暴死家中的例子时有发生。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照顾自己,尤其是很多患有慢性病、大病的老人,更无法照顾自己基本的饮食起居。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有限,儿女又不在身边,社区资源有限,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很容易使空巢老人患病、面临着很大的生存风险。

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下降及对各种危害因素的抵抗能力下降,发生跌倒、摔伤、烫伤等的几率增加。此外,有些犯罪分子瞄准空巢老人家庭这个弱势群体 进行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老人因孤立无援而深受其害。2012年4月19日桂林就有一“空巢老人”煤气中毒死亡20天后才被发现。同时调查显示,有58.2%的老年人不能照顾自己,在做饭、买菜、洗衣等日常生活上需要接受帮助。空巢老人患病率较高,家庭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桦树沟村成了所谓的老人村,这块土地已经“留不住年轻人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甚至很多家庭都是一个老人一个家。2岁的王四肾脏不好,经常腰痛,有时实在干不动活,就趴在田里,一边爬一边“扒拉”着松松土。年轻人走后,老人们需要打理家里的一切,其实,这个家不过一个人而已。

三是部分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情感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一方面 在空巢家庭中,子女远离父母外出求学、工作、生活,无法时时陪伴在父母身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公共资源有限,特别是在农村,文化娱乐设施非常缺乏,空巢老人没有活动产所,也时常无人聊天,精神空虚会使病残率提高和导致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

“儿孙满堂全家福,天伦之乐笑开颜”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空巢的出现使老人进入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状态。调查显示,有42.6%的空巢老人有非精神病

性心理障碍 表现为情绪低落 焦躁不安 孤僻 抑郁等 这些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有可能使老人陷入心理危机,甚至发展为空巢综合症。

“每天像窝在鸽子笼里一样。”患有心脏病的吕奶奶说,她平常很少出门,怕在外面晕倒。自己在家每天用一个舀水大铝勺做两顿面条,“吃罢就干坐着”。子女经常给她钱,送来的食品总也吃不完,不受饿也挨不着冻,只是无尽的“寂寞难以打发”。

“最盼望过年,像小孩子一样了。”吕奶奶苦笑道。只有每年春节期间子女们才能回来聚一聚,但往往正月初五初六开始,“家在外地的要回去,本地的也要忙他们的工作,又剩下我一个人”,刚刚“热乎”起来的心窝又复归寂寞。

精神空虚,是不少空巢老人面临的共同问题。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天盛社区76岁的汪秋菊老人,独生子常年在外地开油罐车,三四个月才回来一次。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疾病,严重糖尿病引发了白内障,她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路,2010年因此摔断了腿,钢板至今还没取出来。为此,她很少出门,只是偶尔出去买点菜和馍馍回来。儿子担心她再出意外,每天下午都会打电话问她身体如何、吃啥了。“我现在每天就等着儿子5点钟的电话了!一个人在家里很孤独,然而待不住也要待,没事就在屋里转圈圈,人真是老不得!”

三、解决空巢家庭养老的对策

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在高层部署中,未来五年,中国将以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为重点,加快社会化的老龄服务体系建设。其中,加快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照料服务,加强对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生活照料和各项服务,大力培养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加快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等六大发展重点,均是对位解决“空巢老人”精神寂寞、生活照料等现实困难的可行举措。我们在这再对空巢家庭养老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从社会宏观层面维护空巢老人的权益。在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家庭空巢化形势下,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帮助空巢老人克服诸多生活及心理危机,保证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是国家和政府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和历史责任。政府除应逐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老年福利设施等外 还应针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以空巢老人的需求为导向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从宏观层面维护空巢老人的权益,以解决空巢老人面临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最终使空巢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

二、发扬传统的孝文化,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空巢老人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养老同样有物质的需求,也渴望得到子女亲情的关怀。然而他们的子女很多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与自己天各一方。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来说,子女理应赡养年迈的、曾经为自己辛苦付出的父母,发扬我国优良的家庭养老传统。子女当自己不在父母身边之时,除了应托人照顾家里的老人之外,还要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老人家,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让空巢老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需要转变思想,恰当地处理好中国历来最难处理的婆媳关系,对于自身与子的矛盾应该积极去面对,而不应选择与子女分居的办法来逃避现实的矛盾。应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氛围,充分发扬家庭养老的作用。

