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明确“六个重点”保障民生支出

时间:2019-05-12 19:2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明确“六个重点”保障民生支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明确“六个重点”保障民生支出》。

第一篇:财政明确“六个重点”保障民生支出

财政明确保障民生支出“六个重点”

今年以来,*****财政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相关政策,出台相关措施,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力度。1-5月份,民生支出累计完成76519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4.8%。

一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以及免费发放教科书等政策,强化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及资金监管工作,健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等。

二是强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加大城镇及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力度,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提高到95%以上,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340元,其中政府补助由240元提高到280元,农村居民个人缴纳60元。

三是大幅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入。继续深入推进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公共租赁房、廉租住房的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监管力度,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提了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五是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优先支持涉及农村和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优先保障博物馆、文化站、图书馆等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及维护投入。

六是切实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全面贯彻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土地环境治理、水源建设及农村环境整治等基础性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篇:扶沟县财政局明确社保重点保障改善民生

扶沟县财政局明确社保重点保障改善民生为应对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扶沟县财政局局长施中分要求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建立改善民生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专项社保资金的规范分配管理机制,探索以终极享受社保政策对象为核心的绩效考评机制,推进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加大资金监管力度”的指导思想,从2009年起从九个方面明确社保重点,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工作。

一是做好促进扩大就业。该县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及《实施办法》,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资金分配办法,做好就业资金的项目管理、绩效考核和监督管理工作,支持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和大学生就业,加强农民工和困难企业职工培训工作。落实各项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财政补助政策,加快就业资金拨付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工作。落实在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妥善解决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及依法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问题。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面,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积极探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改革。

三是继续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认真落实200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政策,加快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力度,确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四是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加资金投入,应对物价波动等情况,落实财政补助资金,研究建立低保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和财政补助机制,实现动态情况下的应保尽保,完善城乡低保公示制度。将农村低保资金实行社会化发放,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安全发放到群众手中。

五是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开展,加大基金监督力度。在补助标准提高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保证专款专用,确保参合农民真正受益。六是提高优抚对象和生活补助及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继续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加大农村五保户保障经费投入,完善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的经费保障机制,将集中供养五保户对象的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1600元,改善敬老院基础条件,保证农村五保户基本生活。

七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逐步完善财政补助社区卫生服务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开展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八是完善财政社保应急机制。总结抗震救灾和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应急做法,完善财政社保应急机制,积极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紧急事件。做到反应及时、行动迅速、保障有力。

九是加强各项基础工作。加强调查研究,特别是各项社保改革前瞻性的研究,加强各类社保对象基础数据建设,做好社会保障预决算编制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开展政策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股室。

第三篇:财政转移支出

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分级预算管理体制,上下级预算主体间、同级预算主体间的收支规模是不对称,转移支付制度就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间收支规模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是: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前,我国做了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后才从西文引进了转移支付的概念。我国中央财政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根据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转移支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外捐赠、对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跨国组织交纳会费;二是国内的转移支付,既有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住房补贴等,又有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还有政府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一般我们称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地方政府重要的预算收入。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分类就是分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我国目前仍实行的不是很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尚未明确划分,财政支出的划分与事权是紧密联系的,难以确定标准的收支概念;二是我国的中央财政仍十分困难,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三是既得利益调整的力度过大,困难很大;四是由于体制、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等因素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发展能力存在极大差别,致使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地区均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五是基础性数据统计、收集有很大难度。

第四篇:民生财政

民生财政是指财政民主,还财权于民,公众能充分享受到纳税人的权利,能真正掌握着财政预算的审批权,能通过自己选出来的代表对财政进行监督,能看到公共财政中每一分钱的具体流向,在纳税人自始至终的监督下,财政自然能体现着民生性。

民生财政,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解释。概括来讲,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称为“民生财政”。编辑本段我国民生财政的特点

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相区别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财政模式来讲,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并存的双重结构财政(邓子基,2005),区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单一的公共财政模式,而在公共财政领域,我国凸显出来的民生内容,又进一步使得我国的公共财政区别于西方的公共财政。

民生财政以改进民生、提高人民福利水平为目标。近年我国财政支出中各项攸关人民福祉的支出数额不断增多,相关的政策也不断出台。2003-2007年五年间,“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覆盖城乡、功能比较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五年累计666亿元,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2007年之后环保和生态支出以一项独立支出在中单列出来,这也是民生财政较以往的一个变化。

