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兴宁市城乡教育事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18:1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兴宁市城乡教育事业发展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兴宁市城乡教育事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兴宁市城乡教育事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关注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

——对兴宁市城乡教育事业发展的调查

摘要:兴宁市地处粤东山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有较丰厚文化的地方,被誉为“文化之乡”。但该市城乡基础教育有着明显的差距,本文将对其原因作出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乡差距,基础教育,兴宁市

一、文化之乡、粤东宝地

兴宁市地处粤东山区,有着一千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发达,工商业较为兴旺,有多条国省道和高速过境,是闽粤赣三省商品集散地。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特产众多。兴宁市辖区面积2105平方公里,总人口115万,在八十多年的时间内出过四十五位大学校长和五位院士,有着“大学校长摇篮”之称。但当地经济水平发展在广东相对落后: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718元,比增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5元,比增3.2%。这些数据在我国城市中居于中下水平,与繁荣的教育显得相当不对称。

二、兴宁市教育体系

兴宁市在校中小学有在校学生逾16万人,教职工1.15万人。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兴宁市共有450所学校,其中普通教育439所,职业技术学校9所,成人教育2所。数量庞大的完整教学体系,为兴宁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1)、等级学校

兴宁市拥有的等级学校不多:梅州市一级学校以上级别的高级中学有:兴宁市第一中学(省一级、市重点),田家炳中学(省一级、市重点),沐彬中学(省一级),宁中中学(省一级),兴民中学(市一级),水口中学(市一级),其中兴宁一中和田家炳中学是市民公认的重点中学;重点初级中学有:实验学校,沐彬中学,兴民中学;重点小学有:实验学校,一小,二小。

(2)、重点学校

兴宁一中是梅州市重点高级中学,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是拥有兴宁最优秀教师、最优越教学设施和最优秀学生的学校。学校创办于1906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优秀成绩的高级中学。先后出过“一桌两院士” 王佛松和汪懋华,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广东省长黄华华等一大批知名校友。第1页,共4页

(3)、分布格局

大部分等级和重点学校都聚集在兴宁市区,而且仅有的3所公办等级职业技术学校也坐落在市郊区。单从这方面来看,兴宁市的学习布局是不太合理的。

三、教育存在城乡差距的影响

兴宁市的城乡教育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教师待遇差距明显;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1)、教育资源

兴宁市区的学习都有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室,而且大部分学校都有专门的实验室。而在兴宁农村地区来说,教师上课的设备可能就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像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在农村是见不到的。而初高中的理化生的实验课也因为没有实验设备而没有动手操作的。所以说目前的教学设施是远不能够满足农村学生日常学习的要求的。

(2)、教师待遇差距

在向你,城乡教师在各方面的差距都是非常明显的,城区教师各种福利都比农村教室好;而且基于城区学生数量多,诸多学科教师都在课外给学生提供有偿性的补课。

(3)、受教育机会不均

受教育机会的不均是城乡学生之间的最根本的差距,也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公平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招生方面不公平:兴民中学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在市民心中是在市区四所高级中学中是最差的,但即使它在城里最差,农村的高级中学也无法与它相提并论。兴民中学是兴宁唯一一间有着两个招生标准的学校。城乡各一个招生分数,而且通常农村招生分数要比城里高上百分。

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还表现性别方面上,重男轻女,这在兴宁这种山区县市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外出务工的女性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的,而且有一部分还是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家里不供或者是为家里的男生继续深造而外出务工的。

除了上两条表现外,择校也是在现行招生制度下的一种极其不合理的产物。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区制止这种现象。但时至今日,择校生现象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更加白热化。就以2009年兴宁一中招生情况来看,计划招收1650人,其中择校生412人,占到25%,但实际招生总人数远远

不止于此,为1930人,其中择校生680,占35%。09年兴宁一中择校费最低价位15000元,低于一定分数的另算。保守估计,09年择校生为兴宁一中带来了1020万元的收益。15000元,在城市居民中也许就是几个月的工资,而对于兴宁年纯收入才刚过5000元的大部分农民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也就此可以说择校生是专门为城市居民和一部分较富裕的农村居民开设的。

四、城乡教育差距产生的原因

以上所描述的各种情况在全国大多数县域都是存在的。其产生的原因有:

(1)、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

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后的县里边,差异更加明显。县域主要往县城发展,城市则主要集中在市区。由于兴宁本身就地处山区,因为交通不畅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远远慢于城市的发展。

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不足

虽然兴宁市政府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4.7%,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投入到城市,这种作法使得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在国家免农业税之后,乡镇的财政收入更加困难,却还要承担本地镇办中小学的的筹资任务。近几年,由于要支持全市校园网建设、兴宁一中申办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和学校设施达标化等教育项目的建设资金,市府公布的数据表明,教育负债已经达到2.5亿元之巨。这个金额相当于兴宁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市府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拨给重点学校。还有就是现在社会上精英教育的导向作用:县有重点学校,重点学校里有重点班,这些都是在社会各级选择精英教育路线的结果。使得不仅城乡教育差距拉大,而且城里又分各类学校。

