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
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哈政综〔2011〕5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努力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要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专业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生活照料服务;二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等服务;三是为老年人提供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方便老年人生活。
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条件,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4.3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14%,空巢老人已达到老年人总数的50%以上,高龄、空巢的老龄化特征明显。2008年,我市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切入点,在主城区启动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三年来,市政府直接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和为困难空巢老年人购买服务,全市城区所有社区均已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20余万老年人享受到了居家养老服务。但是,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对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完善运行机制,增加服务内容,提升居家服务水平,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二、原则和目标
(一)工作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依托社区,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老年人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最迫切的服务需求入手,重点照护与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相结合,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与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相结合,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与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相结合,不断提高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2011年年底前,所有城区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启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2012年,实现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和服务范围的城乡一体化;3年内,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满足80%以上居家老年人的需求;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便利老年人居家养老的“15分钟生活圈”。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补贴办法。2011年年底前,市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2012年将65岁以上低收入家庭的空巢、独居老年人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同时形成政府购买服务补贴标准与居民生活水平、物价指数变化的联动机制。各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居家养老政策,在市政府购买服务的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扩大服务范围。
(二)完善居家养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或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区、县(市)级居家养老信息平台,设立老年人信息服务“管家”,提供各种紧急救援服务、生活需求服务、日常生活咨询服务等。3年内,实现居家养老信息网络覆盖有需求的所有老年人。
(三)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功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须全面掌握老年人基本信息,随时整理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组织协调专业为老服务人员、志愿者,及时提供入户和其他形式的服务。社区公益用房应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区,有条件的可开展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设立老年人大学教学点、图书室、活动室、配餐点等。农村要依托敬老服务中心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立乡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围,社区专职工作者负责本管理网格范围内老年人基本信息和服务需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协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各区政府要按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每年不低于3000元标准设立运营补贴,在社区设置的社工岗位、公益岗位中指定为老服务人员,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至少应有1名专职人员。
(四)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要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2012年建档率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60%以上;逐步完善社区全科医生上门服务制度,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医疗和咨询服务;探索为需要长期照护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
(五)完善失能老年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在小区改造和楼盘建设时,要完善失能老年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免费开展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无障碍生活设施改造,将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生活设施改造工作延伸到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
(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各区要建立规范化管理、程序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居家养老骨干队伍,在老年人健康咨询、康复护理、心理问题纾解、法律维权、家用电气使用、老年人理财、保险等多方面提供专业服务,形成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志愿者、义工队伍为主体,邻里互助、亲友相帮为补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七)探索建设老年社区。引导建设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学习教育、休闲购物于一体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老年社区和老年宜居社区(楼盘、单元)。
(八)探索新的居家养老形式。探索“异地养老”、“以房养老”等服务模式,探索设立老年人护理保险等商业险种,探索开辟老年人健身、休闲活动站点,探索鼓励子女与老人共同或就近居住的办法。
四、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扶持政策
(一)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运营以奖代补机制。市政府在福彩公益金中安排居家养老专项奖励资金,对2011年年底前全部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区,按平均每个社区1万元标准对区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从2012年开始,每年对出色完成居家养老服务任务的区政府给予奖励。
(二)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税费减免政策。经市、区(县、市)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比照养老机构相关政策,免征营业税;对经审核确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经营所发生的水电费、燃气费、包烧费均按居民使用计费标准收费。市政府将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物业费补贴政策,对已出台的有关社区建设、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等政策涉及居家养老服务的,有关部门要搞好政策衔接,落实各项政策优惠。
(三)建立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市政府将于2012年建立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为城区低保家庭中的高龄失能老人发放护理补贴。
(四)鼓励企业建设老年宜居社区。经民政部门批准,凡在主城区内开发建设“老年宜居社区”或建设老年宜居楼盘、单元的,参照我市养老机构建成后政府一次性补贴的政策执行。
