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集体林产权改革300户林农的调查报告
辽宁省集体林产权改革300户林农的调查报告
韩晓燕,翟印礼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摘要:通过对辽宁省集体林产权改革试点地区300余户林农的调查,阐述了辽宁省集体林产权
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初步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集体林产权改革的经验。
关键词:集体林;产权改革
An Investigation on Liaoning Collective Forest Property Right Reform in
300 Foresters
HAN Xiao-yan,ZHAI Yin-l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iaoning Shenyang 110161)Abstract: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of forest's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 reform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analyzes the reform's primary effects on forest industry.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of reform and sums up the experiences of the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 reform of
forest.Key words: collective forest;property right reform
集体林产权改革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本质的农村基本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在林业中的拓展。2005年辽宁省作为北方林区试点开始了集体林产权改革工作。为了解辽宁省集体林权改革的总体进展和效果,研究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配套措施,课题组受辽宁省林业厅委托,于2007年下半年对辽宁林区采用入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共获得有效问卷340份。通过调研认为辽宁集体林产权改革的现实成因、发展林业产业和探索制度创新的经验可以为集体林区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尽管明确林权的主体改革才基本完成,但改革带来的林区生产生活面貌的重大变化和历史意义已经超过了改革本身。集体林产权改革是突破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必然选择
辽宁省林业用地10425.45万亩698.51万hm2,森林覆盖率35.13%;全省集体林面积9000万亩603万hm2,占全省林地面积的86.4%,蓄积量达2亿m3,其中公益林面积5890万亩934.63万hm2,占全省林地面积的56%。虽然在“两权合一,统一经营”的制度安排下,森林资源总量曾经有过长足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与制度几大要素之间长期积累形成的矛盾,使经济与资源的两危形势已经明显的显现出来。一方面,辽东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富裕,辽西贫瘠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贫困和农民增收困难成为各地林区需要破解的首要难题。另一方面,森林资源培育乏力。集体统一经营下,林农的权利主体地位不明确,导致林业与林农关系松散。“林不归我,我不爱林;利不连我,我不营林;责不罚我,我不护林”的现象普遍存在。林农造林管护的积极性不高,森林资源总量增长缓慢乏力,林分质量粗放低下,林种结构单一,生态质量有所下降。此外,森林资源保护也面临困境,由于保护的社会成本增加,局部地区乱砍乱伐,乱征乱占林地等涉林案
件逐年上升。如果不能突破这种两危境地,林区的资源经济社会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彻底理顺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创新林区资源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建立激励相融的制度安排成为克服发展障碍的必然选择。集体林产权改革的主要成绩
2005年3月集体林产权改革首先在本溪市试点,2005年11月辽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辽宁省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以及改革的范围、内容、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截止到2008年3月底,辽宁共完成集体林确权到户面积7200多万亩482.4万hm2,占应完成总数的92%,涉及林农超过400万户。调研发现落实农户的林地经营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地的处置权和转让权等主体改革已经为集体林区带来盎然生机。
2.1 林农营林积极性大大提高
林改有力地调动了林农的营林积极性。2007年辽宁省非公有制造林面积200.1万亩13.41万hm2,占造林总面积的81%;全省非公有制投入林业产业发展资金达15亿元,是上年的近2倍。以阜新市为例,2006年涌现出百亩6.7hm2以上造林大户1600多户,千亩67hm2以上造林大户近200户。问卷结果显示,新获得林地的280户中有78户进行了造林或低产林改造,2005年以前全部调查户仅造林53.55亩3.59hm2,2005年当年就增加到95.55亩