五、对以上产生问题做出的建议

城乡教育出现的差距,主要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模式所产生的经济差距决定的。但是在县域这个地方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平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即当地政府应该树立全局观,在继续巩固教育大发展的同时,努力缩小过去形成的城乡教育间的差距;如果不能做到的话也不能继续人为扩大教育差距。再有就是要提高目前教师的待遇,目前整个梅州的教师分为几个级别:市直属的、县城镇的、农村的和代课的,这其中最好的是市直属的,月平均工资有三千多块,而最差的是代课的农村教室,月平均工资仅四百多元;而在福利方面各级别的差异更加大,这也是为什么要平衡教师待遇的原因。再有的方面就是要完善人才回流机制:目前兴宁市每年输送大中专生四千多人,而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兴宁籍的专家、教授有三千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有六十多名,院士五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两百多人。虽然兴宁市出了这么一大批人才,但他们就像过去的华人华侨一样,只在物质上贡献,极少有人回报乡邻的,这些也是和兴宁市的落后分不开的。在其他城市,政府纷纷为专家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使他们为本地服务,像深圳提供户口、住房和各种福利待遇,也使得深圳的发展有着可持续的潜力。

从这几方面的情况来看,兴宁的基础教育仅仅是起到了为其他城市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初级的技术工人的作用。所以兴宁必须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回流机制,这并不是倒行逆施的地方保护主义,而且努力发展本城和平衡城市间日益拉大的差距做出的有益的贡献。单从这里可以说,人才回流必然会加快兴宁市各方面的快速发展,而这也就会对兴宁市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好的作用。

六、结论

兴宁市近几年的教育成绩虽然颇多出彩之处,而且基础教育搞得完整而且扎实。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中也暴露出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为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分布不均;教师待遇、地位、分布差距明显;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等。导致这些差距主要是受到城乡二元模式下的城乡经济差异、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和目前社会上精英教育的不良导向作用的影响。这些情况可以通过减轻农民教育负担、提高教师待遇和完善人才回流机制等措施,才能有利于缩小兴宁市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

参考文献:

陈略宇:兴宁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兴宁市教育信息网:兴宁教育概况

第二篇:发展教育事业

发展教育事业 振兴乡域经济

—谷金楼迎接市政府评估督导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2007年5月22日)

各位领导﹑专家:

你们好!首先我代表乡党委﹑政府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们莅临我乡检查指导教育工作!谷金楼乡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处,辖25个行政村,人口3.66万,耕地4.1万亩。目前,全乡教育系统现有教职工264人,各级各类学校19所(其中:小学6所,教学点12所,初中1所);在校学生2351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551人,初中在校生800人)。

近年来,我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持续协调发展,围绕新课改,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狠抓了“四项制度”的落实,对校长担课、听评课、研究教学、参与教研情况进行了不定期督查,突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并积极开展了“阳光课堂活动月”,“质量效益年”活动,教育教学质量连创新高。撰写论文获国家级奖11篇,省级23篇,省级课题2项,在全国初中数理化竞赛中,共有6人获国家级奖,11人获省级奖;在全国小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有2名学生获国家级奖,5名学生获省级奖;多次被评为全县教育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共获国家、省、市、荣誉称号5项。

一、指标完成情况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

1、义务教育。2004-2006连续三年,6-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13-15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为129.41%、160.01%、137.7%,6-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90.5%、92.9%、95.5%;近三年,小学辍学率分别为2.29%、1.34%、0.46%。

2、成人教育。2004-2006年青壮非文盲率达100%,脱盲巩固率达100%。近三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分别为900人次、1100人次、123人次,分别占青壮年劳动力总人数的3.2%、5.16%、2.22%。

3、民办教育。我乡共有一所小学民办学校,在校生500余人。

(二)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方面。

1、财政对教育拨款情况。2004-2006年,全乡经常性收入分别为214万元、119万元、1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44.4%、38.6%;财政对教育拨款分别为323万元、327万元、45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3%、39.6%。年生均教育事业费,2004年至2006年,初中分别为609.1元、1046.3元、1286元,小学分别为1057.3元、1644.6元、1901.7元。年生均国拨公用经费,2004至2006年,初中分别为17元、28.6元、36.9元,小学分别为17.7元、25.8元、52.1元。年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国拨公用经费,均达到省定标准,并逐年增长。

2、教师工资发放情况。2002年,农村教师工资统一上划县财政发放,全县教师工资发放标准城乡统一,无拖欠教师工资现象。

3、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帮扶专项资金发放情况。根据国家“两免一补”政策,2004年共发放救助金4.38万元,救助贫困生1189人;2005年共发放29.5万元,救助贫困生2248人;2006年共发放19.1万元,救助贫困生1461人;2007年全

乡农村中小学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生的救助工作正在进行。

(三)办学条件方面:

1、教学建筑建设方面。小学、初中、生均建筑面积分别为7.9平方米、6.59

平米。初中配有标准卫生保健室,食堂改造也都达到上级规定的标准。

2、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配置方面。全乡中小学在教学仪器、图书、体育、音乐、美术、电教、劳技等器材配备和实验室建设反方面,基本达到了省定标准。

3、危房改造情况。2004-2006年,全乡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50余万元,改造建设中小学校舍3千余平方米。

(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全乡小学专任教师164人,学历达标率100%;初中专任教师79人,学历

达标率100%,同时,所有中小学教师全部持有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合格率

100%。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按照《南乐县教育事业2003-2007年发展规

划》,明确了我乡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目标和举措;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

教育工作的副乡长为副组长,乡财政、文化、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为成员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向政府与有关部门一把手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把

目标管理的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评先、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加大投入,多办实事。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增加教育投入,发展教育作

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成立了教育经费保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投入全额纳入了财政预算,确保实现“三个增长”。

(三)深化改革,统筹发展。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认真执行《民办教育

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措施。二是深化教学改革。

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

方案》,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教育之中,使学生在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及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三是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调整中小学生布局。小学由原来的25所调整为18所,形成了布局合理,规模适

