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推动城乡一体化有关用地问题的意见

时间:2019-05-12 19:3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推动城乡一体化有关用地问题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推动城乡一体化有关用地问题的意见》。

第一篇: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推动城乡一体化有关用地问题的意见

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推动城乡一体化有关用地问题的意

见(试行)

时间:2006-07-07 | 点击数:2266 | 来源: 信息中心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推动城乡一体化有

关用地问题的意见(试行)

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温江区、新都区、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郫县、大邑 县、金堂县、双流县、新津县、蒲江县国土资源局:

为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农民居住条 件,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 管理的意见》和有关土地整理工作的规定,参照《成都市中心城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实施“ 新居工程“的意见》,提出我市推动城乡一体化有关用地问题的意见。

一、科学编制规划、引导农村村民住房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向城镇和集中居住区 集中各区(市)县要抓紧编制完成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 总要求和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农民集中 居住点和中心村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 格执行,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在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同时,做好 城镇村建设规划。在尊重农民意愿、听取农民意见、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引导农村村民 住房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县城、集镇和中心村等集中居住区集中,从而提高土地、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使农民分享城市文明成果,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不同区域农民集中建房的办法

(一)县城、重点镇规划建设用地区

该区域除危房改造外,不再零星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由政府或政府组 建投资公司按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条件和当地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化居 民住宅小区,妥善安置该区域的农民。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选址,应符合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

农房集中建设用地可以使用已征收的国有土地,也可以采取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的办法使 用集体土地。使用集体土地的,建设用地和实施方案经该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 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经区(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后,由各 区(市)县国土资源局出具《农民集中建房用地意见书》。利用集体土地建成的农房全部用 于农民安置,严禁房地产开发和向城镇居民出售。

农民进入集中居住小区或实行住房货币化安置后,原农房应实施拆除。对拆除的地面附着物,参照拆除时当地征地补偿安置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其中农民的居住用房按当地征地 补偿安置办法规定的面积进行补偿或集中安置。已进行补偿或安置的,今后国家建设征收或 征用土地时不再安置住房。该区域农民住房集中建设,除按规定的标准建设应安置农民住房面积之外,可增加修建不超 过30%的商业用房或居住用房或配套用房面积;工业集中发展区农民集中建房后,可留出工 业集中发展区占用该集体经济组织30%的土地面积,用于修建标准厂房或按规划使用。上述 房屋,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将经营收益分配给农民;也可由农民自行经营;也 可由政府组织统一进行经营管理,其经营收益全部用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补助。为保持农 民有长期的收入来源,该房屋可以出租,但不得出售(转让)。

农民集中建房及其配套设施、道路、管网的用地,可由集中建房的实施单位采取征地或租地 或调整土地的方式实施。对适宜采用租地方式的,以租金的形式予以适当补偿,租金可作为 集中建房用地范围内农民的生活补助费,按月发放给农民,直到该土地被征收或征用,对农 民实施依法补偿为止。租用土地必须签订合同,合同要载明租地的条件、租期、租金的支付 办法,以及在租用土地期间,需要对该土地实施征收或征用的补偿办法等。对在租用土地期 间办理征收或征用土地手续的,已支付的租金不能作为征地补偿费,应按征地政策另行给予 补偿。

(二)一般集镇规划建设用地区

一般集镇规划建设用地区内,要引导农村村民住房建设按规划向集镇规划区内集中。有条件 实施集中安置的,由政府或政府组建投资公司按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条件和当地经济适用住 房的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化居民住宅小区,妥善安置该区域的农民。

农房集中建设用地采取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的办法使用集体土地。建设用地和实施方案经 该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经区(市)县人民政府 批准并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后,由各区(市)县国土资源局出具《农民集中建房用地意见书 》。利用集体土地建成的农房全部用于农民安置,严禁房地产开发和向城镇居民出售。

