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9:2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篇: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深刻领会三中全会精神面 扎实做好发改工作 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

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也充分证明了我们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会召开时,本人通过电视认真细致地观看了全过程,之后,通过报纸等对全会内容进行了认真仔细地学习,结合发改工作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全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农村发展的路线,描绘了农村的美好图景

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一届“三中全会”都担当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新使命就是勾勒了我党农村工作的路线图。全会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即“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3大部署,即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3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和部署,既切中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勾勒了一幅切实可行、富有可操作性的“路线图”。

二、只有通过制度的创新、改革才能推进农村的发展

3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做出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历史性抉择。从此,中国的改革事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艰难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随后,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订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次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会议,对于开创我国农村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此为起点,经济体制改革踏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征程。党的十七大对未来5年和更长时期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依靠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围绕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对农村制度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做出全面安排,必将从根本上优化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只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才能实现发展一体化

“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简单的来说就是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不仅剥夺了农村居民应享的公民权利,而且阻碍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了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因此,只有可以自由迁徙、自由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产权明晰的土地,才能与资本结合,进行生

产活动。城乡二元结构把农村居民束缚在集体土地上,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使农村大量土地、劳动力处于市场之外,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这次全会深刻提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对8亿农民做出的庄严承诺,表明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更加重视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随着一项项极有含金量的措施的陆续出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将不再遥远。相信在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如果成功破除,8亿农民将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中国也将驶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四、解决“三农”是我们当前和以后工作的必然

全会提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报告中对“三农”问题提出的三个“最需要”,不仅指出了我国现阶段 “三农”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而且也显示了“三农”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彰显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让老百姓看到了建设新农村的希望。虽然说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 “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基础还十分薄弱,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与工业相比,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十分有限,增长速度小,增长空间小,增长规模小。农村的整个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十分滞后,而且发展的区域也极不平衡,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村的生产力还相当落后,虽然摆脱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状况,但却依然是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在我国的农村居住了近8亿农民,虽然他们绝对多数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温饱生活,但是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下,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特别是这些年来,农民的收入停止不前,增收渠道越来越狭窄,这些问题,已经阻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三农”不稳,国将不稳,“三农”是国家的基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蔫乎,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才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大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大发展,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生活,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社会。虽然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大力扶持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免除农业税,实行农村低保政策、养老保险、农村医疗合作等等,让最广大的老百姓享受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得以休生养息,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但就整体情况而言,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太多,基础薄弱,条件太差,再加上受到各种政策制度的制约,要想取得突破性发展还十分困难。因此,国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政策扶持,让老百姓看到了党中央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看到了建设新农村的希望。

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往往决定着一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党中央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决策,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既是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也是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人为本、亲民爱民的表现。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时机、乘势而上,扎扎实实做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新局面,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觉得发改局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能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一是解放思想,超前谋划。要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分析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明导,以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交通设施、防洪排涝等基础建设。

三是进一步加强涉农价格和收费和监管,切实减轻农村负担。要持续做好化肥等农资价格的监督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收入,进一步清理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第二篇: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

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山

沟沟泉水一点点流,提起个挑水心里发愁,十里路上

吃水贵如油……”一曲民谣唱出了山区农民吃水难的辛酸。在大巴山区、在西北农村、在黄淮海平原,很

多农民祖祖辈辈喝水困难,甚至喝着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到2000年底,我国农村仍有3.79亿

人存在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占当时全国农村总人

口的近40%。饮水不安全、饮水困难在危害群众身

体健康的同时,也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定,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1848 更新时间:2008-10-21 23:19:06

尽快让这3亿多农民喝上安全水,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及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正在各地全面推进的农

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中公共财政惠及最广泛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让亿万农民免除了缺水之痛的同时,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行动:全面解决3.2亿农民饮水不安全问题

说到水,山西省灵石县桑平峪村88岁的独居老人张宝柱满眼是泪:“咱这里的水,吃了肚子疼,村里人都到10里外的地方担深井水。以前我用小车推水,来回要一个小时,两天一次。后来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得求人担水。”在沿淮农村,居民面对的是常年处于5类水质的淮河及其支流,喝上干净水一度成为这里农民的奢求。饮水安全,一个沉重的话题,一个艰巨的任务。为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进行了不懈努力,用全球7%的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人口21%的饮水和用水问题。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晓东介绍,我国农村饮水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和在小型农田水利补助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农村解决饮水困难。国务院于1984年批转了《关于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报告》以及《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规定》,逐步规范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

