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大新思维新举措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
四大新思维新举措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
四大新思维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在中央这一重大战略的指导下,借力于多年积累下来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丰富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省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有了全面的、系统的新思路、新措施。《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决定》的出台,便是对这些新思路、新措施的总结、提炼和升华。
从强调加大对“三农”投入到强调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型财政,从强调项目、资金扶持“三农”到强调人的发展,从鲜谈规划到强调规划先行,再到扶贫工作和农村文化体制建设思路的创新,这些均体现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以后,我省“三农”工作的全新思维。下面,我们就从四个主要的方面来解读这些新思维、新举措。
新思维之:公共财政阳光普照
建设新农村,对政府而言应该认真落实“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新战略,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公共财政体系带有向城市倾斜的特点,因此,《决定》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型财政”,着力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
《决定》原文: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长效机制。
●加快县镇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型财政,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持范围,建立完善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财力保障机制。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省、市、县三级每年财政增量重点向山区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投入逐年增长。2006年起,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也要高于上年,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定资金来源。
《决定》解读: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向城市倾斜,财政对农村公共品投入的不足,是导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重要原因。如果说,在国家工业化初期,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历史的必然趋向;那么,当我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历史的必然。
目前,我省的gdp已突破两万亿元大关,已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这就必须把以往城市居民独占大头的公共财政支出,逐步加大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让公共财政阳光逐步照耀广大农村。要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向农村倾斜。增加政府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包括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广播电视在内的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多年的实践证明,改善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光靠农民的力量,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和支点,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不断扩大政府支持“三农”的规模和力度。让农村也逐渐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普照”的温暖,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逐步解决农民遇到的“读书难”、“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和养老保障等问题。
新思维之: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对许多农村居民而言,规划是一个相当陌生的词汇。确实,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决定》提出,规划先行,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这体现了我省对“三农”工作认识的深入,是我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体现。
《决定》原文:
●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原则。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发展。
●各地要按照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方便生活、美化绿化环境、节约保护耕地出发,切实加强镇、村规划工作。抓紧编制完善镇(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发展规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学依据。尤其要以村委会为单位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对土地利用、村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等农村各项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布局。村庄建设规划应适度超前、留有余地、突出地方特色,注意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民宅。各级政府要拨出专门经费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深入农村基层,切实帮助农村搞好建设规划。未完成建设规划编制的村,原则上应暂缓农房建设审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省要管到县、市要管到镇、县要管到村,层层抓落实。
《决定》解
第二篇: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八专题 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案例1:
别了,农业税
“全部免了,今年以后就不用交任何费用了。”56岁的尹富告诉记者。他是河北省赤城县雕鄂镇王良堡村村民,他所在的村子是贫困镇下的贫困村。电影《一个也不能少》就在这里拍摄,真实反映了这个地方的贫困场景。
“2004年农业税已经减到了每亩地5块钱,2003年之前一直都是每亩地9块钱,但是2003年的农业税又在2004年底每亩退回了4块钱,这样算来两年的农业税都是5块钱每亩。”尹富谈起这些年的征收标准。如果按照以前长期实行的“9元”标准,他现在种的10多亩地,一年大约要交一百多元钱。
至今,河北是仅有的尚未完全取消农业税的几个省之一。与河北一样尚在取消过程中的还有山东和云南两个省,而中国其他28个省市已相继宣布取消了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过表决,通过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这项在中华大地上绵延2600年的古老税种就此画上了终止符。
从此不再交“皇粮”
王良堡是一座大山里的贫困村。村支部书记陈普对记者说,对他们而言,免税对于村民起到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农业税的账,王良堡村总共有1880亩地,大概有200多户人,之前正常交纳农业税时,全村一年大约要交一万六七千块钱,平均到每户每年大约80-90块钱。
