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讨论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讨论
【摘要】农民收入问题,是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建议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村和谐稳定、农业高产高效、农民增产增收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分析“三农”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千方百计开拓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民贫穷,农民创业能力低,就业渠道窄,非农收入少;农村落后,农村发展能力低,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不发达,产业循环能力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农业效益不高。
目前农民面临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受资源短缺加剧、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发达地区部分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导致农民工就业机会减少,返乡回流,工资性收入增长面临困难;国内农产品价格走低,需求不旺,增加农民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不太轻松;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较低,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低,产品附加值不足。
二、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经营主体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缺乏竞争能力。
中国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竞争能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制度。但是,千家万户小农的分散经营,面对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暴露出规模小、效率低、缺乏竞争能力等问题。特别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于农户与市场之间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使中国农业在根本上不具备与那些在生产组织上已经产业化、集约
第 1 页
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程度极高国家的农业进行竞争的能力。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区域结构高度雷同,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当前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大宗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相对过剩,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
(三)非农岗位就业不足
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来自乡镇企业和进城打工的劳务经济。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企业整体萎缩,增长速度回落,经济效益低下,吸纳就业能力明显下降,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增幅也随之下降。与此同时,城市国有企业下岗或失业人员增加,加上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进城务工的难度越来越大,导致了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机会减少,抑制了农民非农产业工资性收入,农民收入增幅下降。
(四)城镇化水平严重落后
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造成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增收困难。与此相对应,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使农民的就业领域窄小,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象,农村经济无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良性循环,促使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
(五)农产品成本高
突出表现在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尽管对农民实行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资价格上扬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但仍然影响了农民收益的持续增加。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导致了主要农产品价格已普遍超出国际市场水平。其结果,农产品增产空间越来越小,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到限制,使农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六)农民负担过重
农民负担是农民向国家和社会无偿提供的支出,它与农民实际收人间有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虽然一系列改革的确是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是,尽管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集款,明确规定要将农民承担的绝对额控制在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但“三乱”现象屡禁不止,农民的政策性成本增多,使得农民收入很大一部分被挤掉。
三、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多给农民提供优惠政策,让农民真正得到政策的实惠;为发展培育特色农业,做好宣传造势和引导搭台服务,变行政干预为有形的生产服务,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形成优种引进、科技指导、市场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抓好优势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申请保护工作,做强做大品牌农业;设法为农民提供一些有实际效果的致富信息,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市场繁荣营造宽松环境,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引导者、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者和农业发展的支持者。
(二)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
要继续加大和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各项补贴政策,建立稳定的种粮收益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的环节给予补贴。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坚持开发式扶贫,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努力实现脱贫解困和巩固温饱的双重目标。真正落实好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切实得到实惠。
(三)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就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来说,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继续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帮助农民增加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不断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拓宽粮食增值空间,实现粮食加工品种的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提高粮食精深加工水平;继续推进优质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要加快发展果蔬、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和加
工基地,创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化解农户经营的市场风险;还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让农户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后续利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促进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要按照市场要求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形成优质产品和主导产业,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要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保证农民从中真正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使龙头企业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地方政府要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提高组织的经济实力。应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技术培训,选派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指导。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和行业界限,组建强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更多的农民闯市场。应鼓励基层组织、供销社、乡镇农经中心等单位,利用它们的技术、资金、营销网络等优势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鼓励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引导其逐步发展成为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科技进步,发展品牌农产品,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加强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为其提供优质生产原料,实现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
(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重视科技兴农,发挥好农家课堂、网络、电视等载体的作用,多渠道、多层面、多方位组织农民群众进行农业技术技能培训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加快实用技术的创新、集成、整合、组装、配套及推广,转变农民的经经营观念,引导、帮助农民顺应市场需求,避免盲目发展生产,让农民既懂生产,更懂市场,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又拥有一定的市场知识和风险意识的新型农民,从而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掌握增收门路。
第二篇:浅谈农民增收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农民增收问题
作者:李 霞 高生荣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10期
