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管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探讨
内容提要: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权宜现象,对农村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劳动力外流影响的正负效应出发,以横村镇农村劳动力外流为例,分析了外流的原因,并对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作了一定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外流 根本原因 政府职能
一、概述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点和基础。任在最不何一个欠发达国家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国民产品和劳动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发达的国家,70%~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于城市来说更为低下,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民收入有一定的提高,但90年代以后,农民相对城市居民收入不断下滑。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收入的下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流向了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多,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以浙江省为例,十五期间,我省GDp以年均12.8%的速度增长,农民工对我省GDp的贡献率达到21.35%,农民工对浙江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也存在很多社会问题,矛盾不断趋于激化。对流入地来税,由于外来农民尚未融入当地社会,而处于边缘地位和失控状态。因而他们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于是,当流动中无固定寓所的农民其愿望与现实发生矛盾之时,他们就很容易走向不利于社会稳定、甚至是反社会的道路,通过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其直接后果就是给当地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构成严重的冲击和威胁,触发了各类刑事案件的发生。对流出地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出去的往往是农业中的主要生产者,特别是有一定文化或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力,剩下的大多为老弱病残,或者是文化较低、观念落后的年轻人,直接后果引发了农村精英阶层缺失,阻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由于村组年轻、能干的农民大量,这给农村的民外流,村级组织面临管理者后继乏人的新情况,村组干部老龄化、农村党员老年化已成为普遍现象。
以上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从横村镇经济发展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一直存在此种现象,但也有其独特性。
据有关资料统计,横村镇农民在横村镇或在铜庐县打工的占72%,在杭州及其他市打工的占20%,在外省打工的只占8%,具体见图1:
与之对应是2006年全镇财政总收入54亿,农业2亿,仅占1.08%,农业收入减少,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外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
纵观各地,多来的外流和转移是农民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表现,正是因为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无利可图,才导致了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和转移。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发展足可证明一切。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中国政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使农民收入在短期内显著增加。提价措施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起,迅速地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但为了不使城市居民生活状况恶化,政府对粮食的销售价格保持不变,粮食购销差额由政府财政补贴。由于政府不堪重负,于1993年取消。取消之后,粮食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这样,粮食价格下降,农业的贸易条件恶化。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农产品的销售,而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价格的下降必然导致销售收入的减少。另一方面,农民购买的化肥、农具和各类生活用品的价格上涨。这样,不管是用哪类商品衡量,农民的实际收入都是下降的。与之相反的是,城市的工业部门在原材料的需求和工业品的供给都处于有利地位。城市与农村的贸易好比行业间贸易,而城市与城市或城市内部则是行业内贸易。显然,创造城市就业和收入主要得益于行业内贸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90年代之后的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兴起,城市居民收入提高很快,城市的行业间贸易剧增,而国家工作的重点又不在农村,这一期间农民的相对收入急剧下降。
(二)改革开放使劳动力大规模外流成为可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中包括劳动力的有效配置。80年代初,中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给农民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力,使农村潜在剩余劳动显化,加重劳动力剩余程度;80年代中期,国家放松政策,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自筹资金到集镇就业落户;粮食生产的发展,使粮食市场逐步放。这些强化了农村劳动力外流需求,使农村劳动力在就业、生存上的限制逐渐减少。另外,城镇中对住房、医疗、教育等福利和保障体制的改革,又使人们生活中的商品货币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对农民在城镇中就业和居住的实际制约,也逐步减除。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外流在政策上得到保证,能够较为自由地向外流动。
(三)观念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员流动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不管外出打工实际情况如何,看到他人外出打工,自己也要想办法出外“掏金”。结果导致谁家子女不外出打工挣钱,会被左邻右宿歧视,认为没出息。所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股外出打工潮,并把外出打工当成一种时尚和发家致富惟一出路。
(四)自然条件问题。
横村镇属山区农业,八山一水一分田,自然条件较差,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交通又相对不便,农业人均年收入低下,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物质生活需求,更难以改变农村的贫困现状,所以只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脱贫致富”。
三、采取的措施
从我镇实际出发,因镇制宜,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具体如下:
(一)发展高技术农业产业链
吸引外来投资和本地游散资金,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使农业变成一种生态型、科技型产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应加强科技的推广力度,具体来说,一是加大对农民技术培训,据横村镇农业办的统计数据表明,仅2006年我镇利用成校和外出聘请专家对我镇农民进行一竹三笋、高山蔬菜等农业技术已达六百多人次。二是广泛吸引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帮助和指导好农民。三是对农业科技推广所需资金给予进一步的倾斜,提高农业的“造血”机能,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
(二)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追求环境的品位发生质的转变,回归自然,享受纯自然气息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如农家乐,生态游等,既体现现代农业高效、外向、生态的本质内涵,又很好地展示现代农业,传播农业文化,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同时也转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给农民致富提供了新的门路。我镇的阳山畈村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全村总人口900多,但种植桃花却达2600多亩,每年桃花盛开时,举办桃花节,吸引八方来客,来观光赏玩,等到桃子成熟时,邀请游客来采摘,开办农家乐,给游客提供吃、住。这一方面给游客提供了配套设施,另一方面给农民提供了增收的另一种渠道。