6.4hm2,2006年达到1240.35亩83.1hm2,2007年为609.25亩40.82hm2,农户基本把可利用的土地全部造林。从投资意愿上,林改后有292户(占82.3%)有投资林业的愿望,其中有93户有扩大营林面积的意愿,占31.85%。在劳动时间上,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的人均年劳动时间从28.45天增加到31.12天;在管护上,林农从过去几年不去林子1次,现在最高的每月去7~8次,年平均去林地17次。对改革获得的林地,有7.41%的农户进行过浇水施肥,有16.93%的进行了幼林抚育。为了保护森林部分蚕农将放养次数从1年2次减到1年1次。调研还发现一些地区林农还自发制定了村规民约,对森林实行双重管护、制约滥伐盗采、防火和制止林地内乱埋滥葬等不良现象。这为形成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林改后全省林业案件比改革前减少了50%以上。
2.2 林下产业蓬勃发展
辽宁以公益林和用材林为主,生长周期长,立地条件各异,在一些山区森林与居住地相距很远,因而林改中农户对投资回收期较短的林下经营表现出普遍热情。在有投资意愿的农户中想投资中草药、食用菌和林下驯养的分别为116户、31户和22户,占57.87%。实际从事林下经营的户数由林改前的25户增加到51户,林下经营面积从936.5亩62.75hm2扩大到1870.5亩125.32hm2。以本溪为例,2006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实现5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625元,占总收入的58.9%。2007年全市以红松为主的干坚果经济林达到99.8万亩6.69万hm2,林下药材达到63.3万亩,山野菜达到14.8万亩9916hm2,放养林蛙面积达到410万亩,年产商品林蛙1亿只,速生丰产林达到88.5万亩27.47万hm2,年森林旅游产值超亿元。一些起步较早的农户已获得巨大收益,纷纷效仿的林农增收前景也非常可观。此外,某些经营项目已经显现出了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例如五味子种植,五味子饮料加工企业在本溪落户并已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生产大户与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具有标准化技术的生产基地,同时又牵头组织专业协会为散户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座谈发现,这些生产大户不仅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而且具有创新精神,有的已经注册成立公司,准备冲击南韩
等国外市场,同时还打算把专业协会发展成规范的农民合作社。
2.3 农林社会化服务进入起步发展阶段
问卷结果显示,当前林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内容集中于林业生产和基础服务。被调查的农户中,享受到种苗服务、技术培训和资金服务的分别占64.8%、48.3%和15.3%;享受到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放火和政策宣传服务的农户占到35.2%、42.6%和46.6%。这些服务65%来自乡镇林业站提供,11%来自种苗站,其他机构提供的较少。林业技术来源方面,49%的农户回答来自林业机构,16%和15%回答来自新闻媒体和专家讲座。在调查的30个村中,6个村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中涉及林业的有3个协会,均为林下经营项目。被调查的35户中草药和食用菌经营农户中26户是协会会员,占74.3%。座谈发现,辽宁将林业服务体系和和能力建设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除原有林业站等政府机构外,有的县市已经着手建立林业要素市场和综合服务大厅。辽宁林业厅王文权厅长强调:深化改革要“统分结合、五统五放”,其中公益林、三防体系、资源流转、采伐管理和生产规划编制方面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服务,而社会化服务要放开,加快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和管理。可见辽宁林业社会化服务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集体林产权改革中林农的认知与诉求
3.1 林农对集体林产权改革的认知程度较高,满意度较高
在被调查的340户农民中听说过或知道集体林权改革的占96.18%;完全支持改革的占95%,不做回答的占4.71%,仅1户表示反对;认为改革很彻底的占86.76%,认为不彻底的占2.06%,另有11.18%的农户不愿做出评价;有74.41%的农户参加了林改投票,认为改革模式公平的农户占79.41%,认为不公平的占5.29%,另有11.47%认为公平问题很难说;对改革结果表示满意的占86.76%,完全不满意的占1.47%。这一结果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政策宣传和规范的操作过程。
3.2 林农的诉求集中于生产经营的要素约束和森林管理与服务。
调查发现,资金、技术、自然条件、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和产品销售是生产经营的主要约束因素。有79.7%的农户表示遇到过这些约束,各自频率分别为50.18%、9.96%、8.86%、2.58%和2.58%。资金上,农户靠自有资金经营的占70.75%,依靠亲朋帮助的占15.4%,得到小额信贷帮助的有9.7%,认为获取资金很难和比较难的农户占23.82%和34.22%,有26.5%的认为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一般,只有11.18%和2.68%的农户认为比较容易或很容易。技术上,林改后仅有10户采用了新技术,主要是良种壮苗和改进造林密度的技术。在原有已掌握的新技术却没有应用的原因上,回答资金约束的占38.3%,立地条件约束占29.6%,劳动力不足的占16%。另外,14.8%的农户认为自然条件好没有必要应用,8.6%认为没有市场前景。
与之对应,对所需服务的回答中分别有42.3%和36.3%选择资金和技术,11.2%的选择政策知识,4.7%的选择了市场信息。在期望的技术服务方式上,有58%的农户选择现场指导,23%选择讲座或培训,只有17%选择科普下乡,从侧面反映出应加强科普下乡的实效。在林业服务的组织上,认为应由政府组织的占54.7%,认为由林农自己或林业大户组织的仅占5.8%和2.4%,可见林农仍然对政府寄予最高期望。另外,57%的农户表示愿意参加林业合作组织,但仅3%的农户表示接受过有合作组织参与的服务,因而林业合作经济有待加强。
森林管理与服务中采伐限额和立地条件等成为林农反映强烈的焦点。审批程序复杂、获得指标困难,甚至采伐指标被中间商操作的腐败现象都是农户面临的客观事实。而林木生长周期很长,只能在成熟期采伐,这使农户依靠林木增收的愿望很难实现。所以农户更希望可以合理间伐,为发展林下经营提供必要的空气、水源和阳光等。此外,各地林改主要采取均山(面积)、均林(蓄积量)或均利(林木价值)等模式,造成一些农户立地条件差,只能以管护为主,也给农户增收带来障碍。因此,农户迫切希望打破林地经营的约束以达到增收的目的,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营林的积极性。