五、组织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各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各地区也要相应成立居家养老服务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所在地域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各街道办事处要明确具体部门,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根据居家养老服务任务目标和各有关部门职能,市直各部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所承担的责任如下:市民政局: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日常管理;制定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办法及组织实施;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和补贴资金的管理使用。市发改委:负责将养老服务业及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服务业扶持范围。市财政局:按照现行财政体制,逐步建立符合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负责居家养老服务中需要政府投入的资金保障,监管政府投入资金的管理使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设置居家养老服务的公益岗位和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市建委和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将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及相关设施纳入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卫生局:负责指导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制定有关居家养老服务的预防保健、医疗、护理、急救、康复等措施制度;开展老年家庭病床试点。市人口计生委:负责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对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养老保障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市地税局:负责落实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关税收扶持政策。市教育局:负责社区、村(居)老年人学习教育的指导和扶持帮助,支持大专院校开设养老服务课程,积极为社区、村(居)培养养老服务方面的人才;鼓励在校学生深入社区、村(居)为老年人服务。市商务局:负责社区便民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单位(企业)物业费减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市司法局:结合法律援助行
动,制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及提供法律服务的优惠政策。市广播影视局和哈报业集团: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舆论宣传。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市体育局:负责社区老年文化和体育活动站的建立和活动指导。市残联:负责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生活设施改造工作延伸到失能老年人家庭。市总工会和市妇联:负责开展孝亲敬老家庭、好儿女评选活动。团市委:负责组织以为老服务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哈尔滨老年人大学:负责老年教育进社区工作。市老龄办: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调查研究工作。
(三)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市政府将用于开展居家养老的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各区、县(市)要加大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投入力度,并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四)规范政府购买服务采购制度。政府向企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需要通过政府采购,同时,要规范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确认程序,优化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提高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让全社会深刻认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家庭养老的重大影响,转变养老观念,自觉地关心、重视、支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积极倡导志愿者服务,并将社区为老服务作为大专院校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宣传家庭责任和子女义务,传承中华民族孝道文化。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第二篇:加快推进我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范文
加快推进我县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2年,我县总人口87.45万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3.12万人,占总人口的15.3%,其中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人1145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困难老人有8508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2万人,百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7人,子女长期外出打工的空巢老人有2.1万人。这些数据说明我县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目前,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从中央到省、市都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2012年,我县就提出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作为幸福社区五大中心之一,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全县各地通过转型升级 “星光老年之家”、整合改造镇(乡)、敬老院、老人活动中心、办公楼,建设了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并探索总结出了具有平阳特色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一是城镇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突出“事退社进”。以鳌江镇古鳌社区为试点,积极探 索政府退出直接举办,由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尝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运营方式,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引进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和餐饮、理发、家政等商业组织,直接参与养老服务工作。政府及民政、卫生等部门履行监督和指导职责,做到政府机构部门重新定位、勇于让位,专业的社会组织顺势接位、大胆上位。二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突出“民主自治”。以萧江镇桃源社区为试点,尝试通过民主选举,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委员会”,产生管理团队,实行民主参与、民主管理、自我服务,最终实现社区养老服务民主自治,更好地为农村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走出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新路子。三是养老机构设立照料中心突出“院居结合”。以水头镇凤卧社区为试点,探索依靠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头镇凤卧社区以凤卧敬老院为基础,对原有的设施和设备进行提升和改造,建设凤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同时,对敬老院的管理和服务队伍进行培训和扩充,使它既能服务敬老院,又能为社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老人通过共享敬老院食堂、照料室等设施,满足用餐、生活照料等方面基本需求,同时,通过共享服务队伍,满足上门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此同时,五保老人通过共享养老照料中心设备和服务,和社区老人形成互动,提高生活质量。这些工作,在今年的全市养老 工作现场会,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8月份,通过学习金华“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统分结合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扩大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运行试点工作。重点在保障老年食堂正常运行,解决最基本保障——农村老人吃饭问题。同时,为农村老人提供娱乐、学习、健身、医疗康复和午间休息等照料服务。从全县11个“中心”试点来看,得到了农村老人普遍欢迎。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主体单一。目前社区居家养老主要依靠社区工作人员或老人协会提供日常管理和服务,社会组织参与很少,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几乎没有。
