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19:3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

第一篇: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

省委发〔2006〕11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省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对于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通过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网络,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组织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全省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不断改善,农民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得到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协调,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不相适应。卫生体制改革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能力低下,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二、农村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深化内部改革,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服务功能,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有地方看病、有人看病、看得起病的问题,基本满足农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主要目标。从2006年起,利用5年时间,健全和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精干高

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逐步形成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积极有效地整合农村卫生资源,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确保农村群众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五)基本完成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将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利用中央补助资金和各级财政投入,5年内完成改造建设任务。对中央要求省级配套的建设资金,由省发改委在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中落实。建设项目前期费用由市、县政府承担。对近几年利用各种资金已经列建的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国家建设标准进行填平补齐。

(六)加大村卫生室建设力度。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外,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卫生室。村卫生室应设在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可与村委会、计划生育室、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学校等统筹规划,统一建设,资源共享,综合利用。村卫生室的建设以市县投入为主,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渠道筹资,引导乡镇卫生院领办、乡村联办、社会力量承办、有执业资格的个体医务人员竞争承办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县、少数民族县和传染病、地方病高发县的村卫生室建设由省上按每村1万元给予补助,补助资金由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筹措。省扶贫办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村卫生室建设应加大工作力度。到2008年,争取全省60%以上的村卫生室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到2010年,基本完成村卫生室业务用房的建设和改造任务。

(七)提高医疗设备装备水平。按照功能实用、装备适度的原则,通过争取国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项目和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以及省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补助,逐步解决县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本医疗设备。除中央支持外,“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基本设备通过集中招标的方式予以配备。

四、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

(八)坚持“以县为主、分级负担”的原则,建立乡镇卫生院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增加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助标准,力争到2008年实现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供给。县财政确有困难的,由省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解决。乡镇卫生院实行经费包干使用,业务收入主要用于保证各项医疗卫生业务工作正常运转。

(九)落实乡村医生劳务补助。对全省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每村一人),按人均每月100元的标准实行定额劳务补助,由乡镇卫生院负责考核。所需经费按照分级分担的原则,省财政承担50元,其余由市、县财政解决。

五、全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

(十)加强学历教育和在职人员培训。由省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实施“医疗卫生大中专毕业生进农村计划”,依托省内大中专医学院校,利用5年时间,定向培养在职本科、专科学历人员1万名,中专学历人员2万名。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卫生人才培养专项经费1000万元,其中850万元用于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培训。对没有工资收入的人员在培训期间给予适当生活补助,补助标准由各市县决定。到2010年,其中60%以上应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5年内每所乡镇卫生院选派3—5名医务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半年以上,主要用中西部地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经费给予补助。

(十一)制定农村卫生人员优惠政策。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在职或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卫生机构服务。省人事、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我省农村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办法,以稳定农村卫生队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定期组织人员进修或短期培训,加强继续医学教育。

(十二)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要继续大力开展“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积极探索和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城市医疗机构人员晋升高一级职务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制度。实行县以上医院新聘用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农村服务一年的制度。省、市州、县区市三级医疗机构要组织开展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卫生支农工作,认真开展巡回医疗,真正发挥巡回医疗车的作

用。

六、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十三)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政策;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高农民参合率和保障水平。国家提高对农民的补助标准后,地方增资部分由省级财政承担。力争到2008年,在全省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十四)建立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各级政府要将医疗救助制度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紧密结合,采取各种措施,筹集医疗救助基金。对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优抚对象中的贫困户、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中的贫困户、因重大疾病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六类人员实行重点医疗救助,并帮助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资助参合人员,要适当降低合作医疗“门槛费”,提高报销比例。各级红十字会、慈善机构应加大对农村生活无助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

(十五)设立扶贫济困病房。从2006年开始,省、市、县三级公立医疗机构都要设立扶贫济困病房,其床位数不少于医院核定总床位数的10%,由省级卫生部门制定实施办法,确保低收入群体和农村贫困人口就医,减轻其医疗费用负担。各级政府都要提高对公立医疗机构补助标准,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配置的支持力度,降低医疗成本,保证扶贫济困病房的正常运转。

七、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

(十六)明确农村公共卫生责任。各级政府要针对本地区农村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制定疾病防治规划,对当地高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按照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切实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县、乡卫生机构产科建设,逐步实施孕产妇住院分娩补贴制度,提高住院分娩率。依法规范产前诊断等服务,采取重点干预措施,加强孕产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八、全面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