当的均衡发展布局。

2、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在师资分配上,也向农村薄弱学校

倾斜。

3、深化教育结构改革。坚持“三教统筹,协调发展”。

(四)加强安全管理,保障安全措施。几年来,全乡中小学校没有发生一起

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五)依法治教,加强督导。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公示制度,在干部推荐、职

称评聘、招生、收费等工作中,坚持条件、程序、结果三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

督。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杜绝了学校财务违纪现象的发生。为了坚决遏

制中小学乱收费,乡中心校签定责任书,严格执行“三严格、三统一、六不准”的收费管理制度,确保“一费制”收费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同时,加大学校收

费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

在上级政府正确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乡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

展,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愿望还有一定差距,概括起来主要是:

1、尽

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

求;

2、部分学校教学设施相对比较落后;

3、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和深化教改等方面还需要一步加大力度。

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乡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举全乡之力,聚全乡之财,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多方筹措教育经费,整体改善办学条件。

(二)严格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杜绝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培训机制和学校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者队伍,提高中小学办学水平。

(四)强化教育督导,促进我乡教育快速协调发展。

谢谢大家!

第三篇:子洲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子洲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李文宁 王亚峰

党和政府始终把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有助于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家庭幸福和睦,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一、学前教育基本情况(一)园校设臵和分布。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前教育园校8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2所,附设学前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附设学前班的小学77所。城区现有幼儿园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2所,城区附设学前班的小学4所,乡镇有幼儿园1所,附设学前班的学校16所,附设学前班的农村小学65所。

(二)适龄人口分布及入园情况。

全县3-6周岁人口总计12280名,其中劳动力转移外出学前儿童5526名,境内居住和留守儿童6754名。在年龄分布上,3周岁儿童1672名,未入园;4周岁儿童1683名,已入园403名,入园率24%;5周岁儿童1694名,已入园641名,入园率38%;6周岁学前儿童1705名,已入园1466名,入园率86%。全县在园(班)儿童2510名,设88个保教班,在园教师79名。其中城区在园儿童1330名,开设27个保育班,班均学前生49名。乡镇和农村在园(校)学前儿童1180名,开设61个教学班,班均儿童20名。

(三)幼教条件。

全县学前教育办园(班)条件十分简陋。县幼儿园和县城内2所民办幼儿园设有学前生休息室和学前生餐饮室,其它幼儿园(班)均没有学前生休息和餐饮设施。部分幼儿园(校)有零星的幼儿活动器械,多数附设学前班的学校没有幼儿活动器械。全县幼儿园(班)均没有学前教育功能部室及其保教器材。

(四)师资水平。

全县公办幼儿园园长2名,均为幼师学历,学历达标率100%,均参加岗位培训,岗位合格率100%;民办幼儿园负责人2 名,学历和岗位均不达标。在编专任和聘任教师73名,公办幼儿园(班)在编教师63名,取得幼师学历或相当于幼师学历19名,学历达标率30%;在年龄结构上,51岁以上教师8名,占教师总数的13%;41-50岁的教师35名,占教师总数的56%;31-40岁的教师10名,占教师总数的24%;30岁以下的教师5名,占教师总数的8%。民办幼儿园聘任专任教师10名,其中幼师学历1名,大学专科学历1名,高中学历8名,年龄全部在30岁以下。

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一个贫困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两基”达标以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教育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由于种种原因,学前教育相比其它各类教育发展缓慢。

(一)管理体制滞后,办园水平不高。

3-6周岁时是孩子智力开发性格形成的黄金时段,因此,学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目前,全县学前教育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县教育局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对学前教育进行统一管理。县办1所幼儿园,园长和保教人员由县教育局任用和调配使用,但没有专职保育人员和医务人员。民办幼儿园2所,已通过县教育局审批并注册。乡镇1所幼儿园由乡镇中心学校管理。其它九年制学校和小学附设学前班由学校管理。全县幼儿园(校)还没有省市级示范幼儿园。

(二)经费投入不足,硬件建设落后。

全县有1所县办幼儿园,县财政由于经费困难对学前教育还没有经费预算。学前教育按县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收费,能够维持正常的收支运转,但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大部分幼儿园不仅校舍不符合规范要求(即幼儿学习、生活分离),而且其中多数幼儿园连最基本的幼儿游乐设施都没有,更谈不上活动场所了。阳光幼儿园距离天然气井十多米,且园舍是临时工棚改造;双语幼儿园是租来的民房,设备很简陋。县职工幼儿园校舍少,且有700多名幼儿,最大班额70人,超过国家标准一倍,还有上百名适龄儿童无法入园。

(三)师资力量薄弱,“小学化”现象严重。目前,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幼师院校毕业生所占比例太小,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不少学校学前班基本是每个班只配一名教师,没有分设教养员和保育员,幼儿的保育功能被严重弱化。一些幼儿园和个别附设学前班,为了迎合家长心理,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的教学也参照小学的做法,注重读、写、拼的学习,个别学前班给幼儿考试排名次,“小学化”现象十分突出,缺乏科学的施教方法,致使幼儿智力得不到良好开发。

(四)办园规模不达标,安全隐患重重。

我县除了一所县职工幼儿园和马蹄沟中心幼儿园外,主要靠社会力量承办,个别下岗职工,社会无业人员为了生计,他们利用私房或租房开办个体幼儿园,因资金不足,办园规模达不到标准,致使安全隐患较多。一是由于幼儿活动室空间小,幼儿多,聚集密度大,如遇特殊情况紧急疏散时易引发安全事故。二是接送幼儿随意性大,无安全制度,在接送幼儿方面没有专门的接送登记册,有的不按时接送,有的随意委托他人接送,有的甚至不接送,路途安全保障差。三是没有专业安全保卫人员,如遇社会闲杂人员强行进入园区,园校方缺乏有效保卫力量予以制止。四是饮食卫生条件差,有些幼儿园根本就没有卫生许可证,没有专门的碗筷消毒柜,碗筷混用,消毒不严,厨师无健康证,防鼠、防蝇等措施不到位,严重影响幼儿健康发育。