特别是针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这一对策是目前最可行的。

三、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制,重视空巢老人的精神照料

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不同,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主,社区为辅,老年人家庭是基本生活载体,社区通过上门服务、社会互动、网络交流等方式提供养老服务。这是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选择,也符合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传统,这种方式有效弥补了空巢老人因儿女不在身边的精神空虚问题。它以家庭为载体,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向老年人提供包括生活、医疗、家政、康复、娱乐、精神等多方面的服务,是一种家庭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能够有力的应对我国的老龄化冲击,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

四、结语

“劳我以生,佚我以老”。养老“空巢”,是一个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努力加以解决的综合性问题。面对“未富先老”和“银发浪潮”的双重压力,老年人是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巨大影响。唯有直面空巢现象及其影响,准确把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规律,尽早在思想、理论、法规、政策、物质、社会氛围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准备,方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回应公众对于“空巢”现象的担忧与诉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

参考文献:

[ 1] 刘娜梅、路丽娜.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现状及对策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11年9月第26卷第18期

[ 2] 肖洁红.空巢老人问题探析.巢湖学院学报, 2006: 46-49.[ 3] 谢慧娟.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分析.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70-71, 74.[ 4] 李靓.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经济视角.2011年第1期

[ 5]杨琳.你的老年也会“空巢”吗.瞭望.2012年

第五篇:老龄化社会调查报告

老龄化社会调查报告

老龄化社会调查报告1

尊敬的各位领导: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中后期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于20xx年也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10.18%。预计到20xx年我国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安义县目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3.1672万,占总人口的11.73 %。各种养老需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养老事业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加强对养老模式等系列养老问题的研究,了解安义县社会化养老事业现状,分析目前养老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年人对养老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安义县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最近,我们对全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结合外地的做法和经验,就进一步加快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我县养老事业发展现状。

1、目前,我县养老的主要模式有四种:一是传统的子女、后代居家瞻养老人;二是五保老人(含城镇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及分散供养,经费由财政负担;三是福利机养的自费代养;四是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近年来,我县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发展较快。5年来,通过向省市争取资金及我局自筹资金,共投入了2500余万元,兴建了十所农村敬老院,一所老年公寓和一个现代化的福利中心。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敬老院,使全县上千名孤老老有所养。20xx年建设了文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创了我县社区居家养老先河,拓展了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县共有五保对象1580人,其中集中供养186人,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744元,实现了全县五保对象应保尽保。

2、城乡老年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县共有106个农村老年协会、158个基层老年体协。县老干部活动中心还设立的协会、学会、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业余社团,基本能满足有参加集体活动意愿的老年人需要。全县老年社团发挥群众性组织优势,积极引导老年人发挥专长,培养兴趣和爱好,丰富和活跃了城乡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我县养老方面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县老龄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够大,个体私营企业参保率低。二是政府针对“五保”老人兴办的敬老院供养水平还比较低,公办的老年福利机构体制不活,入住率偏低。三是民营养老机构仍处在起步阶段,政府缺乏支持政策,全县仅有1所老年公寓,规模较小、设施简陋,而且护理人员队伍不够稳定,经营状况不佳。四是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缺乏系统规划,因地方投力限制,投入严重不足,全县只有一个社区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点,因处于起步阶段,效果还不明显。同时,居家养老还处在社区组织的自愿服务阶段,还没有建立系统化的低偿服务政府补贴机制。五是老年人文化娱乐场地严重不足,设施不够健全,资金普遍缺乏,影响了老年人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六是传统养老观念束缚养老事业发展。老年人家庭观念较强,不愿离开家人入住养老场所。比如我县的老年公寓设有床位160张,受传统观念及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现入住老人只有54人,护理人员均是来自下岗职工和农村打工人员。

三、加快我县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1、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各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事业投入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鼓励下岗、失业等人员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开展老年护理服务,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对创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应区分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其中,属孤寡老人且没有生活来源的养老服务,应由政府投资建设为主;属生活困难的高龄老人,可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实行民办公助,由政府购买部分服务,并给予相应政策优惠;属较高收入群体的,应实行市场化经营,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支持兴办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性质的医疗机构,鼓励医疗机构开展 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

