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2004-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分析

时间:2019-05-12 18:5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市2004-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市2004-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分析》。

第一篇:XX市2004-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分析

2004年,是xx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力度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是“九五”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保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克服了严重的干旱、洪涝、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影响,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完成生产总值98.1亿元,增长9.4%;财政总收入9.65亿元,增长11.6%;实现农业总产值 54.5亿元、农业增加值35.08亿元,分别增长5.8%和5.1%;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完成营业总收入57.44亿元、总产值44.8亿元,分别增长 14.8%和1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21元,增长7.5%,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2004年我市农业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一)落实支农政策,确保粮食增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

关于加强农业和粮食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12条措施。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禁将基本农田用于非农建设。补贴农民,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7883万元,抓好2个县的粮食直补和2个县的良种补贴,直接补贴到农户资金1286万元;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化肥最终零售价格,真正让利于农民。抓优质良种工程,推广水稻良种83.61万亩,良种率达91.4%;推广杂交玉米良种67.4万亩,良种率达80.2%;推广小麦良种27.6万亩,良种率达71.5%;推广优质透心绿蚕豆4.5万亩。抓传统栽培技术和新技术示范,推广水稻旱育秧技术73.9万亩,普及率达80.8%;完成玉米育苗移栽9.7万亩,地膜覆盖栽培9.4万亩;推广旱作立体栽培41.2万亩, 农作物专用肥62.3万亩;完成生物多样性优化栽培22万亩,烟后晚秋玉米示范1.93万亩。抓样板工程和科技培训和玉米大小斑病为主的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各项政策落实执行到位,切实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达322.5万亩,增2.3万亩,粮食产量达88万吨,增4.29万吨,增长5%。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调优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粮食加工转化,优质粮食面积比去年扩大14.2万亩,粮食精深加工实现产值3406.4万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种粮比较效益明显提高。

(二)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省委“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通过编制《xx市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引导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启动了18类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着力建立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带。

烟草、蔗糖、茶叶、蔬菜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新兴产业培植步伐加快。烤烟收购64.62万担,烟农增收7600万元,税收增1671万元;香料烟收购7.1万担,烟农收入2850万元;甘蔗总产可达225万吨,增25万吨;茶叶产量1.25万吨,产值1.5亿元,分别增长9.6%、3.5%;蔬菜32万亩,产量36.5万吨,产值突破4亿元。咖啡豆产量6000吨,产值5400万元,种植亚麻1.83万亩、蚕桑3.53万亩、试种工业用无毒大麻1800亩,山葵、茉莉花和花卉、天然药物产业培植取得进展。

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冬季农业开发项目65.15万亩,实现产量94.2万吨,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2元;新建优质农产品基地15.6万亩;全市已有21家企业的33种产品通过国家和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40.66万亩,3户企业分别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

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畜牧业和林业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近2亿元,建设优质畜产品优势产区,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畜牧业呈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市完成肉类总产量16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6.1亿元,分别增长10%、16%,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157元。林业围绕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以核桃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加大对木材加工、林纸和特色经济林产品加工三大林业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植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8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12.48亿元,增长13.1%。

(三)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以畜产品、新兴生物资源开发和特色食品加工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市财政安排资金200万元扶持30户市级龙头企业,争取到省级资金275万元扶持10户省级龙头企业,新建了丝麻加工、食品加工及畜产品开发等一批项目。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85户。在云南省率先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办公室,扶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四)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我市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努力增加支农投入。积极创新农村投融资机制,通过改革产权制度,采取补助、贴息等方式,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全市投入各类支农资金达8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增长7.7%;新增农业贷款余额1.47亿元,增长8.7%,确保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全市完工各类水利工程4502件,新增灌溉面积2.4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7平方公里,解决了8.78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1.6万口,累计建成沼气池4.1万口,每年可节约木材10.25万立方米;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试点初显成效,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力抓好抗灾救灾工作,投入救灾资金1981万元、恢复建设资金5250万元,切实保障了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加大扶贫攻坚,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全市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98亿元,抓落实安居温饱工程、易地开发、劳务输出、产业结构调整等扶贫开发重点工作措施。实施整村推进工程19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完成了8350人的国债易地开发续建项目和本年度1000人的转移安置任务,使5470户特困农户告别茅草房、杈杈房,住进了安居房,解决了3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劳务输出工作迈出新的步伐,市委、市政府成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8万人次,其中有序组织输出4100人,劳务收入2.02亿元,增长5.2%。改善办学条件,救助贫困学生,加强“两基”工作,农村教育事业有新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全面推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有15297户取得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光荣证》。推进小康文明新村建设,广泛开展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建成小康文明新村试点214个。

(六)深化农村改革,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完成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第一阶段任务,全市农民税费负担减轻4880万元,减负率达58.4%,人均减负22.9元,亩均减负24.4元,达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的。深化供销社、粮食流通体制、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和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完成村级换届选举,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使改革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把学习贯彻《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的着力点放到真抓实干上,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断改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抓生产的简单做法,走以规划、组织、服务引导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路子,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农村经济的水平明显提高。