摘要:本文对农民收入问题概况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作出分析并提出建议。关键词:农民增收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目标任务。农民收入增减又是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的重要标志。因此,增加农民收入,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还直接关系到开拓农村市场,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农产品的供给。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农民增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课题。
在新的形势下,农民增收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稳定增产压力渐增,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农资价格上涨,给农民继续增收致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必须积极规划新思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才能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7个“一号文件”,初步形成了新时期“三农”工作政策体系。要认真落实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如、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汽车、彩电、冰箱、电脑、手机下乡活动补贴。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补助。粮食生产大县奖励、生猪生产大县奖励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等。通过落实这些强农惠农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在中央政策指导下,积极探索农户致富的新模式、新办法。通过财政贴息、农户贷款、低收入户零利率贷款,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切实解决了农民在增收致富过程中遇到的增收无本、增收无路、增收无法、增收无力的“四无”问题。
从延长县七里村镇张义夫子村的调查情况来看:农业增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按农户收入在上、中、下三种情况调查了20户村民,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民收入较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的户都是菜农和经商户,农民收入较低的户,是无劳动力和一些搞“老一套”大田里种植的“保守”户,他们一年辛辛苦苦地“从家里到地里、从地里到家里”一条路来回的走,但只能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问题,达不到小康生活水平,更谈不上富裕。而菜农收入较高,是他们尝到了种植大棚蔬菜的甜头,对新品种新技术容易接受,这样在农村就形成了两极分化。富的一年比一年富,穷的越来越穷。因此,农民增产和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主要课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增长快慢与农民收入的来源于构成紧密相连,是与农村劳动生产率、农村经济结构及农业内部结构相适应的。分析张义夫子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农村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无规划,不看市场需求,盲目蛮干,农民思想保守多种原因所造成。
1.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迟缓,农民收入来自二、三产业的比重低,从事第一产业的较多。今年张义夫子村人均纯收入虽然比去年增了3.6%,但是增长速度太缓慢了。生产的盲目性较大,菜农不分析市场需要什么?不懂价值规律,而是种植什么蔬菜一哄而起,使一些蔬菜供过于求,有些蔬菜供不应求,如大蒜和洋芋今年价格较高,种植户却很少,这就是市场信息不灵的原因造成的。
2.农产品需求不旺,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增收难度加大,根据我们对农民增收份额占有叫大的果品、蔬菜等销售调查,形势不容乐观。一是果业:以稣梨为例,延长稣梨被称为“贡梨”,色泽、口味好,但是从去年以来外地客商来陕收购苹果的人多,而稣梨却被冷落一旁没人要,销售量比08年同期减少18%,而且价格大幅度下跌。如稣梨:刚刚上市时,每斤价格只有0.6~0.7元较上年同期价格下降了25%。二是蔬菜:以莲花白和白萝卜为例去年9~11月份每斤莲花白价格仅0.15~0.2元、白萝卜每年0.1元左右,较上年同期减少0.2~0.22元。三是葡萄:去年农户普遍栽植葡萄较多,使葡萄价格下跌,每公斤0.8~1元,加之秋后雨水多葡萄裂口的较多,有的甚至烂在地里。
二、对策与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大力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首先要立足本地资源,选择主导产业。其次,在经营管理上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在利益分配上,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分红、利润等形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同体。第三,要重视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
3.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业需要科技,切实把发展农业生产转化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给农村经济注入不衰的活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基础工程,需要大量的工作。为此:一增加科技投入,增加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奖励有贡献的科技人员。二加强农业科技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技培训班和讲座。农业常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范围很广和科学体制。农民要操作农业生产全过程当一个合格农民,就必须具有天文地理,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既要敢于拼搏,更要智勇兼备的“智搏”,既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懂得经济知识。只有农民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4.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增强农业信息服务功能,农民增收速度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灵,种植什么?卖什么?心中无数,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建议县上要重视农业信息网
络建设工作,逐步把农业统计、农技推广和农产品市场三大信息系统地建立起来,为延长县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提供有效的服务。
作者简介:李霞,女,生于1967年12月6日,农艺师,大专文化,从事文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工作。工作单位:陕西省延长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第三篇:浅议农民增收问题
浅议农民增收问题
写作提纲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与特征
二农民增收的现状
(一)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
(二)我国农民收入低速增长给国民收入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辩证认识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滞缓问题
三分析当前农民增收问题存在的症结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及负担状况
(二)当前我国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分析
四实现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从近期看
(二)从长远看
五总结
姓名:武露专业:商务管理准考证号码:010109307051 邮箱:690593094@qq.com
第四篇: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农民增收 现状问题 原因分析 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淳安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农业大县,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
三农”问题,这是我县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现阶段农民收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趋缓
近几年来,淳安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农村进入了阶段性的新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1271元增加到了2003年的3559元,绝对数在短短7年内增加了近2倍。具体情况如下表所列:
单位:(元)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
1200
2200
3人均收入
1606
1919
2246
257
52901
3215
3559
增长幅度
26.419.5
14.6
12.7
10.8
10.7
从总体上看,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根据近七年来的农民人均收入资料显示,我县的农增收速度都呈现一路下滑的趋势。199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26.4;而到2002年下滑到了10.8,平均每年下滑3.12个百分点。尽管2003年下滑势头有所遏制,但还是下滑了0.1个百分点,为10.7。
(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近五年来淳安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如下表:
单位:(元)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城镇居民
5921
6461
7534
8756
9742
农村居民
2246
2575
2901
3215
3559
城乡收入比
2.63
2.51
2.60
2.72
2.74
2003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59元。而同期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42元是农民人均收入的2.74倍。2003年城镇可支配收入增长986元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数的2.84倍。2003年全县农民现金收入仅为3052元,比城镇要低6690元,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之比为3.19:1,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收差距悬殊且进一步在扩大。如果把城市居民多种福利性隐性收入及财政转移收入全部算在内,那么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可能在5:1至6:1。
(三)农民收入结构比重发生变化
近年来,农民收入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和务工时间的延长,农民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并在收入的增长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达1547元,是1997年的3.4倍,占纯收入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23.2上升到43.4,对我县6年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8.1。