(五)城区县办幼儿园发展滞后。

始建于1978年的唯一一所公办的县职工幼儿园,基础设施差,没有洗手设施;锅炉及供暖管道陈旧,需更换维修;门窗破旧,不能正常开启通风;园区狭小,无法满足幼儿活动要求;班额过大,存在不安全隐患。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县职工幼儿园园前的土地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现在的县职工幼儿园校舍少,学生多,本来许多孩子入园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再加上每天都有大小车辆在园区外的空地上随意出入和停放,上学和放学时,车辆就更多了,安全问题就更难保障了。另外,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对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也制约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建议和意见

(一)加大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并新建县第二幼儿园。

一是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财政,调整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学前教育的建设与维护、教育活动开支等幼教事业。幼儿园和附设学前班的学校要逐年有计划地从收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二是要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新建县第二幼儿园。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将其纳入基础教育总体规划,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及规模。为学前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在居民聚集的地方或者可利用的闲臵教育资源,新建县第二幼儿园,以缓解当前幼儿入园难的问题。

三是重点解决县职工幼儿园园区狭小的问题。明确县幼儿园园外土地使用权属,筹集资金,改扩建县幼儿园。在县职工幼儿园原有的基础之上,将闲臵在园区外的土地供幼儿园使用,以缓解城区幼儿入园难的问题。

(二)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形成校方、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安全管理的有效预防机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幼儿园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力度,确保儿童安全。一是在园校门卫的管理上,要配备园校保安人员;上学和放学时,园校方积极与公安部门联系,由公安人员配合园校,保障学生的出入和过马路安全。二是幼儿园进一步完善卫生设施,做好碗筷消毒,防鼠、防蝇、防病等卫生保健工作,要使用符合餐饮业标准要求的灶具、餐具,禁止有毒有害塑料制品进厨房。三是要建立应急预案,各幼儿园要在不断加强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防火、防震等方面的演练,以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

(三)整顿办园秩序,健全责任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幼儿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管理,严格收费标准,不断规范办园行为。加大对民办个体幼儿园办园整治力度,对那些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大,又无证经营的个体幼儿园要坚决予以取缔。同时,要严格办园审批准入制度,不合格者一律不予注册登记。进一步建立健全幼儿安全责任制度,切实把幼儿安全责任落到实处,严防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素质。

建议县教育局对幼儿师资方面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分批轮岗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发展幼儿教育事业要从培养和提高师资入手,抓紧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吸纳从幼师毕业的有专业知识和良好师德素质的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克服幼儿教师老龄化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中,要定期对园长(校长)、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可利用寒暑假);各幼儿园(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园长的管理水平和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等技能,从而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五)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

幼儿教育实质上是启蒙教育,影响儿童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家庭、校园、社会的共同的责任。一是要努力培育健康文明的家风、校(园)风和社会风气,教师、家长及社会成年人要加强学习,提高修养,以身作则,讲文明语言,做有益之事,为幼儿做表率,树榜样。二是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主题实践活动,以此为载体,让幼儿逐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学科学的良好思想品德和生活行为习惯。三是要注重传统教育,让幼儿从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友爱同学,成为中华文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

目前,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比较薄弱,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只有把学前教育同义务教育同等重视,确立学前教育公益性地位,把学前教育真正纳入国民教育系列,才能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四篇:关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八五”期间我国幼教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95年幼儿入园人数为2711万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1985年的2.34倍。但是从1996年开始,我国幼儿在园人数逐年减少,幼儿园数、学前班数在2001年出现大幅度减少。

以全国小学招生数为依据计算入园率(我们认为该数据更能准确地反映全国应接受早期教育的适龄儿童数),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1995年为35.38% , 2000年为37.53%,入园率增加了2个百分点,这说明“九五”期间,幼儿入园率的增长呈现平稳态势。但是,到2001年下降很快,1995年一2001年间入园幼儿数减少了690万人,其中2001年一年间就减少223万,入园率一年就下降

3.9%。

2.“九五”期间,农村幼儿入园率低,在园幼儿数减少情况最严重。我国“九五”期间幼教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2000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45%以上,农村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60%以上。但是2001年农村幼儿入园数比1995年减少了579.5万,学前一年在园数仅为654.3万。用同年段的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比较,农村幼儿入园人数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学前一年入园率仅为50%左右,这说明农村发展学前教育任务的艰难性,也更具紧迫性。农村幼教需要“两条腿走路”,目前国家没有农村学前专项投资,如果仅靠社会力量办学,要实现发展规划是不可能的。

3“九五”期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有所增加,其他部门和集体办园下降数量大。

2001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入园人数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 %,教育部门办园缓慢增长,民办园发展速度近几年加快,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17%。而其他部门办园2001年比1995年减少了二分之一。集体办园2000年比1995年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呈现大幅度下降状况。

4.减少最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幼儿入园人数下降较多的省份是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集中在人口多的大省,减少50%--30%的有湖南、河北、吉林、山东、湖北、河南、黑龙江、江苏、陕西、北京。

保持基本稳定的省、市主要是西部和经济发展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如甘肃、重庆、西藏、青海、江西、安徽、四川、海南。这些地方虽然入园人数减少了2%一11%左右,如果排除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因素,这些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基本保持稳定,还略有增长。

