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doc
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07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王雪微1257407031
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07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王雪微12574070
31摘要: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社会分层结构及变迁,一直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社会分层问题,相继出现多种社会分层模式和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社会的三阶层理论,即把人分成上等阶级、中等阶级与下等阶级。但是以上三个阶层所包含的范围都极其广泛,每个阶层都包含着很多不同的群体,农民工就是这样,属于社会的某一个阶层,具有某一特定阶层的特点,但是农民工群体本身就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社会群体,也有着其特殊的结构、社会属性和地位等等,本文就城市社会分层的大背景,从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农民工阶层的形成发展过程、结构特征、社会属性和地位等,以便更进一步了解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
关键词:社会分层;农民工;结构特征;群体地位;社会理念
Abstract:Social inequality is also divided into high and low as the ground structure as a number of ordered hierarchy, which borrowed the concept of geology on the formation of a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 sociological category.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society and change, sociological theory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of the problem.So more and more people concerned about issue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have emerged a variety of models and theories, including influential social theory of the three sectors, namely, the people divided into upper class, middle class and lower-class.However, the three sectors included in the scope is extremely wide, and each sector contains many different groups, migrant workers are like this.Belong to a certain class of socie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particular class, but the peasant-workers is itself a special and complex social groups, but also has its special structure, social attributes and status, etc., the paper on urban social stratification background, from reality,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igrant worker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ector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ttributes and social status, Migrant worker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particular social group.Keywords: social stratification;migrant workers;structural features;group status;social
philosophy引言
当前中国的农民工问题是个大问题。现代化过程最基本最主要的人口变动矢量就是农民工进城变成工人。农民工则是这一变动的中间形态或过度形态。他们进到城里从事非农的工作却未改变农民的身份,未被城市所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是矛盾的复合体,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正因为他的特殊就更值得人们关注,关注这个群体的发展。
2.1 社会分层
2.1.1 社会分层随时代的历史沿革
社会不平等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是以“等级”的形式存在的。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几乎在每一个等级内部都有各种独特的等级。到了19世纪,人们广泛使用“阶级”和“阶层”概念来描述社会中人们的地位等级,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在当代社会学中队社会分层的研究有了新的变化,第二次世
-背景分析
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学中对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职业声望的测量。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曾提出在“社会主义发达阶段”出现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知识分子一体化趋势的观点。80年代以来,有些社会主义国家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分化现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社会学分层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对社会分层作了新的探讨。2.1.2 社会分层的客观性
由于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因而,不管哪个社会,总是存在着不平等,存在着社会分层,任何一个社会都应该依据一些标准进行社会分层,社会雪中常用的分层标准有权利、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等。农民工群体也是一样,按照以上任何一个标准划分,农民工都有别于其他群体,因此农民工阶层的不平等行呀是客观存在的。总而言之,社会分层式客观存在的,应该利用它为社会服务,进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规、体制的调整体现为人们利益关系的变
化,用分层的理论说,最终表现为调整社会分层结构。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群体
3.1 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称谓
农民工: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但是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员。农民工之所以被称为农民工,是由于他们特殊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的。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户籍身份,即农民工虽然进城务工,但其身份归属依旧是农民,大部分城里人仍然把农民工视为农民对待;二是职业身份,农民工主要从事的是一些非正式的职业或边缘职业,如建筑业、采矿业、服务业以及个体经营或自谋的职业,从事的是城里人不愿意干过没人干的职业;三是社会保障身份,当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生活遭遇风险与困难时,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援助和保护,农民工只有依靠个人力量。有这三个方面的不同,农民工被定位在游离于城镇居民之外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
农民工究竟是农民还是产业工人,意见分歧较大,有人说农民工的社会身份是农民,是因为农民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尽管不再农村谋生,但他们的根在农村,他们的家庭、最终归宿、心里寄托于感情牵挂都在农村。也有人说农民工的社会身份是工人,是因为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与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产业工人几乎没有区别。眼下之所以出现农民工身份确认的问题,是因为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现行的体制还没有为落实农民工平等的产业工人地位做好准备。