我市2004年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较好形势,是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从总体上看,2004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带有恢复性质:一是粮食虽然增产,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比较效益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去年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政策性因素和粮价回升,并非整体生产经营水平的根本提高,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则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粮价回升的增收效果。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农民收入虽然实现较快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扭转。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两者收入差距比例为1:5,呈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三是农业投入虽然增加,但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不健全。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四是农业科技虽然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并没有明显增强。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推广体系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五是农村改革虽然取得很大进展,但长期影响农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消除。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性环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保山这样的农业市来说,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市 “三农”工作依然面临严峻考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不利条件和实际困难都还比较多。面对诸多不利条件,我们必须把握“三农”工作的主动权,把问题看得深一些,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把对策想得周全一些,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坚持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坚持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更加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2005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机遇及需要抓实的工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农业税减免力度。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扩大良种补贴,并逐步提高补贴水平。要完善各项补贴的具体办法,使政策更加简捷地落到实处,更加及时直接地让农民得到实惠。继续落实完善退耕还林由补粮食改为直接补现金的政策。扩大农业税减免范围,落实好龙陵、施甸、昌宁、腾冲四县从今年起实行免征农业税、隆阳区农业税降至2%的政策。减免农业税后,为保证乡村机构正常运转,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有关部门要及时做好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工作。

优化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市、县区新增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及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项目资金要向“三农”倾斜,对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市级支农资金重点安排解决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和工作。市、县区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要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注意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调整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竞争力

坚持以加快特色食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为突破口,巩固提升粮油基础产业,做大做强烟草产业,着力拓展畜牧、林果、丝麻三大产业,稳步发展蔗糖、茶叶、蔬菜、咖啡、山葵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把保山建成云南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一是巩固提升粮油产业。种植粮食面积325万亩,增长0.77%。其中,水稻90万亩、产量41.2万吨,小麦38万亩、产量8万吨,玉米80万亩、产量28.7万吨。油料面积28万亩、产量3.2万吨,增长3.7%和6.4%。要抓好51万亩优质水稻、20万亩优质油菜、5万亩透心绿蚕豆、“保玉七号”繁育、杂交玉米制种等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粮油单产。

二是做强做大烟草产业。完成烤烟指令性计划和出口备货收购任务74万担,产值46000万元;种植香料烟5万亩,收购产量10万担,种植生切烟1万亩、马里兰烟5000亩。实现烟农增收9000万元、税收增加2700万元的目标。

三是着力拓展畜牧、林果、丝麻三大产业。畜牧产业,要抓紧落实优势畜产品规划,靠科技、建基地、扶大户、搞示范、调结构,加强动物疫病防治,有条件的地方要通过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发展养殖小区,推进畜牧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林果产业,完成以9万亩泡核桃为重点的经济林果项目建设,发展林下经济作物,巩固发展木材加工、林纸和经济林产品加工三大产业,经济林果产值增长5%以上;丝麻,新植桑园2万亩,面积达5.6万亩,种植亚麻2万亩,发展工业大麻4000亩。

四是稳步发展蔗糖、茶叶、蔬菜、咖啡、山葵等特色优势产业。甘蔗种植面积53万亩,新建2万亩吨糖田,产量230万吨,农业产值3.5亿元,产糖30万吨;茶叶面积35.6万亩、产量1.3万吨,分别增长1.4%、4%,新植名优茶1900亩;蔬菜面积32万亩,产量40万吨、增长9.4%,发展无公害蔬菜20万亩,优质辣椒2万亩;咖啡面积稳定8万亩,力争实现产量1万吨,农业产值6600万元以上;山葵新植3000亩,发展到1万亩;积极发展石斛等中药材及花卉。

市、县区要继续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积极筛选、申报省级扶持项目,加大扶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力度,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的机制,促进龙头企业更多地接纳农民就业、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要引导和支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切实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争取外来资金和技术,兴办一批起点高、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从事生物资源产品开发加工的“三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

(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

抓好科技进村入户帮扶致富工作。全市计划在三年内组织千名农科人员进百村(企)入万户,培育600个科技示范村,5万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30万户农户,150万人增收致富奔小康行动已经启动。今年的目标是:从农业、林业、水利、畜牧部门中抽调农业科技人员1135人,投入资金1亿元,到300个村(企)进行帮扶,带动3万户农户15万人增收致富。要通过组织实施农林水畜扶贫等项目,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状况,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这项行动,是一项综合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实施,突出重点,分步推进,机制创新,效益挂钩,严格奖惩的原则;要坚持整合资源,整合资金,项目支撑的原则;要坚持与“三农”工作重点紧密结合;要坚持把选拔优秀农科人员到第一线与干部培养任用相结合;要坚持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及推进“云岭先锋”工程相结合。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要结合这一行动的开展,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与配套技术开发,使良种推广面达85%以上。要在玉米大小叶斑病为主的作物病虫害防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上有突破。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特色农业技术研究和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和有关基本农田占用“五不准”制度,着力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能力,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万亩,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抓好3922件各类水利工程,新增灌溉面积2.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9.56平方公里,解决6.33万人的饮水困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各县区、乡镇要制定本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组织和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兴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并加强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在继续加快施甸县三块石水库、隆阳区明子山水库除险加固和施甸鱼洞水库、昌宁大城水库等续建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深入做好龙陵808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的准备工作,隆阳红岩水库、腾冲甘露寺水库、龙陵三岔河水库、芒宽中型灌区、腾冲牧区水利建设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要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加强11座小