农民进入集中居住小区或实行住房货币化安置后,原农房应实施拆除。对拆除的地面附着物,参照拆除时当地征地补偿安置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其中农民的居住用房按当地征地 补偿安置办法规定的面积进行补偿或集中安置。已进行补偿或安置的,今后国家建设征收或 征用土地时不再安置住房。该区域农房集中建设应与区域外农村集体土地整理相结合。整理后新增的耕地,可以用于安 排农房集中建设用地范围内农民耕种,涉及地力差异的,参照当地耕地综合年产值标准与该 土地产值情况,在3年内给予差额补偿。该区域农民住房集中建设,除按规定的标准建设应安置农民住房面积之外,可增加修建不超 过30%的商业用房或居住用房或配套用房面积。该房屋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将 经营收益分配给农民;也可由农民自行经营;也可由政府组织统一进行经营管理,其经营收 益全部用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补助。为保持农民有长期的收入来源,该房屋可以出租,但 不得出售(转让)。

(三)县城、重点镇、一般集镇规划建设用地区外的农村地区

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房建设应按照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要鼓励集中,推动集中。

该区域农房集中建设,应与土地整理相结合。有条件开展大规模土地整理的范围内,可通过 土地整理按规划实施农房集中建设。没有条件开展土地整理的区域,要引导农村村民住房建 设按规划向中心村、集中居住区集中。确需分散建房的,要尽量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 地和未利用地,并执行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按照占新退旧的原则管理。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旧宅必须复垦还耕。

三、宅基地置换和土地整理置换的办法

(一)、宅基地置换。宅基地置换是指规划建设用地区内,对农民原有宅基地实施拆院并院、集中建房后腾出的土地的置换,由各区(市)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原有宅基地腾出的 土地面积扣除集中建房用地后的剩余部分,在符

合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集中安排使用;原 址符合规划的,可在原址作为建设用地使用。

宅基地置换涉及拆除农民原有住房和地面附着物的,可参照当地征地补偿安置办法的有关规 定进行补偿。

(二)、土地整理置换。土地整理是指规划建设用地区外,由国家、省、市或区(市)县及 乡镇投资的土地整理。规划建设用地区外,原则上不搞零星宅基地整理,宜采用田水路林村 综合整治的方法进行,按项目进行管理,报经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立项并验收。土地整理应与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有机地结合起 来。在农民向城镇集中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当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

土地整理中属于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整理后腾出的土地面积,扣除集中建房用地后的剩 余部分,经市国土资源局审查批准,可等量置换到规划建设用地区使用,原址必须复耕;原 址规划为建设用地的,也可在原址作为建设用地使用;同时,还可视作集镇建设年度计划指 标。

土地整理需要拆除农民原有住房的,要适当提高住房补助标准,具体办法由各区(市)县制 订。制订补助标准要有利于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推动集中,并充分考虑农民新建住 房的经济承受能力。用于农民住房补助的费用,计入土地整理成本。

四、加强农民集中建房工作的领导

市国土资源局成立由局长刘仆任组长,副局长曾敏、助理巡视员黄晓兰为副组长,政策法规 处、规划处、耕保处、利用处、执法监察处为成员的农民集中建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民 集中建房工作有关重要事项的研究与协调。日常工作由曾敏、黄晓兰同志负责,有关业务工 作由对口处(室)承办。各区(市)县国土资源局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农民集中 建房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五、用地审批办法

(一)、各区(市)县根据实际需要,按批次向市国土资源局报送农民集中建房方案,经备 案后,按项目实施。

(二)、县城、重点镇、一般集镇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安置房集中建设,按照《成都市中心城 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实施“新居工程”的意见》(成建委发〔2004〕673号)规定的程序和本 意见的附件办理用地手续。

(三)、县城、重点镇、一般集镇规划区外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自建住房,按照国土资源部 《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规定的程序办理用地手续。

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市)县可结合本地实际,按照本《意见》的规定,制订具体实施细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民集中建房工作。

中心城区在实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有关农民集中建房,可参照本《意见》的有关规定执行。

各区(市)县在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要及时上报市国土资源局,以便进一步完善。

2005年3月21日

第二篇: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加强国有建设用地

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加强国有建设用地

土地用途变更和土地使用权交易管理的通知

各区(市)县国土资源局、中心城区各国土资源分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 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规定和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国有建设用地土地用途管理,规范国有土 地使用权交易行为,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将有关规定通知如下。

