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时间:2019-05-12 19:1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第一篇: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作者: 揭阳市联社 徐延秋 黄剑颖点击数: 1429更新时间: 2009-05-12文章录入: 蔡帅 ]

工业化、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工业化、城镇化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使各区域经济中心、东部较发达地区的传统农村经济发生根本蜕变。当地农信社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金融创新的直接挑战。主动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对接,进一步巩固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在支持社区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谋求更好的发展途径,已成为这些农村信用社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环境带来的主要变化

工业化、城市化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农村的金融结构。在城乡一体化起步较早的地区,如珠三角,目前农村信用社在服务对象、服务范围、业务品种、网点布局上已超越传统的范畴,其经营活动已突破了传统的模式。

(一)农信社的客户群体从传统农民、农村经济组织向城镇居民和中小企业转变。

工业化、城市化使农村人口和农村产业重新分布,大多数农民洗脚上田,从工从商,他们中的一部分将从事商业和服务业,一部分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拥有和普通市民一样的平等就业和竞争机会。传统农业正在产业体系中悄然退出,第二三产业上升到主导地位,中小民营经济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农业资金需求饱和,而中小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居民住房、大宗商品等类型的消费贷款发展快,客户类型多样化。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向知识、文化、技能型农民和城镇居民转变,民营经济成蓬勃发展之势使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法人成为信贷服务的主要需求者。

(二)对农信社的金融服务需求从 “老三样”向多功能服务的方向转变。

经济结构的多层性决定了金融需求的多样性。传统农村社区存贷业务是当地的主要金融服务内容,工业化、城市化促进了金融需求多元化,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转变,农村工业向规模化转变,并最终与城市工业对接。在整个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过程中,城镇通信、水利、环保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多、投资大,城镇居民住房等。消费信贷需求逐渐替代一般农户种养业贷款需求,农村信用社贷款支持产业从纯农业向城镇工业和服务业梯度推进,且贷款需求额度越来越大。随着企业短期融资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业务扩大,居民家庭收入增加,人们投资观念增强,股票、基金、债券日益成为城市居民投资新渠道,这些不仅需要传统存款、信贷、结算等金融服务,而且需要投资、咨询、代理、代管等服务。

(三)农信社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一社独大”向多类机构并存转变

传统农村社区,农信社基本上是“一社独大”,其经营活动基本上不受外部市场的冲击。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其他银行机构纷纷在农信社的传统服务区域建立分支机构,为争夺优质客户资源,农信社与其他银行机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以揭阳市区为例,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总共有8家,包括农村信用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共125个网点。农信社作为本土化的银行机构,具有一定的地缘、人缘和网点优势,但是农信社的业务范围,金融服务的技术水平则远远不及国有商业银行。在短期内,农信社可以利用传统优势抵抗同业竞争的冲击,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自身服务竞争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的话,其生存和发展将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二、工业化、城市化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挑战

工业化、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置身于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的农村信用社,不可避免地受到一系列的冲击,这种影响给农村信用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使他们不得不面对前所未

有的挑战。

以揭阳市区为例,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使农村信用社原有市场受到商业银行的不断蚕食。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实力、服务创新能力和市场信誉大大增强,在开展新的金融业务方面遥遥领先。揭阳市区农信社与同一区域的银行机构相比在服务竞争上存在明显的劣势:一是服务功能单一,目前的服务品种基本还停留在“老三样”,难以与商业银行发达的全国网络、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相抗衡,随着综合业务系统的应用,中间业务虽有所发展,但大多数项目是商业银行退出的;二是市场营销机制建设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业务营销意识弱、营销能力低,而区域内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营销管理和业务考核机制,并在市场实践中培养了一批专业的营销人员;三是品牌上的劣势,国有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营业机构戴着全国性银行的光环,同时在金融产品创新的推动下,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高,相比之下,农信社作为最基层的金融机构明显处于下风;四是经营管理水平低,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其精细管理的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而农信社经营管理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前三年,揭阳市区农村信用社在传统营业区域的服务影响力减弱,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2005年底至2008年7月底,揭阳市区农信社存款市场份额依次为16.88%、17.06%、16.07%、15.94%,呈下降趋势。2008年前7个月,市区银行机构存款增长率为12.8%,农信社的增长率为12%,低0.8个百分点,而2007年市区农信社的存款增长率为负数,存款下降9301万元;网点产出效率低,2007年末,全区金融机构网点平均规模为13862万元(存款), 农村信用社为4156万元;盈利能力低,收入单一,2007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为0.2%,中间业务收入相当于国有商业银行一个单点支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城乡一体化地区的农信社目前普遍存在五个方面的深层次矛盾。一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与传统的服务意识、单一低效的服务手段之间的矛盾。二是日趋多样化的风险与薄弱的防范意识、非系统防范化解手段之间的矛盾。三是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与区域差异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四是改革发展新形势与人员综合素质之间的矛盾。五是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与农信社传统优势日趋弱化的矛盾。