20世纪9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正式纳入国家规划。1991年国家制定了《全国农村人畜饮水、乡镇供水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4年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纳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通过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渠道增加投入。至新中国成立50年时,全国共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300多万处,累计解决了2.16亿人的饮水困难。

到2004年底,我国基本结束农村饮用水难的历史。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在2015年前使饮水不安全人口减少一半,我国政府对此作出了庄严承诺。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实现了农村供水工作从“饮水解困”到“饮水安全”的阶

段性转变。2001-2005年,国家共投入资金223亿元,解决了6700万人的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问题。从2006年开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实施。根据《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全国计划解决1.6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到2009年,全国可累计解决1.95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占2000年3.79亿饮水不安全人数的51%,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目标。根据规划到2015年之前,全国将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普及自来水。

大投入:水利发展中公共财政惠及最广泛农民的民生工程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3亿多农民喝上安全水,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近年来“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工作目标。

一系列关于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部署迅速展开:2004年以来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把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尤其是农村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了要通过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来解决那些成本较高地区的工程运行问题。2005年8月,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对全面做好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在这些政策的有力保障下,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成为我国财政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据统计,2000-2008年的9年间,全国共投入618亿元,其中中央安排资金311亿元,地方配套和农民群众自筹307亿元,解决了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饮水安全工程,已经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中公共财政惠及最广泛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王晓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各地也相应加大投入。“十一五”时期初,山东省决定用3年左右的时间让全省80%以上的村庄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湖北、贵州两省提出用5年时间全部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江苏省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152亿元,重点解决欠发达地区的饮水问题;福建省还提出到2010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国有24个省级政府专门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意见或办法,对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所有项目资金投入都要按照政府批准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进行实施,保障了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

大变化:水兴百业旺,引来新风尚

“我家建了两个水窖,不仅吃的水有了,还可以让我多养50只羊、10多头牛,每年增收2万多元!”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后坝村二社农民马绍军高兴地给记者算起了这笔“丰收账”。

水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养殖、种植和加工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生产发展。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四川省通江县是全国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也是有名的“银耳之乡”,这个县的诺水河镇金家坝村是远近闻名的“香菇专业村”。村支部书记王永东介绍说,全村种植了82万袋香菇,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正因建起了饮水安全工程。没有干净的水,村里也种不了这么多香菇。”

“自2005年以来,因饮水条件的改善,带动了105个缺水村的新农村建设,率先成为脱贫致富的示范村,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通江县县长严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百姓喝上安全卫生水,大大降低了氟骨病等地方性疾病和传染病发生率,全县每年可减少医药费支出2230万元,群众生活逐步宽裕。

通江县是感受到从“饮水难”到“饮水甜”的一个缩影。王晓东介绍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农民切身感受到了四个方面的巨大变化:

减少了疾病,提高了项目区群众的健康水平。饮水问题的解决,使农村与水有关的疾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据调查,吃上洁净水后,可使肠道传染病等发病率降低47%。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饮水问题的解决,农村劳动力从以前找水、拉水、背水中解放了出来,减轻了农民买水负担。据调查,在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地方,户均年节省53个挑水工日,通过实施饮水解困工程,86%的农户增加了收入。

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有了饮水工程,农民有适量的水洗衣服,厨房、厕所、浴室的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从而带动了与水有关的生活习惯的改变。据调查,自来水到户的地方,46%的农户购置了洗衣机,90%以上的农户生活用水量增加。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为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加强了基层**建设,增进了农村社会和谐。解决农村居民饮水问题让农民实实在在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了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本文论文 农业委员会人员学习第十一届人大会三中全会心得体会由网络收集,如有侵略您的权益我们2

4小时内删除。关键字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这次全会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做出了继续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对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通过学习讨论“决定”我有以下几

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全会科学准确地判断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决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

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

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

要时期”的科学判断,表明了农村改革仍然是国家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发展仍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础。