(二)社区居家养老管理模式粗放、服务体系不完整,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和制度化程度远远不够。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过于简单。大多数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停留在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低水平的普惠养老阶段,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供养需求。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4050”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影响了为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五)社区养老资金匮乏,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致使社区养老服务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建议意见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把政策引领放在首位,切实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民生保障工程来抓,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不断推进落实社会养老工作。同时要在服务机制建设、政策、财力、物力、协调等方面充分发挥“驱动器”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组织运作的机制,使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在规划、发动、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都能顺利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一方面要加强财政资金投入,主要用于为“三无”、“五保”、重点优抚对象等购买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倾斜、结对帮扶、社会捐赠、项目引入、服务提供等方式,解决后续服务资金难、服务项目少的窘境。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实行产业化经营,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福利资源中的主导作用,使福利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保持相对平衡。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根据实际承受能力,实行有偿服务,合理收费。同时配合为社会孤老购买服务的措施,做到既有利于社区不 4 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相应服务,又有利于养老服务产业实现良性循环。
(四)扩展内容,提供“菜单式”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能只停留在提供餐饮、打打麻将、看看电视低水平的服务上,要根据社区建设规划和老年人实际需要,不断扩展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根据老年人不同的服务需求,为他们提供“菜单式”服务。
(五)加强管理,规范养老服务行业管理。一是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监管、退出机制,配套完善相关制度措施,使社会养老服务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积极建立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研究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服务规范、服务设施、服务安全卫生等标准。三是组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
(六)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要加强对专职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成立一支专业、敬业的为老服务队伍,同时,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中来,两者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的专长,从不同的侧重点为老人提供各类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第三篇:居家养老服务
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服务法
规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简称《条例》)将于1月29日表决,如果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条例》明确了政府责任,如果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条例损害老年人权益将被追责。
子女赡养义务写入《条例》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做了关于《条例》的说明。他用一组数据表明北京亟须一部规范居家养老的法规。北京比全国提前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已超300万,而这些老人中,有90%选择在家养老,6%的在社区养老。这两种方式合称为居家养老。
《条例》明确指出,居家养老就是指以家庭为基础,政府主导,还要依托城乡社区、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模式。所以,《条例》基本原文照搬了上位法中有关家庭赡养责任的内容,在第四条规定了子女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八项养老服务中用餐居首
柳纪纲介绍,《条例》并非按以前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的内容所写,而是以老人最亟须的服务如何解决为导向制定,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原创”。
《条例》第三条,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为八大类,包含了老人用餐、医疗卫生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家政服务、文体娱乐服务、精神慰藉等。八大类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统筹、企业参与,本着就近便利、价格合理的原则向老年人提供。在具体实施上,政府部门会出台一些扶持和补贴政策。
“可以看到,我们把就餐写到第一位,在立法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老人居家养老,对用餐便利的需求最明显。”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
拟对《条例》实施执法检查
《条例》规定,市和区、县政府应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监察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建立相应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不当导致老人合法权益受损的,将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介绍,《条例》草案经人大审议后,将于1月29日投票表决。如顺利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民政、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还会出台进一步的实施办法。人大常委会也计划在今年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解读1 老年人就餐怎么实施?
《条例》草案此前的审议稿明确提出鼓励企事业单位食堂开放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但上会的审议稿没有这条内容。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称,这项在老年食堂开放中给予了宽泛的规定,没有列那么全面。北京目前有3500家老年餐桌,立法调研中也得知有不少大型餐饮企业对老年人配餐有参与想法。根据本条例,政府部门可通过制定措施扶持企业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方式可以多样。
在老年人用餐方面,政府会给企业一个引导,但不会限制价格,将主动权交给市场。此外,还会对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给予补贴等。这方面民政局、老龄办还将出台下一步配套措施。
解读2 社区养老设施怎么配建?
在养老设施保障方面,《条例》提出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要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对于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的现状,区县政府有责任配置,对于滥用社区配置的养老设施,应收回并用于养老服务。
《条例》中相关罚则写明,擅自改变政府配置的养老设施拒不整改的,可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退赔补贴资金和相关费用。
刘维林介绍,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在此前颁布的相关法规里已有明确规定,所以本条例只给出指向性规定。同时,条例规定鼓励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社区养老设施配置。
解读3 医疗卫生服务怎么便利?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配备的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品种不能满足需求。原因有三:一是出于用药安全考虑,一些药品只能在大医院用;二是社区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配备使用药品的具体品种、规格不同;三是多数社区医疗机构不具备储存大量药物的条件。
草案第十三条对社区用药的保障作出规范,规定市人力社保、卫生计生等行政部门应当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报销政策,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改革、完善基层用药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储备。
但有些问题还难以依靠本条法规一步到位解决,市人大代表臧美华认为,应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使医疗资源逐步向社区深入。
刘维林坦言,入户诊疗从法律上来说依然有障碍,但这种诊疗方式恰是居家养老需要的,所以不会一直搁置,总会找到办法解决。
解读4 养老服务人才如何保证?
《条例》草案第十六条规定了政府应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教育培训规划,推进职业教育。
刘维林称,全市达到专业化标准的养老人才缺口很大,这块服务在市场基本是空白。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北京市正准备建设居家养老护理员的培养体系。被培养的主体之一就是近10万人的家政服务员队伍,希望通过培训可以让这些家政服务员,尤其是服务对象是老人的服务员,都可以具备养老护理的资质。
解读5 惠及范围是否全覆盖?