调查中,有73.85%的农户认为采伐限额影响了林业生产,此外反映公益林管护和林地承包期问题的也占到了12.72%和6.36%,同时有41.8%的农户仍担心林业政策变动,有56.5%的人表示若出现政策变动一定会影响自家的林业生产。此外,有61%的农户明确反对将林地划入公益林,这可能是因为林农不熟悉公益林政策,补偿机制效果没有到位造成的。调查发现,35%的农户没有听说过公益林管护费和补偿政策,有38%听说过但不了解。可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政策约束是深化集体林权改革的方向,加强森林的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集体林产权改革的经验和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辽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试点期间基本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步确权环节。但如何深化和完善改革仍是长期的任务,特别是在改革后如何搞活经营、建立要素流转机制和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4.1 林改模式创新奠定了林权改革的基础
集体林产权改革政策性强,而各地森林资源状况不一,因而能否公平公正的维护农户利益又利于森林资源培育是改革的关键。试点中,林业干部尊重林农意愿,发掘林农创造力,协调各方利益,以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和林木价值3种标准,形成均山、均林和均利等办法。考虑到农户经营能力,结合森林和集体经济实际,形成家庭承包和联户承包等主要模式,同时采用拍卖、换山换地、租赁经营、规模经营和一定面积的集体预留等灵活的具体措施。实际操作中,以彻底摸清资源底数、深入了解农户实际、开展民主议事,梳理遗留问题为基础,以村集体为单位制定林改方案,并严格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运作,最大限度提高农户的满意度。这种按照农户自愿、因地制宜、依法操作、惠达百姓等原则进行的制度创新是辽宁林改的基本经验,深化改革仍需要继续遵循这些原则。
4.2 配套改革的重点仍是制度创新
综上所述,研究认为只有从农户反映的问题和林业产业发展需要出发,继续依靠制度创新,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才能促进森林资源培育和当地经济发展。从林权本身看,建立以林权交易为核心的要素市场、森林资源流转机制和林权抵押贷款等相关制度,为林农从林改和林业发展中获得效益提供保障是配套改革的关键。从林业产业看,要完善并严格执行公益林管护和公益林补偿金制度,强化森林三防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等提供政府服务的相关制度。从农户角度看:一方面要根据实际适度放活采伐限额制度,或采用更合理的采伐限额管理办法,比如允许对残次林、腐质林进行疏伐、成熟林和过熟林带状间伐、复层林上层成熟树木采伐等办法。另一方面要为林农提供多元化、针对性强的生产经营服务,包括扩大现有机构的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扶植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强技术培训、提供资金支持等。
参考文献:
[1] 张俊清,吕杰。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效应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7,27(3):276-279
[2] 王文全。关于辽宁省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的汇报[J]。林业经济,2007(7):327
[3] 马文学,刘永会,王广建。辽宁省集体林产权改革的公益林建设[J]。改革之窗,2006(11):13-14
[4] 陈珂,魏彪,苏丹。辽宁集体林产权改革模式研究[J]。林业经济,2007,27(6):535-540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韩晓燕,女,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事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xiaoyan1274@yahoo.com.cn;
通讯作者:翟印礼(1958-),男,博士,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从事农林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电话:024-88487154,Email:yinlizhai@126.com。
第二篇:粮食企业产权改革调查报告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因当时环境因素一直滞后,但从20**年开始,连续三年实现盈利,今年1-9月盈利额居全省之首。是什么原因使**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的变化在于改革彻底,管理规范,这是他们连续三年实现盈利的最大秘诀。
一、彻底改革,甩掉企业包袱
1、规范操作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第一轮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为妥善解决好“老人、老粮、老账”问题,做好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粮食局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改革方案,采取“三公开、七上墙”的办法,做到政策透明,操作规范,职工放心。全系统1459名干部职工实行全体起立,全部转换身份,内退、协保人员一次性解决,不留任何后遗症。重新竞聘上岗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职工,都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上岗风险金(企业法人交6万元、职工交3万元),存入银行专户。