二是家庭经营增长加快,收入结构改变。2003年淳安农村居民来自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为1570元,同比增长13.2,其中农业收入人均91元,增长25.6;牧业收入人均550元,增长6.2;只有渔业收有所下降。此外,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人均247元,同比增长22.1。其中以家庭加工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收入人均56元,同比增长9.7;第三产业除社会服务业收入有所下降外,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业和社会卫生业收入的增速都在30以上,来自三产的人均收入也达到192元,增长25.4。
二、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分析
农民增收困难,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仅从淳安农村自身的实际来看,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淳安地处浙西山区,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与外界接触少,因此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思想观念比较浓厚,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更为突出的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有一部分农民袋里有了一点钱,不是投资生产,而是用于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二是人地比例失调,农民就业不足。我县有38.7万农业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77,比全国高出20个百分点。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亩,人口与耕地矛盾非常突出,加上我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由此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滞
留在少得可怜的土地上,成了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的难度加大(特别是成家后的女性外出务工更是困难重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畅。农村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农民就业极不充分,收入难以提高。三是农产品结构调整还不到位,产品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农产品市场需求。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呈现出多样化、优质化、精细
化的要求,未经加工或只经初加工的农产品需求增长缓慢。我县农产品加工不足,加工过的农产品质量相对较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故农产品价格上不去,农民的农业收入难以增长。四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极不适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五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一方面使得他们不能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制约了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思考
淳安农民增收问题是关系到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当前要解决淳安农民增收难题,必须突出以下四个“新”:
(一)要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实现新突破。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农业生产具有双重性,既是经济再生产,又是自然的再生产,这两种生产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既要遵循自然规律,更要遵循经济规律。
1、以优质产品为重点,优化农业的内部结构
造成农产品“卖难”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过剩,这种过剩既是相对过剩,同时也是结构性过剩。从淳安县的情况看,农产品品种差,质量低,大多数农产品属于原料性或初加工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人们对粮食等农作物、畜产品、水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今后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必须从优化品种结构、种养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充分利用淳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按照农业生产标准,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从而提高淳安县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
2、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
[当前第1页/共3页]<<上一页下一页>>
第五篇:农民增收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问题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中心。近几年来,我县对农民增收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09年龙南农民人均纯收入4360元,总体来说虽然增加比较多,但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当前,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势必影响龙南县建设四个龙南的进程。影响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来源窄,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农民增收,狠抓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运用行政手段的多,市场运作的少,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农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
二、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过快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生产资料涨价因素,2008年农民每亩地多投入15元~25元。据调查,国家给农民的“两免一
补”政策所带来的实惠,已经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
三、农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综合劳动技能不强,是当前的一个客观现实。尤其是近些年通过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的农民持续增加,那些文化较高、年纪较轻、观念较新,并且有一技之长的、素质较好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已完成转移,剩下的农村劳动力普遍年龄较大、文化较低、技能较差,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的匮乏。以妇女、老人为主体的农业从业人员结构,直接导致农民难以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四、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思想不解放。有的好高骛远、大钱挣不来,小钱又看不上,怕苦怕累;有的生活稍有好转、就打牌赌博、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小农意识严重,目光短浅,安于现状,没有自我发展意识,增收观念不强。
五、劳动力转移困难约束农民增收。近年来,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劳动力仍以就近转移为主,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非农就业的机会减少,这必然导致收入渠道的狭窄。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农业投入。一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二是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增加贷款总量。三是引导农
民增加农业投入,积极参加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加大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等生产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力度。
二、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加快实施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龙南镇的区域优势,继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
三、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素质。科技是结构调整的先导,只有运用科技结构调整,才能出效益、出成果。一是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三是彻底扭转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形同虚设的局面,使其成为集科研与推广、经营产品与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与产销于一体的服务机构;四是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有专长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增收献计献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开发扶贫,扶贫工作要以安居温饱、易地开发和劳务输出三项工作为重点,继续实施好重点扶持村和民族特困乡的扶贫综合开发,强化措施,加强协调和管理,巩固扶贫成果,进一步加强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落实好扶贫政策,要坚持开发式综合扶贫,探索新型扶贫帮扶机制,从“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外出务工的信心和能力,要认真总结经验、切实
摸清底数,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五、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主要靠农民家庭生产,由于人多地少,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很小,并且很分散,很难大批量直接进入市场,尤其是批发市场。因此,必须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低成本的各种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
农民增收问题是龙南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要做好龙南县的农民增收工作,必须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搞好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加强扶贫攻坚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在此问题上,需要政府部门、科技部门和全县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做好农增收政策的制定和对农民的引导,科技部门要做好对农村、农业及农民的调查研究,将中央农民增收政策贯彻落实好。
龙南镇人民政府
2010年10月25日