保持发展的主要是在西部的一些省和浙江、广东。在全国幼儿入园人数逐渐减少的总趋势下,云南、贵州、宁夏、新疆和发达地区的浙江、广东出现了发展势头,尤其是云南和贵州增长速度超过20%。这说明在“普九”任务非常重的情况下,贫困地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是有可能的。

二、影响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城乡人口及居住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人口出生率下降是幼儿入园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出生人口急剧下降,是导致入园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源不足,人口少的村办幼儿园无法维持,所以城乡都出现了幼儿园自然关闭的现象。据调查,在不足1000人的村庄,一个年龄段的儿童只有10名左右,勉强可以举办一个幼儿混合班,500人左右的村庄就难以举办正规幼儿班。

在不能举办幼儿园的地方,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巡回教学点、游戏小组、家庭活动站、“小学生当小先生”等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的非正规教育,这是低投入和高效益的早期教育形式。

2.城、乡流动人口增加,一些原在农村接受教育的幼儿流入城镇以后没有再进入幼儿园。

据14个省、市的调查结果说明,农村家庭外出打工的比例较高,占农村家庭的12.7%,调查了402个居委会、村委会,外来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城市为

7.7%,农村为14.8%。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流动情况比例最高的达到37.9%。

调查还反映,流动人口中婴幼儿的比例城市比农村高,贫困地区比富裕地区高。近几年农村出外打工的父母,带着幼儿一起生活的家庭比例加大,城镇平均

7.5个流动人口中就有一个0-6岁儿童。

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无户籍人口数量年平均增长180万,其中主要是超计划生育的孩子。这些特殊的儿童群体,享受教育和社会医疗保健的机会少,政府有责任为这些群体的儿童提供受早期教育的机会,这也是各级政府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必要投资,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3.未切实解决城市旧城改造、新小区建设时居民迁移带来的幼儿入园难问题。据各省调查反映,一些城镇新建小区已按规划建成幼儿园,由于管理不力,开发商把幼儿园任意改为他用,办桑拿浴室、歌舞厅、餐馆、商店等;或把幼儿园当成盈利事业,开办高收费的、“贵族”式的幼儿园,使居住在小区内的孩子无法入园,造成新的幼儿入园难问题。

4.企事业改革的过程中,幼儿园被任意关、停。

“九五”期间国有企事业单位转制,原为职工举办的福利性幼儿园停办、出租或拍卖的情况十分严重,这是幼儿园减少的重要原因。

5.部分下岗职工、低收入的家庭没有钱送子女入园。

各省都反映这种情况近年比较明显。要积极探索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有家长参与的、低成本的早期教育的对策,解决下岗职工、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受教育问题。

(二)幼儿教育没有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管理力量削弱

1.一些地区没有把幼儿园教育纳入本地区政府发展的总体规划。

据14个省、市的调查,有66%的城市街道,36%的乡、镇政府没有早期儿童发展的规划,没有规划就没有明确的责任,也就不能真正纳入政府的“盘子”和领导的政绩考核之中。这是一些基层领导对幼儿园的生存漠不关心,随意撤消和变卖幼儿园,造成事业滑坡和无序状态的重要原因。

2.一些地区政府在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中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乡镇撤并,乡级中心幼儿园数量减少。据山西省调查反映,有些乡镇中心园,不在合并后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不管是否需要,随即被撤。

学校布局调整造成幼儿园的减少。尤其在农村,中小学规模办学后,相当一部分的村级小学和学前班被撤消。

以确保“两基”达标为名,停办、租赁、承包、变卖幼儿园和学前班。遵义市在2001年“两基”达标前取消了155个学前斑,致使6723名幼儿不能入园。山西有的地区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不仅挤占幼儿园的教室,而且幼儿园的教师改成小学教师。

3.对公办园减少投入,实行“断扔”、拍卖。

为减少财政负担,一些省出现简单照搬企业改制的做法,强行将公办园“断奶”、改制,甚至作价变卖,造成了国有、集体教育资产流失。近几年江苏、广东、安徽、浙江、重庆、河北等省、市陆续出现类似问题,有的县公办园和集体办园全部被卖光。一些新业主为赚钱,低价聘用不合格的教师,辞退有经验的教师。而被卖掉的园质量普遍下降,家长们要求退园,上访和上告的教师也不断。

4.幼教的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管理不能到位,指导监督不力。大部分省级幼教处、市(县)幼教科被撤销或合并,目前全国只有北京、天津、大连、沈阳、成都保留了幼教处。教育行政部门中,专职的幼教干部少,绝大部分身兼数职,这种情况严重削弱了学前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主要问题是:

1.幼教干部“专职不专干”,如省级幼教干部,几乎都要兼任多项工作,如“普九”、特教、扫盲、校外教育等。幼教工作只是他们工作总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以至于幼教工作只停留在文件的上传下达和应付差事状况,缺乏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监督,工作无法做深、做细、做实,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教育部门依法行政的力度不够,缺乏规范化管理。一些地方对幼儿园违规行为查处不力。如:小区配套建园被改作他用、办园以盈利为目的乱收费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未经登记注册非法办园。而有的部门随意介入幼儿园的登记注册、等级评价、质量认证等,造成幼儿园无所适从,管理机制受到严重干扰。近几年我国发生多起幼儿死亡的重大事故,在国际、国内产生严重的影响,反映了教育部门的管理不力,监督指导薄弱,幼教机构依法治教的意识差。所以建立幼儿教育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应是加快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幼儿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占的比例过小。