农民工这个称谓,形象地刻画出进城打工者无奈而又尴尬的社会地位。农民工长期受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一系列限制,虽然离开了土地,但又不能进入城市。他们已成为一个与农民和市民均不同质的群体,构成我国目前社会的第三元,他们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居民,亦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居民。二元体制导致了城里的农民工无法建立于城市人交流的生活圈。他们
2.2 社会分层的新变化
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农民问题,所以,中央的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市值得提倡的。其次就是中产阶级欠缺的问题。尽管大家都想推进中产和中间部分的发展,但是实际上迄今为止,这个阶层的比例很小,算来算去大概在全部人口的12%左右。于是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样是不合理的,是的,我们就应该努力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改革开放以前认为财产、财富、收入的“均等化”是合理的、是公平正义的。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口号: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就树立了一种新的公平正义的概念,即公平正义不等于均等化,有贫富差异仍然可以实现公平。改革开放持续三十一年来,对政策、法
在城市中尽管工作和生活多年,但依然是城市的陌生人,他们无法获得城市市民的身份,不能取得城市户口,不能和城市职工同工同酬,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但不是城市人;他们是农村人,却没有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特殊就在于他们是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人”
3.2 农民工的社会学含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民工”是一个“身份+契约”的称谓。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演化了这一过程,农民在“从身份到契约”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独特的“身份+契约”的阶段。在此阶段,“农民工”旧的农民身份挥之不去,新的工人身份不易获得。更为重要的是在此阶段,农民要承受“农民”和“工人”的双重负担。
从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来看,社会是有各种不同的角色构成的。人的一生要进入不同的社会位置,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多元性,也使处于同一社会地位上的个体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将角色划分为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农民工恰好是这两个角色的同时扮演者。在我国由于受二元社会的影响太深,除了种田的农民不必称为“农民种田者”外,农民干的其他任何工作都被称为“农民**”。这就是“先赋性角色+自致性角色”或“身份+契约”的突出表现。
3.3 农民工的类型
3.3.1 城市化的农民工与肥城市化的农民工
从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方面看,农民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已经城市化的农民工,他们多年在城市工作,有稳定的职业、收入和相对固定的住所。二是肥城市化的农民工,他们或者是以农业为主进城务工为辅或者以进城务工为主农业为辅的季节性农民工,或者是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民工,将来有可能成为城市人,也可能再回去做农民,或者是常年在外务工,但家仍在农村的农民工。
是否在城市定居时区分城市化的农民工与非城市化的农民工的主要标志。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改革开放31年间,在城市
定居的农村流动劳动力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仍处在流动状态。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讲,职业转变重于城市定居。
3.3.2 乡镇企业的农民工和城市中的农民工
从农民工就业地域上看,农民工可以分为两类:乡镇企业的农民工和城市中的农民工。
乡镇企业的农民工是指从农民中分化出来的离土不离乡的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人员,其身份是农民。他们或是在本村、乡镇的企业里劳动,或是在附近城镇的工厂劳动。这种“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阶层分化模式颇具中国特色。
城市中的农民工是农民工的一个典型的群体。“进城务工农民”主要指这一群体。他们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始终未能被城市接纳,而是在这一过程中演变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无法获得真实的城市市民身份,不能取得城市户口,不能和城市职工同工同酬,不能享受城市市民的各种福利待遇,这种弱势的“边缘人”身份使得他们游离于城乡之间,实际上使我国在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又出生了三元结构。三元结构隐含着很多社会问题。流入城市的农民由于并不能取得城市户口,因而他们对城市社区没有认同感。城市只是他们赚钱和暂且栖息之处。生活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合同签约率低,社会保险覆盖面小,拖欠工资严重,这是几乎所有城市农民工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3.3 体力型、技术型、智能型农民工与劳动资本复合型农民工
体力型农民工是指主要依靠体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类型。一般来讲,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能、素质一般偏低,属于“棒劳力、低文化”。这些农民在一无资本,而二无技能的情况下,多数只能从事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进行一些简单劳动,呈现出“卖力气”的体力型的特征。
智能型农民工,主要是指那些依靠自身智力和经营能力而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农村
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大批农村能人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一试身手,脱颖而出,成为致富的带头人,这批能人是新生力的代表着,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他们往往独辟蹊径,以敏锐的眼光看准某一致富的行业,凭借自己良好的智力能力率先取得成功,成为农民工中的佼佼者。
技术型农民工,主要是指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就业的农民。农村中有不少的技艺工匠。这些农民以自己拥有的某项技术或经营能力以及用于的生产资料或资金,从事某项专业劳动或经营小型的工、商、服务行业等。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经营小商店、小饭铺、小工厂、小作坊等发展成为城市中的个体劳动者或工商个体户阶层。
劳动资本复合型农民工,是指不仅提供劳动而且提供资本而实现城市就业的农民工。资本存量较多的农民,可以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搞一些个体经营企业,办一些小型经营作坊,或在城镇之间搞运输,或经营饮食服务业,或搞一些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等等。劳动资本复合型农民工,占整个农民工份额很有限。
3.4 农民工的社会属性和地位