民生财政以丰厚的财力为前提和保障。过去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不大,有限的财力主要投入经济建设,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显得比较薄弱。以教育支出为例,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都在2%-3%左右徘徊,2001年才达到3.14%,2004年又降到2.79%,2005年降到2.16%。究其原因,是由于国家占 GDP的比重偏低,制约了国家拿出更多的钱投入教育事业。而根据对其他国家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目前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重与目前的财政收入是基本匹配的。据一些学者对40个国家教育投入的情况统计,财政收入比重与教育支出比重的关系(见表2)。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仅为 20.8%,因此根据国际经验,我国3%左右的教育支出比重是适宜的。但不管怎样,教育支出规模偏小,支出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目前的客观现实。教育是一国发展根本之大计,也是最能体现民生财政特色的支出,因此,今后财政必然要加大对教育支持的力度,而这又要求财政收入的大规模增加。编辑本段向民生财政转变的必要性和条件

1.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要求。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7年已达26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就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一国走出低收入国家阶段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时,可能会面临两种前途:一种是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可能出现一个矛盾凸现时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居民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激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心内容是五个统筹,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社会发展和建设严重滞后,像教育、医疗卫生、贫困、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差距等民生问题,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上述民生问题,实现公平和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做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可见,实行民生财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近几年来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较大,带有还债性质。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偏低,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长期低于20%,2003年以来提高到了30%,但与国外比差距还很大。因此,近几年来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较大,实际上带有还债的性质。例如,2003年~2007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6%,远低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距离国际一般水平有很大差距。据统计,国际平均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 5.1%,其中,发达国家为5.3%,发展中国家为4%.从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来看,我国1996年这一比例达到17.84%,2006年下降为 11.82%,远低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15%的目标,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比较属于较低水平。又如医疗卫生,2003年~2007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56%,比发达国家普遍低很多。

3.目前我国具备了使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倾斜的条件。

第一,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政府财力大大增强。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4亿元,是2003年财政收入的2.4倍。2003年~2007年,财政收入平均年增长22.1%。财政收入连年快速增长,为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比重提供了财力保障。

第二,降低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还有很大潜力。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978年为4.71%,2004年加大到19.38%,明显偏高。根据国际经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支出的比例会不断下降。

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一些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可吸收民营资本投入,减少政府支出。编辑本段我国民生财政的推进策略

(一)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以建立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一个重要前提是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各级政府的一个重要施政目标,建立民生型政府,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财政体制向民生型转变。同时,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政府间事权的划分也即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和任务的划分,应当遵循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和区域原则。受益原则即根据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来划分政府的事权,对那些在全国范围内受益的事权划归中央;在区域范围内受益的划归地方;受益范围涉及多个区域的由相关地区政府协商解决。效率原则即根据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来确定事权的归属,公共产品由哪级政府提供效率更高,就由哪级政府管理。区域原则是根据公共产品的区域性特征来划分政府事权,将具有区域性特征的地区性公共产品的管理事权划归地方,将没有区域性特征的全国性公共产品的管理事权划归中央。对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要划分其层次,如教育、就业、公共卫生等更多具有区域性特征,应当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以地方政府为主,而中央政府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大小给予相应的补助。社会保障、环保支出等更多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应主要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提供。

同时,改变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状况,为社会提供无差别的、一视同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民生类项目的支出,增加向农村和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的投资,建立投资的长期稳定增长机制,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二)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逐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间财力支出上的分配关系。

一是简化政府层级,积极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目前在浙江、山东等省实行的“省管县”财政体制对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是一种明确界定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间相互关系,由省直接领导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即:在财政收支划分、专项拨款、预算资金调度、财政年终结算等方面,由省直接分配下达到县、市,县财政和市本级财政一样都直接同省财政挂钩,并明确确立各级财政的组织架构和运行原则,划分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范围,规定地方财政收入的许可来源和财政支出的许可用途,明确各级财政间的相互关系。

二是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重。我国目前政府间转移支付由体制补助、税收返还、专项补助等形式构成。其中税收返还属于一般性转移支付,但其转移数额是在原体制基数法基础上演变来的,没有起到均衡各地区财力的作用,反而保护了各地区既得利益,促成了地区差距的拉大。因此,应当逐步取消现行的税收返还,按照规范的分税制的要求建立

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因素法核定各地区的转移支付数额,设置一般均等化转移支付项目和指标,并使转移支付的资金和项目与各级政府的预算相衔接,把转移支付的资金和项目纳入预算。

三是鼓励地区间财力的横向转移支付,逐步推行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的转移支付模式。目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有条件支持西部地区等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根据各地区政府间经济、财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平衡程度,设置横向均等化转移支付项目和指标,采取补助与激励相一致的方式,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使全国不同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大体均等,逐步实现不同区域间财政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五篇:民生财政