二是全会描绘了未来农村发展的美好图景。“决定”提出了今后年,也就是到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0

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为核心的六大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群众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

好图景。六大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对农村改革发展和新

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农村发展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三是全会作出了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三大部署。“决定”指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范

文)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这三大部署,既切中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了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绘制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蓝图。

四是全会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范文)保障。“决定”指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范文);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范文);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范文);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范文);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范文);要健全农村**管理制度(范文)。”以这六个方面的制度(范文)建设为重要抓手,将会从根本上优化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范文)环境,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范文)保障。

五是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决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思路,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决定”提出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必将有力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六是全会提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八大措施。“决定”指出“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通过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实施八大措施,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实,必将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步伐,必将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建立。

第三篇: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会议于2010年10月9日至12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xx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本次会议是在新时期我们党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昨天下午,在临潼区为书记任军号的主持下,西河村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会议在西河村党员之家举行,参加会议的有西河村全体村组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部分村民近百人,会上由区委书记任军号就十七届三中全会做了重要讲话: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充分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后认为,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了我国在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了30年间积累的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认识,逐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认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个“最需要”情真意切,表达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说明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必要性,说到了广大农民心坎上。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基层工作者,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大好形式下,首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群众的事情办好,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要深刻理解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人均收入翻了几十倍,同时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会事业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充分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抓手,必须作为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是打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必须作为基本方向长期坚持。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必须作为根本要求认真落实。

在看到30年农村改革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尚面临诸多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生产面临市场和资源环境等约束的形势严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偏低等等。我们后面要走的路还很长,在这一点上我们还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切忌盲目乐观的麻痹思想。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这是被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了的真理。改革开放30年,我们仍然有必要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的认识,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描绘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凝聚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第四篇: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禹州市顺店镇党委书记 李益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胜利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我深刻学习了《决定》的内容,领会了其中的精神实质,现谈如下心得体会:

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使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针对目前的新形势,会议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从体制机制创新、现代农业建设、农民收入增长、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农村问题,发布了10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30年间,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农业正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第一轮的五个“一号文件”,我国农村构筑起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核心、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二轮五个“一号文件”,分别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等作出部署和安排。改革开放后,废除了人民公社,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这期间,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承先启后,在继续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由“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是一次跨越,意义非凡。

在我们所处的长江三角洲等发展较快地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探索已经展开,有的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例如在我市实行以村务公开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政治制度改革,保障了农民的民主权益。农民住房的条件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上世纪70年代我刚到杭州参军的时候,笕桥机场附近农民的房屋大多都是茅草房,经常发生火灾,农民的住房条件令人担忧;现在笕桥附近的农民住房都是三至五层的楼房,住房条件发生巨大变化。最近市政府新出台的“二十四条政策”允许外地人员购房入户等,将逐步打破城乡限制,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一大步。

作为房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改善民生,是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天职;而住房问题,则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如果提起人民生活,我最为关注的是住房问题。”充分展示了我党在解决住房问题上的决心,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乡人口迁移。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过去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城乡割裂的现象,现在党中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因此,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农村金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和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二)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从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环境、扶贫、防灾减灾能力、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农村改革,关键在党,并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将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及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勤奋工作,积极配合做好房产管理的各项服务工作。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我们相信: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必将统一全党认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兴起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热潮,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第五篇: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山沟沟泉水一点点流,提起个挑水心里发愁,十里路上吃水贵如油……”一曲民谣唱出了山区农民吃水难的辛酸。在大巴山区、在西北农村、在黄淮海平原,很多农民祖祖辈辈喝水困难,甚至喝着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到2000年底,我国农村仍有3.79亿人存在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占当时全国农村总人口的近40%。饮水不安全、饮水困难在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尽快让这3亿多农民喝上安全水,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及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正在各地全面推进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中公共财政惠及最广泛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让亿万农民免除了缺水之痛的同时,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行动:全面解决3.2亿农民饮水不安全问题

说到水,山西省灵石县桑平峪村88岁的独居老人张宝柱满眼是泪:“咱这里的水,吃了肚子疼,村里人都到10里外的地方担深井水。以前我用小车推水,来回要一个小时,两天一次。后来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得求人担水。”在沿淮农村,居民面对的是常年处于5类水质的淮河及其支流,喝上干净水一度成为这里农民的奢求。