(一)型水库除险加固的前期准备。实施好对农民购买节水设备进行补助的试点。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以“十星级文明户”为主的各类创建活动,在农村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社会治安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重视禁毒和艾滋病防治工作,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支持和保护农业

抓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第二步工作。按照“两取消、三改革”的要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在转变职能、优化结构和健全机制等方面有所突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优化学校布局,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县乡财政体制,确保乡镇政权正常运行;重视研究解决乡村债务问题,逐步化解乡村债务。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和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好隆阳区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和其他四县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县域内的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采取贴息、补助、税收等措施,发挥国家和财政农业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对中小型水利设施、农产品流通市场设施、县乡道路等建设实行“谁投资、谁受益”,明确产权,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继续推进县区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

继续深化供销社改革。健全和完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供销社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营销、农资供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做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已进入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要投入主要精力,按照3月21日国务院和省政府召开的春耕生产会议精神和部署要求,抓好农业生产,做到保先教育学习和抓好当前工作的有机结合。当前,一要抓好小春中后期管理。加强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启动病虫测报系统,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发布情报,指导好防治工作。加强小春肥水调控管理,合理调配小春生产用水。抓好各种防灾措施。二要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强火源管理,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按“强基础、绝火源、明责任、立措施”的要求,抓早、抓紧、抓实防火灭火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全市无大的森林火灾发生。三要抓好大春备耕生产。着力抓好良种推广工程、强化科技措施到位率,抓好样板建设与技术培训、玉米大小斑病防治等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及早分解落实大春粮食面积和产量指标,及早安排拨付春耕生产的各项专项资金,组织供应农户所需要的良种、化肥、农药、农膜和柴油等农资。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严格按照各种作物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程指导好农户生产。四要认真抓好烤烟和香料烟生产。组织烤烟种植收购合同的签订工作,合同签订要与大田面积、生产收购计划相结合;加强对育苗棚群的管理,培育足量的“无毒壮苗”;抓好大田生产各项栽培技术措施的落实,确保烟苗按节令移栽。努力提高烟叶生产水平和质量水平,圆满完成烤烟生产收购任务。香料烟要抓好田间管理和调制工作。抓好烟水配套工程,各项目县区、乡镇,既要加快工程进度,又要保证工程质量,确保3月底验收合格,如期投入使用,发挥效益。五要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落实春防各项措施,特别是要加强动物w病和禽流感的预防和堵截工作。

第二篇:xx市04-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分析

XX市2004-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

形势分析

2004年,是XX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力度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是“九五”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保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克服了严重的干旱、洪涝、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影响,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完成生产

总值亿元,增长;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农业增加值亿元,分别增长和;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完成营业总收入亿元、总产值亿元,分别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21元,增长,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2004年我市农业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一)落实支农政策,确保粮食增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粮食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12条措施。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禁将基本农田用于非农建设。补贴农民,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7883万元,抓好2个县的粮食直补和2个县的良种补贴,直接补贴到农户资金1286万元;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化肥最终零售价格,真正让利于农民。抓优质良种工程,推广水稻良种万亩,良种率达;推广杂交玉米良种万亩,良种率达;推广小麦良种万亩,良种率达;推广优质透心绿蚕豆万亩。抓传统栽培技术和新技术示范,推广水稻旱育秧技术万亩,普及率

达;完成玉米育苗移栽万亩,地膜覆盖栽培万亩;推广旱作立体栽培万亩,农作物专用肥万亩;完成生物多样性优化栽培22万亩,烟后晚秋玉米示范万亩。抓样板工程和科技培训和玉米大小斑病为主的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各项政策落实执行到位,切实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达万亩,增万亩,粮食产量达88万吨,增万吨,增长5。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调优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粮食加工转化,优质粮食面积比去年扩大万亩,粮食精深加工实现产值万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种粮比较效益明显提高。

(二)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省委“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通过编制《XX市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引导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启动了18类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着力建立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 的产业带。烟草、蔗糖、茶叶、蔬菜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新兴产业培植步伐加快。烤烟收购万担,烟农增收7600万元,税收增1671万元;香料烟收购万担,烟农收入2850万元;甘蔗总产可达225万吨,增25万吨;茶叶产量万吨,产值亿元,分别增长、;蔬菜32万亩,产量万吨,产值突破4亿元。咖啡豆产量6000吨,产值5400万元,种植亚麻万亩、蚕桑万亩、试种工业用无毒大麻1800亩,山葵、茉莉花和花卉、天然药物产业培植取得进展。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冬季农业开发项目万亩,实现产量万吨,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2元;新建优质农产品基地万亩;全市已有21家企业的33种产品通过国家和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万亩,3户企业分别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畜牧业和林业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