民生财政的有关理解

内容摘要:财政体现着民生性。本质上说我国所有的财政支出,都应是直接、间接地服务于民生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本文还分析了财政惠及民生的几个政策改革,并强调保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发展。

关键字:民生,民生财政,民生财政政策改革,稳健财政政策 民生财政是指财政民主,还财权于民,公众能充分享受到纳税人的权利,能真正掌握着财政预算的审批权,能通过自己选出来的代表对财政进行监督,能看到公共财政中每一分钱的具体流向,在纳税人自始至终的监督下,财政自然能体现着民生性。

首先,我们应了解何为民生?民生是民众生活的总称,涵盖方方面面。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相关的物质条件,以此逻辑延伸下去,广义的民生还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如平等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权利(当下中国不少地方由公众对于某年预算安排中“民生支出”的关注而引致“预算透明度”以及“听证”的要求。正是体现了这种权利)。所不同的是,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微观个体和处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群体,民生侧重点会有不同。例如,处于孩童时期的微观个体,其民生的重点是生命权,而处于青壮年时期,发展权和生命延续权跃居为生活主要内容;战争时期的民众,争取存活下来成为民生的首要内容。和平但物质匮乏时期,吃饱穿暖成为百姓的最大期盼,而物质丰富之后,人们开始追求被尊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等。而所有这些,体现着民生概念的层次性与动态发展特征,其实都可以被公共财政的正面效应所包容和对应。本质上说我国所有的财政支出,都应是直接、间接地服务于民生的。

作为三民主义之一的议题,民生总是与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分不开的。解决民生问题需要靠政府来具体运作,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财政收入过低,政府的腾挪空间过小就很难指望政府做出什么像样的民生业绩。但是财政收入的提高也要靠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来支撑,如果超出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一味强调增加税收,就变成了杀鸡取卵,不可持续。因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生财政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出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一个特色。而我国公共财政是为适应经济转轨、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确立框架且不断完善的一种财政型态。改革开放以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建设型财政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之后,财政转型问题更是迫在眉睫。经过约二十年积极而艰难的探索,终于在1998

年,决策层明确地提出以公共财政为导向的财政改革,用以指导我国的财政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部门预算改革、健全税收管理体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税费改革等。以后十几年来,围绕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管理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已经明显向民生方面倾斜,仔细探析我国公共财政的特征,便可发现,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当前及未来发展中的民生问题而言,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近年我国财政支出中各项攸关人民福祉的支出数额不断增多,相关的政策也不断出台。,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我国政府推进的财政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教育方面,2003-2007年五年间,“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2008年秋季,中央财政安排了84亿元,将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政府还加快了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了农村电网,加快了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了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二是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改革和完善农业税费制度。

继续推进减免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打造坚实基础。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促进了居民消费。同时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并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要设置合理的过渡期,使外资企业的宏观税负水平总体不出现大的变化,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三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标准,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支持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2008年,公共财政进一步惠及民生领域:新农合方面,拟用两年时间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将由目前的月人均财政补助30元提高到50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则将在2007年财政补助月人均提高30元的基础上再提高一倍。

在财政改革惠及民生时,我国仍应坚定不移的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也就是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我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基于对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科学判断和

准确把握,是加强和改善宏现调控的现实选择,是新形势下的新举措。稳健财政政策不仅是财政政策名称和赤字规模的调整变化,更是财政政策性质和导向的根本转化。其科学内涵概括来说就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绝不意味着财政政策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不作为或无所作为。相反,财政政策要在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

下载财政明确“六个重点”保障民生支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明确“六个重点”保障民生支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改革的重点从收入转向支出

    财政改革的重点从收入转向支出 马国川(以下简称“马”):一九九八年你正式出任共和国第八任财政部长,接替了刘仲藜。 项怀诚(以下简称“项”):我和刘仲藜关系非常融洽。我们长期打交......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附件二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自评报告评价类型:实施过程评价□完成结果评价□ 项目名称:项目实施单位:(公章)填报日期年月日州财政局(制)自评报告编写提纲(参考提纲)一、项目概况(一)项......

    大盘子财政项目支出

    2017年度大盘子财政项目支出 绩效评价自评报告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项目)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单位职能: 三明市残疾人联合会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是中......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

    兴修水利 保障民生

    兴修水利 保障民生 ——莆田市东圳灌区水利冬春修纪实 寒潮涌动,气温低下,莆田市东圳灌区2011年度水利冬春修工作如火如荼全面展开。 莆田市东圳灌区共有干渠89km,支渠242km,分......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建设 主 要 内 容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四、历史方位五、应对思路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

    保障改善民生

    名言佳句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2011政府工作报告》 理论表述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轨道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