(十七)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县级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以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及业务指导职责。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提供常见疾病的初级诊治。全面推进县、乡、村卫生机构开展纵向业务合作,实现卫生服务一体化,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

(十八)理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每个乡镇设立一所政府办的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的确定要坚持精简效能、分步到位的原则,由省级编制部门会同人事、财政和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大中小不同乡镇制定标准,提出指导性意见,由市县核定。打破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身份界限,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院长实行公开选拔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从2006年起,通过有偿等办法解除多余非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合同关系。缺编人员从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已在岗5年以上工作人员中择优选聘,或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医学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护理专业为中专以上)补充。建立绩效挂钩、按劳取酬的工资分配机制,权责明确、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奖惩分明、依法管理的监管机制。撤并的乡镇卫生院,要在妥善安置人员和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实行资源重组或改制,变现资金要继续用于当地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十九)强化村卫生室服务功能。每个村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的村医。村卫生室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门诊登记制度、处方使用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销毁和登记制度、疫情处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做到诊疗有登记、开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转诊有记录、疫情有报告。

九、依法加强农村卫生监督管理

(二十)加强农村卫生监督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严格农村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准入审批和监管。加强农村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病卫生、传染病防治、医疗服务市场等卫生执法监督力度,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行医、无证生产经营等违法活动,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二十一)依法加强农村药品监管。建立健全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和监督网络。各级政府都要把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合理布局供应网络,扶持县级监管网络的建设。鼓励符合资质的医药企业到乡镇开设药品销售网点,加大对农村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加强药品价格监督,规范收费标准,严厉打击非法药贩向农村销售假劣药品、过期失效药品和假劣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切实保证药品质量和群众用药安全。

十、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

(二十二)党委和政府要对农村卫生负全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将农村卫生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政绩考核。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甘肃省农村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卫生重大政策部署与协调。在省卫生厅设立专门的农村卫生管理机构,负责农村卫生日常管理工作。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根据事权划分,强化责任,切实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制定农村卫生工作考核与奖励办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兑现奖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二篇: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办法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省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下简称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配备管理,节约财政支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中办发〔1994〕14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厅字19995号)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发〔1997〕7号〉、《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廉洁白律规定购买、更换小汽车行为的党纪处理办法》(中纪发〔1996〕15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公务用车是指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为履行职责和开展公务活动需配备的小轿车、旅行车、越野车。

第二条公务用车配备要坚持使用国产汽车的原则。

第三条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具体编制数应根据其机构编制、职能、事业性质和领导职数,从严掌握,核定编制,合理确定。党政团体、政府部门中地厅级以上现职领导干部工作用车按现有职数确定。专项业务用车根据实际需要从紧配置,不占编制数。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的车辆编制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秘书长和省财政厅厅长联席会议确定;省直部门(单位)车辆编制由省财政厅确定;市州地车辆编制比照省级核定办法确定,并将其确定的编制数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四条公务用车配备标准严格实行价格、排气量“双控”。正省级干部配备排气量3.O升(含3.O升)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副省级干部使用排气量

3.O升(含3.O升)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工作用轿车;地厅级干部中:党政部门正职一般使用排气量2.O升(含2.O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工作用轿车;副职一般使用排气量2.O升以下(含2.O升)、价格23万元以内的工作用轿

车;县级单位一般配备排气量1.8升以下(含1.8升)、价格20万元以内的工作用轿车;科级单位一般配备价格15万元以内的工作用轿车。

第五条因工作需要配备越野车的,应占单位的车辆编制数;越野车由单位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不得固定个人使用;其配备标准为:省级单位控制在60万元以内;地厅级单位控制在45万元以内;县级单位控制在35万元以内;科级单位控制在25万元以内。离退休干部不配越野车。

第六条正省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省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或相对固定用车。工作调离本主省的领导干部,不得将所配备的车辆带走,已带走的要交回。

第七条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所需车辆,年初根据编制和财力情况做出计划,经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秘书长和省财政厅厅长联席会议确定后,统一安排;其他省直单位所需车辆由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市州地所需车辆由市州地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因特殊公务确需超标配备的,要从严控制,由上述审批部门批准后报省纪委、省监察厅备案。凡拖欠职工工资的地方,原则上不得新购公务用车。财政部门应将审批情况每半年向同级纪检、监察部门报告一次。