三、农村信用社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接的路径选择

近期按照市场化、商业化的改革原则,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逐步建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银行机构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一取向将为农村信用社对接工业化、市场化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提供政策空间,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经济调整的客观要求。农村信用社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立起以服务“三农”为依托的商业化经营思想,树立以效益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金、市场、人缘、网点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吸收和转化商业银行先进管理理念,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开展特色服务创新,积极推动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支持城乡经济繁荣发展中壮大自己。

(一)加强战略管理,坚持社区银行和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

过去在城乡一体化农信社的发展方向上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追求大而全的模式,不计成本与国商行展开全面的市场争夺,谋求单独控制原有营业区域的业务,结果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强烈冲突,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二是片面理解“三农”的概念,服务范围逐步缩小,市场份额锐减。因此加强战略管理,找准市场定位是农信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升现社区银行改造积累一定的经验。就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缺少的不是大型的商业银行,而是为普罗大众和中小客户服务的社区银行。社区银行最显著的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主要为当地社区经济服务;二是个人金融业务所占比重较大;三是实行资产多元化、经营多样化,个人理财业务、委托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具有鲜明特色;四是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对照社区银行的特征,农信社实行社区银行改制条件基本具备,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一是长期以来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组织的资金大部分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这种资金流向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向有根本区别,符合社区银行主要为当地经济服务的要求;二是多年来贷款投放始终坚持以

个人为主、以小额为主、以服务当地居民为主,把大量贷款投向了个体的农户和城镇居民,在开展个人等中小客户业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农信社实现社区银行改造奠定了业务基础;三是网点遍及乡镇,把金融服务延伸到居民的家门口,在网点覆盖上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适应社区银行对社区居民提供就近服务的要求。

因此,农村信用社定位于社区银行、零售银行,符合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增加当地有效的金融供给,有利于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地处城乡一体化发展较快的农信社更要顺应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的趋势,顺应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方向,客观审视自身与国商行存在的差距、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把区位特点同行业特色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四个面向”,坚持走特色化经营的道路,即面向“三农”,巩固农村市场;面向城市新社区,延伸金融服务;面向中小企业,拓展优质客户市场;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培育潜在市场,寻求政策目标和商业目标的和谐统一。

(二)继续深化改革,推动产权升级和区域资源整合。

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能否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战略引导作用,需要相适应的机制和服务体系作为保证。农信社要适应服务需求的新特点,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提升比较优势,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

1、按现代企业制度对农信社进行商业化改造。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之中,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落实管理责任,已达成共识。传统意义上的合作制,由于社员多、股金额小,可以退股,个体与合作组织之间利益关系松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无法健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和落实管理责任。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使市场需求多样化、同业竞争白热化,农信社原来承担的支持“三农”这一类任务,一是相对于其较大的资产规模,所占比例已经很小,处于从属地位;二是伴随着管理能力的提高,完成支农这一政策性义务已能寓于其盈利性经营目标之中。这就为在发达地区是否坚持合作制扫除了政策障碍,提供了多项可供选择的产权模式,可以致力于逐步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农村信用社。当前无论从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还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内在要求看,在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信用社实行股份制改造是十分必要的,实践上已得到证明。