2、撤并重组,整合企业优势资源。20**年,**粮食局下决心将原有的33个独立核算的乡镇粮站和粮库合并为6个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县局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从原法定代表人中择优选聘6位经理,原33个粮站法人资格保留,经理受县局委托加强对所属企业的统一协调和监管。管理费用由县局统一支付,不增加企业负担。这样既将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从烦琐的企业经营事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管和服务上,又将原先因分散经营造成的经营成本降了下来。
3、由原来单向购销变为政策性经营与市场化运作两条腿走路,确保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在今年小麦最低价收购期间,**粮食系统将所有经营性业务全部甩开,把工作重点全部放在托市粮收购上,及时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想方设法增加仓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踊跃售粮的需求。316名粮食职工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购粮食20.2万吨,每个职工平均收购粮食600多吨。其中鲁口镇、半岗镇、江店镇三家粮站收购量均超过1万吨。全县托市小麦收购量占总产量的一半。全县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国家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既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也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重新树立了粮食企业新形象,提升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
二、规范管理,增强企业活力
1、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出效益,这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粮食局长期坚持企业会计互审制度,重点加强对货币资金、粮食存货和出入库、费用支出的管理。明确规定:企业生产性费用超1000元、非生产性支出超500元的,一律先写出报告并附预算,报县局财务股审核,经局领导班子研究批准后方可开支。并积极配合公、检、法和纪委对违规违纪案件的查处。各粮食购销企业负责人能够与县局党组保持高度一致,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在20**年和20**年的企业超利润分配方案实施中,各企业法定代表人应得的奖金,并没有装进自己的腰包,而是全部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中,加大粮站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标准仓房,维修老仓,硬化地面,添置地磅和输送机,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实行目标管理,执行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结合分配制度。县局与各粮站实行目标管理,由粮站进行独立核算,每月向公司报账,再由公司季度汇总后报县局。购销企业分配坚持“按劳分配,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结合,根据贡献大小来确定收入高低。公司经理和粮站站长可高于普通员工工资3—5倍。各独立核算企业每年要向县局交纳一定数量的经营风险金。对完不成指标的从风险金中扣除,超过利润指标的实行等级分配,超过部分的20%用于企业积累,40%奖给法人代表,40%由法人代表支配给职工。通过目标管理,全系统干部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较改革前平均增长一倍以上。鲁口粮站职工收入20**年和20**年分别达到1万元和2 万元以上。但也有部分粮站因经营不善形成亏损的,亏损单位站长风险金由县局扣除。县局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将那些创新能力不强,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淘汰出局,让优势企业扩大经营地盘,最终让企业活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
3、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搞活粮食经营。20**年和20**年,各粮食购销企业及时捕捉粮食市场信息,坚持常年常时收购,科学把握收购价格,创新收购方式,扩大订单粮食收购,调动农村粮食经纪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抓住粮源。坚持快购快销,外购外销,委托收购等方式,扩大粮食经营量。以量取胜,以质取胜,以效取胜,让粮食企业尝到了改革的甜头。20**年全县收购粮食11.6万吨,销售11.6万吨,实现利润1**万元。20**年收购粮食9.9万吨,销售9.3万吨,实现利润38万元。今年受政策性粮食托市收购的拉动,至10月底,已实现利润884万元,居全省首位。
第三篇:粮食企业产权改革调查报告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因当时环境因素一直滞后,但从20**年开始,连续三年实现盈利,今年1-9月盈利额居全省之首。是什么原因使**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的变化在于改革彻底,管理规范,这是他们连续三年实现盈利的最大秘诀。
一、彻底改革,甩掉企业包袱
1、规范操作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第一轮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为妥善解决好“老人、老粮、老账”问题,做好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粮食局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改革方案,采取“三公开、七上墙”的办法,做到政策透明,操作规范,职工放心。全系统1459名干部职工实行全体起立,全部转换身份,内退、协保人员一次性解决,不留任何后遗症。重新竞聘上岗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职工,都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上岗风险金(企业法人交6万元、职工交3万元),存入银行专户。