陈普说,村子的缴税情况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2002年之前,村民的税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每亩9元的农业税;另外就是其他各种税费,折合每亩11块多。这样在比较长时间内,都是每亩地20多块钱的税负。2002年进行了税费改革,减免了其他各类费用,农业税减半征收,2004年和2003年都是每亩5块,2006年基本上将取消全部的税费。
农业税的征收标准与当地常年产量有关。根据农业税条例,全国的平均税率是当地常年产量的15.5%,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上浮和下调,由于雕鄂镇属于贫困地区,所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税的标准要普遍比这里高。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2005年全国农民将因为取消农业税减少280亿元的负担。2006年全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后,还将再减少几十亿元。在农业税改革前,国家每年征收的农业税总额大约为600多亿元。
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建国初期,农业税的收入占国家税收的39%,是当时的国家财政支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税的收入占我国财政收入的比例逐渐减小,1958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是8.58%,到2004年,只占到0.92%,那时就有诸多专家以及官员认为,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首次宣布,我国将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中央决定免征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免征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农业税,当年农业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进一步降至1%。到2005年初,除了西藏从未征农业税,28个省相继宣告“免征”农业税。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2006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五年内取消的农业税,提前三年完成。免税后的变奏
尹富对记者说,现在家里在退了几亩地之后,大约还有10多亩地,这些年都是靠天吃饭,种粮食基本上不挣钱,在干旱严重的年份种粮还赔钱,家里现在主要靠养羊和养猪挣取一年几千块钱的收入,村上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农业税取消后确实是去掉了一块固定的支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也曾经到雕鄂镇调研,对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他对记者说:“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农业税的取消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是实实在在的。”
“重要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强调了‘善政养民’的方针,调整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使农民感到国家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回馈;另外一个方面,取消农业税也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也更有利于出口。”李成贵说。
在普通农户对农业税取消叫好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以乡财政的缺口以及村一级的基本支出减少最为突出。
王良堡村陈书记说,前几年村里因为常年干旱,决定打一口井,工程一共花了20万,其中,县里拨款解决了15万,村民自筹解决了4万多,现在还有1万多的外债没有还上,村上没钱,乡财政因为农业税减免也比较紧张,欠款就这么一直拖着。他说:“在交农业税期间,乡里会适当每年支付给村里一些日常费用,现在没有了。”
此外,在一些省份,农业税征收依旧,农民税负依然沉重。湖南常德市鼎城区韩公渡镇黄家铺村村民蔡列伍,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虽然整个湖南省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但是现在乡上仍在征收。以前一亩要交150块,今年开始一亩交100块。蔡列伍拥有6亩水田,没有地。
他说,“国家政策虽然好,但是‘天高皇帝远’,不‘上交提留’是不可能的。乡政府要吃饭,要拿工资,钱从哪来?今年2005年7月左右,乡里说今年每亩农业税要交120元,农户们意见很大,都在反映不肯交,结果就变成了现在的100块钱,周围几个地方也都收到了70元/亩、80元/亩、90元/亩的。”
2003年该乡财政短缺,在农民分得的土地里实行部分土地农业税买断法。5年的农业税一次交清按每亩450元,蔡的6亩田里有1.5亩获得了这样的买断机会,一口气交了720元,蔡说,这样的一次性付税对于资金本来就少的农民来说,虽然知道便宜点但也很难承受。
蔡列伍说,“在农村,单纯种田是不可能养活人的,所以我常常会出去打点零工,捕鱼卖,帮人打香莲什么的补贴家用,但即使这样,日子也还是过得紧巴巴的。”李成贵也认为,尽管一些地方已经宣布取消了农业税,但是由于农业税是地方税,取消了之后地方财政有了缺口,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地方,乱收费的现象肯定还是会存在的。
请分析:
1.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从此,种田交纳“皇粮国税”成为过去。试分析我国免征农业税的决定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
2.据《左传》记载,我国的农业税是公元前594年从东周时期开始征收的,至今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了。请结合本案例分析免征农业税有何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案例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江苏省华西村 华西村是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村”,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40多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建于1961年,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原有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1520人增加到30340人。现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产业,拥有固定资产62.77多亿元,八家上市公司,1000多个产品,2003年,全村产品销售额高达105亿。成为全国第一个百亿元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
2005年,全村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华西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全村都是富裕户,资产最少100多万元,最多1000多万元。全村实行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和免费教育、口粮补贴、职工送股等制度措施,实现“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全村380户农民住进了农民新村,每户人家都是统一规划的三层楼房,面积450平方米,每户住宅都有车库。农民新村中户户都有长廊相连,农民家中的装修也相当豪华,据介绍在最近建成的住宅中,仅厨具就价值2万元。家家有轿车,许多家庭有两部以上的轿车。
华西村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努力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村里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还建立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华西特色艺术团、华西之路展廊等宣传教育载体,抓好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技能培训和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村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文明新风吹遍全村。