2、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增强发展的示范效应。

目前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地区的农信社越来越多,其机构数量和业务量的占比在整个行业中不断上升。在欠发达地区其比重一般不低于20%,在发达地区这一比例还要大。从单纯的业务增长角度,农信社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城乡一体化农信社的支持。由于身处兵家必争之地和地区经济前沿,他们具有担当农信社业务拓展先导、品牌传播先锋、吸收现代金融文明桥梁的潜力,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在珠三角以及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农信社,在近年的成长过程中就显现出这种功能,对提高整个行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要首先考虑在农信系统的大平台之上,推动农信社区域资源整合。在业务发展较好的地区,按照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把原有城区农信社、城郊农信社以及相邻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农信社合并组建统一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打造农信社与城市化工业化对接的新航船。对于业务量小、问题较多的,暂时不具备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的城乡一体化农信社,通过调整撤并为一家农信社就近并入邻近的县联社管理。

(三)明确社区业务发展重点,走特色服务的创新之路。

社区金融服务方向不但是金融服务的创新,更是农信社有效转变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的重大机遇。必须推动五个转变:从以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从卖方市场意识向买方市场意识转变;从长期条块分割,向综合服务的新思想转变;从粗放型经营思想向高效集约型经营思想转变;从因循守旧的业务操作方式向不断追求服务创新转变,深化科技兴社,创新兴社的意识。

1、按照社区金融机构的特点,对组织、流程、机构进行重组。

积极转换经营机制,对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组织架构、岗位设置进行再造,改变传统的“部

门银行”的管理模式,打造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管理为重心的流程银行,适度集中资源,加强前台营销与利润部门的能力。按照精简、效益的原则和保本点的要求,对低产低效、形象差、亏损的网点进行撤并,集中资源培植一批高产高效骨干网点,加快网点电子化建设和形象建设步伐,疏通结算渠道,依托科技进步,改进服务手段,充分利用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先进的服务模式,让客户享受便利的服务,努力提高服务基础功能和经济效益。

2、按照社区金融的服务要求,建立有效的业务营销体系。

不贪大求全,按照小而优、小而精的原则,突出四个重点,推动社区业务营销体系的有效建立。一是以人为本。建立培养一支有较强调查研究、设计开发和创新能力的营销工作队伍。大力引进培养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人才,建立完善科学的营销绩效考核体系,靠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用其所长,专司其职;二是市场细分。必须深入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利用客户需求、生活环境、行为模式的趋同性做好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开发与营销推广,把公关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各行各业,对社区的发展规划、投资计划、资金流向、消费动态、服务空白等信息及时进行收集和研究,努力提高营销针对性和回报率。三是客户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致力于改善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是社区银行与客户联系的重要渠道。农信社为了保持已有的客户、吸引新的客户,就必须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分析客户需求,为银行进行市场营销和巩固客户关系提供支持。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有利于促进社区银行与客户进行富有意义的交流和沟通,理解并影响客户行为,充分利用其掌握的客户资源拓展优质客户。四是梯度推进。坚定不移走具有行业特色的品牌服务之路,以贷款营销为龙头,配套其它项目的服务,加强业务渗透,实施滚动发展,梯度推进。在行业客户集中较高的社区,以点带面,引导分支网点大力发展针对性的特色服务,逐步形成一社一色,提高适合社区需求的业务服务能力,进而带动中间业务,提高资产和负债的多边发展能力。

4、针对社区金融的风险特点,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

社区金融的风险最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上,农信社要在总结以往风险控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社区金融业务的新特点,不断推出新措施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一是坚持选择有效目标客户的原则,强化个人信用制度,制定细分市场目标客户销售标准,形成以风险点控制为重要特征的标准化的小企业产品,将有限的信贷资源向小企业资源丰富、信用环境好、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分支机构引导;二是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独立的小企业评级和小企业客户评价系统,进行独立的小企业营销和风险控制流程再造,建立专业化风险管理队伍,科学的授权,全面了解借款人信用情况。通过系列化的措施,全方位打造风险管理控制流程,促进社区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更好占领本地市场,服务社区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新的战略部署。这标志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预示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将全面加快。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市场定位,深入推进产权改革,积极转换经营机制,综合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全面开展服务创新,主动对接工业化、城市化,顺历史潮流而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各项业务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更好的发展。