2、撤并重组,整合企业优势资源。20**年,**粮食局下决心将原有的33个独立核算的乡镇粮站和粮库合并为6个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县局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从原法定代表人中择优选聘6位经理,原33个粮站法人资格保留,经理受县局委托加强对所属企业的统一协调和监管。管理费用由县局统一支付,不增加企业负担。这样既将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从烦琐的企业经营事务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管和服务上,又将原先因分散经营造成的经营成本降了下来。
二、规范管理,增强企业活力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集体林权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统计指标的解释和说明
整体说明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统计表主要是反映改革的进展情况表中所填的数据为进度数据,要求填写每期期末(累计)数和本期新增数。其中期末(累计)数,主要是指标在统计期期末状态,有些指标需要填写林改以来发展到现在的累计数。本期新增数,主要指统计期内数值的变化状况。
指标1-3 地(市)、县级、乡(镇)成立林改工作机构个数:是指地(市)、县级、乡(镇)级人民政府成立的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的林改工作 机构。
指标4 林权管理服务机构:是指经编办批准成立的集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中介服务于一体的林业综合性管理与中介服务机构。
指标5 林业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是指依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设立的机构,承担林业承包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林权纠纷调解仲裁的日常工作。
指标6 林改培训人数:是指本行政区内参加各级林改培训的人数,包括各级林改工作人员、乡村干部及林改工作骨干等。
指标7 纳入改革范围的集体林地面积:指全省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8 已确权集体林地面积:是指经过本次林权改革,已经明确产权归属的集体林地
面积。
指标9 自留山面积:指“三定”时或这次林改中,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划定的自留山。指标10 家庭承包经营面积:是指通过均分到户,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11 联户承包面积:是指多个农户共同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面积,共有一个林权证。指标12 集体股份经营面积:是农民持有股份,林地由集体统一经营的集体林地面积。指标13 集体统一经营面积:是指由集体统一经营,未将股份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集体林地的面积。
指标14 大户承包面积:主要是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招标、租赁、公开协商方式承包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15 其它形式经营面积: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等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集体林地面积。指标16 发证本数:是指明确权属后,发放林权证的本数。指标17 发证面积:是指已发放林权证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18 发证户数:是指通过均山到户和大户承包获得林地后,发放林权证的农户数。联户承包后,林权证在农户手中的算1户,林权证在村集体里的,暂不纳入统计。
指标19-23 林权纠纷:主要是指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发生的纠纷;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发生的纠纷;因收回、调整承包地发生的纠纷;因确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因侵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的纠纷;指因界线争议引起的纠纷。纠纷发生件数:是指发生的林权纠纷数量;调处件数:是指已经调处的纠纷数量;纠纷争议面积:以上各类纠纷涉及的总面积;已调处面积:是指纠纷调处后消除争议的面积。
指标24-28 国有林业单位经营集体林地面积:主要指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国有单位经营集体林地的面积。同一块林地,有多个单位经营的,只统计1次,不重复计算。已发证面积:指已发放林权证的国有单位经营集体林地的面积;发证到户面积:指林权证已发放给农户的国有单位经营集体林地的面积。
指标29 补偿面积:是指纳入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集体林地面积。指标31 中央财政:是指中央财政对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额。指标32 地方财政:是指地方财政对国家级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金额。指标33 补偿面积:是指纳入地方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集体林地面积。指标35 省级财政:是指省级财政对地方重点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金额。指标36 市、县财政:是指市、县级财政对地方重点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金额。指标37 抵押面积:是指用于取得抵押贷款的集体林地面积。指标38 农户抵押面积:是指农户用于取得抵押贷款的集体林地面积。指标39 贷款金额:是指获得的林权抵押贷款金额,填写累计数。