第八条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配备公务用车必须在坚持排气量和价格标准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车辆价格、性能、耗油、维修费用等因素,按照等价择优、等质择廉的原则,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公开竞价,统一购配。并据此由省财政厅办理有关手续后,公安车管部门方可落户。否则,公安车管部门一律不得办理落户手续。

第九条机关事业单位车辆实行报废更新制。领导干部现已配备使用符合政策规定的轿车,要继续使用;达到报废、更新标准的,经审批同意后才能更换,避免造成浪费。报废后需更新的,凭车辆技术鉴定表和物资回收证明按新购车辆规定办理。机关事业单位编内公务用车一般不得调出调入。因特殊原因,确需调出调入的,应报省财政厅审批办理。编制已满调剂使用。

第十条上级主管部门分配下达的各种购车指标,资金由地方全额负担的,一律按本办法执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购置公务用车的,如无特殊规定,应纳入政府采购;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赠车的,由省财政厅办理有关落户手续;抵债车辆凭法院判决书或经有关机构确认的抵债协议由省财政厅审批后办理过户手续。

第十一条各级各部门应严格执行本办法,严禁违反规定购买汽车,不准利用职权向企事业单位调换、借用或摊派款项购买汽车,不准将机关事业单位所用车辆挂在企业或个人名下,不准未经批准擅自购买超标车辆。

第十二条各级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公安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本办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凡违反上述规定的,一经查实,车辆由同级财政部门予以没收,公开拍卖,相关责任人由纪检、监察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主要责任人最低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直至撤销党内外职务。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此前下发的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篇: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

【发布单位】82602

【发布文号】省委发[1995]4号 【发布日期】1995-02-09 【生效日期】1995-02-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甘肃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

改革方案实施意见的通知

(省委发[1995]4号一九九五年二月九日)

省委、省政府同意《甘肃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

为了保证省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方案能够顺利实施,结合省直机关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一、机构分类、名称和规格

省委工作部门称部、委、厅、室,为正厅级;省政府工作部门分为两类:一类为政府组成部分,称委、厅,为正厅级;一类为政府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称局、办,维持原规格不变,另设部、委、厅管理机构,称局、办,原则为副厅级。部、委、局、办的内设机构称处、室,均为正处级。

二、二、“三定”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是这次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搞好。“三定”的主要内容是:本部门的主要职能和转变职能的具体措施;本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业务分工及协调意见;内设机构的数量、名称和主要职责;人员编制总额及领导职数;后勤服务机构和人员编制;人员分流的措施和需要相应调整的事业单位和公司等。

(一)定职能:

定职能是定机构、定编制的依据,是落实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的前提。先由进行“三定”的部门,将原有的职能及合并单位的职能逐条列出,加以分析,按照政企、政事分开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提出本部门的职能和主要职责。对不需要保留的职能进行调整、下放或转移,对与其他部门交叉重叠的职能,先由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面对面的协商,协商不通或意见不一致时,由省编委办公室协调,对有关协调分工的一些重大问题,提请省编委会议审定,特别重大的报请省委、省政府审定。

(二)定机构:

1、内设机构原则:省级机关内部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各部门职能配置的需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1)省级机关内部原则上只设处一级,若业务繁杂,人员编制在30人以上,经编委批准,处下也可设个别业务科室。(2)从建立和完善省级宏观调控体系出发,要加强综合性职能处室,裁并专业性职能处室,压缩机关事务性处室。(3)进一步理顺政企、政事之间的关系,省级机关内部原则上不设同所属事业、企业对口的处室。(4)内部机构要合理设置,严格控制总量,理顺关系,逐步实现省级机关运行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5)内设机构职能交叉的,要坚决裁并;职能相近的,要尽量合并;职能较少、工作量不大的,应综合设置或归属到职能相近的机构。

2、内设机构限额和精简幅度

从调整内设机构的合理性出发,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省级机关内部,承担业务职能的处室应不低于内设机构总数的70%;机关内处室的设置限额应以职责任务和编制总数为依据,分工不宜过细,机构不宜过多,一般10人左右设一个机构,5人以下原则不单设机构。省政府专业经济部门的内设机构精简30%左右,社会管理部门和其他各部门的内设机构精简20-25%,经济综合和监督调节部门精简15-20%。

3、对部分共性机构设置的具体意见

(1)为有利于机关后勤体制的改革,省级各部门原则上不单设行政处。几个部门或部门内所属企事业单位在一个大院办公的,后勤服务机构可由一个部门管理;省政府有关厅局集中办公的,如统办一、二、三号楼,可设事业性质的后勤服务管理机构,另行核定事业编制。