有代表提出,《条例》中明确了政府职责,一些服务的提供还需由政府财政补贴。但惠及范围是北京市户籍老人,还是对在京居家养老的老人,并不明确。代表担心,大量的政府补贴如用不到刀刃上,会造成浪费。
市人大相关部门介绍,现在这个法规是起引领推动作用的,刚性不够。但对创新性的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各方面纳入,给予了引导性规定。
法规大部分内容覆盖了在京老人,包括户籍老人也包括长期在京居住生活的老人。法规实施后,市政府、民政局、老龄委等相关部门会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针对不同情况,出台不同内容。
政策会兼顾公平和效率问题。地方财政主要补贴的是户籍人员;但一些外地来的常住人口,他们本人、子女也为北京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一些政策也会惠及他们。■ 探访
小区无老年餐桌 老人自己拎菜上楼
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老人社区就餐和医疗还存不方便
近日,新京报记者在海淀区四季青镇的一些小区走访发现,大多数小区还未设置老年餐桌,一些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的照料也存有缺憾。
8旬老人自己买菜做饭
1月24日下午,海淀区四季青镇常青园北里小区,84岁的李淑芬刚从超市出来,左手拄着手杖,右手拎着一袋菜。超市的师傅从楼中出来跟她打招呼:“李奶奶,我帮你把米放在家门口了。”
跟李淑芬上到4层,门口放着师傅送上来的米和面粉。她说,女儿住在回龙观,自己和外孙女住。“闺女每周给我送一次菜,有菜,也有肉。我要还缺什么就到下面社区超市买,重的东西,米啊、面啊,师傅们就给我扛上来。”
李淑芬的外孙女在外企工作,平时回家晚,午饭要老人自己做,有时晚饭也是她做给外孙女吃。“老年餐桌这几年老听说,但我们这里没有。我们这小区是回迁房,农民多,他们都有儿女在身边,不需要这个。但我们需要的也没办法。”老人说。
餐饮企业积极性不高
记者在西四环沿线的几个社区走访发现,都没建老年餐桌。对此,四季青镇相关负责人刘斌表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后,基层能尽快落实,让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得到照料。
他介绍,2009年,北京市提出推广“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从那时起,完善居家养老的配套设施建设,我们就一直在做。但几年来也没全面建起来,执行中遇到一些困难。有的小区需要老年餐桌的老人确实不多,我们也拿出补贴给没办老年餐桌的小区老人送餐,但餐饮企业积极性并不高。”
据了解,某餐饮企业曾从海淀区拿到一年10万元的补贴资金,为老人送餐。该企业能辐射10个左右的社区,每年服务人数近4000人次。这家餐饮企业的老板说,“每天配餐都没有定额,每一顿饭怎么安排,也是众口难调。”
上门看诊就是量量血压
记者走访的几个小区都有社区医务室。但行动不便的老人如遇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社区医生能否入户诊疗,却没统一规范。
常青园北里的刘美娟老人说:“我们跟大夫都熟,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就是在家看的。”但也有老人就没享受过这种待遇。
该小区社区医生解释:“由于北京卫生部门有规定,入户诊疗不能破皮,凡是破皮的都要到医疗单位。所以我们一般到老人家中,也就是量量血压等简单检查。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可以把他们搀扶到医务室,但遇到突发情况,还是应拨打急救电话。”
刘斌称,现在社区医生和社区医疗服务设施都配备齐了,“但要实现比较现代的家庭医生的照料水平,一方面还存在观念上的障碍,基本上行动方便的还是会选择到大医院;另一方面,就是相关制度设计上的衔接,针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出台可执行的办法。”
刘斌建议,《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还希望民政部门多与基层沟通,了解他们实施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新京报记者 吴为
■ 焦点
杜德印:草案名称调整不求“大而全”
“需要修改一条修改一条,需要修改一款修改一款,需要修改一句修改一句,需要修改一词修改一词,需要修改一字修改一字。”昨日下午,在朝阳代表团分组审议会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的修改,提出要求。
自启动立法调研直到昨日提请审议,《条例》的名称和养老模式的选择等,都有重大调整。杜德印表示,这些重大调整反映了对提高立法公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起施行。同年,北京启动《北京市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修订。但昨日提请审议的草案名称已改。
杜德印表示,草案名称的调整,不再制定“大而全”的北京市实施办法,而是针对北京96%的老人面临的较突出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体现出“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的立法原则。
立法之初确定的居家养老模式是“政府主导、社区为主”,但调研发现,“社区为主”难以承载起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目前专业养老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医养结合”的专业化服务,而具备专业护理素质的家政员数量偏少。
据此,《条例》将养老模式调整为“政府主导,以专业公司的专业服务、专业运营为主,社区为基础”;同时明确了各相关主体间的权责。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即专业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提供公益性互助服务。
且《条例》还埋下“伏笔”,明确政府有培育居家养老商业保险的责任,“市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支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障,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给予适当补贴”。新京报记者 王姝
■ 观察
人大首次牵头起草法规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进行四审。从立法设想到提交人大审议,一年时间的锻造打磨,一部专门针对居家养老的法规即将出炉。据了解,这也是首部由市人大牵头起草的法规。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这是去年人大立法工作的一个亮点,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此外,法规草案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能更充分发挥民主,引起社会更高关注。这不仅是人大立法工作的进步,对法规本身是宣传,为法规实施打下基础。
从立法程序上,以往经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均由市政府主导起草,一般来说时间较长,程序也较多。但这一次,《条例》是由市人大内司委牵头起草的,由市人大常委会自己提交法律案进行审议。
刘维林说,由于这部法规涉及全市300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在保证质量上还要加快速度。过去一年,这项法规经过多次调研,他自己参与的就有50多次,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了人大代表意见,在政协立法协商。从最初的近30条,修改到22条,最精简的时候法规草案只有15条。四审的法规草案为20条。
经过人代会审议,法规还将吸纳代表的建议、意见,1月29日,将由700多名市人大代表共同表决。新京报记者 郭超
■ 互动
删养老配套设施指标代表担心执行难到位
昨日朝阳团分组审议,来自朝阳区法院的市人大代表李有光提出,此前征集意见时,对社区养老设施配建,曾制定了800平方米这一指标,但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认为,不应制定类似不能马上实现、“一刀切”的数据指标。《条例》删除了这一数据指标。“有利有弊”,李有光说,“指标少了,评判标准缺失,如何保证执行到位?”
来自朝阳区文化委员会的市人大代表陈巴黎也提出,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为例,虽然规划中对公共文化设施配建有明确要求,但现实中,仍有部分社区执行不到位,“对于社区养老设施配建,哪些部门负责监督,哪些部门负责验收,《条例》应明确”。