指标40 农户贷款金额:是指农户获得的林权抵押贷款金额,包括联户和大户的林权抵押贷款。
指标41 贷款农户数:指获得林权抵押贷款的农户数量。
指标42 农户贷款余额:指农户持有林权抵押贷款的余额,等于当年新增的林权抵贷款金额加上上年底的林权抵押贷款余额减去当年归还的林权抵押贷款金额。指标43 投保面积:指参加森林保险的集体林面积。
指标44 保险金额:指保险公司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最高限额,即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实际投保金额。
指标45 每亩投保金额:指保险金额与投保林地面积之比。指标46 保费:指投保人向保险公司交纳的保险费。
指标47 保费费率:是指保费占保险金额的比率,等于所交保费与保险金额之比。指标48-51 政策性补贴:是指保费中政府补贴的部分,包括中央、省级和县级政府补贴。指标52 林农负担:是指保险费中农民自己承担的部分。
指标53 林权交易服务机构:是指县级及以上的林权交易机构,包括综合服务中心中设立的交易机构。
指标54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是指县级及以上的评估机构,包括设立在林权交易机构里的评估机构。
指标55 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是指经过资产评估主管部门审批,取得资产评估资质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
指标56 有资质的资产评估人员:是指取得资产评估资质,具有资产评估师证书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人员。
指标57 流转面积:是指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入股、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58 林权交易机构中流转面积:指经过林权交易服务机构流转的集体林地面积。指标59 转让:指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其拥有的未到期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以一定的方式和条件移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行为。
指标60 入股:是指农户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采取入股的方式,与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组织或团体入股经营的行为。
指标61 出租:主要是指承包方将自己承包期内承包的林地,在一定期限内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转包:主要是指承包方把自己承包期内承包的林地,在承包期限内二次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其他农户的行为。林地承包经营权转包主要发生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之间。受转包人享有林地承包经营权使用的权利,获取承包林地的收益,并向转包人支付转包费。转包无需经发包人许可,但转包合同需向发包人备案。指标62 其他:是指除了转让、入股、出租、转包以外,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采取其他流转方式。
指标63 本集体组织内:是指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流转给本集体组织内部农户。
指标64 本集体组织外:是指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流转给本集体组织以外的企业、团体、个人等。
指标65 流转蓄积量:是指发生林权流转的林地的林木蓄积量。
指标66 林权交易机构中流转蓄积量:指经过林权交易服务机构流转的林地活立木蓄积量。
指标67 流转金额:是指农户通过集体林权流转所获得的资金数。
指标68 林权交易机构中流转金额:是指经过林权交易服务机构流转所获得的资金数。指标69 林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林业生产经营为基础,以某一林产业或林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包括林业专业合作社、各种林业协会等。
指标70 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数:指加入林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总数。指标71 合作组织经营林地面积:指林业合作组织经营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72 林业专业合作社:是指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经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林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合作组织的一种形式,数量应小于等于林业合作组织数量。
指标73 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数:指加入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总数。指标74 合作社经营林地面积:指林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75 种植面积:指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面积,包括林药、林菜、林菌、林草、林粮等多种形式。
指标76 农户数:指开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数量。指标77 产值:指开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所产生的总产值。
指标78-80 养殖规模:指进行林下养殖的动物数量,主要统计林畜、林禽、林蜂三种形式。