一、国有建设用地土地用途变更=

(一)国有建设用地土地用途变更的审批 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的,应当按照土地使用权有偿使 用合同约定或者土地使用权划拨文件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因城市规划调整,需改变国有土 地用途的,应当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改变土地用途的,在报批 前,应先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二)行政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用途变更,经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按以 下规定办理:

1、划拨土地使用权改变原规定土地用途的,新用途符合

划拨供地条件的,可维持行政划拨方式,按新用途重新办理划拨供地手续。

2、划拨土地使用权改变原规定土地用途的,新用途不符合划拨供地条件的,必须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按同级别、同用途市场成交价的20%缴 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三)出让等有偿使用国有土地使用权用途变更,经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按规定补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1、出让土地改变土地用途的,在土地市场以招标、拍 卖、挂牌方式交易的,按新用途成交价的20%计算应缴土地出让金,减去原已缴纳土地出让 金的差额,补缴土地出让金;成交价低于新用途基准地价时,按新用途基准地价计算应缴土 地出让金。

2、以招标、拍卖、挂牌以外方式交易和土地权利人不变更,改变土地用途的,按新用途基 准地价的20%计算应缴土地出让金,减去原已缴土地出让金的差额,补缴土地出让金。

3、新用途应缴土地出让金低于原已经缴纳土地出让金 的,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

4、对其他因土地用途变更涉及补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缴纳土地收益的情况,市政府已有文件明确规定的,从其相关 文件规定。

(四)对项目竣工换发《国有土地使用证》涉及土地用途变更的,按以下规定办理 :

1、凡属于按旧的城镇土地分类签订的出让合同,其土地用途以综合(楼)用地和商住(楼)用地或以项目名称表述的,在工程竣工换发土地证时,经地籍调查确认,没有改变土地出让时的建设规划方案确定的用途的,按《关于国有建设用 地土地分类调整补充和土地出让金标准的通知》(成国土资发〔2005〕55号)的相关规定办 理,直接给予登记发证。涉及调整出让年限的由登记机关按照实际用途直接调整(但要告知土 地使用者),不再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不再补缴出让金。对其中已竣工并领 取了《国有土地使用证》,以及已经进行了分户登记领取了分户《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如 用地单位或个人要求按新的城镇土地分类变更的,可照此办理。

2、凡改变了出让时建设规划方案确定的用途的,应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2002年10月1日前变更规划方案确定的用途的,按当时出让 金标准计算应缴土地出让金,减去已缴纳出让金的差额,补缴土地出让金;2002年10月1日 以后变更规划方案确定的用途的,按新用途基准地价的20%计算应缴土地出让金,减去原已 缴纳出让金的差额,补缴土地出让金。

(五)出让等有偿使用国有土地使用权用途变更,从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并签订土地 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之日起,按不同用途最高年限重新计算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并相 应加收增加年限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1、用途变更,在土地市场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交易的,按新用途成交价的20%核定并分摊到该用途最高年限计算每年应缴土地出让金,根据增 加的年限补缴出让金。

2、用途变更,以招标、拍卖、挂牌以外方式交易和土地权利人不变更,改变土地用途的,按新用途基准地价的20%核定并分摊到该用途最高年限计 算每年应缴土地出让金,根据增加的年限补缴出让金。

二、国有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交易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交易(包括转让、租赁、抵押、作价出资、入股、交换或赠与等),应当在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进行。

(二)下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交易,经审查后,可以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直接办理土地 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

1、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商业、金融、旅游、餐饮娱乐、商

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土地使用权,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进行投资开发,完 成开发投资总额25%以上后(转让土地范围内工程建设达到地面正负零),转让全部土地使 用

权或以加名联建、减名退出方式转让部分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2、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与其他股东共同出资组建 新的企业而涉及的土地使用权交易。

3、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企业,被其他企业依法兼并后的土地使用权转让。

4、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工业生产、科研性用地土地使用权,符合城市规划未改变《国有土地 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土地用途的土地使用权转让。