第二篇: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中政府作用

纵观当今世界60亿人口中,主要工业国人口约为10亿,所占比例不足17%,而超过21%世界人口作为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的高速增长,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现象,也必然产生许多人类发展史上从未经历过的挑战和问题。

1、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世界的工业化发展整体是推进城市化水平的进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水平呈现反方向的推动作用,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推进。我国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而出现,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农村要素不断转化为城市要素和城市要素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受传统体制的约束,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分离,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现象正在逐步消失,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适应的关系正在逐步得到确立。

2、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艰难曲折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并没有沿用其他国家一般采用的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而是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赶超”的强烈意识是采取重化工业战略的基本动因,而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又似乎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榜样”。为了

尽快实现“赶超”目标,采取了比前苏联更强的强制性积累,试图在远比前苏联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轻纺工业阶段而建立重化工业体系。在经济制度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创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以保证能够通过高积累的方式集中大量建设资金,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投资和建设。

1984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和农民的活力,从而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广大农村的土地上兴起了一股农村工业化潮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大创举。从90年代初期起,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每年2000万到3000万的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市涌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初步形成,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村地区加入到工业的行列中。

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要时期开始,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以至于后来的对外开放成为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器。因为中国的工业化是依靠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而获得加速发展的。

3、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还应该看到中国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问题和矛盾仍很突出: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工业化过程中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国有企业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等等。

与很多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一样,城市化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住房拥挤、环境卫生差、周期性失业以及学龄儿童入学困难等等,这些问题危及到社会稳定和企业发展。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社会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作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其中对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也进行了科学阐释。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中国工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4、从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的作用对我们的启迪

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相随,政府是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解决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包括住宅问题、失业问题、疾病问题以及教育问题,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平稳运行创造条件。

二流动人口是城市化过程的必然现象,城市化过程中的一切政策都应该有利于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相对稳定地就业和生活。否则,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长期不被城市接纳,长期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徘徊,只会造成多种社会问题的积累,甚至于为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需要直面流动人口问题,通过经济

发展和制度创新积极地解决问题,才有可能使进入城市的农民逐渐在城市中稳定下来,完成中国的城市化过程。

5、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给我国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

(1)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关系

任何国家工业化的成功与发挥本国政府的积极调控作用是分不开的。在工业化进程中,各国政府必须适时采取一些必要的调控政策,才能较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有力地促进工业化革命。如美国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有些一直沿用至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如土地所有权还不能实现顺畅流转、专利制度等产权保护制度尚待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尚待普及,教育人才制度亟需健全等。这些都是我国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重大障碍,因此,必须加速建立和健全这些已被历史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时,还不能忘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来讲,我们还有很多幼稚产业需要保护,要理直气壮地争取发展中国家的应有权利。对内则要尽快消除地方保护、区域封锁等,加快实现全国贸易自由化,形成统一大市场,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加大市场调节作用,只有通过市场化来推进工业化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将工业化与城市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作用。因此,加速工业化必须是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并举,国家政策投入与市场基础作用相结合,既需要“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也需要“看不见的手”调节市场,以确保我国工业化进程健康发展。

(2)加快制度创新

首先就应改变不合理的政策,突出改革创新和政策调整,推动人口和要素集聚,促进产业调整和结构升级,从而启动城市化能随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相应推动的动力机制。因为城市化的动因来自要素所有者对更高收益的追求,若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受到市场外力量(主要是制度和体制)的障碍,经济主体城市化的内在动力就会受到抑制,这样,城市化就难以和工业化相适应,必然导致城市化滞后。因此,政府只能通过制度创新为城市化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建立要素在区域内正常流动的制度,使要素在城乡间能合理流动并有效配臵,从而使经济主体追求城市化的内在要求得到合理的实现。为此,政府还应积极的引导和培育市场,以便市场的作用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还要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形成强劲持久的城市化动力。好在我们已经开始通过改革逐步消除历史形成的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这将更有力的促进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3)搞好城市化发展规划

通过政府的规划和规划的实施,整合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从而加快发展步伐。总之,整体规划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政府应具有开放式眼光,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引导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序发展。

