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王敏 摘要: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前我国社会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民工问题,更是由此产生了农村中诸多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农村留守妇女情况、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薄弱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先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加快农村发展。
关键字:“三农”问题,农村,农民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保持迅猛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即使是在中国社会发展欣欣向荣的当代时期,仍避免不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要我们去逐步解决,社会才能进一步发展。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是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王敏,男,1992年生,江西南康人,华东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09-4班,电话:***,电子邮件:。
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问题在建国后三四十年前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及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就日渐突出。当致富成为人们第一需求和追求目标时,城市人占有各种政策的抉择领导地位、占有意识领先的统治地位、占有生产资料转化成货币的掌控权等等,当处在两眼墨黑最封闭的乡村的农民进城务工时,自然会对他们制造出许多政策的限制,强加给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赋予一些带有歧视性的概念、名词。
再说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城市制定外来劳动力分类目录,把脏乱差工作留给民工。农民工从事行业的基本特点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工种。出现这些限制和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意识问题。因为意识的误区,导致制定政策的错位。
长期以来,正因为户口问题的不合理性、行业划分的误区、成分身份的划分,导致社会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上一些地方政策上的失误,社会上对人自然形成了三六九等,农民的身份成了终身制,在社会处于“草根”阶层,被看成是愚昧落后的象征,所以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终于表现出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社会问题,农村的“三农”问题也出现了。可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户籍划分的不合理性、农民身份的界定和其不变性,是我国出现“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出现农民工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目前农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我的老家就在农村,因此我对留守儿童问题深有体会。每次回老家探亲,拜访一些以前的邻居是必不可少的行程,但我到那些邻居家时,绝大多数人家里都只有一些老人和在读书的小孩。他们父母多在广东等外省务工,且一年中除春节外难得回一次家。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社会必须为保护这些孩子健康成长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农村社会保障问题。长期处于社会保障制度边缘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日益突现出其有待完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亟需为占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网,以分担风险、缓解压力、互助互利,促进农
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很快,在保障农村人口的生活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国家总体经济和社会发展还远不相适应,农村社会保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呈现“历史断层”;.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制度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与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与发展进程。
在我走访老家农村期间,我深刻体会到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的迫切性。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较城市低。在农村,儿童教育资源较城市严重缺乏;在农村,养老问题和医疗问题一直压在心头。
3、一些具体问题分析。(1)农村出生性别比分析。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以出生人口中的女性人口为100与男性人口的比较,是反映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指标。学者认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应为107(即出生人口中女性100人,男性107人),并将109作为超出常态的警戒线。2007,我省人口性别比为126.53:100,远远超出了警戒线。在农村,性别比失衡尤为严重。具体原因有:传统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存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仍不健全,养儿仍然是防老的重要手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增多,计划生育行政控制力度减弱。控制人口性别比,需从治本上抓起,标本兼治,逐步转变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加强孕情跟踪,依法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加强对计生服务部门、医疗卫生单位、个体行医者的管理。
(2)农村大学生就业分析。农村大学生较城镇大学生存在相对弱势。其一,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受教育权不一致,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其二,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学生继续教育难,从而使其竞争力小。农村大学生在本科四年或转科三年高教育投资使尽大数学生读本科或专科后就放弃硕士生或博士生学习,由于农村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资后已后继无力,急需孩子工作往拿回本钱,只好放弃研究生或更高层次的学习。而城市大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任务后尽大多数还有能力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来进步竞争力。欲破解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题目,.国家要加快破解城乡二元壁垒,加速城乡活动,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引导,把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农村大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工作福利结合起来,从制度上来确保农村大学生的收益。