2、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全县所有社区都要兴建福利型养老服务中心,或居家老家服务站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要拓展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向居住在社区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鼓励发展居家老人服务业务,社区负责为空巢家庭建立档案,并根据空巢家庭的要求实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务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装有远程中央控制和服务的电子呼叫系统。社区卫生部门要定期上门为老人体检,对长期老年病人上门问诊、送药到门。

3.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模式,进一步完善其功能。在发展社会养老模式的同时,不能忽视居家养老的作用。居家养老模式的益处主要体现在:①可以在及时为老年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同时,不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从而照顾到了老年人“故土重迁”的习惯。②可以在排除子女后顾之忧的同时,维护老年人与其子女双方的自尊心。③可以开辟新的就业途径,解决社区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④可以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减轻政府的负担。因此,居家养老服务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但仍需在管理上规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增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生机与活力。

4、创新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货币化养老,对全县所有农村敬老院进行重新布局规划,合并一些规模较小、地处偏远的乡镇敬老院,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由市、县两级政府补贴,在县城和中心镇扩建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高档次政府养老机构,由政府采取全额负担养老费的形式,优先收住城乡鳏寡孤独和“五保老人”,使这些养老机构真正成为各级养老服务单位的示范。继续由政府部门管理的农村乡镇敬老院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要全面建立和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责任制、民主管理参与制以及按劳分配制度,逐步实现从单纯为城乡鳏寡孤独和“五保老人”服务向为社会公众服务转变,从单纯供养向供养、教育、护理、康复和服务、经营一体化转变。同时,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采取股份制改造为主,国有民营、托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对现有老年福利院、养老中心等公办盈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加快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对公益性收养任务,可以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向民办养老机构购买服务。

5、加快老年人文化娱乐、教育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要不断加大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兴建具有一定规模、满足不同老年人需要的、层次不同的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学习、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到“十二五”末,全县50%的村和90%的社区要建立适宜老年人学习、娱乐、健身、交流等活动的老年活动场所。依托老年中介组织及市县、乡镇和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老年人开展经常性的老年文体、学习活动,使县上月月有活动、乡镇(街道办事处)周周有活动、社区天天有活动,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6、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和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鼓励职业教育机构设立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医学、管理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食品用品开发等专业,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推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采取委托培养、政府资助的.形式对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在岗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大力提倡社会互助,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规范志愿者培训,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

7、注重媒体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老年人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开办栏目,全方位宣传报道我县老龄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老年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情况。进一步加强《老年法》的宣传,要突出颂扬参与、支持、赞助老年人事业的单位、个人及各类好人好事。要动员全社会积极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大家了解当前社会的人口结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4-2-1家庭模式带来的危机。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园、城市交通等相关社会服务机构要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开放免费的优质服务。同时要倡导现代养老理念,改变传统养老观念。要以“老人节”宣传月等节庆活动为抓手,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老、人人关心老年人事业的良好氛围。

老龄化社会调查报告2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到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4.28万,占全市总人口358.74万的17.91%。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6%,占老年人总数的15.39%;90岁以上老人1.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9%,占老年人总数的1.62%;百岁老人180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6.84岁。我市人口再生产从传统型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必然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等等,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逐步提高。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式

为积极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服务理念,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需求,从今年3月份起,常州市民政局和常州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调查采取实名填写问卷形式,利用民政和老龄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对市区城镇户口按一定比例抽取了10084名老年人。在地区分布上,武进区2300人,新北区1155人,天宁区3218人,钟楼区2711人,戚墅堰区700人;在性别比例上,男性占49.53%,女性占50.47%;在年龄结构上,60-69岁的老人占35.99%,70-79岁的占51.74%,80岁以上的占12.27%。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人就餐、日间照料服务、精神关爱等方面需求情况。整个调查经历了准备、实施和汇总三个阶段,总共历时两个月的时间。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社区准入制要求,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由各区按抽样调查老年人数印发《常州市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由社区具体组织填写,并将收集的信息录入网上填报系统,由社区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社区干部认真负责,有的利用星期天和晚上深入到老年人中间耐心调查,然后将调查问卷逐份上报,一旦发现差错及时纠正,问卷回收率达到100%。这次调查的一个明显特征之处在于采用实名制填写的形式,防止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也便于以后的抽查,确保了此次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次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居家养老、社区就餐和日托服务等方面需求,为我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市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