(4)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完善公共管理机制

宏观管理上要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法治力度,严格执法,以提高整体宏观效率; 总之,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政府不能

去抢夺市场机制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而且政府应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即政府主要起引导、促进的导向作用,而市场是基础和主导。只有这样,才能既克服政府原先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不适当的角色定位所造成的阻碍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而且通过其角色的重新定位,不仅能更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更能以其新的制度保障和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合理规划贯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不断地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在制度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和协调区域经济、稳定经济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实行社会保障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并能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篇:《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学案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学案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主要国际背景及地理条件。

3、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阶段,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及其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4、了解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学习要点】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20世纪80年代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基础__________________,只有纺织、食品、建材等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市。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全国最大的__________之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得益于() A.优惠政策B.便利的交通 C.劳动力资源丰富D.资源丰富

2.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是() A.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此时主导产业是()A.高新技术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

4.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是() A.地区产业基础的限制B.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 C.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D.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5.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对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继续以轻工业为主,限制重工业的发展

B.应加大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等的比例,以此推动本地区的产业升级

C.区内各城市需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澳门、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D.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已经很成熟,“村中村”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6.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在产业升级中面临的困境表现在() ①产业基础差 ②科技实力薄弱 ③人才队伍差 ④南岭的阻隔,使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全国酸雨中心之一 ②大气污染日益加剧 ③“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④围湖造田导致耕地面积增加⑤土壤肥力增高 ⑥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A.①②③④⑥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

8.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目前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B.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较慢

C.1990年以后政策优势是吸引到该区投资的主要因素之一 D.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处于劣势的是() A.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B.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 C.工资水平D.区位条件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规划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B.推动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动力是交通条件的改善 C.珠江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密集区

D.推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因素之一是本区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读“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完成11~15题。

11.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 D.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

12.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产业基础良好B.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C.腹地范围广阔D.技术水平高

13.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地形的阻隔B.水源不足

C.夏季高温多雨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14.以下工业中,最有可能在20世纪60~90年代初从日本迁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是()A.服装制造业B.钢铁工业 C.生物制药工业D.化学工业 15.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A.外来投资B.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C.乡镇企业发展D.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

16.读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乙)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图(丙),回答下列问题。

(1)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2)乙区域与甲区域相比,工业发展的主要劣势是什么?

(3)乙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该区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什么?

(4)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

第四篇: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浅析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浅析

韩静(环境学院)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中两个重要指标,存在紧密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常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同向发展中不断前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城市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化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中,根据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规律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将对我国加速实现全面小康发挥重大作用。

关键词:城市化 工业化 关系

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与资本向城市聚集,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呈现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H钱纳里和M塞尔奎因提出了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的世界模型。该模型研究了90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工业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的结论。

1.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探究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紧密相关的,是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进程在产业和区域方面的分别表述。钱纳里和塞尔奎因将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概括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的基本内涵在于:由于工业化的推进,非农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与之相适应的非农就业人口和依托非农就业人口生存的相关人口向城市集聚,采用城市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然而,在漫长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与许多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相关,因此,两者并不是自动协调发展的,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存在协调同步、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三种模式。所谓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发展超越了其赖以支撑的产业结构的发展,大量的城市人口没有能够在非农产业中就业;而滞后城市化则是指城市发展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大量的非农就业人口和依托非农就业人口生存的相关人口不能够在城市中生活,无法采用城市的生活方式。由于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模式会产生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如何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2.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

中国在很长的时期内,推进工业化的难度很大,因为长期以农立国,工业化的资本、技术、人才门槛太高,难以逾越。比较之下,“城市”却是老早就有了的。倘若工业没有长足的进步,“消费性的城市”再多,对经济也没有好处。衡量工业化的水平,关键指标是“工业化率”,也就是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城市化呢?当然是“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全体人口的比例。这两个“率”,一个经济,一个人口,当然无从直接比较。不过,由于工业活动总要“投影”到人口的空间分布上,所以在经验上,以上两率又可以作统计上的比较。今年国家统计局宣布我国城镇化率51.3%,那是2010年人口调查的结果。同年的工业化指数是多少呢?46.8%。这是说,2010年我国不但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且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工业化率。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产值结构偏高,就业结构、小消费结构偏低。二是二元经济结构显著。第三,由于农民在经济发展中占绝对比例,其消费水平远远低城市居民平均水平,农民对工业消费品消费低,引发工城市工业增长缓慢,消费疲软。