两人发言结束后,同在审议现场的朝阳区委书记程连元、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先后发言。“关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标准,历史上已几次反复,配建的难度较大”,程连元说。杜德印强调,“只要政府下了决心,养老设施配建肯定能做好”。
“我的爱人是名医生,”市人大代表宋光成说,经常有得了急病的邻居打来电话求助,“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所以就会上门,给病人诊断、开药、输液。但这里面有问题,离开医院后,她有没有资格在社区执业?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事故责任谁来承担?”
杜德印再次“答疑”,表示离开医院的医生在社区内只能遵循志愿者服务的相关规定,提供志愿服务。此外,可以按照目前的医生多点执业的相关规定,加入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 建议
人大代表、北京市消防协会副理事长刘学锋:北京市去年11月13日至23日,单是在家烧死的老人就有9位,“这在和平年代是很惊人的数字,政府应该管一管”,因此应该为失能、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安全报警装置,一旦遇到火情就能直接报警,而不单单是像上述条例中提到的只提供紧急救援呼叫设施。
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任学良:养老应该鼓励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应由政府建立养老引导资金,为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一定的补贴或奖励,并设置一些必要条件,也不能一刀切,如何补贴应该以征信系统做支撑,比如年满70岁,按照家庭收入不同,给予老人补贴。
市人大代表温瀚英和刘颖:要给予老人居家养老良好的配套,目前一些老旧小区的老楼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建议应该出台配套标准,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政协委员、北京安贞医院医生、大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主任王以新: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老人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需要所在家庭与医疗团队自愿签订协议,团队要为老人提供规范的服务。还可以运用智能医疗设备实现慢性病的长期管理,像“一键式”智能呼叫器、跌倒报警系统、血压、血糖自动测量上传系统,这些新技术可以便于医生及时发现问题。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关于进一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属各单位:
根据《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和《缙云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缙政发〔2014〕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现状,经县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深化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美丽乡村标配建设要求,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运行,持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和服务补贴制度,使低收入的失智、失能、高龄、独居等养老困难老年人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类居家养老服务。到2022年底,全面实现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二、基本原则
以老年人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以人为本,多元参与,因地制宜,创新实践”为基本原则,有效统筹政府、社会、家庭的优势,整合各类为老服务资源,探索符合实际的服务配置,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和队伍,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服务制度、项目优化等实践创新,逐步发展模 1
式多样的适度普惠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切实解决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居家养老的服务供给。按照老年人不同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提供有效的服务供给。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鼓励和辅助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强化家庭养老的基本支撑。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模式,拓展各专业养老机构对外服务功能。至2022年,各乡镇(街道)都要建一所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兼具日间照料与全托服务功能,一般应提供下列服务:一是能提供助餐、助浴、洗涤等生活服务;二是提供康复护理训练和指导、健康监测和指导、用药提醒和指导等康复护理服务;三是提供日托、中短期全托、喘息服务等托养服务;四是提供护老者培训和护理、康复、照顾技术培训等家庭支持服务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开展社会工作、心理疏导服务,以及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通过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与社区照料中心的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形成专业服务与一般服务相结合,收费服务与免费服务相补充,机构全托、社区日托、居家服务相衔接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
(二)推动城乡社区养老的医养融合。加强规划引导,统筹设置医疗设施与养老设施,促使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毗邻而建,有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内可建设医疗服务点,并建立互助合作关系。全面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助推“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对签约者及其家庭成员开展疾病诊治和健康管理,实行有偿、方便、实惠的全程“一对一”个性化服务、“追踪式”医疗保健服务,根据病情需要开通“绿色通道”医疗转诊服务等,积极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满足老年人的其他特需医疗服务,推进医疗护理服务和养老照料服务的有机整合。
(三)推行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大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规范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及养老服务补贴的申请、评估、审批和监督等流程,完善相应的服务管理和绩效评价标准,建立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政府购买服务运行机制,着力保障低收入的失能、失智、高龄、独居等养老困难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