自从“农民工”出现以来,对于其阶层的归属问题的争论就一直存在着。农民工身份转换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根据经典作家关于农民向工人阶级转化的理论和农民工的产生、生活特点,农民工应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主要以强壮年人口为主,农民工是成长中的先进分子,农民工是联系农村和农民的天然纽带。对农民工社会属性的新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人阶级构成理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解决了新时期工农联盟面临的新问题。同时,这一新论断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市化步伐,有利于加快制度创新,有利于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环节社会矛盾,有利于“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因此清楚了解农民工的社会属性和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3.4.1 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式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概念有三重含义。一是职业农民,二是阶级农民,三是户籍农民。自从“农民工”出现以来,对于其阶层归属的争论一直莫衷一是,大多数学者 认为农民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新血液。但有学者认为农民工仍然是农民,例如张智勇在《户籍制度、歧视和社会分层——论农民工目前不是中国新的产业工人》一文中,阐述了他的观点,并从四方面论述其理由但我们认为否认城市农民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就谈论农民工的社会属性时不能忽视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很多理由也恰恰说明农民工正向工人阶级转化,这种转化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城市农民工是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论断,打破了关于农民问题的传统观念、习惯思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论断。因此,对农民工社会属性进行再认识可谓具有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农民工身份的转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让农民摆脱农民的身份是党和政府长期追求的奋斗目标,让农民摆脱农民的身份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确认农民工产业工人身份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出路。
3.4.2 农民工的地位
农民工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工的出现,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力的的促进了中国社会从温饱走向小康,也必将对中国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农民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工流动实现了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从改革发展的格局来看,农民工流动既解决了某些先进地区的劳动力不足,也缓解了不发达地区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就业压力;同时,这种流动也有力的冲击了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旧体制,构造了市场机制在区域间的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新体制。
如果说改革进程中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一直处于滞后状态的话,那么,农民工的这种流动就业显然是超前构造了一个劳动力市场体系。农民工降低了工业成本,增加了国民经济积累。据测算,全国农民工一年为国民经济提供的剩余积累大到相当于国内生产总之的9%。农民工是实现农民自身价值的有力尝试,从农民到农民工的转变,再到企业家的改变,是人生价值得展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立法和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深护,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保障。关注农民工群体,因为群体的特殊性就更加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向德平著.《城市社会学》.(1):
到了充分的体现。总结
【2】 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3】 面的,除了前面分析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市场根源和政策根源等【4】 等,但是由于复杂程度之高,因此本文不佳讲述。农民工始终扮演着一个“边缘人”的尴尬角色,应当做的是建立一个城乡统一【5】 的、完善的劳动力机制,加强对农民工的培【6】训,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条件;更新发
28-30.
杨云善 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
题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
刘怀谦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人
民出版社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
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4期 池子华著.《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
迁》.安徽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建立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doc 数据
建立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出现的。他们的出现既解决了一些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缓解了不发达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往往做的是最差、最苦、最累的工作,他们多在建筑业、采矿业等高风险、职业病多发的行业工作,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以及农民工在劳资双方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更容易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日益严重的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决定了我国应该努力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建立和完善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而农民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工伤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在切实保障农民工的人身权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发育,减轻企业负担和维护社会稳定也意义重大。
一、建立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的必要性
意外伤害保险是指在约定的保险期间内,因发生意外伤害而导致被保险人身故或残疾,保险公司给付约定保险金的保险。农民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商业保险的一种,是一种商业行为,它与属于政府行为的工伤保险在实施目的、方式、基金来源以及保险金额确定和给付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它作为工伤保险的重要补充,二者又相互取长补短,在解决农民工的工伤问题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实现城乡统筹的突破口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长期存在,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农民工是城乡二元化管理体制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它的存在具有两面性,既是城乡体制差异排斥的消极产物,也是打破城乡隔离,实现城乡统筹,消除城乡差别的重要突破口。但是,农民工处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中间地带,与城镇职工的地位不平等,不能享受相关待遇,而农村的政策又鞭长莫及,不能惠及到他们。因此,农民工再就业、住房保障、子女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关系着他们的长远利益,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从事工作,获得经济收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争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保障农民工生命健康安全的另一道屏障。农民工作为城乡连接的重要载体,在城乡统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城乡统筹的全局和最终实现。