参考文献:《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2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3期东方财富网财经频道2012年5月8日 《周其仁:中国的工业化超前 城市化滞后》

第五篇: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紧密相关的, 是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进程在产业和区域方面的 分别表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协调表现为低价工业化进程和高价城市化进程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 产生的原因是中国独特的工业化战略和道路严重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为此,“十一五”期间, 中国应该通过 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城市管理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等来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发展我国

刘易斯认为,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主要表现在经济的二元结构上,即国民经济中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劳动边际生产力较低的农村农业 部门与劳动边际生产力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转变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 业部门的转移。钱纳里和赛尔奎因也认为,“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全面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恰如其分”。在结构转变中.城市化和工业化是重 要内容。库兹涅茨指出,“经济结构变化最重要的是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即工业化过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发生了变化,即城市化过程。”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动态考察

从本质上说,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关系并不意味着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两者应该是始终相等或者同步增减关系, 因为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更多地体现为动态演进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是呈现不同特征的。一般的规律是,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 工业化影响和推动城市化是重要特征,城市的功能主要为了制造业发展提供集聚场所。该阶段以工业就业比例表示的工业化率应该高于城市化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 双方互动发展成为主要特征。在该阶段的前期, 工业就业和城市人口应该同比增长, 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都在相应提高;在该阶段后期, 工业就业开始下滑, 而城市人口不断上升, 城市化率超过了按照工业就业计算的工业化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熟期, 工业化的作用开始淡化, 城市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 城市化率与按照工业就业计算的工业化率差距拉大。也就是说,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工业化率会高于城市化率, 城市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工业的发展带动, 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期, 城市化率会高于工业化 率, 工业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贡献有限, 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第三产业对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贡献将大于第二产业。从世界发展报告有关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地区)不同发展时期的数据看, 1965—1997年期间工业化和城市化变动趋势与这个规律基本吻合。对于低收入国家, 工业化对城市化进程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城市化率的变动趋势与工业化率(按照工业产值比重和非农就业比重计算)变动的趋势基本一致;对于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包括下中等、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1965—1980年期间城市化率和工业发展是相关联的, 但在1980—1997年期间, 城市化率的提高与工业发展并不相关, 而与非农产业发展更为相关;对于高收入国家, 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基本不相关, 城市化率的提高主要是和服务业的发展相关的。从各国整个城市化长期进程看, 城市化在工业化的带动下与整个非农产业的发展相关, 但从长期看, 与第三产业发展更为相关。实证研究表明, 美国1870—1970年百年的城市化率变化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的相系数分别是0.6055和0.9770, 日本1920— 1979 年近60年城市化率变化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8621和0.9287.上述关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动态演进规律表明, 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否协调应该注意三方面的方法问题: 一是从与城市化率直接对比角度出发, 计算工业化率应该采用就业比重指标,而不能够采用产值之类的指标。二是从城市化进程的长期趋势看, 由于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并不表现为工业或者第二产业发展自始至终 对城市化有直接的带动效应, 而是非农产业的发展城市化的长期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 按照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来计算工业化率, 这更能够描述和判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是否协调的问题。三是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否协调的标准是随着 工业化的不同阶段而变化的,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 在工业化后期城市化率高于工业化率都是正常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否协调的标准不在于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两者存在差别, 而在于两者之差是否在与其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标准范围内。一般而言, 这个标准范围是根据国际历史经验归纳出来的。

二、阻碍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 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不相协调的原因是独特的工业化战略和道路严重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 基于工业化战略制定的制度和政策阻碍了城乡之间、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 采用了通过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一方面使重工业超常规发展, 使以工业产值比重为衡量标准的工业化水平超常规上升, 但非农就业人口没有相应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使广大农民难以积累起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起始资本, 破坏了城市化的正常机制。不仅如此, 为了降低工业化的成本, 减轻城市供给负担, 还采用“反城市化”战略, 减少城市人口。不仅用种种制度限制农民进城, 而且在“不在城里吃闲饭”、“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等口号下, 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 把城市居民和学生送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 这包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 等等, 城市化进程被人为地阻碍。