华西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是华西的独特产物,是华西人在实际生活中创建的精神产业,更是华西人坚持走共同致富道路的精神支柱。那是1988年,“公司热”席卷神州大地,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只向钱看,吴仁宝忧虑万分。他不信金钱是万能的。他决心搞物质、精神两手抓。他毅然挑选了5名群众信任、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党员干部当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的领导,在各个村办企业中聘请了20多名“信息员”、“采购员”,在40多个村办企业中建立联络点,负责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供、销”,专抓看不见的“钱”。就这样,一个国外没有、国内独创的“公司”在华西村诞生了。社会上赌博和封建迷信抬头,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及时开办讲座,讲“赌博的危害”、“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的区别;有的村民夫妻不和,婆媳不睦,就举办学习班,讲《婚姻法》、《继承法》等有关法律,讲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还配合、服务全村经济发展,开办《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论证与工厂筹建》、《乡镇企业经营之道》、《市场经济知识》等讲座。华西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除了抓看不见的“钱”外,还主动服务村里的重点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华西与国内外的宾客交往越来越多,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专门为各企业开办了日、英语班和讲普通话培训班。一时华西青年职工和各厂主要领导掀起了一个学外语和讲普通话的热潮。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学习,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规定,经过一段时间培训,会讲一门外语的人,经考试合格后加二级工资,对普通话讲得标准的人,经面试合格加一级工资。今后不论是谁,只要 能讲一到二门外语,或者笔译一到两门外语的人,都能加二级工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这一举措立即受到了村民们的赞赏。
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不仅服务本村,还服务全国各地。1994年初,华西村党委经中国扶贫基金会牵头,得到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同意,为我国经济欠发展地区培训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承担了培训任务,公司先后花8个月的时间,为陕、甘、宁、晋、湘、豫、皖等12个省市500多名学员开办了8期《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论证》、《工厂筹建》、《乡镇企业经营之道》、《财务管理》、《三资企业》等10门课程教学任务。
华西村坚持环境优先、和谐发展,通过优化环境、绿化环境、净化环境和美化环境等途径,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国际环境质量认证的村庄,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村”。华西村坚持依法治村、民主建村,运用法律手段和民主程序,做到依法办事,制度管人,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广泛调动村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规范有序、协调稳定、人心所向的社会局面。近年来,华西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先进荣誉称号,并誉为“天下第一村”。
“十一五”期间,华西村确定了统筹发展的“五个五”新目标:2010年实现销售500亿元,幸福、富裕5万人,5年内花5个亿到外省、外市合作搞5个旅游景点,建成一座50万平方米的物流“商贸城”,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迎接建村50周年。(资料来源:央视国际,2006-01-11.)
请分析:
1.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华西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体现? 2.大学毕业你愿意到农村去吗?为什么?
案例3:
从266元到2850元——广西恭城新农村采访见闻之一
广西恭城农民的笑脸令人难忘。在黄岭村,有村民说,椪柑运到东北,车皮一进站就已经销售一空,而且价格超过往年。柚子也比往年提前一个月就销售一空,每家仅卖水果就有几万元的收入。
2005年是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丰收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有不少村子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而这个“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曾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266元的少数民族贫困县。
从266元到2850元,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恭城人二十年“咬定生态不放松”,踏踏实实发展生态农业,走出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恭城的生态农业可以说发端于沼气。上世纪80年代中期,恭城开始推广沼气,并逐步完善生态链条形,创造了以养殖为重点,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龙头的“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至2004年,全县沼气入户率达88%,成为全国沼气入户第一县。
一位多次赴恭城考察的专家,对恭城发展轨迹有个形象的诠释:推广沼气,然后去寻求如何完善这个链条。恭城人并没有养猪的习惯,沼气化需要人畜粪便,带动了家庭养殖业、改厕。当全国大兴农村改水改厕时,恭城农民早就用上了“城里的厕所”。由于沼液沼渣是好的有机肥料,便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种植水果。正是按照生态链条的关联,把循环经济的因素强化,“一开始就上路”。
沼气的蓝色之光点燃新农村的希望,成为连接养殖业的“金纽带”。全县5万多个沼气池,每办一个沼气池要配套养5头猪,促进了养猪业大发展。大量的 有机肥使农作物品质优良,而且无污染、无公害,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长,水果每年以40%、养殖业以50%的速度增长,其中无公害水果面积占广西无公害水果面积的一半以上。
专家评价说,恭城整个发展过程,是环境不断改善的过程。数字表明,发展沼气后,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全县每年节柴13万吨,相当于少砍伐森林4.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47%上升到现在的77%。
由于人畜粪便、生活污水都进入沼气池发酵,村庄环境卫生得到改善,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如今,“沼气第一村”黄岭村果园万亩,山岭郁郁葱葱,清泉村上流。有村民说,过去山上被砍得光秃秃,碰上干旱少雨,要到1公里外排队挑水。
今天,40万亩的椪柑、橙了、月柿、柚子,成为恭城农民的“金库”,鲜果、深加工产品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与生态农业对接的生态工业开始起步,2005年已实现总产值3.4亿元;汇源、汇坤等大型企业相继落户恭城,将工厂“直接建在了果园里”,由生态农业延伸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生态链、产业链不断延伸,让人看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广阔前景。
生态的良性循环,人和自然的亲和度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得到改善。在恭城,几十万亩的果园,很难找到一个“瞭望哨”“守望棚”。广东商人姚志坤说:“这里的治安非常好,外地人晚上出来,包里放着钱,一点问题都没有。到了吃饭时间,不管认识不认识,人们会主动邀请你去吃饭,民风淳朴。”
采访恭城,除了那林海果园的气象万千,农民的笑脸是另一抹亮色,尽管他们还不是十分富有,但生态农业已经展示了新农村的美好远景。
(资料来源:龙松林,杨越,王立芳.《从266元到2850元——广西恭城新农村采访见闻之一》,广西日报,2006-03-03A12.)