2.工伤保险制度的不完善需要意外伤害保险的补充
首先,工伤保险具有个人不缴费的特点,企业缴费的比例也很低,工伤保险基金的总额就相对较小,对于那些高事故发生率的建筑、工矿企业来讲就“有利可图”,因此他们也很愿意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而那些低事故发生率的企业认为自己出事的几率很小,缴后也是为别人做贡献,就会想方设法少缴或不缴保费,以及由于国家执法监督力度不够,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的非法用工单位,就建筑行业来讲,其中相当多的农民工是被非法的包工队所雇用,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一旦发生事故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工伤认定是受害人能否享受工伤待遇的关键,但这只受用于那些具有法人资格的用人单位或企业。对于一部分维权意识不强的农民工来讲,一旦发生了意外事故,他们就无处取得赔偿,直接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个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可以在特殊情况下缓解一时之急。
其次,工伤保险的一次性赔偿金难以满足伤残劳动者康复费用。由于工伤一次性补偿金包括了工伤后的住院治疗费用,致使一部分民工拿到的赔偿太低。根据工伤保险一次性补偿标准,工伤级别较低的农民工得到的工伤补偿不过几万元甚至几千元,而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这些钱根本不够,很可能是这一次性赔偿仅够支付工伤保险的住院治疗费用,而这使得农民工以后的生活更加困难。究其原因,根本是现行的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施行及体制有所欠缺。与商业性质定额给付的意外伤害保险相比较,很难满足事故员工的保障需求。
再次,一些企业隐瞒工伤事故问题使得农民工无法得到应有的工伤赔偿。在工伤保险事故发生后,一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没有按照条例办事,却将事故私下解决。因为很多地方规定,工伤事故发生较少的企业下一年可以酌情降低保险费率。此外,很多企业出于上级下达的安全生产指标的限制,有工伤事故也不汇报,许多问题私下解决,只支付不多的钱就可以了事,对于那些维权意识不强的农民工来讲,只要能拿到钱就行了,也不注重方式是否合法,赔偿是否合理,而这样做使农民工无法得到应有的工伤赔偿。
因此,由于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在赔偿方式、赔偿数额和政府相关部门监督保障等多方面存在缺陷,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障和最大限度的实现,需要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方式发展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实现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有机结合,多角度、全方位保障农民工的合法利益。3.城口县农民工的现状决定了需要实施这一制度
一方面,由于城口县地处山区,经济落后,大中型企业较少,工业和服务业欠发达,大量的劳动力生存于有限的土地,劳动生产率低下,与之相伴的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经济收入低,而且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务工,于是,外出务工就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据调查全县总人口24.15万人,富余城乡劳动力就达到7万余人,近几年通过各种渠道在县内外务工的人数平均每年达6万之多,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打工经济”,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2009年,全县外出务工农民达到5.9万人,其中县内转移1.2万人,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占到45%,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总收入达到3亿元,农村外出务工已成为了全县农民增收最直接、最稳定、最有效的渠道,劳务产业成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亮点和增长点。
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教育也相对落后。年老的一代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年轻的一代许多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也选择走向市场,他们之中很少有人接受专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劳动者的知识、文化及技能水平均低于城市劳动。务工农民的素质与城市产业多样化和高级化的需要不相适应,城市里的新的产业和高层次的就业门路无法打通,因此他们进城务工只能局限于劳动强度大、就业面窄、劳动报酬低的简单劳动,如建筑业、采矿业等高风险高职业病的行业,加之这部分人缺乏足够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机率就非常大。根据中国人寿城口分公司的调查显示2004年前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死亡人数高达200多人,致残近1000人,这批人员及其家庭因此成为了新的贫困群体,极大地影响了全县劳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和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鉴于城口农民工以上两个现状因素,建立切实有效的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关乎全局,意义重大,不仅仅是农民工个人的选择,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保障农民工的生命安全和人身权益,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城口县实施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的现状及成效
城口县从本地以“打工经济”为转移富余劳动力为主要方式的实际出发,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按照“国十条”和市政府《实施意见》的指示精神,于2005年底尝试推出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财政补贴方式、全面实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并将该项工作列为了全县“六大民心工程”之首,给每个外出农民工上道“护身符”。每份保险保费50元,由县财政补贴30元,农民工自己出资20元,投保人出险后,可获得3万元以下赔偿金额和2000元意外伤害医疗费。经过5年的运作推广,初步收到了“政府得民心、老百姓得实惠、企业得市场、社会得稳定”的满意效果。
城口县外出务工保险实施具体情况表
年份 承保人数 销售份数 理赔案件数 支付赔款(万元)死亡人数 死亡赔款(万元)
2005(寥子试点)210 221 3 3.2 1 3 2006 28274 28688 456 107.8 72 75.4 2007 32646 32746 752 132.2 79 91.9 2008 42891 43001 1792 190.6 81 110.9 2009 43300 45568 996 188.67 68 102.3 数据来源:中国人寿城口分公司 在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出务工保险从试点到全面推行,承保人数逐年增加,意外伤害保险的销售额逐年上升,一部分人甚至还购买了两份以上的保险,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是从整体来看,人数是呈上升的趋势,前景是好的,理赔案件数和支付的赔款也随着承保人数的增加而增多。五年来,承保人数共达147321人,总份数为150224份,共收取保费751.12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450.67万元。赔付案件3999件,赔付总金额622.47万元。其中,死亡案件301件,支付理赔金383.5万元。意外伤害发案地主要来自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宁夏等省市,在受伤、死亡人员中有70%以上均属在矿山井下作业导致。总之,在推行了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之后,不仅提高了广大农民工参保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维护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制度的严格执行也使农民工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密切了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拓宽了中国人寿的保险市场,扩大了农村保险的幅盖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第一,外出务工保险使老百姓得实惠