指标81 农户数:指开展林下养殖的农户数量。指标82 产值:农户林下养殖所产生的总产值。指标83 集体林地面积:是指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开展森林景观利用,如森林人家、森林观光旅游等的集体林地面积。
指标84 农户数:指利用森林景观,办农家乐的农户数量。指标85 收入:指农户开展森林景观利用所获得的收入。
指标86 农户数:指从事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并从中能够获得经营收入的农户数量。指标87 产值:指农户通过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所产生的产值。
指标88 林下经济相关专业合作社个数:所有与林下经济相关的林业专业合作社的个数。
指标89 林改涉及农户数:指本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到的农户数量。指标90 林改涉及人口数:指本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到的农村人口数量。指标91 林改县农民人均收入=∑各林改县农村人口数ⅹ农民人均收入/∑林改县农村人口数。
指标92 来自林业的收入 =∑各林改县农村人口数ⅹ人均林业收入/∑林改县农村人口数。
指标93 来自林下经济的收入=∑各林改县农村人口数ⅹ人均林下经济收入/∑林改县农村人口数。
第五篇:集体林权改革
沙河店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我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原泌阳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区、县林改指导组、督导组及区县、林改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各村委会、村组干部、镇林改办全体人员的辛勤工作和辖区群众的积极参与下,紧紧围绕实现森林资源增长、林业产业发展、林农持续增收、林区社会和谐的目标,按照“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要求,严格把握改革的范围。从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开展工作,做到了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宣传到位、措施到位,精心组织、稳步推进、狠抓落实。目前已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所有工作,现总结于后。
一、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驻马店西部,距市区25公里,南与老河乡相接,西与板桥镇相连,北与遂平县凤鸣谷管委会相邻,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92个村民小组、7988户、34200人。全镇现有有林地面积24446.55亩,本次林改涉及12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703户。
二、林改完成情况
止9月30日,我镇共完成集体林地确权勘界面积25075.2 亩,占应确权勘界面积24446.55 亩的102%,完成12个村、51个村民小组703户的确权勘界工作,其中联户构图、联户办证27宗665户。共核发林权证户数703 户,面积25075.2亩,宗地703 宗,核发林权证64本,制证、发证工作已于9月30日全面结束。全镇无一起林权纠纷发生。
三、主要做法
(一)、领导到位。在原泌阳县召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动员大会后,我镇及时成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机构,吃透林改政策,合理编制工作流程,并于2009年2月20日召开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动员培训会,4月底全镇12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都分别成立林改领导机构,开始了扎实的林改行动:一是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及分管农业副职为副组长、财政所、党政办、信访办、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农业服务中心。真正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签订责任书,切实加强领导;二是在镇机关抽调了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扎实的干部,组建了一支素质过硬、纪律严明、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的林改工作队伍;三是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请销假审批制度,指导好、引导好、把握好、开展好各村民小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四是确保经费落实,镇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经费4万元,确保了此项工作有序、稳步、高效的顺利开展。
(二)、宣传到位。镇、村、组各级分别开展林改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加大全镇林改宣传力度。通过召开群众会、户主会、党员会和各村民小组骨干人员及有威望的老干部等各界人士参与的林改动员会。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台、刷写标语、致林农的一封公开信、入户走访、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宣传林改的目的、意义、范围、内容及把握的基本原则等。在林改期间,全镇共下发《致林农的一封公开信》8000份,林改政策解答3000多份,书写标语60条,出动宣传车20台次。在宣传发动上,做到了加大力度,推进深度和广度,不留死角,使林改工作进入农家,形成全镇上下人人知林改、议林改、积极参与林改的良好氛围。
(三)、措施到位。根据区和原泌阳县林改要求及相关的政策解答,在区县指导组、督导组的精心指导、督导下,结合我镇镇情、村情、林情的实际,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做到了改革的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并引导群众走一村一策、一组一策、一山一策,做到主体改革措施明确、政策明确、范围、内容明确、奖惩措施明确,目标、责任、时间明确。