四、解决之道
由以上的这些分析可以看出,解决当今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还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特别是在“农村”即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的问题。
就以农民工问题来说。社会学家、“三农”问题评论家艾君认为,户籍制度是引发城乡差别的原因之一。即使在城市里工作,身为农民户籍身份的农民工也无法享有城市人的“补贴”。城市化的实质是转化农民为居民,转化小生产的主体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户籍制度是农民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三农问题的产生的一大原因,是农民受到歧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主要因素,是其他诸如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一切公平制度之所以存在并得以执行的前提!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实施,伴随农村医疗、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福利的实施,农民工必成历史。他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认为应该有步骤、有规划、分阶段、有深度地进行城乡改革,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可以通过一下一些途径: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二是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三是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科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解决好“三农”问题,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解决当今农村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的前提和有利条件。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对我们国家的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和深远意义。
第二篇:当前技工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修改)
当前技工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安徽六安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汪传和
技工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载体。办好技工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的就业,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几十年来,技工教育为工业现代化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在经济发达地区,就是在我们这个发展中的中小城市也出现了“技工荒”现象。但是技工学校的发展状况堪忧,学校领导整天为资金犯愁,为生源担忧,以及诸多问题都将严重制约着技工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一、当前技工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问题是制约技工学校发展的根本。
长期以来,技工学校经费投入主要靠自身积累,国家财政支持有限,发展到今天这种水平已经非常不易。近几年来我校通过自筹和银行贷款,基本建设投资增加了9600多万元,添臵了数控加工等大、中型设备946多台(套),但仍满足不了学校实际教学的需要。我校自2005年升为省级重点技校以来,发展迅猛,2007年评上国家级重点技校,2008年被批准为高级技工学校。近几年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不少学生都在全国和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学校规划的学生宿舍、教学楼群以及教学配套设施的资金缺口达数千万元,急需购臵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先进教学设备也有较大的资金缺口。
(二)招生问题是困扰技工学校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就业优势已逐步被社会、家长所认可,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十分抢手,但技工学校的招生环境仍然处于劣势,困难重重。具体表现在:
一是缺乏统一的招生平台,生源组织困难,招生成本很高。一直以来,技工学校招生完全依赖所谓自主招生,没有统一招生平台和招生渠道,生源很难保证,有时就是靠天吃饭。市场的动荡与分化,加上无序竞争在搅局,没有稳定的生源保证,直接威胁着技工学校的存在与发展。
二是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原因,技工教育游离于职业教育之外,使得技工学校社会认同度低,大大降低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资源吸引力、积聚力,使得技工学校师资、校舍、教学设备等方面没能在高水平中运行,降低了技工学校职业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技工学校技师摇篮的作用。
三是高校盲目扩招带动普通高中教育的飞速发展,导致整体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技工学校生源紧张的矛盾。
四是受传统观念影响,鄙薄技能和技能人才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陈旧思想依然盛行,同时由于舆论、政策和利益的导向不利,使技工学校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与冷落。
(三)机制体制是影响技工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技工学校的发展未能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不能适应规模发展的需要,特别在办学条件的配套和改善方面还需要大量的投入,未能完全达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在培训层次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成长“通道”尚需进一步拓宽,专业设臵、培养方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是由于资金短缺,学校无法添购一些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得以运用实施,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充分发挥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四是技校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中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一体化教师偏少,尤其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是很高。