开展外出务工保险以来,全县共3999人在外务工发生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获得保险赔偿,赔付金额高达622.47万元。有了外出务工保险提供的保险保障,大大的减轻和缓解了广大老百姓的压力。
原葛城镇阳坪村村民夏得贵2007年8月29日在开县打工返乡途中遇车祸身亡,保险公司在第一时间将6万元(两份)保险金理赔兑现给被保险人家属,在理赔现场会上,他父亲在接受了保险赔款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激动地说:“感谢政府为农民办实事,感谢保险公司把赔款送到家中,如果不是买了外出务工保险,我家今后的日子不知道怎样过,家里两个老人、两个小孩没有了经济来源,有了这份保障,两个小孩的读书不会有多大的困难了。”河鱼乡大店村村民许世华2008年12月10日才从河北打工回家,25日在家中被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保险公司及时将3万元赔款赔付给年老体弱的父亲手中,老人说:“没有这份外出务工保险,儿子一死,我孤独一人又要过苦日子了,我要感谢党和政府办的好事”。
双河乡柳河村村民汪兴合2009年12月25日下午在自家地里玉米杆时不慎摔倒在沟里,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保险公司现场查勘属保险责任,及时赔付3万元。在今年7.17洪灾中,有3名被保险人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购买了外出务工保险、国寿基本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小额保险,保险责任赔付金额高达25万元以上,目前保险公司正在完善手续,尽快赔付到位。
从开展外出务保险以来,上述例子举不甚举,通过外出务工保险使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好处和实惠,老百姓对参加外出务工保险的认识更加深刻,参保意识不断增加。开展外出务工保险的实践证明,老百姓对这项“民心工程”是拥护的、支持的,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第二,外出务工保险使政府得民心
通过开展外出务工保险工作以来,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都深刻的体会到,开展外出务工保险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讲政治、讲民生、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一项优选措施,五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外出务工保险是一项民心工程,在开展外出务工保险以前,外出务工人员死亡、伤残的,经常找政府要求解决家庭的困难,有的甚至找到政府闹事,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开展外出务工保险后,出了事找政府的少了,广大参保人员说:“政府对我们外出务工人员十分关心,务工前专门组织培训,给我们传授打工知识,外出务工后给我们提供保险保障,专门为我们制定了保险条款,在购买保险时还给我们补贴,现在的党和政府真是想得周道,一但发生了保险事故,政府积极组织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深入家庭调查了解情况,及时查勘理赔,这是对我们外出务工人员最大的安慰,现在的政府是真正的人民政府,干部是老百姓真正的贴心人。我们要感谢政府、感谢党的政策好,我们一定要遵纪守法、争做好公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建设好家乡多作贡献。”
第三,开展外出务工保险拓宽了城口的保险市场
通过开展外出务工保险使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商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商业运作,诚信服务,使国有保险企业讲政治、顾大局,服从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得到了增强,中国人寿在广大老百姓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开展外出务工保险之前,保险没有进入农村,农民对商业保险的认识是一片空白,通过开展外出务工保险,使商业保险深入到广大农村的各乡镇、村社和千家万户,这对保险业在贫困区县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开展外出务工保险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开展外出务工保险转变了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以人为本,服务民众的意识,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加深了,外出务工人员发生了意外伤害事故,各乡镇干部亲自到现场处理善后事宜,安慰家属,使出险者家属深受感动。开展外出务工保险以来,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因各种原因上访闹事的少了,有的外出务工人员说:“政府对我们外出务工人员关心照顾得十分周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找政府闹事,有一点困难自己克服解决,不要再给政府添麻烦,和谐城口、和谐家园要靠广大市民共同建造。”目前我县社会安定、民众和谐,五个重要建设进展顺利,这与我县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加强为“三农”服务,开展外出务工保险,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体系是分不开的,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把民生服务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从而促进城口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城口县外出务工人员保险工作的开展,我们看到了这一制度的积极性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对于城口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承诺兑现,挤出资金为务工人员“买单”,支持务工人员保险的发展,履行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职责。那么,推而广之,在全国各地存在着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推广外出人员务工保险制度,对于那些经济发达,财政收入好的地方甚至可以做得更完美。政府支持、群众拥护、保险公司精诚服务是务工保险发展的强大后盾,随着这一制度的广泛开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最终它会形成一道农民工特有的保障制度。
三、城口县实施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务工保险从试点到全面推广,在各个层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也得到了广大农民工的拥护和支持,但是,在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推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农民工对意外伤害保险认识不够,参保积极性不高,影响参保率 2006年,城口县共有2.8万人参加了外出务工农民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占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的72.65%,购买保险2.87万份,保费143.43万元,今年以来,中国人寿又为城口县2.5万名外出务工农民办理了意外伤害综合保险。从整体上来看,这个数据并不是非常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宣传、组织、发动工作做的还不够,没有形成对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的强有力保障,对保险公司参保方式、理赔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一部分农民工参保后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另一方面,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意外伤害保险有效转嫁风险不理解,以及商业保险盈利的性质使得他们觉得参保是“大多数人出钱,少数人获利”,只要自己不出事就与自己无关。农民工对意外伤害保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参保的意愿,进而影响参保率。
2、部分意外伤害保险的理赔难度较大