请分析: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重要意义? 2.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怎样做?
案例4: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材料1:十届全国人大甘肃代表团王锡武说,西部农民有五难:一是看病难;二是上学难,供一个孩子完成学业,需要多年的积蓄。三是行路难;四是增收难,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很大,农民增收困难。五是打工难,农民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技术,外出打工找不到活干,受到种种歧视。
材料2:据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前不久,甘肃省副省长坦言,教育支出已经成为甘肃省农民返贫的第二大因素。
材料3: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进一步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进行研究部署。2004、2005、2006、2007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这三个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为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使困难群众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结合上述三个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至少从三个角度简要分析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意义?
2.请你建言献策: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3.要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国家和困难群众本身应该 怎么做?4.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案例5:
解决好“三农”问题
材料1: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摘自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材料2: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干群关系出现积极变化,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奠定了基础。农村税费改革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改革的第一位的目标,把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基本出发点;始终坚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改革政策;始终坚持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的领导,中央把握改革的大方向、大原则、大政策,依靠地方和基层,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始终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对改革的承受能力,确保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平稳地推进。(摘自温家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请分析:1.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论,说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2.分析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及把握这一方向的重要意义? 3.联系材料1、2,分析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举措?
案例6:
农村经济发展道路
材料1:某地通过发展“期货小麦”、“过腹还田”等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期货小麦”是由农民按期货市场经营商的要求,进行定单生产,可使粮农增收15%以上;该地还推广使用玉米秸杆发酵而成的青饲料喂牛的新技术,使过去当废物烧掉的秸杆通过牛腹变成了鲜奶和粪肥,实现了秸杆“过腹还田”,既提高经济效益,还解决了农业的污染浪费。
材料2: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中国农民的谋生之道。而今,连续20年夺得全国农民增收之冠的浙江经验却是:农民致富工夫在“非农”,减少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转业”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大前提。浙江省委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请分析:
1.结合材料1,总结该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 2.阅读材料2,谈谈浙江农民是怎么增收的? 3.浙江省委为什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案例7:
退耕还林新政策惠及亿万农民
国务院最近决定安排2000多亿元资金,用于今后8年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这项新政策将使中西部地区1.24亿农民直接受益,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金祥12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党中央、国务院最近作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有利于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有利于推进扶贫开发,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工程自1999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实施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
全国已完成退耕还林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05亿亩、封山育林0.2亿亩,改善了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以来8年间,通过大规模还林还草,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内蒙古提高近4个百分点,陕西延安提高约2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明显减轻。
退耕还林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存条件,也让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革命老区延安在退耕490余万亩后,加快开发苹果、红枣等优势农产品,并通过新修农田、发展节水灌溉等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量从以前正常年份的6亿公斤左右提高到2005年的近7.5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增加到2005年的近2200元。
虽然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工程区生态环境虽有局部改善,但仍十分脆弱,稳定性还比较差;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的林木大多还处在未成林或幼林阶段,短期内难有经济效益;退耕农户大多还缺乏增收的门路,解决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陆续到期,如果停止钱粮补助,部分退耕农户的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农户将重新返贫,退耕还林成果很难巩固。
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决定。这既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的重要决策,也是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政策。
在今后一定期限内,国家将继续给予退耕农户适当补助,改善退耕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和中央支农惠农资金,推进退耕还林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基础设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退耕还林新政策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退耕还林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工程,国家新增资金中绝大部分将投入到中西部地区,这将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改善环境、增加投资、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8年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1300多亿元,平均每个退耕农户获得补助3500元,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来源:光明日报--光明网,2007-09-13.)