1.文化程度偏低

在被调查的10084名老年人中,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占总数的11.57%和31.85%,初中、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9.64%、8.42%、9.51%,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的仅占5.86%和3.15%,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的特征很明显(见图1)。

2.63%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

从居住方式来看,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独居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分别占11.38%、52.49%,与子女同住或与孙子女同住的占35.17%,老年人“空巢”现象日趋严峻。

3.身体状况与生活自理状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身体健康或一般的分别占32.53%、35.98%,有慢性疾病或有严重疾病的占27.60%、3.89%(见图2),说明我市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处于较佳状态。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调查总数的87.98%,半自理的占10.26%,不能自理的占1.76%,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

4.配偶与子女情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配偶健在的占总数的74.21%,配偶不在的占24.26%,没有配偶的为1.53%。再从老年人子女的数量来看,有1个、2个、3个子女的分别占14.75%、37.50%、26.88%,居前三位,有4个和5个及以上子女的占12.22%、

7.32%,无子女的占1.33%(见图3)。目前,多子女老年人还占多数,但已明显呈现日趋减少趋势,独生子女老年人目前虽还居少数,但也明显呈现日趋增多趋势,家庭小型化趋势不可逆转。

5.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

从被调查的老年人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来看,21.72%是干部、43.17%是工人、21.82%是农民、6.88%是科技人员、2.21%是自由职业者、0.90%是军人、2.97%是无业人员,还有0.33%是其他工作(见图4)。

6.月经济收入情况

从经济收入来看,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的分别占21.13%、12.88%、36.25%,月收入在1500-元、元以上的占18.11%、9.65%,1.98%的老年人没有经济收入(见图5)。由此可见,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

7.养老金来源

选择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的有3050人,另外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也是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老年人最迫切需求情况

1.精神赡养是最需

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是烈的,40.44%的人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精神赡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养老保险面逐步扩大以及子女的经济扶养能力日益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质量基本有了保障。但是生活的幸福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还包括精神上的享受。从这项调查显示,老人们更渴望情感上的关爱,企盼心灵上的充实。

2.家政服务市场大

调查显示,29.97%的老年人最需要家政服务。现在社会节奏加快,子女大都忙于工作,不在父母身边的情况比较多,没有时间料理老人的生活,所以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也促使家政服务的市场不断扩大。我们可以推测,今后家政市场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将会起到一定作用。

(三)老年人助餐服务与日托服务需求情况

1.目前老年人吃饭的提供方式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20.73%的人认为吃饭是个问题,79.27%的人认为吃饭不成问题。目前自己做饭的占总数的85.20%,由子女、钟点工、全职保姆做饭的分别占10.59%、1.32%、1.01%,到社区助餐点、与他人搭伙、叫快餐或去饭店吃饭的分别占0.63%、0.33%、0.11%,其它方式占0.81%(见图6)。由此可见,目前老年人自己做饭的占绝大多数,这与68.51%的老年人身体健康或一般,87.98%的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情况相符合。

2.对社区助餐点的调查

在这次被调查的对象中,37.86%的老年人听说或了解社区助餐点,62.14%的人没听说或不了解,可见老年人对社区助餐点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阅读问卷上有关社区助餐点的介绍后,选择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有4198人,占调查总数的41.63%,这次参加调查的人数仅占市区老年人总人数的5.042%,按调查比例推算,市区共有8.326万名老年人乐意接受助餐服务,这说明助餐点在我市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老年人助餐点是由政府资助建设,以社区为主导,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膳食加工配制、外送、集中用餐等服务的场所(价格通常在5-15元:一顿中餐5-7元,一日三餐10-15

元)。目前,天宁街道斜桥巷社区、西新桥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及天皇堂弄居家养老服务站等等已经有了为老人提供就餐的服务。但从全市来讲,老年人助餐点的数量还很少。从总体而言,还有很多老人不愿意选择到助餐点吃饭,究其原因,主要是87.91%的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和85.20%的人平时是自己做饭的,所以不需要由助餐点提供吃饭。