二、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要重视,政策要保证,财政要支持。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按照《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政策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切实把技工学校纳入当地职业教育的范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体现其重要性,纳入发展规划,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促使技工学校欣欣向荣地发展和壮大。
一是国家要积极加强技工学校的宏观管理,建立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将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技工教育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岗位的作用。
二是要规范技工学校学制教育,把学制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把职业培训和职业培养结合起来,把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解决技工院校毕业生学历问题,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体现技工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应有地位,提高技工院校社会认同度。三是要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招生体系,将技工院校纳入各地统一的教育招生平台,按照与办学水平相应批次统一招生,保证技工院校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为技工院校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要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和监测体系。统一评价包括技工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公平客观地评价技工院校的社会价值,营造学校发展的公平环境。
五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技工学校的扶持力度。技工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在经费上予以支持,要增加对职业学校建设的投资,技工教育经费应与当地经济增长同步增长。地方教育费附加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技工学校增加教学设施、设备添臵。
(二)职业教育改革要深化,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都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了系统规划和部署,职业教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都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前所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是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为此,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努力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学校地位和教师待遇要提高。
一要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并重的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社会用人制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用人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要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二要提高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待遇。技工学校毕业证书应等同于中等专业学校文凭;高级技工学校毕业证书应等同于大专文凭,在升学、就业、参军、评职称时视为同等学历。
三要随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建立和完善对高级技工和技师的使用地位的确认,按照受教育者的修业年限和所具有的职业资格建立有明显梯度的高低工资标准及相关待遇制度。
四要随着技工学校办学层次的上移,应完善技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与普通教育接轨,增设正高级技工学校教师技术职称这一层次,以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管理制度要完善。
要制订或完善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办法、技工学校技能竞赛实施办法、技工学校教学评估和督导办法,修订技工学校学籍管理条例等,使技工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每年对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四个层面上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优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活动来比“学”、比“教”、比“管理”,培养一批优秀师生,促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激发广大技工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五)、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
师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抓好技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技工学校的又一个关键环节。努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理论教师队伍要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精通一门基础课或专业课,胜任一至二门相关课程的教学,专业理论课教师还应具有中级工及其以上的专业操作技能;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专业工种技术等级达到高级工及其以上水平,能胜任本工种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要建设好这样一支师资队伍,当前首先要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的培训,加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争取“名师出高徒”。
二○一○年十二月
第三篇:当前博爱县农村问题调查报告
当前博爱县农村问题调查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能源与材料工程系社会实践队