发展的决定》,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近2亿元,建设优质畜产品优势产区,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畜牧业呈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市完成肉类总产量16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亿元,分别增长10、16,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157元。林业围绕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以核桃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加大对木材加工、林纸和特色经济林产品加工三大林业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植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8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亿元,增长。

(三)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以畜产品、新兴生物资源开发和特色食品加工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市财政安排资金200万元扶持30户市级龙头企业,争取到省级资金275万元扶持10户省级龙头企业,新建了丝麻加工、食品加工及畜产品开发等一批项目。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85户。在云南省率先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办公

室,扶持农村新型合12全文查看

第三篇:XX市2004-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分析

2004年,是XX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力度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是“九五”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保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克服了严重的干旱、洪涝、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影响,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完成生产总值98.1亿元,增长9.4%;财政总收入9.65亿元,增长11.6%;实现农业总产值 54.5亿元、农业增加值35.08亿元,分别增长5.8%和5.1%;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完成营业总收入57.44亿元、总产值44.8亿元,分别增长 14.8%和1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21元,增长7.5%,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2004年我市农业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一)落实支农政策,确保粮食增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粮食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12条措施。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禁将基本农田用于非农建设。补贴农民,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7883万元,抓好2个县的粮食直补和2个县的良种补贴,直接补贴到农户资金 1286万元;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化肥最终零售价格,真正让利于农民。抓优质良种工程,推广水稻良种83.61万亩,良种率达91.4%;推广杂交玉米良种67.4万亩,良种率达80.2%;推广小麦良种27.6万亩,良种率达71.5%;推广优质透心绿蚕豆4.5万亩。抓传统栽培技术和新技术示范,推广水稻旱育秧技术73.9万亩,普及率达80.8%;完成玉米育苗移栽9.7万亩,地膜覆盖栽培9.4万亩;推广旱作立体栽培41.2万亩, 农作物专用肥62.3万亩;完成生物多样性优化栽培22万亩,烟后晚秋玉米示范1.93万亩。抓样板工程和科技培训和玉米大小斑病为主的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各项政策落实执行到位,切实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达322.5万亩,增2.3万亩,粮食产量达88万吨,增4.29万吨,增长5%。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调优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粮食加工转化,优质粮食面积比去年扩大14.2万亩,粮食精深加工实现产值3406.4万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种粮比较效益明显提高。

(二)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省委“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通过编制《XX市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引导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启动了18类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着力建立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带。烟草、蔗糖、茶叶、蔬菜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新兴产业培植步伐加快。烤烟收购64.62万担,烟农增收7600万元,税收增1671万元;香料烟收购7.1万担,烟农收入2850万元;甘蔗总产可达225万吨,增25万吨;茶叶产量1.25万吨,产值1.5亿元,分别增长9.6%、3.5%;蔬菜32万亩,产量36.5万吨,产值突破4亿元。咖啡豆产量6000吨,产值5400万元,种植亚麻1.83万亩、蚕桑3.53万亩、试种工业用无毒大麻1800亩,山葵、茉莉花和花卉、天然药物产业培植取得进展。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冬季农业开发项目65.15万亩,实现产量94.2万吨,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2元;新建优质农产品基地15.6万亩;全市已有21家企业的33种产品通过国家和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40.66万亩,3户企业分别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畜牧业和林业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近2亿元,建设优质畜产品优势产区,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畜牧业呈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市完成肉类总产量16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6.1亿元,分别增长10%、16%,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157元。林业围绕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以核桃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加大对木材加工、林纸和特色经济林产品加工三大林业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植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8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12.48亿元,增长13.1%。

(三)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以畜产品、新兴生物资源开发和特色食品加工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市财政安排资金200万元扶持30户市级龙头企业,争取到省级资金275万元扶持10户省级龙头企业,新建了丝麻加工、食品加工及畜产品开发等一批项目。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85户。在云南省率先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

理办公室,扶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四)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我市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努力增加支农投入。积极创新农村投融资机制,通过改革产权制度,采取补助、贴息等方式,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全市投入各类支农资金达8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增长7.7%;新增农业贷款余额1.47亿元,增长8.7%,确保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全市完工各类水利工程4502件,新增灌溉面积2.4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7平方公里,解决了8.78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1.6万口,累计建成沼气池4.1万口,每年可节约木材10.25万立方米;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试点初显成效,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力抓好抗灾救灾工作,投入救灾资金1981万元、恢复建设资金5250万元,切实保障了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加大扶贫攻坚,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全市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98亿元,抓落实安居温饱工程、易地开发、劳务输出、产业结构调整等扶贫开发重点工作措施。实施整村推进工程19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完成了8350人的国债易地开发续建项目和本1000人的转移安置任务,使5470户特困农户告别茅草房、杈杈房,住进了安居房,解决了3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劳务输出工作迈出新的步伐,市委、市政府成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8万人次,其中有序组织输出4100人,劳务收入2.02亿元,增长5.2%。改善办学条件,救助贫困学生,加强“两基”工作,农村教育事业有新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全面推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有15297户取得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光荣证》。推进小康文明新村建设,广泛开展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建成小康文明新村试点214个。