在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老年人中,因为省事方便的占62.04%,因为价廉物美的占15.20%,其它原因的占22.76%。在不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老年人中,因为不喜欢的占23.69%,因为口味不适的占21.36%,其它原因的占54.95%。

3.对老人日托所的调查

在这次被调查的对象中,33.26%的老年人听说或了解日托所,66.74%的人没听说或不了解,可见老年人对日托所也不熟悉。通过阅读问卷上有关日托所的介绍后,选择一定去日托所的有405人,占调查总数的4.02%,按调查比例推算,市区共有8033名老年人一定去日托所。此外,在被调查对象中,有5046人会考虑去日托所,这说明日托所在我市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日托所,即“老人之家”,像小孩入托那样,白天到日托所,晚上回家。老人在日托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弈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还可以就餐,日托所的优点在于收费低于养老机构,对半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护理。由于日托所对于半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护理,所以对于10.26%的生活半自理人群应该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愿意进日托所的老年人中,有47.66%的人是因为年龄较大且无人照料,24.30%的人是因为要满足精神文化需求,22.80%的是因为身体欠佳,5.24%的是因为日托所收费低于养老机构。

4.志愿者服务

在我们这次的调查中发现,18.09%的老人愿意帮助日托所做些志愿者服务,48.71%表示偶尔可以做一点,26.03%不愿意做志愿者服务,7.17%未选择。在宁波市海曙区,有一支专门为独居困难老人提供服务的义工队伍,他们服务的内容和时间可以像银行存款一样进行储蓄,等到自己年老时又可以提取储蓄,享受服务。群众将其称之为“义工银行”。而我们的这次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市开展“义工银行”存在一定的群众基础。

(四)养老形式调查情况

1.居家养老是首选

调查显示,80.27%的人最愿意选择的养老形式是居家养老,11.56%选择机构养老,6.34%选择老人日托所,1.83%未选择(见图7)。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主要是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逐步向精神慰籍领域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主要是上门进行个案服务,同时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对老年人进行综合性的集中服务照料。居家养老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对破解日趋严峻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

“居家养老”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区已建有2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3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做到了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市、区两级财政共拨付养老服务补贴250万元。

2.选择养老机构的档次

在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中,选择500-800元/月和800-1200元/月底分别占58.30%、31.52%,仅有6.49%、3.69%的人分别选择1200-1500元/月和1500元/月以上(见图8),这与当前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有很大的相关性。

(五)子女对老人精神赡养情况

1.大多数老人不感到孤独,九成以上子女愿意陪老人聊天

调查发现,80.97%的老年人不感到孤独,19.03%感到孤独的老年人更愿意找亲人或朋友聊天。90.91%老人的子女愿意陪其聊天、听其诉说,只有9.09%老人的子女不愿陪他们聊天。对“给钱给物让老人衣食无忧就是孝顺,您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这道题选择对、不完全对、不对的分别占15.01%、64.51%、20.48%。由此可见,我市的子女比较注重与父母的谈心,从精神上来关爱父母。

2.子女对老人的孝顺情况

在这次被调查的老年人中,57.66%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很孝顺,39.88%的认为子女比较孝顺,认为不孝顺的仅占0.83%(见图9)。子女经常来看望的有82.68%,占大多数,偶尔来、生病时才来、节假日才来到分别占9.53%、0.66%、3.82%,只有0.35%的子女从不来看望老人。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常州子女对老人的孝顺状况令人可喜。而子女不常来看望的有81.57%是因为子女工作忙,6.20%是因为子女在外地,0.88%是因为有矛盾冲突,11.35%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子女关心老人的主要方式是上门看望和打电话。

3.老年人与孙子女的关系

调查显示,在有孙子女的老年人中,有62.78%的老年人替子女照顾第三代,37.22%不照顾第三代,这说明我市的老年人对第三代很有爱心,所谓的“隔代亲”。而且调查还显示68.37%和29.51%的孙子女经常来或有时来看望老年人,2.12%不来看望,说明第三代也很关心老年人。

4.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

小区休闲广场和公园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平时经常锻炼或参加其他娱乐活动的9791名老年人中,经常去小区休闲广场和公园的分别占38.62%、21.91%,老年人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看电视、与朋友聊天、读书看报、打牌搓麻将等,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外出旅游的居少数。