摘要: 当前“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也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当代大学生关注“三农”问题也是我们顺应时代要求的需要,为此我们能源与材料工程系组织同学们成立社会实践队利用暑期时间深入农村,针对“三农”问题践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对博爱县各乡镇农民的访问,特别是对农村的实地调查,我们明显的感到,农民在教育、公共设施、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享受着不公平的待遇。我们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他们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是关键,而政府则应该为农村的落后负有相应的责任。本文即是根据我们实地调查访问的第一手资料而写的调查报告,主要介绍了农村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形成原因,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依据调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教育;农民;农村医疗
2010年7月,我们在博爱县各乡镇的村庄开展了“农村基本状况调查”的实践。调查的目的是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农民在做生活规划决策时的考虑,所受限制以及实际农村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的条件,综合调查教育、医疗卫生、生活来源等方面的看法及现存的问题。我们的调查主要在博爱县境内,农民的调查集中在博爱县各乡镇的广大农村。调查对象以农民(包括以农业为主的农民,做小生意的农民等)为主,对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在农村入村到户或在田间地头道路上。调查的方式为实地访谈,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情况问卷采用代填的方法,采取匿名形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份,取得有效问卷537份。本次调查的特点是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农村的基本状况及农民的心声、愿望、要求,有了较为全面的细致的了解;对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农民之间的差异有了一定的把握,取得了较为全面真实的数据。本文即是对“农村基本状况调查”的实地调查总结及分析报告,这也可视为对博爱县农村基本现状的一个概括。
行走路线:月山镇——许良镇——磨头镇——孝敬镇——张茹集——金城乡——苏家作——阳庙镇——清化镇——柏山镇
行程日期:7月12日——7月19日
调研分队的策划是环博爱县骑自行车调研农村的一些情况,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博爱县县政府给予了支持,并要求各个乡镇给予接洽与帮助。7月12日下午3:00,调研分队便开始了调研行程,首先在黄岭村对农村的医疗情况以及学校学生的一些情况进行了调研。之后前往月山镇政府咨询本镇的情况,到达镇政府后,调研分队首先介绍了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这得到镇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政府给予了相关的书面证明。然后根据镇里提供一些村的信息,选择了七方村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七方村的村干部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员,并为之提供了住处。安顿好之后,调研队开始了他们的调研工作,为了体现问卷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实践队员分两队深入七方村进行了关于留守儿童数量的调研工作。
通过第一次的调研,实践队员发现了很多不足,同时也初步地了解了一些关于农村医疗及教育的基本情况。队员们希望从这次调查中总结出对社会有用的结论,供相关部门以参考。相信本次实践活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7月13日早上天刚刚亮,能源系“关注社会,服务三农”调研小分队的社会实践团队就整理行装出发了,同学们简单的吃了点东西就又开始了新的“旅程”。
今天是实践的第二天,队员们身体上多少都有点伤痛,但是在行程中没有一个人抱怨,依旧斗志昂扬的在路上。上午,按照原计划队员们一路打听来到了第二站许良镇,并在与政府部门结合后迅速展开了行动,在调研过程中认真解答乡亲们提出的问题,对乡亲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许良镇的调研活动中,一路调查了许良村,西南道,南道等几个村庄,行程几十公里。许良镇的经济情况很不错,作为省级示范村的南道村,村里面的基本建设很到位村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也很高,对实践团队的到来也非常欢迎,工作开展得很顺利。下午,实践队员来到了第三站磨头镇,在磨头镇抓紧时间行动,走访了很多个村庄,村民们不但配合队员们的医疗卫生及教育调研工作,还向我们反应了村里的一些其他情况。有污染,民族交流问题等,实践队员都认真地一一记下。晚上,实践队员借住在了博爱县职业中专,由于没有电灯和风扇,实践队员都搬到了院内,露天过夜虽然很艰苦,但相信此次社会实践会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大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实践精神起到了推动作用。
实践队员们的调研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大力支持,行程还在继续,调查还会更加深入,未来几天,小分队还将在博爱县多个乡镇开展调研活动。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宣传国家政策,更多地反映农村问题,分析后形成调研报告,为地方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一、被调查对象概况
在本次调查中,考虑到农村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对家庭生产生活的掌握决定情况以及她们的配合程度等实际因素,以访问男性居多,占88.9%,女性占11.1%。但是在调查问卷中涉及了对方(配偶或男友、女友)的情况,况且在农村一般是夫妻共同劳动,对结果并无太大影响。
在调查样本中,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最高为74岁,最低为12岁,平均年龄为36.87岁,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4.0%,20—30岁的占12.3%,30—40岁的占24.1%,40—50岁的占24.8%,50—60岁的占20.0%,60岁以上的占10.6%。其中以40岁上下的中年人为主,他们上有老人需要尽赡养的义务,下有子女需担承抚育的责任,负担最重。被调查对象年龄结构
被调查对象年龄
20岁以下,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60岁以上
调查频率
4.0%,12.3%,24.1%,24.8%,20.0%,10.6%。
在本次调查的农村家庭中,家庭人口最多为11人,最少为1人,平均为4.28人,其中劳动力平均为2.426人,上学的或16岁以下的平均有1.138人。家庭规模以4口人或5口人居多,占56.1%,而3—6口人家占85.4%,占了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在家庭中的身份以户主居多,占76%,户主配偶占9.4%,子女占12.6%,户主父母的占2.9%,是亲戚的占0.3%。
2被调查对象家庭规模
被调查对象家庭规模
1人,2人,3人,4人,5人,6人,7人以上;
调查频率
2.0%,6.2%,17.7%,38.1%,18.2%,11.6%,2.0%。
二、农村的基本状况