(六)深化农村改革,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完成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第一阶段任务,全市农民税费负担减轻4880万元,减负率达58.4%,人均减负22.9元,亩均减负24.4元,达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的。深化供销社、粮食流通体制、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和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完成村级换届选举,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使改革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把学习贯彻《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的着力点放到真抓实干上,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断改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抓生产的简单做法,走以规划、组织、服务引导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路子,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农村经济的水平明显提高。我市2004年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较好形势,是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从总体上看,2004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带有恢复性质:一是粮食虽然增产,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比较效益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去年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政策性因素和粮价回升,并非整体生产经营水平的根本提高,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则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粮价回升的增收效果。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农民收入虽然实现较快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扭转。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两者收入差距比例为1:5,呈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三是农业投入虽然增加,但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不健全。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四是农业科技虽然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并没有明显增强。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推广体系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五是农村改革虽然取得很大进展,但长期影响农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消除。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性环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保山这样的农业市来说,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市 “三农”工作依然面临严峻考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不利条件和实际困难都还比较多。面对诸多不利条件,我们必须把握“三农”工作的主动权,把问题看得深一些,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把对策想得周全一些,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坚持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坚持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更加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2005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机遇及需要抓实的工作:做好2005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对于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及市委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nbsp;一是巩固提升粮油产业。种植粮食面积325万亩,增长0.77%。其中,水稻90万亩、产量41.2万吨,小麦38万亩、产量8万吨,玉米80万亩、产量28.7万吨。油料面积28万亩、产量3.2万吨,增长3.7%和6.4%。要抓好51万亩优质水稻、20万亩优质油菜、5万亩透心绿蚕豆、“保玉七号”繁育、杂交玉米制种等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粮油单产。二是做强做大烟草产业。完成烤烟指令性计划和出口备货收购任务74万担,产值46000万元;种植香料烟5万亩,收购产量10万担,种植生切烟1万亩、马里兰烟5000亩。实现烟农增收9000万元、税收增加2700万元的目标。三是着力拓展畜牧、林果、丝麻三大产业。畜牧产业,要抓紧落实优势畜产品规划,靠科技、建基地、扶大户、搞示范、调结构,加强动物疫病防治,有条件的地方要通过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发展养殖小区,推进畜牧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林果产业,完成以9万亩泡核桃为重点的经济林果项目建设,发展林下经济作物,巩固发展木材加工、林纸和经济林产品加工三大产业,经济林果产值增长5%以上;丝麻,新植桑园2万亩,面积达5.6万亩,种植亚麻2万亩,发展工业大麻4000亩。四是稳步发展蔗糖、茶叶、蔬菜、咖啡、山葵等特色优势产业。甘蔗种植面积53万亩,新建2万亩吨糖田,产量230万吨,农业产值3.5亿元,产糖30万吨;茶叶面积35.6万亩、产量1.3万吨,分别增长1.4%、4%,新植名优茶1900亩;蔬菜面积32万亩,产量40万吨、增长9.4%,发展无公害蔬菜20万亩,优质辣椒2万亩;咖啡面积稳定8万亩,力争实现产量1万吨,农业产值6600万元以上;山葵新植3000亩,发展到1万亩;积极发展石斛等中药材及花卉。市、县区要继续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积极筛选、申报省级扶持项目,加大扶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力度,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的机制,促进龙头企业更多地接纳农民就业、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要引导和支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切实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争取外来资金和技术,兴办一批起点高、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从事生物资源产品开发加工的“三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

(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抓好科技进村入户帮扶致富工作。全市计划在三年内组织千名农科人员进百村(企)入万户,培育600个科技示范村,5万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30万户农户,150万人增收致富奔小康行动已经启动。今年的目标是:从农业、林业、水利、畜牧部门中抽调农业科技人员1135人,投入资金1亿元,到300个村(企)进行帮扶,带动3万户农户15万人增收致富。要通过组织实施农林水畜扶贫等项目,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状况,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这项行动,是一项综合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实施,突出重点,分步推进,机制创新,效益挂钩,严格奖惩的原则;要坚持整合资源,整合资金,项目支撑的原则;要坚持与“三农”工作重点紧密结合;要坚持把选拔优秀农科人员到第一线与干部培养任用相结合;要坚持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及推进“云岭先锋”工程相结合。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要结合这一行动的开展,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与配套技术开发,使良种推广面达85%以上。要在玉米大小叶斑病为主的作物病虫害防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上有突破。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特色农业技术研究和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和有关基本农田占用“五不准”制度,着力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能力,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万亩,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抓好3922件各类水利工程,新增灌溉面积2.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9.56平方公里,解决6.33万人的饮水困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各县区、乡镇要制定本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组织和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兴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并加强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在继续加快施甸县三块石水库、隆阳区明子山水库除险加固和施甸鱼洞水库、昌宁大城水库等续建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深入做好龙陵808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的准备工作,隆阳红岩水库、腾冲甘露寺水库、龙陵三岔河水库、芒宽中型灌区、腾冲牧区水利建设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要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加强11座小