(四)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专职管理队伍、重点培育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居家养老服务护理等专业队伍建设,加强为老志愿队伍建设。注重为老服务人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支持和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我县养老服务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五)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整合现有为老服务信息系统和资源,建设养老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养老信息分析决策、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和养老服务动态管理为一体的“智慧养老”功能。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终端覆盖,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和各类社会主体服务供给,提高养老服务效率。
(六)建立居家养老机构风险保障机制。由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保险、80周岁以上老年人人身意外保险,第三方服务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护理员人身伤害保险,主要责任涵盖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在服务活动中因意外事故导致的人身伤害,以及从事居家养老护理员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伤害,降低居家养老机构的运营风险,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良性发展。
(七)扶持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运作。在建立准入机制和服务标准的前提下,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居家养老工作,3
吸纳社会力量、投资主体兴办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并在设施建设、运营补贴、水电税收等方面给予等同于乡镇(街道)、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外包”“委托”等形式,鼓励社会组织承接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逐步推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良性循环。
(八)鼓励支持居家养老互助式服务。引导公益慈善组织重点参与居家养老机构建设和养老服务提供,积极扶持发展各类为老服务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倡导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大中小学学生参加养老服务志愿活动,广泛开展“助医”“助行”等阳光助老行动。支持老年社会团体和老年群众组织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活动。建立健康老年人参与志愿互助服务的工作机制和老年志愿者服务登记制度,积极推广“银龄互助”、“老友助老”等行动。实现基层养老由分散型向互助型发展,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优良传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全面推进我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县民政局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牵头作用,制定规划及相关政策,督促检查指导全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县财政局要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经费保障工作。相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共同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二)落实主体责任,完善服务网络。坚持党政主导、村社主体的原则。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承担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和业务培训、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和审核、养老服务质量评估和检查等有关具体工作;各乡镇(街道)建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落实专职人员,协调、指导村(社区)照料中心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4
工作。村(社区)在照料中心设施建设、服务管理、长效运行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应纳入每届村干部任职目标责任制,作为村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各照料中心点要成立“照料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照料中心日常运行管理,开展情况调查安全保障、人员信息登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工作。照料中心管理委员会组成成员:村(社区)主要负责人、村(社区)监委会主任、照料中心具体负责人、村(社区)报账员等。
(三)开展“评星创优”,提高运行补助。落实乡镇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补助。乡镇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补助。一般示范点补助以省级补助资金为主,县级资金予以适当配套,补助资金30至50万元,建设资金在30万元以内的按实际使用资金进行补助;精品示范点补助实行“一事一议”。
建立乡镇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补贴机制。乡镇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后,由专业服务机构或社会组织运营,经民政局组织考核评估后,按评估结果给予补助年运行经费10-15万,具体考核办法由民政局制定。
加大社区照料中心的运行补助力度。对分散供养的五保、低保户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和70周岁以上就餐的老年人(企事业机关离退休人员除外),按实际用餐人数每人每餐给予2元的用餐服务补助(中、晚餐)。开展照料中心“评星创优”活动,优秀比率不超过10%。县财政按每个照料中心平均4万元每年的运营补助给予经费保障,具体考核办法由县民政局制定。
(四)加强财务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加强照料中心财务管理,促进公开透明。照料中心日常运行资金、经费主要由村集体经济、财政补助、个人缴纳费用以及社会捐赠等形式组成,实行专款专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收支要纳入村级财务管理办法。5
县民政局负责对照料中心资金专款专用的监督。
(五)加强评估核查,强化考核监督。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的日常监管,禁止挪用、挤占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并加强对服务人员的考核管理。照料中心应当建立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及时听取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发挥社会监督促进作用,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由县民政局做好评估核查工作,评估核查可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进行,内评估核查覆盖率需达50%以上。坚持以“三个一”为主要内容的评估核查,即查“一套工作服务台账、一套收支明细账目表、一本每月用餐人员公示表”,对检查中发现运行不正常的要及时依法责令限期改正;对骗取套取补助资金的责令及时退回非法获取的补助资金,并依法追究相关当事人法律责任,同时取消该照料中心工作的评星评优资格。