(三)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农业引导作用
一是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农业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建设和完善。同时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又面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得的机遇,国家财政中将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农业水利、生态和农村道路等方面。就横村镇来说,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横村镇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对农村饮水、文化娱乐场所和村庄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补偿政策。二是引导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把农产品的产、供、销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改变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渠道局限于农业生产部门的局面,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部门就业的新局面。三是政府要从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差,发展经济困难重重。要想从根本上让农民富起来,可依托农村优势资源,对一些有潜力的特色农业进行补助。根据横村镇《关于加快横村镇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指示精神,我镇已对竹子产业,刚架大棚,高山蔬菜等出台了不同程度的补助政策,还对创建品牌的农产品和各类基地进行了补助,补助力度总体在2000元以上,最高达到8000元,极大鼓舞了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四、结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目标,即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定素质的建设主力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本文的根本目的。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必将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同时也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 陈土根
[3]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 王建民 胡琪,《中国流动人口》,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陶文达等,《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田雪原,《大国之难――当代中国人口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7]朱国斌(译),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8]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的影响
暑 假 社 会 实 践 论 文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必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心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呈现以下的特点。
首先,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村和城市的继续改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出现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外流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最近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的贯彻实施,以及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离开上地的农民会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还将有不断加大、加快的趋势。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层次呈现出新特点。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转移的渠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转变。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就业政策的放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转移的渠道已由过去以养殖业、乡镇工业和建筑业为主,向农、工、运、建、服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转移的层次由单纯的体力型逐步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各类产业的升级,用人单位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许多农民通过技术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成 为外地用人单位的“抢手货”,这批农民因此也成为较高层次的打工族。三是转移的地域由周边地区逐步向全国甚至国外拓展。近年来,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择业观念的变化,农民外出打工已不再局限于周边地区,而是面向全国,有条件的还到国外打工。
再次,流向和时间上的变化呈现一些特征。从农村流出劳动力一般趋势来看,在流向上表现为以下特点:留在省内的占总数2/3弱一点,流出省外的占1/3强。省内流动仍然是劳动力外流的主要方向;劳动力外流停留在大城市的占30%左右,停留在中小城市占45%左右,留在乡村以及少部分难以确定;大部分外流劳动力进入了城市和发达地区,少部分流向农村。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水平高,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继续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向的首选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吸引少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西部地区。
纵观全国各地,农村劳动力外流无外乎以下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多来的外流和转移是农民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表现,正是因为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无利可图,才导致了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和转移。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发展足可证明一切。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中国政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使农民收入在短期内显著增加。提价措施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起,迅速地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但为了不使城市居民生活状况恶化,政府对粮食的销售价格保持不变,粮食购销差额由政府财政补 贴。由于政府不堪重负,于1993年取消。取消之后,粮食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这样,粮食价格下降,农业的贸易条件恶化。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农产品的销售,而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价格的下降必然导致销售收入的减少。另一方面,农民购买的化肥、农具和各类生活用品的价格上涨。这样,不管是用哪类商品衡量,农民的实际收入都是下降的。与之相反的是,城市的工业部门在原材料的需求和工业品的供给都处于有利地位。城市与农村的贸易好比行业间贸易,而城市与城市或城市内部则是行业内贸易。显然,创造城市就业和收入主要得益于行业内贸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90年代之后的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兴起,城市居民收入提高很快,城市的行业间贸易剧增,而国家工作的重点又不在农村,这一期间农民的相对收入急剧下降。