请分析:
1.本课程所学的什么理论内容在本案例得到了充分体现? 2.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对生态建设做些什么工作?
第三篇:破解四大难题坚持四个常抓(模版)
破解四大难题坚持四个常抓
当前,各地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是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主要抓手,创新思路,增添举措,比拼争先,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我们要客观估价成绩,清醒认识问题,科学制定措施,扎实推进提升。
目前,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四难”:
一是建设资金筹措难。新农村建设中缺乏资金支撑是当前最大的难题,特别是贫困地区,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农民增收缓慢,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和带动力不强。当前,新农村建设资金绝大部分是来自政府投资,主要依靠项目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要彻底解决资金难题,最终还是要依靠农村自身的经济发展来化解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困难。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的任务,必须集中精力、下大力气,锲而不舍地抓好。
二是旧村改造推进难。旧村改造是各地新农村建设最普遍、最难解决的难点,也是群众最关心、最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我们不能把旧村全部拆除,依次建新房,搞硬化、绿化、美化,这些做法不切合实际,也不符合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新农村建设要达到“村容整洁、设施完善”的要求,实施旧村改造是关键举措,也是彻底改变农村面貌的治本之策。目前,旧村改造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全面推进的任务很艰巨,困难也比较大。加之各地情况不同、差异大,也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索,全面推进旧村改造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三是主体作用发挥难。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要使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断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政府和各级组织出点子、想办法、攻难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处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地位。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农民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远远不够,大部分还处在等待观望状态,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这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是长效机制监管难。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对于巩固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非常重要,群众的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特别是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难度非常大,前建设后破坏、前整治后反弹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何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意识,如何把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这是农村各级组织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地的现实问题。
要全面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抓关键、攻难点、树亮点,在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上实现突破。
一是要抓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的关键举措。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积极培植稳定财源,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和工业基地建设,积极构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良性互动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带动力和发展力。
二是要抓基础,改善生活环境。新农村建设最现实、群众最期盼的就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要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的思路,以农村水、电、路、渠、讯为重点,健全完善公共设施,采取规划一批、建设一批、见效一批的办法,制定相关奖补政策,积极稳步地推进旧村改造。要从解决环境脏、乱、差入手,清理“三堆”,治理“三乱”,美化“三口”,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条件,引导新农村建设点、线、面全面提升和突破,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三是要抓保障,优化服务体系。积极转变政府行政职能,变领导为引导,变管理为服务,不断优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发展提供保证。要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平台,以农民休闲园为拓展,突出医疗卫生、市场信息、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物资供应、金融信贷等重点服务领域,积极开展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文化下乡的各类活动,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要抓管理,健全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级一级抓、一届一届抓。要着力加强对新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特别是要配好配强新农村负责部门人员力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要树立抓管理与抓建设同等重要的思想,积极探索新农村长效化考核管理机制,健全制度,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要加快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机制,建立农村保洁员队伍,完善工作机制,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效。
第四篇:社会管理创新 着力破解四大难题
社会管理创新 着力破解四大难题】
难题一:社会矛盾日益复杂 正确调处考验智慧
矛盾凸显,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用30多年时间实现的快速发展,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用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时间走完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在我国相对短得多的时间里集中表现出来。动态调处社会矛盾,既是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也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正视这些矛盾,想办法、解难题、促和谐。
难题二:利益主体日益多元 科学协调体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也时有发生。如何科学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大课题。理性看待利益矛盾,这是一个社会发展中正常存在的现象。“大众”与“小众”的利益协调,是社会发展的常态。
难题三:服务意识关系宗旨 关键在于尊重群众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管理是服务的手段,服务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应该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难题四:大家事情大家来办 形成合力事关全局
群众力量和政府力量形成合力。扩大群众参与度,多种社会力量与政府形成社会管理合力的一项管理创新。
其新解是,社会管理需要创新与加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点是根据我国国情所确立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都要坚定正确的方向与立场。要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就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要通过健全的制度与机制予以保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就是要在观念上有个全新的认识,就是要在管理方法上提高能力,就是要有全局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就是要让社会增添和谐的氛围。说到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其新任务和新要求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围绕这8点意见开展工作,只有在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机制上下工夫,只有努力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那么就能化解多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就能增添人民群众对
社会管理的认同感,就能让社会管理造福社会,造福于人民,就能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克服我们共同面临的困难,就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由此,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这个社会在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环境里前行,国家何不昌盛,人民何不感到幸福?