(四)、责任落实。建立健全了工作责任制,落实了相关责任,各项林改工作分解落实到每一位林改成员,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指导,把需要由村民参加的林改工作事项明确到户,责任落实到人。
(五)依靠群众。重大事项的决策,都由村民多次讨论并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后才能实施,既尊重了民意,合乎了民情,又体现了民主,实现了平稳改革,为我镇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严格规范操作,保证林改有序开展。镇党委、政府在2月20日全镇林改动员会上,镇党委书记要求各村委会、镇林改办务必在林改工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操作中,要原原本本贯彻、认认真真执行,规规范范操作,切实做到改革不走过场,符合农民意愿。一是要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对改革方案及重大事项必须经过村民民主决策后实施,做到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二是要吸取“三定”时工作不到位、管理粗放的教训,内外业人员要高度负责,做到相关资料完整,做到记载的地块、地类、面积和四至界线“四统一”;三是要认真细致做好确权发证工作,做到实际面积、承包合同、林权证面积和承包经营登记薄“四相符”,承包面积、承包位臵、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林地标注“五到户”,让农民吃下“定心丸”。通过区县林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我镇于7月开始分组进行外业勾绘工作,在实地勾绘、表格填写、面积计算及电脑录入工作中,严格按上级要求,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七)、加强资料收集归档,确保档案资料完整。
我镇从林改动员会开始,一直把档案收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求镇林改办及12个村民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有关林改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根据区林改办的要求,我镇做到标准、要求、规格、模式“四个统一”。目前,我镇已完成了林改资料收集整理及归档任务的100%。
四、几点体会
(一)、加强领导,组织保障是前提
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我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分管农业副职为副组长的林改领导机构,做到了六到位,即:组织保障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责任到位、业务培训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确保了林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是关键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林改工作放到战略的高度,摆上议事日程,保持思想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创新工作机制,激励奖惩机制,做到身体力行,亲自督导指导林改,为林改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依靠群众,机制创新是基础
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同时也是首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我镇在林改中,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按《土地承包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由村民自主决定林改方案,从而使林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四)、试点先行,调查摸底是根本
林改工作在12个村委会中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各村委会的村情、组情、林情,各村委会采取先行试点、先易后难、全面铺开的方式进行。
(五)严格质量,规范操作是核心
质量是林改的生命。在林改工作中,严格坚持时间服从质量,进度服从质量,为确保林改工作质量,结合我镇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工作,对照业务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的规定进行自检自查,做到时间、进度和质量的协调统一。
(六)公平、公正、公开是保障。
镇林改办、村委会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开展林改工作,坚持“三公开、四公示、六签名”的原则,充分尊重民意,顺民心,妥善处理林改中出现的各种纠纷和问题,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五、存在的问题
我镇的林改工作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林改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有的村委会干部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二是一些村委会保障措施不力,组织机构不健全,影响了林改的进度和质量,对林改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思路不清晰、办法不多;三是有的群众对林改的认识不足、不到位,参与林改的积极性不高,只注重耕田耕地,不注重耕山管理,没有理顺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缺乏长远意识。
驿城区沙河店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