(2)为适应省级机关离退休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需要,参照中央机关的做法,可将各部门的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机构在各部门行政机构限额外单列。离退休人员较多的部门可设老干部处,离退休人员较少的可设老干部科或配备专兼职干部负责老干部工作。

(3)机关党委的机构应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设立。

机关群、团组织,按照有关章程的规定,也可设置机关群团基层组织,除已成立的产业工会外,一般不另设专门办事机构。

(4)审计和纪检、监察等派驻机构设置。对部门审计机构的设置,原则上应掌握既要加强部门的审计监督检查职能,又不多头设监督检查机构的精神,除少数管理直属企业较多或掌管系统事业经费数额较大的厅局外,一般不单设部门审计机构;少数设审计派驻机构的部门,其人员编制包括在该部门编制总额之内。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按照《党章》和《 行政监察条例》以及中央纪委的有关规定设置,既要体现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又要适应当前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的需要,既可以单派驻,也可以双派驻,派驻对象主要是一些主管意识形态的部门和下属单位较多的经济部门以及执法、监督等重要部门,派驻机构的人员编制在部门编制总额之内单列。

(三)定编制:

1、编制总额

中央、国务院核定我省省级党政群机关总编制为5460名(不含公、检、法、司、劳改劳教及安全编制),按照中央关于党政群各系统人员编制在总编制中所占比例的原则意见,结合我省实际,拟调整为:省委机关占12%,政府占78%,人大、政协暂按5%预留,如中央有新规定,则按中央规定办理,群团、党派共占5%,按此比例重新核定各系统各部门的行政编制。核编时,主要根据部门职责任务的大小和职能转变及配置的需要,先由各部门提出意见,与省编办共同协商,经省编办综合平衡后提请省编委会议审定。

2、精简幅度

我省省直机关平均精简幅度为26%。根据职能和任务,各部门的精简幅度不搞一刀切。其中:专业经济部门精简30%左右,社会管理部门和其他各部门精简20-25%,经济综合和监督调节部门精简15-20%。

3、具体意见

(1)为了精干机关队伍,参照中央编委做法,拟将机关内后勤服务人员的编制从机关划出,改用事业编制。这类编制一般应控制在机关精简后行政总编制的15%以内。

(2)将各部门为退休干部服务的人员编制,在各部门行政编制总数外单列。编制配备比例参照中央编委的有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从严掌握,即:离休的正省级干部与工作人员的比例为1:2,副省级干部与工作人员的比例一般为1:1,离休的厅局级以下的干部与工作人员的比例为10:1;退休干部与工作人员的比例为30:1。其经费来源维持原渠道不变。配备人数与经费均每年核定一次。

(2)各部、委、厅、局的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比例,按本单位或部门党员人数的1%至2%配备。

(4)各部门在一般不单独设置行政监察机构的原则下,可根据行政监察任务的需要,配备专兼职监察人员,其比例应控制在机关行政编制总额的1%以内。

(5)省人大专职正、副主任,省政协专职正、副主席使用人大、政协的编制。原在省委、省政府任职的副省级以上干部,转到人大、政协任职的,本人和所配备的服务工作人员行政关系和工资应转到人大和政协,不再占原单位编制。原在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任职,现担任省人大、政协专职常委或委员的厅局级干部,其关系均在原单位,并单列编制,待这些同志离职后,编制由编办收回。地州市领导同志调省人大、政协任职的,其关系均转入省人大、政协,编制单列。

在“三定”基础上,参照《 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工作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实行定员、定岗。机关借调人员一律清退。各部门的富余人员原则上由本部门在系统内自行消化,没有下属单位的部门由组织、人事部门有计划地充实到需要加强的单位。政法、税务等增编部门应首先接收机关富余人员和国家统配人员。具体安置办法另行制定。

三、三、人员编制的使用范围

省直党政群机关原则上使用行政编制。这次中央确定我省党政群机关编制的使用范围包括:

1、省委各工作部门,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及其工作机构,根据《党章》和有关规定设立的机关党委等工作机构。