城口县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大部分农民工都在外省务工,农民工对保险理赔的具体环节不是很清楚,以至于出险后不能及时完善理赔资料,有的因为不是在正规医院治疗,所提供的资料不符合要求,以致无法理赔,还有的受伤人员治疗时间很长,一时无法办理案件,致使一部分案件赔付时间拖得很长。除此之外,由于现在还没有没有形成有效的异地理赔制度,使得异地农民工发生事故后不得不回到原参保地接受理赔,这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笔理赔成本,包括农民工的路费成本和保险公司的时间成本。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保险理赔的难度。
3、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的制度设计和立法责任缺失
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的实施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不高,而且主要是由商业保险公司在操作,政府虽然也积极参与,但是他们所起的作用更多的是鼓励、支持和监督,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也没有相关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的法律规范,对保险公司缴费、理赔的合理性缺乏科学的鉴定。而现行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一部关于农民工的全国性专门的法律法规,工伤保险的问世使得各地出台了一些关于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制度,但各地制定的法规不完善,效力层次低,很难保障农民工的权益。而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其重要补充,也不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
4、农民工参保面偏窄,保险公司办事服务机构不健全 参加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的绝大多数都是外出务工的人员,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县内建筑、采矿业等行业务工,他们之中很少人愿意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可能是由于他们觉得在本地工作,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低,不需要不必要的开支,也可能是经济收入低,无力支付自行负担部分的保险费用。因此,这种情况又进一步缩小了意外伤害保险的参保面。另外,我县目前在县外的外出务工人员办事机构尚未健全,给远在他乡的务工人员办理保险业务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制度保障上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的积极性以及意外伤害保险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实施的措施建议
1、加强宣传,改善服务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善待外出务工的农民兄弟,认真做好那些贫困家庭外出务工人员的保险,宣传教育他们学会转嫁风险,增强保险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人寿保险公司应深入到乡镇,组织开展人寿保险的相关知识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实际操作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让保险知识和参保的意义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宣传动员本县外出务工的“包工头”为他们手下的务工人员购买保险,双管齐下的为我县外出务工人员撑起“保护伞”。同时,保险公司也应搞好售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做到诚信经营、索赔方便、理赔及时、保费足额,并建立外地保险办事机构,方便农民工办事,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以增强他们对意外伤害保险的信心和认可度,扩大参保的范围。
2、继续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完善扶持政策
政府的支持是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持续有效发展的坚强后盾,它包括资金支持和政策服务。城口县在县外合法务工并自愿投保的人员均可享受补助,县财政按每人3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并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认真研究外出务工保险、政府工伤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有机结合形式,建立农村务工人员意外伤害综合保险业务长效机制,健全服务网络,持续有效的开展业务工作,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作用,做到优势互补,让各项保险为城口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保驾护航。此外,政府应联合保险公司尽早建立意外伤害保险异地理赔制度,为外地农民工提供方便服务,降低理赔成本,规范理赔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3、加快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的法制建设和制度保障
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兴而又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利益没有专门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因此,我国应在不断完善地方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提高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层次,并吸取其中有益的经验,逐步将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纳入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轨道,通过法的作用来强化商业保险公司的责任意识,通过制度的建立规范商业保险公司的缴费比例、理赔过程,并对其形成持续高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保险公司在坚持农民工平等、自愿、公平参保的原则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下,认真履行职责,做到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利益。
4、建立农民工意外伤害事故预警机制,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凡事“预则立”,预防工作做得好,不但可以用少量的投资收到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收到净化环境、减少污染和疾病等社会效果。因此,一方面应该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教育,相关部门定期对他们进行安全生产培训,使之掌握基本的工业防卫知识,并对农民工提供工伤保险、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咨询和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事故高发的建筑、采矿企业要重视安全生产制度,从上到下都要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对有条件的企业积极采用新的防护技术和设备,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将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到最小,从源头上杜绝。
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他们了,农民工的工伤权益,关系着社会保障制度总体目标的实现,关系着“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工伤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在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是一项民心工程,是政府为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办的一件实事,落实和完善这一制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三篇:一个农民工的故事……
一个农民工的故事„„
在火车上,一个很漂亮的女列车员,盯着一个 民工模样的中年人,大声说:“查票!”
2.中年人浑身上下一阵翻找,终于找到了,却捏在手里。
3.列车员朝他怪怪地笑了笑,说:“这是儿 童票。”
4.中年人憋红了脸,嗫嚅着说:“儿童票不 是跟残疾人票价一样吗?”
5.列车员打量了中年人一番,问道:“你是 残疾人?”