有限责任的社会意义
这原是一个经济概念,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同样十分有价值
无论个人或群体的行为都会有不同方面的影响,对行为的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会影响持续性
恰如其分的认同和否定,有限度的承担会把影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社会的稳定性,持续性无疑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以点带面,片面夸大的评价机制,脱责过责的极端思维放大了事实,违背了规律,也压缩了空间,抑制了活力,尤其是放大了风险
有限责任要求细化显化责权利,且有更好的可操作性,无疑是一个先进的模式,这对社会创造力的释放有积极意义
社会管理创新重在化解突出问题
《瞭望》:2011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陈冀平:2011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核心在于,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狠抓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深化平安建设,为庆祝建党90周年、实施“十二五”规划和2012年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为指导全国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地区在全国率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
管理体系,并充分发挥对全国各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专门召开了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议,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等作了认真的研究部署。
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上看,主要强调积极推动全国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城市从实际出发,针对社会管理领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探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力争使各综合试点地区用一至两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深入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经验和借鉴。基本原则主要有: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坚持依靠群众,服务民生;坚持固本强基,健全网络;坚持依法管理,规范建设;坚持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由于社会管理概念很大,内容很多,涉及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因此,在对综合试点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内容的考虑上,侧重于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根据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综治工作会议精神,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内容包括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社会建设,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推进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等要求,同时,针对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基层基础建设、“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互联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
一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纳入本地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作为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责任奖惩;成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部门组织协调,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政法各部门及纪检、组织、编制、发改委、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工商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二是要求各省(区、市)加强对所辖全国综合试点地区工作的指导督导,组织协调综治委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合力。要求中央综治委各成员单位根据本部门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任务,研究制定推进所承担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总体规划,积极参与对全国及全国综合试点地区相关工作的联系指导。
三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建立专兼职的社会管理队伍,大力加强和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社会治安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群防群治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管理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管理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四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构建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新形势下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五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抓住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契机,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行立项管理,进行项目化建设。
多策并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瞭望》:还有哪些方面是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
陈冀平:除了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2011年,我们的工作还将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实施为契机,深入推进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突出加强行政调解,推动部门履行职能化解矛盾。
具体来看,包括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在决策前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既看要不要干,又看能不能干,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建立健全征地拆迁、劳动纠纷、医疗纠纷、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交通事故等领域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排查调处工作,针对其中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召开全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经验现场会交流经验,等等。
第二,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当前形势下,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多部门、多警种协同作战,深入开展集中打击行动,严厉打击、严密防范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切实将严打精神贯穿于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依法严惩一批严重违法犯罪分子,形成对违法犯罪活动的强大震慑态势。继续深入开展全国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行动,全年拟适时组织两次暗访督查。
另一方面,要本着标本兼治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等方面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消除产生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土壤和条件,大力加强基层党政组织,逐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项措施,不断改进社会管理服务工作。
第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具体来说,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委、办建设,配齐配强专职干部。
重点抓好村居(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综治工作站(室)建设,完善和规范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发挥其基层服务管理平台的联动功能。□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泽伟 一是提高人自身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强管理者为民服务的服务意识;三是强化对社会管理者权力的监督;四是形成人人参与和管理社会的机制
习近平强调,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习近平强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群众工作会有不同的具体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化,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群众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群众工作组织网络需要进一步健全。这就要求我们把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习近平指出,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