2、人大常委会机关及其办事机构。

3、政府各工作部门及其所属行政机构。

4、政协、各民主党派机关及其工作机构。

5、人民团体(工、青、妇等)的工作机构。

上述人员编制,不论使用何种经费开支,均包括在新定编制人数之内。

四、四、领导职数

1、各级领导干部职数,中央、省委都有明确的规定。省委、省政府的部、委、厅、局、办级领导干部职数一般为一正三副,较大的部门一正四副,较小的部门一正二副。少数领导机关和综合部门如工作确实需要,经省委、省政府批准,领导干部职数可适当增加。省直机关除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中央另有规定的外,其他部门一律不设秘书长、副秘书长。

2、省委、省政府工作部门的处室,一般设正、副职各1人,任务较重、人数较多的处室可增设副职1人,较小的处室配备一名处级领导。这些部门的处级领导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比例平均不超过1:3。

3、省委、省政府工作部门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与科员、办事员的比例,参照中央有关规定执行,由省编委办公室具体核定。

4、省级党政群机关,各种非领导职务的设置,按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各部门一律不得自行设置非领导职务。省直机关设置县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的数额,由省委组织部、省编委和省人事厅共同审批,从严控制。

5、领导干部职数核定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超职数配备。现在已经超职数的,可保留原待遇不变,逐步过渡到限额以内。

五、五、实施步骤

省直机关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工作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1995年完成省级机关机构改革的实施工作。各阶段的工作可交叉进行。

第一阶段:制订部门“三定”方案。省直各党政群部门都要在认真调研、分解职能的基础上,参照中央对应部门的“三定”方案,制订本部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方案。落实转变职能的具体措施;提出解决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理顺关系、精兵简政、分流人员的具体意见。

第二阶段:审批实施各部门的“三定”方案。省直各部门“三定”方案的审批大体分三批进行:第一批是新组建或机构变动较大的部门的“三定”工作,以使这些部门能尽早正常运转;第二批是综合部门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三定”工作;第三批是其他部门和直属、办事机构的“三定”工作。各部门提出“三定”的初步方案后,首先与省编委办公室交换意见,反复协商,基本取得一致意见后正式上报省委、省政府及省编委审批。各部门按照“三定”方案抓紧组织实施,调整机构、配备干部、定岗定位、分流人员。以上实行“三定”的部门所属的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挂靠在这些部门的非常设机构随同部门“三定”工作,进行清理整顿。

要严格“三定”工作的审批程序,其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先由省编办在调查研究、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提出各部门“三定”方案的审核意见。第二步,请省委、省政府分管该部门的领导同志分别听取部门“三定”意见和编办审核意见;第三步,在意见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提请省机构编制委员会集体讨论,并由省编委主任或副主任“一支笔”签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行文。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总结完善、整章建制。改革方案实施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健全工作规则和各种规章制度,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并对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职能转变、机构设置、办事效率、安置富余人员等情况。对走了过场,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单位,责令限期进行补课。具体验收的内容、重点和方法另行研究提出意见。

六、六、切实加强领导,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完成这次机构改革任务的最后一年。省委、省政府要求年内全面完成省直党政机构改革,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机构改革作为一件大事,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同时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同志具体负责,并抽调得力人员,组成一个精干的、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做好机构改革的具体工作。保留单位的机构改革由现“班子”负责组织实施;合并单位要组建筹备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确定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机构改革工作和日常业务工作。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紧抓实,保证质量,如期完成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同时,要处理好机构改革与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关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做到改革、工作两不误。

机构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一些部门权力、利益的调整,一部分人的进退去留,可能会引起一些同志的思想波动,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机构改革的全过程。特别是各级主要领导要把思想统一到十四大精神上来,提高认识,顾全大局,支持改革,带头精简,做到不向编制部门施加影响和压力;不为本部门、本单位争机构、争编制;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地县的机构改革。同时,要做好撤、并、转单位领导和职工以及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确保大局的稳定和改革的顺利进展。

七、七、强化编制管理、巩固改革成果

根据中央编委要求,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后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巩固改革成果。强化编制管理,必须做到:

1、各部门要根据单位不同性质和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编制执行,不得擅自和变相增加人员编制。

2、各机关都不得再向下属单位借调人员或长期雇用临时人员,变相增加编制。已借调和雇用的要限期清退。

3、制定相应的编制法规和管理条例,健全制度,明确权限,严格程序、强化管理。

4、增强各部门的编制约束机制。把编制管理同人员管理、经费管理、工资基金等结合起来,严格按照编制人数核定经费,对已经超编的,对其超编部分,要核减公用经费。

5、加强编制监督、检查职能。定期检查编制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违犯编制的行为。

总之,通过机构改革,要在省直机关初步建立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2602

【发布文号】省委发[1995]8号 【发布日期】1995-02-28 【生效日期】1995-02-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工作的通知