同时改革开放也使劳动力大规模外流成为可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中包括劳动力的有效配置。80年代初,中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给农民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力,使农村潜在剩余劳动显化,加重劳动力剩余程度;80年代中期,国家放松政策,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自筹资金到集镇就业落户;粮食生产的发展,使粮食市场逐步放。这些强化了农村劳动力外流需求,使农村劳动力在就业、生存上的限制逐渐减少。另外,城镇中对住房、医疗、教育等福利和保障体制的改革,又使人们生活中的商品货币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对农民在城镇中就业和居住的实际制约,也逐步减 除。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外流在政策上得到保证,能够较为自由地向外流动。
再者,改革开放以来,人员流动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不管外出打工实际情况如何,看到他人外出打工,自己也要想办法出外“掏金”。结果导致谁家子女不外出打工挣钱,会被左邻右宿歧视,认为没出息。所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股外出打工潮,并把外出打工当成一种时尚和发家致富惟一出路。
最后自然条件也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一个原因。农村镇属山区农业,八山一水一分田,自然条件较差,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交通又相对不便,农业人均年收入低下,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物质生活需求,更难以改变农村的贫困现状,所以只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脱贫致富”。
对此劳动力的转移将对农村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其中不乏一些积极作用。
1.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村劳动力流出地多是经济落后地区以及人口与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地区,有限的耕地资源与无限大量增长的劳动力构成我国农村发展中最大的矛盾,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限制因素。乡镇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替代劳力效应的作用,对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吸纳力也很有限。大规模外流使农村劳动力由闲置资源变为财富,有效地减轻了流出地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也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经营大户的流转与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改变劳多地少、务农收入过低的状况。
2.增加了农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资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外流劳动力增加的收入,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增加了农村社会购买力,而且把部分收入用于发展农村经济。另外,外流劳动力返回资金也有一定数量用于发展农村地区的二、三产业,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3.劳动力外流转移的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就业转移的稳定性,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目前我国农村一方面受到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冲击,消费需求变为质量和数量并重,促进农村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激化,要求必须加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同步进行。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既为“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和资金条件,又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信息条件,促进 6 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经济实体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
4.产生广泛的回归效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一般都流向城市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不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才干,积累了资金和丰富的经验。他们回到故乡参加经济建设,创办乡村企业或发展成种养大户,既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带动其他农民致富,在农村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的思想解放、观念较新,生活方式也与农村不同,对周围农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和进步。
5.有利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沟通城乡关系
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使有限的分散的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促进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可以形成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良性局面,建立城乡经济联系,沟通城乡关系的作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但是,也不要忽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消极作用。农业生产目前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方式,优质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生产劳动力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矛盾加剧,致使农业经营粗放、抛荒等现象时有发生,农业技术难以推广。总之,农村劳动力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镇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农民盲目的进城镇会让城镇人口急剧增加,还有农产品会因此而涨价,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因适当。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劳务市场管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三农”问题圆满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创造条件。政府适当的提供一些补助来鼓舞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目标,即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定素质的建设主力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本文的根本目的。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必将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同时也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分析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分析