(一)型水库除险加固的前期准备。实施好对农民购买节水设备进行补助的试点。着力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抓好营林造林和林业管护工作,完成人工造林任务,继续争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快退耕还林核权发证工作进度,做好森林生态效益

第四篇: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副省长:

非常感谢您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市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呈北山、中川、南滩地貌,其中山丘面积占21.5%,平原面积占65.5%,滩区面积占12.9%。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新区,人口352万,其中农村人口174万,城镇化率51%;耕地面积289万亩,人均0.82亩。境内地表水有黄河、沁河、蟒河、丹河等20多条河流,有中小型水库26座。******是全国着名的粮食高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等,其中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达60万亩,“四大怀药”种植面积达23.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9.6万亩。2012年,粮食生产再夺丰收,总产达到204.8万吨,增产4.3万吨,连续九年增长,其中:夏粮亩产达到511.1公斤,居全省第一;玉米高产创造两项全国新纪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76.3亿元,增长11.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3.5个、1.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1亿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6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3元,增长13.6%。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坚持走“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强力实施“六大工程”,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力实施高标准良田工程

针对人多地少、资源趋紧的特点,我市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为抓手,完善五大体系,集中打造一批高标准粮田,着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以县(市)区为单元,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到2020年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201万亩。二是完善投入体系。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涉农资金。2012年建成高标准粮田55万亩,今年将再建设高标准粮田40万亩。三是完善服务体系。目前已发展粮食生产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530家,主要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四是完善科技体系。抽调600余名农业技术专家,组建市、县、乡三级技术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开展科技增粮活动;建立了农业科技流动大学,把科技培训班开到田间地头。建设了3个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和农作物、经济林、“四大怀药”等工程技术中心,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数量居全省第3位,河南平安种业、怀川种业建立了民营种业院士工作站。五是完善奖惩体系。将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罚。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高标准粮田建设。

二、强力实施产业集群工程

依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市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重点发展面品、怀药、乳品、果蔬、调味品等九大农业产业化集群,以集群成规模,以集群促转型,以集群做示范。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4个、50亿元以上的集群3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1个。一是建好基地。围绕小麦种子、四大怀药、蔬菜、食用菌、林果、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实现就近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食品安全。二是做强龙头。强力推进了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乳品产业化集群、淼雨饮品股份有限公司饮品产业化集群、河南百疗科技公司怀药产业化集群和天香面业公司面品产业化集群、立达公司调味品产业化集群等5个集群试点工作,扶持发展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支撑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0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13家。其中,淼雨果醋、伊赛牛肉等企业先后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三是打造品牌。积极组织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省名牌产品,提升名优农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全市已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个,河南省名牌和河南着名商标63个。四是推进组织化。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20家,总数达3208家,覆盖率达45.6%,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第一;新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8.5万亩,总面积达62万亩。2012年,全市9大类农业产业化集群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6.3亿元,同比增长15.8%;实现利润46.2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税收16.9亿元,同比增长16.1%。

三、强力实施现代园区工程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我市高标准规划了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目前我省惟一一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规划区总面积11.07万亩。2011年6月8日,国家农业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发文批准成立以来,在省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科技引领、市场化运作、品牌化经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了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强力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各项工作。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高标准编制了总体规划,与中国农科院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已谋划项目21个,总投资30亿元。目前正与深圳麦肯特公司、台湾国际投资集团等洽谈,计划在园区投资15亿元,建设观光生态旅游产业园。通过努力,把台湾农民创业园打造成为******与台湾的合作交流基地、生态农业建设基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观光基地,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强力实施******水网工程