(省委发[1995]8号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1995年,全省农村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实践,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一、一、稳定、完善、提高、发展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主体

(一)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省各地要对大包干到户后签订的农业承包合同进行一次清理和完善,原定的耕地承包合同到期后,再延长30年。从事开垦荒地、营造林地、治沙等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长。承包合同应明确承、发包方的权利和义务。发包方要逐步为农户提供种籽、化肥、灌溉、机耕、防病灭虫、销售、资金、信息等系列化服务,定期检查农户对土地的使用情况。承包方要积极完成承担的定购任务、提留统筹、土地和草原承包费、劳动积累工等义务。

(二)以承包、拍卖、租赁“四荒地”使用权为重点,搞好农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总的原则是“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明确发包权”。县、乡、村三级要按照所有权不变,只拍卖、承包、租赁使用权,谁购买,谁治理,谁受益的要求,对“四荒地”进行实地勘查和统一规划。划定拍卖、承包、租赁区,分等定级,按级定价,确定年限,公开竞争,高价中标,签订合同,依法管理。拍卖、承包、租赁年限为30-50年,买方拥有经营自主权,在不改变其使用性质的前提下,经卖方同意,可以依法有偿转让、出租、抵押、入股,让土地进入市场,但其用途仍应按原合同执行。合同到期后,在重新承包、拍卖、租赁时,可优先考虑原承包方。

(三)进一步落实完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牧区要把落实完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先行试点,再大面积推广。对草场资源要分等定级,以草定畜,按人或按一定的人劳比例实行承包。要加强草原建设管理,建立草原建设补偿制度,牧户要积极缴纳“三提五统”,参加劳动积累工。要限制超载放牧,搞好畜群防疫、良种推广、产品销售和加工等项服务,推动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加快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现有企业分期分批进行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界定股权,逐步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并允许租赁、拍卖。对新上项目,要按照股份合作制形式,鼓励与城市企业联营、合资入股,实现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合作制经营。发展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通过相互参股,建立新的股份制企业集团。

切实搞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股东代表大会制度、董事会制度,以及董事会负责下的经理(厂长)负责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健全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明确股东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科学合理地搞好利润分配、资产评估、财务审计等工作。坚持两权分离、政企分开的原则,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省地县三级都要抓一批规范化试点,取得经验,全面推开。

二、二、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五)发展、健全、提高一批农村集贸市场,新建和规范一批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扶持酒泉、张掖、武威三地区的粮食批发市场,使其上档次、上规模,完善全省蔬菜、果品、皮毛、药材等大型产品的批发市场的调控机制,提高吞吐能力。

(六)积极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培育农村资金市场。政策性银行要理顺代理关系,管好用好国家政策性投资。商业银行要按农村商品经济的要求,积极开展金融服务,支持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省农行要搞好信用社和农行的脱钩,积极研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办法和方案,创造条件试行。同时,各地、自治州、市要在条件较好的乡、村组建和办好农村合作基金会,管好用好集体积累,逐步扩大融资能力。

(七)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科技市场。稳定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把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作为市场要素逐步推向市场,搞好科学技术的资产评估,建立技术交易市场,鼓励科技单位兴办企业和实体,积极发展各种民营科技组织,并和生产企业及农户直接见面。使农业科技服务逐步实现由无偿到有偿、无形到有形的转变。

(八)加强市场管理,搞好市场建设。要搞好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对市场建设的组织和协调,积极发展生产、流通、综合服务等各种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和中介人。加强市场治安管理、增强市场服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检验、卫生监督等部门要加强执法监督检查,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假冒伪劣和欺行霸市行为,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

(九)发展多种形式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紧紧围绕各地的资源优势,以省上确定的啤酒原料、淀粉原料、瓜果、蔬菜等“十条龙”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相结合的形式,兴办龙头企业,开展深化加工、精加工和系列化加工,实现加工增值。同时,要搞好购销、储运、保鲜等服务设施建设,带动种养业的发展。各地要搞好总体发展规划,选准产业和产品,建立商品基地,确定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组织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通过“公司+农户”、“工厂+农户”、“实体+农户”等形式,把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联结起来,把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引向社会化大市场,实现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