劳动力外流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化,并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状及其影响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与人口增长,中国农村已经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市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流入城市,而且转移的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社会养老保障措施不完善的背景下,这一转移对农村家庭,尤其是家庭中老年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全国70% 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对绝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家庭养老是最主要的老年保障措施。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农村家庭养老出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矛盾尤其突出。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方式,正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家庭结构核心化,空巢家庭增多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涌般地流向城镇,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青年考上大学深造,毕业后他们一般都选择留在城市工作。赡养服务人口的下降使农村老年人的照料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难题。农村老年人在传统联合型家庭生活的可能性在逐步减小,农村家庭已经出现了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农村中的空巢家庭和独居高龄老人增多,父母与成年子女住房分离,对家庭的凝聚力会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外出
打工者或工作者很难照顾老年人的饮食起居,不能保证对老年人有效、持续地进行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这样容易造成代际隔阂。另一方面,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后,家庭重心必然下移,一些子女把对下一代的抚育作为第一要务,这削弱了以家庭为基础的老年赡养系统,从而降低了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保障水平。
(二)农村老人获得的情感支持不足,缺乏精神慰藉
情感支持指子女为父母提供感情交流和精神慰藉,它不但说明了子女与父母之间感情的融洽程度,也是对经济及器械支持资源的测量。子女的外出减少了与父母之间情感沟通的机会。虽然大多数农村老人认为子女外出闯世界是光耀门楣的事情,但子女走后留给他们的孤独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老人心目中依然渴望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在社会文化生活贫乏,社会交往范围狭窄的农村特定背景下,子女外出后带来的情感交流上的空白很难找到适当的填补方式。一些在外工作的子女虽然经常给父母经济上的援助,使得老人在物质上比过去富裕,但许多老人生活孤单,精神空虚,以串门聊天、打牌等来打发闲暇时光,平时只能以思念来聊以自慰。
(三)农村老人缺乏器械支持,承担繁重劳动,器械支持指各子女以及他们的配偶为老人提供如打扫卫生、洗衣服、洗碗等家务帮助,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农村特有的网络家庭结构和自由劳动时间为子女提供器械支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打破了这种格局,外出打工带来的居住距离增加了子女提供器械支持的成本,他们更愿意提供经济支持。
在一些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地区,老年人在子女的赞助下,有了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但是由于社会中器械支持资源的缺乏,依然无法弥补子女缺位带来的空白。特别在生病之后,往往由左邻右舍帮助照顾,子女不大可能有空回来照顾。外出务工者的父母本应安享晚年生活, 然而,在生活缺乏子女照顾的情况下,他们虽然操劳了大半辈子,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多数外出务工者平时很少回家。此外,许多外出打工者的父母除了承担田间劳动以外,还要照料孙辈的生活起居,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了老人的劳动负担。
(四)经济支持有限,保障水平低
经济支持主要指各子女是否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中国农村老人中,大部分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只有靠子女供养。子女的外出打工收入对留守老人的现金收入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收入来源的间接性,留守老人经济的改善程度呈现不稳定性。由于部分外出务工者敬老意识淡薄以及受工资支付形式的影响, 未妥善安置家中老年人,其在农村的依靠子女赡养的父母不能按时拿到生活费用,经济拮据甚至借钱度日的现象不在少数。许多外出打工子女尽管尽了赡养义务,却仅仅满足于将老人的生活维持在温饱水平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给子女教育造成负面影响的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给子女教育造成负面影响的调查报告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为代价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因其具有多种优势,经济发展特别迅速,与此相伴随的是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张。由于城乡、工农收入差距特别巨大,农村劳动力普遍离乡背井,前往上述地区打工、经商,或从事其它职业,以挣取比家乡更
高的收入,寄回来养家糊口、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这是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本无可厚非。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大量劳动力外出给他们留在家本文来源于本资料权属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乡的子女教育(不限于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不仅是一个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根据湖南省衡阳市老干局的安排,最近一段时间衡山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朱海清带领工作人员以多种形式,就此开展了一次深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外出劳动力子女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世人皆知。衡山县历来是农业大县,虽然工商业近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农业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目前总人口41.1万,其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为36.18万人。衡山县劳动力输出地主要是广东,其次是江浙、北京、上海、长沙、衡阳等地。输出的劳动力大多是在外打工,或进厂,或搞装修,从事各种各样的体力活。也有一些人开出租车。还有一些人做生意,其中当前又以做钢材生意的居多。农村劳动力外流后,把子女留在家乡,大多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照看,少数让子女独立生活。留在家乡的子女有如下特点:
1、与父母分离的子女人数众多。外出的青壮年劳动力众多,相应的他们留在家乡的年幼子女同样众多。每年春节刚过,农村地区就有滚滚人潮带上简单行囊源源不断外出,汽车站、火车站这时是最忙碌的时候,旅客大多是打工者。每年农历年底,即使是最偏僻的乡镇,平时很少有客车通达,这时哪怕到了深夜也会有自县城和地级城市送返乡者的客车到来。在偏远、经济较为落后的乡村,平时留在家乡务农的青壮年劳动力人数几乎为零,农活基本留给了老、弱、病、残和少年儿童。只是在县级以上城市和交通方便、经济状况较好的乡镇,留在家乡的青壮年劳动力才相对较多。偏远乡镇村民反映,现在农村红白喜事很难找齐帮忙的人,死了人更难找齐抬灵柩的劳力。衡山县望峰乡望峰村8组有15户,71人,构成情况是:青壮年劳动力(18-45岁)29人,其中常年外出的27人,很少外出的2人;未成年人17人,其中由祖辈在家乡代为照看的14人,父母自己照看的3人;中老年人(46岁以上)24人,残疾1人。永和一中一位原校长反映,两年前该校一初三毕业班50几名学生,其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就有40几人,以致该班原计划主要应当由父母参加的家长会不得不取消。据反映,地处衡山县城范围内的金龙完小有430名学生,其中近40的学生家长长期在外。衡山县政府的统计数字显示,近年输出的劳动力将近6万人/年,2005年还可能突破6万。依据这一数字,假设按照农村每对夫妻平均生育2个小孩计算,衡山县常年在外打工父母留在家乡的小孩则有6万多人。
2、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很少。很多子女反映,从年头到年尾难得见上父母一面,要和父母联系主要通过电话。在外打工、经商的农民,一般年初外出,此后便难得回家一趟,只有等到年终才回家过年。过完年,又匆匆外出了。有的人或由于没有赚到足够的钱,或由于路途太远等原因,连过年也没有回来。望峰乡望峰村8组一青年长期在广东打工,已有10多年没有回过家了。这些长期在外的农民,别说管教儿女,就连看望儿女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少。