5、房屋所有权转让并依法办理了《房屋所有权证》变更

后涉及的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

6、经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以土地使用权抵偿债务而涉及的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

7、为便于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相邻边界土地使用权置换以及符合土地整合条件而涉及 的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

8、同一企业集团内的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之间涉及的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

9、持有公证机关出具的土地使用权继承和赠与公证书或司法机关生效的法律文书,继承和 受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交易。

10、抵押权人为实现抵押权而进行的出让土地使用权转 让。

(三)下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交易,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土地交易市场以招标、拍卖、挂牌 方式进行。

1、第(二)条第1款土地使用权人和第(二)条第10款抵押权人以及其他以出让方式取得土 地使用权的权利人申请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转让土地使用权的。

2、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工业生产、科研、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办公等非经营性用地土地 使用权,因城市规划调整,土地用途变更为商业、金融、旅游、餐饮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 性用地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政府决定收购的除外)。

3、经人民法院判决、裁定需要拍卖土地使用权抵偿债务涉及的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使用权不得交易。

1、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未按规定缴清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土地价款和相关税费,办理土地登记,领取《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土地使用权。

2、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3、市、县人民政府依法决定收回的土地使用权。

4、未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转让的划拨土地使用权。

5、有争议的土地使用权。

6、未经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转让的共有土地使用权。

7、办理了他项权利登记,未经抵押权人书面同意转让的抵押了的土地使用权。

8、法律、法规规定禁止转让的其他情形。

(五)土地交易中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申报价格低于基准地价80%的,市、县人民政府 有优先购买权。

三、本通知规定从发文之日起执行。

2005年4月12日

第三篇:推动城乡一体化

改革征地制度,我们对此特别拥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仅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而且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侵害农户权益,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完善集体土地征用补偿和安置制度,提高征用补偿标准,维护农民的土地收益权,对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

针对如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各地代表们发表了各自观点。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表示,城镇化具有多重联动效应,是新阶段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和发展的强劲引擎。健康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全域规划的要求,推进市域城乡规划全覆盖;同时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保障均衡。山东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认为,要紧紧抓住农村新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和农村产业园区的建设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并要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真正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一体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王金财强调,第四协作组各成员单位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区县协作的重中之重,帮助中心镇进一步找准定位和发展方向,在保持原有镇街协作的基础上,按照“有所侧重、重点联系”的原则,进一步实施区镇重点联系,确保中心镇建设顺利推进,在共促城镇化建设上下功夫。要紧扣“四化同步”的发展导向,共建信息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共兴电子商务,更加注重推动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在共促信息化发展上下功夫。要着眼培育规模经营主体,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实力,帮助中心镇、中心村和经济薄弱村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在共促规模化经营上下功夫。要继续推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推动各级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发展事业,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共促均等化服务上下功夫。要坚持县企合作、“飞地”开发、产品直销等合作共赢发展模式,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践,努力在构建协作双赢机制上创出特色、创出亮点,在共促长效化协作上下功夫。

农业产业化组织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保护价和加价收购农产品、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途径,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达到互利共赢。

“我国农业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创新提高阶段,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由松散型利益关系向紧密型联结转变,由注重单一环节向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多环节转变,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

金融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方针。报告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金融业应当加强金融支持和改善金融服务,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中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金融业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担当了支持和服务现代经济的重要角色,其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伟大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金融业要肩负起这一神圣职责,为这一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金融业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也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

第四篇: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三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三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2004年2月6日)

各区(市)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探索西部大开发新路的有益尝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对于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动成都市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加快城市化进程这条主线,着力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配套政策措施,力促农村居民身份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变,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总体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抓好第一要务,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三个转变”,不断增添城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坚持正确处理城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城乡社会稳定。

2、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城市规划第一区域的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及成都高新区,要围绕2007年城市化率达到100%的目标,着力推进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和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转变。城市规划第一区域的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县和第二区域的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金堂、大邑、蒲江、新津,应把重点放在区(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着力推进城市化。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管理职能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力争用5年时间,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突出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突出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突出建立和完善农