6.“我是残疾人!”“那你把残疾证给我看 看。”
7.中年人紧张起来,说:“我没有残疾证,买票的时候,售票员就向我要残疾证,我没办 法才买的儿童票。”
8.列车员冷笑了一下:“没有残疾证,怎么 能证明你是残疾人啊?”
9.中年人没有做声,只是轻轻地将鞋子脱 下,又将裤腿挽了起来———他只有半个脚 掌。
10.列车员斜眼看了看,说:“我要看的是证 件!是残联盖的钢印。”
11.中年人一副苦瓜脸,解释说:“我没有当 地户口,人家不给办理残疾证。而且我是在私 人工地干活,出了事之后老板就跑了,我也没 钱到医院做评定„„”
12.列车长闻讯赶来,询问情况。
13.一次向列车长说明,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买了 一张和残疾人票一样价格的票„„
14.列车长也问:“你的残疾证呢?”
15.中年人说他没有残疾证,接着就让列车长 看他的半个脚掌。......1.
第四篇:一个特殊的春天
一个特殊的春天
又该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了,天气渐渐变暖,人们穿起了薄薄的衣服。可好天气没过几天,天又冷了,人们只能不情愿地换上厚厚的衣服。但是,最让人们烦恼的是SARS病毒的蔓延。
SARS,我国又把它叫做非典型性肺炎,这是一种新的传染性很强的的疾病。如今,无论你走在哪儿,都可以看到戴着大大的口罩的人。全国不少地方的学校都进行了假期调整,提前放了假。本来,春天了,大家都可以去春游,去郊外踏青和写生什么的,但怕互相传染非典不能去也不敢去了。放假了,大街上人并不多,大家都在家里呆着,都尽量不去或少去公共场所。噢!对了,今天胡锦涛、温家宝和吴仪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到一线医务人员的身边,走入老百姓的中间,慰问大家,这使我们都感到无限的温暖。
这是一个特殊的春天,SARS病毒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就一定能取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胜利。我相信,明年的春天将会是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媚的春天。推荐阅读: 关于春天的作文
第五篇:少数民族是一个特殊群体
少数民族是一个特殊群体,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县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全面、客观地把握民族地区发展现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现就我县两个少数民族乡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供参考。
一、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我县是一个散杂居民族地区县,居住有30余种少数民族,总人口 2834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34,彝族、回族、哈尼族是我县的世居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90%。分别居住在全县8个乡(镇)、全县有两个彝族乡,18个彝族村委会,少数民族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6%。
夕阳、双河两个彝族乡位于晋宁县西南方,是昆明市仅有的七个民族乡中的两个,也是晋宁县最边远、偏僻的山区少数民族乡。夕阳彝族乡距县城昆阳60千米,双河彝族乡距县城昆阳40千米。东接玉溪市洛河乡,南与峨山甸中镇、玉溪市红塔区交界,西与易门县十街毗邻,北与安宁市接壤。
夕阳乡总面积为156.51平方千米(包括白马龙村岔入峨山境内农田非地0.54平方千米)。共辖10个村委会,38个自然村、40个村小组,总人口10155人,其中农业人口9444人,有彝、汉、哈尼三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7921人,占总人口的78%。2006年全乡共完成经济总收入6663万元。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的人口,还有254户284人,其中:弱势群体五保户、残疾人还有164人,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上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的人口占多数。
双河乡总面积为152.0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9098.94亩,林地面积为183688.5亩,全乡辖6个村委会,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313人,其中,彝族人口7505人,占总人口的78%。双河属于滇中高原浅割中山地带,全乡最高海拔2511.3米,最低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3度。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具有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境内风光秀丽、景色怡人,高达73%的森林覆盖率为昆明附近少有。1990年,双河乡被昆明市政府划定为“昆明市双河磨南德水源保护区”,1999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云南省40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2006年被列为“金牌秧佬鼓”之乡。200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2275万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145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完成7324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4134万元,全乡粮食总产量达342万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完成2274元。2006年完成财政收829万元(其中上级补助收入241万元)。2007年6月底,全乡共有中小学生1395人,其中,小学916人,中学347人。小学巩固率达100%,升学率达100%,中学生巩固率达99.3%。
夕阳、双河是一个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三区”彝族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比较滞后。
夕阳、双河彝族乡发展具有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环境方面: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60人一平方公里,且开发价值日趋显现;有全昆明市保护较好的森林资源38.6万多亩,且旅游价值,生物开发价值在不断提高;双河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储有一定量的矿产资源,现正积极推进着乡村组的公益事业的发展,“五位一体”的乡情,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基础设施方面:县、乡、村道路交通网络形成,交通条件在逐步改善,宝夕公路已全面竣工,乡村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配套,烟水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农田水利化的进程。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网络也相继完善。
(三)人力资源方面:人口在文化素质、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等综合素质方面有所提高,勤劳致富的愿望得到增强,科技致富水平得到提高,浓烈深厚的民间民俗文化得到开发利用,为我们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业,倡导科学、进步、文明、和谐的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产业布局方面:烤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稳定的,惠及乡、村、组、群众的产业;生猪生产成为群众重要的经济来源,科技运用在生猪生产上稳步推进;粮食基本能自给;矿产资源的挖掘、整合给两乡公益事业建设的快速推进创造了条件;新项目的引进,为少数民族乡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双河、夕阳彝族乡这些年在发展上虽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总体上看,与全县其他地区相比较,发展仍相当缓慢,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现在的农村,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幼,这部分人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农业,对现代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目前各村效益农业虽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而且随着扶持效益农业补助资金的减少,效益农业发展的步伐将会减慢,这些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提升。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种植管理粗放,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生产效率低。目前,两乡少数民族村人均耕地虽有1.45亩左右,但农户生产经营地块零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不仅给科技推广、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土地开发等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农业生产相对成本高。同时由于缺少投入,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村民的收入。如在烤烟生产中,中后期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烟叶质量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快,时鲜蔬菜、荚豆等新兴产业推广难度较大,形不成规模。缺乏市场信息,部分干部群众怕担风险,不敢放开手脚大规模进行结构调整。