3、与父母联系的纽带主要是金钱。越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情况越普遍。外出劳动力不只为劳务输入地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从总体上看,他们个人挣得的收入数目相对于家乡农村来说也是较为可观的。这些资金寄回来后,既解决了子女的学费、生活费及家庭的其它各项开支问题,也拉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衡山县委、县政府提出2005年全县劳务输出收入的目标是超过2.5亿元,占全县农民全年可支配收入13亿元的19以上。
4、与父母的感情较为疏远。外出劳动力长期远离家乡和亲人,对家乡和亲人有太多的思念和牵挂。每年春节过后,在很多农村家庭可以看到无数母亲肝肠寸断、泪别儿女的伤心场面。一些父母因和年幼子女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少,等到好不容易回家看望子女时,子女却甚至不认识自己的亲生父母。骨肉分离、不能日夜守护儿女,是离家父母心头永远的痛。
二、外出劳动力子女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1、心理和生理不够健全。这些子女体会不到父母的亲情,感受不到父母的慈爱,由此造成他们自小心理、性格难免打上缺乏父爱、母爱的烙印:有的自卑、孤僻、我行我素、不诚实;有的生活在经济情况较好的家庭,爱好攀比、摆阔,不知节约;有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或祖辈照顾不周,导致发育不良、身体素质欠佳;少数小孩连生伤病也得不到及时、适当的治疗。有的学生本来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少家务落到自己头上,甚至还要照看弟妹、照顾老人,哪还有很
多心思用于学习。店门二中59名父母长期外出学生中,自认为在生活上存在困难,吃不好的学生有15人,占总数的25;有11人独自生活,占18.6。**中学高二年级第七班就有2个学生需要照顾年幼的弟妹。据一些长期在中小学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反映,父母管教少的学生不诚实的问题特别突出。他们最先大多是在向老师请假、向家长要钱时撒谎,后来就逐步养成随意撒谎的习惯。今年3月某完全小学一名四年级学生,欺骗祖父、祖母要交100多元钱给学校,实际上却是自己用于请客、买零食、上街玩耍。
2、学习成绩大多不太理想。教师普遍反映,学习成绩稳定、较好的学生,一般父母都在家,父母长期不在家的学生成绩大多不稳定、较差。据对**中学高二年级普遍成绩较好的一个班(高七班)的调查,该班6名成绩较差的学生中,有5名学生父母长期不在家,另1名也是父亲不在家。根据对店门二中59名父母长期外出学生的调查,学习态度端正的只有6人,占总数的10,上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30名以外)有26人,占总数的44。金龙中学父母长期外出学生有60多人,成绩大多较差,达到中等及其以上水平的不足50,达到优秀的不到10。有的刚进校时成绩较好,进校后受其他有不良习气同学的影响而变坏,成绩下降。
3、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不少。父母外出子女往往容易随波逐流,沾染社会上和同学中一些不良习气,如沉湎上网,结成小团体、讲究哥们义气、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早恋、缺课逃课、不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和班集体交给的任务。其中以沉湎上网、结成小团体打架斗殴危害最大、影响最坏。很多教师反映,缺乏父母管教的学生在学校的违纪现象大大多于有父母管教的学生。店门二中近几年处理的违纪学生,有近60是父母长期外出的学生。**中学高七班8名平时表现较差学生中,父母双双长期在外的有4人,父母有一方长期在外的有4人。**中学2004年下学期至2005年上学期,共处分违纪学生17人,其中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11人,占总数的67。金龙中学反映,父母长期在外的学生也有近60的人遵守校纪校规较差,2005年上学期通报批评的10名违纪学生中有4名是父母不在身边的,他们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父母在家学生所占的比例。
4、违法犯罪现象不断增多。据衡山县政法、公安部门反映,现在违法犯罪的低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县公安局预审股反映,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总犯罪数的80以上,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总犯罪数的20左右。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占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违法犯罪以盗窃、抢劫、敲诈勒索、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形式居多。永和乡永田村一曹姓少年,今年15岁,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孙子。他初中未毕业即辍学回家;家长把他送到县城学摩托车维修,他盗窃了师母的耳环、手机变卖;被辞退后,他又在外婆家盗窃了外婆的玉镯变卖,在邻居朋友家盗窃了抽水机的潜水泵变卖;经人报案后,现被派出所刑拘。
三、上述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任何小孩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作用。父母长期外出小孩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直接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社会环境欠佳,学校未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并帮助学生有效抵御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1、父母没能履行自己的职责。直接的血缘联系,使得父母成为子女最可亲近的人。父母的亲情和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博大、最可珍贵的亲情和爱。父母严格的管教和细心的关照,对于子女能否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是子女最初、最好的老师,无论从性格、做人、处事、学业等方面莫不如此。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父母之间缺乏良性沟通,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没有父母这对最好的老师可以模仿,没有父母的及时指导、引导、辅导和督促,子女的性格和生理发展容易畸形,给以后的成长埋下祸根,智力得不到充分发掘,学业大多受到了消极影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逐步演变成不良习惯。店门二中59名父母长期外出的学生中,不能和父母很好沟通的有21人,占35.6;自认为父母不在家中,没人管束,没有压力,造成放松学习、成绩下降的有42人,占71;坚决反对父母外出的有15人,占26,希望父母有一方留在家里的有14人,占24。有的学生竟然说:“父母现在不管我,将来我不务正业,就不要怪我”。
2、祖辈与孙辈的代沟太大。由于隔代抚养,年龄差距太大,代沟明显,祖辈身体一般欠佳、精力不济,见识、经历与孙辈有太多不同,也由于农村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较为陈旧,教育方法不太适应新形势,他们难以照看和管教好孙辈,或不能与孙辈很好沟通,或过于溺爱孙辈,给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现在的小孩自小学开始学业负担就比较重,需要家长的辅导,祖辈无能力和精力进行辅导,造成小孩学习跟不上,基础不好,以后努力也难得赶上。教师还反映,随祖辈生活的小孩普遍在见识、眼界、胆量等方面都不如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学生。教师反映较多的部分学生花钱习惯不好,大手大脚的问题,也与隔代抚养有关。父母把钱交给爷爷、奶奶等代为保管,小孩需要时问爷爷、奶奶要,爷爷、奶奶把关不紧、管教不严,小孩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不知珍惜钱财,久而久之养成大手花钱的习惯。
3、媒体不当宣传和社会不良风气起到了教唆作用。因特网、电视、电影、录象、影碟、书刊等传播媒体中,有太多的黄、赌、毒、暴力、凶杀、黑社会活动镜头。少年儿童对是非的鉴别力较差,对假、丑、恶的免疫力不强,极易因模仿而学坏。成年人的不良言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给少年儿童不好影响。当前对于农村小孩健康成长危害最大的主要有三类媒体问题:一是影视中的不健康镜头。特别是在电视中那些不健康镜头的耳濡本资料权属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目染下,使小孩学会了早恋、赌博、打群架、讲哥们义气、争当团伙老大。二是电子游戏的暴力、凶杀场面。电子游戏软件随处可买,网吧遍布城乡,打电子游戏非常方便,其中的暴力情境,轻而易举地熏陶了小孩的暴力倾向。三是网上的不良信息。网上信息浩如烟海,大量健康信息小孩可能没能接受,对于不健康信息却接受很快。店门二中前述59名学生中,有37人平时上网,占62.8。这37人中,12人上网是为了寻求刺激,15人是为了消磨时间,10人是因为无聊。不管哪一种上网动机,不良信息都会给他们以心灵的摧残。