村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突出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城乡合理分配制度。到2007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2%以上,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二、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3、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新格局。规划是龙头和基础,要增强规划意识,高度重视城乡一体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新体制。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规划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要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法监督、管理,坚决杜绝违法违规行为。

4、抓好城乡一体规划的重点。城乡一体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抓好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力争在10年内,基本形成环绕中心城市的4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45个区域中心镇相互呼应的城镇体系。重点完善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制定完善包括城镇居民安置小区及农民新村规划在内的分区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今后五年,规划并建成城镇安置小区80个、农民新村示范点20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客观要求,适时规划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整合乡(镇)资源,充分发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的吸纳和辐射作用。

三、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

5、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产业支撑是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动力。要从完善城镇功能和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发展出发,按照节约发展、效益优先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工业主要布局在成都高新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各区(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以中心城市、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依托的两级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打造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六大工业基地,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聚区“三大工业经济区域”,提高城乡工业化水平。在中心城市和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及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搞好第三产业布局。不具备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的其他农村地区,要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种、养业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6、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重视大型工商企业的配套协作,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群体,开发附加产品及服务项目,延长产业链。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完善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提供强力支持。

四、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

7、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管理制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健全农民职业培训教育制度,整合城乡各种职业培训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到2007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要达到80%,其中土地被征占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100%;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220万人以上。市和区(市)县要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重点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就业问题。

8、逐步建立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2004年,将土地被征占农民全部纳入社保,享受城市社保标准。对土地未被征占农民,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保制度,确保土地被征占后就能享受城市社保标准。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应救尽救。不断提高农村优抚、五保供养标准,探索建立优抚和五保供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的新机制。

五、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9、加快城乡路网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城乡公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加快构建成都市域1小时公路交通圈和都市区半小时公路交通圈。完善市域高速公路网,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完善旅游公路网,全面提高通行能力。着力抓好区(市)县城和区域中心镇的公路网建设,拓展区(市)县、乡(镇)、村水泥(沥青)路的通达深度和广度。5年累计新改建公路1000公里,2004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10、加强城乡水利建设。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供水、防洪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探索水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的新途径。重点抓好江河防洪安全工程、微水节灌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5年累计完成江河堤防整治50公里,完成标准化渠系建设2500公里,完成45万亩山丘地区微水治旱任务。

11、加强城乡生态建设。以“三治一植”为重点,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污染防治监控管理体系,加大对各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搞好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着力发展城市林业、近郊林业、远郊林业,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5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400平方公里,200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

六、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

12、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以区(市)县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以区(市)县级职业中学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向村组延伸辐射的区(市)县、乡(镇)、村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

13、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源,搞好区域卫生规划,确保每个建制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建立以中心卫生院为核心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合理布局村卫生站,加强卫生站的房屋和基本诊疗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促进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药品监督供应体系,加强药品市场管理,保证农村用药经济、安全。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处理机制。

14、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扩大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以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为重点,加强农村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放。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乡村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和服务室。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保护和开发民间艺术,培育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

七、推进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

15、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对本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对本市籍已登记为“居民户口”的人员,在农村有承包土地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保留,同时依法享有和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有的权利及义务。对市外迁入人员实行准入条件的管理办法,加速城镇人口和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对外地符合政策迁入成都市农村登记为“居民户口”的人员,依法享有和履行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及义务。到2007年,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元化登记管理。从2004年开始,对全市范围内土地被征占农民全部登记为“居民户口”;2005年完成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及成都高新区、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等区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工作;2007年完成其余县(市)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全部登记为“居民户口”工作。

16、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管理制度。实行集约用地政策。对中心城市规划区、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规划区及两级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区内的农村居民居住用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积极推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对符合城市规划功能已集中改建的农民居住房用地被依法征用或市和区(市)县政府依法确认为国有土地后,可不再进行房屋拆迁,农民住宅纳入城市房屋管理,可以直接发放房屋产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农民自愿退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公寓房的,可享受相邻区位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着力探索完善城乡居民房屋统一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居民住宅产权属性和社会功能等同化。