幼教经费在教育经费总盘子中的比例过小。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1990-2001年,我国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经费总数的1.3%左右。与在园幼儿占全国普通教育总人数的9%的比例相比,经费的比例过小。2001年财政预算内、外教育经费按在园幼儿数平均每生为291元,与其他非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比较,差距很大,2001年普通高校为12390元,中等职业教育为2803元。虽然高教、职教的经费需要与幼教不同,但是政府务必应注意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实现“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儿童优先”这一国家对世界的承诺,尽快改变幼儿教育的不公平待遇状况。

2.幼儿教育经费主要靠收费解决。

据14个省、市的调查,幼儿教育经费来源60%由收费解决,28%由财政支出,11%由企业投资。幼儿园主要依靠收费来维持,发展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办园条件难以得到改善,事业发展缓慢以至下降。

3.极为有限的财政预算内经费,主要是用于教育部门和政府办园,其他的幼儿园很少或没有享受到国家应有的支持。

据14个省、市的调查,国家财政投人的70%都用在政府和教育部门办园身上。而占总数70%的集体办园、工矿企业办园、农村办园很少享受到国家的支持。而这些园收费标准低,条件相对差,办园十分艰难,幼儿园两极分化状况已出现。

4.政府对农村幼教支持很少,学前班举步维艰。

调查表明,农村幼儿教育没有明确的、稳定的经费来源。乡、村有钱给一点,没钱就算。农村大多数校长把学前班作为“不冒烟的校办厂”,收费大多用于补

贴小学公用经费,或给教师发福利。导致幼儿园规模小、条件简陋、设施匮乏、教师工资低、保教质量差。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收入较低

1.以非公办教师为主体,教师缺乏规范管理。

幼儿教师队伍以非公办教师为主体。2000年全国共有幼儿教师114.4万人,其中教育部门办园的教师占29.6%,集体园教师占31.1%,民办园教师占16.7%,其他园教师占22.7%。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很大,2001年专科毕业以上的教师达到31.9%。但是有47%的教师没有取得职称。据调查,目前民办园的教师没有机会参与职称评定。

2.农村教师待遇低,缺乏生活保障。

据山东省调查表明,2001年全省有6.8万农村户口的幼儿教师,工资300元以上的占27.57%;200-300元的占20.22%;100--200元的占35.47%;100元以下的占15.02%,尚有1万余名农村户口教师月工资不足百元。

14省、市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幼儿教师大都是农业户口,教师身份不被认可,工资标准低而不稳定,退休时更没有任何补助,这同他们对社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相比,形成很大的反差,所以难以吸引优秀青年从事幼教。保障教师的合法待遇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3.非公办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水平难以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教育部门负责培训的工作,但常常出现“年年培训、年年是新人”的情况,继续教育虽然花费了经费和时间,但效果差,教育质量提高受到制约。

今后5年国家关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是:3-6岁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80%,全面提高0-6岁儿童及看护人的科学育儿能力。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是极为不利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必须把幼儿教育真正重视起来,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三、建议

1.坚持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政府对幼儿教育予以充分关注,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发展。

要进一步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公平性和福利性地位。各级政府根据教育的需求情况,制定发展规划,积极扩大3-6岁儿童受教育面,发展正规和非正规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育,为0-6岁儿童的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服务,城市要建立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要有特殊的政策对农村提供有力的支持,要为流动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

加大地方政府投资的力度,实现幼教经费的逐年增长,逐步提高幼教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扩大政府的资金使用范围,逐渐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实现早期教育公平。

中央财政应设专项经费,采取“几个一点”的方法,集中用于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有困难的群体,努力缓解幼儿教育及政府资金分配的不公平。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的隐性投资,鼓励社会多种力量办园。

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减轻幼儿园的负担,鼓励社会资金用于举办不同体制、不同形式的幼教机构,发挥社会力量办园的主体作用。

坚持城市小区的配套建园政策,新建园交教育部门管理,不允许高价租赁和挪作他用。

3.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建立加强农村幼教的管理力度。

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农村实行县政府负责,乡镇承担办学责任,村发挥作用的幼教管理体制。使农村幼教事业管理权和办学权落实到乡和村。

建立有关部门合作和参与的管理机制。教育要与财政、计划、建设、民政、卫生、社会保障、编委等部门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妇联联系和合作制定政策,解决幼教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如探索农村非公办教师养老保险、医疗制度,保证教师合法权利。

强调幼儿教育的社会参与性,城、乡社区早期教育实行政府和教育部门统筹,社区代表和家长参与幼教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

4.发挥教育部门的主管作用,办好示范性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部门要统筹管理辖区的幼儿教育。制定幼儿园评价标准,以规范办学行为和明确办园方向,引导幼教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平民化”发展。

教育部门要办好一批示范幼儿园,乡要办好中心园,明确示范园的多种社会职责,提高投资的有效性。

依托县示范园、乡中心园,形成集培训、信息、教研、家庭教育、管理为一体的农村幼教业务管理运行机制,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开展以日常教研为主的教师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省教育部门要建立对非公办幼儿教师和园长的资格认证制度。提供和扩大各类教师受培训的机会,重视对教师队伍的整体培养。

5.发挥“收费”的宏观调控作用,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

坚持幼儿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以生均培养成本为依据,制定实行合理成本收费的标准。规范收费行为,遏制暴利和过低收费的情况发生。收费标准的制定,可采用“听证会”的方式保证行政行为的公平合理,加强社会的监督,制止各种名目的乱收费。

6.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合理使用。

幼儿园的布局与中小学统一规划、调整。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的公用设施,举办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满足家长的不同需要。

制定幼儿园办学条件评价标准,园舍和设备以“安全、实用、够用”为原则。以符合《纲要》要求为基本标准,提倡与社区生活环境基本一致的、协调的办园条件。建立教育的本土化价值观。倡导人同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家长和社区关心幼儿教育的人员,培养“自愿者”队伍。