4、学校的吸引力不强。农村中小学校普遍基础条件差,教学手段落后,电脑配备少,一般没有上网,运动场地不多,图书资料匮乏。农村教师队伍稳定面临危机,人才流失严重,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一些教师不安心在农村工作,少数教师责任心不强,关心、体贴、照顾学生不够。学习和校园生活单调,娱乐活动少。在这样的情形下,学校对于学生当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学生年纪小,自制力较差,又没有父母的管教,在大量不良信息的诱导下,极容易将兴趣、爱好转移,价值观发生偏向,追求不能为家长、学校和社会所接受的乐趣。如不爱学习,热衷上网,沉迷于虚幻的网上世界,或热衷电子游戏的打打杀杀,寻求另类的心理满足。
四、对策
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社会发展大势下,寄希望于父母都不外出打工、经商,都来天天守护着自己的小孩,是不现实的。因此,要解决农村大量外出劳动力子女的教育问题,除父母应当履行更多义务外,更重要的是应当依靠学校、政府、社会和国家的力量,帮助他们的子女健康成长。
1、父母加强与小孩的感情联系。父母应当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问题,倾注更多心血,承担更多责任。有的家庭只需要一位成年人外出打工即可以解决家庭经济问题的,就应当留下一人来照看小孩。有的父母不需要长期在外的,就应该尽量多地留在家里守护小孩。即使非外出打工不可,父母亲也应当尽可能克服困难、抽出时间,多回家看望、陪伴小孩。即使不能回家也应多通过电话、书信等途径,及时、全面了解小孩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加强与小孩的感情沟通,督促小孩学习和守纪。如果条件允许,应当把子女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关照他们。
2、学校给以特别关注。首先,应当全面掌握情况。对学生家长外出情况、学生散学后的表现情况、学生思想和生活状况等要了如指掌。其次,要有关爱之心。学校及其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有教育、关心的责任和义务,尽量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材是其职责。如果大量学生不能成材,即使与缺乏家长的有效配合有关,那也是学校及其教师的失职。学校和教师应该努力使包括父母长期外出子女在内的全体学生共同成材。况且,父母长期外出子女属于弱势群体,具有特殊困难,理当得到特别关照。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对待这些父母长期外出的学生。再次,要有关爱的行动。老师对于这些学生要给予更多指导、引导和督促。在校时,多给以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精神鼓励和安慰;散学后多走访、联络,督促他们搞好学习、尊敬长辈、多做家务、遵纪守法。通过这些措施,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爱,以弥补家庭亲情的不足。对于那些无合适亲人照看的学生,学校可以考虑代为照看,应当克服困难,安排合适人员负责照看,安排合适食宿地点,帮助解决学生食宿问题。对于比较突出的学生成湎上网问题,学校应当采取“疏”的办法,而非采取“堵”的办法,应当争取政府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完善的电脑室,组织学生上网,加强对学生上网内容和时间的管理与监督。
3、地方政府承担更多责任。劳务输出地政府和输入地政府都应当本着为民工流动提供更多便利和服务的思想,切实研究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措施。劳务输出地政府应当倡导、帮助当地建立一些民工子女照看、抚育机构,代父母履行教育、辅导义务;应当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对学校及其教师的管理,督促教师增强责任心,重视对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照看;应当发动、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支持、帮助外出民工子女健康成长。衡山县在这方面就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县委、县政府把全县身体好、素质高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组织起来,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社区)三级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让他们担任学生的校外、社区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律、文化知识辅导,重点辅导、帮教父母外出和有其它特殊困难的学生;成立了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安排、督促家长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走访不太负责任的家长,劝说这样的家长改正。这些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劳务输入地政府也应当扩大当地招生能力,以便接受民工子女入学;应当消除一切歧视性政策,降低民工子女就学的收费,方便民工子女入学;应当着力改善民工食宿条件,为民工携带子女在打工地生活、学习提供方便。
4、各级、各地、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开展文化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要全面、彻底扫除电视节目、网上、电影、录象、书刊中有害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内容和情节。要通过健全立法、加强执法、完善司法等措施,清理、整顿文化市场。要坚决打击不健康出版物,对于制作、传播黄、赌、毒、暴力、凶杀、黑社会活动等音响、影像、文字的行为给予严惩。当前尤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是各电视台严格把好节目审查关。凡有不健康内容和镜头的节目,一律不得播放。二是各地真正严格落实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要经常对网吧进行突击检查,只要发现有违反规定的行为,一律予以取缔。三是严格整治影碟、软件、书刊市场。对于制作、销售有不健康内容的影碟、软件、书刊的个人、企业,一律给予严厉处罚。
5、加快缩小城乡、工农、地区差距速度。大量农民工外流引发他们子女教育方面问题的经济根源,是城乡、工农、地区收入差距过大。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尽快想方设法缩小这些差距。国家要从政策上,多支持农业,给农村更多的政策性扶持,真正尽快落实“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在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等方面,扶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鼓励外资、内资投往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在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方面,多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倾斜,尽快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电力、农田水利条件,改善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条件。农村发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不需要远赴他乡打工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就彻底消失了。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给子女教育造成负面影响的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给子女教育造成负面影响的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给子女教育造成负面影响的调研报告2007-02-06 12:27:0
5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给子女教育造成负面影响的调查报告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为代价
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因其具有多种优势,经济发展特别迅速,与此相伴随的是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张。由于城乡、工农收入差距特别巨大,农村劳动力普遍离乡背井,前往上述地区打工、经商,或从事其它职业,以挣取比家乡更高的收入,寄回来养家糊口、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这是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本无可厚非。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大量劳动力外出给他们留在家本文来源于网乡的子女教育(不限于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不仅是一个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根据湖南省衡阳市老干局的安排,最近一段时间衡山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朱海清带领工作人员以多种形式,就此开展了一次深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外出劳动力子女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世人皆知。衡山县历来是农业大县,虽然工商业近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农业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目前总人口万,其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为万人。衡山县劳动力输出地主要是广东,其次是江浙、北京、上海、长沙、衡阳等地。输出的劳动力大多是在外打工,或进厂,或搞装修,从事各种各样的体力活。也