(三)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不够。目前,两乡虽然上马了一些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项目,但从总体上来说,大多数还以卖资源为主,与建立绿色生态农业乡的总体发展战略相悖,长期效益不足,发展后劲不足,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差。由于地理环境制约,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导致第三产业缺少发展空间,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
(四)道路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乡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五)乡财政单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战斗力不强。少数民族村级集体基本上无经济收入,村级集体经济主要依靠帮扶单位给予解决,大多是“空壳村”,乡村两级自身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大。2006年,夕阳乡财政收入仅为452万元,但支出则高达829万元,双河乡为530万元,支出829万元,面临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六)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两乡60多个自然村几乎都坐落在山上、半山腰,山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要实现机械化农业耕作几乎不可能,特别是夕阳彝族乡仍是牛犁、人背、马驼的传统耕作模式,人力、物力的大量投放,加大了生产成本,投入与产出价值比较低。农民种、养出来的物资运不出去买,也是最大的问题。另外是水资源缺乏,水利化程度仅达40%,饮水难、取水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如夕阳乡的木柞、保安、田房等村12个村小组,近3000多名群众,2000多亩山田还得靠天吃饭。
三、加快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1、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可以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为此,要想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致富,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政府在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帮资金、帮技术的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的观念向“我要富”的转变,毕竟“石头孵不出鸡”。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双河、夕阳有丰富的林、矿、水、土、草等自然资源,乡党委、政府应抓住全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机遇,抓住建设现代新昆明后花园的机遇,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开发,将本乡的资源优势真正变为经济优势。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如夕阳乡具有地方特色的香糯米、葵花子、辣子已经闯入市场。蜂蜜、松子、菌子等农持产品有开发潜力,双河的甜脆弯豆、夕阳的甜龙竹已初见规模。
3、发展旅游业既能发挥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又符合欠发达地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要求,还能大量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民族风情游,同时大力培植生态经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着力抓好现有形成的畜牧业、绿色蔬菜、林果等特色农业的综合开发,加大对生猪养殖和本地鸡养殖的推广扶持力度,推动本地生猪、鸡、兔、山羊等养殖上规模、上档次,提升产业层次。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山区原有的天蓝、水清、山绿、环境优美的面貌,使之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充分展示农业示范、农业观赏、休闲等多种功能,推进旅游富民。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实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温饱的基础,也是巩固脱贫致富的基础。为此继续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进一步加大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庄整治,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改善居住条件。通过异地脱贫,政策鼓励等措施,引导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少数民族村民向中心村和中心城镇集聚,推进城镇化建设。
5、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和《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特别是将2006年中共晋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贯彻实施到民族工作中去,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扶持力度。《决定》明确规定了:财政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十一工’期间,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幅要高于全县平均水平;降低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本级配套资金的比例,财力不能自给的,应当予以免除。扶持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向民族地区倾斜。继续加大财政、税收和金融的扶持力度,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其他方式,逐步加大对民族乡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县级财政对民族乡计算一般性转移支付时,所使用的系数应比非民族乡高5个百分点。从2007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民族机动金,主要用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少数民族吃饭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并随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需要和本级财政的增长按每年3%的比例递增。在两个彝族乡工作的干部、教师、医务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工作业绩与晋职、晋级等挂钩,对业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提拔任用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优先,其子女在县属中小学上学免收借读费,升入高中给予10分的加分照顾。对长期在民族乡工作的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等。但在调查中这些规定大多没有得到落实。当前,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是客观事实,只有
依法对少数民族地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量的倾斜和扶持,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6、加快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农村适用技术人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政治坚定、维护民族团结、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稳定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吸引各类人才到民族地区创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