本着“大兴水利、兴大水利”的原则,着力打造“外部大联通、内部大循环”的水网格局。抓城市水系,规划了总投资64亿元的引黄入焦和城市水系项目,建设灵泉湖、东湖两个平原水库,目前灵泉湖蓄水形成600亩水面,今年6月底前引黄入焦工程通水,同时启动沁河、大沙河治理工程,努力形成“四廊六脉连山水、三环碧水映新城、东西湿地保生境、六湖两库塑美景”的城市水系布局。抓民生水利,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2011年开始,3年内平原地区全部用上自来水,3年内解决山区丘陵区吃水问题。2011-2012年解决了山丘区3.24万人吃水问题、平原地区27.3万人自来水村村通,今年将再解决1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水,吃上安全水。抓农田水利,依托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重点实施了修武县、博爱县、孟州市小农水专项县项目,沁阳市、孟州市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田间工程项目,进一步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抓水源建设,推进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灌区、引黄沁北灌区、武嘉扩灌等引黄补源工程建设,扩大供水量,做好群英二库、九渡、白龙潭水库等备用水源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五、强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着力构建“一区、两带、三网、多点”林业生态网络。“一区”突出抓好南太行山区绿化工程,“两带”着力加快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景观带建设,“三网”重点实施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等绿化工程,“多点”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县城、村镇、景区等区域的生态建设,建设一批经济型、景观型、园林型绿化村镇,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2012年完成造林14.5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7%,10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初步实现了林业生态市建设目标。从今年起,在南太行浅山区建设东西长18公里的林业生态景观带,全力打造“景观、生态、休闲、产业”四位一体的林业生态示范区;高标准建设道路绿化工程,加快推进城郊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完成森林资源培育16万亩,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六、强力抓好南水北调工程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区的城市,工程在我市境内全长76.41公里,共涉及8个县区、16个乡镇(办事处)、98个行政村(社区)。完成了工程总干渠征迁工作和安置房建设,共移交用地3.43万亩,拆除房屋161.8万平方米,安置征迁群众2.64万人,建设14个城市安置小区、10个农村居民点。征迁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征迁、规范运作、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未出现一起强行拆迁,未出现一起行政诉讼,未出现一起越级上访,未出现一起拆迁安全事故,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给予肯定。2010年1月,我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征迁工作先进省辖市”。2010年6月,******市政府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命名为“全国南水北调工程征迁工作先进集体”,成为全国唯一受表彰的地级市政府。当前,我市正在加快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及五个配套水厂建设,年底前建成45公里输水线路,确保与总干渠主体工程同步竣工、同步通水、同步达效。

虽然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2013年,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引领,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农业机械化为保障,以组织化规模化为基础,全面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概况

******市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其中:山丘面积占21.5%,平原面积占65.5%,滩区面积占12.9%;耕地面积289万亩,人均0.82亩。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660毫米,年平均气温15.4℃。全市总人口366万,其中农村人口174万,占总人口的48%。境内地表水有黄河、沁河、蟒河、丹河等20多条河流,有中小型水库26座。******是全国着名的粮食高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等,其中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达60万亩,“四大怀药”种植面积达23.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69.6万亩。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204.8万吨,比上年增长2.1%,实现了“九连增”,其中:夏粮亩产达到511.1公斤,居全省第一;玉米高产创造两项全国新纪录。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3元,增长13.6%,比全省平均7525元高出2588元,居全省第三位。

二、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力实施“七大工程”,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力实施高标准良田工程。针对人多地少、资源趋紧的特点,我市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为抓手,完善五大体系,集中打造一批高标准粮田,着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以县(市)区为单元,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到2020年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179.4万亩。二是完善投入体系。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涉农资金。2012年建成高标准粮田42万亩,今年将再建设高标准粮田40万亩。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全市农机总量达64万台(套),亩均动力达1.43千瓦,居全省第一;玉米机收率达到91.5%,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6%,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是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机化示范区,目前已发展农机服务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530家。四是完善科技体系。抽调600余名农业技术专家,组建市、县、乡三级技术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开展科技增粮活动;建立了农业科技流动大学,把科技培训班开到田间地头。建设了3个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和农作物、经济林、“四大怀药”等工程技术中心,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数量居全省第3位,******平安种业、怀川种业建立了民营种业院士工作站。五是完善奖惩体系。将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罚。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高标准粮田建设。

(二)强力实施产业集群工程。依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发展面品、怀药、乳品、肉品、玉米、果蔬、调味品、饮品、林产品九大类、1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以集群成规模,以集群促转型,以集群做示范。一是建好基地。围绕小麦种子、四大怀药、蔬菜、食用菌、林果、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实现就近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食品安全。二是做强龙头。强力推进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乳品产业化集群、淼雨饮品股份有限公司饮品产业化集群、******百疗科技公司怀药产业化集群、天香面业公司面品产业化集群、立达公司调味品产业化集群5个集群试点工作,扶持发展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支撑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0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13家。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和全国优质果蔬加工示范基地。三是打造品牌。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荣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名牌和******着名商标74个。2012年,全市9大类农业产业化集群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6.3亿元,增长15.8%;实现利润46.2亿元,增长17.3%;实现税收16.9亿元,增长16.1%。到2015年,将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4个、50亿元以上集群3个、100亿元以上集群1个。

(三)强力实施现代园区工程。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我市高标准规划了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创园自2011年6月8日由国家农业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发文批准成立以来,组建了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高标准编制了总体规划,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先后4次赴台招商,邀请台商400余人次到台创园实地考察,成功引进了台湾方圆围棋、台湾神农科技协会等一批台资和台商项目。在今年4月12日举行的2013豫台农业项目合作恳谈会上,又成功签约了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中心、台湾养生食品园、台湾精致农业示范园区、云台山万亩高效农林等4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同时,温县农业示范园区已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市农林科学院、博爱农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完成高标准的规划设计,沁阳、孟州、博爱、武陟4个园区正积极推进。