7.建立幼儿教育督导体系。

把幼儿教育纳人教育和政府部门的督导工作,研究制定督导制度和办法,发挥督导的“督政”、“督学”职能,政府认真履行职责。

规范幼儿园等级评定审批制度,改革评价办法,建立公众参与的评价监督机制;积极探索由社会中介组织评价的办法,以保证等级评估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促进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分开。

第五篇:某区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全面掌握XX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情况,不断促进城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发展。10月下旬,我们组织有关科室人员深入招贤、梅岭、罗亭、太平、梅岭防保站、站前和幸福等7个乡镇卫生院〔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个村卫生室和6家个体诊所及区人民医院、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区妇保所、区农医局等,采取听汇报、实地查看、走访群众、翻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我区城乡卫生工作情况,并广泛征求和收集乡村医生、区镇干部、就医患者等对我区城乡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卫生事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城乡卫生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城乡为重点”的工作方针,以建立覆盖全区医疗卫生药物基本制度为目标,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城乡统筹,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区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一)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近年来,区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需求。一是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我区有区级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4家,村卫生室47个(已建成规范化卫生室32所),个体诊所6家,区镇公立医院有病床210张。区镇两级医疗机构有在编人员238人(其中乡镇卫生院75人),有卫生技术人员197人(其中乡镇65人)。在编人员中大学本科52人,专科93人,中专66人,中专及以下27人;高级职称5人,实际在岗2人(其中2人内退不在岗,1人非领导职务正科级),中级职称61人,初级职称131人。基本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级卫生室为基础,民营诊所为补充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基本解决了城乡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初步统计,近年来争取中央、省、市专项资金以及区镇配套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改善业务用房、新增设备、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城区改厕、配置急救车等,使区镇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了改善。

(二)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医技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一是全面加强医疗卫生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年”“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采取“医技大比武”、在岗培训、选送进修和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等措施,对职工进行了业务水平提升和医德医风教育。二是全面加强了医疗质量管理。全区医疗机构不断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了各项质控措施,制定了医疗服务考评标准,并将服务质量与个人工资挂钩,严格实行考核奖惩,确保了医疗安全,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实施了乡镇卫生院医疗制度改革,逐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2011年起,制定实施了《XX区医疗机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今年,开展了招贤镇卫生院副院长公开竞聘试点工作,乡镇卫生院院长逐步实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人员工资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由于强化内部管理,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就诊人员不断增加,业务收入不断提升。据初步统计,全区4个乡镇医院中,年营业额超100万元的2个,占乡镇总数的二分之一。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顺利推进,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新农合工作自2007年开始在我区推行以来,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制定了《XX区新型城区合作医疗实施细则》,相继成立了区农医局和乡镇农医所。工作中强化宣传动员,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监督体系,促进了全区新农合工作扎实稳步推进,新农合参合率逐年稳步提高,补偿方案不断优化,补偿标准连续提升,农民群众受益面持续扩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6年来,全区参合率由85%逐年提高到98%,累计筹资5400余万元(其中个人筹资870余万元)。累计就诊18万人次,其中住院统筹2万人次,医疗费用5600万元(截止2013年12月),总报补金额达4200万元,报补率达75%以上。大病住院补偿封顶线由原来的5万元调整为12万元,实行了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报补,建立了新农合与民政医疗救助制度的无缝衔接机制,完善了农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使参合农民重大疾病补助总额得到不断提高,极大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使民生工程得到进一步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得到进一步体现,社会和谐得到进一步促进。

(四)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区政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卫生健康宣传教育,构建了区、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一是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各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法定乙类传染病病例(如对麻诊、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及时报告。二是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区镇医院分别开设了肠道专科门诊,加强对外环境的监测,对报告的麻疹病人进行了个案调查。认真开展以“甲流”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各乡镇卫生院按照“甲流”防控预案的整体要求设立了发热门诊室,购置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及医疗消毒药液,有效地防止了传染病的传播。三是计划免疫工作得到强化。区人民政府认真部署,强化责任,重视接种门诊达标建设,目前已有达标接种门诊6个,免疫工作有序推进。四是妇幼保健工作稳步推进。结合城乡“降消”项目的实施,区镇医院把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放松,切实开展产前健康检查和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妇幼保健和孕产妇管理系统,为妇幼保健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是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重点对制药、砖瓦、化工、有毒有害工种等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制定和落实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开展对企业职业卫生的专项监督检查和整治,今年,对全区有毒有害行业生产企业职业卫生开展了专项整治,加大了对造成职业中毒的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六是开展城区和城镇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加强对精神病及慢性病人的救治和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进行健康体检服务,并对精神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建立了“一病一卡一上报”制度,适时开展家庭随访。

(五)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城乡食药市场得到有效净化。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一是加强对从事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二是加强对食品市场的检查,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加强打击非法行医力度,2013年立案查处各类非法行医案件4起,取缔非法行医场所1个、人员3人,没收医疗器械3件、药品2箱,罚款0.9万元。通过一系列的监督检查,有效地净化了城乡食品、药品市场,保障了食品、药品的安全。

(六)医药购销体系和乡村医疗机构管理不断创新,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得以体现。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区人民政府积极落实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严格按照《江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2011年版)》,将国家规定的520种和省里增加的226种药品品种作为我区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品,区镇医院药品统一实行网上采购,从2011年起又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构建了有效的城乡医疗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药品供应制度的改革,保证了药品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药品采供中间环节,降低了药品价格。据测算,药品实行网上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后,使药品价格较以前下降了12%左右。为了进一步彰显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补偿机制,保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转,各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药品价额的30%予以补助。