有一些人开出租车。还有一些人做生意,其中当前又以做钢材生意的居多。农村劳动力外流后,把子女留在家乡,大多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照看,少数让子女独立生活。留在家乡的子女有如下特点:
⒈与父母分离的子女人数众多。外出的青壮年劳动力众多,相应的他们留在家乡的年幼子女同样众多。每年春节刚过,农村地区就有滚滚人潮带上简单行囊源源不断外出,汽车站、火车站这时是最忙碌的时候,旅客大多是打工者。每年农历年底,即使是最偏僻的乡镇,平时很少有客车通达,这时哪怕到了深夜也会有自县城和地级城市送返乡者的客车到来。在偏远、经济较为落后的乡村,平时留在家乡务农的青壮年劳动力人数几乎为零,农活基本留给了老、弱、病、残和少年儿童。只是在县级以上城市和交通方便、经济状况较好的乡镇,留在家乡的青壮年劳动力才相对较多。偏远乡镇村民反映,现在农村红白喜事
很难找齐帮忙的人,死了人更难找齐抬灵柩的劳力。衡山县望峰乡望峰村组有户,人,构成情况是:青壮年劳动力(岁)人,其中常年外出的人,很少外出的人;未成年人人,其中由祖辈在家乡代为照看的人,父母自己照看的人;中老年人(岁以上)人,残疾人。永和一中一位原校长反映,两年前该校一初三毕业班几名学生,其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就有几人,以致该班原计划主要应当由父母参加的家长会不得不取消。据反映,地处衡山县城范围内的金龙完小有名学生,其中近的学生家长长期在外。衡山县政府的统计数字显示,近年输出的劳动力将近万人年,××年还可能突破万。依据这一数字,假设按照农村每对夫妻平均生育个小孩计算,衡山县常年在外打工父母留在家乡的小孩则有万多人。
⒉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很少。很多子女反映,从年头到年尾难得见上父母一面,要和父母联系主要通过电话。
在外打工、经商的农民,一般年初外出,此后便难得回家一趟,只有等到年终才回家过年。过完年,又匆匆外出了。有的人或由于没有赚到足够的钱,或由于路途太远等原因,连过年也没有回来。望峰乡望峰村组一青年长期在广东打工,已有多年没有回过家了。这些长期在外的农民,别说管教儿女,就连看望儿女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少。
⒊与父母联系的纽带主要是金钱。越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情况越普遍。外出劳动力不只为劳务输入地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从总体上看,他们个人挣得的收入数目相对于家乡农村来说也是较为可观的。这些资金寄回来后,既解决了子女的学费、生活费及家庭的其它各项开支问题,也拉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衡山县委、县政府提出××年全县劳务输出收入的目标是超过亿元,占全县农民全年可支配收入亿元的以上。
⒋与父母的感情较为疏远。外出劳
动力长期远离家乡和亲人,对家乡和亲人有太多的思念和牵挂。每年春节过后,在很多农村家庭可以看到无数母亲肝肠寸断、泪别儿女的伤心场面。一些父母因和年幼子女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少,等到好不容易回家看望子女时,子女却甚至不认识自己的亲生父母。骨肉分离、不能日夜守护儿女,是离家父母心头永远的痛。
二、外出劳动力子女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⒈心理和生理不够健全。这些子女体会不到父母的亲情,感受不到父母的慈爱,由此造成他们自小心理、性格难免打上缺乏父爱、母爱的烙印:有的自卑、孤僻、我行我素、不诚实;有的生活在经济情况较好的家庭,爱好攀比、摆阔,不知节约;有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或祖辈照顾不周,导致发育不良、身体素质欠佳;少数小孩连生伤病也得不到及时、适当的治疗。有的学生本来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少家务落到自己头
上,甚至还要照看弟妹、照顾老人,哪还有很多心思用于学习。店门二中名父母长期外出学生中,自认为在生活上存在困难,吃不好的学生有人,占总数的;有人独自生活,占。××中学高二年级第七班就有个学生需要照顾年幼的弟妹。据一些长期在中小学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反映,父母管教少的学生不诚实的问题特别突出。他们最先大多是在向老师请假、向家长要钱时撒谎,后来就逐步养成随意撒谎的习惯。今年月某完全小学一名四年级学生,欺骗祖父、祖母要交多元钱给学校,实际上却是自己用于请客、买零食、上街玩耍。
⒉学习成绩大多不太理想。教师普遍反映,学习成绩稳定、较好的学生,一般父母都在家,父母长期不在家的学生成绩大多不稳定、较差。据对××中学高二年级普遍成绩较好的一个班(高七班)的调查,该班名成绩较差的学生中,有名学生父母长期不在家,另名也是父亲不在家。根据对店门二中名父母长期
外出学生的调查,学习态度端正的只有人,占总数的,上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名以外)有人,占总数的。金龙中学父母长期外出学生有多人,成绩大多较差,达到中等及其以上水平的不足,达到优秀的不到。有的刚进校时成绩较好,进校后受其他有不良习气同学的影响而变坏,成绩下降。
⒊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不少。父母外出子女往往容易随波逐流,沾染社会上和同学中一些不良习气,如沉湎上网,结成小团体、讲究哥们义气、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早恋、缺课逃课、不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和班集体交给的任务。其中以沉湎上网、结成小团体打架斗殴危害最大、影响最坏。很多教师反映,缺乏父母管教的学生在学校的违纪现象大大多于有父母管教的学生。店门二中近几年处理的违纪学生,有近是父母长期外出的学生。××中学高七班名平时表现较差学生中,父母双双长期在外的有人,父母有一方长期在外的有人。××中学××
年下学期至××年上学期,共处分违纪学生人,其中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人,占总数的。金龙中学反映,父母长期在外的学生也有近的人遵守校纪校规较差,××年上学期通报批评的名违纪学生中有名是父母不在身边的,他们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父母在家学生所占的比例。
⒋违法犯罪现象不断增多。据衡山县政法、公安部门反映,现在违法犯罪的低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县公安局预审股反映,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总犯罪数的以上,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总犯罪数的左右。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占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总数的以上。青少年违法犯罪以盗窃、抢劫、敲诈勒索、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形式居多。永和乡永田村一曹姓少年,今年岁,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孙子。他初中未毕业即辍学回家;家长把他送到县城学摩托车维修,他盗窃了师母的耳环、手机变卖;被辞退后,他又
在外婆家盗窃了外婆的玉镯变卖,在邻居朋友家盗窃了抽水机的潜水泵变卖;经人报案后,现被派出所刑拘。
三、上述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任何小孩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作用。父母长期外出小孩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直接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社会环境欠佳,学校未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并帮助学生有效抵御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⒈父母没能履行自己的职责。直接的血缘联系,使得父母成为子女最可亲近的人。父母的亲情和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博大、最可珍贵的亲情和爱。父母严格的管教和细心的关照,对于子女能否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是子女最初、最好的老师,无论从性格、做人、处事、学业等方面莫不如此。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父母之间缺乏良性沟通,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没有父母这对最好的老师可以模仿,没有父母的及
时指导、引导、辅导和督促,子女的性格和生理发展容易畸形,给以后的成长埋下祸根,智力得不到充分发掘,学业大多受到了消极影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逐步演变成不良习惯。店门二中名父母长期外出的学生中,不能和父母很好沟通的有人,占;自认为父母不在家中,没人管束,没有压力,造成放松学习、成绩下降的有人,占;坚决反对父母外出的有人,占,希望父母有一方留在家里的有人,占。有的学生竟然说:“父母现在不管我,将来我不务正业,就不要怪我”。