17、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条件成熟的地方,要探索发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用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营利性水电、交通等项目的开发建设。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建立完善耕地平衡管理新机制,实行有偿平衡用地指标和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在全市范围内平衡的制度。

18、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城市化已覆盖或即将覆盖的乡(镇),要适时实施撤乡(镇)建街道办事处工作,并相应健全有关组织机构,逐步转变工作职能。配套推进村委会转居委会工作,凡成建制的“农转非”且户数在1000户以上的,实行村委会转居委会;凡不是成建制的“农转非”,但“农转非”后居住比较集中且达到1000户以上的,可单独建立社区;凡零散的“农转非”不足1000户的,并入相邻城镇社区。新建社区应配套完善水、电、气、通讯和文化、体育、卫生、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促进居民综合素质提高。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做好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变过程中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接转换工作。妥善处置好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过程中原农村社区的集体经济,不准任意平调或挪用,原则上实行股份合作制,将集体经济产权量化到人,股随人转,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19、发挥金融支农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业,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支农作用,加强经营管理,进一步壮大资金实力,加快综合业务网络建设步伐,增加信贷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以优质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鼓励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新型投资开发组织,建立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民生产经营风险。

20、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各级财政要优化支出结构,逐步规

范城乡税制。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争取5年内,把农民对农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负担逐步转为各级政府财政负担;减少以至完全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带全局性的问题。

八、切实加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领导

21、统一思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关系到农村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而且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同时也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三最”目标,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全面推进这项工作。

22、合力推动。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部署,集中领导力量和工作精力,坚持和善于统筹,勇于和善于创新,精心组织实施,扎实开展工作。成立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办,承担日常工作。各区(市)县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和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市级各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顾全工作大局,改进工作方法,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解决问题,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要抓点带面,搞好示范带动。

23、加强督查。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和目标考核管理办法,把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部门和牵头部门要对各区(市)县、市级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市级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具体配套政策,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后执行;各区(市)县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具体的贯彻实施意见。

第五篇: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一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一

按: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其经验在200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本站特辑“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如下:

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

成都地处西部,在新的时期既面临发展的历史机遇,又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处于产业梯次转移加快、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时期。另一方面,又面临长期积累形成的直接影响和制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既面临发达地区竞相发展的竞争压力,但同时必须承担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和环境保护以及“天府之国”基本农田保护的重大责任;既面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同时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多等等。中共市委、市政府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于2003年10月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力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性障碍导致的“三农”问题顽症,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路子。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局面初步形成。

一、成都的改革实践综述

三年来,成都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顺应城市与农村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规律,走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城市化道路,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形成了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具有地方特点的发展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集中”、“三大工程”和“六句话”。“三个集中”即努力促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大工程”即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六句话”即坚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集中”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抓住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规律,体现了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社会相融。通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加快了新型工业化,并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和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农民向城镇转移的条件;通过农民向城镇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进一步带动了产业和城镇发展,同时也为土地规模

经营创造了条件;通过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又为推进工业集中和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奠定了基础。

二、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体制创新探索

(一)打破城乡分割,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

改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内在力量。建立一套适应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既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又是着眼长远发展的最终目标。三年来,成都市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在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

1、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成都市大力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深化机构改革,精兵简政,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分工,实施了流程再造、集中服务、阳光行政“三大举措”,建立了全国首家省市同址办公的政务服务中心,推动治理模式、行政职能“两个转变”,先后调整或取消了60%的行政审批事项。健全公众参与行政决策、行政监督的机制,规范政府行为,实施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强化了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积极开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织保证。我们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总体思路上注重党管干部与民主选举干部有机结合、党管农村工作与村民自治工作有机结合;在具体操作上,坚持逐步逐级、由点及面,不搞一刀切;在村社层面,全面推行“两委”差额直选;在乡镇层面,逐步推进以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为主要方式的基层民主改革;在机制健全上,引入了党内罢免、党员质询、公开述职、党务公开、决策咨询、情况通报等作法,先后制定近20项相关制度,推动基层民主政治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3、大力实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