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农村的基本状况,包括农业生产情况、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农村医疗、村干部民主选举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农村各种问题的存在及恶化,这些都与“三农政策”的落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影响着农民下一代子女的生活水平。根据数据统计以及访谈内容,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关于农业问题
此次调查,我们深入到田间地头,详细询问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以及他们面对市场所作的决策。调查样本中以农业为主的占了51.4%,而常年基本务农的农民就占了45.8%,并没有外出打工打算的占39.4%。可见专门从事农业的农民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相当多的农民离不开土地的原因一般为:1,家庭劳动力较少,而承包土地较多;2,家中有病人或自己有疾病,不方便外出;3,年龄较大,村中又没有外出的习惯;4,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技能,不敢外出;5,自己在家做小生意或者为村干部、教师、乡村医生、或是在附近村庄搞建筑等,能取得非农收入,不愿外出等。
农业上仍是一家一户几亩地的小生产方式的小农经济, 从调查样本上看,每人平均合土地1.55亩,在不同地区,不同村庄,不同小组亦有很大的不同,很难形成农业规模生产,无法产生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而且使一批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维持最基本的温饱。他们从选种、育苗、耕作、施肥、灌溉、植保、收割、运输、储存、出售完全是自主的全能操作,没有分工协作,技艺不可能精益求精,也不可能产生系统效益,没有联合,力量分散,使得农民在农产品的销售上处于劣势,不能左右农产品的价格,无法扭转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局面。小农经济承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容量较小,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农业的生产力很难有效得到提高,再加上农业效益较低,很多农民已不愿意对土地进行较大的投资,而是维持自己家庭的基本生活即可。
调查样本中,被调查对象的农村务农工龄平均为20.44年,而从事非农工作仅有5.42年。2009年全年下地劳作时间平均为180天,平均每天劳作时间为9.65小时,可见农民劳动依然很辛苦。农民下地劳动较为自由,不受他人的强制,这是比起城市打工来种地的好处,但是农业劳动又苦又累又脏,即使有新衣服也没办法穿干净,所以看起来农民并不注重打扮,实在是客观条件的限制。现在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应用,农民的压力有所减轻,但是由于土地面积较小等原因农业机械并不能普遍应用。由于农作物的季节性,在农闲时一部分农民就无事可做,而在农忙时则从早忙到晚,有时吃饭都在地里。在气候不顺的时候,干旱是要灌溉,涝淹时又要排水,增大了农业的投入成本。
根据统计结果,2009年全年每亩地农业产品货币收入平均为1500元,2009年全年平均每亩地货币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大棚、农业机械等)为530元,每亩地净收益(不含人工)平均为970元。从这可以看出农业的效益有所提高,但仅靠农业是农民是很难富裕的。由于土地边际收益递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不能明显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又会使农产品的价格降低,因此靠农业增产也很难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农民工进城务工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渐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农民大量涌进城市,务工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我们在农村调查农民进城务工情况时发现,约70%的年轻人在农闲时进城务工。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较为低级,大部分为又苦又累的低层次工作,收入不高。
(三)农村医疗状况
问卷设计的农民身体健康状况这一变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农村的医疗状况,了解农民对于医疗的需求及他们就医所遇到的困难等。同时也可以看到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调查样本中,身体健康状况为很健康的占16.2%,身体健康的占46.1%,身体比较健康的占17.9%,身体一般的占14.3%,身体不健康的占5.5%,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以下的占有19.8%,这可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说明五个农民中就有一个农民身体
患有疾病,有的可能还很严重,但并没有很好的医治条件,因此有45.4%的受访者表示对农村医疗最为关注的或最希望政府给予解决。这表明了农民对于医疗的普遍关注,对于医疗的需求也颇为强烈,因此,想方设法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农村的医疗问题主要有:一是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还可以,但只能满足农民看头疼发热感冒等小病,对于较大的疾病没有力量解决;二是合作医疗费用报销程序太多;三是根据农民的反映,国家出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之后,药价较前两年普遍提高;四是卫生所里有假药存在,少许医生医德不够高尚,许多农民反映本可以很快治好的病,却非要拖上两三天不可。
(四)村干部民主选举与村干部作为
今年可以称为农村基层选举年,广大农村都轮到了村干部换届选举。根据我们的调查访谈,大多数的行政村实行了民主选举,在调查样本中,表示对农村村干部民主选举及村干部作为最为关注的农民达到42.3%,由此可见农民的政治意识有了增强,许多农民表达了对村干部选举及村干部作为的不满,特别是对村干部的腐败行为的愤恨,虽然对村干部损害自身利益强烈不满,但又感到无能为力。
农村的村干部选举有很多值得关注或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一是村干部民主选举贿选现象严重且相当普遍。二是候选人竞选村干部动机不纯,他们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财物等人力物力,去争取村干部的位子,主要的目的是谋取个人利益,而不是为了村民服务。三是宗族势力影响民主选举。在农村宗族势力较大的对选举明显有利,当选的候选人也会竭力维护本宗族的利益。四是选举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干扰。由于某些原村干部与乡镇主要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使得一些与乡镇领导接触较少的真正的民选村干部受到其他干部的排挤,不能正常工作,履行职责。
在村级政治中还存在着其他很多问题,就我们调查中所发现的有:一是村务公开形同虚设。虽然每个行政村都设有村务公开栏,但是公开栏里不是没有内容,就是内容陈旧,要不就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或没有问题的事情。二是村干部不能领导村民脱贫致富,不能为村民服务。三是在较为贫困而又没有任何收入的行政村,出现了村民不愿做村干部的现象,有能力的村民一般都外出打工了,村民的政治热情不高,村选举举步维艰,以致村干部不得不由上级任命。
三、农村教育状况及其重要性