在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实施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工业化方针, 又阻碍了城市化的正常发展。该方针的核心在于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为乡镇企业工人, 农业劳动力非农化但不城镇化。虽然乡镇企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支撑作用, 但也存在自身规模效益差, 土地使用浪费, 不能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劳动力和资金难以转移到聚集效益较好的城市和城镇等问题。2000—2003 年, 在乡镇企业就业的人员分别为1.28亿、1.31亿、1.33亿和1.36 亿, 这些工业人口被滞留在农村, 延迟了城市化进程, 使得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协调。

三、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1.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当前, 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障碍还严重阻碍着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 从城乡协调发展角度看, 户籍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教育与就业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改革等都有待进一步推进。中国渐进式先易后难的改革方式决定了这些改革难度非常大。

2.提高农民工收入, 改善农民工工作生活条件。2003年以来, 在沿海外来农民工较集中的一 些地方, 出现了所谓“民工荒”。中国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 农村仍然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民工荒”,主要是对农民工的工资和应有的福利待遇被压低、劳动条件差造成的, 解决问题的主要责任在企业。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没有体现保证社会必要劳动的基本要求, 而且存在着劳动 时间长、劳动条件差的问题。“民工荒”的出现, 实际上是通过劳动力及其工资的市场机制进行强制性的调节, 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 改善农民工的劳动条件。

3.改善城市管理水平, 优化城市职能结构, 提高城市质量。长期以来, 害怕“大城市病”(交通拥堵、社会治安恶化、贫民窟、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控制大城市规模、限制农民进城的 一个重要理由。现在看来, 这个理由可能更多地成为掩盖城市管理水平低下、维护城市中既得利益集团固有利益的借口。解决“大城市病”的关键不在于限制城市的规模, 而在于改善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城市职能结构。实际上, 大城市的经济规模大, 产业门类多, 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显著, 辐射带动作用强。科学地发展和管理大城市,可取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实力,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发展提供业支撑。城市化的本质是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的一个发展过程。城镇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产业支持。只有当城市的经济实力提高了, 第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城市才会吸引非农人口和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和集聚, 进而发挥城市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促进分工和专业化, 推动经济的发展。没有产业作支撑, 有“城”无“市”, 城市就缺乏足够的活力, 也就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无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这样, 城市化发展进程就不可持续。因此, 要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 就必须加快繁荣城市经济, 增强城市产业竞争实力,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为此, 一是要针对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大的实际, 从中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 适时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不宜不分条件、不分地域地片面强调高技术, 过早、过多地用资金密集型的技术代替劳动密集型的技术, 将提高就业的门槛, 影响城市化的速度。国家应当出台一些相应的配套政策, 为劳动密集的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加快服务业发展。从中国工业重化工化和世界工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的演变趋势看,“十一五”期间, 中国工业部门吸纳 就业的能力已相对有限,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主要取决于服务业的发展。而与 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服务业所占比重低, 仍有很大发展和吸收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应当全面发展城市服务业尤其是大城市的各种现代服务业,并 以此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整体水平的提高。

下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学案(本站推荐)

    长垣一中学生课堂导学案提纲编号:高三地理必修1(2013-12-03)编制:田庆霞审核:高三地理组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班级:姓名:小组:评价:【高考目标定位】【......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目的】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学案

    编号:2013-2014-1-2-28《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学案)—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预习自学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1.珠江三角洲概述(1)位置:广东省①________部,珠江下游。(2)范围:②_......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研修反思(模版)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研修反思 注意让学生回忆必修2的知识,包括工业区位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措施等分析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并不简单的记忆书中的带蓝点的部分,而是充分......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学案1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习目的: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

    用工业化城市化理念引领跨越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是扩大我县经济总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根本性措施;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

    用工业化城市化理念引领跨越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是扩大我县经济总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根本性措施;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教学设计: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一、教材主要知识点梳理1.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