(六)强化安全管理,打造“三心”工程。各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每月不少于一次召开安全领导小组会议,各村(社区)照料中心成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小组和落实安全监督员。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定期检查落实,对安全隐患及时排除,严格执行各项工作操作规范,确保消防、交通、食品等方面的安全,真正把照料中心打造成老年人开心、子女放心、社会称心的“三心”养老服务中心。
本实施意见自2018年 月 日起施行。此前文件规定与本实施意见规定不一致的,按本实施意见执行。
第五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综〔2008〕32号 【发布日期】2008-05-12 【生效日期】2008-05-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哈政综〔2008〕32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
现将《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
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部门《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8〕2号)精神,加快发展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途径,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网络,形成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组织为载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居家养老人员提供就近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让老人平安养老、健康养老、幸福养老,为构筑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二、服务对象和审批方式
(一)服务对象
1.市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居住且户籍在本市城区(暂不含呼兰、阿城两区)的65周岁以上(含65周岁),家庭月人均收入在490元以下(包括“三无”老人、享受低保待遇老人)的独居老人(子女均不在本市居住以及子女在本市居住但子女均享受低保待遇或有重度残疾)。
2.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区级政府应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对符合市政府购买服务标准的独居老人,可给予适当经费补充;对选择居家养老的其他生活困难老人,可视情况为其购买服务。
3.提供优惠服务的对象。有经济支付能力且有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的老人,自行支付服务费用。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应为其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优惠服务。
(二)审批方式
1.市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
(1)个人申请。申请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可由其本人或委托其亲友,到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申请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同时提交相应证明材料,包括《哈尔滨市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审批表》、《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及《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存折》复印件一份(带原件备查)、社区居委会提供的子女均不在哈市居住的证明(子女均享受低保或重度残疾的证明)、家庭收入证明(家庭收入依据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关于家庭收入计算办法计算)、申请人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一份(带原件备查)及审批部门需要提供的其它材料。
(2)社区居委会初审。社区居委会在收到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后,可采取2人以上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多种形式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组织社区评议,将经评议符合政府购买服务申请人的有关情况进行公示,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含公示时间),对经初审合格的签署初审意见,报街道办事处审核。
(3)街道办事处审核。街道办事处对申请人情况进行复审,采取入户调查或抽查的方式,对申请人材料进行审核,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签署审核意见,报区民政局审批。
(4)区民政局审批。区民政局收到街道办事处审核材料后,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准。对符合政府购买服务的申请人,发给书面核准通知书;对不符合政府购买服务的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5)市民政局备案。各区民政局要将符合市政府购买服务的老人名单报市民政局备案,市民政局不定期进行抽查。
(二)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各区可参照市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审批流程确定。
三、服务标准及资金拨付方式
(一)市政府购买服务
1.服务标准:每人每月100元。
2.资金拨付方式
(1)各区财政局凭区民政局呈报市民政局备案的审批表,向市财政局申请资金。
(2)市财政局将各区所需居家养老服务补助资金按季度进行拨付,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0日前一次拨付至各区财政局。
(3)各区财政局依据民政局计划,在5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至各街道办事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专户。
(4)街道办事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根据服务时间和应付金额,与为老服务专业机构进行结算。
(5)各街道办事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按季度及时将本辖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补助情况汇总后(包括核准各类补贴的人数、标准、补助总额等),分别报区财政局和民政局。
各区民政局和财政局统一制作服务记录本和补助资金额度登记卡、补助资金代金券。
符合市政府购买服务条件的老人,为老服务资金从2008年1月份开始发放。
(二)区政府购买服务
具体标准及资金拨付方式可根据各区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四、服务方式
(一)生活照料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日托、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
(二)医疗保健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和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
(三)法律维权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和婚姻等合法权利的服务。
(四)文化教育服务。指为老年人提供老年大学学习、知识讲座、书法绘画和图书阅览等服务。
(五)体育健身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和健身团体等服务。
(六)精神慰藉服务。指邻里结对、相互关爱等志愿服务。各区可自行采取菜单式服务方式,将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折算成各类服务时间,供老人自主选择。服务对象在民政部门确认的服务机构中自行选择服务机构。如发生纠纷,当事人可自行选择解决方式,如双方协调解决、向辖区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五、服务机构和人员