本次农村调查将农民的教育水平设计为一个重要的变量,以考察农民的教育水平对他们的影响。我们在调查中更是对此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大多数农民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调查样本中,反映出一般人家普遍对教育重视程度,表示重视的占79.8%,一般的占19.4%,不重视的占0.8%,总的来讲,农民对子女的教育是比较重视的,认为上学是摆脱贫困落后农村的重要途径,即使再苦再累也要供养子女上学,只要子女愿意上。在调查样本中,表示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与师资、政府投入、自身教育、子女就学等)最为关注的占到85.1%,为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可见教育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根据我们的实地考察以及对农民的访谈,农村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的师资力量不够充足。
二是教育基础设施较差。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的小学跟城市的小学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比“普九”前已有很大的改观,而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学校校舍经历风吹雨打已显得破败不堪,有些已成危房,有些村庄因缺乏资金不能对危房进行改造,不得不关闭,使得这些村里的学生不得不跑到其他村就学。根据调查样本,农民对其所居住的一带基础教育的设施和师
资条件的评价,很好的仅占1.5%,较好的占24.7%,一般的占39.4%,较差占28.5%,很差的占5.9%,一般以下的就达到73.8%,足以表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需要,农民已经对此有所不满。
三是农村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平等。许多农民对此已深表担忧,一些较为富裕的家庭,已送或表示要送他们的子女到县城去就读,但较为贫困的家庭只能让孩子在乡镇学校就读。这表明因经济的原因,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已经很不公平,教育差别在农村已经显现。调查样本中未接受正式教育的占15.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5%,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4.8%,大专及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表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是较低的,在农民本人没受高中、职业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原因中,因家庭经济困难、负担不起的达到62.8%,因学习不好的占有26.5%,因升学率太低的占9.7%。
他们的子女没受高中、职业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原因中,因家庭经济困难、负担不起的达到45.6%,因学习不好的占有42.4%,因升学率太低的占12%。根据调查小学入学率达到98.93%,表明农村教育“重男轻女”思想在当代已经对教育没有太大的影响,至少在行动上不明显。经济因素的影响有所下降,而因学习成绩不好却大幅上升,成为影响农民子女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最大因素,表明农村的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但经济因素仍不能忽视,因为只有较高的经济水平才能有效保障其子女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在访问中,认为现在送孩子读大学在经济上划算的高达93.8%,认为不划算的仅占有
6.2%,说明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在大学教育费用较高的情况下,农民仍愿意尽最大努力供应子女就学。如果家里有大学生,则家长靠收入储蓄供养的占41.9%,靠亲戚借贷的占30.4%,靠助学贷款的占24.4%,靠孩子勤工助学的占3.3%,靠缓缴学费的占4%,大数农民则依靠多种渠道,靠家庭储蓄与亲戚借贷成为主要方式。
教育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教育差别是城乡间最根本的差别。必须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培养吸引高素质教师投入到农村基础教育中,才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措施。
四、主要结论及几点政策建议
1、大力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保证农民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国农民的困难不单是地少人多,而更重要的是知识不足,没有任何资产能比知识资产来得稳定可靠,而不像土地,只要愿意付出代价,知识资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素质,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同时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鼓励支持民间兴办职业技术教育等以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制定政策,保证农民与城市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对于因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补助,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不能因为贫困而让他们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2、给予从事工商业服务业的农民以优惠政策待遇,政府部门应积极拓展渠道,提供便利,共享信息,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帮助农民选择项目,帮助农民创业提高农民独立创业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应对农民创业贷款提供便利和优惠,给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保障农村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要给予农业以积极有效的扶持,除取消农业税及粮食直补外,还要对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机械等积极调控,控制价格不断的攀升,必要时应给与农民农业生产资料补贴。
3、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缓解“三农”困境中农民最迫切的医疗等困难,让贫困中的农民不因生病无钱医治而忧心忡忡,不能让他们因为疾病的原因而看不见生活的希望,体验不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不让因疾病的困扰影响到农村的教育。
4、保护农民的正当权益,给予农民充分的政治权利,允许并支持保护农民成立自己的自治组织,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自治团体,提高农民的组织水平,增强农民说话的力量,切实保障农民正当捍卫自身权益的权利不受侵犯。大力推进农村的村干部民主选举制度,考虑适当时机允许农民直选乡镇长,并逐步扩大到直接选举县市长。保障农民提名人大代表权利得到履行,保证农民选举与被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真正懂得到行使,适当扩大农民在各级人大代表的席位。允许候选人进行适当的合法的竞争宣传手段,尊重人民意愿,不进行过多的干涉,让能代表最大多数利益的当选者去维护
第四篇:关于当前农村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高一12班兴趣小组
内容提要:
为了进一步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农村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我兴趣小组对郊区的几个污染较重的村庄进行了污水采样以及大气等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并通过上网查询等方式进行一些资料的搜寻,对其附近居民进行调查以及询问了解了其中的一些原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也开始逐渐步入现代化。大型农耕机械和高产农产品的出现,与之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其危害很有可能高于城市。虽然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一些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一、农村水资源污染。
为了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许多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从城市迁移到了农村。虽然部分企业能够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污水进行处理。一些中小型企业考虑到生产成本并没有对废水进行处理,而是到处随意排放。对其附近的河流和湖泊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甚至也污染到了农村的饮用水源。去年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仅如此,如果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到了地下水,蔓延下去
后果不堪设想。日本沿海居民患上水俣病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古时的人们会在河边拿着木棍敲打衣服。这种原始的洗衣方式现在已经彻底地被洗衣粉等洗涤用品代替。一勺洗衣粉可以节省几十甚至上百下的敲打。这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是,这些东西中所含有的氮、磷、钾等物质可以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藻、水绵等藻类的疯狂生长,夺去了其他水生生物的养分和养料,让其难以生存。
使用过多农药和化肥不仅对庄稼没有好处,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土壤板结。与其相比危害最大的还是对水的污染。
2005年,水利部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70%以上的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江河的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河流污染主要来自造纸、冶炼、化工等企业,以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POPS)为主;但总体而言,我国来自于农业方面的污染已经超过工业污染——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大范围的氮、磷流失最终污染水体。目前全国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超标。
二、大气污染。
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煤气灶、微波炉、电磁炉等高科技厨房用品也相继问世。但在农村,传统炊事工具还占主导地位。比如最常见的地锅。它的主要燃料是木头等杂物。不仅热利用效率低而且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使空气污染程度大大增加。
在麦收季节,残留的麦秸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多数的农民为了减少运输量同时又能增加肥料就把它直接烧掉了。其实麦秸秆也有它的利用价值,如:制沼气、造纸等。火烧麦秸秆对土壤也有一定的伤害。高温环境可以使土壤中的有益细菌死亡。从而减缓了生物链中的物质循环。有机肥料没有尽快地转化成无机养分,使农作物生长得不到充分的养料。产生的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土壤肥力下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农民不得不连续播种,而且一块土地长时间播种一种粮食,使土壤中相应的养分消耗过多。
空气污染引起的酸雨使土壤偏酸性也是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四、结论。
解决当前农村环境问题,首先必须要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其次,加大综合管理整治力度。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然后,建立健全的农村环境管理机制;最后,一定要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
特别感谢:曹家王庄居委、宋王庄居委会、田家红埠寺社区以及对本次社会调查提供资料的村民和老师!
第五篇:当前农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在黄冈市莲花村的社会实践
——当前农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农业之于中国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和地位。纵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个封建的农业大国形象绵延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提倡农业、治理农业、发展农业是历朝历代围绕的大主题。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更是孕育和发展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精髓和思维方式。这些东西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根深蒂固。无论是朝代更替,还是时代兴衰,庞大的农民阶级作为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会稳定发展和推动社会进程的关键因素。近代中国的几次革命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由于特殊的现状和发展的需要,现代化、工业化成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中国农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成为经济快速恢复的主体。为此,在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农业的发展在纵向上看是快的,但在横向上却是滞后的。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让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受到了挑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农民工进城、农业产量下降、城市就业、社会安定等问题逐渐凸显。在“三农”问题呈现之后,中共中央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集中力量帮扶农业、改善农村、惠及农民,提出了“工业带引农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逐步解决复杂庞大的农业问题。由此可见,中共在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的同时,也意识到农业在中国的特殊性——中国的发展不能不重视农业,不能放弃农业,更不能脱离农业。这是因为中国十几亿的人口需要农
业,庞大的农民阶级需要农业,经济全球化的危机性更要求农业储备。因此,农业是基础的本质变不了;在中国,农业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瓶颈也变不了。