调整市、县、乡三级财政支出结构,改进财政管理方式,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出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加大了市级财政对困难区(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全面落实农业税全免、粮食直补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初步建立起了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4、全面开展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优化乡镇布局,调整乡镇职能,撤销了27%的乡镇,精简分流5000多名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同时在巩固乡镇综合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全市村由4345个调减为2288个,减幅为47.3%;村民小组由37085个调减为33014个,减幅为11%;村干部由19250人调减为10812人,减幅为43.8%。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街道办事处,改村委会为社区居委会。

5、创新农业管理体制

市级撤销了市农牧局,组建市农业委员会,挂市委农工办牌子,将市农机局并入市农委;五城区撤销了农业局等机构,组建城乡一体化工作局;14个郊区(市)县撤销了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等机构,组建农村发展局,挂农工办牌子。这些改革,不仅整合了农业行政管理资源,而且创新了“三农”工作机制,促进了“三农”工作协调联动。

6、统筹实施城乡管理体制改革

近年来,成都市打破城乡界限,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实现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监督管理满覆盖;成立了水务局,统筹城乡水务、水利的建设和管理;组建交通委员会,建设城乡一体的大交通;整合了林业和园林局,统筹城乡园林绿化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管理体系,调整各级政府部门的内设机构和行政职能,工作向农村延伸,投入向农村倾斜,重心向基层下移,为广大农民做好服务工作。

7、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市委、市政府成立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措施,大力推进全市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申请央行票据及化解不良贷款工作,增强其服务“三农”的能力。截止2006年9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134.9亿元,比年初增加17.3亿元。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

从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起,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作为统领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从规划、产业布局、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明确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并制定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公安局关于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成都市征地

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关于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搭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框架,提高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动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为顺利实施这项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体制和机制,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既要加快发展,同时可调控资源又十分有限。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必须打破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是充分利用城乡一体化为城市经营创造的广阔空间,着力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市场化配置以土地为主的城市资源;二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将民间投资主体引入到工业园区的建设、经营管理中来,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开发经营管理工业园区;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多种所有制并存,促进农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四是以市场化手段开展农户拆迁、新居建设等工作,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

三、初步成效

2003年以来,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为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工业集中集约程度明显提高,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55.7%,园区产业集群雏形初显;二是土地规模经营步伐加快,2006年1—9月全市农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面积达133.5万亩,同比增长17.4%,同时,土地规模经营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生猪、食用菌、茶叶、蔬菜、柑桔、猕猴桃和花卉等产业带初步形成;三是农民向城镇集中进程加快,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引导兴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确定了799个城乡新型社区,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用房900多万平方米,2006以来城镇面积扩大7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近8万人,集聚辐射功能初步显现;四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1—9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15元,增长10.2%,初步形成了农民收入与社会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2006年1—9月,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67亿元,增长13.6%,保持了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城乡消费较旺的良好势头。农村经济也实现了快速、稳定、协调发展,农业增加值达到147.5亿元,同比增长4.7%。

实践证明,从“三农”问题开篇破题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抓住了影响成都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具体实践,是符合成都实际、实现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目标的积极尝试,对于

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和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对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和成效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等中央领导先后分别到成都的锦江区、双流县等地进行了视察。同时,海内外新闻媒体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成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我们将加大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力度,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坚定不移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事关成都发展全局的战略推行下去,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加快构建和谐成都。

下载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推动城乡一体化有关用地问题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推动城乡一体化有关用地问题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问题探讨

    城乡一体化问题探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

    城乡一体化意见(20080708)

    中共XXX委 XXXXX人民政府 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 (送审稿)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和有效载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荐5篇]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刘卫红 政策背景: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绕不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马克思指出: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就......

    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东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草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和谐(大全)

    文章标题: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和谐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百强县理应率先突破就“三农”看“三农”的意识,加大统筹发展力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

    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高港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口岸街道新明村村主任助理徐婷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七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七 理念是金——双流推进深入推进“三个集中”纪实 “现在,我们这里出现了农民主动要求拆迁的现象,政府的工作进度反倒赶不上农民的愿望和要求。......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五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五 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市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纪实 “有没有一个比较强的规划意识和比较好的规划,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也是各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