习近平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组织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按照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要求做好群众工作。要进一步突出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使那些适合基层工作、作风好能力强的干部留在基层,让那些在基层工作有经验、有实绩的优秀干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使用。要在继承和运用以往群众工作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帮助基层干部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
习近平强调,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从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和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加
强修养和锻炼,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五篇:新思维新举措新蓝图 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
新思维新举措新蓝图 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
——解读文成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二)构建“六大格局”——目标高远 蓝图美好
声音:今后五年,是文成加速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推动文成由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型的关键期,也是文成实现后发崛起、奋力赶超的攻坚期。经过前五年的打基础、筑平台,文成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今后五年,我们最根本、最核心的战略任务是推进三生融合、打造幸福文成,努力提升宜游宜居生态县建设水平。
解读:报告把今后五年文成发展的美好蓝图形象地概括为“三生融合,幸福文成”,发展实践表明,要推动文成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让文成加快转型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宜游宜居生态县。这既是文成发展主动顺应时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文成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更是文成人民追求更高福祉的必然选择。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龙头,以实施“三大百亿工程”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和借力发展为动力,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根本保证,着力推动产业量质齐升,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在更高水平上把文成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宜游宜居生态县。
奋斗目标:到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300亿元以上,年投资率70%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12.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000元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人口计生和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省市要求之内;城镇化率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举措一: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声音:产业是区域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基石。要紧紧围绕做大总量、转型升级这一主线,坚持走集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三大工程”,全面构筑以旅游业为主导、生态工业为支撑、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具有文成特色的产业体系。
解读:文成要发展,重点在产业。现阶段文成产业总体呈现“低小散”现状,竞争优势不明显,报告立足这一实际,提出了一产增效提升工程、二产转型提升工程、三产培育提升工程的“三大工程”。在生态农业方面,要以农业“两区”建设为龙头,结合“三年特扶”工作,整合各方资源,全面推进农业园区化布局、品牌化经营、特色化发展。今后,我县的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精品化、特色化。在生态工业方面,主要是做好“建好工业基地平台、提升工业绿色含量、发展来料加工”三篇文章。提升工业绿色含量,促进工业集聚化、园区化发展,是今后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县环境承载容量有限的必然选择。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扶持发展来料加工”,农民下山进镇后就业在哪里?来料加工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在生态旅游业方面,报告提出了“发展大旅游”思路,即在进一步提升景区品位、档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努力推进旅游集团化运作,以此改变旅游产业“低小散”和“各自为战”的局面。同时,报告还提出了“力争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2个”的目标。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市里对我县的定位是“温州市区域性服务业副中心”,今后五年,商贸物流、养身休闲、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将有一个大的发展。举措二:加快构建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
声音: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投资是发展的关键。要始终坚持项目带动理念,认真组织实施好交通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三大百亿工程”,力争未来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0亿元,确保年投资率达到70%以上。
解读:推动文成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项目是关键。对此,县委牢牢把握文成发展由“资源驱动型”向“投资驱动型”转变这一阶段性特征,积极谋划了交通建设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产业发展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城镇建设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三大百亿工程”。为完成这一宏伟目标,要着重做好三个方面:一要突出规划引领,即进一步强化规划在配臵资源中的导向作用,提高项目建设可行性和可实施性,力争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准实施。二要突出招“大”引“强”,这是报告的一大创新亮点,即要瞄准“中字头”、“国字号”等一批国内有影响、有实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及在外文成人优势,大手笔招商、招大商,以此推动文成大发展。招“大”引“强”的发展思路,体现了新一届县委推动文成新一轮发展的气魄。三要突出抓好项目进度,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各类要素保障,着力解决资金筹措、征地拆迁、项目报批、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特别是在事关文成发展的重大交通建设问题上,报告明确提出了“每年竣工投用一个重大交通项目、每年开工建设一个重大交通项目”的时序要求。
举措三:加快构建宜居宜业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声音:要围绕建设温州大都市后花园的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以中小城市和中心镇为重要支点的“1856”网络型、组团式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坚持以现代交通网建设引导城镇发展,以功能组团和城镇综合体强化城镇功能,以全面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
解读:文成要发展,基础在集聚,做好集聚这篇文章,事关文成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可以说,只有把分散的乡镇行政资源进行集聚,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只有把分散的人口集聚起来,才能形成规模劳动力;只有把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集聚起来,才能真正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而集聚的平台在哪里?就在1个县城中心、8大中心镇和56个城乡社区里。因此,今后五年的任务,就是要做进一步优化和完善“1856”网络型、组团式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中心城区方面,要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进、两翼拓展与山坡地开发并抓、搭建大平台与引进大企业并举,着力把县城打造成为一个功能现代、设施完善、人气汇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左右,集聚人口15万人以上。在中心镇建设方面,就是要通过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城镇“1+X”规划等相关规划,加强功能组团开发,加强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把中心镇打造成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就是要以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创建为抓手,突出以56个农村新社区为重点,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着力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文明和谐、自然人文特色彰显的农村新社区。