当前,中国农业问题备受关注,各项惠农政策对农业的刺激也收到了显著成效。然而,新时期有着新问题,农村“科技含量低、生活水平低、人均收入低”的现象依然普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似乎是农业和农村在继村民自治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制度性改革的推动发展后的又一次历史性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寻找和突破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成了首要问题。
在我调查的浠水县兰溪镇莲花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农业现状。该村在丘陵地区,以梯田和山地居多,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水稻和棉花。其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极低,几乎靠人力劳动完成。该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均年龄达到53岁,留守家中的主要以老人和小孩为主。各家仅靠农业获得的收入不均,差别较大,多者年收入达10000余元,少者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是耕种面积的多少。全村几乎没有农副业,87.2%的农户主要以外出务工作为经济来源。
对于农业生产,全村很少有人响应“科技兴农”的号召,大多数以老的农业种植经验为主,对于当地的耕地结构和土质一无所知,对于适合本地的高经济作物也知之甚少。村民的文化水平集中在小学程度,很少学习和获知中央关于农村发展变化的政策。他们主要的信息渠道是电视新闻和村干部宣传告知,几乎没有其他的形式。
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村民表现不积极。由于农业税的取消和村委的改制,村务工作大量减少,主要以计划生育及财务工作为主,形成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氛围。他们对于村委的选举重视程度有限,也很少有人能明确知道村委会的义务功能和村民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文化生活主要以麻将等娱乐性质的赌博为主,少有其他积极向上的文娱形式。
目前,93.7%的村民住上了砖瓦房,温饱问题全部解决,家庭子女基本能够保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人均年消费500元。农村医疗合作和农业补贴基本到位,农村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多数村民对现有的生活状况基本满意,但希望农业自身有新的突破,农民能够完全依靠农业生活得很好。
从上述一个中等农村的发展现状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很多中国现有农业的特点。其一,以城市为中心的郊区农村多处在丘陵地带,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面临着很大困难。其二,科技兴农的含量极低,农民增收的渠道尚未打开。其三,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尚未形成体系,“单打独斗”已经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其四,农业生产“老龄化”,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其五,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思想不端正,认识偏颇,大量外出务工,造成农业荒废。其六,信息渠道闭塞,村民的民主意识有待提高。其七,村民的文娱生活单一,需要改善和丰富。这七种农业现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解决农业问题难以立竿见影的根本原因。概括来说,他们是欠发展的思想文化和农业科技制约生产体系;欠发展的农业科技和生产体系又侵蚀思想文
化;欠发展的思想文化和生产体系又限制农业科技。因此,这个往复的恶性循环就决定我们在解决农业问题时不能单独从某一方面下手,而是要全面出击,多方协调,综合改善,否则会因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而收效甚微。当然,这七项现状所指向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农业发展的滞后和日新月异的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需要之间的矛盾。对于之一矛盾,我们要正确的把握两点。首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农业发展不可能超过工业和第三产业,只能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尽一切力量缩小与其他产业的差距。其次,中国农业的发展和提升空间还很大,是可以逐步兴起的。
在充分把握农业现状和发展规律的情况下,针对农业的发展,我们应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实施惠农政策,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惠农政策体现着中央的两层意图。其一,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其二,刺激农业生产。任何一个产业,只有充分自救才是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利用好惠农政策的刺激功能,做到缓刺激、区别刺激和有效刺激,达到惠农不是养农而是帮农的目的。
二,基层政府和村委会要帮助构建和完善农村的市场体系、金融体系、生产销售体系。构建和完善这三大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具体可以从农业信贷、高经济作物生产指导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做起。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宣传。由政府牵头,对当地农业生产进行利益最大化的规划。在绝对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大力促生
产,收购并帮助销售这些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打开农民增收的经济渠道。
四,对机械化,科技化农业要不断尝试。村委会要注重对当地农民科学技术和文化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力争做到“人人将科技,人人讲政策”的农业生产形势。
五,加强思想引导,用科学的农业发展观武装人、动员人、留住人,逐渐改善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和农业荒废的现状。这一现状的改善是农业发展前进的标志和关键。基层政府要扎实深入的做这项工作,以实际行动影响人,以鲜活实例说服人,以美好前景感召人。
六,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娱生活。村民活跃的政治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一切可能活跃村民的民主意识,这不仅能让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一个层次,还能集思广益创新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发展对中国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庞大的农民阶级也一直适党和政府的重点关注对象。解决好农业问题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一步一步妥善地处理和引导,做到不调查不发言,不总结不实施,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上述是我调查所得到的情况和分析,希望有所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