三、满足市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关爱“空巢老人”,重视精神赡养

全社会都要来重视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家庭成员要负责,年轻人要多承担体力劳动,给足老人生活费用,抽空常回家看看,多给老人们精神慰藉。社会服务功能要强化,社区要为他们提供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要扩大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文体活动,使“空巢老人”空巢不空,独居不孤,欢乐常伴。

继续开展“牵挂你的人是我”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市民政局和市老龄办连续两年组织了“牵挂你的人是我”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这项活动给老人们送去了关怀和帮助。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好这项活动,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要扩大此项关爱活动的影响,让更多的人来关爱空巢老人。

抓好老年精神关爱示范点建设,推进全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积极探索老年心理研究,在做好老年人精神关爱工作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撰写有质量的调研报告。继续做好常州老年服务中心开展的老年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积极为基层做好示范作用。扎实抓好全国老年精神关爱江苏示范基地常州示范点建设,总结推广钟楼区老年心理关爱示范点心理咨询室和社区心理咨询室试点的经验,努力推进全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

(二)提高养老金待遇

尽管我市已连续几次上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但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总体生活水平不高。加上近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快,因此,要继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金待遇,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使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

(三)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

要进一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真正建立面向所有老年人的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监督机制,及时评估中介机构服务效能,确保服务落实到位;要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上门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规章制度,确定生活服务标准、养老护理标准、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各项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四)建立社区助餐点和老人日托所

政府要出资在老年人集中的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点和日托所试点,并对助餐点和日托所的的性质、任务、要求、运行机制等都要有配套政策及相关规定,培训工作人员和招募志愿者,建立后招标按市场化来运作,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助餐点和日托所日常运作予以相应支持,并在试点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满足高龄、独居、纯老家庭的老年群体一日三餐的需求以及生活照料的需求。

(五)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满足老年人入住需求

尽管调查显示,只有11.56%即1166名老年人最愿意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但即使按照这个标准,市内养老机构床位也应达到2.31万张,而目前仅有1.28万张,尚有1.03万余张的缺口。因此,要落实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以及外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规划建设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入住需求。对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逐步改变目前较高收入人群大量占用公办养老机构资源的现象,在合适的时机,为中低收入老年人群发放养老服务专项补贴,使中低收入老年人能够住得起养老机构。

(六)大力扶持,多形式发展社区家政服务

出台相关政策,培育家政服务业,吸引家政服务的相关企业加盟,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援助服务对象范围,完善送时服务机制和制度,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有偿、低偿和无偿的家政服务。

(七)加快各级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

加快市、区及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按照老年人口的分布和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活动需求,形成档次不同、面积不等、配套事宜的梯次排列格局。增加室内活动场所和室外活动设施,方便老年人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引导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度过幸福的晚年。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物美价廉的旅游线路,开拓老年旅游市场,满足老年人出游需求。积极兴办老年大学、学校,发挥市和各区老年大学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街道(镇)和社区(村)老年学校建设工作,逐步完善老年教育4级办学网络,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满足老年人的求学需求。

下载老龄化背景下老人生活起居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龄化背景下老人生活起居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1 就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一定影响。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从人口结构看,......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最终定稿)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2011-7-4 9:30 杨婷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代社会的人口现象,是随着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下......

    论老龄化背景下延迟退休政策的社会影响

    论老龄化背景下延迟退休政策的社会影响 摘要:延迟退休是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负担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项复杂的公共政策,退休年龄调整会对我国经济增长,养......

    在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

    龙泉乡居家养老经验交流材料 在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问题已成为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重大问题。龙泉乡根据上级领导部门的安排,于2010年启动了农村......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摘 要:当前人口老龄化形势在全球范围日益发严峻,这无疑对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形成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我国,人......

    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安排

    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安排 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安排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古人的长寿经验。按现代医学、生物学观点来看,它是符合科学道理的。那么,老年人怎样安排生活起居......

    老年人生活起居有讲究

    老年人生活起居有讲究 人到老年,身体抵抗力减弱,各脏器的生理功能减退。因此要合理地安排好老年人的生活起居。 老年人应生活在和睦的家庭中,受到子女亲属的敬重才会精神愉快。......

    人口老龄化社会调查报告范文大全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到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4.2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