举措四:加快构建富裕安康的和谐社会
声音: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文成”不仅要经济作支撑,更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认可度,要围绕“十二五”文化基础、教育提升、公共卫生、社会福利、住房保障等“十大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六大创建”活动,真正把文成打造成为一座幸福之城、文明之城。
解读:抓好民生项目,增进民生福祉,是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文成”的题中之义。报告在四个方面予以落实:就业增收方面,要充分利用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契机,通过大力实施“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增收。社会保障方面,着力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社保扩面提标,加快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同时,要加快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土地供应量,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突出以“六大创建”为载体,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热点问题。在教育上,要以创建省级教育现代化达标县为载体,进一步夯实教育基础,并积极探索教育托管机制;在医疗卫生上,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等。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和生态文明建设“十大行动”,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大禽畜养殖污染整治力度,确保温州“大水缸”生态安全;大力推进“绿满文成”行动,力争2013年创成省级森林城市,2013年创成国家卫生县城,2015年创成国家级生态县。举措五:加快构建具有文成特色的区域文化
声音: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强大作用,着力扩大文成文化影响,提升文成文明形象。
解读:今年以来,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相继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精神导向、思想凝聚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对于加快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报告在这方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彰显城市文明品牌,以“2012年创成省级示范文明县城”、“2013年创成国家卫生县城”为目标,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打造文成文明形象。要繁荣公共文化事业,以“2013年创成省级文化先进县”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做优刘基文化、老区文化、侨乡文化、畲乡文化和孝亲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文成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进一步推动群众性体育与竞技体育联动发展,力争2013年创成省级体育强县。要增强文化产业活力,扶持民营文化经营服务单位的发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加快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文化经营领域。
举措六:加快构建规范有序的民主法治环境
声音:优良的服务环境和优质的社会管理是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利益导向,按照阳光、效率、法治的要求,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服务效能。
解读:要实现文成又好又快发展,除了通过大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外,建设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政府服务高效公平的软环境。对于加快文成发展至关重要。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要全面落实“周二谈心和事”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机制,加快构建与文成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持之以恒地打造省级平安县。推进服务效能升级方面,要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即办制和《温州市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实施办法(试行)》,完善政务公开和政府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切实推进机关作风“提质、提速、提效”。民主法制建设方面,要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提高全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提高全社会民主法治水平。同时,要按照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总要求,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深化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按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民宗、侨务、对台、国防和人武工作,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明年“五个重抓”——指向明确 重心突出
解读:报告对明年工作作了简要部署,指出要在抓好各项常规工作落实的同时,突出五个重抓,即重抓投入、重抓集聚、重抓环境、重抓稳定、重抓落实。
一要全力抓投入。切实以“双十工程”建设为投资驱动的主抓手,继续强化固定资产投资,确保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亿元以上,投资率70%以上。其中,“十大建设工程”确保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十大民生工程”确保完成投资8.5亿元以上。二要全力抓集聚。瞄准农房集聚改造这一切入点和关键点,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2012年要开工建设21个农房集聚改造点,开工面积126万平方米,确保5%的农户迁入城镇。同时,要全面铺开和深化“三分三改”工作、村级组织设臵改革。三要全力抓环境。以推进“六大创建”为抓手,重点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农村环境联片整治和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任务。四要全力抓稳定。全力抓好信访维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督、防汛防台等工作,确保实现省级平安县“二次夺鼎”。五要全力抓落实。通过强化领导带头抓落实、强化破难攻坚抓落实、强化“比学赶追”抓落实、强化“六督联查”抓落实等一系列举措,确保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得到落实。
党建“五大加强”——创新推进 保障有力
目标要达到、蓝图要实现,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要坚持把党建工作纳入全县发展的总体布局,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切实为加快文成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解读:近几年,我县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有力助推了文成科学发展。实现美好蓝图,关键在党的领导,关键在干部队伍。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增强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深入开展党员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要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打造一批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干部,以过硬的本领引领发展、推动跨越;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敢于从先进地区中找差距,善于从先进典型中找经验,不断探索加快文成科学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二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真抓实干的中坚力量。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考绩法和绩擢法,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推行“考绩择才”、“赛场挑才”、“挂榜招才”,切实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的用人机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三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打造创先争优的坚强堡垒。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关爱工程,扎实推进新一轮“强基工程”,积极探索农村社区“1+N”党组织设臵新模式,采取“转、并、联”的方式,加快建立适应城镇化需要的农村党建新格局。四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畅通党委决策的建言渠道。充分发挥党员在党的生活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畅通党内下情上达的渠道,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五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思想纯正,始终保持品行端正,始终保持为官清正,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让清正廉洁成为文成干部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