(十)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把搞好小城镇建设作为小康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提前实现小康的地区,要按有关规定搞好小康集镇建设,按标准制定集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坚持“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搞好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起一批居民新村和农村中心集镇。小城镇建设用地由县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按程序审批。为了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规划区内的耕地,允许一定期限内按照补偿地租的办法征用,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与国营、集体、私营、外资企业联合兴办股份联营企业。但集体土地股份不得转让。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按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要采取多种形式广筹小城镇建设资金。一是每年从地方税收中提取一部分小城镇建设资金;二是省地县每年从财政中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建设资金;三是到小城镇定居的农民可适当收取一定的基础设施补偿费;四是从城市维护税中适当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省、地、县都要定建设试点,定规划,定围绕小城镇发展经济的路子,同时与乡镇企业工业示范区、小康示范乡、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建设结合起来。

三、三、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逐步改变服务方式,由过去的产中服务为主转向全程服务;在搞好为广大农户服务的同时,要面向市场按产业和产品实行专业化的服务。要稳定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队伍。乡级农技、农经、农机、畜牧、林业、水利、水保等服务站(所),要作到队伍不散,职能不变,经费不减,围绕服务办好各种实体。各地可根据一体化建设的需要,按产业和产品建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研究会或专业分司,提高服务效果。各级供销部门要继续深化改革,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组织,探索向综合性农业服务组织发展的新路子。

(十二)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逐步实现建设产业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体制。省级投资主要用于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地方兴办的小水利工程、小流域治理以地方投入为主,小型水利、“三田”和小流域治理主要由经营单位和农户投资投劳解决。逐步建立水利专项基金,从1995年起,连续5年每年从水利基建投资总额中提取5%的前期工作基金。深化水价改革,1995年开始执行新的水费标准。

改革现行水利建设和经营管理体制。今年凡新开的水电、供水等生产经营项目,都要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先定法人主体,后定项目。对大中型项目实行监理制,对扶贫项目实行承包责任制。对小型水利和水电工程,要积极试行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制。加强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按经营、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探索有偿服务的路子,以水为主,开展多种经营,增强服务功能。

四、四、依法兴农,依法治农,使农村经济走向法制化轨道

(十三)认真学习和大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1995年是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年和普及年、要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干部群众学习《 农业法》、《 农业技术推广法》、《 土地管理法》、《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森林法》、《 草原法》、《 水法》、《 渔业法》、《 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 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农业法律法规,在全省农村开展一次普法教育。教育广大农民懂法、守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利益。

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施政,依法确定农业投资比例,搞好执法监督、检查,确保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五、五、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

(十四)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搞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转变职能,优化配置,增强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改革的具体思路是:按照“精干、高效、兼职”的原则,科学设置内部工作机构,实行定岗、定员、定责。乡镇经济组织设立农工商总公司,或者按行业成立专业公司。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可以兼任公司经理,乡镇干部可以领办实体和企业。1995年全省所有的乡镇都要建立乡财政,由省财政厅具体负责抓落实。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以及乡财政收入,村集体积累实行目标管理,制定奖罚办法,定期进行考核。

六、六、切实加强对农村改革的组织领导

(十五)为了保障农村各项改革任务的顺利进行,省、地、县都要加强对农村改革的领导,确定负责农村改革的主管部门。省上由省农委牵头,会同省委研究室和政府研究室一起抓好农村改革。地、县要根据省上的意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作出规划部署,组织力量,狠抓落实。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

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 发文单位: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

文号:省委发[2000]29号

发布日期:2000-5-24

执行日期:2000-5-24

减轻农民负担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近年来,针对农民负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民负担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三乱”屡禁不止,涉农恶性案件仍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为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省委、省政府特作如下决定: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前减负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中央和省上的减负政策。组织人事部门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党的宗旨、减负政策法规和工作方法三方面进行培训教育,以提高他们对减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减负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对乡村两级干部要进行普遍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解决思想认识模糊、政策掌握不够准确、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等突出问题,学习掌握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和农民工作的方法,切实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乡级党委、政府要指定专人,逐村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权利义务的教育,特别是要帮助他们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觉交纳合理税费,保护合法权益。