(一)居家养老服务组织
各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由区民政局牵头,老龄办配合,搭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负责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人员的审批和具体政策、操作办法的制定以及组织实施工作。各街道办事处要组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负责组织、协调居家养老工作,收集掌握信息,协调服务队伍,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并与辖区内的医疗、家政和维修等服务网点建立合作关系,确保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优惠的服务。区、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要设专职人员,各区可在现有行政或事业编制人员中调剂解决,也可通过组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方式解决。所需工作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工作正常运行;市政府将根据各区启动情况,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
(二)为老服务队伍
由街道办事处劳服企业派遣服务人员组成的为老服务队伍,享受劳务派遣有关优惠政策。
其他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可采取竞标方式,由专门的非营利机构、家政服务公司或进行社工招募等提供服务。
提倡社区党员干部、爱心居民和辖区内学校的学生等方面志愿者提供为老服务。
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和家政等服务的工作人员应具有职业资格证书。
六、建立评估体系
各区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体系,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评估。
(一)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行为、视觉能力、社会生活环境和重大疾病诊断进行评估。
(二)对为老服务队伍的资质、服务能力和服务标准进行评估。
(三)对为老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四)对开展居家养老工作的社会反响进行评估。
七、实施步骤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分区实施,以街道为单位启动。2008年1季度开始启动,6月底前各区(暂不含呼兰、阿城两区)实现全面覆盖。
(一)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各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搭建为老服务平台,在各街道办事处组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确定专职人员负责居家养老工作。
(二)明确服务对象。摸清底数,受理申请,进行审批,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档案。
(三)选择为老服务机构。组建或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为老服务专业机构。
(四)落实资金。建立居家养老专项资金账户,市民政局与市财政局确定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拨付时间及额度。
(五)完善网络建设。加快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逐步实现全市网络化覆盖。
(六)建立居家养老评估体系。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确定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老服务机构的评估内容。
(七)分级启动。市民政局根据各区上报的居家养老工作方案,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八、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抓好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是融社区服务和社会福利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各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开展居家养老工作纳入日程,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积极推进,保证居家养老各项资金拨付到位、硬件建设到位、专兼职人员配备到位。各区民政局要制定具体推进措施,落实好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整体发展规划;做好本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协调和监管工作。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要做好具体组织、审核把关、协调、管理和服务等工作,适时反映老人需求,大胆尝试,争取吸纳民间资本和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业。
(二)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市直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市民政局、市老龄委要充分发挥组织牵头作用,制定规划及相关政策,指导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市财政局要按季预拨政府购买服务经费,并监管资金使用情况;市卫生局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督促有关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切实可行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市司法局要结合法律援助行动,制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及提供法律服务的优惠政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开发公益岗位,扶持困难群体就业,组建专业为老服务队伍,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市文化局要积极协调指导基层相关部门适时开展适合老年人需求的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哈尔滨老年人大学要规划各类老年大学发展,为老年人提供老年大学学习、知识讲座等服务。市体育局要为老年人健身活动场所提供必要的体育健身设施,健全老年人健身体育组织等服务。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各区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开展廉洁自律教育,杜绝偏亲向友等现象发生,既要应补尽补,又要防止虚报、瞒报,对服务对象实行动态管理,以确保补助对象不错、不漏。要加强对服务机构的监督,对服务质量进行适时评估,确保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和质量。居家养老服务作为惠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市对区的目标考核,市民政局要适时组织检查,及时总结经验,认真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和措施,推进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发展。
九、其他事宜
呼兰区、阿城区和各县(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参照本意见执行,服务对象、服务标准和启动时间等可根据本地区实际确定,工作实施方案须报市民政局备案。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