(四)强力实施水利工程。本着“大兴水利、兴大水利”的原则,着力打造水利建设新格局。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4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抓民生水利,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2011年开始,3年内平原地区全部用上自来水,3年内解决山区丘陵区吃水问题。2011-2012年解决了山丘区3.24万人吃水问题、平原地区27.3万人自来水村村通,今年将再解决1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水,吃上安全水。抓农田水利,依托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重点实施了修武县、博爱县、孟州市小农水专项县项目和沁阳市、孟州市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田间工程项目,进一步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抓引黄入焦。2013年计划完成投资22.8亿元,全面完成引黄入焦总干渠工程;积极推进引黄灌区项目前期工作,规划灌溉面积50万亩以上。抓水源建设,推进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灌区、引黄沁北灌区、武嘉扩灌等引黄补源工程建设,扩大供水量,做好群英二库、九渡、白龙潭水库等备用水源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努力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五)强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着力构建“一区、两带、三网、多点”林业生态网络。“一区”突出抓好南太行山区绿化工程,“两带”着力加快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景观带建设,“三网”重点实施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等绿化工程,“多点”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县城、村镇、景区等区域的生态建设,建设一批经济型、景观型、园林型绿化村镇,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2012年完成造林14.5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7%,10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初步实现了林业生态市建设目标。从今年起,在南太行浅山区建设东西长18公里的林业生态景观带,全力打造“景观、生态、休闲、产业”四位一体的林业生态示范区;高标准建设道路绿化工程,加快推进城郊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完成森林资源培育16万亩,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六)强力推进组织化提升工程。以建设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试点市为契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扩张数量。下大力气促进合作社数量扩张,通过能人牵头办、企业带动办、部门主导办、政策引导办等方式,发展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规范运作。坚持依法办社、依章办事,通过开展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三化”建设,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价格保护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三是提升档次。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提升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实力,创造规模效益。重点培育50家明星合作社、100家龙头合作社和200家示范合作社。四是联合发展。把同行业、同区域和跨行业、跨区域的合作社联合起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全市共注册成立了9家联合社,以******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成为******省注册的第一家联合社。2012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20家,总数达3208家,覆盖率达45.6%,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第一。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目前已注册成立15个家庭农场。新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8.5万亩,总面积达62万亩。

(七)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科学规划。依托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向城市集中、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向有条件的中心镇(村)集中的原则,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高标准规划布局。二是制订政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城乡规划、国土资源、财政等部门拟定了《关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试点社区详规编制工作的意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管理暂行办法》、《人地挂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三是加大投入。2012年共争取省级财政资金4300万元,落实市级财政预算资金1000万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2.6亿元,市场运作筹资22.3亿元,引导群众自筹资金16.2亿元,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四是分类推进。根据我市县小地少、县与县距离近、城镇密集紧凑的特点,探索出政府主导型、市场运作型、自主建设型、村企联建型、产城带动型等多种建设模式。2012年,全市已规划新型农村社区118个,计划总投资604亿元。目前,已开工社区68个,投入资金41.9亿元,建成住宅楼530栋、住房20453套,入住人口4.33万人,腾出土地4748亩。2013年,将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力争20个社区达到入住条件,落户农民4万人,每个县(市)区建成3-5个大型的示范社区,打造一批亮点新型农村社区。

虽然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应对自然灾害压力大,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一线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等等。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抓住******省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机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机械化程度,加快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下载XX市2004-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市2004-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农村工作汇总

    泸县抗旱减灾、农业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工作 汇报材料 中共泸县县委 泸县人民政府 一、资料目录 1.泸县抗旱减灾工作情况汇报 2.泸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情况汇报 3.泸县新农村......

    农业农村工作

    农业农村工作: 2010年工作情况: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举全力打好抗大旱、保民生、抓生产、促发展攻坚战,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来之不易的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增%,农民人......

    全市农业形势分析讲话稿(精选合集)

    全市农业形势分析讲话稿(通用)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业形势分析会,主要是回顾总结上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着重研究和部署下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 刚才,......

    全市农业形势分析讲话稿(推荐)

    全市农业形势分析讲话稿全市农业形势分析讲话稿(通用)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业形势分析会,主要是回顾总结上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着重研究和部署下半年全市农......

    市投资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县各部门继续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开展“项目年”活动,积极谋划投资项目,并取得明显成效,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投资结......

    市投资形势分析

    投资运行的突出特点(一)三次产业全面增长,一产投资增速加快(三)项目个数增加,项目规模扩大(四)内资企业投资仍居主导,私营企业投资快速增长(五)资金到位情况良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较强后......

    农业农村工作工作总结

    农业农村工作工作总结范文 这篇关于《农业农村工作工作总结范文》的文章,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经过了风调雨顺的一年后,我们县的农业经过了一年的丰收,可......

    农业农村工作汇报提纲

    中共海林市委员会海林市人民政府2004年6月30日首先,我代表海林市五家班子,欢迎栗书记一行到海林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把海林的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做以汇报。海林市素有林海雪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