二、严格依法治税,据实征收。

各级税收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征收。农业税要以征收实物为主,一律不得强迫农民折征代金。农民自愿交代金的地方,要严格按照国家当年的定购价折征代金,不得随意提价。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牧业税必须据实征收。农业特产税要在应税农业特产品收获、出售时,按照农业特产品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核定收入,以规定的税率计征,不得随意确定产量和价格,高估计税收入,更不许向农民下指标,按人头或田亩平摊征收。在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种植应税农业特产品的,农业税照征,在征收农业特产税时将农业税扣除。屠宰税要以收购或屠宰应税畜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对象,不得把应由收购或屠宰方缴纳的屠宰税改由饲养户缴纳,严禁按地亩、人头、牲畜存栏头数摊派屠宰税。牧业税要按上年年末牲畜存栏数定额征收。向农民征税,要实行户缴户结,依法向农民出具税票。必须重申,税收的立法权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不得在税法明确授予的管理权限之外,擅自更改、调整、变通国家税法和税收政策,不得借税收名义征收其它费。省财政厅要进一步调整完善“三保一挂”责任制。

三、坚持农民承担的村提留乡统筹费“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

除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方外,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费的提取、管理和使用,要严格按国务院《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和《甘肃省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坚持农民负担的预决算制度,认真落实好村提留乡统筹费“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提留统筹费的专项审计制度,不得平调、挪用提留统筹费。农民负担监督卡要及时发放到户并严格执行。

四、禁止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

各级财政、物价(计划)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在近期内对涉及农民的收费项目再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清理。对省级以下政府及部门擅自设立的收费项目要一律取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中发〔1996〕13号)下发后出台的收费项目要一律取消;对中央和省级政府已取消的收费项目仍在执行或变换名称继续收费的,必须立即停收;对确需保留的收费项目,要重新核定标准,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清理后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要向农民公布。禁止一切在结婚登记、中小学生就学、农民建房和办理计划生育指标等过*民搭车收费。与上述行为有关的民政、教育、城建、公安、电力、水利、土地、计划生育等职能部门要制定具体措施,坚决制止和纠正本系统的乱收费行为。

严禁向农民非法集资和摊派。今年暂停审批农村教育集资一年。年初已经审批的,也要坚决停下来,不再收取。在农村开展的保险业务、合作医疗和订阅报刊活动,都必须坚持自愿、量力的原则,不得强制推行和强征代订。

禁止非法对农民罚款,坚决纠正因农民未完成种植任务而处以罚款等错误做法。对非法收取的款物,必须坚决退还给农民。

五、禁止一切要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活动。

停止在农村搞计划生育达标、修路达标、医疗卫生保健达标、通广播电视达标等检查验收和评比活动。一些地方开展的“两基”教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及小康和小城镇建设的检查验收活动也要从实际出发,不得增加农民的负担。

六、认真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

坚决落实中央的各项税收减免政策。对国定贫困县的特困村,要免除农民承担的乡统筹费;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户,要免除全部村提留乡统筹费。因减免而形成的资金缺口,由地、县、乡各承担1/3,不得分摊到其他农户。地、县、乡要按照特困村、贫困户的标准认真核实基数,建卡立档,落实政策。

七、坚决精简机构和人员,压缩不合理开支。

在冻结乡镇编制的基础上,采取坚决措施精简乡镇机构和超编人员。精减村、组干部和各类聘用人员,提倡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精减教职工队伍,清退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省委组织部牵头,省人事厅、省编委、省民政厅参加,先在省上确定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省推广。乡(镇)政府要严格控制日常行政开支,今明两年一律不得兴建楼堂馆所,不得购买小汽车,切实减少会议,努力节减财政支出。

八、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

各级党委、政府每年要组织两次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并将检查情况逐级上报。上级党委和

政府要将有关情况及时予以通报。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作好日常监管工作。省政府农民负担稽查特派员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稽查工作。对今后发生的各种违反减负政策的行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严肃查处。

九、积极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快财源建设步伐,积极培植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积极帮助农民建立自己的中介服务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同时,要积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小农场、小牧场、小果园、小企业等。要围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积极兴办龙头企业,建立流通服务组织,通过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积累,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要总结推广先进地区的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推动农村工作。

十、实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

从今年起,全省实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的考核办法,各级减负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考核工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乡两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考核不合格者,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提拔重用,凡因农民负担问题而引发重大事件或恶性案件者,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十一、切实加强对减负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减负工作做为当前农村工作的大事来抓。党政一把手是减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今后,凡是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地方,首先要追究县(市)委书记、县(市)长的责任。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和稳定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机构,充实力量,强化职能。地、县减负办与同级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要分离,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单设减负办,使其成为独立的农民负担行政执法主体。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0〕7号文件精神,切实组织好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县(市、区)的减负工作按批准的试点方案执行,非试点县不得参照实行。

以上决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不折不扣执行。

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

下载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