⒉祖辈与孙辈的代沟太大。由于隔代抚养,年龄差距太大,代沟明显,祖辈身体一般欠佳、精力不济,见识、经历与孙辈有太多不同,也由于农村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较为陈旧,教育方法不太适应新形势,他们难以照看和管教好孙辈,或不能与孙辈很好沟通,或过于溺爱孙辈,给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现在的小
孩自小学开始学业负担就比较重,需要家长的辅导,祖辈无能力和精力进行辅导,造成小孩学习跟不上,基础不好,以后努力也难得赶上。教师还反映,随祖辈生活的小孩普遍在见识、眼界、胆量等方面都不如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学生。教师反映较多的部分学生花钱习惯不好,大手大脚的问题,也与隔代抚养有关。父母把钱交给爷爷、奶奶等代为保管,小孩需要时问爷爷、奶奶要,爷爷、奶奶把关不紧、管教不严,小孩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不知珍惜钱财,久而久之养成大手花钱的习惯。
⒊媒体不当宣传和社会不良风气起到了教唆作用。因特网、电视、电影、录象、影碟、书刊等传播媒体中,有太多的黄、赌、毒、暴力、凶杀、黑社会活动镜头。少年儿童对是非的鉴别力较差,对假、丑、恶的免疫力不强,极易因模仿而学坏。成年人的不良言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给少年儿童不好影响。当前对于农村小孩健康成长危害最
大的主要有三类媒体问题:一是影视中的不健康镜头。特别是在电视中那些不健康镜头的耳濡目染下,使小孩学会了早恋、赌博、打群架、讲哥们义气、争当团伙老大。二是电子游戏的暴力、凶杀场面。电子游戏软件随处可买,网吧遍布城乡,打电子游戏非常方便,其中的暴力情境,轻而易举地熏陶了小孩的暴力倾向。三是网上的不良信息。网上信息浩如烟海,大量健康信息小孩可能没能接受,对于不健康信息却接受很快。店门二中前述名学生中,有人平时上网,占。这人中,人上网是为了寻求刺激,人是为了消磨时间,人是因为无聊。不管哪一种上网动机,不良信息都会给他们以心灵的摧残。
⒋学校的吸引力不强。农村中小学校普遍基础条件差,教学手段落后,电脑配备少,一般没有上网,运动场地不多,图书资料匮乏。农村教师队伍稳定面临危机,人才流失严重,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一些教师不安心在农村工作,少数教师责任心不强,关心、体贴、照顾学生不够。学习和校园生活单调,娱乐活动少。在这样的情形下,学校对于学生当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学生年纪小,自制力较差,又没有父母的管教,在大量不良信息的诱导下,极容易将兴趣、爱好转移,价值观发生偏向,追求不能为家长、学校和社会所接受的乐趣。如不爱学习,热衷上网,沉迷于虚幻的网上世界,或热衷电子游戏的打打杀杀,寻求另类的心理满足。
四、对策
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社会发展大势下,寄希望于父母都不外出打工、经商,都来天天守护着自己的小孩,是不现实的。因此,要解决农村大量外出劳动力子女的教育问题,除父母应当履行更多义务外,更重要的是应当依靠学校、政府、社会和国家的力量,帮助他们的子女健康成长。
⒈父母加强与小孩的感情联系。父母应当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
问题,倾注更多心血,承担更多责任。有的家庭只需要一位成年人外出打工即可以解决家庭经济问题的,就应当留下一人来照看小孩。有的父母不需要长期在外的,就应该尽量多地留在家里守护小孩。即使非外出打工不可,父母亲也应当尽可能克服困难、抽出时间,多回家看望、陪伴小孩。即使不能回家也应多通过电话、书信等途径,及时、全面了解小孩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加强与小孩的感情沟通,督促小孩学习和守纪。如果条件允许,应当把子女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关照他们。
⒉学校给以特别关注。首先,应当全面掌握情况。对学生家长外出情况、学生散学后的表现情况、学生思想和生活状况等要了如指掌。其次,要有关爱之心。学校及其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有教育、关心的责任和义务,尽量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材是其职责。如果大量学生不能成材,即使与缺乏家长的有效配合有关,那也是学校及其教师的失
职。学校和教师应该努力使包括父母长期外出子女在内的全体学生共同成材。况且,父母长期外出子女属于弱势群体,具有特殊困难,理当得到特别关照。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对待这些父母长期外出的学生。再次,要有关爱的行动。老师对于这些学生要给予更多指导、引导和督促。在校时,多给以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精神鼓励和安慰;散学后多走访、联络,督促他们搞好学习、尊敬长辈、多做家务、遵纪守法。通过这些措施,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爱,以弥补家庭亲情的不足。对于那些无合适亲人照看的学生,学校可以考虑代为照看,应当克服困难,安排合适人员负责照看,安排合适食宿地点,帮助解决学生食宿问题。对于比较突出的学生成湎上网问题,学校应当采取“疏”的办法,而非采取“堵”的办法,应当争取政府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完善的电脑室,组织学生上网,加强对学生上网内容和时间 的管理与监督。
⒊地方政府承担更多责任。劳务输出地政府和输入地政府都应当本着为民工流动提供更多便利和服务的思想,切实研究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措施。劳务输出地政府应当倡导、帮助当地建立一些民工子女照看、抚育机构,代父母履行教育、辅导义务;应当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对学校及其教师的管理,督促教师增强责任心,重视对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照看;应当发动、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支持、帮助外出民工子女健康成长。衡山县在这方面就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县委、县政府把全县身体好、素质高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组织起来,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社区)三级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让他们担任学生的校外、社区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律、文化知识辅导,重点辅导、帮教父母外出和有其它特殊困难的学生;成立了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安排、督促家
长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走访不太负责任的家长,劝说这样的家长改正。这些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劳务输入地政府也应当扩大当地招生能力,以便接受民工子女入学;应当消除一切歧视性政策,降低民工子女就学的收费,方便民工子女入学;应当着力改善民工食宿条件,为民工携带子女在打工地生活、学习提供方便。
⒋各级、各地、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开展文化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要全面、彻底扫除电视节目、网上、电影、录象、书刊中有害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内容和情节。要通过健全立法、加强执法、完善司法等措施,清理、整顿文化市场。要坚决打击不健康出版物,对于制作、传播黄、赌、毒、暴力、凶杀、黑社会活动等音响、影像、文字的行为给予严惩。当前尤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是各电视台严格把好节目审查关。凡有不健康内容和镜头的节目,一律不得播放。二是各地真正严格落实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要经常对网吧进行突击检查,只要发现有违反规定的行为,一律予以取缔。三是严格整治影碟、软件、书刊市场。对于制作、销售有不健康内容的影碟、软件、书刊的个人、企业,一律给予严厉处罚。
⒌加快缩小城乡、工农、地区差距速度。大量农民工外流引发他们子女教育方面问题的经济根源,是城乡、工农、地区收入差距过大。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尽快想方设法缩小这些差距。国家要从政策上,多支持农业,给农村更多的政策性扶持,真正尽快落实“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在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等方面,扶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鼓励外资、内资投往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在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方面,多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倾斜,尽快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电力、农田水利条件,改善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条件。农村发展了,农村
劳动力就不需要远赴他乡打工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就彻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