(七)强化环境治理,城乡爱卫工作蓬勃开展。一是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以学校、托幼机构、村庄为重点,采取上卫生知识课、专题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广播电视、黑板橱窗等形式对传染病的预防进行广泛宣传,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2013年6月被评为省级“慢病防控示范区”。二是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各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把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重点来抓。自2010年以来,共改厕3000余户,各乡镇都聘请了清洁员,建立了卫生保洁制度,实行了垃圾集中处理,有效地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二、我区城乡卫生事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城乡卫生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区城乡卫生队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一是学历、职称偏低,年龄老化。目前我区75名乡镇医务人员中,还有中专及以下学历16人,初级58人,中级职称只有8人,80名村医中50岁以上的有45人,占56%。二是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有待提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都因为人手紧缺,经费紧张,无力安排医务人员外出培训学习,造成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个别医务人员,特别是村医职业道德不高,乱开药方、使用过期药品、套取合作医疗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缺员严重。2013年全区卫生系统编制总数474人,现有在册人员238人,有编缺员236人,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区卫生监督所有编缺员4个,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区人民医院、区疾控中心、区卫监所、区妇保所自聘人员40人,乡镇卫生院自聘人员17人,如果按照保证正常运转安排人员上下班,乡镇卫生院和区直医疗卫生单位目前有编缺员分别在19人和217人。由于人手不够,一些医务人员一兼多岗,部分医院的有关科室无法运行,设备闲置,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还客观存在。

(二)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城乡医疗体制的改革,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如不加大宣传力度,群众难以知晓,结果“惠民”就“会不到民”。调研中了解到,部分边远山区群众对新农合政策还不够了解,只知道乡村干部在收钱,对医院药品实行零差额、农村妇女住院分娩实行全免费、医院药物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网上采购的知晓率就更低了,这些都影响着民生工程的落实,更影响了城区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经费筹集难。一是相当部分农民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没有生病,缴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认为自己已参加了企业的保险或学生保险或其他商业保险,所以不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是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不扎实,缺乏与农户沟通。有的没有主动上门,而是等待群众上门缴纳,不注意协调合作医疗服务、管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群众对从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统筹理解不够,加之每年的个人缴费都有所增加,有种不信任感。

(四)财政投入还相对不足。我区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与对教育事业投入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及其他方面的事业经费基数偏低,增加缓慢。一是乡镇医务人员同时承担着城乡预防和保健等日常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工作任务繁重,由于乡镇卫生院有编缺员现象严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不得不自己出资临聘人员,负荷较重。二是区新农合报补监督面大,全区有35个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其中村卫生室30个),还加对外地住院报补的核查,行政成本的增加,导致经费紧张。区卫生监督所负责全区72家医疗机构、130余家公共场所单位、8个生活饮用水单位、62所学校及托幼机构的监管任务,经费尤显不足。三是部分医疗单位因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欠账大,无力偿还,如区人民医院还有外欠845万元。

(五)村级卫生室的监管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村医素质的参差不齐,乡镇新农合管理能力跟不上,加上“天高皇帝远”,他们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问题。调研中发现,存在过期药品、新农合医报补缺乏真实性、缺乏基本医疗急救设备等。

三、我区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加大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宣传,加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物网上采购和零差率政策的宣传,加强大病救助政策的宣传,加强“降消”项目政策的宣传。二是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的宣传。三是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政策法律的知晓度,不断增强经营者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二)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全区医疗机构严重有编缺员实际,特别是边远乡镇卫生院。一是加大留住人才力度,做到感情上留人、待遇上留人、事业上留人。二是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到大专院校招录大中专毕业生到我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三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制定优惠政策,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四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是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检查力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二是加大新农合资金和城镇职工、居民医保的报补监管力度,避免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居民医保资金的流失。三是加大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和零差率销售的监管工作。

(四)重视和加强中医药事业和民营医院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曾得到过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认可,尽管发展不尽人意,但毕竞保住了区中医院的牌子,随着建成小康社会的日益临近,国家和省有不少县级中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安排,我区要力争挤上此“班车”。民营医院是公立医院的补充,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我区应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让民营医院健康发展。

(五)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国家对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应不断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区卫生主管部门要继续与区发改、财政等部门一道,要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力度,不断改善我区医疗卫生条件,化解已建项目债务。同时,区财政也要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断推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

下载关于兴宁市城乡教育事业发展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兴宁市城乡教育事业发展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推荐五篇)

    关于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地点:邹城市教育局 ,调查方法:走访问询,查阅资料.春节前夕,我走访了市教育局进行了本次调查。在与工作人员的谈话和翻阅的档案室的......

    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机关幼儿园张美用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缓慢,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要发展,结合实际本人认为,教育观念要更新,地年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

    街道2004年度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提纲

    岚山头街道有17个行政村(居),村居人口约3.5万人,辖区人口约5万人。学校设置有一处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两处初级中学、六处完全小学和一处中心幼儿园,村办(含个体)幼儿园所二十二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是自治......

    教育事业发展报告

    教育事业发展报告 一、2005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2005年,贵阳市教育工作,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通过全市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共同......

    教育事业发展报告

    教育事业发展报告一、2007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2007年,贵阳市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巩固成果、深化改......

    教育事业发展报告

    教育事业发展报告一、2006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2006年,贵阳市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为主线,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努力构建......

    街道年度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提纲

    岚山头街道有17个行政村(居),村居人口约3.5万人,辖区人口约5万人。学校设置有一处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两处初级中学、六处完全小学和一处中心幼儿园,村办(含个体)幼儿园所二十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