饮水安全,一个沉重的话题,一个艰巨的任务。为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进行了不懈努力,用全球7%的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人口21%的饮水和用水问题。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晓东介绍,我国农村饮水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和在小型农田水利补助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农村解决饮水困难。国务院于1984年批转了《关于加快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报告》以及《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规定》,逐步规范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

20世纪90年代,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正式纳入国家规划。1991年国家制定了《全国农村人畜饮水、乡镇供水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4年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纳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通过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渠道增加投入。至新中国成立50年时,全国共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300多万处,累计解决了2.16亿人的饮水困难。

到2004年底,我国基本结束农村饮用水难的历史。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在2015年前使饮水不安全人口减少一半,我国政府对此作出了庄严承诺。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实现了农村供水工作从“饮水解困”到“饮水安全”的阶段性转变。2001-2005年,国家共投入资金223亿元,解决了6700万人的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问题。

从2006年开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实施。根据《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全国计划解决1.6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到2009年,全国可累计解决1.95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占2000年3.79亿饮水不安全人数的51%,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目标。根据规划到2015年之前,全国将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普及自来水。

大投入:水利发展中公共财政惠及最广泛农民的民生工程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3亿多农民喝上安全水,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近年来“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工作目标。

一系列关于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部署迅速展开:2004年以来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把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尤其是农村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了要通过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来解决那些成本较高地区的工程运行问题。2005年8月,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对全面做好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在这些政策的有力保障下,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成为我国财政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据统计,2000-2008年的9年间,全国共投入618亿元,其中中央安排资金311亿元,地方配套和农民群众自筹307亿元,解决了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饮水安全工程,已经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中公共财政惠及最广泛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王晓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各地也相应加大投入。“十一五”时期初,山东省决定用3年左右的时间让全省80%以上的村庄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湖北、贵州两省提出用5年时间全部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江苏省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152亿元,重点解决欠发达地区的饮水问题;福建省还提出到2010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国有24个省级政府专门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意见或办法,对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所有项目资金投入都要按照政府批准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进行实施,保障了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

大变化:水兴百业旺,引来新风尚

“我家建了两个水窖,不仅吃的水有了,还可以让我多养50只羊、10多头牛,每年增收2万多元!”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后坝村二社农民马绍军高兴地给记者算起了这笔“丰收账”。

水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养殖、种植和加工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生产发展。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四川省通江县是全国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也是有名的“银耳之乡”,这个县的诺水河镇金家坝村是远近闻名的“香菇专业村”。村支部书记王永东介绍说,全村种植了82万袋香菇,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正因建起了饮水安全工程。没有干净的水,村里也种不了这么多香菇。”

“自2005年以来,因饮水条件的改善,带动了105个缺水村的新农村建设,率先成为脱贫致富的示范村,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通江县县长严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百姓喝上安全卫生水,大大降低了氟骨病等地方性疾病和传染病发生率,全县每年可减少医药费支出2230万元,群众生活逐步宽裕。

通江县是感受到从“饮水难”到“饮水甜”的一个缩影。王晓东介绍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农民切身感受到了四个方面的巨大变化:

减少了疾病,提高了项目区群众的健康水平。饮水问题的解决,使农村与水有关的疾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据调查,吃上洁净水后,可使肠道传染病等发病率降低47%。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饮水问题的解决,农村劳动力从以前找水、拉水、背水中解放了出来,减轻了农民买水负担。据调查,在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地方,户均年节省53个挑水工日,通过实施饮水解困工程,86%的农户增加了收入。

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有了饮水工程,农民有适量的水洗衣服,厨房、厕所、浴室的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从而带动了与水有关的生活习惯的改变。据调查,自来水到户的地方,46%的农户购置了洗衣机,90%以上的农户生活用水量增加。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为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加强了基层**建设,增进了农村社会和谐。解决农村居民饮水问题让农民实实在在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了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下载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

    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 苏耀宏 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专题

    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禹州市顺店镇党委书记 李益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胜利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

    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

    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0月9日上午在北京开始举行。会议的主要议程是研究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

    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在改革开放30周年、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及我国改革发展......

    街道办事处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1

    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苏耀宏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